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2023最新-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10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10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反思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三部分,第一第二定律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第三定律主要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首先要弄清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在这一点上需要举例,讲解和讨论,树立正确的观点。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是有很大区别的。
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或者说是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不能说:物体受惯性的作用;物体由于惯性的作用等这类的话,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和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不能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牛顿第一定律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力是通过产生加速度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必须明确: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②能否找到定量的关系?③如何找出?④定量关系怎样?通过控制变量法通过猜想,实验论证,再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矢量方程一定要注意方向性,对于物体而言,力是合外力,在应用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注意选正方向和建立坐标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五同两不同,无论物体间的受力和运动状态如何,这种关系都不会改变。
总之,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多探究讨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去理解,去应用,才能学好。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举例说明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板书设计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
⑴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原因.
⑵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主题一 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2.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诠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3.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观点和规律,能够运用其诠释和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运动的干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动画等,以形象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准备实验器械,进行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干系。
3. 准备与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相关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讨论和解决。
4. 提醒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力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运动和力的观点。
2. 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物体如何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3. 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二)新课教学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惯性观点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干系。
3.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加速度、力和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总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室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运动和力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际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并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诠释。
3. 鼓励学生对教室内容提出疑问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四)教室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五)安置作业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如何用牛顿运动定律诠释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什么是惯性,能够用惯性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道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体会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明确斜面实验的整个过程。
3.通过对斜面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设计两个实验。
提出问题: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在桌面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叙述古代人们对于运动的认识和伽利略对于运动的观点。
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提问:两次实验为什么都让小车在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回答: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总结实验现象: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大。
推理: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讲述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顿第⼀定律教学设计⼀.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顿第⼀定律。
②从对⽜顿第⼀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的观察能⼒,分析能⼒,归纳论证的能⼒和表述信息的能⼒。
2、过程与⽅法:①经历⽜顿第⼀定律的发现,实验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②认识⽜顿第⼀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
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合作的精神。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认识⽜顿第⼀定律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到。
难点:惯性四.教学设计第⼀环节:新课导⼊师:当击打光盘时,你认为鸡蛋会落在哪个区域?①②③师: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让我们⼀起来学习“第⼀节⽜顿第⼀定律”。
(板书本节课题)第⼆环节:课堂探究知识点1:⽜顿第⼀定律探究活动1:视频----运动和⼒的关系?师:观看视频,并思考:1.静⽌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3.物体的运动需要⼒来维持吗?⽣1:⼒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没有⼒的作⽤,物体就不能运动。
)与亚⾥⼠多德的观点相同。
⽣2: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
与伽利略的观点:以上两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让我们通过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验证这个问题?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课题: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思考:1.先后改变铺在⽔平⽊板上的⽑⼱、棉布,让⼩车在⽔平运动过程中受到_____的阻⼒?2.分别让同⼀⼩车从同⼀斜⾯从____⾼度⾃由滑下,为了保证让⼩车以_____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法叫______.进⾏分组实验:1.⼩组成员要积极配合2.⽑⼱、棉布要铺平整3.⼩车从同⼀⾼度同⼀斜⾯⾃由滑下完成表格。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这样处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习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
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备课时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
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反思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第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他们只是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伟大意义。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第二,在能力培养上:1.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我再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建议抽象思维。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鉴于学生在初中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节课将重点放在伽利略如何想到理想斜面实验的,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
而对惯性更多的关注放在对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的探究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由现象探本质的过程,克服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如速度大小不同惯性不同的认识。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不断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思维品质的教育。
在讲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而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这种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
在讲到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谦逊和勤奋的优良品质,牛顿认为“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
”、“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正是这种谦逊和勤奋是牛顿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是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最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
二是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但对整个研究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节课中将这一过程再现在学生面前:先对生活实际进行仔细观察,精心研究,得出自己的猜想,在进行真实的科学实验——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进行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结合抽象思维得到理想斜面实验,再经合理外推得到最终结论。
《七、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下册【北师大版】
关于“惯性”的教学反思
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有些方面理解不正确。
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说出操作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中,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分析惯性应用方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
但在环节衔接和语言组织方面仍存在一定欠缺,以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题一 第七节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物理观念,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毛巾、轨道、砝码等。
2. 多媒体素材:关于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视频。
3. 学习任务单:学生课堂练习用纸。
4. 备课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验,让学生感知到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物体为什么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车速改变时,车的安全带为什么会收紧?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和猜测,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探究。
2. 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并尝试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交通、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设计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如何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机械制造中的一些难题?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总结归纳:最后,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模型,验证自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篇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背景分析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体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
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
本章内容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一部分内容的具体化。
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造成他们意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学生习惯性地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不受力时,只能处于静止状态,对这一点的看法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认为物体受到惯性作用,惯性是力。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惯性的认识是正面的也是反面的,就像对运动和力的理解一样,是矛盾的而不能自洽。
由以上的分析,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现象出发,设置了三个静止物体具有惯性的实例录像、三个运动物体具有惯性的典型录像,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录像所展示情境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惯性的概念;为了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特别设计了“证明气体具有惯性”的学生实验。
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从物理学史中,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出发,让学生比较两个观点的异同,找到自己认为更认同的观点。
进而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这里边的分析论证环节很重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透彻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最后,老师要与物理学史上对这个概念步步深入的探究过程进行衔接,同时可以拓展一下我国古代科技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知道惯性现象。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能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防止危害的措施,从中体会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为了引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
记录数据并比较,感受伽利略理论的正确性。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寻找几位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解物理发展史,同时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心学习惯性。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积淀、思维品质、能力表现、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体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载重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高速运动得需要很长一段时;百米冲刺到终点后,体重大的运动员很难停下来。
2.对惯性的理解:
普遍性:一切物体;
无关性:与受力、运动都无关,只与质量有关;
唯一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鸡蛋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举例说明:汽车启动、刹车;人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落回原地;铁锹扬沙。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在应用教学中,我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反思如下:
1、强调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抽象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我采用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和实验来说明概念。
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质量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情况,引导他们理解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
2、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和实验验证。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牛顿运动定律。
3、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传授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我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物体的运动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动相联系。
4、激发学生兴趣:物理学是一门抽象而又理论密集的学科,而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其基础,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示例和故事,结合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我尝试使学习过程更有趣味性和参与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引言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定律之一,对于初中物理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我教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问题1:抽象概念的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是一个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对此概念存在一定的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采用了以下措施:1.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运动和飞机飞行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并且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利用多媒体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动画、模拟实验等,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2:实践环节的不足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上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计实践任务:通过给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如制作小车模型实现匀速直线运动、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观察数据和思考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问题3: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9篇)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9篇〕《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篇一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根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根底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教材比拟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出示斜面、小车演示:(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以推木块为例,体会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得出他自己的观点,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辨别惯性。
在此主线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一.备课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这样处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习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
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备课时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
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反思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第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他们只是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伟大意义。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
止。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第二,在能力培养上:1.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我再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建议抽象思维。
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第四,对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
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反思三: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少简单,其实蕴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展开展示。
历史的主线: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两个小组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组学生通过从胚芽到大树的发展图展示了历史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始打开。
但惊喜也出现了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是以一个学簇为主,一学生主持,把对话发散到全班。
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评价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别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交流不足。
理想实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画图和语言展示了本实验。
由于校安工程,没能动手是遗憾之一,更大的遗憾是没有和学生一起重新换思路,设计和经历实验。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辨别惯性。
在此主线中注意了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惰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
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
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语的不足和思想。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足于对某一定律的揭示,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