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
高考语文复习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甲骨文发觉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中国文字学改造。汉代以后中国文字学家 崇尚许慎《说文解字》,传统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因为北宋以来金石 学发展,尤其是对金文研究,已不停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文字学进行补 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研究深入深入,使《说文》权威性受到了极大冲击。 甲骨文发觉提供了汉字早期形式,其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 令当初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 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7/141
甲骨文发觉也使《史记》之类历史文件中相关中国古史记载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觉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 迁《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 纪》中所统计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 疑古思时尚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可靠程度,也使 历史学家开始摆脱迷惑,对古典文件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18/141
虚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区分清楚起来。小说中故事能够来自想 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 居时候,小说家能够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 见阳光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历险故事,不过,一名水手可能要历经千辛万 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见 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时候,他本人就是 故事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趣味性和可流传 性,与传统故事方式不一样,小说家普通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 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讲述目标。
近年课标卷高考所选叙述类文本,多是史论与文论等含有一定考订性文 章,文中不但有着作者独到看法,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信息量大,语言规范, 有着鲜明个性特色。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选项
对应原文句段
• A.讲故事人不 • 第①段:“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
一定是小说家, 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
小说家在讲故 讲故事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
事时候,不像 说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
传统故事讲述 为听众经验;小说家则通常统计
者那么依赖亲 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
句子 论点句
论据句 脉络层
标志特点
• 位置普通在标题、文首、文尾或中间。 在文尾常带标志性词语,如“总而言 之”“总之”“所以”“归根结底”等 总结性词语,还有“从……角度 看”“就此而言”“从根本意义上说” 等。
• 事例论据标志性词语有“如、比如”等, 事理论据标志词语有“假如……那么” 等。
• 表次序有“首先、其次、再次”等次序 第52页
第39页
选项
对应原文句段
•
D.当代小说家 • 不喜欢传统故 事模式,视它 为绊脚石,是 因为他们以为 这种故事模式 显得僵化古板, 已经不能促进 小说艺术发展。
第④段:“当代小说家对待故事 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 叙事目标。小说家展现人生,有 时会写到难以言喻个人经 验。”“当代小说家认为,传统 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 活力,也失去了起初存在价值, 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 养料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 力障碍之一。”
等。
• (1)表必定:“必定”“必须”“一 • 表示语气 定”“确实”“就能够”等。
• 词语
• (2)表揣测:“或许”“大约”“可 能”“似乎”“可能”等。
• 表示否定 • “莫”“非”“不然”“切忌”“禁
• 词语
止”“预防”“不能”“忘记”“忽 略”“放弃”“拒绝”“杜绝”等。第49页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高三)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教学目标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考点探究突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
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这是筛选信息的必要准备。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讲述了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122页PPT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
本课程总结
探讨了如何把握作者观点、 论据及论证方式
重点:理解论述类文本的 逻辑结构,把握作者观点
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总结
• 难点:深入理解论据与论证方式,判断文本的逻辑严密性
本课程总结
案例分析 对课程中涉及的典型论述类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结合实际,演示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与展望
学习建议 定期复习课程内容,强化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理解
解决方法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掌握一 些阅读技巧,如预测文章内容、寻找主题句等。
问题二
无法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解决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记重要信息,如用笔划线或做笔记 ;同时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问题三
无法理解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
解决方法
学习并掌握常见的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如总分总、并 列、递进等;同时多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对文章结构的 把握能力。
分析论证过程与逻辑关系
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了解其如何展开论述和证 01 明论点。
探究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 02 和结构。
识别论证中的逻辑谬误,提高对论述类文本的批 03 判性思维能力。
05
实例分析
实例一:政治类文本阅读
主题: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
01
02
内容
民主政治的内涵与价值
03
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主 要观点和论述逻辑。
重点阅读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注意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
关注语言表达和用词特点
理清段落结构和层次关系,有助于理解文 章的论述逻辑。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课件
三、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1、牢记该题型做题方法: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重中之重) (2)观点、定义、概念、现象、对象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2)观点、定义、概念、现象、对象 读、找、比 【近四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分析】 二、边读边勾画(勾画关键词、句)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1、了解考纲和命题特点 • 2、了解该题近几年考察情 况 • 3、能运用“读、找、比” 的方法阅读 、做题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 的文章。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哲学、政 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 历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 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P160. (2018·全国卷Ⅰ) (4)时态趋向词(已然、未然、或然、必然)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5)关联词(因果、条件、转折、递进)
2、完成《3年课标》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比词语---看用词有无差异 比词语---看用词有无差异 1、根据论述类文本特征阅读
• (1)重复的词、句 • (2)观点、定义、概念、现象、 对象 • (3)词(因果、条件、转折、 递进) • (6)肯否、有无、是非(绝对)
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 明确区间,筛选信息(找到与选项对应的 信息区)
• 1.细读每一选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 区间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论述类文本公开课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
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1.以偏概全 1.以偏概全 2.偷换概念 2.偷换概念 3.混淆因果 3.混淆因果 4.混淆时间 4.混淆时间 5.无中生有 5.无中生有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 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当儒家越来越 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 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 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个人 学说。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朱熹、王 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 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 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 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 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 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 多样性”更有利。
做题思路修正 1、读(圈点勾画)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 圈点勾画)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提出设问 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圈点勾画: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圈点勾画: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重点阐 述的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 述的名词术语。 特殊句
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 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 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 观念或主题, 观念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 种艺术意境。 种艺术意境。
《论述类文本阅读》公开课PPT
【试题】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 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错
【对应文段】
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 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试题】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 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错
【对应文段】
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 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 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 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 论据 、论证 。 2、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 对比论证 、
类比论证 、 比喻论证 、 引用论证 、 因果论证 等。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4、议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
对照式 、 递进式 、 并列式 等。 5、论据包括: 事实论据 和 道理论据 。
怎样答?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指导
坚持一种信念(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
1、审题: a、审清题干要求,是要求选择“正确” 还是“不
正确”的一项。 b、审定阅读区间,题干没有明确阅读区间的,可
用“投石探波法”(把题干中用引号表明的所考 词语作为“石子”在原文中找)。 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仔细。 3、掌握一个前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比对词语、比对关系 、比对依据和结论),排除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主要的七种)。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 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4)(·湖北卷第8题)选项: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 根本标准、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详细事务时目标与伎俩 间普遍关系。 原句:从熟悉里得来认识是个别,并不是抽象普遍标准。在 熟悉环境里生长人,不需要这种标准,他只要在接触所及范 围之中知道从伎俩到目标个别关联。 比对结果:( ) 评判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对结果:(×) 评判理由:原句中“个别”“并不是”等词语在选项中被偷 换成了“普遍”“是”,造成了语意错误。
第16页
比对结果:( ) 评判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对结果:(×) 评判理由:原句说“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主要美学问题”,意 思是“艺术品接收”在过去也是美学问题但不主要;这一意 思在选项中直接表述成了“并不属于美学研究范围”,有意丢掉 了“主要”一词在表意上作用。
可见抓关键词是多么主要!
第6页
1.题干表述(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 ①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2015 年) ②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3 年) ③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2014、2011 年) ④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2010 年)
第20页
(2)(·天津卷第7题)选项: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主观知 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原句: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一样知识,即隐性知识和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知识,有其本身特殊含义, 所以极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只 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个主观、基于长久经验积 累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示, 内容有十分特殊含义。
09届论述文文本阅读复习小结市公开课特等奖市赛课微课一等奖PPT课件
第2页
叙述类文本阅读方法
2、读文本晓大意,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 如:《诗与直觉》
1段:读诗、写诗都要见到诗境界(主旨) 2段:直觉与知觉(分类) 3段:直觉见出诗境界(作用) 4段:直觉知与知觉知及灵感生成。(关系、灵感) 5段:诗境界与意象(境界、意象)
2024/2/29
第3页
7、《中国是决定世界食品价格关键》第3题:依据文意,概括说明哪些 结构性问题是引发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原因?
8、《散文家不是匠》第3题:文章认为贾梦玮先生文章里所批判“素” 包含哪些内涵?作者是怎样对待贾梦玮先生这一观点?
9、《孔子只是一个符号》第4题:这篇文章所反应孔子人生态度和你所 了解庄子人生态度有什么区分?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怎样评价?
4、《中国国画艺术与现当代社会》第3题:近当代中国国画界发 展中出现“传统型”和“融合型”两个系统创作思想有什么异 和同?
5、《保卫我们城市传统》第4题: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怎样 保卫我们城市传统?
2024/2/29
第18页
做好主观题方法
一、学会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6、《论勇气》第3题:“与此有惊人相同之处”“相同之处”指是什么? 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
热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这句话了解。 要了解这个句子,除了了解“符号”比喻义外,还需了解
前一句中“孔子”意思。 学生答卷中大多只解释第二个分句含义,却缺乏对第一个
分句解释。
2024/2/29
第16页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重点考查区分、筛选并整合主要信息能力。主要信息包含 文章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示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语 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绪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绪详细表示。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 相互联络,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能力。 (3)归纳内容关键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断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有直接表示,有间接表述;有集中,有分 散;有明朗,有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 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为必考点。
试题难度:考查更加灵活,强调阅读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点对点的简单对比 减少,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认真比较和分析。 题型设置:形成新格局,三道题由点到面,由文内到文外,形成一个合理的 梯度:表述正误——理解正误——拓展分析。思维含量增大,强调对文本内容的
二、近五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纵向分析
年份 2012 全国Ⅰ 卷 试卷 选材内容 考查点
全国卷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老子〉的年代》
2013 全国Ⅱ 卷 全国Ⅰ 卷
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
茶引、盐引的使用 方法及作用
交子、关子、会子等信用 工具的使用方法作用
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 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
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
。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 、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 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 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总述宋代新型信用 工具的作用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一)句的辨认意识——精明地读
1. 从内容上看,抓住能揭示文章观点、主旨的语句, 抓住每一个段落概括段意语句。
2. 从表达上看,注意文章中表程度范围(非常、十 分、凡是、全部、基本上、大都等) 指代(其、这 个、那些等) 、关联词语(一旦、如果、因此、但 是、然而等)、时间时态(已经、将来等)否定 (不会、不能、不能不)语气(也许、可能、大概、 必定等)、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标志性的语句。
三、解题原则
树立一种信念:答案就在文章之中。
牢记三个步骤:
勾画原文 正确转换 对照辨析
排异 (与题干不相干的)
明了排查顺序:
排错
排无
(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 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四、解题指导
方法一:强化学生文本意识,抓住阅读的根本。
一、快速理顺文脉,把握主旨 (一)句的辨认意识——精明地读 (二)文脉梳理意识——流畅地读 (三)整体观照意识——“功利”地读
第一步
初步感知
交代金融发展的背景
(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9分)
①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
分 别 介 绍 各 类 信 用 形 式 特 点 及 作 用
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深层理解,重视逻辑分析。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畏难。 —— “放弃训练、考试撞运” 。 第二、迷茫。 ——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 第三、低效。 ——不会比较、转换,不懂逻辑推理,越做越糊涂。
几点启发
1.要适应新形势,在整体阅读理解的训练上下功夫, 找对策。 2.要改变学生答题时点对点比较的简单思维方式,强 化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3.要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归纳、推理等 方面的能力。 4.要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2016
全国Ⅱ卷
《塞壬的歌声》
全国Ⅲ卷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 历史
二、近五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纵向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旨在激励考生抱持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 《一代通儒顾炎武》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作文题“小羽的创 表现集中精力率领团队创新,最终成为致 业故事” 富带头人的创业、创新的时代主题 文学类散文《湖殇》直指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发 人深思,促人猛醒。 文言文《宋史·曾 公亮传》《明 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旨在强调以史为鉴、 史·陈登云传》 古为今用; 《明史· 傅珪传》
“3+3”模式与分值设置
语文+数学+外语 + 3门自选 (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每科150分 每门满分100分 合计750分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浙江7选3 另加“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新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
发挥育人功能,落实“一点四面”。 精选试卷材料,彰显时代精神。
二、近五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纵向分析
年份 试卷 全国Ⅰ卷 选材内容 考查点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艺术是什么》 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2015
全国Ⅱ卷
全国Ⅰ卷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 研究》
“阅读方式与我的青春阅读” 《在母语的屋檐下》 语言变迁与现代文学
注重思维能力,创新题型设计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图形、表格、漫画的混合文本 阅读理解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全国Ⅲ卷第3题) 传统文化素养 古诗文名篇名句情景默写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成语使用、关联连贯题采用混排的选择方式; 连贯衔接题变为填空;
新高考形势下 论述类文本解读
西安市第一中学 刘跃红
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 应天下之务,难矣!
——苏洵《审势》
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新高考时代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颁布,全国28省市区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出台。迎来新的高考
时代。浙江、上海2014年开始启动,2017年执行。陕西、甘 肃、宁夏等6省2019年开始启动,2022年开始执行。 新高考分值组成模式 文理不分科 高考科目“3+3” 。
“中华文化体验”思维导图
文化常识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 《白鹿原上奏响一只老腔》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6年
山东卷(6~8题)
陈伯海《唐人古体》(唐诗学引论)
突出学科特点,考查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 指一门学科所蕴含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理解与传承
本段重要句子
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
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 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 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 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
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 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 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 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 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 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 常识”的考查内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试论中国凤文化“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 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美的奥秘》
2014 全国Ⅱ 卷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 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Page 9
突出学科特点,考查语文素养
全国卷
阅读70分+写作60分+语言运用20分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
2016年卷型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古代诗歌(包括名篇名句默写)
题目
全国Ⅱ卷作文题 北京卷作文题(2选择1)
天津卷作文题 天津卷文学类阅读材料 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材料
结合自身体会对语文素养提升三条途径谈看法 “神奇的书签”表现“爱读书、读好书”主题
凸显文化传统,维系精神家园。
突出学科特点,考查语文素养。
注重思维能力,创新题型设计。
发挥育人功能,落实“一点四面”
“一点四面” “一点”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四面”即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 目的:形成育人合力,实现高考的教育功能。
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 ,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 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 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
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
第二步 抓住标志
(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9分) ①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 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 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