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4)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1646aee06eff9aff80731.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篇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学生分析】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aba7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6.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
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
(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0d9e4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2.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6fbf7252ea551810a687eb.png)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源于生电现象》
2:板书“电荷”
3: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学案:
实验设计单:
4:本课将会通过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初步的完成科学的概念以及正确的认识,为本章节其他的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随处存在,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带电状态。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在物体中持续流动起来会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1:从摩擦这个实验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实验二
教师:好!我们看到了带两个不同电荷的物质相互接近就会吸引,那么如果带相同电荷的两个物质相互接触,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气球;实验要求:观察并记录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下面就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吧。
教师:实验时间结束,请一个小组上讲台了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好!非常棒啊!那么这种向外推的力量我们换句话说就是?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选题类别:小学科学
课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目
小学科学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科教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这一单元的启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从而认识到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是存在我们身边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更为复杂的电的知识打下基础。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766b71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b.png)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905991856a561253d36f35.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起始课。
与后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个最初的认识。
教材开始的安排,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科学的学习,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学生后面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对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生活现象留意并进行思考,这些习惯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兴趣十足的情况下,课堂秩序也会有所混乱,实验习惯还应继续培养。
另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都还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进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来进入静电的探究与学习,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教师引导: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挺冷的,看大家也都还穿着毛衣呢?那你们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头发还会竖起来!2.教师提问:那生活中你除了发现这个现象以外,你还注意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有时会竖起来;有时候手碰到一起感觉会有触电的感觉……设计题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堂静电现象的学习。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19f03a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4.png)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b6469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4.png)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从这一现象出发,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了形成电流的条件。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碎纸片的现象引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从而对静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带电这一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并引入电荷概念。
然后将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部分:让电荷流动起来。
引入电流的概念和形成电流的条件,为后续通路、断路、短路等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不难的。
但因为电荷看不见摸不着,要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确实有不小的难度。
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将电荷“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产生静电的本质原因。
然而,物体在经过摩擦以后带的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
学生在前期已学习过不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规律运用到正负电荷之间,具有正向迁移的作用。
我们再结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配以形象生动的图文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四下《电》单元教学设计1.能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荷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利用电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静电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时,能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危害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040d2fa32d7375a417803a.png)
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 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 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 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 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 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 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 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 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 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 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 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 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 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 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 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40ce1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4.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和传播3.静电的消失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应用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
但学生对于静电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等3.教学视频:有关静电现象的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PPT呈现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
1.静电的产生: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屑的现象。
2.静电的传播:用塑料尺摩擦头发,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
3.静电的消失:用湿布擦拭带电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失去带电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6a0db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6.png)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3.有意识的进行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1.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生活中的典型静电现象;3.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描述和解释;2.静电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运用图形化与形象化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内容;2.示范法: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应用。
五、教学流程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min 预习导入导入本课时主题,简单介绍静电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倾听老师的介绍并做好听讲准备。
10min 静电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性质和特点。
观看图片和视频,理解静电的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讨论。
10min 典型静电现象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典型静电现象。
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学习如何表述和描绘静电现象,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10min 静电的应用通过相关案例讲解和现场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静电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观看相关案例,了解静电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实际应用。
5min 总结与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本学生进行小结与回顾,巩固所回顾节课重点难点。
学的知识。
5min 课堂作业出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学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六、教学媒体1.图片:静电产生、特点、典型现象、应用等。
2.视频:静电的产生、实验演示、案例讲解。
3.PPT:介绍静电的概念和特点。
七、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讲解法和示范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实验、生动的案例、形象化的图片等方式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对静电的预防危害措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应用能力。
但后期的课程设计需要在操作性和实践性上有更大的拓展和巩固,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实用性层面上渗透更深层次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1eb5d8f01dc281e43af054.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知道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通过实验解释不一样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学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PPT课件。
[媒体说明][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师:首先老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这位大叔遇到了哪些麻烦? (播放视频)师:想一想,这位大叔遇到了哪些麻烦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些情况吗?对了,他在脱衣服时,发出了啪啪的响声音,在用梳子梳头时,梳子接触头发时,发出刺啦的响声,开门时,手接触门把手有触电的感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0a007ecc17552706220875.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师:好,分几个组啊?1234刚好是8个组,总共几个人生:51个人师:第一组在这,组长站起来我看一下,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材料,组长负责上来拿一下。
看牢一个个人都盯着我看,上课前我都没有和大家见过面,心中有什么好奇有什么想问的没有?来,你说生:老师你姓什么?师:你姓什么?我姓……好都先问完。
生:从哪儿来的?师:都很好奇,看看眼睛都盯着我看,这个时候就是上课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都能以这样的状态来对待课堂,对待上课,这种状态是最好的。
都怀着一种好奇心来学习科学。
这种状态,喜不喜欢上科学?生:喜欢师:这说明科学这门功课对大家很有吸引力。
那么希望大家也能喜欢吴老师的课,来自莲都的吴老师给大家上课。
好,准备好了没有?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始上课。
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刚才大家也很好奇老师做的这个课件,今天我们上什么呢?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知道静电吗?生:知道师:那谁来说说看,你了解的静电?你了解的静电?刚才不是说有人知道嘛!缩头啦!说不出来?那么有一个现象大家肯定接触到过了,可能大家都知道,看看,手上一支笔看到没有?生:看到了师:看到啊,(老师用笔在头发上摩擦,然后接触桌子上的小碎纸屑)奇怪吗?生:恩,很奇怪师:有人就很想试试了,蠢蠢欲动的,那么,大家平时都会挠痒痒,用手挠,这个手会不会吸?生笑…(自评:学生对于静电吸引小纸屑的现象很感兴趣,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同时通过“知道静电吗”了解学生的“静电”的前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cf557bebe1e650e53ea99f0.png)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教學背景分析:
本課是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摩擦起電等靜電現象,來認識電荷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切物質(粒子攜帶的)中,在摩擦力等外力作用下電子會發生轉移,就會產生靜電現象。
在一課時內要讓學生對摩擦起電等靜電現象進行全面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對摩擦起電等靜電現象的認識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這些活動將説明學生初步認識電的本質,是學生學習其他電的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的相互吸引。
3.電子在電路中持續定向流動就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能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電等靜電現象,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電子在電路中持續定向流動就可以產生電流。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運用邏輯推理進行分析比較,發現電荷種類的不同,認識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教學準備:
每組同學準備:一把塑膠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
教師準備:靜電現象的課件;動畫:電荷。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4)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4)](https://img.taocdn.com/s3/m/8b1d8bff31b765ce05081497.png)
体验静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具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塑料尺、碎纸屑、实验盘、充气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课本。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课前,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气球娃娃长头发的魔术,你们想看吗?(想)师:长出头发的气球娃娃漂亮吗?(漂亮)师:那刚刚老师是怎么样让气球娃娃长出头发的?(摩擦气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静电现象)看来同学们对静电现象还有所了解。
2、静电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谁愿意来说说生活中感受过的静电现象?(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肯定。
)3、老师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A、在干燥的季节用手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B、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C、科技馆,一个长发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头发竖立起来;D、闪电。
(自然界中,最大的静电现象就是雷电。
请看大屏幕)4、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师:看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真不少,那同学们想不想在课堂上一起制造静电现象?(想)师:要研究静电呀!首先我们得让物体带上静电。
要想让物体带上静电,怎么做才能让物体带上静电呢?(小组讨论)生:摩擦。
师:通过摩擦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与什么摩擦呢?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材料(课件展示材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的衣服、头发、笔、文具、书本、桌椅等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a766bbed4431b90d6d85c77d.png)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分 3 个部分:( 1 )体验静电现象。
经过一些小游戏和沟通,让学生能感觉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四周的全部物质中,是随地可见的。
(2)研究不同样的电荷。
这是指引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经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边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构造属于线型构造,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实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边几课学习电的其余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剖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其实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观点也是教课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资料和教师供给资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经过让学生沟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增补,让学生感觉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经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全部的物质中,为何我们往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经过动画解说,学生举例解说,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经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经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建,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可以连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参考素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_教科版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参考素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_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babb5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1.png)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参考素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_教科版(一)背景和目标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受;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他们明白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关心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专门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能够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连续流淌起来能够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依照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看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探究周围科学现象的爱好。
(二)教学预备为每组学生预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预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要紧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奇异,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关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生疏,教科书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看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即带静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巧物体,两个带不同种类电荷的物体会互相吸引。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多数学生对如此的现象能说明为是由于静电的作用,或者能进一步说明到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
学生的这些认识是我们期望的。
接下来是学生交流他们所明白的静电现象。
教师也能够向学生介绍一些静电现象。
教科书下面分别列举了“冬季里,女孩在摘掉毛线帽的瞬时,头发竖立起来”“在科技馆,一个长发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头发竖立”“闪电”三种静电现象。
主题四 生活中的静电教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四 生活中的静电教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25d6248451e79b89680226b8.png)
第四单元自然·科技主题四生活中的静电一、活动设计思路课程纲要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本单元设计就是基于学生兴趣下,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进行思考和实验,体验探究实践的一般过程,并积累一些对探究过程的直接经验。
在游戏中学会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质疑归纳,并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验证。
二、活动目标知识目标: 1.实践体验静电的产生和存在。
2.通过试验感知不同材料产生静电的效果。
3.探究产生静电现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控制实验明确事物内在规律,在对比中观察提出质疑,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展学生自主探究身边各种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懂得在活动中要相互协调配合。
三、课时建议建议3~5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实践体验静电的产生和存在。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注自然现象的良好品质。
五、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一)发现问题本环节教师应适时地给出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现、思考、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对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汇总后,提炼出来加以关注。
实践探究中,老师应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即了解比较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和静电具有的吸附作用)在游戏中体验,以激发子们迫切的求知欲,为下一步活动奠定基础。
(二)活动准备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有关静电的相关信息,但对不同材料的特性还不是很了解。
因此,组建团队时指导教师就要考虑到活动材料的局限性,组内人数也不宜太多,否则很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实施阶段 1.神奇的气球在组织实践活动当中建议采用实验加游戏的方式展开,实验也是实践,游戏即是动力。
本环节中如能找到皮毛摩擦气球,然后利用静电的吸附特性吸引空的易拉罐缓慢向前滚动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作用。
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上课的学生为三年级学生。
静电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生活中我往往会经历一些静电现象,他们也知道这是静电现象。
但是学生没有深入的研究够静电现象,不知道静电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表面、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难点: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PPT,教师和每一组学生各有一套实验器材:实验盒、笔、小纸片(用蒸发皿装)、橡胶板、直尺(塑料)、塑料梳子、塑料带、纸巾、丝绸、毛皮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一)引入
1.出示笔和小纸片,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笔吸引起小纸片?
学生思考,点名上来尝试,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适当引导,得出摩擦可以使笔吸引起小纸片——板书“摩擦”
提示:由于下雨天比较潮湿,用力、快速、多次的摩擦,效果会更好!
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解释一下?
(预设:学生说出静电现象。
追问:你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吗?)
3.提问:当碰到不确定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实验、查资料
课件出示资料1:在公元前六世纪,人类就发现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就是“静电现象”。
明确铅笔摩擦能够吸引小纸片是静电现象,出示课题:生活自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与验证摩擦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1.PPT出示材料:
实验要求:
1.三人为一小组,一张记录单;
2.任意选择两种物体进行摩擦;
3.如果能够吸引小纸片,则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2.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摩擦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帮助。
3.学生汇报找到能够产生静电现象的组合,教师PPT上连线。
4.总结:摩擦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回答
2.教师PPT出示实现找好的静电现象的图片,并讲解。
3.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不一样的电荷
(一)认识正负电荷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比如现在,我们身上有静电、手上、衣服上、空气、水,桌子、黑板都有静电。
为什么我们现在感受不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面,并且展示找到的答案。
3.根据学生的找到的资料,教师结合PPT讲解:(头发和梳子)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用-表示)。
在平时,正电荷的数量和负电荷的数量是相同的,这个时候,不显示带带电,没有静电现象。
(二)带不同电荷物体相互靠近
1.提问:这时要想使他们产生静电现象,应该怎么办?——摩擦
PPT演示讲解摩擦后,头发和梳子上电荷的移动变化,头发带正电,梳子带负电。
2.提问:如果这个时候将它们靠近会怎么样?为什么?
通过资料直接得出结论——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相互吸引。
(设计意图:由于连续下雨天,空气湿度高,梳子与头发摩擦效果不明显,改由课本资料得出。
)
(三)带同种电荷物体相互靠近
1.怎样获得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
预设:两种相同的物体与一个物体摩擦,例如两只笔与头发摩擦,然后笔去靠近。
2.分析可行性:太重不行,不易观察不行
3.教师总结,出示“塑料带”,讲解塑料带的特点:下面有很多小塑料丝。
提问:只用一根塑料带,你能不能得到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讲解
(设计意图:由于下雨体湿度大,气球与毛皮实验很难进行,所以选择效果好的塑料带)
4.出示实验步骤和要求
实验步骤:
(1)竖直拿起塑料带;
(2)用手轻轻摩擦塑料带(可以多次,如果不行可选用其它物体与其摩擦)(3)观察带电的塑料带,你看到了什么?并把它画出来。
5.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6.学生汇报总结: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会相互排斥
(四)确定结论
出示资料,结合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确定我们的结论的准确性。
(五)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再次出示刚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三、让电流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正常工作的。
利用课件讲解: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四、总结
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教师总结,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摩擦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不同电荷相互吸引√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教学反思
1.材料准备方面不足:本节课上课时间为6月22日,恰好是连续的雨天,静电现象极易受到湿度的影响。
事先考虑到这个问题,选择了一下效果明显的实验器材,比如塑料带。
但是由于录播教室过于封闭,学生多,时间久后,湿度变大,实验效果任然不明显,导致实验结论得出困难,需要改进。
2.教学过程中不足: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束后的分析和总结,总结过程过于仓促,学生虽然理解了静电现象的特点,但是对于结论的得出,掌握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