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第6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之,幼儿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主要是处于 依从为主、向认可过渡的阶段,我们要结合 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展社会规范教育。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概述
❖ 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
❖ 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
❖ (一)幼儿社会规范教育内容划分的必要性
❖ 每一种社会规范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我
完善性,即它是区别于其它规范的合理地、
两组儿童对侵犯行为的模仿比较
❖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 和行为方式学习的统合。将个体对规范的认 知经验、情感经验和行为经验不断整合,形 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体化经验。从而产 生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即行 为系统),实现社会规范的内化。
❖ (三)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 ❖ 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经历的三种水平,分别
❖ 3.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
❖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模仿学习是 获得包括道德行为和自我控制在内的所有社 会行为的基础。 班杜拉社会模仿实验.flv
班杜拉的实验
❖ 在1961年,班杜拉等进行了一个儿童目击侵 犯行为的实验。在一种条件下,让一群儿童 看到一个成人装配一种金属玩具(约一分钟) 后,开始对另一个宝宝娃娃(约一米多高的 充气塑料娃娃)施加暴力行为。这个成人拿 起这个宝宝娃娃拳打脚踢,还叫喊着“打它 的鼻子”、“打倒它”等,施加了言语性暴 力行为。这群儿童连续观看了9分钟(这叫做 暴力模式组)。
❖ 道德规范往往指向行为的内在本质属性,具 有普适性和违规行为严重性等特征。以下对 大班幼儿关于“抢占玩具”违规事件的访谈, 可以加深我们对道德规范这种特性的理解: (R为教师,A为幼儿)
关于“抢占玩具”违规事件的访谈
❖ R:他在做什么?(出示有故事情节的图片) ❖ A:他在抢她的玩具。 ❖ R:那他抢她的玩具对不对? ❖ A:不对。 ❖ R:为什么? ❖ A:因为她在玩。 ❖ R:我们班里有这方面的规定么? ❖ A:有。 ❖ R:规定怎么说的? ❖ A:不能抢东西的。
❖ 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 理论
❖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 神分析理论强调规范的 情感成分,尤其是内疚 感与焦虑感在规范内化 过程中的影响。
本我
人的行为
自我
超我
❖ 超我实际上代表着人格中的品德成分。它是 通过社会规范的接受而产生的。弗洛伊德认 为,儿童的超我来自父母的伦理标准并通过 自主作用形成。他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和父母 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在社会规范学习中的作用。
思考:不同学科对概念解读的侧重点 是什么?
❖ 哲学家(Eduards,1967;冯锲,1991)认为,规 范即范式,指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规定,它决 定着共同体成员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即他们的 世界观、自然观及价值观。
❖ 社会学家(Magill,1995)认为,社会规范是历史 形成或规定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社会规范具有一 系列的功能。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调节、选择、 系统、评价、稳定与过滤作用,并限定着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 2.什么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
❖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是一种在活动与交往中引 导幼儿掌握适宜的道德规范、合群性规范 (核心是交往规范)、制度性规范和安全健 康规范,初步内化行为的建构过程与活动。
❖ (二)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相关理论
❖ 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 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 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 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规范学习相关 的理论有:认知理论、情感理论与和行为理 论等
❖ 在另一种条件下,让另一群儿童只看到成人安静地 摆弄(装配)一种金属玩具而不对宝宝娃娃施加任 何暴力行为(这叫做中立模式组)。以上是实验的 第一步。过一会儿之后,进行了本实验的第二步, 即给两组儿童一些玩具,在单独情境中玩20分钟。 这些玩具中有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宝宝娃娃(塑料娃 娃)。结果发现,这两组儿童中在独自玩弄这些玩 具时,暴力模式组儿童对暴力行为的模仿大大超过 了中立模式组儿童。
❖ [学习重点] ❖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 ❖ [学习难点] ❖ 幼儿社会规范四种类型的差异及教育策略。
❖ [学习提示]
❖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一要注意观察幼儿园 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社会规范教育实施的现状, 特别是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给予重点关注。 二要注意观察幼儿在实践社会规范时的反应, 包括表情、动作、策略等。
❖ 行为科学家(Gwin Norton,1993)认 为,社会规范指社会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 和标准。规范可以内化成个人意识,即使没 有外部的奖励也会遵循。规范也可以因外部 的正面裁决或反面裁决而发生作用。
❖ 思考:不同学科对概念解读的侧重点是什么?
❖ 我们认为社会规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 是调节主体间关系、规约主体参与社会生活 的行为准侧。社会规范是一个有机系统,它 由各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规范构成。
❖ “大丈夫之见”打一字,谜底是什么?
❖ “规”字从夫从见。“夫”本指“丈夫” , 转义指圆规外侧的“足”,即落在圆周上的 足。”。“见”意为“呈现”。“夫”与 “见”联合起来表示“外足走动即呈现圆 周 ”。本义: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
伏羲执矩 女娲执规
❖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 乱,乱则穷。” 《荀子·礼论》
案例分析
❖ 事件A涉及的是小朋友间的抢东西、打人,对这类 行为的判断往往根据行为的内在特征进行,如打人 会引起受害者伤心、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等,它们 常常与道德有关;
❖ 事件B直接涉及的是小朋友未收拾玩具,这违背了 班里的集体规定,对这类行为的判断主要取决于集 体规定存在与否;
❖ 事件C指向幼儿的安全健康问题,对它的判断依行 为是否会对幼儿的安全、舒适和健康等造成伤害。
❖ (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划分 内容划分
道德规范
合群性规范 (交往规范)
制度性 规范
安全健康 规范
❖ 1.道德规范
❖ 幼儿的道德违规主要表现在:
❖ 身体上的伤害(如推人、挤人、打人),心理 上的伤害(如取笑别人、骂别人或伤害别人 的情感),公平和权利(如独占玩具、破坏财 物、偷窃等)等,同时道德领域也涉及一些 积极的行为,如帮助有需要的人,合理的分 享、谦让等。
❖ 2.社会规范认同
❖ 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 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对规范趋于 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具 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 3.社会规范的信奉
❖ 规范的信奉(believe)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 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规范形成的最高 阶段。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概述
❖ [主要知识点] ❖ 一、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概念及社会规范学
习的理论 ❖ 二、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 ❖ 三、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原则
一、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 (一)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概念 ❖ 1.什么是社会规范? ❖ 2.什么是幼儿社会规范教育?
❖ 1.什么是社会规范?
为: 社会规范依从
社会规范认同
社会规范信奉
❖ 1.社会规范依从
❖ 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依从是内化 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 。 具有:盲目性 、被动性 、情境性等特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对从众现象作过如下的生动描述:
❖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 现在已经迟到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 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 面的最佳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 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 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 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 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 或许是一个交通警察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没有 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 是两千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起来── 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六章 幼儿社会规范教育与 活动指导
本章知识结构图
幼儿社会规 范教育的概

幼儿社会规范 教育的内容 (不同类型的 规范)
幼儿社会规 范教育的原 则
百度文库
幼儿社会规范教 育的途径与策略
❖ [学习目标] ❖ 1.理解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 2.熟悉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原则; ❖ 3.掌握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途径; ❖ 4.掌握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策略。
❖ 事件B:小班的小朋友C未收拾积木便想跑出 积木区时,被教师发现了,王老师告诉C说: “用完积木后要收拾,这是我们班的规定”。
❖ 事件C:大班的小朋友E在用力的荡秋千,秋 千荡得很高,王老师看见后说:“E小朋友注 意安全,别太用力了,否则会摔下来的!”
❖ 问题:以上案例中幼儿违规事件的属性有什 么不同?王老师做出的反应是否恰当?
❖ 这要求幼儿教师根据不同事件的特征做出不同的反 应。
❖ 在这几个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违规”反 应是差不多的,基本指向都是“你(你们) 违反了班级规定了”,这种反应是单一的。
❖ 就拿事件A来说,教师的反应“在幼儿园是 不许打人的,”似乎也在说,“在家或在别 处是可以打人的,不应打人只是幼儿园的规 定”,而忽视了打人会对幼儿造成伤害和疼 痛、悲伤和难过等内在的行为属性,忽视了 道德规范的普适性。
❖ 这里的度量分界如何解读?
❖ 这里的“度量分界”,实际上就是指规范及 节制。有了社会规范,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 与精神需要的标准,从而使每一个体正常与 他人相处,维护社会稳定.
❖ 规范的英文nor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orma, 本义指木匠使用的规和尺,后被用来研究人 的社会行为,作为人的行为标准。社会规范 是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
有逻辑地组合在一起的一套自成系统的规
范。
——韦伯
❖ 对社会规范进行类型划分,明晰各类规范的 功能和规范范围(如把由道德领域进行规范 的东西还给道德,由制度进行规约的东西还 给制度等)是有效开展社会规范教育的前提
不同的违规事件
❖ 事件A:小朋友A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图书被B 拿到了,便威胁B把书给他看。B不肯,A便 打B,同时把他推倒在地。B哭着求助于王老 师,老师答应B会批评A。在团体分享时间里, 教师批评A说:“A今天不乖,因为他刚才打 人了,还抢别人的书,这是违反咱们班的规 定的,大家记住了,幼儿园里是不许打人 的。”
❖ 规则在儿童看来,代表着权威和神圣,是不可怀疑 的、固定不变的。儿童常常依据教师、父母和某个 令人敬重的长辈的话作为行动标准。皮亚杰称这一 时期的道德为他律道德阶段。9~12岁儿童开始认 识到社会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可以改变的 社会契约。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 的。违反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受惩罚。 儿童判断他人行为时开始考虑到动机与情感的问题, 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公正、平等的公理。这一时期的 道德,皮亚杰称之为自律道德。
❖ 1.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
❖ 代有人物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一书中,详 细记录了儿童对弹子游戏规则的态度变化。两名3 岁儿童玩弹子游戏,很可能会使用各自喜欢的不同 的游戏规则。但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 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 缺乏意识。在弹子游戏中常常满足于从弹子本身的 多种操作方法中获得乐趣,极少考虑要在一种统一 的规则下获胜。
❖ 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 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 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 么事情。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别 看她已经快六十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 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这到底是 怎么了?”我气喘吁吁地问她,她匆匆地瞥 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望去,并且稍微加 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