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考文言文翻译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翻译方法及阅读提升演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翻译方法及阅读提升演练
• 形式
•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 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组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和壮士有的战死了,有 的回来了。
⑶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 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 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 相交错补充。
•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 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 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某记。
(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 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 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考验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学习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主要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句式和翻译技巧。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翻译大量的文言文材料,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翻译方法。

学习注意事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忽视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这是翻译的基础。

2.要多读多翻译,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3.要有耐心和毅力,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1.分类记忆法:将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分类,分别记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2.对比学习法:将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对比,看看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

3.翻译练习法:通过翻译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可以从简单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翻译的技巧。

中考备考技巧在备考中考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模拟练习:多做模拟题,熟悉中考的题型和难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准备考试。

2.重点复习:重点复习自己的弱点,比如语法和词汇,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3.合理安排时间: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练习。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以下是一些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创造学习环境: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避免干扰和打扰。

2.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度,看看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如果没有,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plaintext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主题的教学方法应用以“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为例,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一、重点实词翻译1. 常见实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实词翻译示例(1)如: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为: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2)如: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为: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声,仿佛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梦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二、重点虚词翻译1. 常见虚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虚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虚词翻译示例(1)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为: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翻译为:早上还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朝廷的大厅。

(2)如: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三、特殊句式翻译1. 常见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判断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2)被动句:将“被”、“受”等被动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结构。

(3)倒装句: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

(4)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b. 长跪而谢之曰c. 辍耕之垄上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通意畅

“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通意畅

提升解题技能(三)“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通意畅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

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可按以下两步骤进行。

一、找准3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这3个得分点在本专题“打牢文言基础”部分中已详细讲解,此处仅作简要说明。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

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颐浩罢相。

论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必备:初中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汇总“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文课程规范》中,要求重点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习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

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很快就要迎来中考了,而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

对每个初三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好高中。

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是要认真复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中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第一步:助力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助力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助力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中考文言文翻译答案

中考文言文翻译答案

题目: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题过程:1. 理解句子大意: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学习、交友和处世的观点。

通过学习,我们要按时复习,这样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宽容的心态。

2. 确定关键词: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3. 理解词语含义:- 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

-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4. 翻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 “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时”表示按照时间,“习”表示复习,“之”是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 “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也很高兴吗?”,“说”表示高兴,“乎”是疑问语气词。

-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有朋自远方来”翻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自”表示从,“远方”表示远方的地方,“来”表示到来。

- “不亦乐乎”翻译为“不是也很快乐吗?”,“乐”表示快乐,“乎”是疑问语气词。

-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人”表示别人,“不知”表示不了解,“而”表示转折,“不愠”表示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翻译为“不是君子吗?”,“君子”表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乎”是疑问语气词。

5. 整合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通过以上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大意,掌握关键词,理解词语含义,然后进行准确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中考文言文翻译题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翻译正确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

那么考场上文言文部分必考点——中考文言文翻译题,该怎么征服它呢?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

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

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

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 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

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

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步骤:?
第一步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

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第二步?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
“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
“谓”,“对……说”;
“其”,“他的”;
“僚属”,“同僚们”;
“奇材”,同今义“奇材”;
“惜”,“可惜”;
“尔”,叹词:“及”,到,等到;
“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
“适”,恰,正赶上;
“罢还”,罢官还乡;
“供帐”,供设帷帐;
“为”,做;
“去”,离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导;
“徐”,慢慢地;
“莫谕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归”,回到府中;
“至”,到;
“谓”,说。

第三步?就是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并加以通顺。

译文如下:
当初,张咏在成都(作官),听说寇准被拜为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材,(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

”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

张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市郊,问道:“(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您)不可不读啊。

”寇准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来以后,拿出那《霍光传》读它,到“不学无术”一句,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注意:
在这一段译文中,对原文的词语含义适当地现代语义选择,句内、句间作了串连,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补足。

从而使语义畅达,更符合作者的原义。

这就是省略句的问题。

对于判断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译为“寇准是个奇材”。

对于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何以教准”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译为“用什么”。

关于被动句,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被”。

如“闻准入相”,这是意义上的被动,可译为“寇准被任命为宰相”。

俗话说学以致用方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掌握了知识点之后别忘了好好练习哦~这些试题你也许也会需要......
文言文的复习不同于别的提醒,大家要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了才能更好的开展之后的复
习,这几种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希望也能帮的到大家,希望能在考生的备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