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一、相交线。
1. 邻补角。
- 定义: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 性质:邻补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
例如,∠AOC和∠BOC是邻补角,那么∠AOC+∠BOC = 180°。
2. 对顶角。
- 定义: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 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AOC和∠BOD是对顶角,则∠AOC = ∠BOD。
3. 垂线。
- 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 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平行线及其判定。
1. 平行线。
-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若a∥b,b∥c,则a∥c。
2. 平行线的判定。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如,若∠1和∠2是同位角,且∠1 = ∠2,则直线a∥b。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2和∠3是内错角,当∠2 = ∠3时,a∥b。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若∠2和∠4是同旁内角,∠2+∠4 = 180°时,a ∥b。
三、平行线的性质。
1. 性质。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即若a∥b,则∠1 = ∠2。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若a∥b,则∠2 = ∠3。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若a∥b,则∠2+∠4 = 18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述六章内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二、知识概念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常考点(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常考点单选题1、如图,AD⊥BC,ED⊥AB,表示点D到直线AB距离的是线段()的长度A.DB B.DE C.DA D.AE答案:B分析:根据从直线外一点到这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解答.解:∵ED⊥AB,∴点D到直线AB距离的是线段DE的长度.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是基础题,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点A,O,B在一条直线上,OE⊥AB于点O,如果∠1与∠2互余,那么图中相等的角有()A.5对B.4对C.3对D.2对答案:A分析: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和等角的余角相等解答.解:∵OE⊥AB,∴∠AOE=∠BOE=90°,∴∠AOC+∠2=90°,∠1+∠BOD=90°,∵∠1与∠2互余,∴∠1+∠2=90°,∴∠1=∠AOC,∠2=∠BOD,∠AOE=∠COD,∠BOE=∠COD,∴图中相等的角有5对.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余角的定义和性质,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属中考常考题.3、已知各角的度数如图所示,则下列各题中的x和y分别是().A.40°,70°B.30°,70°C.40°,80°D.30°,80°答案:B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列方程可求得x的值;根据邻补角互补列方程可求得y的值.解:根据题意得:x=2x-30°,解得:x=30°;y+2y-30°=180°,解得:y=70°;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理解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4、下列四幅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为()A.B.C .D .答案:B 分析:根据对顶角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且这两个角有公共顶点,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逐项判断即可.由对顶角的定义可知,选项B 中的∠1与∠2是对顶角,故选:B .小提示:本题考查顶角的定义.理解对顶角的定义是解题关键.5、如图,将△ABC 沿BC 边上的中线AD 平移到△A 'B 'C '的位置,已知△ABC 的面积为9,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为4.若AA '=1,则A 'D 等于( )A .2B .3C .23D .32答案:A分析:由S △ABC =9、S △A ′EF =4且AD 为BC 边的中线知S △A ′DE =12S △A ′EF =2,S △ABD =12S △ABC =92,根据△DA ′E ∽△DAB 知(A′D AD )2=S △A′DE S △ABD ,据此求解可得.解:如图,∵S △ABC =9、S △A ′EF =4,且AD 为BC 边的中线,∴S △A ′DE =12S △A ′EF =2,S △ABD =12S △ABC =92,∵将△ABC 沿BC 边上的中线AD 平移得到△A 'B 'C ',∴A ′E ∥AB ,∴△DA ′E ∽△DAB ,则(A′D AD )2=S △A′DE S △ABD , 即(A′D A′D+1)2=292,解得A ′D =2或A ′D =-25(舍),故选A .小提示:本题主要平移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与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6、如图,a //b ,∠1=60°,则∠2的度数为( )A .90°B .100°C .110°D .120°答案:D分析:先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3,再利用邻补角互补求出∠2.解:如图,∵a ∥b ,∴∠1=∠3=60°,∴∠2=180°-∠3=120°,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邻补角互补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牢记相关概念,本题较基础,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功.7、如图,直线a,b被c,d所截,且a//b,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1=∠2B.∠3=∠4C.∠2+∠4=180∘D.∠1+∠4=180∘答案: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得.如图,∵a//b,∴∠1=∠5,∠3=∠4,∵∠2+∠5=180°,∴无法得到∠2=∠5,即得不到∠1=∠2,由已知得不到∠2+∠4=180∘,∠1+∠4=180∘,所以正确的只有B选项,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A.∠2=∠4B.∠1+∠4=180°C.∠5=∠4D.∠1=∠3答案:D分析: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判断即可.由∠2=∠4或∠1+∠4=180°或∠5=∠4,可得a∥b;由∠1=∠3,不能得到a∥b,故选D.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直线不相交则平行B.两直线不平行则相交C.若两线段平行,那么它们不相交D.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它们平行答案:C分析:根据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者相交,逐一判断选项即可.A选项,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则平行,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选项,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平行则相交,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选项,若两线段平行,那么它们不相交,正确,符合题意;D选项,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它们不一定平行,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者相交,属于基础题,掌握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解题关键.10、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a∥b的有()个.①∠1=∠4;②∠3=∠5;③∠2+∠5=180°;④∠2+∠4=180°A.1B.2C.3D.4答案:C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①∵∠1=∠4,∴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3=∠5,∴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2+∠5=180°,∴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④∠2和∠4不是同旁内角,所以∠2+∠4=180°不能判定直线a∥b.∴能判断直线a∥b的有①②③,共3个.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解题时要认准各角的位置关系.填空题11、如图,在△ABC中,∠ACB=90°,CD⊥AD,垂足为点D,那么点B到直线CD的距离是线段_____的长.答案:BD##DB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作答即可.解:∵CD⊥AD,垂足为点D,∴点B到直线CD的距离是线段BD的长,所以答案是:B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12、如图,射线OC的端点O在直线AB上,OE⊥OC于点O,且OE平分∠BOD,OF平分∠AOE,若∠BOC= 70°,则∠DOF=__________.答案:60°分析:直接利用垂线的定义得出∠COE=90°,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DOF的度数.解:∵OE⊥OC于点O,∴∠COE=90°,∵∠BOC=70°,∴∠BOE=∠COE-∠BOC=90°-70°=20°,∵OE平分∠BOD,∴∠DOE=∠BOE=20°,∵∠AOB=180°,∴∠AOE=180°-∠BOE=180°-20°=160°,∵OF平分∠AOE,∠AOE=80°,∴∠EOF=12∴∠DOF=∠EOF-∠DOE=80°-20°=60°,所以答案是:60°.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线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得出∠BOE的度数是解题关键.13、如图折叠一张矩形纸片,已知∠1=70°,则∠2的度数是__.答案:55°∵a∥b ,∴∠3=∠1=70∘ ,∴∠2=(180∘−70∘)×1=55∘ .21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AB于点O,∠EOD=50°,则∠BOC的度数为_____.答案:140°##140度分析:直接利用垂直的定义结合邻补角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解:∵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AB于点O,∴∠EOB=90°,∵∠EOD=50°,∴∠BOD=40°,则∠BOC的度数为:180°-40°=140°.故答案为140°.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的定义、邻补角的定义,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15、命题“如果a+b=0,那么a、b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是______命题(填“真”或“假”).答案:真分析:交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后判断正误即可.解:命题“如果a+b=0,那么a,b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为: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所以逆命题是真命题.所以答案是:真.小提示: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如何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难度不大.解答题1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80°.(1)求∠BAD的度数;(2)AE平分∠BAD交BC于点E,∠BCD=50°.求证:AE∥DC.答案:(1)∠BAD=100°(2)详见解析分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解;(2)根据AE平分∠BAD,可得∠DAE=50°.再由AD∥BC,可得∠AEB=∠DAE=50°.即可求证.(1)解:∵AD∥BC,∴∠B+∠BAD=180°,∵∠B=80°,∴∠BAD=100°.(2)证明:∵AE平分∠BAD,∴∠DAE=50°.∵AD∥BC,∴∠AEB=∠DAE=50°.∵∠BCD=50°,∴∠BCD=∠AEB.∴AE∥D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BOC=3∠AOC,OC平分∠AOD(1)求∠AOC的度数.(2)试猜想O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AOC的度数为45°(2)OD⊥AB,理由见解析分析:(1)设∠AOC=x,根据题意得∠BOC=3x,再根据平角的定义进而求解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解答.(1)解:设∠AOC=x,∵∠BOC=3∠AOC,∴∠BOC=3x,∵直线AB,∴x+3x=180°,解得x=45°,∴∠AOC的度数为45°;(2)解:OD⊥AB,理由如下,∵OC平分∠AOD,∴∠COD=∠AOC=45°.∴∠AOD=∠AOC+∠COD=90°,∴OD⊥AB.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垂线,平角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对定义的熟练掌握是解题的关键.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18、写出“相等的角是内错角”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和逆命题是不是互逆定理.答案:“相等的角是内错角”的逆命题为“内错角相等”.原命题与逆命题都是假命题,所以不是互逆定理.分析:根据逆命题的定义: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把原命题的条件作为结论,所组成的命题是原命题的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进行求解即可.解:“相等的角是内错角”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内错角相等”.原命题: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内错角,是假命题;内错角也不一定是相等的,也是假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都是假命题,所以不是互逆定理.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逆命题与互逆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下面是整理的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知识点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2、三线八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4、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6、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7、垂线段最短。
8、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9、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10、平行线的判定: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14、平移: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
②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知识点归纳及典型题目练习(含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2.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___ _________.3.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8.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____ .10. 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 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命题由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_____,“那么”后接的部分是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定理都是真命题.12.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_______.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平移的性质:⑴把一个图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完全______.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熟悉以下各题:13. 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14. 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a)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b)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c)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15. 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点O ,AB ⊥CD ,OG 平分∠AOE ,∠FOD =28°,求∠COE 、∠AOE 、∠AOG 的度数.16. 如图,AOC ∠与BOC ∠是邻补角,OD 、OE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7. 如图,AB ∥DE ,试问∠B 、∠E 、∠BCE 有什么关系.解:∠B +∠E =∠BCE过点C 作CF ∥AB ,则B ∠=∠____( )又∵AB ∥DE ,AB ∥CF ,∴____________( )∴∠E =∠____( )∴∠B +∠E =∠1+∠2即∠B +∠E =∠BCE .18. ⑴如图,已知∠1=∠2 求证:a ∥b .⑵直线//a b ,求证:12∠=∠.19. 阅读理解并在括号内填注理由:如图,已知AB ∥CD ,∠1=∠2,试说明EP ∥FQ .证明:∵AB ∥CD ,∴∠MEB =∠MFD ( )又∵∠1=∠2,∴∠MEB -∠1=∠MFD -∠2,即 ∠MEP =∠______∴EP ∥_____.( )20. 已知DB ∥FG ∥EC ,A 是FG 上一点,∠ABD =60°,∠ACE =36°,AP 平分∠BAC ,求:⑴∠BAC 的大小;⑵∠P AG 的大小.21. 如图,已知ABC ∆,AD BC ⊥于D ,E 为AB 上一点,EF BC ⊥于F ,//DG BA交CA 于G .求证12∠=∠.22. 已知:如图∠1=∠2,∠C =∠D ,问∠A 与∠F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邻补角2. 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垂直 有且只有 垂线段最短4.点到直线的距离5.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6.平行 相交 平行7.平行 这两直线互相平行8.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9.平行 10.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11.命题 题设 结论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题设 结论 真命题 假命题 12.平移 相同 平行且相等 13.6cm 8cm 10cm 4.8cm. 14.平行 平行 垂直 15. 28° 118° 59° 16. OD ⊥OE 理由略 17.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E ∥CF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8.⑴∵∠1=∠2 ,又∵∠2=∠3(对顶角相等),∴∠1=∠3∴a ∥b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⑵∵a ∥b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对顶角相等) ∴∠1=∠2. 19.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MFQ FQ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0. 96°,12°.21.,AD BC FE BC ⊥⊥Q 90EFB ADB ∴∠=∠=o//EF AD ∴23∴∠=∠ //,31DG BA ∴∠=∠Q 1 2.∴∠=∠ 22. ∠A =∠F .∵∠1=∠DGF (对顶角相等)又∠1=∠2 ∴∠DGF =∠2 ∴DB ∥E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BA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C =∠D ∴∠DBA =∠D ∴DF ∥A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 =∠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3、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作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已知:线段AB求作:AB的垂直平分线。
作法:(1)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2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C和D;(2)作直线CD.则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四、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已知:如图,∠AOB,求作:射线OP,使∠AOP=∠BOP(即OP平分∠AOB)。
作法:(1)在OA和OB分别截取OM,ON使OM=ON(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AOB内于P;(3)作射线OP。
射线OP就是∠AOB的角平分线。
七年级数学(下)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期末复习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概括 一、相交线1、如图1若a 、b 相交,∠1与∠2互为 ,∠1与∠3互为 , 与∠3互为补角的有 。
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 ∠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 对顶角。
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 °;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一定互为 ,∠α与∠β (是、不一定是、不是)邻补角。
二、垂直 ?1、如图2,若AB 与CD 相交于点O ,且∠ = °,则AB 与CD 垂直,记作AB CD ,垂足为 。
2、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3、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如图3,线段PA 、PB 、PC 最短的是 。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3点P 到直线a 的距离是 。
5、垂线的画法。
三、三线八角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
同位角是 型;内错角是 型;同旁内角是 型。
2、如何判别三线八角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例如:a b】l12 3 45 6 7 \ 8) D 23 4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⑴∠1与∠2;( )⑵∠1与∠7;( )A BC D O —PABC图3a % 12 图1a b-四、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概念:在,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经过,有且只有与这条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几何语言:#5、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判定1: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2: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3:,两直线平行几何符号语言:∵∠3=∠2∴()∵∠1=∠2∴()∵∠4+∠2=180°∴()<判定4: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整理复习(含答案)

⼈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线知识整理复习(含答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知识整理知识梳理1.两个⾓有⼀条公共边,它们的另⼀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两个⾓,互为___________.2.两个⾓有⼀个公共顶点,并且⼀个⾓的两边分别是另⼀个⾓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互为___________.对顶⾓的性质:___________.3.垂直是相交的⼀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___________,它们的交点叫做___________。
4.在同⼀平⾯内,过⼀点有且只有___________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___________最短,简单说成:___________。
6.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
7.如图,∠1和∠4,这两个⾓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上⽅),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右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_______;∠2和∠4,这两个⾓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_______;∠2和∠3也都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EF的同⼀旁,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_______;8.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a与b)互相_______,记作_______.9.平⾏线的基本事实(平⾏公理):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_______直线与这条直线平⾏.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那么这两条直线也_______.11.平⾏线的判定⽅法:(1)_______相等,两直线平⾏;(2)_______相等,两直线平⾏;(3)_______互补,两直线平⾏。
12.平⾏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同位⾓_______;(2)两直线平⾏,内错⾓_______;(3)两直线平⾏,同旁内⾓_______.13.判断⼀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_______.14.在很多情况下,⼀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15.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_______.知识反馈★知识点1;邻补⾓与对顶⾓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为180°的⾓为邻补⾓B和为180°的两个⾓为邻补⾓C,有公共顶点,和为90°的⾓为邻补⾓D.有公共顶点和⼀条公共边,它们的另⼀边互为反向廷长线的两个⾓为邻补⾓2.如图,∠1和∠2是对顶⾓的是(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AOC=(3x+10°),∠BOC=(2x-10°),求∠AOD的度数.★知识点2:垂线与垂线段4.过直线AB外⼀点P画直线AB的垂线,则( )A.能画⽆数条B只能画2条 C.只能画1条 D.不能画成5.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过点B作线段AC所在直线的垂线段时,有⼀部分同学画出下列四种图形,请你数⼀数,错误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6.如图,在体育测试中,裁判员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在直线l上的A、B、C三点中,点________到沙坑中脚印点P的距离为该同学的成绩.7.如图,在三⾓形ABC中,∠BCA=90°,CD⊥AB,垂⾜为点D.线段AB,BC,CD的⼤⼩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知识点3:同位⾓、内错⾓、同旁内⾓8.如图,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2和∠3是同位⾓B.∠3和∠4是同旁内⾓C,∠1和∠2是内错⾓ D.∠1和∠3是同旁内⾓9.如图所⽰,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与∠4是_________,∠2与∠4是_________,∠1与∠2是_________,∠3与∠4是_________.★知识点4:平⾏线的定义及画法10.下列⽣活中的线是平⾏线的有( )①铁路上并排的两条铁轨;②上体育课时,双杠的两个横杠;③滑雪时两只雪撬滑动轨迹;④操场上的升旗杆与教室屋梁。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整理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1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要点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与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180°;+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 90°时,⊥ 。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 ⊥ b 时,=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要点】1.两直线相交2.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3.对顶角(1)定义: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
5.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b 是平行线,可记作“a∥b”7.平行公理及推论(1)平行公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注:(1)平行公理中的“有且只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在性;二是唯一性。
(2)平行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a∥c。
8.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
9.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同一平面内)10.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补充:(5)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1.平移的定义及特征定义:将一个图形向某个方向平行移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特征:①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②平移前与平移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典型例题】考点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垂直的定义,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性质与平行公理的区别等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如图,四边形ABCO是矩形,点D是BC边上的动点(点D与点B、点C不重合),则∠BAD+∠DOC∠ADO的值为()A.1B.12C.2D.无法确定答案:A分析:过点D作DE//AB交AO于点E,由平行的性质可知∠BAD=∠ADE,∠DOC=∠ODE,等量代换可得∠BAD+∠DOC∠ADO的值.解:如图,过点D作DE//AB交AO于点E,∵四边形ABCO是矩形∴AB//OC∵DE//AB∴AB//DE,DE//OC∴∠BAD=∠ADE,∠DOC=∠ODE∴∠BAD+∠DOC∠ADO=∠BAD+∠DOC∠ADE+∠ODE=∠BAD+∠DOC∠BAD+∠DOC=1故选:A.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灵活的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2=35°,则∠1的度数是()A.135°B.140°C.145°D.150°答案:C分析:根据邻补角的含义先求解∠3=145°,再利用平行线可得∠1=∠3=145°即可.解:如图,∵∠2=35°,∴∠3=180°−35°=145°,∵a∥b,∴∠1=∠3=145°,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邻补角的含义,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1=∠3是解本题的关键.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1+∠2=100°,则∠BOC的大小为()A.50°B.100°C.130°D.150°答案:C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1+∠2=100°,求得∠1=50°,根据邻补角即可求解.解:∵∠1+∠2=100°,∠1=∠2,∴∠1=50°,∴∠BOC=180°-∠1=180°-50°=13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邻补角,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从位置P到直线公路MN共有四条小道,若用相同的速度行走,能最快到达公路MN的小道是( ).A.PA B.PB C.PC D.PD答案:B根据垂线段最短得,能最快到达公路MN的小道是PB,故选:B.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C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OD=∠BOC B.∠AOE+∠BOD=90°C.∠AOC=∠AOE D.∠AOD+∠BOD=180°答案:C分析:根据对顶角性质、邻补角定义及垂线的定义逐一判断可得.A、∠AOD与∠BOC是对顶角,所以∠AOD=∠BOC,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EO⊥CD知∠DOE=90°,所以∠AOE+∠BOD=9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AOC与∠BOD是对顶角,所以∠AOC=∠BOD,此选项符合题意;D、∠AOD与∠BOD是邻补角,所以∠AOD+∠BOD=18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垂线、对顶角与邻补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对顶角性质、邻补角定义及垂线的定义.6、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基本事实,对顶角及邻补角的性质进行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故①是假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故②是假命题;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③是假命题;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故④是真命题.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及邻补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1cm得到对应的△A′B′C′.若B′C=2cm,则BC′的长是()A.2cmB.3cmC.4cmD.5cm答案:C分析:据平移的性质可得BB′=CC′=1,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ABC沿BC方向平移1cm得到△A′B′C′,∴BB′=CC′=1cm,∵B′C=2cm,∴BC′=BB′+B′C+CC′=1+2+1=4(cm).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熟记性质得到相等的线段是解题的关键.8、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 )A.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B.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C.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D.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答案:C分析:根据平行的判定方法对A、C、D进行判断;根据平行的性质和垂直的定义对B进行判断.A.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A选项为真命题;B.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B选项为真命题;C.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C选项为假命题;D.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D选项为真命题.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如图,小明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40°方向行走至B处,又从B处沿南偏东70°方向行走至C处,则∠ABC等于()A.130°B.120°C.110°D.100°答案:C分析:根据方位角和平行线性质求出∠ABE,再求出∠EBC即可得出答案.解:如图:∵小明从A处沿北偏东40°方向行走至点B处,又从点B处沿南偏东70°方向行走至点C处,∴∠DAB=40°,∠CBE=70°,∵向北方向线是平行的,即AD∥BE,∴∠ABE=∠DAB=40°,∴∠ABC=∠ABE+∠EBC=40°+70°=11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方向角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0、对于命题“若a2>b2,则a>b”,下面四组关于a,b的值中,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a=3,b=2B.a=-3,b=2C.a=3,b=-1D.a=-1,b=3答案:B试题解析:在A中,a2=9,b2=4,且3>2,满足“若a2>b2,则a>b”,故A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B中,a2=9,b2=4,且-3<2,此时虽然满足a2>b2,但a>b不成立,故B选项中a、b的值可以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C中,a2=9,b2=1,且3>-1,满足“若a2>b2,则a>b”,故C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D中,a2=1,b2=9,且-1<3,此时满足a2<b2,得出a<b,即意味着命题“若a2>b2,则a>b”成立,故D 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故选B.考点:命题与定理.填空题11、如图,直线a∥b,AB⊥BC,如果∠1=48°,那么∠2=_______度.答案:42.∵AB⊥BC,∴∠ABC=90°,即∠1+∠3=90°,∵∠1=48°,∴∠3=42°,∵a∥b,∴∠2=∠3=42°.故答案为42.点睛:本题关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12、如图,若AB⊥BC,BC⊥CD,则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答案:AB∥CD∵AB⊥BC,BC⊥CD,∴∠ABC=∠BCD=90°,∴AB∥CD,故答案为AB∥CD.13、如图,AB∠CD,若GE平分∠DGH,HE平分∠GHB,GF平分∠CGH,若∠CGH=70°,则∠EHB的度数是______,图中与∠DGE互余的角共有______个.答案: 35°##35度 5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GH=∠GHB=70°,∠GFH=∠CGF,利用邻角的补角可得∠DGH=∠GHA= 11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HB=∠GHE=35°,∠CGF=∠GFH=∠HGF=35°,∠DGE=∠HGE= 55°,进而可求得答案.解:∵AB//CD,∴∠CGH=∠GHB=70°,∠DGH=∠GHA,∠GFH=∠CGF∴∠DGH=∠GHA=180°−70°=110°,又∵HE平分∠GHB,∵GE平分∠DGH,HE平分∠GHB,GF平分∠CGH,∴∠EHB=∠GHE=12∠GHB=35°,∠CGF=∠GFH=∠HGF=12∠CGH=35°,∠DGE=∠HGE=12∠DGH=55°,∴∠DGE+∠BHE=90°,∠DGE+∠GHE=90°,∠DGE+∠CGF=90°,∠DGE+∠HGF=90°,∠DGE+∠GFH=90°,∴与∠DGE互余的角共有5个,所以答案是:35°,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互余的定义,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互余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至△DEF处.若EC=2BE=2,则CF的长为_____.答案:1分析: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BE=CF,再用EC=2BE=2得到BE的长,从而得到CF的长.解:∵△ABC沿BC方向平移至△DEF处.∴BE=CF,∵EC=2BE=2,∴BE=1,∴CF=1.故答案为1.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15、命题“如果a+b=0,那么a,b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分析:交换原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即可得到其逆命题.解:逆命题为: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所以答案是: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许多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用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也考查了逆命题.解答题16、如图,已知AB∥DE,那么∠A+∠C+∠D的和是多少度?为什么?答案:∠A+∠C+∠D的和是360度,理由见解析.分析:如图(见解析),过点C作CF//AB,则CF//DE,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A+∠FCA=180°,∠D+∠DCF=180°,再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如图,过点C作CF//AB,则所求的问题变为∠A+∠ACD+∠D的和是多少度∴∠A+∠FCA=180°∵AB//DE∴CF//DE∴∠D+∠DCF=180°∴∠A+∠FCA+∠D+∠DCF=180°+180°=360°即∠A+∠ACD+∠D=36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的和差,熟记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7、如图,钱塘江入海口某处河道两岸所在直线(PQ,MN)夹角为20°,在河道两岸安装探照灯B和A,若灯A射线自AM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灯B射线自BQ逆时针旋转至BP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设灯A转动的速度是a度/秒,灯B转动的速度是b度/秒.已知∠BAN=50°.(1)当b=2时,问灯B转动几秒后,射出的光束第一次经过灯A?(2)当a=3,b=6时,若两灯同时转动,在1分钟内(包括1分钟),问A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若A、B两灯同时转动(a>b),在45秒与90秒时,两灯的光束各平行一次,求a,b的值.答案:(1)15秒;(2)1609秒;(3)269,23. 分析:(1)根据B 灯转动30度时第一次经过灯A ,列出方程即可得解;(2)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灯的光线平行,构建方程求解可得结果;(3)分两种情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即可.解:(1)设灯B 转动t 秒后,射出的光束第一次经过灯A .由题意得:2t =30,解得:t =15,答:灯B 转动15秒后,射出的光束第一次经过灯A .(2)设A 灯转动x 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根据题意得:180﹣50﹣3x =6x ﹣30时,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解得:x =1609,答:A 灯转动1609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在45秒与90秒时,两灯的光束各平行一次45秒时第一次平行,由题意得:45a ﹣130=30﹣45b ,90秒时第二次平行,由题意得:90a ﹣180﹣50=90b ﹣30,解得:a =269,b =23 答:a ,b 的值分别为269,23.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以及角的和差关系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分类思想进行求解,解题时注意: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BE 平分∠ABD ,DE 平分∠BDC ,且∠α+∠β=90°,求证:AB ∠CD .证明:∵BE平分∠ABD(已知),∴∠ABD=2∠α()∵DE平分∠BDC(已知),∴∠BDC=().∴∠ABD+∠BDC=2∠α+2∠β=2(∠α+∠β)()∵∠α+∠β=90°.(已知),∴∠ABD+∠BDC=().∴AB∠CD()答案:角平分线的定义;2∠β;角平分线的定义;等量代换;180°;等量代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分析: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2∠α,∠BDC=2∠β,根据等量代换可得∠ABD+∠BDC=2∠α+2∠β=2(∠α+∠β),进而得到∠ABD+∠BDC=180°,然后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答案.证明:∵BE平分∠ABD(已知),∴∠ABD=2∠α(角平分线的定义)∵DE平分∠BDC(已知),∴∠BDC=2∠β(角平分线的定义).∴∠ABD+∠BDC=2∠α+2∠β=2(∠α+∠β)(等量代换)∵∠α+∠β=90°.(已知),∴∠ABD+∠BDC=180°(等量代换),∴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所以答案是:角平分线的定义;2∠β;角平分线的定义;等量代换;180°;等量代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定义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重难点归纳(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重难点归纳单选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顶角相等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答案:D分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补角的定义,依次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解:A、对顶角相等,故该项不符合题意;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该项不符合题意;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该项不符合题意;D、一个角的补角不一定大于这个角,说法错误,故该项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此题考查对顶角的性质,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补角的定义,正确理解各性质及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分别放在直尺的两条平行对边上,若∠α=135°,则∠β等于()A.45°B.60°C.75°D.85°答案:C分析: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性质进而得出答案.由题意可得:∵∠α=135°,∴∠1=45°,∴∠β=180°−45°−60°=75°.故选C.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得出∠1的度数是解题关键.3、如图,两只蚂蚁以相同的速度沿两条不同的路径,同时从A出发爬到B,则( )A.乙比甲先到B.甲和乙同时到C.甲比乙先到D.无法确定答案:B分析:根据平移可得出两蚂蚁行程相同,结合二者速度相同即可得出结论.如图:根据平移可得两只蚂蚁的行程相同,∵甲、乙两只蚂蚁的行程相同,且两只蚂蚁的速度相同,∴两只蚂蚁同时到达.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结合图形找出甲、乙两只蚂蚁的行程相等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1=∠2B.∠2=∠3C.∠3=∠4D.∠1=∠5答案:A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的性质进行判断.解:A、∵∠1与∠2是对顶角,∴∠1=∠2,本选项说法正确;B、∵AD与AB不平行,∴∠2≠∠3,本选项说法错误;C、∵AD与CB不一定平行,∴∠3≠∠4,本选项说法错误;D、∵CD与CB不平行,∴∠1≠∠5,本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应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的意义与性质是解题关键.5、如图,已知a//b,∠1=120°,∠2=90°,则∠3的度数是( )A.120°B.130°C.140°D.150°答案:D分析:延长∠1的边与直线b相交,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4,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如图,延长∠1的边与直线b相交,∵a//b,∴∠4=180°−∠1=180°−120°=60°,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3=90°+∠4=90°+60°=150°.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各性质并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点P是直线a外的一点,点A、B、C在直线a上,且PB⊥a,垂足是B,PA⊥PC,则下列不正确的语句是()A.线段PB的长是点P到直线a的距离B.PA、PB、PC三条线段中,PB最短C.线段AC的长是点A到直线PC的距离D.线段PC的长是点C到直线PA的距离答案:C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垂线段的长度,垂线段最短逐项分析判断即可.解:A. 线段PB的长是点P到直线a的距离,故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PA、PB、PC三条线段中,PB最短,故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线段AP的长是点A到直线PC的距离,故该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D. 线段PC的长是点C到直线PA的距离,故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垂线段的长度,垂线段最短,掌握垂线段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OB⊥CD于点O,∠1=∠2,则∠2与∠3的关系是( )A.∠2=∠3B.∠2与∠3互补C.∠2与∠3互余D.不能确定答案:C分析:根据垂线定义可得∠1+∠3=90°,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2+∠3=90°.解:∵OB⊥CD,∴∠1+∠3=90°,∵∠1=∠2,∴∠2+∠3=90°,∴∠2与∠3互余,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垂线和余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8、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与∠2是对顶角B.∠1与∠3是同位角C.∠1与∠4是内错角D.∠B与∠D是同旁内角答案:C分析:分别根据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的定义判断即可.解:A、∠1与∠2是对顶角,正确,故该选项不合题意;B、∠1与∠3是同位角,正确,故该选项不合题意;C、∠1与∠4是内错角,错误,故该选项符合题意;D、∠B与∠D是同旁内角,正确,故该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的定义,熟记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如图所示,直线a∥b,∠1=35°,∠2=90°,则∠3的度数为()A.125°B.135°C.145°D.155°答案:A分析:如图求出∠5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b,∴∠1=∠4=35°,∵∠2=90°,∴∠4+∠5=90°,∴∠5=55°,∴∠3=180°-∠5=125°,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邻补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60°,则∠2的度数是()A.120°B.60°C.45°D.30°答案: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解.详解:∵a//b∴∠1=∠2又∵∠1=60°,∴∠2=60°故选B.点睛: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填空题11、如图a∥b,∠1+∠2=75°,则∠3+∠4=______________.答案:105°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量代换可以求得∠3+∠4=∠5+∠4,所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进行解答即可.如图,∵a∥b,∴∠3=∠5,又∠1+∠2=75°,∠1+∠2+∠4+∠5=180°,∴∠5+∠4=105°,∴∠3+∠4=∠5+∠4=105°,故答案是:10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技巧性在于把求(∠3+∠4)的值转化为求同一三角形内的(∠5+∠4)的值.12、如图,将三角尺与两边平行的直尺(EF∥HG)贴在一起(∠ACB=90°)在直尺的一边上.若∠2=47°,则∠1的大小为 _____度.答案:43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2的度数,再由∠1与∠3互余即可得出结论.解:如图所示:∵EF//HG,∠2=47°,∴∠2=∠3=47°又∵∠ACB=90°,∠1+∠3=∠ACB=90°,∴∠1=∠ACB−∠3=90°−47°=43°,∴∠1=43°.所以答案是:43.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如图,添加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条件______使AD//BC.答案:∠ADF=∠C或∠A=∠ABE或∠A+∠ABC=180°或∠C+∠ADC=180°(答案不唯一,写一个正确的即可)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第一种情况,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ADF=∠C时,AD//BC;第二种情况,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A=∠ABE时,AD//BC;第三种情况,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即∠A+∠ABC=180°或∠C+∠ADC=180°时,AD//BC;故答案为∠ADF=∠C或∠A=∠ABE或∠A+∠ABC=180°或∠C+∠ADC=18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4、如图,将△ABE向右平移2cm得到△DCF,如果△ABE的周长是16cm,那么四边形ABFD的周长是_____.答案:20cm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DF=AE,然后判断出四边形ABFD的周长=△ABE的周长+AD+EF,然后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解:∵△ABE向右平移2cm得到△DCF,∴DF=AE,∴四边形ABFD的周长=AB+BE+DF+AD+EF,=AB+BE+AE+AD+EF,=△ABE的周长+AD+EF,∵平移距离为2cm,∴AD=EF=2cm,∵△ABE的周长是16cm,∴四边形ABFD的周长=16+2+2=20cm.所以答案是:20cm.小提示: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15、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ABC,∠A=90∘,AB=4cm,BC=5cm.将△ABC沿AC方向平移1.5cm得到△A′B′C′,求四边形BCC′B′的面积为________cm2.答案:6分析:根据题意,再结合平移的性质,可得AB=A′B′,AA′=BB′=CC′=1.5cm,BB′∥CC′,S△ABC=S△A′B′C′,然后再根据等量代换,得出S四边形AA′OB =S四边形OCC′B′,然后再根据等量代换,得出S四边形BCC′B′=S四边形AA′B′B,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得出四边形AA′B′B是长方形,然后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长方形AA′B′B的面积,即可得出四边形BCC′B′的面积.解:如图,∵△ABC沿AC方向平移1.5cm得到△A′B′C′,∴A的对应点为点A′,点B的对应点为点B′,点C的对应点为点C′,∴由平移的性质,可得:AB=A′B′=4cm,AA′=BB′=CC′=1.5cm,BB′∥CC′,又∵△ABC沿AC方向平移1.5cm得到△A′B′C′,∴S△ABC=S△A′B′C′,又∵S△ABC=S四边形AA′OB+S△A′OC,S△A′B′C′=S四边形OCC′B′+S A′OC,∴S四边形AA′OB =S四边形OCC′B′,∵S四边形BCC′B′=S四边形OCC′B′+S△BOB′,S四边形AA′B′B =S四边形AA′OB+S△BOB′,∴S四边形BCC′B′=S四边形AA′B′B,∵AB=A′B′,AA′=BB′,∠A=90∘,∴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可得:四边形AA′B′B是长方形,∴S长方形AA′B′B=AB⋅AA′=4×1.5=6cm2,∴S四边形BCC′B′=S四边形AA′B′B=6cm2所以答案是:6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等量代换,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判定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本题的关键在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平移的性质:1、形状大小不变;2、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3、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解答题16、已知:如图,∠1=∠2.求证:AB//CD.分析:如图,欲证AB//CD,只要证∠1=______.证明:∵∠1=∠2,(已知)又∠3=∠2,()∴∠1=__________.()∴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对顶角相等;∠3;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根据等量代换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出结果.分析:如图,欲证AB//CD,只要证∠1=∠3.证明:∵∠1=∠2,(已知)又∠3=∠2,(对顶角相等)∴∠1=∠3.(等量代换)∴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属于基础题,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OF平分∠COE.(1)若∠AOC=76°,求∠BOF的度数;(2)若∠BOF=36°,求∠AOC的度数;答案:(1)∠BOF=33°(2)∠AOC=72°分析:(1)先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BOD=76°,再由角平分线定义得∠DOE=∠BOE=38°,由邻补角得∠COE=142°,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EOF=71°,从而可得结论.(2)利用角平分的定义得出∠BOE=∠EOD,∠COF=∠FOE,进而表示出各角求出答案.(1)∵∠AOC、∠BOD是对顶角,∴∠BOD=∠AOC=76°,∵OE平分∠BOD,∠BOD=38°∴∠DOE=∠BOE=12∴∠COE=142°,∵OF平分∠COE.∠COE=71°,∴∠EOF=12又∠BOE+∠BOF=∠EOF,∴∠BOF=∠EOF−∠BOE=71°−38°=33°,(2)∵OE平分∠BOD,OF平分∠COE,∴∠BOE=∠EOD,∠COF=∠FOE,∴设∠BOE=x,则∠EOD=x,故∠COA=2x,∠EOF=∠COF=x+36°,则∠AOC+∠COF+∠BOF=2x+x+36°+36°=180°,解得x=36°,故∠AOC=72°.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对顶角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对顶角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18、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已知:AD∥EF,∠1=∠2,求证:AD平分∠BAC.证明:∵AD∥EF(),∴∠2=(),∠1=().∵∠1=∠2(已知),∴∠BAD=∠CAD().即AD平分∠BAC.答案:已知;∠CA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即可解答.解:∵AD∥EF(已知),∴∠2=∠CA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B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已知),∴∠CAD=∠BAD(等量代换),即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七年级数学下各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下各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平等线与相交线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3、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5、命题:⑴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则……”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则”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1)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 实数一、知识结构乘方−−−−→←互为逆运算开方⎪⎩⎪⎨⎧−−→−−−→−立方根平方根开立方开平方 实数无理数有理数→⎭⎬⎫ 二、知识回顾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平方根的定义: 平方根的性质: 立方根的定义: 立方根的性质: 练习:1、—8是 的平方根; 64的平方根是 ; =64 ;—64的立方根是 ; =9 ; 9的平方根是 。
2、大于17-而小于11的所有整数为 几个基本公式:(注意字母a 的取值范围)2)(a = ;2a =无理数的定义: 实数的定义: 实数与 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七年级下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 b = 0,其中a和b是已知的实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a)移项法: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主要通过加上相反数或减去相同项来实现,最终将方程化简为"未知数=数"的形式。
b)合并同类项法:先将方程式中所有含有未知数x的项合并,然后计算出合并后的项的系数和常数项,最终得到结果。
4.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注意事项:a)其中涉及到未知数的项需要移到方程的一边,并且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计算;b)在移项过程中,方程的等号两侧应该保持相等;c)解方程时可能存在有理数解(整数、分数、小数)或者无理数解(根号、π);d)方程式中出现分母的情况下,需要排除分母为0的情况;e)当方程有多个解时,可以使用解集的形式{解1,解2,...};f)解方程时,也可以用一定的推理方式解题,例如通过逆运算等。
5.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a)问题的建模与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问题,物品的数量、价格和总价值问题等。
b)新问题的解决:通过建立适当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快速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c)模拟实际需求:通过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实际需求进行模拟,并对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
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基本的方程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和技巧,可以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对于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doc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有关概念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 : 对顶角相等 .5.1.2 垂线有关概念1.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2垂直的表示:1)图形:2)文字:a、 b 互相垂直 , 垂足为 O3)符号:a⊥ b 或 b⊥ a,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 b, 垂足为O 3.垂直的书写形式:如图,当直线AB 与 CD相交于 O 点,∠ AOD=90°时, AB⊥ CD,垂足为O。
3书写形式:①判定:∵∠ AOD=90°(已知)∴ AB⊥ CD(垂直的定义)O,那么,∠AOD=90°。
书写形式:反之,若直线AB 与 CD垂直,垂足为②性质:∵AB⊥CD (已知)∴ ∠ AOD=90°(垂直的定义)(∠AOC=∠ BOC=∠ BOD=90° )4.垂线的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或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及其判定5.2.1 平行有关概念1.平行的定: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叫做平行。
2.平行的表示:我通常用符号“// ”表示平行。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3.平行公理:直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与条直平行。
如果两条直都和第三条直平行,那么两条直也互相平行如果a//c, b//c;那么 a//b如果两条直都垂直于第三条直,那么两条直互相平行.如果 a⊥c, a⊥ b;那么 b//c 5.2.25.2.2 平行的判定有关概念一般地,判定两直平行有以下的方法:1.两条直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平行.地,同位角相等,两直平行.2.两条直被第三条直所截,如果内角相等,那么两条直平行. 成:内角相等,两直平行.3.两条直被第三条直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那么两条直平行. 成:同旁内角互,两直平行 .5.3 平行的性5.3.1 平行的性1.平行的性 1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所截,同位角相等. 写:两直平行,同位角相等.2.平行的性 2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所截,内角相等. 写:两直平行,内角相等.3.平行的性 3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所截,同旁内角互. 写:两直平行,同旁内角互.5.3.2 命、定理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叫做命。
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含解析)

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总结(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 .作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C .若a b =,则22a b =D .等角的补角相等B解析:B【分析】根据“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命题,不符合题意;B 、作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是描述了一种作图的过程,故不是命题,符合题意;C 、正确,是判断语句,不符合题意;D 、正确,是判断语句,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主要考查了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2.如图,由点B 观察点A 的方向是( ).A .南偏东62︒B .北偏东28︒C .南偏西28︒D .北偏东62︒B解析:B【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BE ,求出∠CBA ,根据图形和角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东西方向是平行的,∴∠ABE=∠DAB= 62°,∵∠CBE=90°,∴∠CBA=90°-62°=28°,即由点B观察点A的方向是北偏东28°,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方向角的应用,根据题意得出∠ABE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A.平分一条线段B.直角都相等C.在直线AB上取一点D.你喜欢数学吗?B解析:B【分析】根据命题的定义分别进行判断.【详解】A.平分一条线段,为描述性语言,不是命题;B.直角都相等,是命题;C.在直线AB上取一点,为描述性语言,不是命题;D.你喜欢数学吗?是疑问句,不是命题.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4.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a∥b的是()A.∠1=∠3 B.∠2=∠3 C.∠4=∠5 D.∠2+∠4=180°B 解析: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逐项判断即可.【详解】A、当∠1=∠3时,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正确;B、∠2与∠3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无法判断,故错误;C、当∠4=∠5时,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正确;D、当∠2+∠4=180°时,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故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记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5.用反证法证明“m为正数”时,应先假设().A.m为负数B.m为整数C.m为负数或零D.m为非负数C 解析:C【分析】根据反证法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用反证法证明“m为正数”时,应先假设m为负数或零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反证法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反证法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个①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A.0 B.1 C.2 D.3B解析: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公理、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判断即可.【详解】解: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故①是真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故②是假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故③是假命题;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④是假命题;故正确的个数只有1个,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的公理和应用,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7.如图,下列条件:①,②,③,④,⑤中能判断13241804523623∠=∠∠+∠=∠=∠∠=∠∠=∠+∠l l的有( )直线12A.5个B.4个C.3个D.2个B解析: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对各小题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①∵∠1=∠3,∴l1∥l2,故本小题正确;②∵∠2+∠4=180°,∴l1∥l2,故本小题正确;③∵∠4=∠5,∴l1∥l2,故本小题正确;④∠2=∠3不能判定l1∥l2,故本小题错误;⑤∵∠6=∠2+∠3,∴l1∥l2,故本小题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熟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下列命题中,属于假命题的是()A.如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B.内错角不一定相等C.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则a一定小于0DD.若数a使得a a解析:D【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对A进行判断;根据内错角的定义对B进行判断;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对C进行判断;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对D进行判断.【详解】解:A、如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30°,60°,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A选项为真命题;B、内错角不一定相等,所以B选项为真命题;C、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所以C选项为真命题;D、若数a使得|a|>-a,则a为不等于0的实数,所以D选项为假命题.【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命题的“真”“假”是就命题的内容而言.任何一个命题非真即假.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一般需要推理、论证,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9.下列各命题中,原命题成立,而它逆命题不成立的是()A.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C.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D.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B解析:B【分析】分别判断该命题的原命题和逆命题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解:A、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成立,逆命题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不符合题意;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成立,逆命题为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不成立,符合题意;C、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成立,逆命题为菱形的四条边相等,成立,不符合题意;D、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成立,逆命题为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成立,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命题和定理的知识,正确的写出它的逆命题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P是直线m上的任意两个点,B、C是直线n上的两个定点,且直线m∥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C=BP B.△ABC的周长等于△BCP的周长C.△ABC的面积等于△ABP的面积D.△ABC的面积等于△PBC的面积D解析:D【分析】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及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A、P是直线m上的任意两个点,B、C是直线n上的两个定点,且直线m∥n,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可得:△ABC与△PBC是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故△ABC的面积等于△PBC的面积.故选D.本题考查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三角形的面积.二、填空题11.如图,在ABC 中,D ,E ,F 分别是BC AC AB ,,上的点,且CDE B ∠=∠.FD 把BFE ∠分成2:3的两部分.3180FDE AFE ∠+∠=︒,则BFE ∠的度数是__________.或150°【分析】分∠BFD :∠DFE=2:3和∠DFE :∠BFD=2:3两种情况分别求解【详解】解:∵把分成的两部分∴①∠BFD :∠DFE=2:3时设∠BFD=2x ∠DFE=3x ∴∠AFE=180 解析:180013︒或150° 【分析】 分∠BFD :∠DFE=2:3和∠DFE :∠BFD =2:3两种情况分别求解.【详解】解:∵FD 把BFE ∠分成2:3的两部分,∴①∠BFD :∠DFE=2:3时,设∠BFD=2x ,∠DFE=3x ,∴∠AFE=180-5x ,∵∠CDE=∠B ,∴DE ∥AB ,∴∠BFD=∠FDE=2x ,又∵∠FDE+3∠AFE=180°,即2x+3(180-5x )=180,解得:x=36013, ∴∠BFE=5x=180013︒; ②∠DFE :∠BFD =2:3时,设∠BFD=3x ,∠DFE=2x ,∴∠AFE=180-5x ,∵∠CDE=∠B ,∴DE ∥AB ,∴∠BFD=∠FDE=3x ,又∵∠FDE+3∠AFE=180°,即3x+3(180-5x )=180,解得:x=30,∴∠BFE=5x=150°,综上:∠BFE 的度数为180013︒或150°, 故答案为:180013︒或150°.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2.如图,两直线交于点O ,134∠=︒,则2∠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3∠的度数为_________. 【分析】根据平角的性质及对顶角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180°-∠1=180°-34°=146°;∵∠1与∠3互为对顶角∴∠3=∠1=故答案为:14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运算解题的解析:146︒ 34︒【分析】根据平角的性质及对顶角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134∠=︒∴2∠=180°-∠1=180°-34°=146°;∵∠1与∠3互为对顶角∴∠3=∠1=34︒故答案为:146°;3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运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平角的性质及对顶角的性质. 13.下列说法中:(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直线//a b ,//b c ,则//a c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4)【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的推论解答【详解】(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故该项错误;(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该项错误;(3)在同一平解析:(4)【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的推论解答.【详解】(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故该项错误;(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该项错误;(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故该项错误;(4)直线//a b ,//b c ,则//a c ,故该项正确;(5)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故该项错误.故选:(4).【点睛】此题考查判断语句,熟记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的推论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即直线c 与直线a ,b 都相交),且a //b ,若1∠=α,则2∠的度数=______度.(用含有α代数式表示)【分析】根据对顶角性质得;根据平行线性质得结合推导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即的度数=度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解析:180α-【分析】根据对顶角性质,得13∠=∠;根据平行线性质,得23180∠+∠=,结合1∠=α,推导得2180α∠=-,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13∠=∠∵a //b∴23180∠+∠=∴21180∠+∠=∴21801∠=-∠∵1∠=α∴2180α∠=-,即2∠的度数=180α-度故答案为:180α-.【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40AOC ∠=︒,射线OE CD ⊥,则∠BOE 的度数为________︒.50°或130°【分析】先根据垂直的定义求出∠DOE=90°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DOB 的度数再根据角的和差求出∠BOE 的度数【详解】解:如图1:∵OE ⊥CD ∴∠DOE=90°∵∴∠DOB=°∴∠ 解析:50°或130°【分析】先根据垂直的定义求出∠DOE=90°,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DOB 的度数,再根据角的和差求出∠BOE 的度数.【详解】解:如图1:∵OE ⊥CD ,∴∠DOE=90°,∵40AOC ∠=︒,∴∠DOB=40AOC ∠=︒°,∴∠BOE=90°-40°=50°,如图2:∵OE ⊥CD ,∴∠DOE =90°,∵40AOC ∠=︒,∴∠DOB=40AOC ∠=︒°,∴∠BOE=90°+40°=130°,故答案为:50°或130°.【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的定义,对顶角相等,要注意领会由垂直得直角这一要点.16.如图,在长方形草地内修建了宽为2米的道路,则草地面积为_______米2.144【分析】先求出道路的总长度进而求出道路的面积最后用总面积减去道路的面积即可【详解】解:由图形得到了的总长度为20+10-2=28米所以道路的总面积为28×2=56米2所以草地面积为20×10- 解析:144【分析】先求出道路的总长度,进而求出道路的面积,最后用总面积减去道路的面积即可.【详解】解:由图形得到了的总长度为20+10-2=28米,所以道路的总面积为28×2=56米2,所以草地面积为20×10-56=144米2.故答案为:144【点睛】本题考查了请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根据题意求出道路的总长度是解题关键,注意应减去重合的部分.17.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 按如图方式叠放在一起(其中,60A ︒∠=,30D ︒∠=;45E B ︒∠=∠=),当90ACE ︒∠<且点E 在直线AC 的上方,使ACD △的一边与三角形ECB 的某一边平行时,写出ACE ∠的所有可能的值____.30°或45°【分析】分2种情况进行讨论:当CB ∥AD 时当EB ∥AC 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的和差关系分别求得∠ACE 角度即可【详解】解:当时;当时故答案为:30°或4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 解析:30°或45°【分析】分2种情况进行讨论:当CB ∥AD 时,当EB ∥AC 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的和差关系分别求得∠ACE 角度即可.【详解】解:当//CB AD 时,18060120,1209030ACB ACE ︒︒︒︒︒︒∠=-=∠=-=;当//EB AC 时,45ACE E ︒∠=∠=.故答案为:30°或4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分类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18.一副直角三角板叠放如图①所示,现将含30角的三角板固定不动,把含45角的三角板CDE 由图①所示位置开始绕点C 逆时针旋转(a DCF α=∠且018)0a <<,使两块三角板至少有一组边平行.如图,30a =︒②时,//AB CD .请你在图③、图④、图⑤内,各画一种符合要求的图形,标出a ,并完成各项填空: 图③中α=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④中α=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⑤中α=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唯一)【分析】画出图形再由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求出旋转角度【详解】图中当时DE//AC ;图中当时CE//AB 图中当时DE//BC 故答案为:;(答案不唯一)【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题 解析:45,//DE AC ︒;120,//;135,//CE AB DE BC ︒︒(答案不唯一)【分析】画出图形,再由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求出旋转角度.【详解】图③中,当45DCF D α=∠=∠=时,DE//AC ;图④中,当9090120DCF DCB BCF B α=∠=∠+∠=︒-∠+︒=︒ 时,CE//AB ,图⑤中,当90135a DCF DCB BCF D =∠=∠+∠=∠+=︒ 时,DE//BC .故答案为:45,//DE AC ︒;120,//;135,//CE AB DE BC ︒︒(答案不唯一).【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题关键是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且利用了数形结合.19.如图,现给出下列条件:①1B ∠∠=,②25∠∠=,③34∠∠=,④1D ∠∠=,⑤B BCD 180∠∠+=︒.其中能够得到AB//CD 的条件是_______.(只填序号)①②⑤【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对各小题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①∵∠1=∠B ∴AB ∥CD 故本小题正确;②∵∠2=∠5∴AB ∥CD 故本小题正确;③∵∠3=∠4∴AD ∥BC 故本小题错误;④∵∠1解析:①②⑤【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对各小题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①∵∠1=∠B,∴AB∥CD,故本小题正确;②∵∠2=∠5,∴AB∥CD,故本小题正确;③∵∠3=∠4,∴AD∥BC,故本小题错误;④∵∠1=∠D,∴AD∥BC,故本小题错误;⑤∵∠B+∠BCD=180°,∴AB∥CD,故本小题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熟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如图,∠AOB=60°,在∠AOB的内部有一点P,以P为顶点,作∠CPD,使∠CPD的两边与∠AOB的两边分别平行,∠CPD的度数为_______度.60或120【分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如图所示(见解析)再分别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详解】由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1)如图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如图2(两直线平解析:60或120【分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如图所示(见解析),再分别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详解】由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PC OB PD OA,(1)如图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0PDBAOBCP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PDB60PC OB PD OA,(2)如图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PDBAOB6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P D180120C P B∠的度数为60︒或120︒,综上,CPD故答案为:60或12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依据题意,正确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三、解答题21.作图题:如图,A为射线OB外一点.(1)连接OA;(2)过点A画出射线OB的垂线AC,垂足为点C(可以使用各种数学工具);(3)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取点D,使得CD AC(4)画出射线OD;(5)请直接写出上述所得图形中直角有个.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4)见解析;(5)4【分析】(1)用线段连接即可;(2)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画图即可;(3)用圆规截取即可;(4)根据射线的定义画图即可;(5)根据直角的定义结合图形解答即可.【详解】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4)如图所示;(5)直角有:∠ACO,∠ACB,∠DCO,∠DCB共4个,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射线、垂线、直角的定义,以及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熟练掌握各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 B C三地,但地图被墨迹污染,C地具体位置看不清楚,但知22.在一张地图上有、、道C地在A地的北偏东30°方向,在B地南偏东45°方向.(1)根据以上条件,在地图上画出C地的位置;的度数.(2)直接写出ACB解析:(1)见详解;(2)105°.【分析】(1)过点A、B作正北方向,再据方位角的含义画射线BX和AY,两射线之交点即是C 地;(2)记过点A的正北方向线与射线BX之交点为D,先求得∠CDA的度数,最后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计算得∠ACB的度数.【详解】(1)如下图,第一步过B作m的平行线BS,以B为顶点作射线BX,使∠SBX=45°;第二步过A作m的平行线AN交BX于点D,以A为顶点作射线AY,使∠NAY=30°;则射线BX与射线AY的交点就是C地.(2)如上图,由C 地在B 地南偏东45°方向得∠SBX=45°∵SB ∥m ,AN ∥m∴SB ∥AN∴∠ADC=∠SBX=45°由C 地在A 地的北偏东30°方向得∠NAY=30°,∴∠ACB=180°-∠ADC-∠NAY=180°-45°-30°=105°.【点睛】此题考查方位角、平行线等知识,其中理解方位角正确画出图形是关键.23.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两点,且EG 平分BEF ∠,172∠=︒,求2∠的度数.解析:54°【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得∠BEF 的度数,继而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2的度数.【详解】∵AB//CD ,∴∠1+∠BEF=180°,∵∠1=72°,∴∠BEF=180°-72°=108°,∵EG 平分∠BEF ,∴∠BEG=12∠BEF=12×108°=54°, 又∵AB ∥CD ,∴∠BEG=∠2,∴∠2=54°.【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关键是运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4.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EO AB ⊥,垂足为O ,35EOC ∠=︒,求AOD ∠的度数.解析:125°.【分析】由两直线垂直,求得∠AOE=90°;由∠AOC 与∠EOC 互余,∠EOC=35°,即可得到∠AOC 的度数;再由∠AOD 与∠AOC 互补,即可得出∠AOD 的度数.【详解】∵EO ⊥AB ,∴∠AOE=90°,又∵∠EOC=35°,∴∠AOC=∠AOE-∠EOC=90°-35°= 55°,∴∠AOD=180°-∠AOC=180°-55°=1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补角、余角和垂直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利用补角、余角关系求角的度数.25.如图,直线BC 、DE 相交于点O ,OA 、OF 为射线,OA OB ⊥,OF 平分BOE ∠,BOF COD ∠+∠=54.求AOE ∠的度数.解析:126º【分析】设BOF ∠=x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BOE ,再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COD ∠,然后列出方程求出x ,从而得到∠BOE 的度数,再根据垂线的定义求出AOB ∠,最后根据AOE ∠=AOB BOE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设BOF ∠=x ,∵OF 平分∠BOE ,∴∠BOE =2BOF ∠=2x ,∴COD ∠=∠BOE =2x (对顶角相等),∵BOF COD ∠+∠=54,∴2x x +=54,解得x =18,∴∠BOE =218⨯=36,∵OA OB ⊥,∴AOB ∠=90,∴AOE ∠=AOB BOE ∠+∠=9036+=126.【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的定义,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是基础题,设出未知数并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出∠BOE 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所示,已知∠1=115°,∠2=65°,∠3=100°.(1)图中所有角中(包含没有标数字的角),共有几对内错角?(2)求∠4的大小.解析:(1)共有8对内错角;(2)100°【分析】(1)根据内错角的定义解答即可;(2)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先求出∠5的度数,由等量代换得∠5=∠1,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直线a ∥b ,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得∠6,最后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4的度数为100°.【详解】解:如图所示:(1)直线c和d被直线b所截,有两对内错角,即∠2和∠6,∠5和∠7;直线c和d被直线a所截,有两对内错角,即∠3和∠16,∠1和∠11;直线a和b被直线d所截,有两对内错角,即∠6和∠9,∠8和∠11;直线a和b被直线c所截,有两对内错角,即∠5和∠14,∠13和∠16;共有8对内错角;(2)∵∠2+∠5=180°,∠2=65°,∴∠5=180°﹣65°=115°,∵∠1=115°,∴∠1=∠5,∴a∥b,∴∠3=∠6,又∵∠3=100°,∴∠6=100°,∴∠4=∠6=100°.【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等量代换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7.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1)∠1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对顶角是___________;(2)若∠1=40°,求出∠2,∠3,∠4的度数.解析:(1)∠2和∠4,∠3(2)∠2=140°,∠3=40°,∠4=140°【分析】(1)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列式求出∠2,再根据对顶角相等解答.【详解】(1)∠1的邻补角是∠2和∠4,对顶角是∠3;(2)∵∠1=40°,∴∠2=180°−∠1=180°−40°=140°,∴∠3=∠1=40°,∠4=∠2=140°.【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邻补角,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28.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0,1)、B(2,0)、C(4,3).(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作出△ABC向下平移3格后的△A1B1C1;(2)求△ABC的面积;(3)已知点Q为y轴上一点,若△ACQ的面积为8,求点Q的坐标.解析:(1)见解析;(2)4;(3)(0,5)或(0,-3).【分析】(1)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再连接,然后分别作出平移后的对应点,再顺次连接即可得;(2)利用割补法求解可得;(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AQ的长,即可确定点Q的坐标.【详解】解:(1)如图所示,(2)△ABC的面积=111 342421234 222⨯-⨯⨯-⨯⨯-⨯⨯=(3)∵Q 为y 轴上一点,△ACQ 的面积为8, ∴1||482AQ ⨯⨯=, ∴AQ=4 ∴点Q 的纵坐标为:4+1=5或1-4=-3,故Q 点坐标为:(0,5)或(0,-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作图-平移变换、点的坐标与图形的性质,明确△ABC 的面积=四边形的面积-3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新人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网络结构二、知识要点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平移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1 3 42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 = 90°时,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8
C
E
B
注意:图中∠2 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
不是,因为∠2 与∠9 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
长度。 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
⑵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
是点与直线之间。 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
垂足)间距离。
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
5、如何理解“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
概念
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⑴垂线与垂线段 区别: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
2、垂线
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
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
C 如图所示:AB⊥CD,垂足为 O
A O B
七年级数学(下)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5.1 相交线
1、邻补角与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图形 顶点 边的关系 大小关系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E
A 3 B 几何符号语言:
1 4 ∵ ∠3=∠2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2 D ∵ ∠1=∠2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a
如左图所示,∵ b ∥ a , c ∥ a
b ∴ b ∥ c
对顶角 有公共顶点 ∠1 的两边与∠ 对顶角相等
2 2 的两边互为反 即∠1=∠2
1
2 与∠6;⑸∠5 与∠8。
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
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 与∠2 是同旁内角;∠1 与∠7 是同位角;∠1 与∠BAD 是同旁
内角;∠2 与∠6 是内错角;∠5 与∠8 对顶角。
⑶线段与距离 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5.2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 a 与直线 b 互相平行,记作 a ∥
D
⑵垂线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
⑶垂线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
最短。
3、垂线的画法:
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⑴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
∴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F ∵ ∠4+∠2=180°
∴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平行
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然后写平行。
2
6
C
注意点:⑴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
β不一定是对顶角
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
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4 3 条边公共,另一
边互为反向延长
∠3 与∠4 线。
1 6
B 5 7 F
C 8
9
E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⑴∠1 与∠2;⑵∠1 与∠7;⑶∠1 与∠BAD;⑷∠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第 2 页共 7 页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A A
A D
2 A D
1 1 7 1
B F B C B F B
第 3 页共 7 页
A
如图,直线 a,b 被直线 l 所截
2 1
3 4 a
注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
c
才会结论,这两条直线都平行。
5、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l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
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第 1 页共 7 页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
“U”型。
6、如何判别三线八角
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பைடு நூலகம்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
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例如:
A D
3 4
2
7、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向延长线
∠1 与∠2
邻补角 有公共顶点 ∠3 与∠4 有一 ∠3+∠4=180°
b 。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相交;⑵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
(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②∠5 与∠3 在截线 l 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 a,b 之间(内),叫做内错角(位置在
内且交错)
③∠5 与∠4 在截线 l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 a,b 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④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同位角是“A”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
①∠1 与∠5 在截线 l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 a,b 的上方,
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 6 5 b
7 8
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记得时候应该结合图形进行记忆。
P
A O B
如图,PO⊥AB,同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 PO 的长。PO 是垂线段。PO 是点 P 到直线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