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完整版)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肾小球性红细胞
• 受到尿液渗透压、酸碱度的影响,红细胞的膜部分丢失、 血红蛋白逸出,形态发生显著改变。
• 亦称变形红细胞。 • 显微镜下的肾小球性红细胞表现为形态上的多样性,包括
□尿中白细胞的形态受尿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影响 较大。
• 在高渗尿和酸性尿中,白细胞皱缩变小。 • 在低渗尿和碱性尿中,白细胞则会吸水胀大。
□白细胞在尿液中存在时间较长,其胞浆内的形态 结构会消失。
尿液中白细胞的常见类型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细菌感染所致的泌尿系统
炎症,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
排斥反应时以及存在泌尿系统慢性炎症时。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新月型肾小球肾炎和药物性
急性间质性肾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
所致的变态反应等。
常见的管型
• 透明管型 • 红细胞管型 • 白细胞管型 • 颗粒管型 • 宽幅管型 • 蜡样管型 • 上皮细胞管型
环形、盔形、三角形等,且大小明显不等。
• 对尿中变形红细胞进行形态分类的价值? • 变性红细胞大量出现提示肾小球基底膜损伤严重。
非肾小球性红细胞
• 红细胞由血管直接进入尿液,显微镜 下呈正常形态的红细胞。
• 一部分红细胞随尿液渗透压及酸碱度 的不同而呈大红细胞或者棘型红细胞。
• 无论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还是相差显 微镜,非肾小球性红细胞都表现为形 态丰满、血红蛋白充盈、微黄色以及 细胞膜完整。
磷酸钙结晶
←
←
尿液有形成分yiyi课件
使用专门用于尿液分析的显微镜,确保显微镜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具备适当的放大倍 数和照明条件。
涂片制备
取一小部分尿液沉淀物,均匀地涂布在显微镜载玻片上,避免过厚或过薄的涂片,以免影 响观察结果。
正常尿液显微镜下的成分
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 较少,一般每个高倍视野下不超
过3个。
肿瘤细胞
在某些泌尿系统肿瘤的情况下,尿液中可能出现肿瘤细胞 。这些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线索,但 进一步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03
尿液有形成分的自动化分析
自动化分析仪器的原理及类型
光学法原理
通过测量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 光学特性,如折射率、吸光度等
,从而识别成分类型和浓度。
异常结果的识别
熟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液中常见异常有形成分的特征及其临床意 义,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管型等。
3
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结果应与其他临床检查、患者 症状等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04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临床应用
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鉴别
细菌计数与种类鉴定
01
通过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可以准确计数细菌数量并鉴定细菌种
• 精确度高: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先进的算法,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结果的一致 性。
自动化分析的优点与局限性
• 可重复性:自动化分析能够消除不同操作者之间 的差异,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自动化分析的优点与局限性
01 02 03 04
局限性
• 样本前处理要求高:自动化分析对尿液样本的收集、保存和运输有 一定的要求,不当的处理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检查病例分析和质量管理
红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出现的意义
提示肾单位有出血性改变:常见于急
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 发作、肾出血、肾充血、系统性红斑 狼疮、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异 反应等疾病;还可见于狼疮性肾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梗塞、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
异常形态红细胞
小红细胞(Microcyte RBC)
小红细胞问题
棘形红细胞
尿中棘形(G1)红细胞的意义 G1细胞百分率法:1988 年起Kohler H, Wandel E等首
先提出一种有囊泡样突起的畸形红细胞——棘形红 细胞,即G1 细胞(glomerular cell),又称芽孢状畸 形红细胞, 为肾小球性血尿的典型表现。 其形态特 征很少受外界因素影响, 仅出现在肾性血尿中。
G1红细胞是肾性血尿的典型表现。特点: 细胞大小 不等,胞膜破裂,结构改变,形成面包圈、口形、 花环形等,并在细胞膜内或膜外附有一个至多个芽 胞状突起, 或者当红细胞血红蛋白丢失后仅见周围 附有小伪足或小圈的淡环影。
G1细胞:>5%,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被公认是一 种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鉴别诊断指标
尿中中性粒细胞一般呈圆形,直径10~14μm,
在低渗尿或碱性尿中直径可涨大至18μm左右。 不染色时细胞核较为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
采用相应的染色法(如SM染色或瑞姬染色)可
以对尿中白细胞进行分类。
加酸处理后的尿标本可以根据核形区别出单个 核和多个核白细胞。
相差显微镜下白细胞形态
变形白细胞
某些情况下,如久
正常未染色红细胞为双面凹进的圆 盘状,浅黄色,直径约7~8μm。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张时民)
三、尿液有形成分的类别
1 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上皮细胞 吞噬细胞
异形红细胞成因
尿中出现异常形态红细胞的 机制可能与肾小球基底膜的 作用有关。 红细胞从肾小球毛细血管中通过病变的肾小 球基底膜的狭窄裂隙处渗出,受到挤压和损 伤后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并反复受到肾 小球微环境中尿液渗透量和pH的影响,致使 红细胞出现明显的改变,形成大小不一、形 态不一、血红蛋白含量不一的异形(畸形) 红细胞,被排出体外。PICTURE FORM
鉴别血尿来源的检查法
G1细胞:>5%,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被公 认是一种特异性很好的鉴别诊断指标 异形红细胞比率:50%,70%,75%,80% 尿MCV测定:<70FL被认为肾性血尿的可能 性增加。尿MCV与血MCV比值. 扫描电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
鳞状上皮细胞. (pavement epithelium)
离心转速和离心力换算法
离心机相对离心力(RCF)应在400×g左右。 离心机转速与相对离心力的换算公式为: g=11.18× (rpm/1 000)2× R 或rpm=1 000 ×[400/(11.18× 半径)]1/2 (注:rpm为每分钟转数;R为离心半径,指从离心 机轴中央到离心管底部的距离;g为相对离心力) 离心半径为20cm时,采用1338r/min(1350r/min) 离心半径为16cm时,采用1495r/min(1500r/min) 离心半径为10cm时,采用1892r/min(1900r/min)
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 tubular epithelium)
来自肾小管,体积是中性粒细胞的1.5~2倍, 含有一个较大的圆形细胞核,核膜较厚,细胞 核突出易见。在尿液中呈不规则的顿角状。 胞质中可有颗粒,空泡或脂肪小滴。在正 常人中极少见到。因体积较小也被称为小 圆上皮细胞。 相关连主题词:小园上皮细胞、含铁血黄 素颗粒、脂肪颗粒细胞、OFB、复粒细胞、 decoy细胞。
尿液形态学
1.大小数据:半(直)径、面积、
2.形状数据:规则、异形、多形
3.色度纹理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单个细胞特征 、 按设定分组统计:数据比、图形, 对各特征数据组合及图形分析数据化、客观地反映红 细胞形态从而对血尿来源鉴别。
• 尿液中高浓度维生素C,对哪些项目产生 怎么样的影响? • 哪些物质存在于尿液中会影响干化学试 带法的检测结果?如何避免及控制?
尿液有形成分图片
白细胞
白细胞
红细胞
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
非均一性红细胞
大小不等的混合性RBC
泪滴样红细胞
皱缩RBC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团
白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宽性管型
红细胞管型
血红蛋白管型
镶嵌管型
蜡样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底层
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多核巨细胞
尿酸结晶
尿酸铵结晶
复粒细胞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及尿酸铵结晶
尿酸铵结晶
三联磷酸盐结晶
片状磷酸钙及尿酸结晶
片状磷酸钙
细菌稀释液 UFⅡPack BAC
混匀,测定
混匀,测定
报告参数 定量可报告参数12项,临床诊断信 息3项,研究参数11项
RBC、WBC、EC、CAST、BACT、P-CAST、SRC、YLC、CRYSTAL、 SPERM、MUCUS、COND. 红细胞形态学信息、尿电导率分级、UTI信息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的形态及临床意义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的形态及临床意义尿常规报告分两部分:一部分项目是用干化学方法检测,有形成分现在用尿流式分析仪法检测,现在我们用的是UF1000,但是因为尿液标本的特殊性,里面经常有很多杂质,所以机器报出的结果不是每一个标本都是可靠的,镜检是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讲有形成分的意义,最可靠的报告是我们检验人员报出来的而不是机器.这个你们在学校时讲过,我选取了一些图谱给大家复习一下。
1RBC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一般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的红细胞形态与血液中的RBC形态类似,直经在7~8μm之间,无核,形态为双凹圆盘状,可呈淡黄色。
红细胞大小均一,形态多数正常。
如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及以上部位,由于红细胞经肾小球到形成尿液过程中受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机械损伤,通过肾小管时受挤压等影响使其变形,因此红细胞大小不一,颜色深浅不同,形态各异,可表现为皱缩、破裂、缺损或呈芽抱样等。
增多最常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有的人吃过康泰克,感冒通,头孢会出现一过镜下血尿,停药后会正常。
另外高烧的病人也会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
新鲜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形态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结构基本一致,呈圆形,直径10~14μm,不染色时核膜比较模糊,胞浆内的颗粒清晰可见。
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
一、概述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如细 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等。
通过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也可弥补理学、化学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变化,对减 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
二、红细胞
4.棘细胞对血尿来源鉴别的价值:
虽然尿中棘细胞与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英文相同,但不属同一个类型且 意义完全不同。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呈圆形、浓染,边缘有2~20个长短、 粗细、形状不同的不规则针状体样突起,有些突起具有球棍状外观。 >25%时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某些肝硬化、无β脂蛋白血症,酒 精性肝病,脾切除术后、吸收障碍性疾病。
四、上皮细胞
疾病情况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中可出现颗粒、空泡及脂肪滴等,建议将 脂肪颗粒细胞、复粒细胞和卵圆脂肪小体统称为脂肪颗粒细胞。
此外,尿液中还能见到诱饵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多核巨细胞、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等,建议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或脂肪染 色、铁染色法鉴别;发现可疑足细胞时建议做特殊染色。
在观察尿液红细胞大小、形态时,宜参考血液红细胞的大小、形态,以 排除患者自身血液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由于受红细胞来源、尿渗透压及pH等因素影响,尿液红细胞与血液红细 胞大小会出现不一致。
二、红细胞
2.异常红细胞名称:
芽孢样红细胞、出芽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统称为棘细胞; 车轮状红细胞统称为锯齿状红细胞; 桑葚状红细胞、星芒状红细胞、草莓样红细胞、颗粒状红细胞统称为皱
三、白细胞
正常人尿液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5个/HPF),以中性粒 细胞为主。正确地识别白细胞种类(必要时增加染色鉴别),对疾病的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
红细胞类型的判断
3. 非均一型红细胞标准 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时 应注意的问题
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 球性血尿 。 尿畸形红细胞并非肾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肾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红细胞性血尿。 尿中红细胞数量要充足 。
尿液中的白细胞
尿中白细胞除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及淋 巴性白血病时可见到淋巴细胞外,一般主要指的 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而言,尿中的白细胞来自血 液,健康成人尿中排出白细胞和上皮细胞不超过 200万/24小时,因此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 个白细胞/HPF,如果每个高倍视野见到5个白细 胞则为增多 。
白细胞尿的临床意义
5. 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 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 导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 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
尿液中白 细胞
尿液中白细胞
酸化后的 白细胞
酸化后的白细胞
尿中单核细胞
尿中单核细胞
尿中吞噬 细胞
尿中吞噬细胞
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① 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 物理性损伤。 ② 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 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
红细胞的种类
Tomita等分类: 1、G细胞:G1~G5 2、N细胞:N1~N5 3、未分类
G类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表层、中层、底层细胞)肾小管上 皮细胞
透明管型、白细胞、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宽幅管型、复合细胞管型、结晶管型
常见结晶 其他病理结晶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完整版(ppt)
白细胞
新鲜尿中,WBC外形完整 :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
脓细胞为破坏或死亡的 中性粒细胞,外形多不规则 ,结构模糊:胞质内充满粗 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 成堆簇集。
清楚。细胞常成堆簇集
参。考值:0~5/HP 0~10/ul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完整版(ppt)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完整版
尿液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液中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 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 2、掌握尿沉渣镜检的标准化操作。
原理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细胞、管 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 ,识别并记录其在一定显微镜视 野内的数量(或换算涂片法 2、离心尿沉渣涂片法
操作
(一)直接涂片法:适用于尿外观明显混浊者。 1、充分混匀尿液。 2、制备涂片:取尿液一滴于载玻片上,用滴管 推成薄薄的一层,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 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 视野确认。确认后管型在低倍镜下至少计数20个 视野,细胞在高倍镜下至少计数10个视野,结晶 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面积估计量。
参考值
直接涂片法: RBC 0-偶见/HPF WBC 0-3个/HPF 管型 0-偶见/LPF
离心涂片法: RBC 0- 3个/HPF WBC 0-5个/HPF 管型 0-偶见/LPF
红细胞
典型的RBC为浅黄色双凹 圆盘形。
浓缩尿中RBC常皱缩成表 面带刺,颜色较深的球形。
在低渗尿中RBC吸水胀大 ,HB析出,成为一个无色的 圆圈,称RBC淡影。
M:<7万/h
F:<14万/h
闪光细胞
在低渗条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 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 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称之。急性肾盂肾炎时多见。
两种方法检测尿液有形成分结果分析
应 。 目前 有 的 医 院 只 用 盐 水 相 配 血 是 有 危 险 的 , 因不 规 则 抗 体
多 为 l G类 不 完 全 抗 体 在 盐 水 介 质 中 不 反 应 , 往 被 忽 视 而 造 g 往 成 血 型 不 相 容 的 输 血 反 应 , 果 严 重 , 至 导 致 死 亡 。 所 以 临 后 甚
这 样 才 能确 保 每 一 位 患 者 输 血 以后 不 发 生 有 害 反 应 , 且 红 细 并
些 抗 D 血 清 却 不 凝 集 。 表 现 出此 类 反 应 的红 细 胞 称 为 D 型 , D 表 示 一 种 弱 的 D抗 原 表 型 , “ 即单 个 细 胞 上 D 抗 原 数 量 低 于
检 查是缺一不可 的。
剂 定 型 时若 发 现 R D) 性 标 本 或 反 应 强 度 弱 的 标 本 , 视 H( 阴 应
为 非 正 常标 本 应 进 一 步 认 真 分 析 其 特征 排 除 弱 D、 弱 D 和 不 极 完 全 D。尤 其 是 血 站 , 将 弱 D、 弱 D 和不 完 全 D 作 为 阴 性 若 极 献 血 者 是 极 不 安 全 的 。原 则 上 , 血 者 为 弱 D 者 应 作 为 D 阳 献 性 供 血 者 ; 者 为 弱 D者 应 作 为 阴 性 受 血 者 。 患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 1 0 0年 1 0月第 3 卷第 1 1 O期
It a d O tbr2 1 , o 3 , o 1 n L b Me , c e 0 0 V 1 1 N . 0 J o .
做 到对 献 血 者 每 份 标 本 做 AB 反 定 型 。但 医 疗 机 构 , 其 是 O 尤
20尿液有形成分检验(2)
蜡样管型
有蜡烛样高度折光, 质地较厚,外形宽大,易 折断,边缘常见裂纹。 此种管型出现提示局 部肾单位有长期阻塞,有 少尿或无尿现象存在,说 明肾病变严重。见于慢性 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功能 不全及肾淀粉样变。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有脂肪 滴或脂肪变性的肾上皮细 胞而成。脂肪滴大小不等 ,圆形折光性强。见于慢 性肾小球肾炎的肾病期、 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制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原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特别是 来自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T-H)糖 蛋白,这是形成管型的基础。 ★肾远端小管曲部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 的能力。 ★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和一过性尿 积滞。
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脂肪管型 宽大管型
离心未染色法
离心标准:10ml,400×g,5分钟,0.2ml, 20ul。 检查方法:标准化定量计数板法 直接涂片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离心染色检查法
为了提高鉴别病理性有形成分和提高白细 胞、闪光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 和真菌的对比度,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尤 其防止漏检透明管型,可在染色后进行检查。 染色方法有:SM染色、S染色、瑞吉染色 、巴氏染色、苏丹Ⅲ染色、免疫化学染色等。
酸性尿液中的结晶 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病理结晶
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的立方上 皮,又叫小圆上皮细胞。 此种细胞胞体呈圆形或多 边形,较白细胞大1倍~ 1.5倍,核大而圆、核膜厚 、胞质内常有颗粒、脂肪 液及小空泡。正常尿中不 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上皮细胞管型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尿液有形成分概念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
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
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
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检查内容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无机成分(结晶)(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形态学检验白细胞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常规尿液检查不需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课堂PPT)
2020/4/8
50
2020/4/8
51
脂肪管型
2020/4/8
见于:肾病综 合征、慢性急性发 作、中毒性肾病等
52
肾衰竭管型
2020/4/8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人多尿的早期,此管 型可大量出现。随着肾 功能的改善,此管型可 逐渐减少或消失。在慢 性肾功能衰竭时出现此 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2020/4/8
76
2020/4/8
77
胱氨酸结晶
2020/4/8
①常尿内少见。 ②在先天性胱氨酸病 (遗传性胱氨酸尿症 )时可大量出现,有 形成结石的可能性。
78
尿酸结晶
2020/4/8
①常尿液中可见。 ② 如 伴 有 RBC 出 现 时 , 提示有膀胱或肾结石的 可能,或机体尿酸代谢 发生障碍。
53
2020/4/8
54
细菌管型
主要见于肾实质 的严重细菌性感染。
2020/4/8
55
假管型
2020/4/8
56
尿中可见的管型
2020/4/8
57
鉴别
1、类管型:形态与透明管型相似,但一端 尖细,有时有扭曲。
2、假管型:为非晶形盐类形成的圆柱体, 加温或加酸后消失,而真管型不变。
3、粘液丝:大量存在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 炎症反应。
中毒、氯仿中毒等)。
2020/4/8
70
2020/4/8
71
酪氨酸结晶
见于:急性磷、氯 仿、四氯化碳中毒及急 性肝坏死、肝硬化等有 大量组织坏死病变者的 尿液中。
2020/4/8
72
亮氨酸结晶
形态:呈淡黄色、褐色小球形、油滴状,并有密集辐射状 和同心纹,折光性强。
3小时尿有形成分分析
3小时尿有形成分分析1. 原理:在正常生活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准确留取3h的全部尿液。
取混匀后的部分尿液离心,留沉淀液,混匀充入细胞计数池,计数一定容积沉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然后换算成1h尿中相应的数量。
2. 标本采集:患者早5点或6点起床, 排尽尿液, 准确留取5–8至6–9点尿液于干燥容器内送检.3. 存放:收到标本后, 立即检验, 如果不能及时检验, 放置冰箱内保存, 保存不应超过4小时.4. 运输:常温条件下运输5. 标本拒收的标准:标本留取时间不准确; 标本被大便等污染.6.实验材料:离心机,1000ml量杯, 10ml刻度锥形试管7.仪器设备:离心机,计数池8. 操作步骤:8.1 收集尿标本: 开始留尿时应排空膀胱,弃取尿液,再收集此后3h内的全部尿液。
8.2 测定尿量: 用量筒准确量取全部尿液(精确至ml),并作计录。
8.3 混匀标本: 充分混匀标本。
8.4 离心: 取刚混匀的尿液10ml置于刻度离心管,以相对离心力1500r/min离心10min。
8.5 留取尿沉淀液: 吸取上清夜9ml,注意勿使沉淀物混匀;剩余的1ml尿沉淀液备用。
8.6 再混匀标本: 充分混匀尿沉淀液。
8.7 充池计数: 取刚混匀的尿沉淀液1滴充入细胞计数盘,分别计数10个大方格中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数。
计算:1小时细胞数=10个大方格细胞总数*1000*3小时尿总量/(3*10)1小时管型数=20个大方格管型总数*1000*3小时尿总量/(2*10*3)其中:1000为μl转换ml系数,10为尿液浓缩倍数。
9. 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尿液PH应该在6以下,若为碱性尿,则血细胞和管型易溶解,尿比重应在1.026以上,若<1.016,细胞易破坏,如尿中含大量尿酸盐,应该加温溶解,以便于观察.10. 参考范围:1小时尿有形成分排泄率:红细胞:男性<30000/h; 女性<40000/h;小儿(2~7岁)<82000/h白细胞:男性<70000/h; 女性<140000/h;小儿(2~7岁)<87000/h管型:<3400/h11. 注意事项:尿液标本应保证新鲜; 当尿液中含磷酸盐多时,应加少量稀乙酸,使其溶解.12. 临床意义:肾盂肾炎以尿白细胞排出增多为主,可达400000/h;肾炎患者以尿红细胞排出增多为主,可达200000/h,疾病严重时可见管型。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重要性
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 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 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方有诊断价值 。某些进展缓慢的疾病,观察一段时期内尿液白蛋 白排泄的变化,比一次测定结果更为重要
透明 不透明
质地 光滑 光滑 粗糙 毛糙
表面光滑
表面光滑
光滑 光滑 光滑 有立体感 毛糙 光滑
疾病 成份
红细 胞 白细 胞 白细 胞团 鳞状 上皮 细胞 非鳞 状 上皮 细胞
透明 管型
其它 管型
粘液
结晶
细菌
酵母 菌
精子
肾 小 球
肾 炎
肾 盂
肾 炎
间 质 性
肾 炎√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
√
√
√
√
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主要临床诊断指征
泌尿系统
肾外疾病
其它疾病
狼 疮 性 肾 炎
肾
肾
/ 尿
结
肿 瘤
石
膀 胱 炎
前 列
腺 炎
精 囊 炎
尿 道 炎
肾 病
综 合 征
胰 腺 炎
恶 性
高
血 压 √
亚急
药
性
细菌 性
心内 膜√炎
物 中 毒 反 应√
肾移 植
排斥 反应
糖 尿 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胱氨酸结晶
①常尿内少见。 ②在先天性胱氨酸病 (遗传性胱氨酸尿症 )时可大量出现,有 形成结石的可能性。
尿酸结晶
①常尿液中可见。 ② 如 伴 有 RBC 出 现 时 , 提示有膀胱或肾结石的 可能,或机体尿酸代谢 发生障碍。
加热 溶解
非晶体尿(磷)酸盐
鳞状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
线索细胞
尿中常见的细胞
透明管型
① 透明管型,健康人 可有0~1/LP ②急性肾小球肾炎、急 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 、恶性高血压及心力衰 竭时常见增多。
Hyaline Casts, 透明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 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子痫、金属 及其他化学物质中毒、慢 性肾炎晚期、肾移植术后 排斥反应时也常见到此种
加酸、加热溶解
加乙酸溶解
尿酸铵结晶
无临床意义
加酸、加热可溶解
三联磷酸盐结啶(SD)结晶——棕黄色不对称麦秸束状或 球状
②磺胺甲基异噁唑结晶——无色透明长方形六面体 在新鲜尿中查到大量磺胺结晶,与红细胞或管型并 存——肾脏已受到药物损害,应立即停药,大量饮 水服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以保护肾不受进一 步损害。
形或椭圆形。多来自肾盂,又称肾盂上皮细胞。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小圆上皮细胞 形态较圆,比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
大圆上皮细胞
尾形上皮细胞
小圆上皮细 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
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形态扁平而薄,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①胞体:最大,形态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 ②胞质:丰富。 ③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2个以上小 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 者。
霉菌
西瓜子样,圆 或椭圆形,不 着色或微绿色, 折光性强,大 小不一。
霉菌
实验报告
1.标本及编号 2.操作步骤 3.实验结果 4.参考值 5.实验讨论(包括注意事项、实验心得等)
肾衰竭管型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人多尿的早期,此管 型可大量出现。随着肾 功能的改善,此管型可 逐渐减少或消失。在慢 性肾功能衰竭时出现此 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细菌管型
主要见于肾实质 的严重细菌性感染。
假管型
尿中可见的管型
鉴别
1、类管型:形态与透明管型相似,但一端 尖细,有时有扭曲。 2、假管型:为非晶形盐类形成的圆柱体, 加温或加酸后消失,而真管型不变。 3、粘液丝:大量存在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 炎症反应。 4、杂质
病理性结晶 ——疾病及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
病理性结晶
胆红素结晶 胱氨酸结晶 亮氨酸结晶 酪氨酸结晶 胆固醇结晶 含铁血黄素颗粒
药物结晶
草酸钙结晶
出现少量,一般 无临床意义。
如数量增多并伴 有尿路刺激症状及 RBC时,应考虑结石 的可能。
稀盐酸 溶 解
胆红素结晶( Bilirubin)
形态: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橘红色。 意义:见于各种黄疸患者尿中(梗阻性黄疸、急性
管型。
红细胞管型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 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也可见于狼疮肾炎、肾 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及 血型不合输血所致的溶血 反应、肾移植术后急性排 斥反应等。
白细胞管型
常提示肾实 质有细菌感染性 病变,多见于肾 盂肾炎、间质性 肾炎、肾病综合 征、急性肾小球 肾炎等。
颗粒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 (无染色)
肾小管上皮细胞 (SM染色)
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
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细胞脱落而来。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大圆上皮细胞。 ①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多呈不规则圆形,核 较小,常居中。 ②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形态较圆。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
M:<7万/h
F:<14万/h
闪光细胞
在低渗条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 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 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称之。急性肾盂肾炎时多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
①胞体:略大于中性粒细胞,在尿中易变形,呈不 规则钝角,常为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 ②胞质: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出现数量 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 细胞。 ③胞核:圆形,大,核膜厚。
参考值
直接涂片法: RBC 0-偶见/HPF WBC 0-3个/HPF 管型 0-偶见/LPF
离心涂片法: RBC 0- 3个/HPF WBC 0-5个/HPF 管型 0-偶见/LPF
红细胞
典型的RBC为浅黄色双凹 圆盘形。
浓缩尿中RBC常皱缩成表 面带刺,颜色较深的球形。
在低渗尿中RBC吸水胀大 ,HB析出,成为一个无色的 圆圈,称RBC淡影。
操作
(二)离心涂片法:常用,适用于尿外观混浊和不 混浊者。 1、充分混匀尿液。 2、取10ml尿液于刻度离心管中,1500转离心 5 min 3、弃去上清液,留管底0.2ml沉渣。 4、取混匀的沉渣一滴制成薄涂片,显微镜下观察、 计数.(同直接涂片法)
1
2
3
4
操作
(三)报告方式:(注明标本是否离心) 细胞:最低个数~最高个数/高倍视野(HPF)或平均值/HPF. 管型:最低个数~最高个数/低倍视野(LPF)或平均值/LPF. 结晶:按所占视野面积报告,以阴性~++++表示。 其他有形成分(寄生虫卵、滴虫等):在报告中描述。
形态:为略带黑色的细针状结晶,成束状或羽毛状。 意义: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急性肝坏死、急性磷
中毒、氯仿中毒等)。
酪氨酸结晶
见于:急性磷、氯 仿、四氯化碳中毒及急 性肝坏死、肝硬化等有 大量组织坏死病变者的 尿液中。
亮氨酸结晶
形态:呈淡黄色、褐色小球形、油滴状,并有密集辐射状 和同心纹,折光性强。
操作
(四)定量计数板法 1、准备尿标本:同离心法。 2、充入计数板。
3、观察、计数:在低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的管型数, 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的细胞数,即可得到1ul尿液
中的数量。 4、报告方式:
细胞、管型:个数/ul 结晶:同涂片法
尿沉渣计数板
板上有10个计数池,每个计数池又有1个计数区,每个计数 区有10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分为9或16个小方格,计数池 的高度为0.1mm,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故每个大方格的 容积为0.1μl;10个大方格的总容积为1μl,每个样本用1个 计数池。
意义: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 毒、氯仿中毒等)。
亮氨酸结晶
当体内组织急剧破 坏时,尿内可出现,常 与酪氨酸结晶同时存在 。见于急性磷、氯仿、 四氯化碳中毒及急性肝 坏死、肝硬化等。
胱氨酸结晶(Cystine)
形态: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 薄片状结晶,由蛋白质分解而来。
尿液沉渣分析
龙岩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邱群凤
尿液未染色显微镜检查法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尿液中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 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 2、掌握尿沉渣镜检的标准化操作。
原理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细胞、管 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 ,识别并记录其在一定显微镜视 野内的数量(或换算为一定体积 尿液中的数量)。
肝坏死、肝癌、肝硬化等)。
胆红素结晶
见于梗阻性黄疸、肝 细胞性黄疸、急性磷中 毒等。
胆固醇结晶
形态:缺角长方形或方形,无色透明,常浮于尿液表面。 意义: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偶见膀胱炎、肾盂肾炎。
胆固醇结晶
见于:肾淀粉样变 性、肾盂肾炎、膀胱炎 、脓尿和乳糜尿内。
加有机溶剂可溶解消失
酪氨酸结晶
参考值:0~3/HP 0~5/ul M:<3万/h F:<4万/h
白细胞
新鲜尿中,WBC外形完整 :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
脓细胞为破坏或死亡的 中性粒细胞,外形多不规则 ,结构模糊:胞质内充满粗 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 成堆簇集。
清楚。细胞常成堆簇集
参。考值:0~5/HP 0~10/ul
见于:慢性肾炎或 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细颗粒管型 粗颗粒管型
腊样管型
出现于尿中提示局部肾 单位有长期阻塞性少尿或 无尿现象,说明肾小管严 重变性坏死。见于慢性肾 小球肾炎的晚期、肾功能 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偶 见于肾移植术后急性和慢 性排斥反应时。
脂肪管型
见于:肾病综 合征、慢性急性发 作、中毒性肾病等
标本:新鲜尿液 方法: 1、直接涂片法 2、离心尿沉渣涂片法
操作
(一)直接涂片法:适用于尿外观明显混浊者。 1、充分混匀尿液。 2、制备涂片:取尿液一滴于载玻片上,用滴管 推成薄薄的一层,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 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 视野确认。确认后管型在低倍镜下至少计数20个 视野,细胞在高倍镜下至少计数10个视野,结晶 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面积估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