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摘要:现如今,世界各国正在生态城市的构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或多或少的建设成就、获得宝贵经验。

针对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简要阐述和相关案例的表述,希望得到一些启发和思索。

关键词:卫星遥感生态赤字生态工业园电磁污染田园城市众所周知,进入到21世纪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方面追求营养,娱乐方面追求新元素等等。

但就在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

例如:温室效应导致的北极冰川融化,从而使得世界上一些海拔地势较低的国家城市经常发生水灾;城市面积急剧扩大导致耕地林地面积大幅度降低。

由于城市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由于其物质能量高度集聚、人类活动密集、环境变化剧烈、生态脆弱而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建设已变得十分迫切,成为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和热点。

对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建造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

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

所以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

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我国生态环境堪忧,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小城市环境现状虽尚好,但发展过程中若不对城市生态环境加强重视将会走上大城市发展的老路。

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móshì)对比摘要:尽管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7%),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世界(75%)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为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抉择。

然而,由于(yóuyú)时空的差异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特点,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量化指标,照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有利于提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启动机制动力(dònglì)机制模式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并且(bìngqiě),人口城乡构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低,即一个国家总人口规模与大,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化不大。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呈现出负相关。

从人口城乡构成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就被称为城市化。

近260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人类(rénlèi)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迈入新世纪,人类将开创一个新的城市纪元。

全世界60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这在人类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至如今的5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

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

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并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本文期望能够为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将简要介绍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然后概述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接着,本文将对比分析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异同点,并探讨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二、国外生态农业建设概况在全球范围内,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经济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这些成功的案例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欧洲是生态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尤其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生态农业发展迅速。

这些国家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公众教育等手段,推动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

例如,德国实施了严格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欧洲国家在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亚洲地区,日本和韩国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佼佼者。

日本注重传统农业与生态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农业”模式。

韩国则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国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实践,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农业社区。

美洲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也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国家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强大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例如,美国通过实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推动了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拿大则通过加强生态农业认证和市场监管,提高了生态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国内外政策环境分析

国内外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的未来趋势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政策 环境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我国政府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 ,将继续加强市场化改革,优 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将更加注重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高污染、 高耗能行业加强监管和限制。
02
国际政策环境分析
国际政策环境概述
国际政策环境是指各国政府在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所制定的法 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国际条约等,这 些政策环境因素对各国经济发展和国 际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外政策环境分析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3
目录
CONTENTS
• 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 国际政策环境分析 • 国内外政策环境的比较分析 • 我国应对国内外政策环境的策略
建议
01
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概述
政策环境是指政府制 定和实施的法规、政 策、计划等对行业发 展的影响。
政策环境的稳定性、 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对 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
国际政策环境的未来趋势
• 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政策环境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国际贸易政策将更加开放和自由化,各国将更加注重 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改革;二是国际投资政策将更加规 范和透明化,各国将加强外资监管和信息披露;三是国际科 技政策将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推动全球科技 创新合作。
国内外政策环境的影响对比
国外政策影响
国外政策环境对跨国企业、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有较大影响。例如,贸易保护 主义措施可能增加企业出口成本,而税收优惠政策可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国内政策影响
国内政策环境对国内企业、行业发展和民生福祉有直接影响。例如,产业政策 可能促进或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而社保政策可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 习惯。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演进对比分析理论回溯、热点发掘与整合展望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演进对比分析理论回溯、热点发掘与整合展望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演进对比分析:理论回溯㊁热点发掘与整合展望王高峰,杨浩东,汪 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收稿日期:2020-08-06 修回日期:2020-12-18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A H S K Y 2017D 10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项目(Y D 2110002014)作者简介:王高峰(1983),男,江苏沭阳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杨浩东(1998 ),男,安徽蚌埠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汪琛(1996),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㊂本文通讯作者:汪琛㊂摘 要:创新生态系统已逐渐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重点关注领域和热点话题,但鲜见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对比研究㊂借助科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分析,探析国内外研究主题及知识基础异同点㊂结果发现:国外对于开放式创新㊁服务创新涉及较多,而国内较侧重于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成为中外共同关注主题㊂此外,中外同时关注创业㊁知识生态构建,相较于国外注重对商业㊁平台㊁服务生态的研究,国内较倾向于信息㊁产业㊁技术生态构建㊂进一步,对相关创新范式及生态系统类型词进行系统梳理,明晰相关概念间关系,构建主题分布框架,揭示未来研究方向与思路㊂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服务创新;知识生态;创新创业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2008014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4-0151-10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s t e m R e s e a r c h D o m e s t i c a n d O v e r s e a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t r o s pe c t i o n ,H o t S p o t D i s c o v e r y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r o s pe c t W a n g G a of e ng ,Y a n g H a o d o n g ,W a n g Ch e n (S c h o o l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f C h i n a ,H e f e i 23002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h a sg r a d u a l l y b e c o m e a k e y f o c u s a r e a a n dh o t t o pi c f o r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p r a c -t i c e ,b u t t h e r e a r e f e w d o m e s t i c a n d f o r e i g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e s i n e x i s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W i t h t h e h e l p of s c i e n t i f i c m e a s u r e -m e n t m e t h o d s ,t h i s p a p e r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t o p i c s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e c o s ys t e m s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y a n d s i m i l a r i t y o f r e s e a r c h t o p i c s a n d k n o w l e d ge b a s e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I t i sf o u n d t h a t f o r e ig n c o u n t r i e s a r e i n v o l v e d i n o pe n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s e r v i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w h i l e d o m e s t i c o n e sf o c u s o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h a v e b e c o m e t h e c o mm o n c o n c e r n o f C h i n a a n d f o r e i gn c o u n t r i e s .I n a d d i t i o n ,C h i n a a n d a b r o a d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k n o w l e d g e 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 o n b u s i n e s s ,p l a t f o r m ,s e r v i c e e c o l o g y ,d o m e s t i c m o r e i n c l i n e d t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u r t h e r ,t h e r e l e v a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p a r a d i g m a n d e c o s y s t e m t y p e w o r d s a r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co m b e d t o c l a r i f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r e l e v a n t c o n c e p t s ,a n d t h e t h e m a t i c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r a m e w o r k d i a gr a m i s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o t r y to r e v e a l t h e p o s s i b l e r e s e a r c h i d e a s a n d d i r e c t i o n s i n t h e f u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O p e n I n n o v a t i o n ;S e r v i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K n o w l e d g e E c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0 引言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产品迭代速度持续加快,个性化需求增加了创新难度,组织资源与能力有限性阻滞了组织创新活力,价值创造逐步转向多元群体协作模式[1],创新范式正由机械式创新系统向有机式创新生态系统转变㊂构建切实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范式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㊂200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㊁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和‘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美国科学和工程能力之实力“两份报告,明确表示美国繁荣与领先得益于一个精心设计的创新生态系统㊂日本㊁欧盟也于2006年和2010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强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也在加速推进和布局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生态体系㊂理论层面,学界多将创新生态系统视作第三代创新范式,其演进可回溯至20世纪初的线性创新[2]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㊁复杂科学的兴起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创新过程的复杂本质日渐显现,创新系统理论取代线性创新范式,研究范围拓展至国家㊁区域㊁企业等多层次视角㊂另外,也有突破区位限制的产业㊁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改变了以企业为单核心的研究模式,转向以用户㊁顾客为导向的开放式创新㊂同时,社会系统中各要素越发相互依赖,不同行动者间交互作用不断增强,使得系统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结构性特征,生态思想被引入创新研究㊂部分学者基于生态视角探究创新理论发展本质㊂1935年,T a n s l e y[3]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㊂随后,H a n n a n等[4]著作的‘组织生态学“一书将组织研究转向种群层次,以整体视角揭示组织及社会变革规律㊂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末,凡勃伦就已发现制度具有历史传递的生态特征,演化经济学开拓者纳尔逊和温特皆以达尔文主义作为其隐喻类比的基础[5]㊂整体上,无论是理论视角迁移,还是学科方法借鉴,皆表明生态化转向已逐步成为创新范式研究的主流趋势㊂简言之,创新生态系统可被理解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范式不断更替演进㊁生态隐喻思想与哲学观点相互交织,从而聚合形成的一种新型创新研究范式㊂已有研究大致分为3类:一是对先前文献进行回顾与分类评述,在探讨理论演进与知识本原的基础上,对创新生态系统概念㊁主体㊁功能㊁治理等进行理论阐释与完善[6-8]㊂如曾国屏等[6]在回顾创新范式演进历程后,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边界暂无统一界定㊂随后,针对曾国屏指出的层次多样性,赵放[8]从多重视角进行整合,把微㊁中㊁宏观各层面要素纳入一个 重心 外围 分析框架;二是立足于创新生态理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9-10]㊂如A d n e r等[9]以半导体光刻行业为背景,阐述核心企业在生态系统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三是部分学者基于创新生态理论,实施多层面测度检验㊂如柳卸林等[11]基于创新生态背景,探讨不同生态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刘兰剑等[12]从创新政策视角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发展实施综合测度㊂虽然已有研究成果颇丰,但鲜见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系统性国内外对比分析,国内外发展模式不同,创新演进模式势必存在一定差异,且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理解与核心概念界定模糊不清㊂鉴于此,本文对近20年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文献进行梳理,从创新范式与生态系统类型双重视角出发,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热点和前沿进行归纳总结,可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完善与政策实践提供借鉴㊂1方法选取与数据来源1.1方法选取借助C i t e s p a c e&V O S v i e w e r软件,对近20年来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厘清创新生态系统领域主题热点㊁理论基础及知识演进路径,提出未来发展方向㊂1.2数据获取本文数据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6月26日㊂外文数据来源于W e b o f S c i-e n c e数据库,以 I n n o v a t i*E c o s y s t e m 为主题词,选择文献类型为 A r t i c l e 和 R e v i e w s ,文献语言为 E n g-l i s h ㊂考虑到文献质量与横向对比,进一步将范围限定为S S C I,在检索结果的基础上排除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及其它相关类别,最终得到1590篇文献㊂中文数据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限定篇名(词)或关键词为 生态系统 ,发文年代设置为2000-2020年,共得到2734篇相关文献㊂由于操作受限且考虑到计量数据获取应优先考虑查全率,检索结果暂不精炼,分析时再进行人工筛选㊂2研究热度与主题对比2.1发文量一定时期内,文献发表数量能够反映该研究主题的受关注程度㊂因此,本文统计20年间国内外以创新生态系统为主题的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㊂如图1所示,国外实际发文量曲线和模型于2000 -2015年基本重合,即使后期拟合误差较大,考虑到模型自身存在一定误差,且在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背景下,2013年以后国外实际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因此从大时间跨度看,趋势基本拟合㊂国内方面,曲线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早期文献大多集中于环境科学等领域,跨学科㊁多视角交融使发文量呈扁平化发展趋势㊂之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相关研讨会议㊁交流活动的举办,文献增幅有较大提升㊂2019年之前,虽然实际发文累计量高于拟合曲线,考虑到较为宽泛的检索标准,这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㊂整体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在经历初始阶段萌芽期后,皆步入文献快速增长阶段㊂2.2主题词如图2㊁3所示,在国外研究中,创新㊁平台㊁商业生态系统等词频出现次数较多,而国内研究中生态系统㊁创新生态系统㊁产业生态系统㊁信息生态系统等词频出现次数较多㊂为进一步探析国内外不同时间段热点主题变化,参照图1发文量变化趋势,发现在不同时期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主题演化存在以下异同:①㊃25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早期,国内外研究共同关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演化,国外较早将其引入创新研究中,并从产业竞争优势㊁资源异质性角度分析企业㊁组织发展战略㊂国内研究则较多关注商业㊁企业㊁产业生态等主题,技术创新㊁自主创新成为早期中文文献的主要特征词;②在此后的研究中,国外侧重于开放式创新与治理研究,在该模式下,组织边界变得模糊,不同创新主体相互连接形成创新网络,调配各方优势资源,实现组织绩效提升㊂此外,对社会㊁用户㊁服务等各种类型创新范式的研究相继涌现,国内在强化企业发展㊁技术创新等主题研究的同时,还有对信息㊁知识生态等创新要素的探讨;③近年来,国内外多围绕创业㊁企业家精神展开讨论,国内研究则更倾向于生态系统背景下的协同创新㊂图1国内外累计发文量统计图2 国外关键词变化趋势㊃351㊃第4期 王高峰,等: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演进对比分析:理论回溯㊁热点发掘与整合展望图3 国内关键词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挖掘关键词,本文借鉴G i o n v a n n iD o s i i [13]的研究,对创新生态系统涉及的创新主题词按照是否隶属于相互冲突或对立的创新活动组合,将其划分为双元性和非双元性两种关系㊂表1 国内外创新范式双元性隶属对比隶属关系国外创新范式国内创新范式隶属双元创新范式O pe n I n n o v a t i o n (2016,63)协同创新(2016,20)S e r v i e c e I n n o v a t i o n (2016,23)D i s r u p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2018,10)开放式创新(2017,5)R a d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2016,6)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2015,3)自主创新(2011,5)隶属非双元创新范式S o c i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2016,11)U s e r I n n o v a t i o n (2016,4)知识创新(2011,5)R e s po n s i b l e I n n o v a t i o n (2017,3)注:括号内代表创新词的平均发表年份及出现频率由表1可见,国外研究集中于开放式创新㊂起初,研究侧重于企业层面,信息㊁知识等创新要素也仅局限于流入或流出的单向模式,此后,随着理论延伸至非商业领域,核心主体扩展至高校㊁政府及非营利组织㊂与开放创新类似,虽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存在明显的宏观指引,但国外研究较多集中在产业㊁企业战略等层面[14],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㊁区域㊁国家创新系统并列,被视作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延伸[15],从而聚合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理论㊂国内研究则强调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构,即基于生态逻辑,将开放性视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之一[8],物种与环境要素的改变推动主体之间与外界环境协同交互,进而实现生态系统动态演变㊂相较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主体间的紧密关联推动创新效率提升,共享技术模式与用户创新㊁价值共创理念持续深化,研发专业化与市场规模化程度提高㊂总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研究㊁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均衡协同,而开放式创新更注重创新主体㊁要素㊁环境间的开放特征㊂一定程度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不同创新主体协同共享,是创新生态建设与开放式创新理论发展的共同目标㊂对比来看,协同创新已成为国内重点研究方向,其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模式,该模式以大学㊁企业㊁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㊁金融机构㊁中介组织㊁创新平台㊁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在多元主体间协同互动,以实现系统非线性效用,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杨林等,2015)㊂首先,协同创新是对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杨林等,2015)㊂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当外界条件变化到一定阈值时,非平衡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出现自组织现象,使系统由无序态转变为具有稳定结构的有序态,而系统本身的开放性是实现该过程的前提㊂从生态学角度看,生态系统内部包含不同生命个体㊁种群和群落,不同生命单元间竞合共生需要外部能量支持;相应地,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开放共享,使信息㊁知识㊁资金㊁人才等创新要素循环交互;其次,与单创新主体相比,基于创新生态的协同创新侧重于多种创新主体间整体协作,即开放式创新以单个企业或产业战略管理作为目标指向,而协同创新或宏观层面创新则趋向于制定区域㊁国家层面发㊃45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展规划㊂因此,相比于单利益主体的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从整体利益出发,更关注不同创新主体间诉求的协调共议,这也与创新生态需要有目的㊁有导向性的构建相契合,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㊁区域㊁产业,还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生态系统构建皆需从整体视角进行政策指引;再次,虽然不同创新理论范式间呈现交融态势,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第三代创新范式,相比已有创新理论,更突出共生演化㊁自组织的动态特征,开放式㊁协同创新仅从静态截面视角研究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则更加强调各个要素相互依存㊁共生演化的动态特性,这种自组织㊁可持续性特征需要研究者对系统进行纵向审查㊂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多分布于开放式创新主题领域,且对破坏式创新㊁服务创新以及社会创新㊁用户创新㊁负责任创新等主题也有所涉及㊂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作为双元对立创新范式,虽然在创新程度方面有质的不同,但皆遵循创新过程持续性㊂破坏式创新侧重于破坏性技术对现有市场的改变,强调技术建立在不同的原理之上㊂后发企业利用客户低端产品服务需求及成本优势,会给主导企业带来挑战㊂使用破坏性技术的企业进入市场并建立新生态系统后,将面临来自该生态系统内部(同质性技术原理)与其它生态系统(异质性技术原理)的竞合,加速生态系统萌发㊁成长与消亡㊂揭示两种创新范式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发生机制,可为认识生态系统发展全过程提供新视角㊂传统破坏式创新多集中于有形技术领域,数字经济时代凸显了无形创新的重要性,不同于以往将创新与服务创新进行差异化划分,服务主导逻辑以更加广泛的服务视角,认为产品只是提供服务的媒介工具[16]㊂一方面,这种逻辑弥合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对立的角色定位鸿沟,所有参与者都是其他参与者网络中的资源集成者,每个个体都是潜在的创新者和价值创造者㊂一般来说,单一用户很难实现完整的服务价值创造,因此用户创新常寻求其他个体,甚至通过组建团体㊁俱乐部等形式,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或者企业通过提供工具或众包等方式,挖掘潜在创意,并在专家㊁管理层及创意提供方之间开展研讨,在实施层面进行磋商;另一方面,当服务主导逻辑导向从私人领域转向社会治理时,服务创新则延伸至致力于解决贫穷㊁饥饿㊁公平等问题的社会创新,基于生态理念的社会创新体现为一个相互作用的行为者网络,拥有不受地理或行业边界限制的动态结构,旨在支持技术㊁过程㊁组织运作等形式发展与创新,从而解决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由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环境等相互关联的众多复杂因素构成,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不同的需求指向,因此部门间需要相互协同,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遵循共识价值观念,而负责任创新则提供了一个界定框架㊂同时,对这种复杂关系的调和亟需出台一套新制度和法律加以规范㊂国内研究除侧重于协同创新主题外,对自主创新与知识创新等领域也有所涉及㊂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的自主创新更加强调基于开放式协同的自主创新㊂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并获取主要创新收益,从而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17],其具有鲜明的主动性㊁主导性特征,通过已有的创新效益,将政治㊁经济价值反馈于创新主体,基于自主价值需求,持续推动主体间创新要素投入与共享㊂自主创新绝非 闭门造车 ,随着创新链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即使原有系统内部最为封闭的原始创新在区域高校㊁研究机构及企业间交互合作中,其知识产生㊁转移和应用也在同步推进,而合作绩效取决于知识增值效率高低,作为基础环节,知识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推动不同主体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㊂3相关理论知识基础对比3.1基础性文献(1)国外方面,A d n e r[18]的‘将你的创新策略与创新生态系统相匹配“引用频次最高(131次);其次是G a w-e r[19-20]的‘产业平台与生态系统创新“㊁‘整合技术平台不同的观点:走向一体化框架“,分别为83次和71次㊂‘平台拥有者在互补市场的进入与创新:英特尔的例子“一文的中心度达到0.2,位居首位㊂A d n e r率先指出,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除面临传统自身项目管理风险外,还需应对与互补者协同产生的依赖风险及由价值链集成而产生的整合风险㊂其中,依赖风险通过互补创新延误概率叠加进行估计,而整合风险则通过周期延长进行评估,由此印证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组件挑战(C o m p o n e n t C h a l l e n g e s)有利于巩固行业领先者主导地位;相反,补充挑战(C o m p l e m e n t C h a l l e n g e s)则为后进者追赶提供了时机㊂G a w e r于2013年将生态系统平台划分为公司内部平台和行业平台两种;次年,围绕弥合平台创新与竞争两大主题,依据不同创新主体协作接口开放度,进一步将供应链平台作为内部与行业平台的过渡,展现了平台如何进行运作与演变㊂相比A d n e r侧重于风险与战略分析,G a w e r则更关注平台构建与演进㊂G o m e s等[21]于2018年明确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更加侧重于价值创造,认为A d n e r的‘将你的创新策略与创新生态系统相匹配“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创造:技术相互依赖的结构在新技术产生中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两篇文章暗含了概念转折,也即研究主题开始从商业生态系统转向创新生态系统㊂(2)国内文献中被引频次前3的文章分别是曾国屏等[6]的‘从 创新系统 到 创新生态系统 “㊁梅亮(2014)的‘创新生态系统:源起㊁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和吕一博等[10]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 基于i O S㊁A n d r o i d和S y m b i a n的多案例研究“㊂㊃551㊃第4期王高峰,等: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演进对比分析:理论回溯㊁热点发掘与整合展望虽然国内文献中心性普遍较低,但曾国屏㊁陈劲㊁梅亮的文献仍呈现出相对较高的中心性指数㊂早期,国内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域㊁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等领域㊂2013年,曾国屏等[6]从硅谷的成功经验出发,从政策端阐述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历程,强调系统动态㊁自组织等特征,指出应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主体相互协同㊁创新要素科学配置㊁创新环境有力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次年,梅亮等(2014)指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起源于商业生态系统,进一步明晰了系统共生演化的核心特征及经济㊁战略㊁创新三大理论基础流派;吕一博等[11]以移动通讯产业三大终端操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创新生产与创新消费是推动生态系统成长的主导因素这一结论㊂另外,赵放等(2014)基于已有文献类型,将多重视角纳入中心-外围分析框架,在明确各维度主体构成及特征后,探讨不同层次间的交互作用,认为应注重创新㊁创业㊁知识生态系统间的融合,并提出政策制定应倾向于低层生态环境营造的建议㊂总之,当下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特定背景下的系统构建㊁演进路径㊁驱动因素㊁运行机理及健康度绩效评价,范围涉及企业㊁高新区㊁省域㊁产业㊁国家等不同维度,方法以案例分析㊁比较分析为主㊂3.2知识基础差异(1)本文运用C i t e s p a c e软件,按照生态系统类型词,将文献主题划分为不同聚类模块进行分析,具体如下:①商业(企业)生态㊂商业(企业)生态系统源于将生态思想引入组织战略领域[1],当参与者难以依靠自身能力将产品或服务商业化时,商业生态系统能够帮助单个参与者实现价值获取㊂I a n s i t i&L e v i e n从整体层面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企业及其它对企业产品生产和流通产生影响的组织构成的松散网络,提出通过生产力㊁利基创造力㊁鲁棒性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T e e c e[22]从企业自身出发,认为企业绩效受外部环境与自身动态能力的双重影响,着重强调能力种类划分及其微观基础㊂总之,国外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范式,从平台㊁网络及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等角度对商业(企业)生态进行论述,内容多侧重于企业战略管理方向;②平台生态㊂这类研究大多围绕如何设计平台㊁如何成为平台领导者以及如何在生态系统中保持平衡与发展3个方面展开,而关于平台领导者如何与生态系统中其它组织合作共创价值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㊂G a w e r等[23]认为,平台进入者会挤压既有控制方的利润空间㊂在此基础上,针对平台领导者对平台的控制, B o u d r e a u[24]根据外部创新者自由度由低到高排序,将其分为整合者平台㊁产品平台和双边平台3类平台商业模式㊂之后,B o u d r e a u对不同模式进行实证考察,发现放弃平台控制权对设备开发增量效果的刺激小于允许平台访问这一开放程度㊂此外,企业战略与技术密不可分㊁相互渗透,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向发展是该类文献的另一个突出方向㊂G a w e r等[19]从经济与工程双向视角阐述平台竞争与创新,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推动组织及生态系统发展的路径;③服务生态㊂随着服务经济的兴起,传统产品设计思路逐渐被服务主导逻辑所取代㊂服务主导逻辑主要应用于营销与供应链管理领域,旨在提高组织为其他个体提供服务的能力㊂面对越来越多的无形创新产品,L u s c h 等[16]基于S-D逻辑构建服务创新研究框架,认为在服务生态背景下,完整的服务链条需要依赖多个组织实现㊂例如,买卖配送服务的完成不仅取决于配送员,还取决于店家出餐快慢㊁服务平台建设是否完备等因素㊂因此,市场运作及创新需要一整套制度的约束[25],相关研究比较侧重于组织内㊁组织间的对接运转㊂(2)国内研究更倾向于信息㊁产业㊁技术等生态系统构建:①信息生态㊂现代化信息服务已成为科技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支柱力量㊂在研究起步阶段,谢立虹[26]率先提出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自此学界开始关注信息生态与企业㊁技术创新间的关系㊂其中,蒋录全等[27]全面介绍了信息生态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捷等[28]认为企业本身作为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其创新活动需要遵循信息生态演化规律,信息生态为技术创新提供主客体及环境支撑,二者相互作用㊁协同演化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生态系统稳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②技术生态㊂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㊁区域及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㊂黄鲁成[29]借鉴信息生态运行机制,将生态思想引入区域技术创新研究,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并对其特征㊁发展机制进行了探析㊂在此之后,对系统健康度㊁适宜度的测度逐步展开㊂基于已有N I S(创新系统)理论,陈劲等[30]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并形成E-N I S分析框架,从演化和优化两个方面构建国家技术创新评价体系㊂在技术生态背景下,生态系统中不同技术存在共生㊁相斥关系,技术间相互作用㊁技术生境变换对新技术与创新的涌现具有重要影响㊂目前,技术生态研究多以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5G等新兴技术为案例,探析支撑技术持续创新的生态框架;③产业生态㊂产业生态化基于环境保护与市场竞争的双重目而提出㊂当前,对产业生态的研究逐渐与创新㊁商业生态等理论相融合,研究重心多围绕高技术产业运行机制与耦合战略等展开,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研究范围扩展至电子商务等新兴生态领域㊂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创产业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蔓延至文化等相关产业㊂随着国家‘ 十二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研究热点,而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也相继铺展开来[31]㊂当前,我国在积极寻求核心技术突㊃651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

中 国与国外智慧城市相对比

中 国与国外智慧城市相对比

中国与国外智慧城市相对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

智慧城市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各国国情、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与国外的智慧城市在建设和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执行力和规模优势。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高速宽带网络、5G 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 5G 网络为例,中国的 5G 基站建设速度领先全球,广泛覆盖了城市和乡村地区。

这使得诸如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依赖高速网络的应用能够快速落地。

相比之下,一些国外发达国家虽然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但在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普及方面,可能受到地理、人口密度等因素的限制,进展相对较慢。

在城市治理方面,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治理。

通过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整合各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精准地追踪密切接触者,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

同时,利用城市大脑等智能系统,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公共安全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

而在一些国外城市,由于政府体制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跨部门的协同治理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障碍。

在民生服务领域,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通过手机APP 等移动应用,居民可以轻松办理政务服务、缴纳水电费、预约挂号等。

例如,“一网通办”平台让居民办事不再需要跑多个部门,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此外,智能物流、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服务也在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国外,一些城市在民生服务的数字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可能在服务的普及程度和便利性上与中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方面。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分析和比较

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分析和比较

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分析和比较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空气质量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数据,探讨国内外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国内外在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为提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还将探讨未来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分析在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标准,其编制和发布由我国环境保护部负责。

AQI采用了分级的方式,将空气质量分为六级,从优到差分别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这种分级方式使得公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当前空气质量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

但是,受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机动车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仍然不容乐观。

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冬季,由于采暖期燃煤排放的增加,容易出现重度污染甚至严重污染的情况。

从AQI的具体数据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在良到轻度污染之间波动。

其中,一些经济发达、工业集中的城市,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相对较高,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工业污染较少的地区,如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则相对较低,优良天气占比较高。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等。

公众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如减少私家车使用、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出行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和公众的参与,共同推动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在国内外存在许多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处理废弃地时的不同策略和设计理念。

下面我将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国内案例选取的是中国上海的“炉博公园”项目。

该项目废弃地位于上海杨浦区,原为一座废弃的火力发电厂,规模庞大、工业遗存丰富。

设计者在保留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将整个发电厂改造成为一个城市公园,保留了原有厂房的工业特色,并融入了景观、休闲、体育等多种功能。

公园内设置了广场、绿道、游乐区等休闲设施,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植被的引入、雨水的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

而国外案例选取的是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项目。

该项目废弃地为一条长约2.3公里的铁路高架桥,被废弃多年后遭到拆除的命运。

然而,经过设计者的创新之举,这个废弃地成功转型为一个城市公园。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铁轨、公路、砖墙等一些标志性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公园设计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公园内设置了步行道、植被、休闲区等,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区域的形象,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美国城市更新的样板案例。

通过对比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的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国内外设计者都倾向于将废弃地转化为公园,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其次,两个案例都注重保留废弃地的原有特色元素,充分利用废弃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国内案例更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设计提高公园的环境质量。

而国外案例则更注重创新和改造,将原有废弃地转化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

综上所述,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表明不同地区在处理废弃地时存在一些共同的设计理念和策略,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在城市更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环境法的比较分析摘要:环境法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强环境管理的法律保障,研究掌握当代国内外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实现环境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回到我国现有的环境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该部法律尚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法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对比,总结出我过环境法的发展方向,必须对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发展做出适当变革,保证其作为国家基本法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法国内外比较法律问题现状发展趋势一.中外环境法的发展:1.国内环境法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即中国现代环境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二是“创业时期”的环境法;三是改革开放或“经济转型时期的环境法”。

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中国现代环境法缓慢发展和逐步兴起的时期,第三阶段是中国现代环境法蓬勃发展的时期。

因此,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环境法是第三阶段的环境法。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本世纪60年代未,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

这是一个“万事开头难”的新生时期,许多法律都不成熟,环境法也不例外。

因此,可以将这个阶段的环境法简称为“建国初期的环境法”,这个时期是中国环境法缓慢发展的阶段。

本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的环境法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以防治环境污染为标志的、与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相联系的现代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开始在中国兴起,中国环境法开始进入艰难的创业时期,因此称为“创业时期”或“起步时期”的环境法。

但是,恰恰在这个时期,即从1966年至1977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这虽然是中国现代环境法逐步兴起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的环境法大都带有动乱时期的特征和“左”倾思想的烙印。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时期。

(完整版)国内外生态主义景观案例分析

(完整版)国内外生态主义景观案例分析
啥克决定尊重并利用基地现有的资源,从已有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而不是 把这些资源、元素从记忆中抹去。

1970年,理查德·哈格在西雅图煤气厂旧址上建设新公园的成功,
是生态主义思潮在实践上的第一次尝试,掀开了景观生态设计的新篇
章。它讲生态景观设计在实践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高度,为以后
的生态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特别是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后工业改造。
④ 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需要,在公园 设计中加入一些不和谐的景观元素。
使用状况
停车场
大型
西
人造

土山


背部盆地 大草地
炼油厂设 备废墟
儿童游乐 场
日光草 坪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一个按原尺寸制作的自由女神头像充气后不久,行人朝头像走去。在美国
独立纪念日年度庆祝活动期间,这个30英尺的复制品将留在公园的小山顶上。
公园设计案例分析(生态主义)
中山岐江公园
土人景观 俞孔坚
一、公园创建背景
三、公园规划设计——规划部分
功能类型与布局
红色区域是工业遗产区,大部分关 于原造船厂的景观节点都分布在 这片区域。
黄色区域为休闲娱乐区,这片区域 主要有中山美术馆。
绿色区域是自然生态区,这片区域 的主要功能是让游园者嬉戏、散 步用。
景区、景点分布与内容组成
平地起涌泉,刚性的栅格 铺底,构成儿童嬉戏的乐 园,形式上仍采用开放式。
自然生态区主Biblioteka 与野 生植物为主空间特征由于白色柱阵的存在,道路的线性在空间上被加强了, 也丰富了单一的道路
由于红盒子的封闭性及外部环境的开阔性,使身处在盒子里面的人 的视线固定,视距很大且正好将外面的景色框入其中,形成框景。

国内外绿色消费趋势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绿色消费趋势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绿色消费趋势的对比分析随着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方式成为时下热门话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开始推行绿色消费,希望通过绿色消费为保护地球生态做出贡献。

本文将对国内外绿色消费趋势进行对比分析。

一、背景介绍绿色消费作为消费理念新兴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愈发深入人心。

在全球范围内,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器。

二、国内绿色消费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但是这一发展速度带来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污染、资源浪费等等,也逐渐凸显出来。

因此,绿色消费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1.政策推动国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

比如,实施节能环保重大工程、提高电动汽车的推广率、加强再生资源利用等等一系列举措。

2.绿色消费观念逐渐普及近年来,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已经开始逐渐秉持绿色消费理念。

例如,人们在消费时侧重选择低碳环保、无公害、天然有机、低污染等产品,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消费的健康和安全。

三、国外绿色消费趋势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积极推广和发展绿色消费。

一些国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美国美国是全球环保事业的领导者之一,大力推广绿色消费。

美国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低碳化学品等产品。

并且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扶持和发展绿色产业。

2.欧洲欧洲国家一向重视环保工作,多年来推崇低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低化学品污染的消费方式。

欧洲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欧洲生态标志法等,以推动消费者做出环保的选择。

四、对比分析国内与国外的绿色消费趋势有以下对比:1.政策推动中国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以推动绿色消费。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体系,这些政策落地不太充分,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环境保护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比较与借鉴

环境保护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比较与借鉴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各国都在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环境保护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行动。

本节介绍环境保护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国内环境保护政策的现状
本节介绍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

同时,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国外环境保护政策的比较
本节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的角度,对比它们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四、借鉴与应用
本节探讨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实践,并在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

包括政府角色的调整、技术创新的引进、公众参与的加强等方面。

五、挑战与展望
本节分析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长压力、资源约束等问题。

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六、结论
环境保护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比较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我们应该加强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公众意识,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中美环境保护工作对比分析

中美环境保护工作对比分析

写作说明中美环境保护工作对比分析------兼论我国环保工作的问题与突破方案【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环保工作的制度问题,主要从中美环保工作的历史架构、环境问题的演变过程、中美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我国环境工作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揭示我国环保工作亟待完善的现实需要。

我国当下进入“政府主导、市场施治、公众参与”的新时期,需要改善改进原有工作方案,避免陷入误区。

对比美国,文章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在环保工作的可借鉴措施。

【关键词】中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环保工作的可借鉴措施美国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为的环境问题是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明显的环境问题在全球工业化后更加突出,已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环境问题成为生存问题,应对环境问题,全世界都已开始关注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一、中美环保工作的历史架构1.工业生产下的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开发的扩大化、区域化、集中化,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强,排放的工业废弃物也迅速增加,形成了环境问题的高潮.工业化在极大地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归根结底,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环境问题的关键原因。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环境变化的全过程,并且在环保理念盛行的趋势下,许多国家采取了各个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比如中国和美国的环保政策方针。

2.新中国环境制度结构变迁过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经过了一元到三元的治理结构变迁。

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计划性一元结构时期。

事实上,自1972年参加联合国环境会议后,中国的环保意识才开始增强。

从1978年到2013年,是政府主导和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二元时期。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被纳入国家基本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环境策略安排进入“政府主导、市场施治、公众参与”的三元时代。

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对比与分析

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对比与分析

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对比与分析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其不同之处和共同点,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园规划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从规划目标和原则方面来看,国内外的城市公园规划都注重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提供绿色空间和健身设施。

然而,国外的城市公园规划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欧洲的城市公园规划普遍采用“生态过程”概念,强调将城市公园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服务功能;而美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则更加强调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将公园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行规划。

其次,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在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往往更加注重商业利益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大部分公园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散步、休闲和健身的场所。

而国外的城市公园规划则更注重公共性和社交功能,给予公众更多参与公园活动的机会。

例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和纽约的中央公园都设有大型草坪场地,专门用于举办大型集会和音乐会,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此外,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在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注重美化城市形象,常常采用人工湖、喷泉等水景元素和花卉种植来增加观赏性。

然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民众环境教育的投入。

相比之下,国外的城市公园规划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并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和提供环境教育来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最后,国内外城市公园规划在管理机制和资金投入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国内的城市公园规划往往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并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建设和维护。

然而,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和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不善,导致一些公园设施老化、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国内外幼儿园环境对比研究 幼儿园环境创设

国内外幼儿园环境对比研究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创设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差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外幼儿园环境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空间环境、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空间环境1. 国内幼儿园国内幼儿园的空间环境通常较为狭小,受制于城市建设和用地成本等因素,很多幼儿园的教学场所都比较拥挤。

室内活动空间有限,大多数幼儿园的操场面积较小,导致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受限。

由于建筑设施和装修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2. 国外幼儿园相比之下,国外幼儿园的空间环境一般更为宽敞和开放。

很多国外幼儿园都拥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大规模的户外活动场所,室内设施和装修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给孩子们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学习、游戏和成长空间。

二、教学设施1. 国内幼儿园国内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很多幼儿园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用具都比较匮乏。

而且,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入了电子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设施并未得到良好的应用和推广。

2. 国外幼儿园相比之下,国外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相对更加齐全和先进。

很多幼儿园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工具,以及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教具,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游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资源。

三、师资队伍1. 国内幼儿园国内幼儿园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

2. 国外幼儿园国外幼儿园的师资队伍一般更加专业和稳定。

很多国外幼儿园都有一支经过专业培训和持续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关爱。

总结通过对国内外幼儿园环境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内幼儿园在空间环境、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国外幼儿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比分析_杨晓波

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比分析_杨晓波

日本
CO、SO2 、NO2 、PM10 、PM2. 5 、Pb、光化学氧化剂、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二噁英
韩国
CO、SO2 、NO2 、O3 、PM10 、Pb、苯
泰国 中国
CO、SO2 、NO2 、O3 、TSP、PM10 、PM2. 5 、Pb、苯、氯乙烯、 四氯乙烯、1,2 - 二氯乙烷、三氯乙烯、二氯甲烷、 1,2 - 二氯丙烷、氯仿、1,3 - 丁二烯 CO、SO2 、NOx 、NO2 、O3 、TSP、PM10 、PM2. 5 、Pb、BaP
渐减小,因此中国环境保护部于 2012 年 2 月 29 日 批准了新的 GB 3095 - 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并于 2012 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 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分期实施,最终将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2],在此次修订中 首次将 PM2. 5 作为主要控制项目列入。
图 3 NO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比较
从图 3 可以看出 NO2 的年均浓度限值除中国香 港( 0. 08 mg / m3 ) 外,其余国家和地区从 0. 03 mg / m3 到 0. 057 mg / m3 差别不大,以韩国和澳大利亚最为 严格( 0. 03 mg / m3 ) 。在所列国家中大多数国家没 有设置日均浓度限值,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设置日 均深度限值。小时浓度限值各国差别较年均浓度限 值明显( 0. 1 mg / m3 ~ 0. 32 mg / m3 ) 。美国、韩国最 低( 0. 1 mg / m3 ) ,泰国最高( 0. 32 mg / m3 ) ,中国处于 中间位置与欧盟、英国持平( 0. 2 mg / m3 ) 。 2. 4. 4 SO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 2012 年新修订的一级标准 已经接近或超过部分国家和地区,与主要发达国家 相比差别不大,但是二级标准目前而言还相对宽松, 有很大的空间加以严格修订。 2. 4. 2 PM2. 5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

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
gov. uk) 1. 2 美国: 可持续发展社区指标指南
1995年由美国国家环保局可持续生态 系统和 社区部 ( US EPA O ffice of Susta inable E cosystem s and Comm un it ies( OSEC ) ) 联合马 萨诸塞大学可 持续发 展中心推出一套综合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 1999年 更新, 以后经常修订出版, 由 M aureen H art所著最新 的 / Guide to Sustainab le Community Ind icators0介绍 了包括经济、教育、环境、政府、健康、居住、人口、公
克斯等,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生活环境质量却有大幅 度的提高。为什么有的城市在增长的时候环境会恶
化, 而有的城市却 可以保护甚至 提高环境的质量? 中国城市能源紧张、结构失调、利用效率低是制约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 / 瓶颈 0。因此, 城市可持续发展问 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当迫切。从城市可持 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量化, 指标 体系的构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衡量城市发展 是否可持续, 首先就是要建立城市可持续利用评价 模型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唯有如此, 才能使城市不 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才能了解城市发展与可持 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 找出存在的问题, 校正发展
了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以期为制定 和完善中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生态; 指标体系;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X of Internationa l and D om estic Ind icator System s
forU rban Sustainab le D evelopem ent Evaluation

中外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对比分析

中外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对比分析

比较平缓 、 无大 的高差变化。静水可以产生镜像效果 , 产生丰富的倒影变 化, 一般适合做较小 的水面处 理。如果做 大 的面积 的静 水 , 忌空儿 无 切 物 、 散 而无 神 韵 。大 面 积 静 水 形式 应 曲折 、 富 。静 水 有 比较 良好 的 倒 松 丰 影效果 , 水面上 的物体 由于倒影的作 用 , 给人诗意 , 容易使人产生轻盈 、 浮 游和幻象的视 觉感受 。中国古代就有 “ 中捞 月一场 空” 水 的说法 。在 中 国 现 代 居住 小 区环 境 中倒 影 手 法 运 用 较 多 , 以取 得 丰 富 环 境 的效 果 。 可 流 水 。 中 国古 代 有 “ 水 流 觞 ”的 习 俗 。 文 人 雅 士 以此 办 法 来 助 饮 曲
样。
水景。 水者 , 地之血气 , 如筋脉之流 通业。 中国传统 文化 中就有 “ 仁
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的佳句。水环境规划是生态住宅小区规划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 水环境在住宅小区 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人们常说的亲水 型住宅 ,
在 小 区 内还 必 须 有 景 观 水 体 、 景 等娱 乐 或 观 赏 性 水 面 。 同 时 , 面 积 的 水 大 绿 地 及 区 内 道 路也 需 要 用 水 来 养 护 与 浇 洒 。 有 了这 些 设 施 , 能 保 证 住 才
人 类 居 住 环境 的历 史 发 展 进 程
从前 , 居住 区的景观设计经常被理解为简单的绿化设计 , 连景观的布 置一般也园艺绿化为 主,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 中, 景观规划设计往往 只是被 轻描淡写 , 为建筑设计 的附属品 , 成 尤其没有经过深入设计的环境 效果更 让人难以接受 。居住小区是居民的家园, 俗话说只有安居才能乐业 , 这就 充分说明了小 区建设 的重要性。把居住小 区建设成为既方便 、 舒适 , 又美 丽 迷 人 是 每个 城 市 居 民的 心 愿 , 是 我 们 每 个 城 市 建 设 者 为 之 奋 斗 的 目 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梅雪芹20世纪的帷幕已然落下,对20世纪的反省却方兴未艾。

人们从许许多多的角度对之加以描述或定位。

有人认为20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

①这一说法其实并不为过。

虽然环境问题由来已久,②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

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③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④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就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果不断涌现。

与之相比,历史学的反应却比较迟缓,世界史学科尤其如此。

这种局面是不应该持续下去的。

当我们在21世纪之初,回顾和思考20世纪的世界时,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历史无疑应成为我们世界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

更何况,环境问题不只是自然生态的问题或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或社会问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无疑应该有历史的和社会的维度。

因此,关注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世界环境问题的变迁,认识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态势乃至障碍和困境等,无疑是一项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课题。

一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很多,至于那些最重要、最紧迫,看法并不一致。

根据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文件,可以看出,世人心目中最紧迫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森林迅速减少、海洋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

根据这些问题的属性,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如下几大类。

一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即是“警惕全球气候变暖”。

广州与亚洲大都市资源环境的比较分析

广州与亚洲大都市资源环境的比较分析

直都是 国际资本 争夺 的对 象 ,现在则 更为 激烈 ,
大都市 的设想 。 ̄ 0 6年是这 一设想 的 目标年 ,现 20 在 回过头来 看 ,虽然 ,总体而言 ,广州离亚洲 “ 四 小龙 ” 尚有 一段距离 ,但 是经 济增长 、城市 建设 、 社会发展 、人 民生 活均取 得 了长足进步 ,差距在不 断缩小 。基于这一发展势 头 , 《 广州 市 国民经济和
1. 95 8 95 . 4 1. 22 9 1. 23 8
工业 废气 排放 ( 标立 方米 ) 亿 工业 固体 废弃 物排 放 ( 吨) 万
生活 垃圾 清运 量 ( 吨) 万
17 .1 81 6 33 0 1. 0
15 5
15 . 991 6 368 4. 0
19 9 5年广州城市人 均生 活垃圾 清运量为 4 5千克 , 0 2 0 年上升到 4 1 06 8 千克 。
废弃 物排放 量 的增加 加剧 了生态 环境 的负担 , 使环境 污染 问题 的严重 性无法从 根本 上得 到缓解 。
例如 ,2 0 年广州 市 区可 吸入颗粒 物浓度 为 0 7 01 .3 0
16 6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6 9 4 62 0 3- 3
29 9. 8
注 :生活垃级 清运 量 1 9 年和 2 0 95 0 0年为八 区口径 ,2 0 为 1 口径 。 06年 0区
距 ,为增 强广州竞争力 ,推进 现代 化国际大都市建
设提供思路 。
资源消耗 总量 的增 加和利用方式 的粗放性 ,使
维普资讯
专题 : 亚洲视野下的 广州
表 1 广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变化情 况 (9 5 20 19 ~ 0 6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摘要:现如今,世界各国正在生态城市的构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或多或少的建设成就、获得宝贵经验。

针对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简要阐述和相关案例的表述,希望得到一些启发和思索。

关键词:卫星遥感生态赤字生态工业园电磁污染田园城市
众所周知,进入到21世纪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方面追求营养,娱乐方面追求新元素等等。

但就在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

例如:温室效应导致的北极冰川融化,从而使得世界上一些海拔地势较低的国家城市经常发生水灾;城市面积急剧扩大导致耕地林地面积大幅度降低。

由于城市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由于其物质能量高度集聚、人类活动密集、环境变化剧烈、生态脆弱而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建设已变得十分迫切,成为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和热点。

对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建造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

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

所以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

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堪忧,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小城市环境现状虽尚好,但发展过程中若不对城市生态环境加强重视将会走上大城市发展的老路。

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

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加重。

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它主要来自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

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
总成本。

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

所以,总的来说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环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方面做出了持续的努力。

众所周知,伦敦曾经是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但现今伦敦已经成为一个绿色的城市。

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政府要求公民停车时关掉发动机以减少尾气排放量。

伦敦很多办公室、餐厅不用空调,而是用电扇。

节能、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心中。

除此之外,伦敦绿化主要体现在:街道两边都是绿"墙",灌木丛生,围着杂生的草地,非常干净。

在灰尘、噪音比较大的停车场周围种植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小火车站旁,用铁丝网围起野生的植物,任其自然生长。

利用自然的力量绿化城市,花钱又少且效果好。

这些杂生的、野生的草坪不用杀虫剂,人可以随意在上面活动,既安全,又增加城市人的活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