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5篇材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5篇材料)

第一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是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原理,而其中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现实的抽象。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提出: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因此,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就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学生物理概念的生成与深化情况直接关系物理学习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由此可见,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概念生成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抓住概念的本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一、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出物理概念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现象妙趣横生。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对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有极关键的作用。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进行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教学时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自然迁移到物理知识上,为物理概念的生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用多媒体给出积雪深厚的雪野场景,一人徒步艰难跋涉,一人蹬着滑雪板飞速滑行;然后陆续给出沙漠之舟骆驼自如行走在柔软的沙漠之上和森林医生啄木鸟用长喙啄开坚硬的树皮等自如现象。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里,很直观地感受到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很自然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压强的概念呼之欲出,后面再提出压强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

二、增强感性认识,在体验中生成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物理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重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形成直观的感受和收集直观的数据,再从这些直观体验中生成物理概念。

如上述“压强”概念教学中,为了说明压强的大小既与所受压力大小有关,还同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的道理,可采用以下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把一张小桌用不同方法放在同一个沙盘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不同现象,并动脑思考:“为什么同一张桌子在沙盘中陷入的程度却不同?”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到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相互间探讨,初步明白压强的意义,压强的概念就在这种体验过程中自然生成。

三、师生讨论交流,在辩论中澄清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生成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正确理解,也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认识往往是学生生成物理概念过程中新旧观念碰撞和思维斗争,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澄清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从而在理性上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如教学“浮力”概念时,教师在课堂上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海面上的“辽宁号”航母、河面上的白鹅、漂在水面上的木头,然后提问学生:“图中航空母舰、白鹅、木头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液体给它的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接下来,教师用双手各拿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石块,把它们浸没在水中,然后同时松手,最终小木块上浮到水面,小石块沉入水底。这时很多学生认为上浮到水面的小木块受到浮力,而沉入水底的小石块不受浮力作用,产生对浮力的错误认识。这时教师把小石块从水中取出,让学生讨论如何探究小石块浸入水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提出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法可知道浸入水中的小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

教师采纳学生提出的方法演示称量过程,学生记录称量数据。教师针对称量小石块示数的变化,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小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减小?减小的那部分哪儿去了?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很快明白,只要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至此,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澄清对“浮力”概念的错误认识,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概念。

四、比较相似概念,在区别联系中深化概念

在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引出、概念的生成后,物理概念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弄清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实现对物理概念的深化理解。

如教学压强概念之前,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而压力与重力有一定的联系,概念十分相似,学生经常会将压力与重力混淆。教师在学生形成压力概念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区别对比:(1)产生的原因不同;(2)施力物体不同;(3)作用点不同;(4)方向不同。在弄清压力与重力区别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画图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联系,从中明确知道,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通过以上区别对比和联系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确压力与重力绝不是一个力,有很多不同点,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二者数值相等而已。在这样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物理概念。

作为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创设物理概念形成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在讨论交流中明晰,在区别联系中深化,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在头脑中形成正确又牢固的物理概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就初中物理中某一具体概念您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

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密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前后联系,做好铺垫

“密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演示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质的质量是上节刚学的新内容,测体积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物体体积公式进行测量。对质量的测量,教学中是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精确测量的。在实际的测量中,对天平的使用步骤相对于其它物理器材来讲,操作稍显繁琐,所花时间较多,为在“密度”教学中演示实验时节省时间,在讲解“质量”一节时,安排了对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提前测量的实验,抽调六名学生分三组同时进行,其它学生观察操作的问题,并在实验结束时评价。待实验完全正确操作后,在书上画一个表格记录下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以备下节实验借用此数据,从而为下节教学节约时间做好铺垫。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