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合集下载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第2 8卷 第 4期
总第 1 4 6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B E 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 8 . N O. 4( G e n . NO. 1 4 6 )
功, 也 有力地推 动 了宋代 书法独立 而富 于新意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对 于苏黄二人 的书法研 究主要集 中在 书法特 点、 创 作分期 、 美学思想、 佛道思想及 当代 意义等 方面。 [ 关键词 ] 苏轼 ; 黄庭 坚; 书法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J 2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0 4 — 0 1 7 9 — 0 2 [ 本干 U 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 一) 苏轼 书 法 特 点 分 析 及 其 书 法 作 品 分 期 比较 。宋 廷 位 《 苏轼 书法特点分析》 列举 了苏轼 的传 世楷 书、 行书 作品 , 从 中 分析总结 出其书法特点 : 字型横扁 , 体势鼓 侧 , “ 捉笔近下 , 时善 运笔而尤善墨 , 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 , 然后 濡染 ” ; 笔 画丰满遒
2 0 1 5年 2月 ( 下)
F e b . ( 1 a s t h a l f ) 2 0 1 5
苏 轼 与黄庭 坚 书 法研 究综 述
陈 曦
( 济南大学文学 院 , 山东 济南
[ 摘

2 5 0 0 0 0 )
要] 作为书法史上著 名的“ 宋四 家” 的前 两位 , 苏轼 与黄庭 坚是 宋代 尚意新 书风 的改革 开拓 获得 了 巨大的成

苏东坡与黄庭坚

苏东坡与黄庭坚

苏东坡与黄庭坚宋代文学史上,苏东坡和黄庭坚无疑是两位最杰出的文学家。

他们都是文坛的巨擘,无论在诗词、散文还是书法方面都有着卓越的造诣。

本文将以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成就为主线,探讨苏东坡和黄庭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美食家。

苏东坡的诗作广泛而有深度,从婉约派到豪放派,他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能够引人深思。

苏东坡的书法更是堪称绝世,他对于书法的研究和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使他成为了一代宗师。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退之,号山谷道人,与苏东坡同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充满富有哲理的意境。

他的诗多以写景抒怀为主,情感真挚而深沉。

此外,黄庭坚的散文也颇有些名气,他的文章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黄卷道人”。

除了文学创作,黄庭坚还是一位崇尚自然与养生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尤为著名,丰富了宋代书法的艺术风格。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文学成就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亮点。

苏东坡的作品以抒发真情实感、倡导真诚直率的写作风格著称,他善于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汲取灵感,作品中充满朝气和活力。

他不拘一格的才华展现在诗歌中,既能写山水田园诗,又能作家风寄怀诗,丰富了宋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苏东坡的散文则以平实、真挚的笔调写作,他的散文作品广泛而精彩,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深受后人的推崇。

黄庭坚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现出内心的深情和哲思,他对山水的描摹独具匠心,以典型景物展示内心世界,其诗歌风格更多倾向于抒写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黄庭坚的散文以隽永的意境、婉约而深沉的文风著称,他的文字流畅而准确,卓越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也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行草书法成就更是在宋代书法中独树一帜。

总体而言,苏东坡和黄庭坚的文学地位极高,他们的作品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关于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黄庭坚书法黄庭坚的书法主要的特色便是纵横拗崛,昂藏郁拔,在当时也是自成一体,享有很高的书法地位的。

黄庭坚主要是擅长行书和草书,并且在行书和草书两种书体上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学习书法的主要源头可以说是因为苏轼的缘故的,虽然在历史上面黄庭坚初涉及书法是因为拜了当时的书法大师周越为师,跟随着周越学习书法,起初也是学到了很多的皮毛,但是后来黄庭坚慢慢地发现了跟随着时人学习容易没有自身的特色,黄庭坚即便是学到了周越所有的功底,最终也只能是和周越有同样的书法艺术造诣。

因为黄庭坚开始了刻苦地研习着王羲之的书法,可终究是活在了别人的书法造诣之中。

黄庭坚因为与苏轼师出同门,都是苏洵门下的“苏门四学士”,因此黄庭坚渐渐受到了苏轼书法的影响,在后来的许多著作中都有着苏轼的痕迹,当然苏轼的书法也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在苏轼的书中笔墨之间也有着黄庭坚的痕迹。

黄庭坚的书法自古以来便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古往今来赞美黄庭坚的书法之人比比皆是,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黄庭坚在保留着传统书法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在自己努力地开创着新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

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

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

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

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的书法远超苏轼

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的书法远超苏轼

黄庭坚是苏轼学生,但他的书法远超苏轼
文/主任
可以说,苏轼是宋朝第一文化大咖也不为过,他能写能画能作诗,从庙堂到江湖,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如果放在今天,估计也就没矮大紧什么事了。

苏轼知名度大,但是他并非高高在上,对于有本事的人他也猩猩相识。

在宋朝四大书法名家苏米蔡黄中,黄庭坚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

当时苏轼在湖州太守孙觉处读到黄庭坚的诗作,马上就受不了,太棒了,并说:“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

通过作品,苏轼认识了黄庭坚,而对于苏轼这样的大名人的表扬,黄庭坚当然要有所表示,于是27岁的大龄男青年黄庭坚遂修书苏轼问路,交个笔友,成为朋友。

也就是说,在拜师苏轼之前,其实黄庭坚就已经很有水平了。

文人之间,特别是有水平的文人之间交往,免不了斗字斗书,苏轼和黄庭坚也是一样,他们自从认识后,就从诗文到书法,越聊越有劲,越说越开心。

对于苏轼来说,其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对此丝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但是黄庭坚也不遑多让,他的作品《山谷词》一样光芒四射。

老实讲,从小编个人的审美来看,认为黄庭坚的字已经超过苏轼,虽然说不清到底好在哪里,但感觉就是好。

不信,可以看黄庭坚的作品。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图片来自网络。

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

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

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比较这四位书法家的诗歌创作与书法实践,揭示他们在艺术审美、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深化对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关系的理解。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书法四大家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而且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各具特色。

他们的诗歌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因此,本文将从诗法与书法的角度,对这四位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内在联系和独特魅力。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分析书法四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环境。

然后,通过细读他们的诗歌作品和书法作品,分析他们的艺术风格、审美追求和创作方法。

接着,本文将从诗法与书法的角度,比较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探讨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相互启发和影响。

本文将对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关系进行总结,指出书法四大家在宋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内在联系和独特魅力,也可以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宋代“书法四大家”概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在书法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被誉为“书法四大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更是影响深远。

这四位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各有千秋,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书法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各自深厚的诗学思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风格自然流畅,既有古朴之意,又不失创新之韵。

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充满了诗意,他的笔触之间流露出诗人的情感与气质,这与其深厚的诗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作者:陈曦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法研究[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一、对苏轼书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苏轼生平思想及具体作品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比较充分,有关苏轼的诗、词、文和文艺思想的研究专著现在已有多部,就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研究而言,成果比较多。

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第33、34卷)》汇集了现存苏轼书迹的图版资料,并有作品的释文和编年考证,是其他有关苏轼书法研究的图版资料的重要来源;关于苏轼的书法创作历程的评述和对苏轼书法作品分析的专著有赵权利著《苏轼》一书;苏轼书法的综合研究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曹宝麟所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三章的内容;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关于苏轼书法和绘画研究的理论性专著。

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通史类的著作中也多有关于苏轼书法理论的章节,如王世征主编《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论书”。

关于苏轼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更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

宋廷位《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列举了苏轼的传世楷书、行书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其书法特点:字型横扁,体势攲侧,“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姿媚圆润;行草相间,自由随意,多用圆笔,圆中带方,寓静于动;用笔收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

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比较其早、中、晚期书法特点。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蛇与蛤蟆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花气熏人帖》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

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

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

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

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

”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

”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

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摘要: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天才艺术家苏轼,说苏轼是同一时代中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人,也许并不为过,但这种影响并不导致黄庭坚艺术审美向度的简单归顺。

本文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以苏黄交游的时间阶段为经,黄庭坚书风演变为纬,对黄庭坚书法创作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获得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认识。

苏黄交游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创作道路的自主选择,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交游;影响作为有宋一代书法大家,黄庭坚在大字行楷书、尺牍小行书和草书等方面取得了独特而卓异的成就。

其晚年草书作品尤其烂然夺目,艺术成就远超时辈、雄视千古。

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极高的艺术天赋、超人的道德关怀与勤苦的人生态度分不开。

还在元丰三年(1080年)三十六岁前后,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观点,展示出过人的抱负与高远的追求。

为其一生的文学和书法创作奠定了深邃的基调。

不过,人生抱负的实现仅仅凭主观努力还是不够的,实际上,一个时代拥有杰出智慧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即便是从事同一事业,他们之间最终的面貌还是大异其趣,这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体味的。

就大书家黄庭坚而言,为什么他的书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而不是另外一些可能。

或者说,为什么是这种面貌而不是那种面貌,他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以及同道的朋友,类似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使得他和自己的时代保持着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综观其一生,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一代文豪苏轼,本文试图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通过黄庭坚学书取法与苏轼关系的讨论。

谈谈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面貌的影响及其艺术成就的意义。

苏黄交游述略天才诗人苏轼少年成名,在嘉祐初年的科考中高中榜首,一鸣惊人,此后出京入京,辗转宦旅,文章道义传播四海,流布广远,共鸣者众,其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士人学子,争相以出人其门下为幸事,由是渐渐形成苏门。

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

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

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米芾、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苏轼的书法于二王后独出冠时,别开生面。

其字丰满肥润,跌宕生姿。

“有天真烂漫之趣”,他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这说明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心境下,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

《法华经》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苏轼借此比喻自己放意写字,字字都得正果,只有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境,真实地表现出个性和神采。

-他所说的“放”起码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追求的放意自适创作状态;其二,是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自然萧散的意韵,“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

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对于自然,书法艺术是“人之所为者”。

同时书法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度。

所以苏轼在书论中一再强调学书要“知其本末”,要造乎自然,知自然之理。

他说:“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

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呢?他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苏轼与黄庭坚之争》: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差异

《苏轼与黄庭坚之争》: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差异

苏轼与黄庭坚之争: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化差异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朝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思想观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两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背景、艺术特点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1. 背景介绍1.1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具有优秀的文学才华,在诗词、散文、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1.2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象山,号古意居士,出身于一个农村家庭。

他自幼酷爱诗词,并且在儿童时期就展现了极高的天赋才华。

2. 艺术风格比较2.1 苏轼的艺术特点•苏轼倾向于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通过感受自然、抒发真情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放派的气息,崇尚解放和独立的个性。

•苏轼在写作中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2.2 黄庭坚的艺术特点•黄庭坚更加偏向于以人情世故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关注社会风貌和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注重言简意赅,着重展现思想内涵,而非形式上的华丽。

3. 思想观念差异3.1 苏轼的思想观念•苏轼提倡“直言无讳”,追求个性与自由,并深信文学是表达真实情感和对社会现象关注的重要途径。

3.2 黄庭坚的思想观念•黄庭坚较为温和和务实,在政治观点上更加保守、稳定,也更重视家族传统。

4. 影响力与评价4.1 苏轼的影响力与评价•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誉为北宋文坛领袖之一。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古代文学经典,对后世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4.2 黄庭坚的影响力与评价•黄庭坚虽然在当时未能获得太多名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视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和优秀诗人。

•他注重研究诗词技巧和致力于传承唐宋文化,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轼和黄庭坚在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以及影响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一、师古与师心黄氏书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少年至元佑末年,此期黄氏上追晋唐学习二王笔意,取法《瘗鹤铭》、苏子美,稍得古人笔意。

黄庭坚学书首先是先临摹,做到对原作穷形尽相,继而要在神韵上接近原作,然后能够吸收精华,在原作的樊笼之外破茧而出,创作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元佑末年到元符二年,黄氏参禅悟道,大悟笔法,书艺精进,这也就是师古而又不泥于古,达到“师心”,即为在经典艺术语言上的再创作,元符二年以后,黄氏书法走向成熟,并最终自成一家。

有明一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基础的丰厚,渐渐出现了以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吴门书派在其书法传承上有着渊源的流脉,对待北宋书法极为重视和推崇,尤其是黄庭坚的书法。

做为吴门书派的先导,沈周纯学黄庭坚书法,《明史》所载:“字仿黄庭坚。

”沈周学黄庭坚书从真迹抓起的,并构成了天真烂漫的书风,将元人明初弃宋人尚意书风的传统恢复正常出来。

文徵明早年仁沈周门下,受到其影响,晚年又复学黄书。

由此可见他们对北宋书法的确实和在书法课堂教学上对黄庭坚的确实。

文徵明所写下黄体基本都就是大字。

由此其大字行书已经开始显得不羁豪放,气势恢宏,虽突破非常有限,但以其醇和、淡雅、纯正的品格,整体表现了文人士气和隐逸之风,因其适当把握住,书法审美趣味由高雅变为平易近人,以适应环境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须要。

在对黄庭坚的书法拒绝接受中,黄氏特别强调师古的重要性,对于众多的接受者来说,他们“师古”黄氏书学技法与理论的优秀成果,而又步入师心阶段,所谓外师天道、中得心源,经过一阶段的筹划、消化,步入至了了然于胸,能够融会贯通,随手变化的缔造阶段。

此时已由存有法而至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二、遵法与变态对于如何遵法,黄庭坚在《又跋兰亭》中这样表述:“《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

不践古人自出新意——苏东坡与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比

不践古人自出新意——苏东坡与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比

VI Shu SMng Jia严不践古人自出新意—苏东坡与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比赵元苍西安外事学院---------------摘要:苏东坡和黄庭坚是北宋文学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先锋和倡导者。

本文分别论述了苏东坡 提倡“不践古人,自出新意”;黄庭坚提偈的“自成一家”的观点。

二者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都很有建树,他们 的书法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分析比较二者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法继承与创新具有一定 的价值。

关键词:苏东坡黄庭坚书法美学对比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被称为 “宋四家”,书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

苏 黄生活在同一时期,彼此欣赏,二人的书法风格及其 书法美学思想各有千秋,但也不乏许多相同之处,比较研究二人,对于认识宋代书法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一 点的借鉴意义。

一、尚意书风,尽在自我苏东坡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 求。

”后人从中提炼出“尚意”一词。

苏轼称自己的书法 没有法度,一点一画都来去得当,不多揣摩。

这里明确 了两个问题,一是苏东坡对自己书法创作的评价是随 意发挥的;二是突出“尚意”的特点:以人的性情为主, 重在抒情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他的书法追求自 然朴实,善于根据思想感情安排墨与字形,求其变化。

他的“新”是善于以性情书写,是“尚意”的执行者,但苏 东坡的“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得到突破的“新”,是在掌握古法后得出的“新意”,代表作有《延平郭君 帖》。

从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苏东坡作此书,必是随性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30-03挥洒,不拘泥于方圆,才形成这一幅”无意于佳乃佳”的妙作。

黄庭坚的“古意”源于他有法则可以遵循,在一定 的范围之中,不断约束自我,从而求得“尚意”。

黄庭坚 的“尚意”,贵在不惧他人的批判,张扬个性,坚持走自 己探索的道路,其代表作有《寒山子庞居士诗卷》等,既有《瘗鹤铭》的刚健,又有《石门铭》的张扬。

2021年高中寓言类材料“黄庭坚学苏轼书法”审题指导与优秀范文

2021年高中寓言类材料“黄庭坚学苏轼书法”审题指导与优秀范文

2021年高中寓言类材料“黄庭坚学苏轼书法”审题指导与优秀范文2021年高中寓言类材料“黄庭坚学苏轼书法”审题指导与优秀范文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

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船、橹桨搏浪,这种力与美的场面,让他深为震撼,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二.这个题的审题立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运用关键词立意法。

材料分为两层,我们来分层分析分析。

一层是黄庭坚学苏轼的书法,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

他失败了。

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学”,而没有超越。

“学”是这一层的关键词。

这里的“学”,即为“模仿”。

一般说,模仿,并没有什么错。

许多成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早就有“描红”的说法。

描红、临帖,都是学习书法的必经开始阶段。

书法有临帖,写文章有“临文”,但,模仿不是目的,模仿,是为了超越,为了创造,只有超越、创造新的,才是创新,才是成功。

黄庭坚模仿苏轼,为什么失败了呢?也许功夫不到家;也许模仿苏轼不适合模仿者;也许模仿束缚了模仿者的手脚,没有创新;也许一味模仿了,没有超越,没有创造。

凡此种种,所以失败了。

这些原因,是我们“联系生活体验和认识”想到的原因,材料中并没有给出。

从整个材料看,这一层也不是材料的重点。

二层是黄庭坚深受船工的力与美的场面震撼,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

他成功了。

分析成果的原因,就是“创造”,或说创新。

“创造”是这一层的关键词。

他为什么能创造呢?或说他为什么能创新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郁闷:为什么郁闷呢?是苏轼嘲笑他吗?是怎么也写不如苏轼吗?来到长江之滨,是思考,是琢磨,寻求突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要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

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

公。以余考之 , 绝长补短 , 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至于 行草正书 , 风气 皆略相似 。尝为余 临《 与蔡明远委
曲》 《 祭兄濠州刺史及侄季 明文》 《 论鱼军容坐次书》 《 乞脯》 《 天气殊未佳》 帖, 皆逼真也。此一卷字形如 《 东方朔 画赞》 , 俗子喜妄讥评 , 故具之 。 ” ( D I P 该文一 方面评价苏轼书法 的历史地位 , 把他与颜真卿相提 并论 ; 另一方面又具体描述了苏轼临习颜真卿书法 的情况 , 说明其效果和境界 。他在《 杂书》 中又写道 : “ 余极喜颜鲁公书, 时时意想为之 , 笔下似有风气 , 然 不逮子瞻远甚。子瞻昨为余临写鲁公 十数纸 , 乃如 人 家子 孙 , 虽 老少 不类 , 皆有祖 父气 骨 。近见安 师文 有《 祭 濠州 刺史 伯 父文 》 , 学其 妙 处 , 所谓 ‘ 毫发 无 遗
恨, 波澜 独老成 ’ 也。 ” q ) f P 。 臂先, 他 指 出 自己在学 习颜


对 苏轼 书学 路径 和创 作 阶段 的 阐述
对苏轼在不 同阶段 的书法创 作及其风格变化 等方面 , 其他人 多有论列 。如明人 文征 明在《 题东
坡 墨 迹》 中写 道 : “ ……公 书少 学徐 季海 , 姿 媚可 喜 。 晚岁 出人 颜 平 原 、 李 北海 , 新特 、 健劲 、 浑融 , 与 此 如 出二 人 矣 。 …… ” ① [ t ) 9 5 3 - 9 5 4 他 把 苏 轼 书 法 创作 划 分 为 两个 时 期 , 即早 期 和 晚期 , 虽 然 对 苏 轼 在 这 两
情况 , 黄庭坚也有清晰的阐述 。如《 跋东坡 墨迹 》 : “ 东坡道人少时学《 兰亭》 , 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
酒 酣放 浪 , 意 忘工 拙 , 字 特瘦 劲 , 乃 似柳 诚 悬 。 中岁 喜 学颜 鲁公 、 杨风子书 , 其 合 处 不 减 李 北 海 。至 于

黄庭坚在这件尺牍里,把自己的书法跟苏轼的做了比较

黄庭坚在这件尺牍里,把自己的书法跟苏轼的做了比较

黄庭坚在这件尺牍里,把自己的书法跟苏轼的做了比较公元1089年,即宋哲宗元祐四年,黄庭坚在汴京做的是为皇帝修《神宗实录》的工作。

闲暇之余,跟苏轼经常谈诗论道、唱和诗文,日子过得风雅惬意至极。

论到书法,苏轼说黄庭坚“死蛇挂树”,黄庭坚则说苏轼“石压蛤蟆”。

两人不气不恼,互相点评,时而开怀大笑。

可惜的是这一年的三月,苏轼申请外调去杭州工作,两人此后只能隔空雅集。

苏轼虽然远去,但苏轼的魅力无时不在黄庭坚的生活里。

五月七日,在写给赵景道的信札里,黄庭坚还评论了苏轼的书法。

他写道:“昌州使君景道。

宗(室之)秀也。

往余与公寿、景珍游,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今颀然在朝班。

思公寿、景珍不得见,每见景道,尚有典刑。

宣州院诸公多学余(道)书,景道尤喜余笔墨,故书此三幅遗之。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愞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

适在慧林为人书一文字试笔墨。

故遣此,不别作记。

庭坚顿首。

景道十七使君。

五月七日。

”信札大意是说:赵景道是皇帝后人。

我过去与他父亲和他哥哥交往时,他赵景道还是个嬉戏的儿童。

而今天他跟我却是同在朝廷上班。

宣州院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学我的书法,赵景道也是,所以我写3幅作品送给他。

苏轼的书法娟秀……是当今最好的书法。

我的书法不值得学,因为我的书法“笔愞无劲气”,不学苏轼的书法,而学我的,是选择有误的……信札里,赵景道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六世孙,故黄庭坚称其为“宗室之秀也”。

“宣州院”为赵氏宗室太祖、太宗九王后人聚居之所。

“慧林”是汴京大相国寺六十四院之一。

黄庭坚在信札中称苏轼的书法在当时是“天下第一”,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谦虚,起码说明他不是一个傲娇之辈。

黄庭坚这件尺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一、苏轼与黄庭坚苏轼和黄庭坚同属于“宋四家”,二人在诗词书法上均有较高造诣。

黄庭坚书法造诣较高,文学造诣也毫不逊色,为“一祖三宗”的其中“一宗”;其拜在苏轼门下,与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在文艺领域涉猎较广,成就很高:在诗歌领域,为“豪放派”代表;在散文领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领域,为“宋四家”之一,代表了一种北宋书法风格。

苏轼的艺术成就人尽皆知,其诗、词、书、画俱佳,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被广为流传。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江西诗派”因其而生,并盛极一时。

黄庭坚曾拜在苏轼门下,受苏轼教导。

他好揣摩杜甫的诗词,以杜甫为学习对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等诗学理论便是黄庭坚在研究大量杜甫诗词、结合自身经验后总结提出的,这些理论也代表了“江西词派”的风格。

与苏轼不同,黄庭坚在当代的知名度可能不如苏轼,但其词风有迹可寻,为后人学习诗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所谓“字如其人”,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能体现他们的性格与为人,二人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理念。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书法所内含的神韵,讲究通过书法创作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尚意”书学观所提倡的。

二人均是“尚意”书学观的代表,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说“自成一家始逼真”。

1.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在苏轼眼里,书法并不是单纯写字,他认为书法有神,每个字都像一个人。

他笔下的字不仅仅是艺术,还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随心所欲、不拘泥于形式恰恰成就了苏轼的书法风格,也成为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的书法更多是由心而发,他不拘泥于规则,将书法作为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

正是这种心态成就了苏轼,其学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苏轼也说自己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长于行书和楷书,苏轼的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其书法特点概括起来有七种: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大小悬殊、妩媚天真。

从苏轼到黄庭坚:宋代援禅入书的精神探析

从苏轼到黄庭坚:宋代援禅入书的精神探析

南方文坛2022.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参禅学佛在宋代成为文人的一种时尚,禅宗的盛行对文人的人格形态、文化品格、审美观念、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审美理念的改变又反映出书法的精神面貌。

在宋代书法的演变中,文人把禅宗的“顿悟”观念引入书法的形式表现中,禅宗的“顿悟”是通过主观内省的功夫对佛教的“真谛”达到彻底的体认和把握的,这种思辨方式对宋代文人的启示很大,文化巨擘苏轼、黄庭坚以禅宗美学为切入点,对宋代书法的变法进行了笔法上的改造和理论上的总结。

苏、黄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宋代起到审美价值引领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苏、黄的推动,把禅宗审美观念引入书法,宋代书法是否还停留在唐法的窠臼,还在为法所囿?历史没有假设,但若通过我们对苏轼、黄庭坚二人精神脉络的探析,便可以从中找到宋代书法变法的内在联系。

一、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价值影响宋代文化的宽松给文人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苏轼虽然屡次遭到贬谪,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苏轼因为对禅宗的信仰,作品也深刻地打下了禅宗美学的烙印,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他所阐发的书法变革思想,宋代书法由于苏轼的倡导逐渐走出技法的羁绊,形成以“尚意”为审美的风格特点。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年间通过“殿试”,并深得欧阳修、韩琦器重,《宋史》载:“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后异辞矣。

’”①可见,苏轼的才气在当时深得朝廷的赏识。

然而,苏轼才情过高却性情耿直,在派系斗争中很快败下阵来,被朝廷贬到黄州。

踌躇满志的苏轼经受官场失意,在文学艺术上却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苏轼在学识上的渊博,以及他豪迈的性格,造就了他的诗词不但清新雄健、清空豪放,而且能以诗入词,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

在书法的创作上他主张“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提倡不为传统的技法束缚,要直接抒发内在的情感世界,因此,他的作品显得自由灵动,直抒胸臆,显示了独特的书写韵味。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

关于宋四家的书论宋四家指的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四位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他们的书法各具特色,代表了北宋书法的高峰。

以下是关于他们书论内容及简介的概述:苏轼:苏轼的书法理论强调“意”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个性。

他主张学习古人但不被其所限,要追求自然、率真的书写风格。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楷书为主,具有豪放、跌宕起伏的特点。

黄庭坚: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主张“尚意”,即追求意境的表达。

他认为书法应该表现出自然、流畅的气势,同时也要注重笔法的精湛和结构的严谨。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草书和行书为主,具有纵横奇崛、老辣苍劲的特点。

米芾:米芾的书法理论强调“天真烂漫”,即追求自然、率真的书写风格。

他认为书法应该以古人的法度为基础,但要注重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

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具有潇洒奔放、变化多端的特点。

他对古代名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临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蔡襄:蔡襄的书法理论注重“法度”,即遵循古人的规范和法则。

他认为书法应该注重笔画的精细和结构的匀称,同时也要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

蔡襄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具有端庄秀丽、严谨工整的特点。

综上所述,宋四家的书论内容丰富多样,各有侧重。

他们在书法创作中注重个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宋四家的书论及其影响。

苏轼:苏轼的书论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他的书法作品常常体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

他认为,书法创作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行为,不应该受到太多束缚。

他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即书法创作应该源于自然,而不是刻意追求法度。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黄庭坚:黄庭坚的书论则更加注重法度和规矩。

他认为,书法创作应该在遵循古人法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主张学习古人,但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要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和创新。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引言古代文学界向来有着一种独特而神秘的交流方式——书信。

这种交流方式既可以是私下的,探讨文学创作、交换各自的作品,也可以是公开的,互相评价与批评。

苏东坡和黄庭坚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之间的文学交流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有趣的故事。

本文将从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背景介绍开始,探讨他们的文学交流,包括书信往来、作品互读以及评价与批评。

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背景介绍苏东坡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是一位文学家、文化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苏东坡的作品以豪放、真率、形象逼真而著称。

他在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包括诗歌、散文和绘画。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度厚,号菊坡,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辞章风格和深情的诗歌而闻名。

黄庭坚的诗歌给人以深刻而真实的感触,他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书信往来苏东坡和黄庭坚之间的文学交流主要通过书信往来展开。

他们互相写信讨论文学创作,交换各自的作品,并在书信中表达对对方的敬仰和赞赏。

苏东坡写给黄庭坚的信中,他称黄庭坚为“岳云”,表示对黄庭坚的推崇。

他在信中向黄庭坚请教文学技巧,并表达了对黄庭坚诗歌才华的欣赏。

苏东坡的信充满了亲切和真诚,给人以一种信任和友谊的感觉。

黄庭坚也通过书信向苏东坡请教文学问题,并在信中赞扬苏东坡的才华。

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诗歌和散文非常欣赏,他在信中多次提到苏东坡的作品,并表达了对苏东坡为文学做出的贡献的赞扬。

作品互读苏东坡和黄庭坚在书信往来中常常互相交流各自的作品。

他们会将自己最新的作品寄给对方,请对方给予意见和批评。

苏东坡寄给黄庭坚的诗集中,有一首《泛舟湖上》引起了黄庭坚的注意。

黄庭坚在信中称赞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和意境,并给了苏东坡一些宝贵的意见。

黄庭坚也把自己的诗歌寄给苏东坡,并请他审阅和批评。

苏轼黄庭坚

苏轼黄庭坚

苏轼黄庭坚苏轼黄庭坚苏轼与黄庭坚之间发生什么事情呢?苏轼与黄庭坚都是宋代非常著名的词人,他们的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与黄庭坚交游考述以及两人的笔墨心情,欢迎阅读!苏轼与黄庭坚交游考述苏轼与黄庭坚这两位宋代文苑巨子的友谊,始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在湖州太守孙觉处见到黄庭坚诗文后叹赏称誉,熙宁十年(1077)在济南李常处又对黄氏诗文再次推许褒扬。

元丰元年(1078)春末夏初,苏轼接到黄庭坚投寄的书信与赠诗,并于秋初作答,二人定交。

此后,他们诗文唱和,翰墨往还,但直到元丰八年(1085)尚未见面。

京师初晤与翱翔馆阁苏轼与黄庭坚于元丰八年秋初冬末先后相继入京,然是年尚未面晤。

至元祐元年(1086)初,这对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两契的诗星至友,终于盼到了展晤之期。

关于苏黄初晤的准切时间,稽查诸书,均无确载,苏黄集中亦未明示。

检《苏轼文集》卷十九有《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其云:洗之砺,发金铁。

琢而泓,坚密泽。

郡洮岷,至中国。

弃矛剑,参笔墨。

岁丙寅,斗东北。

归予者,黄鲁直。

铭文写石砚的打制、质地、产区、用途以及赠者、时间。

其中"岁丙寅,斗东北"二句乃记赠砚年月。

"丙寅"即哲宗元祐元年,无须赘言。

"斗东北"则为时月。

古人以北斗星方向的转换代指季节。

《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斗东北"(一作"斗南北",是则非夏即冬,无确指性,疑为后人臆改,俟考)则言斗柄由北向东渐转之象,此正是冬末春初态势。

由此可知黄庭坚赠砚苏轼乃在元祐元年初春季节。

苏轼另有《题憩寂图诗并鲁直跋》云:"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此一卷公案,不可不令鲁直下一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摘要]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法研究[]J29[]A一、对苏轼书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苏轼生平思想及具体作品的整理和分析研究比较充分,有关苏轼的诗、词、文和文艺思想的研究专著现在已有多部,就其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研究而言,成果比较多。

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第33、34卷)》汇集了现存苏轼书迹的图版资料,并有作品的释文和编年考证,是其他有关苏轼书法研究的图版资料的重要来源;关于苏轼的书法创作历程的评述和对苏轼书法作品分析的专著有赵权利著《苏轼》一书;苏轼书法的综合研究有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曹宝麟所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三章的内容;陈中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见的关于苏轼书法和绘画研究的理论性专著。

一些关于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通史类的著作中也多有关于苏轼书法理论的章节,如王世征主编《中国书法理论纲要》的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论书”。

关于苏轼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更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

宋廷位《苏轼书法特点分析》列举了苏轼的传世楷书、行书作品,从中分析总结出其书法特点:字型横扁,体势,,侧,“捉笔近下,时善运笔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浓研几如糊,然后濡染”;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姿媚圆润;行草相间,自由随意,多用圆笔,圆中带方,寓静于动;用笔收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

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比较其早、中、晚期书法特点。

早年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年呈现出随意之美;晚年则是沉着之笔。

尽管苏轼早中晚期的书法风格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他一生的书法创作都是以“尚意”为典型的自然随性的创作。

(二)从典型代表作品看苏轼的书法创作观。

李永辉《从思想艺术特色》指出《寒食帖》数百年来能够不断叩响人们心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

它以错综多变的线条、别有韵味的墨色表现作者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情感浓烈、意蕴丰富。

文章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来阐述以上观点。

(三)总论苏轼书法美学思想。

由兴波、邓子勉《苏轼的书法艺术观》认为苏轼书法艺术观的核心是“意”,他高扬主体精神,摆脱束缚、自由洒脱,追求真实自然的文学艺术概念;提倡“技道两进”的书学观,对书写工具非常重视。

左国华《苏轼书法的美学思想》认为苏轼强调笔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学养;他追求含蕴丰富的意境,并将线条、文辞与意境完美结合起来;崇尚冲和淡远、自然萧散的艺术风格。

刘莉莉《论苏轼的书法美学》认为苏轼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儒释道在他的美学观中融会贯通,化而为旷达超脱的处世哲学和自然淡泊、高雅飘逸的审美情趣。

这些美学思想在其书法创作中均有体现,最终形成了自然平淡的韵味。

文师华《论苏轼的书法美学理论》认为苏轼受中唐以来盛行的狂禅思想的影响,提倡在书法创作中自出新意;认为书法作品应表现出书家的学识、人品,应有清雅深长的韵味;在技法方面,苏轼提出了独特的执笔方法,强调勤学苦练,追求笔画遒劲、血肉饱满。

舒韶雄《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认为苏轼美学思想核心是尚自然。

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建构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

李志刚《苏轼诗词题跋中的书法美学观》通过对苏轼诗词和题跋的评述总结出尚意重法、品性论、书画自娱论、以学养书、自然风格论等美学思想。

刘虹《浅析苏东坡书法艺术观》认为沉厚苍劲、体态丰盈的“苏体”字极其讲究神韵,以笔抒情,因书写时的心境、情绪和内容的不同而有着体势和笔意的变化。

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从苏轼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等方面探索其书法尚意性的内在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吴新来《“寓意”而不“留意”――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略论》指出苏轼所谓“寓意”是把书法作品当做寄托情感的工具,而不是深陷于其中无法自拔,这种“寓意”而不“留意”的观点正是他怡然自适人生哲学的体现。

(四)苏轼书法美学中的佛道思想。

邹建雄《道家思想与苏轼书法创作》认为道家思想对苏轼书法创作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创作心态上,他认为书法不是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或手段,只是一种“自娱”的方式,倡导以“游”来看待书法的性质并以“无意”的心态进行书法创作。

其次是影响苏轼的书法实践,主要表现为苏轼独特的执笔方法和“无法”的创作方法。

刘晓陶《苏轼书法美学中的佛教观》认为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思维方式使苏轼将“无法而法”作为书法美学的终极目标;华严宗“四法界”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思想使他将“通融无碍”作为书法各种书体创作的根本方法;禅宗的心性论使他在书法美学中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张百军《诗意地栖居――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禅宗的诗性哲学深深影响着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渗透到他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思想中,概括为以“意”统摄下的以书人禅和以禅喻书,在“意造无法”、“通其意”和“合于天造”的追求中阐释着禅的理趣与意蕴。

(五)苏轼书法美学的当代意义。

黄鸿琼《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认为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和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法家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进一步。

夏威夷《苏轼早、中、晚期书法作品之比较》认为无论在书法实践还是书法理论上,苏轼对后世的影响都是空前巨大的。

他儒雅豪迈的艺术风格、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值得当代书家深入学习。

二、对黄庭坚书法的研究中国古代的黄庭坚书法研究主要注重写作背景、章法款式、流传鉴藏、风格特色、师承源流及历史地位等,但多属经验式的描述缺乏逻辑的严密性和体系的完整性。

近现代以来,黄庭坚书学研究主要是作品介绍和赏析。

80年代后期,黄庭坚书学研究走向深入,徐邦达的《古书画过眼要录》是黄庭坚作品考证的奠基之作;傅申《海外书迹研究》对黄庭坚一部分作品的真伪进行了探讨;韩国金炳基《黄山谷书逝兰赋真伪考》、黄君《黄庭坚蛇君轩及其书作考》、水赉佑《黄庭坚伪迹考叙》等都是考订的佳篇。

水赉佑编撰的《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是目前黄庭坚书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成果。

黄庭坚书论研究依据的主要文献是《山谷题跋》。

关于黄庭坚书法理论方面研究的单篇文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黄庭坚书法特点分析及其书法作品分期比较。

杨频《黄庭坚书法艺术创作分期初论》创造性地以苏黄交游及其影响力为依据,将黄庭坚的书法创作分为前交游期(34岁之前)、交游期(34岁至47岁)、后交游期(48岁至57岁)、深入变法期(58岁至61岁)四个分期。

因为苏轼对于黄庭坚的艺术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构成对黄庭坚书法艺术分期的重要背景。

黄天壁《略论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将黄庭坚书法特点总结为中宫敛结、长笔四展,,,侧变化、不受羁束,点不挑起、一代奇书,撇改为点、蹙写上收,动静结合、和谐统一,不泥古法、得笔外意六个方面。

董菱《寒瘦雅健,奇逸洒脱――浅谈黄庭坚书法艺术风格》认为黄庭坚的书法艺术风格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其生活境遇造成的,是他傲骨嶙峋、磊落刚正人格的体现。

好学不倦、刻意求新的治学态度是形成其寒瘦雅健、奇逸洒脱艺术风格的根本原因。

(二)黄庭坚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关系。

王照水、由兴波的《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认为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

他以重“韵”作为品评诗歌和书法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二者都求“拙”。

他的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对诗、书的不懈追求。

他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由兴波《“韵”与“免俗”一黄庭坚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关系初探》认为黄庭坚有意沟通文学与艺术,在品评书法作品时常参以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在赏诗时又同时关注书法对展现诗歌内容的作用。

重点从“韵”这个概念的引入和追求“免俗”的目标两个方面阐释。

(三)总论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

由兴波《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观》认为黄庭坚书法艺术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包括内外兼修、“韵”“笔”并重,自成一家,勤学苦练、善于总结经验,诗书结合、打通文学艺术,重视艺术灵感对创作的作用五个方面。

余涛《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之管窥》将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总结为注重书法家对道德与学问的双重修炼,以古为徒、施法自然,极力倡导尚意的审美思潮,重韵恶俗、以拙胜巧的美学追求四个方面。

纪祥《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认为黄庭坚的学书之路既是“外师造化”又是“中得心源”。

其书法美学特征可概括为尚意恶俗,尚韵崇晋;以禅喻书,参悟自然;力求新变,自成一格。

文师华《论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成就》认为黄庭坚在书法理论上提倡“自成一家”,重视“学养韵味”,开创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其书法创作成就主要在行书和草书两个方面,行书中内收外放的结构,狂草中动静相间的章法,体现了作者旷达而深沉的文人性格。

(四)黄庭坚书法美学中的禅宗思想。

李囡楠《黄庭坚书法美学中得禅宗特征分析》认为黄庭坚是一个将禅宗发挥到高深境界的典型文人居士。

针对当时因袭古人的风气,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启发,以禅悟书,勇于创新。

他的草书成就就得益于对禅的参悟,由此得来的“观韵”“绝俗”思想也随之成为他的书法美学思想。

孟宪伟《禅宗与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认为黄庭坚有着深厚的禅学修养,他以对禅学的感悟来观照书法创作,从清净之心与审美心胸、平常之心与书中之韵、无法而法与心法三个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对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吴江涛、汪爱平《论黄庭坚禅书的美学思想》从禅宗的本意出发,探究禅的思想对黄庭坚书法美学的影响。

禅宗强调本心,认为一切从自我的本性出发,主张“我心即佛”、“见性成佛”。

参禅悟道德实质是解脱一切束缚,是自己内心达到彻悟的状态。

黄庭坚把禅宗这种注重本体内心感悟的思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用另一种审美视角来表现他的书法艺术。

文档资料: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阅读相关文档:浅谈英语测试理论影响下的完形填空题型分析论《紫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丰题浅析英汉被动句的特点及互译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后汉书》李贤注札记大学英语阅读中叙述性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解析浅谈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的“任务” 社会阶层固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影响研究综述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杨译《儒林外史》中指称意义的转换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析面向学生学习产出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图式阅读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字母词语义兼容研究论域、困境与价值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