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接种方法研究
, 而且已经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发展对运用菌根技术解决中药 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菌根生物技术 属于绿色生物技术, 在增加植物抗性的同时不会引 入外援污染物, 有助于保证中药质量, 而且菌根菌剂 的生产简单、 易推广, 运用菌根生物技术解决中药栽 培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丛枝菌根的研究现状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观察到微生物与植物
(寄主植物, 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 那就 >/QM N03IM) 是互惠共生 ( GHMH0KQG) 。5%%# 年 RS3I@ 提出了” 菌根 (24F/SS>KT3Q) ” 这一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真菌和植物的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 7 $ 7 $%; $""% 7 "$ 7 $8
[.] 无有效办法 。
$ 不同培养方法和条件对药用植物接 种 "# 真菌的影响
$%& 药用植物 "# 真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质 由于 !" 真菌属专性活体寄生真菌, 尚无方法 进行无寄主纯培养, 为攻克这一难题很多研究机构 和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的对 !" 真菌生活史 ( +)54 和培养条件 ( %&01)7)&0 &5 %6+76’4) 进行研究, 并 ()87&’$) [DG H DI] 且不断有新的 !" 真菌方法报道 。从培养基 质的不同上可将 !" 真菌的培养方法分为: 盆栽法、 培养基培养法、 溶液培养法、 汽雾培养法四种。也有 人结合寄主不同提出更细致的分类方法, 例如杨晓 红等结合研究成果着重从十个不同的层面对丛枝菌 根真菌 ( !" 真菌) 的培养方法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 介绍与评述, 总结 !" 菌根的十种培养方法为: 盆栽 培 养 法( -&7 %6+76’4 ) , 培 养 基 培 养 法( "41)6# ,静 止 营 养 液 培 养 法 ( J487)0, ($1’&<&0)% %6+76’4) ,营养流动液培养法 ( C67’)7)&0 5+&K %6+76’4) , %6+76’4) 汽雾培养法 ( !4’&<&0)% %6+76’4D) , !" 真菌与植物根 器官的双重无菌培养法 (?6/+ /L40)% %6+76’48)玻璃珠 分室培养法 (A+/88 M4/18 8<+)7 : %&#</’7#407 %6+76’4)汽 雾培 养 法 ( !4’&<&0)% %6+76’4 )离 体 无 菌 纯 培 养 ( N0 , O)7’& /L40)% %6+76’4) !" 真菌与 J) BP?C! 转型根的 双重单胞无菌培养法 ( ?6/+ #&0&/L40)% %6+76’4 &5 !" [DQ] 。该分类方 560,) K)7( J) B: ?C! 7’/085&’#41 ’&&7) 法虽然很细致但各方法之间存在交叉, 对于指导药 用植物培养不适合, 故在本文仍沿用传统的 G 种分 类。 药用植物接种菌根的培养目的是选择 !" 真菌 培养方法的根本依据, 对于不同目的往往需要不同 的培养方法 (表 D) , 例如杨晓红等用垂直平板定时 转动培养法对菌丝生长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培养基 上生长的营养菌丝较少分枝, 培养基转动前后生长 的菌丝之间有明显的折点。定时转动所形成的众多 折点将延伸菌丝分成若干个节段, 使形成的菌丝面 局限在易观察的小范围内, 从而为诱导菌丝定向生
丛枝菌根真菌的快速繁殖方法研究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和双重培养法对丛枝菌根的快速扩繁方法进行研究遥 结果表明院在盆钵加富培养法中袁高粱扩繁
4 个月后袁接种 GM 和 GE 的侵染率分别为 51.5%和 53.3%袁侵染效果好遥 在双重培养法中袁培养 30 d 后袁小麦为寄主植
物时袁接种 GM 的 Hoagland 培养基侵染率为 75.5%袁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袁小麦接种 GM 后 Hoagland 培养基适宜作为扩
4 个月后高粱接种 GM 的平均侵染率为 51.5%袁 接种 GE 的平均侵染率为 53.3%遥 观察发现袁AM 菌侵 染高粱的泡囊数多袁侵染效果较好遥 虽然是统一管理袁 但同一品种的侵染率仍有差异袁GM 比 GE 菌种的泡 囊数多遥 高粱是直根系作物袁试验发现主根侵染率低 于侧根袁在测定侵染率过程中袁将菌根剪成 1 cm 菌根 段袁随机抽取根段袁未考虑作物根系种类袁导致测定结 果偏低遥 因此袁应改进试验步骤袁在侵染率测定中袁取 根时要注意保证每株根的完整性遥 2.2 采用双重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
培养 基种 类为 PDA 培 养基 尧 水 琼 脂培 养 基 尧 Hoagland 培养基渊参考叶菌根学曳[15]进行改良冤遥 1.2 试验方法 1.2.1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遥 共设 3 个菌种处理袁即 Glomus mosseae 渊GM冤尧Glomus etunicatum 渊GE冤袁以未加菌种的无菌沙土作为对照渊CK冤遥
LU Yanqi YUAN Bohua GAO Huidong ZHENG Suyue SHAN Wenrong CUI Meixi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Abstract Taking wheat and sorghum as host plants袁Glomus mosseae (GM) and Glomus etunicatum (GE), these two speci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ere used as strains.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and dual culture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袁the infection rates of GM and GE inoculation were 51.5% and 53.3% respectively after 4 months of expanding propagation of sorghum袁and the infection effect was good. In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after 30 days of cultivation袁when wheat was the host plant, the infection rate of Hoagland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M was 75.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methods. After wheat inoculation with GM, Hoagland medium was suitable as a propagation substrate; when sorghum was the host plant袁 the water agar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E had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袁which was 72.0%. When sorghum was inoculated with GE and the water agar medium was selected袁the effect was good.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has a short culture time袁high infection rate袁but is easy to be polluted袁and requires high ope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suitable for indoor research曰the pot enrichment method has a long culture time袁but is low in cost袁easy to operate, 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production. Keywor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dual culture method; rapid propagation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与大多数植物都有一种共生关系。
它们主要生长于植物根际,与植物根系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同时也能够提高植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简要介绍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原理、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以及在生态和农业方面的应用。
一、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原理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态模式。
它们的共生方式是真菌从植物根中获取有机物,然后向植物提供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养分。
这种共生方式的发生主要是由丛枝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发育的末端,而在植物根中形成一种类似于“拐杖”的结构,这个“拐杖”结构就是AMF担任的重要角色之一,主要用于提供养分和水分。
此外,AMF还能够生成一种称为“外生孢子”的特殊结构,以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
外生孢子的形成与amycorhyzal短语有关,因为孢子主要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而非植物体内。
外生孢子对土壤环境变化有良好的适应性,一旦形成就可以在土壤中保持数年甚至数十年,等待植物根系的入侵而开始新一轮共生循环。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植物吸收营养物质。
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延长植物的根系,并且使植物更加频繁的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质,其中包括一些人工在土壤中添加的肥料。
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再通过AMF传递到植物根中,植物体再将其转化成必须的元素和化合物,使植物更加健康生长。
2、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丛枝菌根真菌还能够通过激活植物与真菌之间的信号传递,直接或间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AMF能够刺激植物根中的根冠部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又例如AMF可以改变植物中激素的代谢途径,来影响植物开花或结实等过程。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1.检测孢子含量的方法(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1.Gerdemann J W, Nicolson T H,1963. Spores of mycorrhizal endogone species extracted from soil by wet sieving and decanting.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46: 235-2442.刘润进,李晓林.2000.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94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1.称取10 g菌剂,置入大烧杯中加500 ml水,搅拌,静置10 s。
2.先后过80目分样筛、400目分样筛,将400目筛子上的残余物用药匙转入50ml 离心管中,后用清水冲洗筛子,将残余物全部转入离心管中,配平,3000转/min 离心10 min。
(注分样筛最好直径为12 cm左右,便于下面放置烧杯过筛)3.去掉上清液,在离心管中加入预先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玻璃棒搅匀,配平,3000转/min 离心10 min(注意离心前离心管壁上不能有残余物)。
4.将400目筛子呈一斜面放置,离心后的蔗糖溶液过筛子的下侧,用水将筛子上的残留物轻轻洗入划线培养皿中。
(注意水不能加太多以防影响检测,培养皿划线便于统计)。
5. 解剖镜镜检统计培养皿中的孢子数目,计算出菌剂中的孢子含量。
注:溶于蔗糖溶液中的孢子仍可进行接种。
2.检测菌根侵染率的方法(曲利苯蓝染色法)Phillips J M,Hayman D S,1970. Improved procedures for clearing and staining parasitic and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infec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55: 158~161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1.将洗净的幼苗根系剪成1 cm左右的根段,用FAA固定液(70%酒精:甲醛:冰醋酸=90:5:5)固定24 h。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野外调查是丛枝菌根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丛枝菌根真菌的采集和标本的收集,可以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同时,还可以观察丛枝菌根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野外调查可以通过线虫技术、浸渍法、剥离法等方法来采集土壤样品,进一步分离和鉴定丛枝菌根真菌。
实验室培养是丛枝菌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对真菌进行培养和观察,可以研究其生长特性、生理代谢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室培养还可以通过共培养法来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培养法可以模拟真菌在寄主根系中的生长环境,通过观察真菌的侵染和共生过程,揭示丛枝菌根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方式。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丛枝菌根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提取丛枝菌根真菌的DNA,利用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等技术,可以对真菌的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基因组DNA文库和表达文库,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基因的组成和功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检测、原位PCR等技术,对丛枝菌根真菌在寄主植物根系中的定位和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其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借助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计量生态学、同位素示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丛枝菌根的分布、生态功能、物质循环和与其他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总之,丛枝菌根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培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的结合,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丛枝菌根的形态特征、物种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丛枝菌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丛枝菌根研究简介
丛枝菌根研究简介2.1菌根的研究概况菌根是一种新生的生物,是一种土壤中的某种真菌为了生存必须从植物体中吸收糖分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同时这种真菌对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重大的作用。
因为这种真菌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输送给植物。
而且真菌和植物形成共生体之后,能够大大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和吸收种类。
能够让植物的根系吸收更多的促进生长的微量元素,特别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磷。
所以世界上近90%的植物具有菌根结构。
这种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对养分的吸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菌根结构的植物形态各不相同,根据它们的结构和用途不同把菌根分为以下六大类:这六类菌根中对植物生长最有利最有经济价值的的是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
丛枝菌根能与农业中的水果,蔬菜和谷类植物等植物形成共生体,能够与这些植物产生共生关系,促进植物根系吸收养分。
而外生菌根则能够与树木及灌木共生,在所有的菌根中最普遍也是最有经济价值的是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丛枝菌根能与很多植物形成共生体,外生菌根虽然与农作物根系联系的不多,但是它能与经济价值极高的灌木及树木能够形成共生体,所以生物专家对外生菌根的研究比较多。
另外还有部分外生菌根真菌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了实用的子实体(如红菇属、乳菇属的菌类),这些菌类是人们食用和药用的菌类资源之一。
还有对植物的良好生长,和提高植物的抗菌作用都有促进作用的赤霉素、维生素、植物生长激素、细胞分裂素、抗生素以及酶类等。
2.2丛枝菌根真菌菌根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作用,甚至有些植物如果离开菌根就会出现发育不良,或者无法发育成胚胎。
如杜鹃科植物必须和菌根共生,要不然杜鹃科植物会出现严重的发育不良,或者很难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
兰科类植物在种子萌芽时如果没有菌根的真菌与其共生就不能发育成胚胎进而长成幼苗。
生物届普遍认为只有少部分的子囊亚门能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并把这些真菌命名为菌根真菌。
还有大部分属于担子菌亚门是不能与植物进行共生的。
丛枝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体,它属于内生菌根,它在形成过程中没有菌套,所以只能存在与植物根的表层细胞之中,所以它只会选择有根毛的植物寄生。
《2024年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作用的研究》范文
《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作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料配施对燕麦生长的作用,以期为农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材料选择选取健康的燕麦种子,以及不同种类的丛枝菌根真菌和微生物肥料。
2. 实验设计将燕麦种子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对照组(不接种AMF,不施微生物肥料)、AMF处理组(接种AMF,不施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处理组(不接种AMF,施用微生物肥料)、AMF+微生物肥料处理组(同时接种AMF并施用微生物肥料)。
每个处理组设置若干个平行样。
3. 实验过程将处理后的燕麦种子种植在同一块地上,保持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条件一致。
在燕麦生长过程中,定期观察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包括株高、根系发育、生物量等指标。
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以及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燕麦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MF处理组和微生物肥料处理组的燕麦生长情况均有所改善。
其中,同时接种AMF并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燕麦的株高、根系发育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料的配施对燕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AMF数量与活性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分析表明,接种AMF的处理组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接种AMF可以增加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从而更好地与燕麦形成共生关系,促进燕麦的生长。
3. 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分析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这表明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从而促进燕麦的生长。
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比较分析
1、相同点
不同方法之间存在相同点。首先,它们都是研究丛枝菌根的重要手段,能够 帮助我们了解丛枝菌根的存在和作用。其次,这些方法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包括样本的选取、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 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技能,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2、不同点
例如,对于需要了解丛枝菌根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法; 对于需要快速筛选和处理大量样本的研究,可优先考虑间接计数法。总之,在选 用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 获得更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参考内容
在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是一种普 遍存在的菌根联盟,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丛枝菌 根染色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染色效果不佳、成本较高等。为此,本次演 示介绍了一种改进的丛枝菌根染色方法,旨在提高染色效果、降低成本,并拓展 其应用领域。
但PCR扩增效率和样品采集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此外,不同方法在适用范 围方面也有所不同。显微镜观察法适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的形态和结构,而间接计 数法适用于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筛选和处理。
结论
通过对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 同方法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准确了解丛枝菌根的存 在和作用至关重要。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实验条件和样品特点选 取适合的方法。
背景
丛枝菌根是土壤中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对植物吸收水分和养 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丛枝菌根在土壤碳循环、氮循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 用。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是研究丛枝菌根的基本手段,通过观察和测定可 以了解丛枝菌根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作用。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态学、微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发展,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共生、竞争和拮抗等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包括互作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策略等方面,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我们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之一,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妙的互作关系。
这种互作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营养竞争方面存在明显的互作。
AMF通过扩大根的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能力。
同时,AMF还能分泌多种胞外酶,如磷酸酶、几丁质酶等,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营养。
这种营养竞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信号交流方面也存在互作。
AMF能感知并响应植物分泌的根际信号物质,如生长素、独脚金内酯等,从而调整自身的生长和代谢。
同时,AMF也能分泌多种信号分子,如菌根因子、几丁质等,与植物和根际微生物进行信号交流,共同调节根际微生态环境。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生态功能方面也存在互作。
AMF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盐、抗病等,从而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
AMF还能与根际微生物共同构建稳定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am真菌研究方法
am真菌研究方法
AM真菌,也称为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是一种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的土壤微生物。
它们在提高植物养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AM真菌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离与纯化:从土壤中分离出AM真菌是纯化培养的第一步。
常用的方法包括湿筛法、蔗糖离心法和蔗糖梯度离心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从土壤中获得AM真菌的孢子、菌丝和菌根片段等。
培养与鉴定:将分离得到的AM真菌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特性和菌落形态。
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对AM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和遗传多样性。
生理生态学研究:研究AM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需要了解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理生态特征。
这包括测定AM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以及对逆境条件的响应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于AM真菌的研究。
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用于检测AM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基因芯片技术可用于分析AM真菌的基因表达谱;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用于揭示AM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等。
总之,研究AM真菌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多个角度揭示其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为深入理解AM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提供有力支持。
丛枝菌根实验方案
丛枝菌根实验方案1.李晓林(1990)采用三室的试验装置,利用30μm的尼龙网将根与菌丝分开,建立了菌丝际。
该方法为研究菌丝及其菌丝际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但是它仍然不能排除外界微生物及灌溉施肥等措施造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菌丝的生理生化变化,必须建立一种无杂菌的菌丝际环境,将离体双重培养条件下形成共生体中的根与菌丝分离开来,使菌丝进入菌丝室,而将根阻止在菌根室中,不让二者混在一起,为深入研究菌根菌丝的生理生化特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2.Glomus intraradices孢子较小,其直径为44μm一117μm,平均77μm,呈椭球形或球形,颜色为淡黄色,其孢子的萌发是从联孢菌丝的断口处重新伸出菌丝(图4—1图版I一6),而后再伸长、分枝,形成一个密集分枝的菌丝体。
它的萌发不同于G.margarita 孢子和S.sinuosa孢子果的萌发。
虽然较前两种孢子和孢子果的芽管数略少,但它仍具有很强的侵染潜力,可能同其具有很强的分枝能力有关。
一旦萌发,菌丝的分枝速度很快。
G.intraradices菌丝的分枝呈垂直方向。
新生成的菌丝较联孢菌丝直径更细,对根段进行侵染会更容易。
3.菌根室中共生联合体的建立:将有机玻璃条用玻璃胶黏贴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分为两室,防止两室的培养基质进行营养交换。
将30μm的尼龙网黏贴在有机玻璃条及培养皿壁,直至培养皿上盖,阻止根的进入(图4—2)。
将转移RiT—DNA 胡萝卜根与萌发的G.intraradicesSchenck&Smith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共同培养的室称为菌根室(MC),而将菌丝穿过尼龙网进入的室称为菌丝室(HC)。
图4—2培养皿中的两室试验装置将M培养基10mL倒入菌根室中,用于离体双重培养丛枝菌根真菌与转移RiT—DNA胡萝I-根。
在菌丝室中:①倒入10mL的琼脂培养基质,其中含有NO3-N 或NH4-N(N的含量与M培养基中相同),其pH分别为6.0或6.5,基质中含有0.6%溴甲酚紫作为指示剂;②倒入10mL不含蔗糖的M培养基,pH为5.5。
丛枝菌根实验方案
丛枝菌根实验方案1.李晓林(1990)采用三室的试验装置,利用30μm的尼龙网将根与菌丝分开,建立了菌丝际。
该方法为研究菌丝及其菌丝际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但是它仍然不能排除外界微生物及灌溉施肥等措施造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菌丝的生理生化变化,必须建立一种无杂菌的菌丝际环境,将离体双重培养条件下形成共生体中的根与菌丝分离开来,使菌丝进入菌丝室,而将根阻止在菌根室中,不让二者混在一起,为深入研究菌根菌丝的生理生化特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2.Glomus intraradices孢子较小,其直径为44μm一117μm,平均77μm,呈椭球形或球形,颜色为淡黄色,其孢子的萌发是从联孢菌丝的断口处重新伸出菌丝(图4—1图版I一6),而后再伸长、分枝,形成一个密集分枝的菌丝体。
它的萌发不同于G.margarita 孢子和S.sinuosa孢子果的萌发。
虽然较前两种孢子和孢子果的芽管数略少,但它仍具有很强的侵染潜力,可能同其具有很强的分枝能力有关。
一旦萌发,菌丝的分枝速度很快。
G.intraradices菌丝的分枝呈垂直方向。
新生成的菌丝较联孢菌丝直径更细,对根段进行侵染会更容易。
3.菌根室中共生联合体的建立:将有机玻璃条用玻璃胶黏贴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分为两室,防止两室的培养基质进行营养交换。
将30μm的尼龙网黏贴在有机玻璃条及培养皿壁,直至培养皿上盖,阻止根的进入(图4—2)。
将转移RiT—DNA 胡萝卜根与萌发的G.intraradicesSchenck&Smith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共同培养的室称为菌根室(MC),而将菌丝穿过尼龙网进入的室称为菌丝室(HC)。
图4—2培养皿中的两室试验装置将M培养基10mL倒入菌根室中,用于离体双重培养丛枝菌根真菌与转移RiT—DNA胡萝I-根。
在菌丝室中:①倒入10mL的琼脂培养基质,其中含有NO3-N 或NH4-N(N的含量与M培养基中相同),其pH分别为6.0或6.5,基质中含有0.6%溴甲酚紫作为指示剂;②倒入10mL不含蔗糖的M培养基,pH为5.5。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丛枝菌根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植物根系中的共生微生物,它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丛枝菌根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在丛枝菌根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对丛枝菌根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揭示了丛枝菌根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基础。
研究人员发现,丛枝菌根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信号分子,如六碳糖酮和羟基酸等化合物,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对逆境环境的抵抗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丛枝菌根对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模拟病原侵染和激活植物免疫反应等实验手段,揭示了丛枝菌根与植物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其次,在丛枝菌根的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研究人员在植物栽培和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研究丛枝菌根对植物的生长提高和土壤改良等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丛枝菌根肥料和丛枝菌根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中。
研究人员还通过选择适应性强且能与本地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的丛枝菌根菌株,发展了一系列植物种植方案和土壤管理技术,提高了我国干旱地区和盐碱地的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效益。
最后,在丛枝菌根的多样性研究方面,我国积极开展了对不同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的调查和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不同植物根系和土壤样品,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对丛枝菌根的多样性、共生效应和物种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丛枝菌根物种组成丰富多样,且与土壤环境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
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可以进一步探索丛枝菌根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机制,开发更多高效的丛枝菌根菌剂和丛枝菌根肥料,拓展丛枝菌根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深入研究丛枝菌根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为丛枝菌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好的科学支撑。
总之,我国的丛枝菌根相关研究在丛枝菌根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研究和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24年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作用的研究》范文
《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作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对土壤健康及植物生长促进策略的深入研究尤为重要。
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壤微生物,其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同时,微生物肥料因其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也被广泛用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1. 试验材料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燕麦种子,以及经过优化的丛枝菌根真菌和微生物肥料。
2. 试验设计试验设置四个处理组:对照组(不施加AMF和微生物肥料)、AMF处理组、微生物肥料处理组、AMF与微生物肥料配施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设置三个重复。
3. 试验方法在燕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株高、根长、生物量等生长指标,以及土壤中AMF的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指标。
同时,分析燕麦叶片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及抗病性等相关指标。
三、结果与分析1. 生长指标与对照组相比,AMF处理组和微生物肥料处理组的燕麦生长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AMF与微生物肥料配施处理组的燕麦生长最好。
在株高、根长、生物量等方面,配施处理组均表现出最优的表现。
2. AMF数量与土壤酶活性AMF数量在AMF处理组中显著增加,同时,土壤酶活性也得到提高。
微生物肥料处理组在提高土壤酶活性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配施处理组中,AMF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达到最高水平。
3. 叶片营养元素及抗病性配施处理组的燕麦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抗病性也得到提高。
这可能与AMF和微生物肥料共同作用,提高了燕麦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有关。
四、讨论丛枝菌根真菌与燕麦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都为燕麦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AMF通过提高燕麦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了燕麦的生长。
同时,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物质,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
一种基于扩增子测序检测丛枝菌根真菌的方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年,第39卷,第12期,第5617-5624页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一种基于扩增子测序检测丛枝菌根真菌的方法王启刘广达,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药学院,包头,014040* 通信作者,******************.cn摘要丛枝菌根真菌可以通过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促进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在植物抵御逆境过程中起到 重要的作用。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植物和土壤样 本中丛枝菌根真菌的检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宄报道一种基于Illumina MiSeq扩增子测序的丛枝菌根 真菌检测方法,通过设计专门针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引物,对植物和土壤样本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进行扩增子测 序检测。
研宄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相较于通用引物11TS7/ITS4在属水平上对丛枝菌根真菌有更高的检出 率。
建立了一种将测序数据与丛枝菌根真菌代表序列直接比对注释的方法,与0T U代表序列注释的方法相 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对丛枝菌根真菌代表序列和检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出较好的系统发育关系。
本 研究有助于更髙效检测植物和土壤样本中的丛枝菌根真菌。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扩增子测序,引物,保守基因A Method for Detect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Based on Amplicon SequencingWang Qi Liu Guangda*School of Pharmacy, Baotou Med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 f Science&Technology, Baotou, 014040* Corresponding author, ******************.cnDOI: 10.13417/j.gab.039.005617Abstrac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can promote plants to absorb mineral nutrients by establishing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plants,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resistance to stres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y of microbial diversity.Amplicon sequencing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tec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plant and soil samples.This study reported a method for detect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based on Illumina MiSeq amplicon sequencing. Specific primers fo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ere designed,amplicon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fo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tingi detection in plant and soil samp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signed primers had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than the universal primers flTS7/ITS4 at genus level.Method of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sequencing data and representative sequenc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or annotation was pared with the method of OTU representative sequence annotation,it achieves higher accuracy.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and detected sequenc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showed a goo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detec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plant and soil samples more efficiently.Keywor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plicon sequencing,Primer,Conserved gene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01703129)、包头市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包头医学院青 苗计划项目(BYJJ-QM201780)和包头医学院秦文斌科技教育基金(BYJJ-QW201603)共同资助引用格式:Wang Q.,and Liu G_D.,2020, A method for detect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based on amplicon sequencing, Jiyin- zuxue Yu Yingyong Shengwuxue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39(12): 5617-5624 (王启,刘广达,2020, —种基于扩增子测序 检测丛枝菌根真菌的方法,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39(12): 5617-5624)5618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丛枝菌根真菌可与绝大多数维管植物根系形成 “菌根”,建立互惠的共生关系。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contents•引言•丛枝菌根概述目录•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丛枝菌根在龙头山区的应用探讨•总结与展望CATALOGUE 引言生态重要性研究空白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010*******CATALOGUE丛枝菌根概述菌根共生体营养交换丛枝菌根定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030201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野生花卉的共生关系CATALOGUE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在龙头山区的不同地域、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下,采取典型抽样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野生花卉植株,采集其根系及其周围土壤样品。
室内分析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集的根系及土壤样品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发现了多种丛枝菌根真菌通过室内分析,发现龙头山区野生花卉根系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丛枝菌根真菌,包括球囊菌门、接合菌门等。
丛枝菌根真菌分布广泛调查发现,龙头山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下的野生花卉根系中,普遍存在着丛枝菌根真菌,且数量较多。
调查结果表明,龙头山区野生花卉普遍与丛枝菌根真菌建立了良好的共生关系,这种互作关系可能对野生花卉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关系密切通过对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的调查,获取了大量关于该地区野生花卉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的基础数据,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分析CATALOGUE丛枝菌根在龙头山区的应用探讨就地保护生态恢复科普教育野生花卉保护策略建议菌根接种改良土壤抗病抗逆繁育新品种利用丛枝菌根提高花卉繁育技术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菌根与花卉生长关系菌根类型与生态环境关系丛枝菌根分布特征总结研究成果与发现研究局限性样本数量与覆盖范围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1 2 3拓展研究区域深入研究菌根生态机制菌根应用技术研究对未来工作的展望THANKS 感谢观看。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龙头山区是一座美丽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护龙头山区的生态环境,其中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一、野生花卉丛枝菌根的基本概念1.丛枝菌根的定义丛枝菌根是指真菌和植物的一种共生关系,也称为“菌根”。
在这种关系中,真菌为其宿主植物提供养分,而植物则为真菌提供糖分。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以及抵御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野生花卉丛枝菌根的意义野生花卉丛枝菌根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其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花卉的养分吸收能力和生长能力。
丛枝菌根还可以为花卉提供抗病和抗逆境的能力,使植物更具生命力。
二、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的方法为了深入了解龙头山区的野生花卉丛枝菌根分布情况,需要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调查方法:1.采样在龙头山区的不同生境中,选择不同的野生花卉,进行采样分析。
采样需要注意尽量避开已经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以保证采样结果的科学性。
2.标本制作采样回来后,需要制作标本进行实验分析。
制作标本需要注意,避免对标本造成损伤,以尽可能地保留其原始结构和形态。
3.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是对野生花卉丛枝菌根分布情况的准确评估。
实验过程应该科学严谨,遵循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
三、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的应用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研究的结果表明,丛枝菌根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因此,研究丛枝菌根应用的可行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1.生态翻修在龙头山区的生态翻修工作中,可以安排一定的资源,具有覆盖力的种植丛枝菌根植物,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并为植被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保障。
2.生态景观野生花卉丛枝菌根所形成的景观,其美丽程度和独特性是不可比拟的。
因此,将其融入生态景观开发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种类的野生花卉,组合成不同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活史。
本文将深入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并分享个人对该技术的理解和观点。
1.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介绍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类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其特征是形成复杂的菌根结构,提供水分和养分供给宿主植物。
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形态和生活史对于理解其生态学特征和共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则是研究这些孢子的常用技术之一。
2.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的原理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主要基于格拉姆染色法的原理。
格拉姆染色法是一种将细菌染色并分为两类的技术,结果为紫色格拉姆阳性菌和红色格拉姆阴性菌。
在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中,常用的染色剂是格拉姆染色液、洗涤液和甲醛等。
3.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的步骤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步骤一:准备样品需要从土壤或植物根际采集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或孢子样品。
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对于后续的染色过程非常重要。
步骤二:固定样品将样品固定在载玻片上,使用适当的固定液,例如甲醛,使菌丝或孢子保持形态稳定。
步骤三:染色将固定的样品在格拉姆染色液中染色,根据染色时间的控制可以得到不同程度染色的效果。
步骤四:洗涤用洗涤液对染色后的样品进行洗涤,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步骤五:显微镜观察和拍照将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需要进行拍照或记录。
4.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的应用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在丛枝菌根真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鉴定不同类型的丛枝菌根真菌,了解其孢子形态和生活史。
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如生态学、土壤微生物学等。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染色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丛枝菌根真菌的生态学特征和共生机制。
通过染色和显微观察,我们可以观察到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而进行分类和鉴定。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
龙头山区野生花卉丛枝菌根调查及应用
摘要采用热碱液透明根系后再以苯胺蓝染色的方法,调查了龙头山地区42种有代表性的野生花卉的丛枝菌根(AM)状况。
结果表明:在调查的42种植物中,有90.7%的种类根系不同程度地受到AM真菌侵染,仅糖芥、玉竹、沙葱根系中没有观察到AM真菌结构。
柳兰是调查区草甸群落中的优势种,在该次调查中表现出较高的侵染程度。
前期引种试验表明,柳兰幼苗成活率低、苗期生长缓慢。
将采自柳兰根系附近含有混合土著AM 真菌的土壤和残根,在温室条件下以三叶草进行富集培养,3个月后用培养物接种柳兰,幼苗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与对照相比,接种土著AM真菌可以显著地提高柳兰幼苗早期叶面积和株高。
丛枝菌根真菌扩繁实验设计
丛枝菌根真菌扩繁实验设计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容器
采用10cm*15cm的塑料花盆,将花盆用0.1%高锰酸钾溶液侵泡消毒,并用流水清洗干净。
2 扩繁宿主及供试菌种
扩繁宿主选用红三叶;供试菌种:摩西球囊菌(G. mosseae)、缩球囊菌(G. Uersi forme)。
3 孢子和种子的表面消毒
将孢子浸泡在2%的氯胺T 和200 mg L-1链霉素溶液中15 m i n 用无菌水冲洗数次。
将三叶草种子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置于催芽箱中催芽(或将种子用10%H2O2 浸泡10min进行表面消毒,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浸种24h备用/置于湿润的滤纸上放置24h使之发芽)。
4 供试基质及营养液
土壤采自石河子农学院试验站牧草试验地,过2mm筛,121℃灭湿热灭菌30min并放置2d后备用;取建筑用河砂过3mm筛,流水冲洗直至洗液不再浑浊为止,干热灭菌(175 0C)2h备用。
营养液采用修改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见下表:
5 培养方法
以红三叶草为宿主分别接种G.m 、G.v,单孢接种。
将洗净灭菌的河沙土装入花盆,约占花盆的2/3,把菌种撒播在沙土基质上,将准备好的三叶草种子20粒均匀播种在菌种上,再覆盖一层河沙,喷水湿润。
6 管理
每2d用营养液浇灌一次,培养温度为20-25 0C ,光照时间为15h/d.每天8-23点用日光灯补充光照。
7d后定苗,每盆择优留苗10株,将其余植株的地上部分剪去。
7 收获及测定
培养10周后,停止浇营养液和水,将花盆放在日光下暴晒3-7d,使沙基干燥。
去除地上部分植株体,分别收获植株根系和沙土培养基(基质留待筛取孢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1.检测孢子含量的方法(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
1.Gerdemann J W, Nicolson T H,1963. Spores of mycorrhizal endogone species extracted from soil by wet sieving and decanting.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46: 235-244
2.刘润进,李晓林.2000.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94
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
1.称取10 g菌剂,置入大烧杯中加500 ml水,搅拌,静置10 s。
2.先后过80目分样筛、400目分样筛,将400目筛子上的残余物用药匙转入50ml 离
心管中,后用清水冲洗筛子,将残余物全部转入离心管中,配平,3000转/min 离
心10 min。
(注分样筛最好直径为12 cm左右,便于下面放置烧杯过筛)
3.去掉上清液,在离心管中加入预先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玻璃棒搅
匀,配平,3000转/min 离心10 min(注意离心前离心管壁上不能有残余物)。
4.将400目筛子呈一斜面放置,离心后的蔗糖溶液过筛子的下侧,用水将筛子上的残
留物轻轻洗入划线培养皿中。
(注意水不能加太多以防影响检测,培养皿划线便于
统计)。
5. 解剖镜镜检统计培养皿中的孢子数目,计算出菌剂中的孢子含量。
注:溶于蔗糖溶液中的孢子仍可进行接种。
2.检测菌根侵染率的方法(曲利苯蓝染色法)
Phillips J M,Hayman D S,1970. Improved procedures for clearing and staining parasitic and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infec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55: 158~161
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
1.将洗净的幼苗根系剪成1 cm左右的根段,用FAA固定液(70%酒精:甲醛:冰醋
酸=90:5:5)固定24 h。
2.加入10% KOH在100℃的恒温干燥箱内反应45 min(去除细胞质,便于染色。
一般
来说,幼根需要时间较短,大约只要0.5 h,老根需要时间长,大约1 h,以根系相对透明为标准)。
3.洗去碱液,加入10% H2O2漂白15 min,用蒸馏水清洗,加入0.2 mol·L-1盐酸酸化
1h以上(可以延长,曲利苯蓝为酸性染料,需酸化,酸化时间应不少于30 min)。
4.曲利苯蓝(Trypan blue)乳酸酚溶液(乳酸100 mL,甘油100mL,苯酚100 mL,蒸
馏水100 mL,曲利苯蓝0.2 g)染色5 min。
5.乳酸酚(乳酸100 ml,甘油100 mL,苯酚100 mL,蒸馏水100 mL)脱色15min。
6.制片,镜检。
7.试验中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苯酚有毒,进行染色、脱色步骤时需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人员需戴口罩。
说明:常规制片用水即可,用封固剂(聚乙烯醇1.66g,甘油1 ml,乳酸20ml ,蒸馏水10ml)制片片子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但容易产生气泡,另聚乙烯醇有毒需小心。
经脱色后的植物根系可以在甘油中保存数月。
3.统计方法
•Trouvelot A, Kough JL & Gianinazzi-Pearson V (1986)
Mesure du taux de mycorhization VA d’un système
radiculaire. Recherche de méthodes d’estimation ayant
une signification fonctionnelle. In :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al Aspects of Mycorrhizae, V. Gianinazzi-Pearson and S. Gianinazzi (eds.). INRA Press, Paris, pp. 217-221.
Estimation of AMF colonisation
Estimation of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according to Trouvelot et al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性的评估方法(Trourelot等,1986)
a. Mount 15 root fragments on one slide; prepare two slides (30 root fragments total).
1.将15个根段固定在1张载玻片上,30个染色后的植物须根根段制2个片子。
b. Observe these fragments under the microscope and rate according to the range of classes indicated in figure 1. These classes give a rapid estimation of the level of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of each root fragment and the abundance of arbuscules.
2.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根段,按照图1的分类方法确定分级,这种分级包括对每个根段菌根侵染率水平和丛枝丰度的快速评估。
c. Put the values into the computer program 'Mycocalc' to calculate the parameters: %F, %M, %m, %a and %A, according to Trouvelot et al.. 1986. (see Figure 1 from Trouvelot et al 1986)
3.将观测值代入计算机软件“Mycocale”中即可按照以下相关公式计算出相关的菌根侵染度参数:%F,%M,%m, %a和%A
o Frequency of mycorrhiza in the root system
根系中的菌根侵染率(%F)=有菌根根段数/总根段数*100
o F% = ( nb of fragments myco/total nb)*100
o Intensity of the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in the root system 根系中的菌根侵染强度(%M)=( 95*侵染率90%以上根段数+70*
侵染率50%至90%的根段数+30*侵染率10%至50%的根段数+
5*侵染率10%以下1%以上根段数+ 侵染率1%以下根段数)/总根
段数*100
o M% = (95n5+70n4+30n3+5n2+n1)/(nb total)
where n5 = number of fragments rated 5; n4 = number of
fragments 4 etc.
o Intensity of the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in the root
fragments
相对菌根强度即根段中的菌根侵染强度(%m)=M*总根段数)/有菌
根根段数
o m% = M*(nb total)/(nb myco)
o Arbuscule abundance in mycorrhizal parts of root fragments a% = (100mA3+50mA2+10mA1)/100
(相对丛枝率)菌根根段丛枝率(%a)=( 100*mA3+50mA2 +
10mA1)/100,其中mA3,mA2,mA1分别是A3,A2,A1所对应的菌根侵染强度
o where mA3, mA2, mA1 are the % of m, rated A3, A2, A1, respectively, with
mA3=((95n5A3+70n4A3+30n3A3+5n2A3+n1A3)/nb
myco)*100/m and the same for A2 and A1.
o Arbuscule abundance in the root system
(绝对丛枝率)根系丛枝率(A%) = a*(M/100)
Figure 1
注:现在找不到“Mycocale”这个软件了,我一般都是显微镜检测后自己计算结果。
统计菌根侵染率的方法有很多,有网格交叉法、频率标准法等,可以搜一下相关文献。
另附《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刘润进,李晓林主编,2000,科学出版社)的190-199页。
4.菌根参考书
期刊:Mycorrhiza
1.J.R.Norris,D.J.Read,A.K.VARMA.199
2.Techniques for mycorrhizal research
2.国内有《菌根学》刘润进、陈应龙主编
《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刘润进、李晓林主编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宋福强主编《AM培养新技术及其对土地复垦生态效应》毕银丽主编《园艺植物丛枝菌根研究与应用》吴强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