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背诵大纲4
哲学(背诵资料)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修改版)第1-3课哲学基础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根本观点:唯物和唯心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主要派别: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特点: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2)地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第四课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三四单元基础记忆提纲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包括第七、八、九、十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是实质和核心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P53(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2.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P54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普遍性涵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客观性涵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多样性涵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主观随意性。
3.什么是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何?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P57-58(1)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哲学全部背诵
辩证 •认识论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2.实践特点 唯物 (实践观) 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3.真理特点 主义 4、求索真理(认识
2.意识能动作用 •唯物论 4课揭示世界的本原 3.规律客观性①②主 (物质观)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事求是 1.实践与认识关系
探究的问题 主要的观点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存与社意关系2.物质资
一、哲学标题、范围【提醒记5分钟】 (一)辩证唯物主义
1、4、5课探索世界——辩证唯物论(物质的决定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观) 2、6课追求真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辩 证关系;实践的特征;真理的特征;认识的特征) 3、8-10课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分钟 (一)辩证否定观—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1、含义 2、实质 3、特点 4、要求 (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2层) (三)创新的作用——三分一总背准 (四)创新意识的辩证法依据: ①发展的实质 ②辩证否定观 ③革命批判精神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寻觅社会真谛----5分钟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2)2社会基本矛盾、2基本规律 (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 会发展决定力量 (4)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5)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观点——明确范围 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 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 的变化)——单考详写,在综合题中简写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 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层记准)
哲学概论复习大纲
哲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哲学1、尝试回答的途径1)从词源上看:哲学(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词合成,指爱智慧“爱”:Eros指“情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
Philia指“友爱”Agepi指“博爱”:宗教里无私的爱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爱智慧并不等于拥有智慧,哲学家也不等于那些已经拥有了智慧的人。
爱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以苏格拉底为例)也就是说,哲学称为爱智慧,所强调的是“过程”,是不定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2)从外延上看:哲学既不是神学宗教,也不是科学,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东西。
(罗素的观点)第三章哲学起源1、哲学的起源:1)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好奇心,起源于一种惊异感。
2)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的起源: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所谓轴心时代,是指在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上的三个地方:印度、中国和希腊产生了哲学。
这三个地方像三个点一样,构成了三种文化的中心与核心。
而这一时期则被称之为“轴心时代。
”3)中国哲学类似的思考:金岳霖在论《道》中提出3个概念西方:“逻各斯”(logos)古印度:“梵”(梵我同一)中国:道2、西方哲学起源及其概念:1)西方哲学起源:希腊哲学(从神话时代到哲学时代,即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古希腊人开始思考问题时以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与人的认识心理与其宇宙观有关)2)第一个哲学概念:(1)亚里士多德: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惟独它不变的东西。
(2)在希腊语中,arche的两个重要含义:一个是开端,一个是主宰。
因此,也译为始基,即是开端又是主宰。
在古希腊人看来,真正原始古老的开端也就是万物的主宰,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020高考复习哲学4必背
哲学必背一、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意识能动性特点: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观)1、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高一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的总结提纲
高一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的总结提纲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政治必修四哲学部分的总结提纲》,供大家学习参考!一、生活聪明与时期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全部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家根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分: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秘密,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样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成心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靠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精华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哲学)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哲学必背)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中哲学常识(背诵版)
高中哲学原理(背诵版)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达到最优目标。
②原理内容: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发展的观点原理内容: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7、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高中 政治 必修四 哲学生活 哲学基础概念及原理背诵宝典83条
哲学基础概念及原理背诵宝典83条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哲学必背知识纲要一二单元
哲学必背知识纲要第一部分哲学:一、辩证唯物论知识线索: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物质和意识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的关系)基本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性选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于人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1)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哲学背诵知识(经典)
生活与哲学二至四单元背诵知识(请同学们保管好,遗失不补)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一、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二、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方法论要求】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三、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辨证唯物论)1、【世界观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这一世界观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提纲
哲学提纲(必修4)第一单元1.什么是世界观?(7)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是怎样的?(8)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3.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8-9)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11)包括哪些内容?(9-10)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10)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2)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派别?(12)7.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是什么?(12)其基本形态有哪些?(13)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是怎样的?(16-17)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6)和社会变革的先导?(17)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是什么?(18-20)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22—23)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0—21)12.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25)第二单元1.什么是物质?(29)为什么世界统一于物质?(30)2.什么是运动?(31)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怎样?(31)3.什么是静止?(32)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怎样?(32)4.什么是规律?(33)为什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33)(客观性、普遍性、不可违背性)?5.什么是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37)6.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怎样?((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8-40)8.意识对物质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使人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使人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9.什么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1)为什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提纲(全)
2、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P55-56)★★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P56-57)★★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P57-58:abc)★★
5、 系统优化法原理(P59)★★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P63)★★
2、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P64-65)★★
3、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P66)★★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提纲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4、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2、真理的原理
3、认识发展原理
4、时间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P54)★★
改革的性质、目的、作用(P92)★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过程(P91)▲
4、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原理(P95)社会历史的主体
1、价值观的作用(P97-98)★★
2、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99、101)▲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p100)★
4、人生价值在于哪里(P96)★★
5、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P73)★
6、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7、P67▲P68▲P73▲
注意:a.以上矛盾的6原理(尤其是原理中的方法论)都属于矛盾分析法
b.两点论和重点论一般可表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必修四哲学生活复习提纲
必修4哲学考点归纳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人生价值、贡献付出)价值观(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实现)总论(1、2、3课)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诵大纲4第十章认识活动和思维方法第一节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一、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概念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学说,研究世界的本原和规律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学说,研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能力、认识的源泉、认识的过程等。
逻辑学——关于理论思维的学说,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从而科学的解决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问题。
辩证法和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辩证法就是认识论:1、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
离开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对认识基础、认识动力、认识对象的揭示,认识论就没有自己存在的基础。
2、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
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和认识论的全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标志之一。
3、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
辩证法与方法论同样具有一致性:1、思维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本质上是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2、辩证法若不转化为方法论,就不能成为现实的认识方法,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方法——方法指为解决理论、实践等特定任务所采取的一定的手段和办法。
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
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性:1、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
思维方法的原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观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
2、思维方法具有主观性。
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成为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哲学思维方法、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对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具有重要规范作用:1、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发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
2、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还有解释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3、思维方法的不同还直接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客体以及认识正确性的程度。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革命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1、深化原有的思维方法,使它更完善,更多样化,从而具有现代功能。
2、各种方法的移植和杂交,即把某一学科的特殊方法用以解决另一学科中的问题,或者用两门甚至多门不同的独立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而产生新学科。
3、创造新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简答)一、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简答)知性思维是指运用普通形式逻辑规则进行的思维,形式逻辑是知性思维的集中体现。
辩证思维是与知性思维不同类型的思维,它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揭示思维形式的内在矛盾而深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思维过程。
辩证法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
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在三点中:1、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以不同的方式去研究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
2、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
3、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相互补充、互相限定。
辩证思维高于知性思维,但不排斥知性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等方法。
1)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归纳是认识的基础,归纳离不开演绎,没有演绎就没有归纳;另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各种公理、定律等都是从非演绎法包括归纳法中取得的。
同时,演绎推理的结果还必须通过归纳来丰富。
2)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比归纳和演绎更深刻揭露了事物本质的方法。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以便逐个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则在把整体分为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一方面,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离开了综合,分析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这个意义上来说,综合比分析更深刻。
3)抽象与具体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
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但是,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上,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各个部分的各种科学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
思维具体即不同于感性具体,也不同于思维抽象1、思维具体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多种抽象规定的有机综合,而不像感性具体那样是感性直观的统一。
2、思维具体借助于思维抽象,又高于思维抽象。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包含两重含义:1、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2、逻辑的发展与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在线,是由历史派生出来的。
所以,逻辑必定与历史相统一。
但是,这种一致不是将死的,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
同时,逻辑作为“修正过”的历史,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具有某种独立性。
三、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不重点)四、辩证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简答)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属于不同层次的方法系列。
二者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科学思维方法应该以辩证思维方法为前提;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又该从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发展自身。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科学思维方法中。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同时,当代科学思维方法还进一步促进了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化。
第十一章真理和价值(重点)第一节真理一、真理及其属性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思想内容,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
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特性。
(1)真理都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多元论认为,对待同—认识对象可以有多种认识结论同时并存,这些结论都是真理,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有—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客观真理。
真理多元论是站不住脚的。
简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有客观真实性,同时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知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承认了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我们的认识有待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就是说,对事物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的性质。
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虽然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而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其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其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从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之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统一。
具体的真理是全面的。
在人的认识中,尽可能把握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
具体的真理又是历史的。
真理具体的存在是个动态过程。
要把真理如实地看作思想向客体、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看作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们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等特性,要求人们在探求真理和实践真理时,必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辩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认识,注意从根本上把握正确的立场,充分发挥积极的、正确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唯心主义哲学否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的标准存在于精神范围之内,不应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寻找它的客观尺度。
旧唯物主义者直观地把客观事物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对于实践的理解也是狭隘和片面的,因而没有科学地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真正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唯一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2、只有实践才能满足真理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正是这种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特征(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客观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
这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2)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历史的局限性使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历史的发展又使社会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