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

合集下载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问题,也开始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也是其中之一,经过多次探索和思考,我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首先,性别问题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性别问题只是女性面临的问题,因为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但实际上,性别问题也涉及到了男性。

男性同样受到着各种刻板印象和歧视,也面临着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社会通常会认为,男性应该强壮、果断、有决策权。

当一个男人表现出了情感、柔弱等特质,很容易被视为“不男人”。

这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不仅影响着女性的地位,也让男性陷入了困境,难以真正展现自己的个性。

其次,性别问题的本质是平等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性别问题是一个关乎平等的问题。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女性的绝对平等,也不是男性的统治地位,而是两性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性别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参与。

性别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长期而持久的努力。

而这个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组织的参与,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作为平凡的个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入手,为性别平等而努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尊重他人的性别特点,关注和支持性别平等的组织和活动等等。

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努力当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打造一个公正、包容、平等的社会。

综上所述,性别意识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加强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别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更加努力地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平等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平等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平等问题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性别平等问题不仅仅表现在男女在社会地位、待遇和机会上的均等,也涉及到性别角色和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别平等问题的根源、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性别平等的根源性别平等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分工的不平等。

传统上,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

这种分工模式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及在就业和教育机会的差异。

同时,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对性别平等造成了阻碍。

对于男性来说,被强调的是强壮、理性和掌控力;而对于女性来说,被强调的是温柔、关怀和服从性。

这些刻板印象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形成了制约。

2. 性别平等的进展在过去几十年里,性别平等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法律和政策的变革扩大了女性的权益保障,消除了对女性的歧视。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和就业机会也有了显著改善。

社会的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成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倡导者。

3. 性别平等的挑战尽管性别平等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限制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比如,在某些地区,男性仍然被期望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女性则被期望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这使得女性在职场上的晋升和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性别歧视仍然普遍存在。

女性面临着工资差距、性别暴力和对权益的限制,这些都制约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此外,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仍然存在,社会认知的改变需要时间和努力。

4. 性别平等的未来发展实现性别平等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法律和政策来保障性别平等的实现。

教育系统也应提供公正的教育机会,鼓励男女平等参与各个领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性别歧视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教育与宣传,以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

对于个体而言,需要主动追求平等权利,发声争取自己的权益。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__在3_1机制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_全国妇联课题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__在3_1机制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_全国妇联课题
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十周年 !
!提高社会性别;! 机制中提高社会性别 主流化能力” 全国妇联课题组
!""# 年 联 合 国 第 四 次 世 界 妇
女大会上,社会性别主流化被各国 政府赞同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 略。 从此, “ 社会性别主流化” 被载入 许多国际文件之中, 成为世界发展、 人权和妇女解放运动中最热门的话 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家机 构在这一战略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 展进程,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社会性 别平等,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肯 定这一战略的前瞻性、变革性和积 “妇 极效果。 $%%% 年 召 开 的 主 题 为 女 $%%% 年 , 发 $! 世 纪 的 性 别 平 等 、 展与和平” 联合国特别会议 (非正式 ) 和 $%%# 年 召 开 称呼为 “ 北 京 &# ” 的联合国第 ’" 届妇地会 (非正式称 呼为 “北 京 &!% ” ) 上, 各国政府在总 结国际社会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战 略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次确 认和重申了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一战 略。这些都显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 战略的日益深入人心。 为 什 么 国 际 社 会 在 $% 世 纪 末 提出社会性别主流化并不断重申和 强调这一战略?在这样的国际背景 下, 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 将面临什 么样的挑战呢? 下面, 我们就从国际 上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认识出发, 介绍国际上在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 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回顾我国在实 现男女平等方面的成就和与国际上 的差距,探讨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 以促进男女平等的意义。 中国妇运 !""# ・ $ 以往对于妇女处于不利地位的 解释, 往往是个人归因式的, 即认为 是女性素质差、 能力不足造成的。 由 此解释出发,相对应的策略也是个 人导向的,认为只要提高妇女素质 和能力,将其纳入到原有的发展过 程中来, 就能改变这种状况。然而, 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发展观 由于缺乏战略高度,没有认识到存 在于女性与男性间的各种制度性与 结构性的不平等,不关注制度和结 构变革, 对于整体层次、 主流性政策 方案的资源与服务分配的方式没有 根本影响,导致女性仍然得不到各 种资源与机会,两性之间的不平等 不仅没有随着社会发展得到改变, 反而持续增加,甚至影响了社会发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多年来国际 上就促进性别平等达成的最新共 识。社会性别主流化之所以值得各 国政府大力推动,是因为它在反省 了以往发展模式不足的基础上, 提 倡用一种全新的、变革性的眼光去 理解人类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 它 也为各国实践证明为迄今为止缩小 现存的社会性别差距、推动性别平 等最为有效的方式。 国际社会在 “社会性别与发展” 的模式下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 是 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体 现了国际社会对人权、 社会公正、 经 济效益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等 价值观的新的理解与阐释。 社会性别主流化有利于尊重和 保护人权。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才 能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保障和促 进男女平等的理念构成国际人权标 准的基础,是否致力于实现社会性 别主流化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人权的 认识。女性的人权是所有人权和基 本自由的一个不可剥夺、 不可缺少、 不可分割的部分。实现社会性别主 流化,是保证女性和男性平等地享 有人权的重要手段。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实现社会公 正的重要内容。社会公正是衡量社 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 展。 社会性别主流化正是在这种 的发展模式无 “妇女与发展” ( ()* ) 法奏效的情况下,由国际社会在累 积经验与教训之后所发展出来的。 这是追求性别平等的新方向,即由 转向 “社 会 性 “妇 女 与 发 展 ” (()* ) 别与发展” (+,* ) 的发展模式: 关注 个人能力建设,但更强调通过整个 发展进程和发展机制中的结构和制 度的改变, 促进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一)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所谓主流,即“干流”、“事情发展的主要方面”(现代汉语词典)。

在社会生活领域,一般指正统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导,行为规范。

“性别观点纳入主流”:“这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

最终目标是实现两性平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7)。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把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的价值观(玛琳在国际乐施日惹会议?会上的发言),从组织上、制度上、纲领上以性别视角开展工作,并把性别问题深入到所有工作人员的头脑、心里和专业行为中。

所谓“组织上”指组织本身和它物质的外表及内部结构。

“制度上”指组织的网络、它在其它组织和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和它们的关联。

所谓“纲领上(可操作的)是指组织活动,通常指它所执行的项目/纲领(乐施会文件)。

这一界定,强调社会性别主流化必须从实施者的组织、制度和纲领等方面着手,是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社会性别问题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问题,是男女关系的变革问题;社会性别主流化不是把男人包括进来这么简单、更不是让“糟糕的主流”接受社会性别,而是要改变权利关系”(02.3印尼日惹会议记录)。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把妇女及其他弱势、边缘群体等纳入社会机制运作的主航道,是改变现有权力关系的政治活动。

社会性别主流化要改变的不仅是性别角色分工,而且包括基本的价值观;不仅要改变某些现象,更要改变权利关系;社会性别主流化不仅是达到男女平等的技巧、策略,而是要达到两性权利\权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即在政策、决策、纲领、组织、项目等多层面上改变男女两性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

不能满足于让原来处于主流的人具有性别意识,而是要改变主流的结构,让妇女、妇女组织进入决策和管理的主流。

(三)主流化的层次、内容和方法1层次:社会性别主流化包括不同层次:①地区层面:研究和实施一个地区应该做什么(如湄公河流域防止妇女拐卖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做的);②国家(政府)层面:政府应制定具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促进性别主流化;从妇女的角度对政策、法律进行分析,与政府对话;利用国际条约、地区性会议推动政府行为;与主流决策者对话后要关注效果,要做政策和政策效果分析;③社区层面:解决社区(当地)中的性别议题(如有的社区文化规定女人只能做家务劳动,不能参加公众活动、社区活动,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可让男人允许妻子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让组织中的男性工作者接受女性工作人员;对基层妇女培训,让男人分担家务等)。

社会性别角色的变革与未来展望

社会性别角色的变革与未来展望

社会性别角色的变革与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性别角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与认同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性别角色的变革,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上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古代社会,男性一直被认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的决策者,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生育后代。

这种性别角色的划分造成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

二、社会性别角色的变革近年来,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职场,取得了与男性平等甚至更高的成就。

而男性们也逐渐意识到家庭与职业的平衡重要性,开始积极参与家务与育儿,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开始认知到性别角色应该是多样和包容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性别在培养家庭和社会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应该成为限制个体发展的桎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性别的多元性。

一些人可能对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不满意,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所谓的男性或女性特征不符。

因此,跨性别人群开始向社会展示并争取自己的权利,使得性别的边界变得模糊和可探讨。

三、未来展望未来社会性别角色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尽管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仍然存在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同时,也需要为男性提供更多的家庭和情感的空间,打破传统刻板的男性角色,减轻社会对男性的压力。

其次,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认可和尊重不同性别身份的存在。

跨性别人群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保护,他们应该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尊严。

我们应该鼓励更开放的性别教育,让大众了解性别的多元性,避免对跨性别人群的歧视和排斥。

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是 网络媒 体 , 极 向 民众 传 递性 别平 等意 识 , 民众 积 使
意 义 , 周树 立 马克 思 主 义妇 女观 . 决 贯彻 男 女平 牢 坚
关 注 到性别 主流化 的重 要意义 。 利用 媒 体宣传妇 女 在
政治 、 经济 、 文化 、 育 以及社 会生活各 方 面拥有 的权 教
和男 童的需 求都获 得 同等 的满 足 , 有 限的资 源获得 使
最 充分 的利用 。 ( ) 展社会 性别 主流化 宣传 与培训 二 开 使 性 别 主流 化从 理 论 层面 转化 为全 社会 的实 际
程, 获取利 益 。社 会性别 主流化 的 目标是改 变不 平 等 的社会 和体 制结构 , 使之 对男 女双方 都平 等和公 正 。
19 9 5年 ,在 北京 举行 的联 合 国第 四届 世 界妇 女 问题 国际会 议通 过 的《 动纲 领 》 行 明确 了社 会性 别 主
流化 ,并 以此作 为提高 两性平 等 的一项全 球性 策略 。
而 “ 会性 别主流 化 ” 个词首 次 出现在 18 社 这 9 5年联 合 国第 三次 世界妇 女大 会通 《 内罗毕 前瞻性 战略 》 具 中, 体 内容是 : 所谓社 会性 别主 流化是指 在哥 哥层 面上评 估 所有 有计 划 的行 动 ( 括 立法 、 策 、 案 ) 男 女 包 政 方 对 双 方的不 同含 义。作 为一种 策略方 法 , 是男 女双 方 他
作 者简 介 : 爽 ( 9 8 , , 徽 大 学 ( 张 1 8 一) 女 安 安徽 合肥 2 0 0 ) 治 学 系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马克 思 生 态 环境 观 。 361政 研
收 稿 日期 : 0 0 0 —2 2t— 9 2

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9 4—
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在国际上已经做出了社会眭 主流化 别 的承诺 ,而且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 促进男女平
等、 提高妇女地位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态度和做法。 积极贯彻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原则 , 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 的性别 平等 , 是一个现代政府必须担起的责任。 在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政府部门的作用主要体
2 1 年 第 8期 00
N . , 01 o8 2 0
现 代 妇 女
M0 E N I N D R WO ME 总 第 34 4 期
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戚 海 鹏
( 肃省 渭源县教 师进修 学校 , 肃 渭 源 780 ) 甘 甘 420

要 :本文从构建和谐生 活的角度 , 阐述 了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性 , 出了政府在社会性别 主流化 中的作 提
二 、 府在 实现社 会性 别主流 化 中的责 任 政 在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 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该
是政府的责任。 因为政府对于公民的权利负有保障的义务,
而平等权是公民 权利的重 要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政 府的 保
作者简介: 戚海鹏( 9 9 )男, 17 一 , 甘肃渭源人 , 甘肃省渭源县教 师进 修学校助理讲师 , 主要从事继续教 育研究。
现 在推动和 保证把社会性别平等纳入有关法律、 政策的制
定和执行之中。
彻和谐建设理论时, 却很少有人将和谐社会建 设和社 会性
别主流化联系起来, 事实上,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要求和原则
首先 , 在将社会性别平等纳人有关法律法规方面, 推动 国家制定性别平等的法律, 制定各部门性别平等的规章, 建 立各领域中的性别平等制度;同时对已有的法律规定进行 社会性别分析,不断调整和修订其中性别歧视和性别盲视

为什么要关注性别平等

为什么要关注性别平等

为什么要关注性别平等
随着妇女运动、女权主义以及人类自身感性进程的推动,世界上越来
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性别平等这个日益重要的话题,它涉及着许多科学、政治和道德问题,甚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影响很大。

下面,让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关注性别平等。

一、促进社会进步
性别平等的实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它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性、
繁荣昌盛和良好的社会公正,有利于社会的各项方面的发展,从而更
好的满足人民的需求。

因此,推动性别平等,势在必行。

二、激发人才潜力
实现性别平等,意味着为男女平等发展提供一个光明的前景,激发女
性更大的潜能,充分利用她们的智慧和人力资源,使她们能够充分发
挥其天赋,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三、敞开世界金融市场
只有实现了性别平等,社会公正和市场发展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开放世界金融市场,让所有有团结一致的族群都能够在金融市场
中受益、实现财富增长。

四、促进社会安定
实现性别平等有利于在多样性实践中促进互相尊重,从而创造出一个
更加平等、自由、公平。

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环境将有助于消弭各种社会歧视,避免分裂社会的产生及其危害,从而促进社会安定。

五、增强全球合作
全面实现性别平等,将有助于加强全球合作,消除国家间的差距,推动全球化进程,把世界各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大家庭。

总的来说,性别平等的实现不仅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人类行为准则和自然规律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为之努力加以关注,共同推动性别平等这一重要议题的发展。

工会工作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探索

工会工作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探索

会性 别 平 等 ” 的提 法 ,将 “ 维 护 的 “ 娘家 人” , 有 必 要 从 社 会 性 别 要 ,使 其 可 以 为 自 己 、 家 人 和 社
社 会性别 平等和女 工特殊权 益 ” 主 流 化 的 高 度 推 进 性 别 平 等 理 念 区 构 建 更 加 美 好 的 未 来 。 社 会 的
O 蒋 莱 J i a n g L a i
党 的 十 八 大 报 告 中 的 第 七 部 期 的 思 维 惯 性 和 工 会 组 织 建 制 的
分 “ 在 改 善 民 生 和 创 新 管 理 中 加 影 响 下 ,劳 动 关 系 中 的 性 别 平 等
强 社 会 建设 ” 围绕 解 决 好 人 民最 意 识 仅 仅依 靠 工 会 女 工 部 的工 作 关 心 最 直 接 最 现 实 的 利 益 问题 , 体 现 、 窄 化 为 对 弱 势 女 性 职 工 的
别 平 等 的 宏 观 视 野 , 也 为 我 们 完 定 等 法 律 法 规 都 在 劳 动 就 业 领 近 年 来 , 党 和 政 府 高 度 重 视
善 和 创 新 工 会 工 作 提 供 了 新 的 视 域 强 化 了 对 女 性 劳 动 者 的 特 殊 关 维 护 劳 动 者 权 益 , 保 障 劳 动 者 主 角和 拓展 点 。 照 和 保 障 ,但 劳 动力 市 场上 的性 人 翁 地 位 , 已 经 将 “ 体面劳 动”
2 0 0 8年 , 国 家 主 席 胡 锦 涛 就 别 歧 视 与 性 别 隔 离 反 而 成 上 升 趋 上 升 到 一 定 的 高 度 来 推 进 和 认 识 。 在 “ 经 济 全 球 化 与 工 会 ” 的 国 际 势 ,女 性 的 体 面 劳 动 目标 遭 遇 着 从 劳 动 者 个 人 的 角 度 而 言 , 获 得 论 坛 发 言 中首 次使 用 了 “ 推 进 社 越 来 越 大 的 挑 战 。 工 会 作 为 职 工 体 面 劳 动 对 女 性 和 男 性 都 极 为 重

中国社会性别平等

中国社会性别平等

再论中国社会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继阶级平等、民族平等、种族平等之后的又一个政治性话题。

社会和谐当然地包括两性平等及其和谐发展。

因此,性别平等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在加速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中国依然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认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能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性别不平等的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男女平等在一些方面也有所体现。

但与计划改革开放等其他国策相比,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社会上仍存在大量的男女不平等、不能公正对待女性的现象,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1.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

一是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非正规就业领域,众多妇女从事不稳定、缺保障、不安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二是由于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平等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贬低女性人力资源价值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2.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

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的数据表明,虽然,目前中国适龄女童入学率已达98.8%,但女童失、辍学率仍高于男性,约占失、辍学率的70%。

特别是在农村,大量农村女孩为家人的生计、为哥哥或弟弟的学业,被迫去打工[1] 。

此外,据劳动部的统计显示,在接受各种专业技能的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3.政治领域的性别歧视。

中国女性参政比例、升迁比例、从事高级领导职务的比例都远远低于男性。

人大女代表比例长期徘徊,女党员、女干部的比例,特别是在政府高层,部长级领导中的女性比例相对较低,女性决策者比较多地处在副职岗位等等,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村委会直选之后,女村委的比例持续下降,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挑战之一。

最新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社会性别的理念与方法

最新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社会性别的理念与方法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肖扬
2006年4月18日 天津杨村
主要讨论内容
•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概念 • 为什么要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也称“将社会性别观
点纳入主流”或“社会性别主流化”,它 是由英文gender mainstreaming直接翻译 过来的概念。 •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理念和方法从1985 年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不断得到发展 和完善。
妇女健康领域
• 人工流产低龄化及商业化医疗对女孩的危
害日趋严重。 • 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居世界之首,是我 国育龄妇女的第一位死因。 • 艾滋病流行呈现女性化趋势,2000年我国 女性感染者不到1/5,目前已占到1/3。 • 医疗保健服务的公平性问题,突出地反映 在农村贫困妇女的身上,如孕产妇死亡率。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含义
•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认为妇女是参与社会
发展的主体,赋权于妇女是实现社会性别 平等的关键,注重增强妇女的权力和能力。 • 社会性别主流化认为经济发展不能自然而 然地带来妇女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也并 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需要 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
二、为什么要促进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将
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 并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联合国机构和国 家一级实施,并成为捐款国的优先领域。
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定义
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基本表述是: 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各 个层面的立法、政策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 影响进行分析。它把妇女和男性的关注、 经历作为在社会各个领域设计、执行、评 估政策和项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 以便使男女两性平等受益。它的最终目的 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

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

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被广泛认为是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交互结果。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

一、性别角色定义与传统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期望、行为以及社会角色的一种定义。

这些角色的构建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男性被看作强壮、理性和主导性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定义为柔弱、情感和从属的对象。

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导致了许多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并对男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媒体与性别角色建构媒体是塑造性别角色的重要力量之一。

通过电视、电影、广告和社交媒体,媒体不断向观众灌输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定行为和形象。

许多广告仍然强调传统的性别角色,如女性在家庭中的职责和男性在职场中的领导地位。

这种媒体的呈现方式可能导致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并给人们带来对性别角色的误解和刻板化的看法。

三、教育与性别角色建构教育在塑造性别角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教师、课本和学校文化可以对性别角色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例如,对男性更注重科学和数学,而对女性更注重文科和家政。

这种性别角色的区分可能导致性别差异的进一步强化,限制个体的选择和发展。

四、家庭和社会角色建构家庭是性别角色建构的重要环境。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育方式和角色分配都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性别角色产生影响。

在许多社区中,男性被期望扮演经济供应者和家庭的领导者,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照顾和关注家庭的角色。

这种期望可能导致性别角色的限制和压力。

五、性别平等与性别角色建构性别平等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推动性别平等可以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通过教育,社会活动和政策变革,我们可以逐渐改变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推动男女平等的社会建构。

在总结上述讨论后,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传统观念、媒体、教育、家庭和性别平等等多个方面。

关于男女平等的一篇论文男女平等

关于男女平等的一篇论文男女平等

关于男女平等的一篇论文男女平等话题:男女平等社会实践知识分子女性妇女试论坚持男女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

男女两性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在我国现阶段,男女平等在各个领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悖的严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看坚持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多种关系中,性别关系是最为基本、最为普遍、最为直接的一种关系,它渗透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决定和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焕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工作干劲,能够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和开拓精神,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这种目标和追求体现在性别关系方面,就是要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努力建构一种与社会良性运行相适应的、有利于性别公平与和谐发展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存在“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不存在“男强女弱”的思维定势,不存在“男外女内”的刻板分工,不存在“男优女劣”的性别歧视,不存在“男主女从”的被动依赖。

男女两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占其有,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从性别分工来讲,男人不再因为“主内”而遭人讥笑,女人不再由于“涉外”而心神不宁。

两性之间不再是占有与被占有、支配与被支配、救助与被救助、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赖、相互关爱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这样的两性关系既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同时还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

性别和社会的关系与探讨

性别和社会的关系与探讨

性别和社会的关系与探讨性别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无论在个人方面还是社会方面,性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性别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性别是个体的一种身份认同。

它与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身份,行为和期望有关。

性别不是生物学或遗传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和社会权力关系所构成的。

在很多情况下,社会期望个体的行为符合其性别规范。

因此,很多人在遵守这些规范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压力。

性别通常被分为男性和女性。

从生物学层面来看,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生理构成。

然而,性别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所需要遵循的规范,有时与这些生理差异并不直接相关。

性别常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在这种模式下,男性往往被认为是强壮、有力和掌控力强的代表,而女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温柔、柔弱和需要被保护的代表。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会妨碍人们的理解和接受那些不符合其性别角色模式的人,如处于跨性别身份认同者和非典型性别角色表现者(如男性偏向情感表达者或女性偏向职业表现者)。

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性别问题经常被忽视或歧视。

在工作和家庭领域,女性往往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她们往往被认为应该照顾家庭,照料子女,而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

这种思想模式不仅会限制女性的职业和社交发展,还会削弱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发展机会。

对于个人来说,性别意识的建立对于中立性别角色的表现非常重要。

面对社会和文化对于性别的印象和期望,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认识个体的性别特征,在个体的习惯和行为表现上予以更灵活的接受和理解。

性别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很多方面。

从个人层面来看,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公正对待性别。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为个体在性别关系上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展示机会。

无论在哪个层面,对于性别和社会关系的探讨都有其重要性和意义。

性别平等与社会观念的根源

性别平等与社会观念的根源

性别平等与社会观念的根源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的讨论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对于性别平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就必须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性别平等与社会观念的根源。

首先,性别平等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男性因具备更强的身体力量和生存技能而主导社会地位。

这种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性别的分工密不可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选择稳定的定居生活方式,从而为性别平等提供了契机。

农业文明强调团队协作,男女分工逐渐平衡,女性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性别平等的观念开始萌芽。

然而,正因为传统的性别分工仍然存在,性别平等的推动在历史上遇到了重重阻碍。

社会文化观念的传承和扭曲使得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在不同的时代、地区之间长时间存在。

例如,一些宗教信仰对女性的剥削和歧视有着深远的影响。

男权主义的思想观念使得女性在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社会观念对性别平等的阻碍作用。

同时,教育也是塑造社会观念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平等意识。

然而,长期以来,男权主义的思潮渗透到教育领域,导致了性别歧视问题。

在一些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限,甚至被剥夺权利。

这种现象阻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和平等地位的实现。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历史、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外,媒体也对社会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媒体是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展示不同角度的事物和人物,引导和影响着公众对于性别的认知和评价。

然而,媒体往往在强调男性的力量和成功的同时忽视了女性的能力和贡献。

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言论给性别平等的实现带来了挑战。

对于媒体的监管和引导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一环。

在当代社会,性别平等是一项历久弥新的任务。

社会性别文化心得体会500字

社会性别文化心得体会500字

社会性别文化心得体会500字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性别分类是社会最基本的分类指标,但这种分类长期以来又常常被忽略或漠视,因为,人们认为,性别是自然天成,男女有两性的区别是毋庸置疑无法改变的。

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第二_波浪潮兴起后,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质疑与挑战。

女性主义批判话语深受雅克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对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所造成的性别二元对立
的状况、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历史话语权的缺失等问题,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

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创立了社会性别的概念,以此来分析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生存状况。

社会性别概念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状况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所塑造、所建构出来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作为社会理论的-种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问题及社会两性问题深层次思考
的理论视野。

以社会性别的视野来关照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即便在社会主义理念中所涵括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已经宣扬了几十年,但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仍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被人们习以为常。

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理论观念,更是为改变两性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而努力的实践。

认真研究、借鉴、消化和吸收社会性别理论,结合
具体国情发展本土化策略,是中国妇女理论研究面临的现实选择。

性别问题与社会平等

性别问题与社会平等

性别问题与社会平等性别问题一直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体不断努力推动性别平等,使得这个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挑战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

本文将从性别歧视的根源、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性别平等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性别平等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性别歧视的根源性别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传统的人类社会中,男性往往被视为更优秀的性别,因为男性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贡献。

因此,在很多社会中,女性只被认为是家庭的一部分,负责照顾家庭的生活和孩子的抚养等任务。

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存在于男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被女性接受。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深层次的性别歧视形成并得以继续存在。

二、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性别不平等存在于很多方面,包括劳动力市场、教育和政治权力等领域。

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的工资往往比男性低,而且女性在招聘和晋升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在教育领域中,女性通常面临受教育机会的局限。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女性可能被迫退出学校以帮助家庭或结婚生育。

在政治领域中,女性在决策层面的代表比例往往较低,很少有女性担任国家领导人等高层官员。

这些问题显示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三、性别平等的意义性别平等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性别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提高女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将使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此外,性别平等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如果女性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受到侵犯,她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大降低。

这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四、如何实现性别平等实现性别平等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利和利益。

例如,实施平等薪酬政策,推广女性的职业晋升机会和提高女性的参与度。

此外,社会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意识。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角色实际上在不断变化
• 社会性别角色虽然被社会定型强化了,然而它 能够并且确实发生变化,而且比人们关于男人 或女人应该干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的观念变化 得更快。
• 例如:中国苏南地区农村的劳动分工;西班牙 妇女事务局的变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趋势
• 在国际一级:

联合国系统和国际社会把对社会性别平等
问题的关注融入每个机构考虑事项和工作的各
个方面,使对社会性别的关注成为一个机构中
所有人的责任,并保证将其纳入所有的体系和
工作中去,以使女人和男人平等受益。
• 捐款国的优先领域。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特点二: 强调把性别问题纳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
决策的主流
• 在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上,强调把性别问题纳 入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宏观决策的主流。即把 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社会发展战略、贯穿社会 发展全过程,国家和政府通过改变或改革社会 政策、制度、法律、文化和社会环境,使妇女 和男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受益。
2020/11/30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汇报四个问题
•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全球趋势 • 2、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特点及我们与之的差距 • 3、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步骤与机制 • 4、中国在联合国相关审议中的状况
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发展趋势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全球趋势
• “社会性别主流化”一词是由英文gender mainstreaming直译过来的,有的将其译为 “性别观点主流化”、“性别平等主流化”、 “性别意识主流化”。为了准确反映原意,我 们使用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表述。

以性别视角思考

以性别视角思考

以性别视角思考性别视角是一种关注性别差异及其对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的思考方式。

从性别角度出发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性别的构建、性别不平等以及性别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性别视角思考对个体、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性别视角与社会问题性别差异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家庭、政治等。

通过性别视角思考,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差异,并关注到背后隐藏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以教育为例,性别视角思考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男女在学校中的不平等待遇,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等。

只有通过性别视角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性别平等的教育改革。

二、性别视角与个体认同性别视角思考有助于个体认知与认同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观念往往将性别分为男性与女性两个极端,忽略了性别的多元性与流动性。

通过性别视角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并非固定不变的特征。

这种认识能够促使我们开放思维,接纳不同性别认同的个体,实现性别自由与平等。

三、性别视角与文化表达性别视角思考在文化表达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传统的文化表达往往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强调男性的力量与支配,忽视女性的能力与价值。

通过性别视角思考,我们能够挑战与改变这些单一的刻板形象,促进性别平等的文化表达。

例如,在电影、文学与艺术等领域,性别视角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多关于女性的故事与经验,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

四、性别视角与权力关系性别视角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权力关系中的性别因素。

在社会、政治及经济的权力分配中,性别不平等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性别视角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与女性获得的权力不足。

只有通过性别视角思考,我们才能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变革,并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

总结起来,性别视角思考对于个体、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性别不平等存在的问题,关注到个体在性别认同上的自由与平等,促进性别平等的文化表达以及推动社会权力关系的改变。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几点体会与思考_心得体会范文_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几点体会与思考_心得体会范文_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几点体会与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妇女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深化思想认识,夯实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社会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先进的理论一旦被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成为推进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1、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我们党历来重视妇女工作,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帮助和鼓励她们不断前进,因为她们是党的干部最大来源之一”。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明确指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妇女九大会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妇女地位的尊重和对妇女工作的重视,也表明了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推进男女平等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部署上来,最大限度地把妇女吸引和凝聚到党的伟大事业中来。

2、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也必然是当代我国妇女运动发展的主题。

”这就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女性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的时代要求。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轻视、歧视妇女的现象依然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思考发表时间:2010-3-3来源:党政干部学刊作者:付研[摘要]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

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在法律、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各方面为妇女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了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

当然,中国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性别;主流化[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54-03社会性别主流化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定的推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并非是在现存的行动中加入“妇女成分”或“两性平等成分”,也不是仅限于提高妇女的参与度。

其主要内涵是把男女双方的经验、知识和利益应用于发展议程,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变革的价值观,而不是特定人口(妇女)的福利;它要推动的或落实的,是对所有政策、项目等的根本反省和创新,而不是单一零星的政策;它是一种双赢战略,强调建立性别伙伴关系,而不是零和游戏,它是发展的。

中国政府是世妇会上承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并确定“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国际社会性别主流化作出积极回应。

2001年,我国又将妇女发展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认真执行北京《行动纲领》和《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努力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的实现,在法律、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各方面为妇女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了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仍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未完全消除,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仍存在男女不公平的情况,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现状分析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确保两性平等地参与、贡献和获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就从这个视角来分析我国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的状况,可概括出以下几点:1.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原则性强,但操作性不足。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性别平等政策建立的时间早于发达国家20多年,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即已建立起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准则。

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

”这些年来,我国陆续颁布如《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财产继承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保护条例》等100多部与妇女权益保障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从不同方面保障男女平等权利。

中国妇女获得了法律上的男女完全平等。

问题在于,这种性别平等意识更多体现在某一政策领域的一般政策中,较少体现在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中,性别平等政策模式在一般政策与具体政策之间缺少衔接;某些性别平等立法缺乏反歧视条款,对法律后果缺少详细而具体的设计,使得法律的强制性和法律的权威性减弱。

结果原则与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性别平等的原则在具体政策或措施方面呈现出弱化趋向。

此外,有些中性的法律规定并没有歧视女性的初衷,但是实施后却可能产生某些歧视女性的后果。

我们用性别意识的眼光来审视现行公共政策对两性状况的影响时发现,在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环境里,缺乏性别意识的政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保证对男女两性平等对待,一项原本不具有性别歧视的政策可能会产生对女性不公正的负面效果,从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在参政议政层面,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不断提高,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女性参政的广度和深度是体现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自然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女性地位的重要标志,也反映出国家政治民主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提高程度。

近些年来,我国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一大批优秀妇女人才进入各级权力机构,参政领域也从单纯的进入立法机关和政府机构延伸到更广阔领域的参与和影响,参政主体从以女干部为主扩展到妇女群体,参政过程从被动行使法律权利到主动争取,参政意识上对参与高层决策的期望值也有很大提高。

但总体来看,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妇女参与高层决策还有很大空间。

具体分析各级别干部队伍的性别构成可以看出,一方面,男性不仅在干部总体数量和比重上占有优势,而且越是高层的干部队伍中,男性的优势越为明显。

这说明不仅在进入干部队伍、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总体水平上男女两性尚存在差距,而且在获得掌握着更多决策和管理权的高级别职务、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深度上,男女两性的差异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在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组织中,女性的参与率非常低,农村妇女在参政议政的水平上也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女性群体的诉求难以在决策层中表达出来,使得女性群体的合法利益整体上容易被边缘化。

或者即使女性群体的诉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决策层,依然存在各种声音和利益的权衡问题,这时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和争取显得非常重要,而妇女参政的劣势有可能导致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之外。

3.在经济的层面,女性就业率有所提升,但贬低女性人力资源价值的现象仍然存在。

就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而言,相关女性就业权益的保护性条款并不缺少,如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关于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中,还作出了关于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颇为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为女性实现劳动就业权,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尊严和自身价值,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自发调节功能逐渐增强,政府资源调配功能渐次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分工领域,男女不平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甚至有扩大的态势。

从表现形式上看,社会中男女劳动就业权利事实上还并不完全平等,妇女就业机会更少,就业率低于男性。

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非正规就业领域,众多妇女从事不稳定、缺保障、不安全的工作,有关就业歧视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翻新,妇女因性别歧视而被拒之门外的现象比比皆是,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尤为突出。

此外,女性所做的工作容易受到过低的评价,一旦女性成为某种职业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主导群体,该职业或该部门工作往往会被视为无足轻重或较低的经济价值工作,贬低女性人力资源价值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仅是对女性人权的一种损害,还会扩大社会矛盾。

4.在劳动社会保障和财产权益方面,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男女平等获得经济权利、共享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成果是女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根据当前妇女上访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包含着妇女“四期”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主要反映在生育费用、产假时间、产假的工资待遇、孕产期遭遇解除合同等方面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失业女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某些公司、企业在实施转换机制、改(重)组兼并、破产中,不能妥善安排好下岗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突出表现在下岗女职工生活困难、有病无钱医治,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还有的改制企业失业女性反映,在职及办理失业手续时,企业已经为其交纳了劳动、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险费用,而育龄女性失业后去劳动保险公司继续缴纳生育保险费时却遭到拒收,导致这部分女性失业后不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在财产权益方面,女性对土地、信息、财政资源等生产性资源的支配在整体上相对比较薄弱。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规,但有关法规在保护妇女土地承包权方面的缺陷主要是,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我国农村家庭结构等既定社会因素;现行法规存在较大漏洞,受保护的妇女权益并未真正得到保护。

一些乡村用村规民约限制出嫁女平等享受土地收益权利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2008年上半年辽宁省共发生45起女性因土地问题的上访案件。

其中有离婚后,村里分地还是按照男女双方共有来分的,事后男方不给女方应得的部分,造成女方生活困难;还有出嫁女土地被收回不给补偿;也有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村里不给男方分土地的,等到政府征用时该人临时租用的土地也得不到补偿,造成全家生活困难。

呼吁政府面对现状尽快出台相应的保障性规定二、各级政府进一步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路径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确保两性平等地参与、贡献和获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性别平等应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政府高层领导人早已表达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政治意愿和承诺,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质性的行动。

面对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性别主流化。

1.进一步完善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使之更明确、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只有将实现性别平等的策略和措施纳入所有法律和政策、制度的主流,才能确保妇女平等、充分、全面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第一,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立法加以完善。

性别平等并非绝对的等同,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确保机会的均等和对弱势者相对的补偿,以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构建性别平等的政策体系首先要充分考量男女两性特有的社会经历和实际社会地位,在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

第二,加强女性权益法规的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保障女性生存、发展和权益的法规、规章有百余部。

在当前和今后完备女性法规的重点是加强女性权益保障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刚性。

第三,地方各级政府要用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态度积极制定和解读相关法律和政策,立足于本地情况,作出有益探索,制定更明确、更刚性、更有操作性的地方法规,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的“应当”能不能变成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

第四,着力治理经济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各级政府要从法律上保障妇女就业的权力。

通过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及制定《社会保险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进一步完善妇女劳动权益保障法;切实做到就业女性特殊时期的补偿优待政策的到位(生育保险以及生育期间岗位保留等),推行男女平等的职业终结政策(实行许可退休年龄和强制退休年龄的两种标准),消除妇女在就业和职业生涯方面的制度不平等;切实推行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反性别歧视”的政策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