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免疫系统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学第10章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递呈课件PPT
(2)分化、发育和迁移
目前,对淋巴样DC的分化发育过程知之甚少,而髓样DC 的分化发育过程已逐渐清楚,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DC 其表面标志和功能存在差别。 ① 前体期:髓系前体细胞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血及 胎肝中,在某些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分化发育为单核 -吞噬细 胞和 DC ;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受 GM-CSF 、 TNF-a 、 IL-4 等作用,也能发育为DC。
专职APC: 组成性表达MHC-Ⅱ类抗原和其他参与T细胞 活化的共刺激分子,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树突状 细胞、B细胞等。
非专职APC:
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它们通常情况 下并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受到IFN-γ诱导, 也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并处理和递呈抗原。 另外,机体有核细胞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降解处理为多肽 片段,后者与MHC-I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并 递呈给CD8+T细胞。以前曾不将此类细胞归于严格意义上的 APC,而是称其为靶细胞,但近年亦将其称为APC。 目前,对APC的定义为: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 递呈抗原的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APC,
与其他APC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 MΦ、B细胞则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故DC是机
体免疫应答的启动者,在免疫系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 来源、分化和种类
(1)来源
DC 主要由骨髓中髓样干细胞分 化而来,与单核-吞噬细胞有共同的 前体细胞。部分DC由淋巴样干细胞 分化而来,与淋巴细胞有共同的前 体细胞。上述两类DC各有不同的组 织分布、表面标志和功能特点。多 数骨髓来源的DC由骨髓进入外周血, 再分布至全身各组织。
第十章免疫系统
第十章免疫系统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关于脾的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清除血液中的抗原 B。
清除衰老的红细胞C.脾血窦有一定的储血功能D.被膜和小梁的平滑肌收缩可调节脾内血流量E.无造血干细胞,故无造血潜能2。
下列淋巴结内淋巴窦的结构中,错误的是( )A.窦壁有内皮、薄层基质、扁平形网状细胞B。
窦壁上有大量网孔C。
实腔内有巨噬细胞附着或游走E。
髓窦汇集形成输出淋巴管3。
下列关于牌边缘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位于白髓与红髓交界处B。
含有B细胞、巨噬细胞C。
分布有边缘窦,它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脾内的重要通道D。
是脾内识别捕捉抗原、引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E。
属于脾的红髓4。
接种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大量的()A。
初始淋巴细胞 B.效应性淋巴细胞C。
记忆性淋巴细胞 D.抗原呈递细胞 E。
巨噬细胞5。
淋巴结内发生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在( )A。
浅层皮质B.深层皮质单位(副皮质区)C。
脾索D.淋巴窦E。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6.下列关于淋巴小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又称为淋巴滤泡B。
主要由密集的B细胞组成C。
呈球形或椭圆形D。
有时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和小结帽E.该区的抗原呈递细胞是交错突细胞7.下列关于浆细胞的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质呈弱嗜碱性B。
由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来C.可合成和分泌抗体D.其免疫效应为体液免疫E.胞质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8。
下列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是()A。
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库普弗细胞 D.破骨细胞 E.小胶质细胞9.淋巴结内的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 )A.浅层皮质理 B。
副皮质区 C.髓索 D。
淋巴窦 E.皮质与髓质交界处10.下列关于胸腺依赖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弥散淋巴组织构成 B。
以T细胞为主C。
是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D.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E。
常分布着毛细血管后微静脉11。
下列关于淋巴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以网状组织构成网状支架B。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10章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10章第十章心理健康[单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薛利。
[单选]我们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
对于个人来说,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是人际关系。
[单选]按照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可知当发生丧偶的生活事件时,其压力感为100。
[单选]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示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这是压力下的理反应。
[单选]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心理反应。
[单选]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A型性格。
[单选]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的人,属于B 型性格。
[单选]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
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冲击阶段。
[单选]当事人在经历了震惊、冲击之后,努力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设法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或争取亲友帮忙。
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安靖阶段。
[单选]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大类:改变压力源和改变本身。
属于改变本身的是幻想。
[单选]下列策略是不良的压力应对策略的是依赖药物。
[单选]一个人在单位受气,回到家打妻儿;一个人被社会所抛弃容易走上暴力违法犯罪之路。
这种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是攻击行为。
[单选]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示出挫折后的冷漠反应。
[单选]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
这种不合理不雅念是以偏概全。
[单选]有些人遇到的是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
010麻醉与免疫
010麻醉与免疫.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第10章麻醉与免疫第1节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是机体对非己物质的识别并将其排除,从而保持正常生理平衡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借助于各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使免疫学发展到现代免疫学阶段,即在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的不同的、又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机制,使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细胞分化发育和细胞活动的生物活性调节分子等根本问题得以深入理解。
免疫系统由免疫组织、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系统一方面执行生理性的免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或疾病。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①防御感染,即阻止、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如其功能失调可出现反应过高如超敏反应,或反应低下如严重感染;②自身稳定,即维护体内免疫功能的稳定,不断清除变异和受损细胞等,并维持细胞正常的凋亡,如其功能失调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③监视,即识别和清除体内经常发生的突变细胞,如癌变细胞,如其功能失调突变细胞无限增生会发展成肿瘤。
免疫功能的执行主要是以免疫应答方式(详见后)对抗入侵者。
一、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器官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地方。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组成,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执行免疫应答功能的场所。
此外,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所有器官的结缔组织中均存在一些尚难定义的淋巴细胞聚集群。
它们也属于外周免疫组织。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再由外周进入淋巴循环,这样构成了淋巴细胞再循环,使免疫细胞可以不断畅流全身,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
既能及时将免疫细胞动员,聚集于体表和内脏各处病原体入侵部位,又能及时将这些部位的抗原成分经吞噬细胞携带至相应免疫组织和器官,活化T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学课件第10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的提呈 - 副本
1、由蛋白酶体水解产生肽段; 2、肽段由胞质向粗面内质网的转运; 3、肽段与MHC I类分子的组装
1、肽段在内噬泡内的产生; 2、MHC Ⅱ类分子向内噬泡的转运; 3、肽段与MHC Ⅱ类分I类和 MHC Ⅱ类分子。
按照细胞表面的MHC I类和MHCⅡ类分子,可 把抗原提呈细胞分为两类:
一类是带有MHC 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 二类是带有MHCⅡ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
MHC I 类分
MHC Ⅱ类分子
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的提呈
免疫应答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激发免疫系统发 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的过程。即免疫细胞识别、 摄取、处理抗原,继而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 疫效应的过程。
抗原提呈是指抗原被提呈细胞( Mφ ,DC)摄取, 加工后以免疫肽的形式呈现于提呈细胞表面,最终 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过程。
第10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作业及答案--医学免疫学
第10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作业及答案--医学免疫学第10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一.名词解释: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二. 单选题1.婴幼儿易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于( )A. 物理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 B.化学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所致C.微生物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D.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E.血-胎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所致2.组成化学屏障的杀、抑菌物质不包括( )A.α-防御素 B.脂肪酸 C.乳酸D.溶菌酶 E.抗菌肽3.固有免疫细胞所不具备的应答特点是( )A.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配体分子B.识别结合相应配体后,立即产生免疫应答C.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后,迅速产生免疫效应D. 没有免疫记忆功能,不能引起再次应答E. 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4.可直接作用于G+菌细胞壁、使之溶解破坏的物质是( )A. C—反应蛋白 B.穿孔素 C. 溶菌酶D.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E.TNF-α5.瞬时固有免疫应答发生在感染后()A.0-4小时;B.4-96小时;C.24-48小时;D.96小时;E.4-5天6.γδT细胞的表现型是()A.CD4+CD8+;B. CD4+CD8-;C. CD4-CD8+;D. CD4-CD8-;E. CD2+CD3-7. B1-B细胞抗体应答的特点是()A.可针对TD-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B.针对TI-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C.诱导产生抗体为IgG;D. 具有免疫记忆;E.作用时间长8.巨噬细胞不具备的依氧杀菌系统是()A.过氧化氢;B.髓过氧化物酶;C.O2-;D.OH-;E.1O29.T细胞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亚群是()A.TH细胞;B.Tc细胞;C.TCRαβ+细胞;D. TCRγδ+细胞;E.T DTH10.B-1B细胞识别抗原()A.识别蛋白质抗原;B.识别糖蛋白抗原;C.识别LPS;D.识别抗原有严格特异性;E.识别人正常抗原11.巨噬细胞可提呈()A.TI-抗原;B.细菌抗原;C.病毒抗原;D.肿瘤抗原;E.LPS12.下列哪一种不是固有免疫细胞的受体()A.Toll样受体B.甘露糖受体C.清道夫受体D.细胞因子受体E.TCR13.γδT细胞所不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A. 非特异性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靶细胞B. 非特异性杀伤某些肿瘤细胞C. 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D.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E.非特异性杀伤损伤衰老的自身细胞14.自然杀伤细胞能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而对正常宿主细胞不杀伤的机制是()A. KAR与MHCⅠ类分子结合B. 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具有识别自身受体C. KIR与细胞表面糖类分子结合D.KAR与MHCⅡ类分子结合E.肿瘤细胞表面缺乏MHCⅠ类分子,KIR不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15.固有免疫细胞不包括()A.T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中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16.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细胞是()A.B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中性粒细胞E.DC三.多项选择题:1.天然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A.非特异性识别B.识别多种抗原的“共性”C.通过抗原特异性受体识别抗原D.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抗原E.无MHC限制性2.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树突状细胞3. 体内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是()A. γδT细胞 B.αβT细胞 C. B1细胞 D. B2细胞 E. NK T细胞4.能诱导细胞凋亡的物质是()A.穿孔素 B.TNF C. FasLD.防御素 E.颗粒酶5.模式识别受体()A.较少多样性B.是胚系基因重排后编码的产物C.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某些共有的配体分子D.只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无游离形式存在E.可识别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如磷脂酰丝氨酸等6.表达于病原菌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A. G-菌的脂多糖 B.G+菌的肽聚糖C.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 D.细菌非甲基化DNACpG序列E.真菌的酵母多糖7.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包括()A. Toll样受体B. 清道夫受体 C.甘露糖受体D. C3b受体 E.IgGFc受体8.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固有免疫细胞是()A.单核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四.B型选择题A.物理屏障B. 化学屏障C.微生物屏障D. 血-脑屏障E.血-胎屏障1.妊娠3个月内孕妇感染了病毒容易导致流产,是由于哪种屏障部完善()2.构成人体防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3.滥用抗生素能够破坏哪种屏障()A.甘露糖受体B.清道夫受体C.FcεRD.调理性受体E.KAR4.能够识别G-菌脂多糖的受体是()5.能够与免疫球蛋白Ig Fc的受体是()6.NK细胞具有的受体是()7.肥大细胞具有的受体是()A.单核细胞B.Th细胞C.CTL细胞D.NK细胞E.B细胞8.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9.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10.具有分泌抗体功能的细胞是()11.具有免疫监视的固有免疫细胞是()五.问答题:1.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有哪些?2.组织屏障作用的组成及其作用?3.固有免疫细胞有哪些?4. 患儿,男,3岁,因高热、嗜睡入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第10章--免疫系统
成 淋巴组织 淋巴小结
胸腺 骨髓
组织学与胚胎学
淋巴结 脾
扁桃体
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抗原提呈细胞
概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
功能
❖免疫防御:体外 Ag(Antigen)
❖免疫监视:体内变异细胞 ❖免疫稳定:体内衰老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
免疫(immune)
组织学与胚胎学
血-胸腺屏障
①内皮C ②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 巨噬C
组织学与胚胎学
2.胸腺功能: 是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 分泌胸腺激素
二、淋巴结
* 颈部 * 腋下 * 腹股沟 * 肠系膜 * 脊柱前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1.结构
肾形,豆形
致密结缔组织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成为 支架结构。 输入(凸面)和输出淋巴管(门部) 实质: 淋巴组织分成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实质
白髓 红髓
淋巴小结 边缘区
脾索 脾血窦
被膜 小梁
组织学与胚胎学
白髓 红髓
白髓
L小结 边缘区 A周围L鞘
组织学与胚胎学
红髓
脾索 脾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脾 窦 扫 描 电 镜
Splenetic sinusoid
组织学与胚胎学
白髓: A周围L鞘:中央A+弥散LT:TC区. L小结(脾小体):BC区. 边缘区: TC 和 BC.
组织学与胚胎学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淋巴细胞和 其它免疫细胞。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
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上皮组织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he染色:利用苏木妙和伊红对非政府或细胞展开染色的方法。
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结缔组织软骨和骨血液和血细胞发生肌组织神经组织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消化管消化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胚胎学总论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原位杂交技术:利用存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为探针)与非政府、细胞或染色体下挖测dna或rna优势互补接合,融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试样核酸在非政府、细胞或染色体上的边线表明出。
5.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微绒毛:就是上皮细胞游离面张开的细小指状胫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张开的较粗短凸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相连接,呈圆形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原产由6个亚单位分立共同组成的相连接大体,相连两细胞膜中的相连接大体交会,沦为细胞间轻易交通的管道,有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互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达。
第10章T细胞
第十章: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T细胞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根据其表面标志和功能特征,T细胞可分不同的亚群,各亚群之间相互调节,共同发挥其免疫学功能。
T细胞可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在胸腺依赖抗原(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亦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一节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T细胞表面具有许多重要的分子,如TCR、CD3、CD4及CD8等分子,它们表达的水平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而这些分子的表达是在T细胞分化发育的不同阶段,经受复杂而严密的调节下进行的。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的胸腺微环境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
目前认为,胸腺造血微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胸腺细胞的存活和分化: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如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7)及肽类分子如胸腺激素、胸腺素、促胸腺生成素等是胸腺中T细胞成熟的重要条件;表达的黏附分子通过与胸腺细胞上相应分子的结合,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依据CD3以及辅助受体CD4和CD8的表达,胸腺中的T细胞可分为双阴性、双阳性和单阳性三个阶段。
①双阴性阶段:进入胸腺淋巴样干细胞不表达CD3、CD4及CD8的三阴性细胞(triple negative cell, TN),进而进入CD3low CD4-CD8-双阴性细胞(double negative cell, DN);②双阳性阶段:DN细胞分化为CD4+CD8+双阳性细胞(double positive cell, DP);③单阳性阶段:DP细胞分化为CD4+CD8-或CD4-CD8+的单阳性细胞(single positive cell)。
在免疫系统中,每个T细胞克隆通过其抗原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所有T 细胞克隆组成了T细胞库(repertoire),赋予了免疫系统可识别周围环境中几乎所有抗原的潜力。
毒理思考题(1)
绪论1.什么是体内试验?什么是体外实验?2.什么是外源化学物?什么是内源化学物?3.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什么是毒物、毒性、选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2.表示毒性常用的指标(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3.剂量反应曲线定义、类型?4.什么是量反应、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方面?2.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包括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吸收?吸收的途径有哪些及其转运方式?4.什么是排泄?排泄的途径有哪些?5.什么是分布?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6.什么是靶器官?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2.代谢反应过程分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3.什么是代谢活化?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几类?4.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主要包括哪几个反应?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什么是细胞钙稳态?外来化学毒物如何影响细胞钙稳态?2.机体内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自由基的类型?自由基如何损害生物大分子?3.什么是终毒物?4.毒性作用实现的途径?第五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主要有哪些毒物因素影响毒性作用?(注意各种例子)3.主要有哪些机体因素影响毒性作用?4.主要有哪些环境因素影响毒性作用?5.什么是毒物的联合作用?其形式有哪些?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什么是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分为哪几种类型?2.何谓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设计?3.何谓蓄积毒性作用?常用的蓄积毒性试验方法有哪些?4.什么是蓄积系数?蓄积系数公式,K值的大小与毒性的关系?5.何谓慢性毒性作用?其试验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6.何谓亚慢性毒性作用?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1.什么是生殖毒性?2.什么是胚胎毒性作用?由外源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什么是显性致死试验?4.什么是致畸物?什么是致畸试验?5.什么是致畸指数?致畸指数与致畸作用的关系?6.简述单细胞凝胶电泳(SCG)试验的原理和方法?7.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有什么?8.体外致畸试验有哪些优点?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1.什么是突变?什么是致突变作用?2.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3.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理及其后果如何?4.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类型5.什么是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突变的类型6.什么是遗传?7.什么是变异?造成生物变异的原因有哪些?8.列举八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9.简述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emes试验)的原理?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1.什么是肿瘤?2.什么是化学致癌物?如何分类?3.化学致癌分为哪几个过程?4.什么是遗传毒性致癌物?什么是非遗传性致癌物?5.什么是直接致癌物?什么是间接致癌物?6.化学毒物致癌性的判别系统分为哪几个大类?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1.什么是免疫系统?2.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种类?3.什么是免疫应答?4.什么是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类型?5.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6.什么是自身免疫?什么是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练习题09(第10~11章)答案
第十章T淋巴细胞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A4、C5、B6、D7、B8、C9、A 10、C 11、D 12、C 13、B 14、C 15、C 16、B 17、A 18、C 19、B 20、C 21、D 22、A 23、D 24、B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31、A 32、B二、名词解释1、T细胞库:在免疫系统中,每个T细胞克隆通过其TCR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所有T 细胞克隆组成了T细胞库。
2、(胸腺的)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CD8+或CD4+的单阳性(SP)细胞,而亲和力不足或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
3、(胸腺的)阴性选择:SP细胞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清除,而不结合的SP细胞进一步发育成熟。
4、TCR-CD3:由TCR与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表面。
其中,TCR的作用是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分子的功能是传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5、ITA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是免疫细胞某些跨膜分子胞浆内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含保守序列YxxL/V),易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在免疫细胞信号传导和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6、CTLA-4: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配体是APC或靶细胞表面的B7分子。
CTLA-4与B7分子结合产生抑制性信号(胞浆区有ITIM),终止T细胞活化。
三、填空题1、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性,自身免疫耐受2、TCR胚系基因重排,阳性选择,阴性选择3、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4、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B7(CD80,CD86),B7(CD80,CD86),CD40,LFA-3(CD58),ICAM-1,LFA-15、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四、简答题1、简述 T细胞的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特点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免疫学部分
免疫学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对机体()A.有利B.有害C.有利也有害D.无利也无害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A.德国BehringB.法国PasteurC.英国JennerD.德国Koch3.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日本D.英国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第二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是构成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A.个体差异B.同源性C.组织相溶性D.异物性2.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A.抗原的分子量和化学结构B.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C.抗原的免疫反应性D.抗原的异物性3.抗原的反应性是指()的性能。
A.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B.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结合的性能C.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D.与相应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4.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A.抗原决定基 .B半抗原 C.共同抗原 D.异嗜性抗原5.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不包括()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6.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 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 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脱去毒素的毒性7.异嗜性抗原是一种()A.共同抗原B.自身抗原C.半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8.对人体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自身移植的皮肤 B异体移植的皮肤 C自身释放的晶体蛋白 D动物的免疫血清二、简答题:1.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第三章免疫球蛋白一、单项选择题1.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 .VH和VL区B .CH3区C .CH1区 D. CH2区2.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A C. IgM D. IgE3.天然的ABO血型抗体是()A. IgGB. IgA C .IgM D .IgE4.人体最早合成IgM的时间是()A.胎儿早期B.胎儿晚期 .C出生1个月 D.出生3个月5.IgM的抗原结合价理论上应为()A.二价B.四价C.五价D.十价6.各种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A.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B.具有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C.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D.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吞噬作用7.宫内感染时,胎血中含量升高的是()A. IgGB. IgAC. IgMD.IgE8.决定Ig类别的抗原决定基存在于Ig分子的()A.轻链恒定区B.轻链可变区C.重链恒定区D.重链可变区9.SIgA的抗原结合价为()A.一价B.二价C.四价D.八价10.下列备选答案中,错误的是()A.IgE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B.IgE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C.IgE有CH4区D.IgE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11.关于IgM描述,错误的是()A.IgM有CH4区B.IgM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C.IgM的半衰期比IgG长D.IgM具有补体C1q结合点1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 D .浆细胞13.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A.IgA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G类抗体D.IgD类抗体14.来自母体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Rh抗体是()A.IgM类抗体B.IgA类抗体C.IgE类抗体D.IgG类抗体 E IgM可介导ADCC作用二、简答题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整理)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物信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食品安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食品安全方向)(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卫生法学、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执笔人:董为人审定人:张琳学院负责人: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〇〇六年十二月课程代码:B010049一、课程简介《组织学与胚胎学》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食品安全方向)(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卫生法学、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54学时、2.5学分。
内容简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
二者均为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不仅对于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的微细构造,人体的来源和发生有重要意义,也是为学生以后学习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妇产科学等基础和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Course IntroductionHistology is a subject to study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and the concerned functions; embryology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a fertilized egg to a new born body. Both are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subjects for the student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normal human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genesis of human body, but also to set up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hysiology, pathology, genetics and obstetrics-gynecology.Total class hours: 54, of whichlectures: 36practice: 18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1.组织学,包括组织学总论和组织学各论,前者阐述四大类基本组织,后者阐述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组织构成。
(完整版)兽医免疫学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Ig的基本结构
Ig结构示意图
五种Ig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区别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兽医免疫学
兽医免 疫 学
绪论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免疫系统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三章 免疫应答
第二篇 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章 免疫学技术概述 第五章 凝聚性反应 第六章 标记技术 第七章 单克隆抗体技术
第三篇 临床免疫
第八章 变态反应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绪论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简史和进展
第三节 免疫调节
要点: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 相互作用、调节等关系。
第三章 免疫应答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
一、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二、组成 组织器官: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
脾脏、淋巴结等。 细胞: 吞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体。
三、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不感染)性; 识别自身和非自身;无再次反应; 作用快范围广。
分子结构.环状 立体( 三级) 结构
4.物理状态: 吸附于颗粒物质( 多糖类或氢氧化铝)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一节 抗原
一、概念 二、抗原的性质 三、基团) 抗原价: 单、多价及功能价 性质: 化学基团.旋光性.构象.顺序 数量: 多价.单价; 功能价.非功能价 大小: 5-7个氨基酸, 5-6个糖基, 5-8个核苷酸
第十章超敏反应ppt课件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肾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决定沉积部位) 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流体静压高的肾小 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
5.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细胞与免疫复 合物结合在局部分泌血管活性胺等介质,使血 管内皮细胞的间距增大而增加了免疫复合物在 血管壁的沉积。
•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
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病理性)。
•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以是完全抗原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各类食物、 青霉素、磺胺、奎宁。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粘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胸闷、呼吸困难。
Asthma(哮喘)
• 特应性皮炎,约70%有阳性家族史。 血清IgE水平升高。以皮疹为主,剧烈瘙 痒。
进食后数分钟~1小时。舌咽肿、恶 心、呕吐等。
• 鸡蛋、牛奶、鱼和坚果果仁等引起。
Eczema(湿疹)
(hives)荨麻疹
10.1.6 防治原则
• 避免接触变应原 • 切断或干扰某个环节,终止发病
2.分子水平: IL-4 ( TH2细胞分泌)促进IgE合成, 而IFN-γ( TH1细胞分泌)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
• IL-4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 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
10.1.3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组胚第10章答案
第10章免疫系统章节测试题1【单选题】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是A、髓索B、淋巴小结C、被膜下窦D、小梁周围E、副皮质区答案: E2【单选题】淋巴结内的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A、副皮质区B、淋巴窦C、髓索D、皮质于髓质交界处E、淋巴小结答案: A3【单选题】胸腺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于A、胸腺被膜B、胸腺皮质C、胸腺髓质D、胸腺小体E、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答案: E4【单选题】关于淋巴结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实质性器官B、外包结缔组织被膜C、实质可分皮质和髓质D、皮质含浅层皮质区、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E、髓质含髓索和血窦答案: E5【单选题】脾内中央动脉穿行于A、红髓B、脾索C、白髓D、小梁E、边缘区答案: C6【单选题】胸腺皮质中主要的细胞是A、胸腺细胞B、胸腺上皮细胞C、巨噬细胞D、网状细胞E、浆细胞答案: A7【单选题】脾内动脉周围淋巴鞘是:A、脾白髓内的淋巴小结B、脾红髓内的脾索C、脾的中央动脉D、脾白髓内的胸腺依赖区E、脾的边缘区答案: D8【单选题】在HE染色切片中确定胸腺最可靠的根据是A、分皮质和髓质B、髓质中的胸腺小体C、不完全分隔的胸腺小叶D、毛细血管后微静脉E、实质含T细胞答案: B9【多选题】脾脏白髓由下列哪些结构构成?A、脾索B、边缘区C、脾血窦D、淋巴小结E、动脉周围淋巴鞘答案: BDE10【多选题】下列哪些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A、巨噬细胞B、破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答案: ABCD。
医学免疫学名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2、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第三章:抗原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3、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
5、T细胞决定基: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为线性决定簇。
6、B细胞决定基: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为构象或线性表位。
7、共同抗原表位:存在两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8、交叉反应: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发生反应9、异种抗原10、同种异性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
11、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正常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12、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13、佐剂:属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14、丝裂原:有丝分裂原,非特异性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血清抗体膜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主要的免疫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淋巴细胞
1. T细胞 参与细胞免疫 来源于骨髓,在胸腺发育成熟并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抗原刺激
初始T细胞
大淋巴细胞
记忆性T细胞 CD4 Th 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 lymphoid nodule ) 淋巴滤泡 ➢ 球形小体,界限较明确 ➢ 受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 根据生发中心的有无
初级淋巴小结 次级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二)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 暗区(dark zone) 较小,主要由B细胞和Th细胞组成,
胸腺光镜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二)淋巴结
1.结构 实质性器官
被膜
皮质
实质
髓质 间质:小梁
淋巴结光镜图
皮质 髓质 门部
被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1)皮质(cortex)
①浅层皮质 含淋巴小结(为B细胞区)及小结之 间的弥散淋巴组织。
②副皮质区 又称胸腺依赖区。为较大片的弥散淋 巴组织,主要为Th细胞,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是 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着色深。 ➢ 明区(light zone) 较大,除B细胞和Th细胞外,还多见
滤泡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 小结帽 生发中心的周边有一层密集的小淋巴细胞,着色较
深、形似新月,尤以顶部最厚。
小结帽 明区 暗区
淋巴小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细胞组成及相互关系示意图
三
淋巴器官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脾静脉 小梁静脉
中央动脉 笔毛微动脉
脾血窦
脾血流通路模式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三)脾
3.脾的功能
➢ 滤血 脾脏是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器官 ➢ 免疫应答 脾是对血源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 造血 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成年后,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
(一)弥散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 ➢ 无明确的界限 ➢ 常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又称为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HEV),内皮为杆状,能分泌黏附分 子以利于淋巴细胞穿越,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 的重要通道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①含较多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②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
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 状排列而成,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完全角质化,呈强嗜 酸性染色。其功能仍未完全阐明,能分泌胸腺基质淋巴 细胞生成素。
胸腺光镜图
皮质
髓质
胸腺 小体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呈给初始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引发细胞免疫。B细胞在接触抗原后,在Th细胞的辅助下 于浅层皮质增殖分化,髓索中浆细胞增多,引发体液免疫应答。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பைடு நூலகம்版)
(三)脾
1.结构 实质性器官
被膜:厚,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白髓
实质 红髓
间质:小梁
脾仿真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1)白髓( white pulp)
熟悉
胸腺的年龄变化;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扁桃体的结构和 功能。
了解
免疫系统实现其功能的分子结构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概述
1.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
2. 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人体主要淋巴器官分布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3. NK细胞 参与固有免疫 ➢ 来源于骨髓,约占血液淋巴细胞15% ➢ 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直径约15μm,表达CD16和CD56 ➢ 无需抗原呈递细胞的中介即可活化,属于固有免疫细胞,其杀伤靶细胞没有 MHC限制性 ➢ 是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的第一道天然防线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淋巴细胞
第10章
免疫系统
作者 : 周瑞祥
单位 : 福建医科大学
目录
一、主要的免疫细胞 二、淋巴组织 三、淋巴器官
教学要求
掌握
免疫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的构成和功能;抗原呈递细胞的构成和功能;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的形态、主要细胞构成和功能;胸腺、淋巴结、脾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专职性APC 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
巨噬细胞处理抗原过程示意图
二
淋巴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淋巴组织( lymphoid tissue)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
及其他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弥散淋巴组织 淋巴小结
淋巴结皮质光镜图
淋巴小结
弥散淋巴 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淋巴细胞再循环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外周淋巴器官 和淋巴组织内
淋巴细胞
淋巴管
毛细血管 后微静脉
血液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示意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二)巨噬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1.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形成 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的具有吞噬功
成网。
脾索 脾血窦 脾红髓光镜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②脾血窦(splenic sinus):由一层纵向平行排列的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有不完整 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
长杆状内 皮细胞
巨噬细胞
脾血窦扫描电镜图
脾索和脾血窦模式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2.脾的血液供应
(三)脾
脾动脉 小梁动脉 脾索
腭扁桃体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皮,上皮下陷形成数十个隐窝,隐窝周围的固有层有大量淋巴小结及弥 散淋巴组织。
谢谢观看
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四)扁桃体
1. 扁桃体 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
2. 腭扁桃体
黏膜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向下陷入形 成数十个隐窝,隐窝周围的固有层有大量淋巴小结 及弥散淋巴组织,隐窝上皮内含有淋巴细胞、浆细 胞、巨噬细胞、郎格汉斯细胞等,这样的上皮称淋 巴上皮组织。
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
➢ 中枢淋巴器官 产生初始淋巴细胞 胸腺:初始T细胞 骨髓:初始B细胞
➢ 外周淋巴器官 进行免疫应答 淋巴结、脾、扁桃体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胸腺
1. 结构 实质性器官 被膜 实质:胸腺小叶 间质:小叶间隔
皮质 髓质
胸腺光镜图
髓质 皮质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1)皮质(cortex)
①胸腺上皮细胞 上皮性网状细胞 呈星形,有突起,相邻上皮细胞的突起间以桥粒连接
成网。能分泌胸腺素、胸腺肽和胸腺生成素。 ②胸腺细胞 处于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T细胞,占皮质细胞 总数的85%~90% 。
胸腺内的细胞分布模式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2)髓质(medulla)
(3)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
具屏障作用 ①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 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 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血-胸腺屏障模式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胸腺
2.功能
➢ 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 ➢ 从皮质到髓质,T细胞逐渐成熟 ➢ 人类终生保留产生T细胞的能力
腭扁桃体模式图
本章小结
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构成。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胸腺和 骨髓)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
主要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 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胸腺实质由小叶间隔分隔成许多不完全分离的胸腺小叶,每个小叶都有皮质和髓质两部分,主要由胸腺 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组成。髓质内常见胸腺小体。胸 腺是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从皮质到髓质,T细胞逐渐成熟。
效应T细胞
CD8
Tc 细胞
Foxp3
Tr 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淋巴细胞
2. B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 来源于骨髓,在骨髓发育成熟并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记忆性B细胞
抗原刺激
初始B细胞
大淋巴细胞
浆 细 胞
效应B细胞
CD5
B1-细胞
CD40
B2-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淋巴细胞
①动脉周围淋巴鞘 中央动脉周围厚层弥散淋巴组织, 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 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②淋巴小结 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受抗原刺激后形 成生发中心。
③边缘区:髓与红髓交界处,有较多巨噬细胞和一些B 细胞。
淋巴小结
脾白髓光镜图
动脉周围 淋巴鞘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概述
3.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 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4. 免疫活性分子 Ig、补体、细胞因子
人体主要淋巴器官分布图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