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资料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作者:张菊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4期一、教材简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

本课是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然后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五、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六、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组成部分包括(镜架、镜片)。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具有这样特点的东西,就有放大作用,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露珠)等。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4.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由(色彩点)组成。

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蛾类的(羽状触角),蝶类的(棒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蝇、蜻蜓的(复眼);苍蝇在玻璃上不滑落,这跟它的(脚的构造)有关等。

2.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晶体组成),如许多岩石就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就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3.不是所有的透明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珍珠、面粉、松香、琥珀、塑料、纸张)等就不是晶体。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微小世界》单元备课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微小世界》单元备课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录第⼀单元微⼩世界1 放⼤镜2 放⼤镜下的昆⾍世界3 放⼤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5 ⽤显微镜观察⾝边的⽣命世界(⼀)6 ⽤显微镜观察⾝边的⽣命世界(⼆)7 ⽤显微镜观察⾝边的⽣命世界(三)8 微⼩世界和我们第⼆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边的物质2 物质发⽣了什么变化3 ⽶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苏打和⽩醋的变化5 铁⽣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球2 ⽉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4 ⽇⾷和⽉⾷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7 在星空中(⼆)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4 分类和回收利⽤5 ⼀天的⽣活⽤⽔6 污⽔和污⽔处理7 考察家乡的⾃然⽔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动第⼀单元微⼩世界1、放⼤镜【教学⽬标】科学概念1、放⼤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镜⼴泛应⽤在⼈们⽣活⽣产的许多⽅⾯。

3、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法1、正确⽤放⼤镜观察物体。

2、⽐较⽤⾁眼观察和⽤放⼤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放⼤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放⼤镜观察⾝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眼观察到发明放⼤镜是⼈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放⼤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放⼤镜是“凸”“透”镜【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镜(最好每个学⽣都能有⼀个放⼤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种放⼤镜,尽量放⼤倍数⼤⼀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平⾯镜⽚、⽔。

教师演⽰:不同放⼤倍数的放⼤镜、图⽚或课件(如放⼤镜镜⽚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为什么要⽤放⼤镜观察1、导⼊:师出⽰放⼤镜:“看,这是什么?”(⽣:放⼤镜)放⼤镜⼤家很熟悉,能否替放⼤镜来介绍⼀下⾃⼰——《我是放⼤镜》。

第4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

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

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微小世界》单元备课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微小世界》单元备课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课件 (共12张PPT)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课件 (共12张PPT)
让工人阶层的恶性竞争、工资水平无限下降;才能让贪婪的资本节约更多成 本,获得更多利润。
穷人的一次失败,为了还债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为还债一辈子送外卖。 你将不再会有精力去思考和投机。穷人的失败可能断送了他所有暴富的机遇和时 间,让不确定的人生瞬间确定下来,让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可能性逐渐缩小。这 是赤裸裸的现实。
把这段话反复读二十遍!!参透股市的本质!不然你永远是底层的韭菜!! 股市崩盘?钱到底去哪了?是蒸发了吗?还是被某些人赚走了?举个例子:一开始一股值一块钱, 从一块炒到十块中间经历了九次倒手,每个人赚一块,第十个人经历暴跌,一块钱卖出去了,等于 他承担了前面九个人的利润,所以钱并没有蒸发。 钱只不过实现了换手,从一些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股价从一开始上涨,就是一个泡沫 不断被吹大的过程。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每一个抓住机会上车的人都会从中赚一笔钱,直至最后泡 沫破裂,没有及时下车并且持有泡沫的人,将承担崩盘造成的所有损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股市崩盘,钱并没有蒸发,也没有消失。只不过股市的财富实现了重新分配, 前面的人都赚到钱了,谁亏损了?最后接盘的人。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股市只是实现全社会资产重新分配的一个工具。股市崩盘,并不 会带来全社会财富的消失,它只是完成了把全社会的资产重新分配的任务。 但钱确实也蒸发了: 因为我们忽略了股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我们看到,当牛市来临时,几乎所有人都投入了股市: 小区门口的保安、已经退休的工人、学校懵懂的学生、甚至对股市一窍不通的菜市场大妈都是市场 的参与者。 所以当雪崩来临时:几乎所有人的资产都会蒸发,因为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成了接盘侠。全民参与 必然全民接盘。你们的钱被谁抢走了?被谁掠夺了?你们自己去想,这里我不方便说太多。总之: 你们的财富已经通过股市,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 所以股市崩盘:也是一种经济危机。他是多数人的危机,少数人的狂欢。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学情分析】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必讲解。

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 1.4《怎样放得更大》ppt精选课件

六年级科学下册 1.4《怎样放得更大》ppt精选课件

最大倍数200 万倍
可放大3亿倍
ppt精选版
17
非典病毒
非典病毒侵入人体细胞
ppt精选版
18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的菌毛
ppt精选版
19
放大200倍的新头发
放大500倍的新头发
ppt精选版
放大1000倍的新头发
20
ppt精选版
显微镜下的霉菌 21
显微镜下的一滴血
ppt精选版
22
显微镜下的癌细胞
扫描遂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1500倍左右最大倍数200万倍可放大3亿倍非典病毒非典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菌毛放大200倍的新头发放大500倍的新头发放大1000倍的新头发课堂检测1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由荷兰明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 微小世界
1.4怎样放得更大
李培明
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是 用一片凸透镜和一片凹透镜 重叠起来组合而成,又称为 复式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匠 詹森父子制成的。
ppt精选版
13
最初的显微镜很简单,只
能放大50-200倍,以后又不
断改进,逐渐发展。
1904年光学显微镜问世,
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 500倍左
右,能够观察到细菌的形状。
如果用它观察蚊、蝇的小腿,
( 扫描隧道 )显微镜。
2、微生物是由( 列文虎克 )发现的。
3、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4、(扫描隧道 )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
放大倍数为( 3亿 )倍 。
ppt精选版
25
课堂
检测
二、判断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放大倍数增大( √)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

●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 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来他用两 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 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经后人不断改进,这 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生物
知识拓展
• 这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对着物 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 叫目镜,焦距较大。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 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它的焦距到2 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目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 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目镜的 折射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 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也就是目镜把物镜得 到的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显微镜的放大倍 数怎样计算呢?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 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发展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 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 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 体放大到200万倍。
SARS病毒
真菌的孢子
花粉
放大200倍的新头发
放大500倍的新头发 放大1000倍的新头发
课堂小结
•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 放得更大。 • 2、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 工具。 • 3、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史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 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0000倍。 ●1952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 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 精细结构。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 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 0. 1纳米,纵向可优于0. 0l纳米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显微镜的放大原理,了解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放大结构,掌握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对显微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如何调节放大倍数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并熟练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知道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3.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放大原理2.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和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2.演示法:展示实物和显微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掌握调节放大倍数的方法。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用。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透明的小物体,如昆虫翅膀、植物叶片等。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显微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显微镜的放大原理,用PPT展示显微镜的放大结构,解释如何使物体在显微镜下放得更大。

同时,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放大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尝试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物体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

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

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

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

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

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含板书附反思-【共两套教案】全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含板书附反思-【共两套教案】全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一)背景和目标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发展的历史等).(三)教科书说明内容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做个简易显微镜”;第二部分为“显微镜的发展”.教科书的阅读资料中有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及显微镜的发展史.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教科书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在17世纪,人们无意中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为什么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用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分析:这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叫日镜,焦距较大.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它的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日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日镜的折射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日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也就是日镜把物镜得到的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本课让学生用两个放大镜,调整它们的距离来观察物体,从中去发现这样的组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这是引领学生经历前人发明的过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怎样计算呢?是用日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从计算的结果也可以知道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比单个透镜的放大倍数大得多.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课文中的观察对象有青苔、花蕊、花粉等.选用这些物体作为观察对象的理由是: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分不清一株一株的个体,看到的只是绿茸茸的一片像地毯,而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它们的每个植株;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一花粉,也是微小世界的一个大家族,用肉眼和单个的放大镜观察花粉,其形态不一定看得很清楚,而在显微镜下它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图中的花粉正处在萌发状态,新鲜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发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当然教师也可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观察材料.教科书资料一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这个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的显微镜只是显微镜的前身,荷铸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这架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成功研制出放大率为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带偏压(电压差)的两个平板导体间只要不接触是不会有电流流过的,可是当这两个导电平板靠得很近,相隔小于1个纳米时,即使不接触,也会产生电流,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如果把一个平板导体替换为一个很尖的导电针尖,并使针尖沿样品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样品表面的形貌和表面电子态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测量平板间隧道电流的实验装置就变成了观察表面形貌特征的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 1纳米,纵向可优于0. 0l纳米. 它主要用来描绘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及直接书写等.生物学家们研究单个的蛋白质分子或D}IA分子;材料学家们考察晶体中原子尺度上的缺陷;微电子器件工程师们设计厚度仅为几十个原子的电路图等,都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史反映了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促使技术在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为什么后来一直提高不大?开始人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千方百计改进透镜质量和仪器本身的设计,始终没有多大进展,直到人们发现量子理论后,才逐渐认识到由于人眼可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具有波动性,它的波长可以是可见光波长的十万分之一,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电子显微镜.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看到了物质组成的极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样子.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对自然规律善于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课文第11页的照片是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四)教学建议1.做个简易显微镜.本课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文字或图片,学生发现看不清,我们怎样才能把字看得比较清楚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来讨论.探索研究让学生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图像更大了.这时,教师进行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做个简易显微镜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为使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便于调节.教师可以选用合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固定,只移动日镜.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学生用的透镜一般放大倍数较低,而焦距相对较长,可能在几厘米左右,那么纸筒要有3 ^- 4倍焦距左右的长度.观察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观察对象放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观察对象的亮度.观察周围的物体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或青苔、花粉等,看看观察效果如何.花粉一般都很小很小,教师要选择提供较大的花粉品种让学生观察.不要局限于课文中提到的物体,还可以观察前面我们曾用放大镜观察过的物体,比如昆虫的翅、眼、触角、足、口器,蔽类植物的袍子,等等.并把观察到的图像和原来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进行比较.阅读资料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然后讨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育学生学习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2.显微镜的发展.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教师可利用课文第11页的图文资料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最好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讲解.告诉学生我们制做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因为人眼所见到的光有一定的范围, 因此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许多很小的物体,如细菌、病毒都无法看清.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必讲解.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一)背景和目标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发展的历史等)。

(三)教科书说明内容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做个简易显微镜”;第二部分为“显微镜的发展”。

教科书的阅读资料中有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及显微镜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教科书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

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在17世纪,人们无意中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

为什么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用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分析:这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

对着人眼的透镜叫日镜,焦距较大。

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它的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日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日镜的折射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日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

也就是日镜把物镜得到的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

本课让学生用两个放大镜,调整它们的距离来观察物体,从中去发现这样的组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这是引领学生经历前人发明的过程。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怎样计算呢?是用日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从计算的结果也可以知道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比单个透镜的放大倍数大得多。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

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

课文中的观察对象有青苔、花蕊、花粉等。

选用这些物体作为观察对象的理由是: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分不清一株一株的个体,看到的只是绿茸茸的一片像地毯,而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它们的每个植株;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一花粉,也是微小世界的一个大家族,用肉眼和单个的放大镜观察花粉,其形态不一定看得很清楚,而在显微镜下它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

图中的花粉正处在萌发状态,新鲜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发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

当然教师也可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观察材料。

教科书资料一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这个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的显微镜只是显微镜的前身,荷铸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这架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成功研制出放大率为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

带偏压(电压差)的两个平板导体间只要不接触是不会有电流流过的,可是当这两个导电平板靠得很近,相隔小于1个纳米时,即使不接触,也会产生电流,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

如果把一个平板导体替换为一个很尖的导电针尖,并使针尖沿样品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样品表面的形貌和表面电子态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测量平板间隧道电流的实验装置就变成了观察表面形貌特征的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 1纳米,纵向可优于0. 0l纳米。

它主要用来描绘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及直接书写等。

生物学家们研究单个的蛋白质分子或D}IA分子;材料学家们考察晶体中原子尺度上的缺陷;微电子器件工程师们设计厚度仅为几十个原子的电路图等,都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史反映了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促使技术在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子。

光学显微镜的放大率为什么后来一直提高不大?开始人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千方百计改进透镜质量和仪器本身的设计,始终没有多大进展,直到人们发现量子理论后,才逐渐认识到由于人眼可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

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具有波动性,它的波长可以是可见光波长的十万分之一,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电子显微镜。

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看到了物质组成的极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样子。

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对自然规律善于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文第11页的照片是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

(四)教学建议1.做个简易显微镜。

本课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文字或图片,学生发现看不清,我们怎样才能把字看得比较清楚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来讨论。

探索研究让学生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图像更大了。

这时,教师进行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

做个简易显微镜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为使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便于调节。

教师可以选用合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

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

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固定,只移动日镜。

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

学生用的透镜一般放大倍数较低,而焦距相对较长,可能在几厘米左右,那么纸筒要有3 ^- 4倍焦距左右的长度。

观察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观察对象放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观察对象的亮度。

观察周围的物体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或青苔、花粉等,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花粉一般都很小很小,教师要选择提供较大的花粉品种让学生观察。

不要局限于课文中提到的物体,还可以观察前面我们曾用放大镜观察过的物体,比如昆虫的翅、眼、触角、足、口器,蔽类植物的袍子,等等。

并把观察到的图像和原来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进行比较。

阅读资料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然后讨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育学生学习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2.显微镜的发展。

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教师可利用课文第11页的图文资料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最好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讲解。

告诉学生我们制做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

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

因为人眼所见到的光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许多很小的物体,如细菌、病毒都无法看清。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必讲解。

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