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3课时)_教案1
出师表教案(三课时)
5、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四、第8段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5、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五、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六、总结本文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
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
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课后反思】。
出师表教案三课时 出师表教案设计2课时优质
出师表教案三课时出师表教案设计2课时优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师表》的基本内容,领悟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出师表》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出师表》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2.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原文、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诸葛亮的基本事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解读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及主题。
2.学生分段解读课文,理解诸葛亮忠诚报国的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忠诚、智慧、勇敢的品质。
四、课堂讨论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征前写这封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师表》,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哪些忠诚报国的精神?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其他事迹,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诸葛亮的事迹,交流感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出师表》,谁能概括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二、课堂讨论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成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分析。
2.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出师表》教案第三课时
1、个性解读,评价《出师表》和诸葛亮。正确认知诸葛亮的“忠”。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板Leabharlann 书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揭示目标
(1)、赏读课文,品味文句,感受挚情。
(2)、角色换位,模拟人物,体悟深意。
(3)、正确认知诸葛亮的“忠”。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由于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议论为主。为了使刘禅知道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2、文章其他内容与“出师”有什么联系?
文章前面劝谏刘禅、自叙身世,后面明确责任、表明决心,都与“出师”有密切的联系。
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从写作背景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可见,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第8段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课文开篇为什么从当前形势谈起?
2、文章其他内容与“出师”有什么联系?
3、此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是如何体现的?
4、此表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何特点?请具体阐述。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课文开篇为什么从当前形势谈起?
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又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大有危在旦夕之势。接着介绍国内形势,“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不忘遗德不改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下文的建议着眼于国家存亡、忠于先帝来读,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
《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案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概括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 程(第三课时)
一、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课题
出师表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23《出师表》(第3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出师表(第3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脉络,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出师一表之言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领略出师一表之陈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课文的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重点句子并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后半部分写的重要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读关键词句,以读促品,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师补充“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学生作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让学生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出师表》中到底陈了什么情?请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小组合作讨论,品读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情怀。
2.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3.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学生可以联系具体的故事,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诸葛亮的看法。
教师可以补充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设计意图】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简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感知全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这一文体入手,前面重在晓之以理,后面重在动之以情,进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对后主刘禅在朝廷内政上所提出的建议,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国家兴隆的历史经验,表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体现了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思想品格。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时《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时第三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选择题。
“卑鄙”的意思是()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见识浅陋。
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尔来”的意思是()A从那时以来B你来算来D从来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将军宜往驾顾之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今以蒋氏观之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DAA、A、FBB2又3咨询三顾茅庐4(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4《出师表》(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出师表1 / 5【交流点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交流点拨】意思是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某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交流点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学习第7段: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
2.提问检查:(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交流点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交流点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交流点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交流点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3.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学习第8段:1.朗读,并检查重点词释。
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X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X 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2 / 53 / 54 / 55 / 5。
初中语文《出师表》第三课时 教案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学过大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达到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对于文章内容的背诵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决,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另外,文章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激励他们多读书,学习古人。
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批注阅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二次备课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案 长春版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案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本文寓情于理、情真意切的特点。
情感目标: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点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情真意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
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
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
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
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复习提问:(1)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荐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2)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板书设计写作特点:寓情于议叙议结合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3)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明确: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2《出师表》第3课时【教案】
22《出师表》教案(三)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下面我们再学习文章的后半部分,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三、课文研读1.朗读第6、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有哪些?(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6)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7)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2)作者的志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卑鄙”的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7)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表达作者忠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出师表第3课时精品教案
《出师表》教学方案第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出师表的前半部分,诸葛亮围绕出师,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和亲贤远佞。
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我们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这也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内容所在。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文本,看看后两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后文2部分的作用。
2.探究过程(1)自主阅读文章,结合前文内容及文体知识等,分析后2部分内容的作用。
(2)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小组结论,在班级内展示。
3.成果展示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并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在叙述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根源,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后半部分追述这几件事情,一方面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一方面,将出师与谏言沟通起来。
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把国内“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交给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劝勉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4.活动小结全文的第一部分“晓之以理”,从实际形势来提出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与先帝的三段往事,动之以情,由此第三部分的殷切期望就水到渠成了。
全文情理交融,真挚感人。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为人物形象和主旨探究奠定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准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出师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陆日均)教学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2.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三国后期的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结构。
着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并逐段探讨课文第—部分。
第三课时逐段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并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伸训练。
教具学具投影仪多媒体第三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问题探究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4.第9段:结束语;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2)《出师表》中的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出师表》教案第三课时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
你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广开言路
出严明赏罚寓情于议报恩先帝千
亲贤远佞古
师以情动人至
先帝恩遇文
2、文章其他内容与“出师”有什么联系?
文章前面劝谏刘禅、自叙身世,后面明确责任、表明决心,都与“出师”有密切的联系。
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从写作背景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可见,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第8段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重难点
1、个性解读,评价《出师表》和诸葛亮。正确认知诸葛亮的“忠”。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揭示目标
(1)、赏读课文,品味文句,感受挚情。
(2)、角色换位,模拟人物,体悟深意。
(3)、正确认知诸葛亮的“忠”。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由于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议论为主。为了使刘禅知道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第3课时)教案1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上课内容。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段广开言路、2段赏罚分明、3-5段亲贤远侫——寓情于议;
6段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段效忠心愿:托孤之事——寓情于叙;8、9段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
(见幻灯片)
三、归纳总结文中的字词古今词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见虚词。
1.古今异义词:
(1)布衣:今义是布的衣服;本文中的古义是贫民百姓。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小人。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感激
由是感激。
——激动。
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5.常见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
——连词,表时间,以。
四、练习问答(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指日可待察纳雅言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五、课外拓展
1.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点拨:
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2.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过厅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
-------陆游《书愤》
六、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
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