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偷窃行为法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偷窃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尤其在校园、商场等公共场所,偷窃行为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偷窃行为的发生,本案例将以一起校园偷窃事件为例,分析偷窃行为的法律性质,探讨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二、案例描述某高校学生小张,因家庭经济困难,经常感到生活压力。
一日,小张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一部价值较高的笔记本电脑,心生贪念。
于是,小张趁无人注意之际,将笔记本电脑盗走。
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小张被校园保安发现,并被扭送至公安机关。
经调查,小张对偷窃行为供认不讳。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处小张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三、案例分析1. 偷窃行为的法律性质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偷窃行为属于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小张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笔记本电脑,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公民可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
(2)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法律教育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公民了解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律教育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有利于构建法治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启示1. 加强学校法律教育学校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
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得这位同学做的很对,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老师没有出面调查之前,主动获得了对方的原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不仅不会被老师批评,更应该是我们所有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位同学就是小民。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画面三拿东西的人:小陈周五劳技课,同学们很高兴。
因为那天老师要教大家做风筝。
刚上课,学生就跑过来和我说,她放在桌上的制作风筝的竹竿不见了,询问了同桌和其他同学,都证明这位学生今天是带竹竿的,至于是谁拿的,就没有看见了。
下课后,我问她,如果想想算了的,老师就不追查了。
如果想老师帮忙的,那老师就尽力帮你,但是也有可能没有结果。
这位孩子表示希望能够我帮助查找,于是我对她说,等一下老师讲完以后,课间你就找些安静的地方活动,周围最好人少一些,希望那个拿你东西的同学能够主动向你承认。
接着我就跑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那个拿竹竿的同学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主动向同学承认错误,获得她的原谅。
二是放学的时候,一个个向我说明自己的竹竿来历,要有同学证明或者是父母证明方可离校。
”这么一说,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
过了十几分钟,那丢竹竿的孩子跑来告诉我,细竹竿是另一位同学拿的,他已经向她道歉了。
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这种特殊的认错方式,已经不需要我作为中间人放学以后调查了。
至于批评,我觉得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案例回顾及分析三次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并且针对这类事件的处理,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我们发现学生是处理问题的好助手。
在本文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是老师得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虽说老师和学生在校八小时,其实真正了解学生的还是他们自己。
他们朝夕相处,课间课堂乃至上厕所。
哪个学生有哪种爱好,哪个学生有某些方面特别的表现,最清楚的就是学生,他们的一点点线索可能就会变成事件的转机。
在第一个画面中,一个孩子的那句:“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
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
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幼儿园德育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个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案例。
小明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他在教育幼儿园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有一天,小明在班里发现了一个孩子在偷别人的玩具。
小明并没有立刻批评这个孩子,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加温和的方法。
他先是和这个孩子单独交谈,询问他为什么要偷别人的玩具,以及偷玩具的后果。
小明并没有责备这个孩子,而是试图让他明白偷东西是不对的,同时也告诉他应该和别人分享玩具。
接下来,小明还找到了这个孩子偷玩具的受害者,让他们一起坐下来,通过谈话的方式解决了这个矛盾。
小明还鼓励这个孩子向受害者道歉,并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良好的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通过温和的方式教育了这个孩子,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了道歉和分享。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批评孩子的错误,而是要通过耐心、关爱和理解,引导孩子明白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案例告诉我们,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需要用心去引导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惩罚他们。
通过耐心的交流和引导,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改正。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人格。
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快乐、阳光的孩子。
总之,幼儿园德育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通过耐心、关爱和理解,才能真正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希望每一位幼儿园的教师都能够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诚信为本“三只手”莫出现——浅谈处理小学低段班级“偷盗”行为的德育教育过程
诚信为本“三只手”莫出现——浅谈处理小学低段班级“偷盗”行为的德育教育过程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四品八德”里面所要求的优良道德行为。
班级内部的偷窃行为一直是班主任的棘手问题。
它不仅仅只是涉及学生的品行问题,更严重者会关系到法律问题,处理不恰当还会引起家校矛盾。
担任班主任八年期间,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偷窃”事故。
但是每次的处理方法都让我有一些反思。
作为低段的班主任,我认为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盗行为,但是必须在年龄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不能偷拿他人财物,不要伸出自己的第“三只手”,从小灌输这种想法。
因此对于低段学生的“偷盗”行为,我有了以下处理的方法。
【案例1】小吃货偷拿棒棒糖二年级时,有一天,我带来了五根款式新颖的棒棒糖,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孩子。
课间一会功夫,班级有三个孩子跑来和我反映刚刚发给他们的棒棒糖不见了。
我马上意识到,这肯定是班级的孩子“拿”走了。
就这么短的时间,到底是哪个孩子?我把目标锁定了坐在他们附近,但是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许他很想得到这颗特殊的棒棒糖。
不过我也不能马上让他拿出来或者搜他的书包。
于是我想了一个“计谋”:孩子们,我们班的同学丢失了老师发给他们的棒棒糖,大家帮忙找找看,如果谁找到了,我会给他一根一模一样的棒棒糖。
孩子们马上开始寻找。
“老师我找到了,在窗帘后面”!我心中大喜,看来我的“计谋得逞”。
我当即奖励了他一根棒棒糖,他很开心,丢失棒棒糖的那三个孩子也很开心。
我补充到,下次帮助同学找到丢失的物品的同学都有奖励品,全班孩子都很兴奋。
第二节课后,我把“找”到棒棒糖的孩子叫到了办公室,告诉他,我知道棒棒糖是他拿的,他马上当场承认,并表示只是喜欢这根棒棒糖。
我希望他以后不能再这样了,如果他表现良好,我也会奖励他,并且会全班表扬,喜欢的东西是并不能占为己有。
他保证不会发生类似情况。
接着,我电话联系了家长,因为虽然他现在只是拿了班级孩子的棒棒糖,但是这件事情必须引起重视,免得他养成“偷拿”的习惯,不利于他的成长。
小孩偷盗行为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三年级。
小明家境优越,父母对他的关爱有加,但缺乏对他的教育引导。
近期,小明在学校发生了一起偷盗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案例经过1. 事件发生一天,学校组织了一次公益活动,要求学生们捐赠自己不再需要的文具和玩具。
小明看到同学们纷纷捐赠,心生贪念,决定趁机偷取他人的物品。
在放学后,小明趁无人注意,悄悄地将一位同学的文具盒拿走。
2. 事件被发现第二天,被偷同学发现自己的文具盒不见了,于是向老师反映。
经过调查,老师发现小明有重大作案嫌疑。
在询问小明时,他一开始拒不承认,但在老师耐心教育下,小明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三、教育措施1. 家长配合首先,老师与小明的家长取得联系,告知了小明偷盗的事情。
家长表示非常重视,并承诺会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 心理辅导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一次心理辅导,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诱惑。
3. 诚信教育学校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行为规范教育学校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如:禁止在课堂上随意拿走他人的物品、遵守学校纪律等。
5. 家庭教育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在家中对小明进行教育,引导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不良行为。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重新融入了集体,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以下是小明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变化:1. 认识到错误小明意识到自己的偷盗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决心改正。
2. 学会珍惜小明明白了父母和他人对他的关爱,学会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再随意拿走他人的物品。
3. 诚信待人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4. 遵守纪律小明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不再违反校规校纪。
偷东西孩子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错,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班会上,小明却因为偷拿同学的东西而被同学们指责。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震惊,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深思。
二、案例分析1. 事件经过在一次班会上,同学们发现小明的书包里有一些不属于他的物品。
经过询问,小明承认自己偷拿了同学的文具。
原来,小明因为最近家里经济紧张,急需一笔零花钱。
他认为偷拿同学的文具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便做出了这样的错误决定。
2. 问题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经济紧张,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导致小明缺乏关爱,内心空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小明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规范,导致价值观扭曲。
(3)个人因素:小明性格开朗,但缺乏自制力。
在面对诱惑时,他不能正确判断是非,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方面(1)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道德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
2. 学校方面(1)加强德育教育: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个人方面(1)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小明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道德规范,克制自己的欲望。
(2)学会感恩:小明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不将金钱看得过重。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表现有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偷拿同学的东西,成绩也有所提高。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进步表示欣慰,同时也为这次教育案例的圆满解决感到高兴。
德育案例偷东西那点事儿1
——用学生地方法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前言在本案例中,其实拿东西即为各班常见地小偷小摸行为,为什么不称为偷东西,因为笔者认为,学生开始阶段地“偷”都是随意行为造成地.低段学生地自我行为意识不强,是非观很薄弱.之后又因为害怕惩罚,不敢承认.所以这时都是些“假偷“行为.而这些随意行为由于没有被周围人及时发现及引导,才会慢慢转变为“真偷”.本文中出现地事件都为学生初犯,故笔者都把它称为“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关于“拿东西”这事儿,每位老师遇到都会直摇头,因为这是一件麻烦事.小则铅笔橡皮纸张,甚至一些毫无价值地东西.大则贵重物品、钱财.查来查去往往毫无头绪.每遇此等事件班主任是调查也不是,不调查也不是.而各位老师调查起来也是各有绝招.而这个时候班级里面总会有几个怀疑对象.时间一长,便会给带上“小偷小摸”地帽子.这对学生地发展是很不利地.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呢?能够既教育了学生,又不伤害到学生呢?其实答案不在我们这里,学生身上就有着解决事情地方法,达到教育目地地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画面一拿东西地人:小辰(化名)一个胖胖地,模样可爱地女孩子.能说会道,做事能干,家境良好.一日下午班队课,对活动结果进行颁奖.一等奖是一支钢笔.发完奖品过后没有多久,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发给她地那支钢笔不见了.因为刚发奖品不久,于是我再次让学生互查.很快发现钢笔在她地同桌小辰那边.而这时,小辰拿着钢笔对我说,是他妈妈买给她地.我把钢笔留下,当事人留下,其他学生放学.放学时,有些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了他地想法:“老师,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办公室里,小辰刚才瞬间苍白地脸色有了些许血色.我对她说:“真地是妈妈买地吗?”小辰不说话.我继续说:“有同学说:‘小辰只要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今天怎么藏得这么好呀?你能解答同学地疑问吗?”过了片刻,见他掉着眼泪说:“那支钢笔是同桌地,我趁她不注意拿地.”事情水落石出了,我追问之前有些同学丢掉地东西是否也是她拿地.她摇摇头,我表示信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让小辰写清楚经过,也指导了她写了面对错误该怎么办.之后我问她,这张纸该怎么办?和她讨论以后,决定让父母签名以后,放在我这里.之后我所做地便是马上和她地爸爸联系,说清楚了事情地经过地同时,交代务必不要严惩这个孩子,只要加以指导就行.之后,发现过她拿过餐巾纸和老师地奖励卡,当然这两件事情也是以前事作为提醒,之后便没有这类事情发生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画面二拿东西地人:小民(化名)一天上午,学生课间对我说,她地一筒画笔丢了.是在前一天放学时,发现找不到了.我无奈地告诉她说:都发生了小时了,那个拿彩色画笔地同学肯定把画笔藏好或者拿回家了.这个查起来有点难.暂时没有办法.老师只能够帮你发个短信,问问家长看.结果也是毫无消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一周.一次大扫除地时候,丢失彩笔地孩子在她地储物柜边上地地上发现了自己地彩笔盒子.由于周五我不在,当周一学生将这个情况告诉我地时候,我就知道好办了.在吃饭地间隙,我问了全班学生,谁发现了同学使用地水彩笔是不带盒子地.前几天同学丢了一盒,没过一会儿,就有人跑来告诉我说,小民有一盒彩笔,没有盒子,是用杯子装地.到了晚上,我给对方家长电话,了解那盒彩笔地由来.郑敏婕家长表示并不是他们买地,也问了孩子,孩子说是学校里地奖品,这样一来也就真相大白了.本想着第二天让郑敏婕主动向同学道歉,结果第二天,我有了新地收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大早,一进教室就看到小民哭红着眼.我把她和丢笔地孩子叫到教室外面,本想让小民自己和对方道歉,没有想到丢笔地孩子说,小民已经在前一天地放学地时候和自己承认彩笔是她拿地,并且向她道歉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问丢笔地孩子.“小民说,她很害怕被老师知道以后受惩罚,所以希望对方在原谅她地同时,不要告诉老师.”这下我基本清楚了,并且也从内心感谢小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回到教室,我对全体同学说:“笔找到了,那位同学主动向她道歉,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做地很对,她能够意识到自己地错误,并且在老师没有出面调查之前,主动获得了对方地原谅,这需要多大地勇气呀,这种勇于承认错误地态度,不仅不会被老师批评,更应该是我们所有同学学习地榜样,这位同学就是小民.”教室里想起了热烈地掌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画面三拿东西地人:小陈周五劳技课,同学们很高兴.因为那天老师要教大家做风筝.刚上课,学生就跑过来和我说,她放在桌上地制作风筝地竹竿不见了,询问了同桌和其他同学,都证明这位学生今天是带竹竿地,至于是谁拿地,就没有看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课后,我问她,如果想想算了地,老师就不追查了.如果想老师帮忙地,那老师就尽力帮你,但是也有可能没有结果.这位孩子表示希望能够我帮助查找,于是我对她说,等一下老师讲完以后,课间你就找些安静地地方活动,周围最好人少一些,希望那个拿你东西地同学能够主动向你承认.接着我就跑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那个拿竹竿地同学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主动向同学承认错误,获得她地原谅.二是放学地时候,一个个向我说明自己地竹竿来历,要有同学证明或者是父母证明方可离校.”这么一说,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过了十几分钟,那丢竹竿地孩子跑来告诉我,细竹竿是另一位同学拿地,他已经向她道歉了.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这种特殊地认错方式,已经不需要我作为中间人放学以后调查了.至于批评,我觉得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案例回顾及分析三次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并且针对这类事件地处理,可以打开一个全新地视角.首先我们发现学生是处理问题地好助手.在本文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是老师得以解决问题地突破口.虽说老师和学生在校八小时,其实真正了解学生地还是他们自己.他们朝夕相处,课间课堂乃至上厕所.哪个学生有哪种爱好,哪个学生有某些方面特别地表现,最清楚地就是学生,他们地一点点线索可能就会变成事件地转机.在第一个画面中,一个孩子地那句:“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第二个画面中孩子提供地没有盒子地线索,都是成为了解决时间地关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学生地协助下,老师们还要耐下性子找准突破口.“拿东西”这种事,有时候是要马上查,有时候是要耐下性子来慢慢查地.时间可能一周,甚至更长.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搜书包,搜身这类做法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地.因为一旦搜了也找不到,往往令拿东西地孩子存在了侥幸心理,而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个反面效应,他们会想:这样查也查不出,看来老师也拿这样地同学没有办法.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拿东西地孩子地坏习惯.所以既然是以查出谁拿了为目地,就一定要耐下性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我们处理这里事件地过程中,学生有互相学习承认错误地方法地能力.除了调查出谁是拿东西地人,让他写检讨,全班面前读一读之外.我们更多地是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处理此类事情.特别是犯了错误地一方,要让他有自己面对错误,“我如果一时冲动,拿了别人东西怎么办?”本次案例中就有很好地弥补错误,获得别人原谅地方法.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宽容,要能够原谅别人地小错误.学生之间地关系就更融洽了.学生也能够在一次次地事件中,找到正确别人原谅地更有效地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每次学生丢东西,笔者总会很用心地去帮助寻找.每次学生找回东西,都非常地开心,与老师地关系也融洽了.而笔者也较好地教育了那些拿东西地孩子,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了成长.那么,怎么做到这些地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要用一颗宽容地心去了解这个都会犯地错误.笔者发现三次事件中地主人公都不是同一个人,之前班级中也有喜欢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地学生.在这三个事件之后,也有孩子在犯同样地错误.前一届学生发生过这样地事情,从教多年地老师也会说,每届学生中都会有这样一两次丢东西地事情.似乎它就和小学品德必修课一样.许多地孩子都要面临这一道德考题.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不出这样地考题,那么就让我们用一颗宽容地心面对学生地错误.宽容他们地初犯甚至再犯.同时宽容错误不代表从容错误,甚至熟视无睹.而是站在学生地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面对错误.只有怀着一颗宽容地心,才会去了解事情地真相,了解这一次次拿东西背后地真正诱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要用一双敏锐地眼睛去捕捉事件中微妙地变化.我们处理此类事件,一定要非常敏感.有时候周围同学地一些窃窃私语,或者是当事人地一个小动作,都要捕捉.同时,我们在处理事件中还要敏锐地调整处理事件地方法.一旦发现方法不合理,就要马上转变方法.有老师会说,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地办法呢?其实笔者地办法就是一次次地从处理这类事件中积累下来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终要用一颗童真地心去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地方法.可能最让大家不解地是最后一个画面中,竟然连拿东西地那个孩子都没有批评.其实,已经有人批评过他了,那就是他自己.深深地自责比他人地谴责更起到教育效果.在每次地处理时间中,笔者总会尊重学生地选择.他说要一查到底,我会尊重他,并且告知他可能有地结果.他说不用查了,没有关系.我也会尊重他地选择.可能又有人会说了,这是在纵容学生,其实不然.我们地教育最根本地目地不是说始终有人在旁边提醒他,督促他.而是要他自我成长,自己提醒自己,自己纠正自己地行为,自己面对自己地错误.那么,前面地案例中地孩子,多少就有了这方面地能力.我们应该为之高兴才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总之,班级事务管理中,许多时候都是些繁琐地,周而复始地事情.班主任老师都很容易厌烦这里事情地处理.但是,如果我们将之视为挑战,然后有心地,宽容地,智慧地处理这类事件.我们会慢慢从处理地过程中,感受到学生地智慧,学生地能力,学生地潜力.反之,有时候学生还会成为我们地老师,成为我们今后教育道路上地教参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分析在小学四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进行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偷窃行为小明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看到同学小红带了一只漂亮的铅笔盒来学校。
他非常喜欢这只铅笔盒,但自己没有,于是在小红不注意的时候偷了铅笔盒并藏在自己的书包里。
小红发现铅笔盒不见了,询问同学们是否见到过,但是没有人知道是小明偷的。
小红非常伤心,告诉老师这件事情。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违背了道德和法律。
学生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道德角度和法律角度。
从道德角度来看,小明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他偷窃了小红的铅笔盒,伤害了小红的利益,违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
学生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财物,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明的行为也是不合法的。
根据我国法律,抢劫、偷盗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学生们需要明白这些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案例二:小芳的帮助行为小芳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每天放学后经过一家老人的杂货店。
有一天,她发现老人摔倒在地,捡不起来。
小芳赶紧跑过去,帮助老人站起来,并帮她捡拾了掉落的东西。
老人感激地说谢谢,并给了小芳一些零食作为奖励。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芳的行为。
学生们可以从道德角度和法律角度来思考。
从道德角度来看,小芳的行为是正确的。
她看到老人需要帮助,主动伸出援手,并完成了帮助老人的任务。
这样的行为符合助人为乐的道德标准,学生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从法律角度来看,小芳的行为并没有违法。
在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帮助他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反,我们鼓励学生们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孩子偷东西法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儿童偷窃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探讨儿童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个10岁的男孩,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近期,学校连续发生多起学生物品丢失事件,经调查,均与小明有关。
起初,小明只是偶尔拿同学的一支笔、一块橡皮等小物品,并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偷窃行为愈发严重,甚至拿走了同学的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
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小明开始通过偷窃行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2)学校教育不足。
小明所在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3)社会环境因素。
小明生活在社区中,周围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赌博、盗窃等,这些因素对小明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案例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和法律教育。
(3)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三、法律教育措施1. 法律知识普及。
通过开展法治讲座、观看法治电影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2. 案例剖析。
选取一些儿童偷窃案例,让学生了解偷窃行为的危害,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3.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站在受害者和犯罪者的角度,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4.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儿童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偷东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但近期却因为偷窃同学的学习用品而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经过了解,小明偷窃的原因是好奇心驱使,他想知道这些物品的用途和功能。
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错误,学校和家长联合开展了一次教育案例。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好奇心: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对同学们的学习用品。
他想知道这些物品的用途和功能,于是产生了偷窃的念头。
(2)道德观念淡薄:小明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家长和老师对他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模仿行为: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到过其他同学偷窃行为,误以为这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行为。
2. 案例影响(1)损害他人利益:小明的偷窃行为导致同学的学习用品丢失,给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便。
(2)破坏班级风气:小明的行为对班级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其他同学效仿。
(3)影响个人成长:小明的偷窃行为不利于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加强对小明的关爱和教育,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关心他的成长。
(2)家长要从小培养小明的道德观念,让他明白偷窃是违法行为,危害他人利益。
(3)家长要引导小明正确对待好奇心,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将精力投入到有益的事情上。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加强对小明的思想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改正。
(2)学校要开展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
(3)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社会教育(1)社区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媒体要宣传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成长,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孩子偷东西法律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0岁的男孩,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他性格开朗,聪明伶俐,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最近小明却因为偷窃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
小明所在的班级里,同学们经常互相分享一些学习用品,如文具、书籍等。
有一天,小明发现同桌小华的新文具盒非常漂亮,心生羡慕。
在一天放学后,小明趁小华不注意,将文具盒偷走。
第二天,小华发现自己的文具盒不见了,向老师报告了这一情况。
经过调查,老师发现了小明偷窃的事实。
二、案例分析1. 儿童偷窃行为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学习压力大,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激烈,导致他产生了攀比心理。
(3)社会因素:小明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
2. 儿童偷窃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小明这样的未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教育应加强对小明的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法律教育:通过法律教育,让小明了解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心理治疗:如果小明存在心理问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三、法律教育与引导措施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陪伴、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违法行为。
2. 学校教育(1)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预防心理问题。
偷东西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男孩,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最近他因为偷窃事件,让整个班级陷入了尴尬和困惑。
作为班主任,我决定从教育角度出发,帮助小明改正错误,引导他走向正确的道路。
二、案例经过1. 发现问题一天,学校里发生了一起失窃事件,同学们的财物被盗。
经过调查,我发现是小明偷窃了同学们的钱财。
这一消息在班级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同学们对小明充满了失望和愤怒。
2. 与小明谈话面对小明的偷窃行为,我决定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明之所以偷窃,是因为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渴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关爱。
此外,他还表示,自己偷窃行为只是出于一时冲动,并不是有意为之。
3. 家庭走访为了更好地了解小明的情况,我决定走访他的家庭。
在与小明的父母交谈后,我发现他们十分关心小明,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
这也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产生了自卑心理。
4. 家庭、学校共同教育针对小明的情况,我决定采取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策略。
首先,我与小明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同时,我还向他们传授一些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改善家庭氛围。
其次,在班级里,我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关爱他人,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在班会中,我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关心他人的故事,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
同时,我还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帮助小明解决经济困难。
5. 观察与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我发现小明逐渐改变了。
他开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班级里,同学们对他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排斥变成了接纳和尊重。
三、案例反思1.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像小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家庭、学校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两者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初中教育偷窃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初中教育中偷窃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以一起初中教育中的偷窃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偷窃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案例描述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王,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然而,在进入初中后,小王开始出现了偷窃行为。
起初,小王偷窃的对象是一些低价值的小物品,如橡皮、笔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偷窃的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
据小王的同学反映,小王在偷窃过程中,总是神神秘秘,似乎在寻找什么。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老师发现小王在课间休息时,经常独自一人躲进厕所,并且每次出来时,手中都拿着一些小物品。
经过调查,老师了解到小王偷窃的原因。
原来,小王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母离异后,他跟随母亲生活。
母亲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小王内心渴望得到关爱和关注,于是产生了偷窃行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原因小王的家庭环境是其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离异、缺乏关爱,使得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内心渴望得到关注。
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他通过偷窃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2. 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在预防学生偷窃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淡薄;其次,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不良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如暴力、盗窃等,使得部分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价值观扭曲。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学校教育(1)加强道德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在“失窃”案中的男孩你还好吗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在“失窃”案中的男孩你还好吗;案例;开学不久的一天上午,班级里发生了失窃案,学生薛晶的15元钱不翼而飞,据说是放在信封中,藏在铅笔盒底层的。
下课时,他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座位。
我当机立断,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找,可是没有收获。
此时我发现刘楠的神情很紧张,脸涨得通红,两眼瞪得大大的,一直盯着我看,当时我没动声色,午餐后,我找个借口,让刘楠到我的办公室。
我把刘楠找到办公室,和他聊他家里的一些事情。
他低着头,一改往日的沉静。
我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很愿意帮助他。
我还告诉他,孩子犯错误是常有的事,我对他说,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相信他也是真正的勇士。
刘楠当时低着头,什么也没说,我对他说,希望他把心里话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我。
我一定会替他保密,帮他解决问题,无论怎样老师永远都信任他,一周以后,我终于收到刘楠的一封长信,结果让我深深震撼,以前班里的几件失窃案居然全是刘楠所为。
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好”学生接二连三地发生这种事情呢,是他的品格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在他的信中和事后了解中,我知道他的父母是从南部贫困山区来我市打工的,他父母不太高的收入既要租房,又要负担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家庭经济比较紧张,孩子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刘楠从山区来到石嘴山,他自认为“大城市”的一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诱惑,物质生活的需求剧增,但是,父母却没有办法满足他,他看到同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拥有的一切自己都无法得到,觉得非常自卑。
同时父母来到本市以后,刘楠在家中遭到忽视。
父母为了生活,为了能改变生存的命运而整天忙碌,很少顾及他。
自从有了小弟弟,他在家中的位置也产生了变化。
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物质生活方面,都无法让刘楠得到满足,情感上的饥渴与物质上膨胀的欲望,导致他产生了不应有的想法和做法,而一次偶然的得手,又使他接二连三地一错再错,我还了解到他父亲的教育方法有时也比较简单粗暴,因此,孩子有了错误,回家也不敢跟家长说。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偷窃行为小明是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中表现出的品行良好,但却在班级中发生了一起偷窃行为。
一天,小红发现他的铅笔被偷走了,询问了班级的同学,发现只有小明在她离开座位的时候在班级里。
小红向班主任反映了这个情况,并提出了质疑。
在班级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这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教育机会来引导学生了解偷窃行为的严重性,并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班会或教育活动,让小红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怀疑,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偷窃行为的危害和对他人的伤害,如铅笔的价值不高,但是偷窃行为会破坏班级的信任,影响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偷窃行为的原因,如贪婪、缺乏责任感等,并与学生分享一些适合年龄的故事,说明偷窃行为的后果,如被社会道德和法律所制裁。
通过上述讨论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偷窃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并对其产生反思。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案例二:小明的欺负行为小明是一个体格强壮、但缺乏自控力和同理心的学生。
他经常在学校里欺负一些体弱、内向的同学。
一天,小红被小明用诋毁的语言和威胁的行为欺负,她感到非常委屈。
在班级中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这个案例可以作为一个教育机会来引导学生了解欺负行为的严重性,并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同理心。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班会或教育活动,让小红讲述她被小明欺负的经历和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欺负行为的危害,如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身心健康。
接下来,教师可以讨论欺负行为的原因,如自卑、缺乏自控力等,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应对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沟通、友善待人等。
通过上述讨论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欺负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并对其产生反思。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同理心。
总结起来,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具体的案例,让他们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观念。
一个关于班级内盗的德育案例
一个关于班级内盗的德育案例班级内部的偷窃事件是班级管理中公认的一项棘手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问题甚至还涉及法律问题。
如何处理班级内盗事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在此笔者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背景】开学后的第三个礼拜,有天晚上我接到409女生寝室学生赵某的电话,说她丢了两百块钱。
当时的我先是感到很吃惊,紧接着又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吃惊的是因为开学才一个月不到,没想到会在自己班里发生学生财务丢失的事情,侥幸的是因为丢钱的这个学生平日里就有点丢三落四。
所以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先安抚她的情绪,让她自己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把钱放错了地方,再回想一下钱是在哪儿丢的,之后打电话给班长,让她到各个宿舍通知其他同学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
因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学生还要休息,所以事情只能先这么简单处理一下。
【事件处理过程】一、稳定学生情绪,了解具体情况,增强学生自我财产保护的意识第二天晨会时,我找到赵同学,向她询问了具体情况。
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钱就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排除了自己弄丢的可能性。
考虑到这种事情的公开不仅会在班级内部引起恐慌和猜疑,而且如果真的是班级内部同学的行为还会给偷钱的那位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万一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我召集了各个寝室的室长,让他们在宿舍里告诉寝室成员如何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并且要不厌其烦地灌输保管自己财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认识到贵重物品的保管是自己的职责。
除此之外,我让班长和每个寝室长负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二、进一步搜集细节信息,综合全面地分析,有理有据地推断在稳定好赵同学的情绪之后,我们把范围锁定在408宿舍的五位学生身上,根据赵同学自己的叙述,平时她们两个寝室离得最近,所以两个寝室的同学经常互串寝室,而且根据409寝室罗某某同学提供的线索,当日看到408寝室的沈某某曾经在她们寝室无人时进出过他们寝室。
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把408寝室的同学叫到办公室,每人发一张纸,谁也不许说话,只能用笔写字。
德育论文学生偷东西
德育论文学生偷东西2011年5月5日早晨起床后,班上的龚柳同学反映,他放在裤袋里的160元钱不见了。
据他说,下晚自习后,他还当着同寝室的同学的面清点过钱数,当时曾有同学告诫他不要露富,当心被偷。
果然不错,早晨起床时就发现钱不见了。
经过分析,龚柳同学的钱肯定是被同寝室的同学当中的一位偷走了,时间也就在5月4日晚上学生熟睡后,那么调查的范围就缩小了。
分析当事人的心理,钱可能已经转移到了别处,因为他害怕别人搜身。
而学校寝室外面安装有监控设备,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做了。
一、寻找怀疑对象,引导说出实情。
首先调查了寝室里的学生,看有哪些学生中途起过床。
刚好有一位学生五一假期间在家吃坏了肚子,因胃肠炎晚上睡觉很少,据他反映,金威龙同学曾经两次出过寝室,并且时间都比较长。
通过调看监控录像,金威龙同学确实两次出入寝室,并且与其他寝室的学生有过接触。
在老师调查此事时,他也显得尤其不安。
当询问他晚上与别的寝室的学生在一起干什么时,他却拒不承认与别人有过接触。
这时,基本上可以确定他就是要找的人了。
接下来就是引导他说出实情。
这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过程,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关键。
1、尊重理解。
在事件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把道理说进他的心坎里,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明白事理,不再重犯。
告诉他,狡辩也没有用,政教处有监控录像,老师已经调看过。
2、保护隐私。
学生往往担心如果承认后,学校会把事情宣扬出去。
因此我向他保证,只要以后不再重犯,学校不作公开处理,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他终于说出了偷窃的经过和钱的去处。
二、严肃批评教育,引导行为者知错就改。
调查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围绕三个方面对他进行严肃地批评教育:一是允许人犯错误,更允许人改正错误,只要改了,仍然是好学生。
二是讲述“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小偷小摸是可耻的、没有道德的表现,会受到同学们的唾弃和自己良心的谴责。
三是对这件不该发生的事,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原谅,但关键是你自己要改过自新,你的悔改要体现在行动上。
偷窃处罚警示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犯罪现象也日益增多。
其中,偷窃犯罪尤为突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预防犯罪,本文以一起偷窃案件的处罚为切入点,对偷窃行为进行警示教育。
二、案例描述某市某小区居民王某,平日里好吃懒做,不务正业。
一日,王某在小区内闲逛时,发现邻居李某家门窗紧闭,心生贪念。
当晚,王某翻墙进入李某家,盗取现金人民币5000元、手机一部及若干金银首饰。
得手后,王某将赃物变卖,挥霍一空。
案发后,李某发现家中失窃,遂报警。
警方迅速展开侦查,通过调查走访和监控录像,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
经审理,法院依法对王某作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的判决。
三、案例分析1. 偷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偷窃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还破坏了社会秩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在本案中,王某的偷窃行为不仅使李某遭受了经济损失,还使其家庭陷入困境。
2. 偷窃行为的法律后果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王某盗窃金额较大,且入户盗窃,依法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3. 案例启示(1)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偷窃行为的危害性,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偷窃犯罪。
警方要加大对偷窃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惩处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居民要加强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
四、警示教育1. 偷窃行为是不可取的,它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东西”那点事儿——用学生的方法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前言在本案例中,其实拿东西即为各班常见的小偷小摸行为,为什么不称为偷东西,因为笔者认为,学生开始阶段的“偷”都是随意行为造成的。
低段学生的自我行为意识不强,是非观很薄弱。
之后又因为害怕惩罚,不敢承认。
所以这时都是些“假偷“行为。
而这些随意行为由于没有被周围人及时发现及引导,才会慢慢转变为“真偷”。
本文中出现的事件都为学生初犯,故笔者都把它称为“拿”。
关于“拿东西”这事儿,每位老师遇到都会直摇头,因为这是一件麻烦事。
小则铅笔橡皮纸张,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
大则贵重物品、钱财。
查来查去往往毫无头绪。
每遇此等事件班主任是调查也不是,不调查也不是。
而各位老师调查起来也是各有绝招。
而这个时候班级里面总会有几个怀疑对象。
时间一长,便会给带上“小偷小摸”的帽子。
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呢?能够既教育了学生,又不伤害到学生呢?其实答案不在我们这里,学生身上就有着解决事情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
画面一拿东西的人:小辰(化名)一个胖胖的,模样可爱的女孩子。
能说会道,做事能干,家境良好。
一日下午班队课,对活动结果进行颁奖。
一等奖是一支钢笔。
发完奖品过后没有多久,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发给她的那支钢笔不见了。
因为刚发奖品不久,于是我再次让学生互查。
很快发现钢笔在她的同桌小辰那边。
而这时,小辰拿着钢笔对我说,是他妈妈买给她的。
我把钢笔留下,当事人留下,其他学生放学。
放学时,有些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了他的想法:“老师,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
”在办公室里,小辰刚才瞬间苍白的脸色有了些许血色。
我对她说:“真的是妈妈买的吗?”小辰不说话。
我继续说:“有同学说:‘小辰只要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
’今天怎么藏得这么好呀?你能解答同学的疑问吗?”过了片刻,见他掉着眼泪说:“那支钢笔是同桌的,我趁她不注意拿的。
”事情水落石出了,我追问之前有些同学丢掉的东西是否也是她拿的。
她摇摇头,我表示信任。
让小辰写清楚经过,也指导了她写了面对错误该怎么办。
之后我问她,这张纸该怎么办?和她讨论以后,决定让父母签名以后,放在我这里。
之后我所做的便是马上和她的爸爸联系,说清楚了事情的经过的同时,交代务必不要严惩这个孩子,只要加以指导就行。
之后,发现过她拿过餐巾纸和老师的奖励卡,当然这两件事情也是以前事作为提醒,之后便没有这类事情发生了。
画面二拿东西的人:小民(化名)一天上午,学生课间对我说,她的一筒画笔丢了。
是在前一天放学时,发现找不到了。
我无奈地告诉她说:都发生了24小时了,那个拿彩色画笔的同学肯定把画笔藏好或者拿回家了。
这个查起来有点难。
暂时没有办法。
老师只能够帮你发个短信,问问家长看。
结果也是毫无消息。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一周。
一次大扫除的时候,丢失彩笔的孩子在她的储物柜边上的地上发现了自己的彩笔盒子。
由于周五我不在,当周一学生将这个情况告诉我的时候,我就知道好办了。
在吃饭的间隙,我问了全班学生,谁发现了同学使用的水彩笔是不带盒子的。
前几天同学丢了一盒,没过一会儿,就有人跑来告诉我说,小民有一盒彩笔,没有盒子,是用杯子装的。
到了晚上,我给对方家长电话,了解那盒彩笔的由来。
郑敏婕家长表示并不是他们买的,也问了孩子,孩子说是学校里的奖品,这样一来也就真相大白了。
本想着第二天让郑敏婕主动向同学道歉,结果第二天,我有了新的收获。
一大早,一进教室就看到小民哭红着眼。
我把她和丢笔的孩子叫到教室外面,本想让小民自己和对方道歉,没有想到丢笔的孩子说,小民已经在前一天的放学的时候和自己承认彩笔是她拿的,并且向她道歉了。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问丢笔的孩子。
“小民说,她很害怕被老师知道以后受惩罚,所以希望对方在原谅她的同时,不要告诉老师。
”这下我基本清楚了,并且也从内心感谢小民。
回到教室,我对全体同学说:“笔找到了,那位同学主动向她道歉,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做的很对,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老师没有出面调查之前,主动获得了对方的原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态度,不仅不会被老师批评,更应该是我们所有同学学习的榜样,这位同学就是小民。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画面三拿东西的人:小陈周五劳技课,同学们很高兴。
因为那天老师要教大家做风筝。
刚上课,学生就跑过来和我说,她放在桌上的制作风筝的竹竿不见了,询问了同桌和其他同学,都证明这位学生今天是带竹竿的,至于是谁拿的,就没有看见了。
下课后,我问她,如果想想算了的,老师就不追查了。
如果想老师帮忙的,那老师就尽力帮你,但是也有可能没有结果。
这位孩子表示希望能够我帮助查找,于是我对她说,等一下老师讲完以后,课间你就找些安静的地方活动,周围最好人少一些,希望那个拿你东西的同学能够主动向你承认。
接着我就跑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那个拿竹竿的同学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主动向同学承认错误,获得她的原谅。
二是放学的时候,一个个向我说明自己的竹竿来历,要有同学证明或者是父母证明方可离校。
”这么一说,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
过了十几分钟,那丢竹竿的孩子跑来告诉我,细竹竿是另一位同学拿的,他已经向她道歉了。
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已经学会了这种特殊的认错方式,已经不需要我作为中间人放学以后调查了。
至于批评,我觉得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案例回顾及分析三次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并且针对这类事件的处理,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我们发现学生是处理问题的好助手。
在本文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是老师得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虽说老师和学生在校八小时,其实真正了解学生的还是他们自己。
他们朝夕相处,课间课堂乃至上厕所。
哪个学生有哪种爱好,哪个学生有某些方面特别的表现,最清楚的就是学生,他们的一点点线索可能就会变成事件的转机。
在第一个画面中,一个孩子的那句:“小辰一有好东西,早就在第一时间向别人炫耀了。
”第二个画面中孩子提供的没有盒子的线索,都是成为了解决时间的关键。
在学生的协助下,老师们还要耐下性子找准突破口。
“拿东西”这种事,有时候是要马上查,有时候是要耐下性子来慢慢查的。
时间可能一周,甚至更长。
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
搜书包,搜身这类做法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的。
因为一旦搜了也找不到,往往令拿东西的孩子存在了侥幸心理,而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个反面效应,他们会想:这样查也查不出,看来老师也拿这样的同学没有办法。
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拿东西的孩子的坏习惯。
所以既然是以查出谁拿了为目的,就一定要耐下性子。
在我们处理这里事件的过程中,学生有互相学习承认错误的方法的能力。
除了调查出谁是拿东西的人,让他写检讨,全班面前读一读之外。
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处理此类事情。
特别是犯了错误的一方,要让他有自己面对错误,“我如果一时冲动,拿了别人东西怎么办?”本次案例中就有很好的弥补错误,获得别人原谅的方法。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宽容,要能够原谅别人的小错误。
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更融洽了。
学生也能够在一次次的事件中,找到正确别人原谅的更有效的方法。
每次学生丢东西,笔者总会很用心的去帮助寻找。
每次学生找回东西,都非常的开心,与老师的关系也融洽了。
而笔者也较好地教育了那些拿东西的孩子,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了成长。
那么,怎么做到这些的呢?首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这个都会犯的错误。
笔者发现三次事件中的主人公都不是同一个人,之前班级中也有喜欢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的学生。
在这三个事件之后,也有孩子在犯同样的错误。
前一届学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教多年的老师也会说,每届学生中都会有这样一两次丢东西的事情。
似乎它就和小学品德必修课一样。
许多的孩子都要面临这一道德考题。
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不出这样的考题,那么就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学生的错误。
宽容他们的初犯甚至再犯。
同时宽容错误不代表从容错误,甚至熟视无睹。
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面对错误。
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才会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这一次次拿东西背后的真正诱因,才能够对症下药。
其次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事件中微妙的变化。
我们处理此类事件,一定要非常敏感。
有时候周围同学的一些窃窃私语,或者是当事人的一个小动作,都要捕捉。
同时,我们在处理事件中还要敏锐的调整处理事件的方法。
一旦发现方法不合理,就要马上转变方法。
有老师会说,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办法呢?其实笔者的办法就是一次次的从处理这类事件中积累下来的。
最终要用一颗童真的心去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能最让大家不解的是最后一个画面中,竟然连拿东西的那个孩子都没有批评。
其实,已经有人批评过他了,那就是他自己。
深深的自责比他人的谴责更起到教育效果。
在每次的处理时间中,笔者总会尊重学生的选择。
他说要一查到底,我会尊重他,并且告知他可能有的结果。
他说不用查了,没有关系。
我也会尊重他的选择。
可能又有人会说了,这是在纵容学生,其实不然。
我们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说始终有人在旁边提醒他,督促他。
而是要他自我成长,自己提醒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
那么,前面的案例中的孩子,多少就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应该为之高兴才是。
总之,班级事务管理中,许多时候都是些繁琐的,周而复始的事情。
班主任老师都很容易厌烦这里事情的处理。
但是,如果我们将之视为挑战,然后有心的,宽容的,智慧的处理这类事件。
我们会慢慢从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
反之,有时候学生还会成为我们的老师,成为我们今后教育道路上的教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