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分析
关于农村红白喜事消费调查
关于农村红白喜事消费调查自古以来,红白事都是农民家里的大事,每每遇到婚丧葬娶,总是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尤其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浪费、攀比之风也随之上升。
为了了解掌握农村“红白事”消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于回老家过年之际,就其情况进行了部分家庭走访调查。
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汇报如下:一、农村“红白事”基本情况喜事越办越阔。
由于农村大部分劳力都在外打工,村里的喜事一般选在春节期间举办,随着农村私家车大量增加,近年来迎新一般动用轿车接送,少则3--5辆,多则10辆以上。
承办婚宴时,互相攀比,讲排场、比阔气。
一有喜事,全村普请,一摆酒席就是几十桌,每桌基本是20几个菜以上,有的图方便,请外面专门弄酒席的公司来做,碗筷都是一次性的,浪费非常大。
丧事越办越大。
现在,基本上只要有丧事就要大办,且请响班从早吹到晚。
亲朋好友来吊唁的少者百十人,多者近千人;丧礼少则100元、多则几百元;主亲还送来高幡、纸人、纸马、纸轿、纸家电、纸轿车,送葬车辆少的3--5辆,多则数十辆。
操办项目越来越多。
除红白喜事外,诸如生孩子、过生日、当兵、升学、房屋上梁、乔迁、祝寿、买车等,让人应接不暇。
二、农村“红白事”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村民用于“红白事”的消费大约是年平均收入的两三倍,有的甚至达到了四倍。
一些家庭更是将全部的积蓄用于为儿娶亲或是为父母下葬的消费上。
在农村,红事和白事都是大事,如果白事处理的简朴,会让村里人说为不孝,如果红事处理的简朴,女方不答应,所以致使大多数家庭在“红白事”消费上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
经过走访,笔者认为出现盲目、不理性消费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家乡的风俗,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都将婚丧葬娶视为是人生的大事,总是大操大办的,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对“红白事”消费的认识。
因为从来都是这样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所以村民们即使心里不愿意,但也拗不过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村人情消费也随之上升。
然而,在农村人情消费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即人情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攀比、虚荣和奢侈的行为,不少农村家庭因此负债累累,甚至还有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
本文将探讨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1.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农村人情消费往往被视为一种招待客人、走亲访友的交际方式,而且多以礼品赠送的形式存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人情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炫耀身份、攀比面子、追求奢侈品的方式,而不再是传统交际方式中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背景的改变,对农村人情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影响。
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农民们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家庭经济负担逐渐减轻,这也使得人情消费的繁荣时期到来。
然而,当农村经济走向下行趋势时,人情消费就会出现异化现象。
比如在贫困地区,人情消费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因为在这里,人情消费是很多农民提高社会地位、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政策环境的影响。
政策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情消费的发展方向。
例如,关于农村红白事上的公务员到场规定,农村人情消费也自然会受到政策环境的约束。
此外,政策还可以影响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以及农村对拓展市场的开放度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发展产生影响。
1. 倡导节俭消费理念。
农村人情消费中的奢华和浪费,实际上是一种财富的浪费。
为了反对这种消耗浪费,社会应该倡导“节俭美德”理念,推广简朴的社交方式。
这种理念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推广文化等。
2.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对于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农村自治组织的建设来实现治理。
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主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监督农村人情消费。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指的是农村人民在互相交往中,趋向于追求虚荣和面子而忽略实际生活需要,消费习惯变得浮夸和奢侈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理压力。
在城市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民长期以来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落差,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为了提高农村形象和社会地位,农民常常通过浪费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能力。
文化传统的影响。
农村地区一直有着注重人情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重视面子和礼仪。
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推动了一些农民消费观念的异化,他们认为消费越高档越好,消费的准则取决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这样就刺激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互联网和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得农村居民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社会潮流。
通过互联网和媒体,他们容易受到媒体和商业广告的引导和诱惑,追逐所谓的时尚和高端消费品,导致消费异化。
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治理建议。
加强教育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观念,引导他们理性消费,平衡实际需求和虚荣心理。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农民对外部认可的强烈需求。
加强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民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加强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打击不合理和虚假宣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互联网和媒体的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媒体的优势,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教育和信息传播,引导农民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解决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加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和加强互联网和媒体的引导作用,才能够逐步改变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状,推动农村消费的健康发展。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农村红白事消费是指农村地区在举办婚丧嫁娶等各类仪式时涉及的费用支出。
随着农村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农村红白事消费逐渐增加,并且对农民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红白事消费的状况,本次调查旨在分析和总结农村红白事消费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有着红白事经历的农民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回收率达到93.5%。
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三、调查结果1. 农民对于红白事消费的态度调查显示,80%的农民认为红白事消费太高,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他们认为,红白事所需的一系列费用包括彩礼、婚宴、丧葬等,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而且,一些农民还表示,他们只是为了面子和传统而进行这些消费,对此并不认同。
2. 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主要内容包括彩礼、婚宴、丧葬等。
其中,彩礼占据了农民红白事消费的重要比例。
据统计,85%的农民认为彩礼是红白事消费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而其他的消费内容则相对次要。
3. 影响农村红白事消费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社会观念:近70%的农民认为,社会观念对于农村红白事消费有较大的影响。
传统习俗和面子文化导致了农民对于红白事消费的追求和提高。
(2)收入水平:超过90%的农民认为,自身的收入水平是影响红白事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不高导致他们承担不起高昂的红白事消费,从而面临困境。
(3)宣传影响:近50%的农民表示,宣传对于红白事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和婚庆公司等对于红白事消费的宣传,使得一些农民在追求面子和潮流的同时,增加了红白事消费的压力。
四、调查结论基于以上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农村红白事消费普遍高于农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成为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 彩礼是农村红白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来说是个重要的经济压力点。
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与思考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最近就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深入村组向干部群众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
走访中,发现一个突出问题——农村人情风越刮越猛,人情消费状况日益泛滥和变味,成为压在农民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
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人情应酬名目日益繁多。
过去,农村人情往来只有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时才请客送礼。
但近年来,这种淳朴的礼尚往来出现了变味异化,除了婚丧嫁娶之外,现在人们连订婚、生子、上学、当兵、就业、升迁、乔迁上圆等事件上都要请人,甚至连丧事后的脱孝、周年、冥寿等环节上,也都成为一些人请客送礼的借口,而且发展到亲(戚)看亲,户看户,相互攀比,有的为了心理平衡,没事也找个事情办一办,使放出去的人情钱多少也能收回一点。
据了解,30%的农户约有10到20次的应酬,这算是少的;50%的农户一般总有20到30次的应酬;占农户数20%的人家甚至有40到50次大大小小的应酬。
农村人情红包价码节节攀升。
过去农村人情往来大多数送送鸡、鸭蛋土特产或日常用品,出力帮帮忙来表达心意,若拿现金一般也就三五元,最多的只是20到40块。
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情应酬“出手”也“水涨船高”,而且普遍“货币化”了,且100元以下似乎难以出手,拿百元钞的也比较少,大多动辄200、400,还有800、1000元以上的。
农村人情支出占比越来越大。
由于农村人情往来名目日益增多,频率进一步加快,人情价码不断涨高,因此造成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人情开支在农户总支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人情恶似火,请到没处躲”,少数纯农户因为要上人情,在无猪羊可卖的情况下,宁可卖掉口粮也在所不惜。
有的农户因为上人情影响了生活,制约了生产发展。
据调查,一般农户每年用于人情支出总在2000到3000元,相当多的部分农户要花上4000到5000元,多的农户要达到万元以上。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亲朋好友、邻里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和过度商业化的消费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以下原因的影响:社会转型使农村人情消费异化加剧。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情消费方式逐渐被商业化所取代,农村人们在与亲戚朋友的互动中更多地进行金钱交易,而不再强调情感和友好。
农村对城市的模仿也加剧了人情消费异化。
乡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居民开始模仿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人情消费变得走向了商业化。
传统的人情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导致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农村社会对于礼仪和人情的重视,使得人们经常以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动为契机进行人情消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人开始追求奢华和排场,过度的人情消费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攀比的手段。
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建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农村居民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人情消费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农村人情消费的范围和限制,加强对于不合理和过度商业化的人情消费行为的监管和惩处,维护农村社会风气的纯洁和和谐。
加强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也是治理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重要举措。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念,加强孩子的良好教育和品德修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发展经济产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他们对人情消费的依赖和追求。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加强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引导等措施,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象,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象逐渐显现,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及治理建议。
一、原因1.观念误区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观念误区。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存在物质至上、攀比心理严重,追求表面功夫而缺乏内在品质的现象。
这种观念误区导致了人情消费强化,人际关系冷漠,乃至农村社会道德风气下降。
2.家族传统中国传统家族观念较为重视血缘亲缘、更倾向于团结内部,而忽视个体之间的交流,这种家族传统促成了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
在这种团体文化下,礼仪只是外形,许多农村居民不想被人看作不够“面子”,导致过度攀比,不顾自己的财务状况,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面子工程。
3.权力腐败一些农村官员滥用职权,强制性地让居民付款,并且有时通过权力的威慑,使农村居民感到不得已。
这种情况下,居民很难避免花费高昂的人情费用,导致财务状况降低。
二、治理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指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重视个人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避免过分攀比,达到内外兼备的目的。
2.创新支付方式在推进电子商务的同时寻求新的支付方式,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进行支付,减少居民现金流通,提高交易便捷度。
同时,加强社会层面的信任建设,促进居民互相信任,避免人情消费的异化。
3.建立管理机制建立农村人情消费管理机制,规范消费行为,加强经济监管。
同时,建立投诉机制,让民众获得更大的说服力,提供反馈意见,让监管者更加及时地解决消费难题。
4.深化产业升级推进农村产业升级,降低农村居民的财务压力,增加收入来源,减少人情消费的异化。
此外,增加消费品的品种,丰富产品类型,提供更多选择,降低居民对物质消费的“高尚”之感。
总之,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深化产业升级,降低人情消费的影响,才能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生活带来的美好。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现象,即人们在过度炫耀财富、攀比消费水平、铺张浪费的忽视了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关心,严重扭曲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现代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人们开始接触到城市的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这种影响下,农村人们开始模仿城市人的追求,消费观念逐渐转向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导致农村人情消费异化。
信息社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农村人们接触到了大量的消费信息。
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他们了解到了各种消费品的新潮流、时尚等,引发了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攀比心理,使农村人情消费进一步异化。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惜以攀比、铺张浪费的方式来消费,希望借此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加强教育引导。
加强农村人情消费的教育引导,通过学校、农村文化站等渠道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农村人们的正确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传递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社会价值,引导他们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的制度。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管控,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引导农村居民理性消费,避免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加大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形成广泛的监督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和惩戒,促使农村人情消费回归正常轨道。
加强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的培养。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引导农村人们关注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加强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关心和交流,为农村社会营造出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农村居民出现了明显的形式主义、功利性和铺张浪费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也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那么,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呢?一、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差距,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好,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交消费得到了较大满足,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攀比心理和奢侈消费倾向。
2. 传统文化逐渐淡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农村文化和道德观念逐渐淡化,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开始影响农村人的社交行为和人情消费行为。
3. 社会风气不正一些地方和群体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攀比、铺张和走形式的不当行为。
这种风气对于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追求面子和虚荣,而非真正的情感和亲情。
1. 加强文化教育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力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注重对农村居民的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
2. 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农村居民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是治理人情消费异化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情怀。
3.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人情消费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规范农村居民的社交行为和人情消费行为。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4. 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减少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减少攀比和奢侈消费的倾向。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一、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面子和攀比,一些农民在人情消费上过度追求炫富,导致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2.文化传统的转变:农村传统文化一度强调人情待客,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文化也出现了转变。
一些传统的农村道德观念被商业化、功利化替代,一些崇尚物质的新习俗逐渐形成,人情消费的价值也发生了异化。
3.信息时代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农村人口流动,使部分农村居民对城市的消费观念产生了误导。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并纷纷模仿,导致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4.礼尚往来的心态:农村的礼尚往来思想过于强烈,认为诸葛亮的面子面子互不相让,互相攀比,带来了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
5.制度缺失:目前农村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对农村人情消费的规范不够明确,监管不力。
一些不法商人和不良商家利用制度漏洞,通过操控和剥削农民的人情消费,从中牟取不正当的利益。
二、治理建议1.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人情消费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通过举办讲座、课堂教育、媒体宣传等形式,培养居民的正确人情消费观念。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人情消费的相关法规和制度,明确规定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领域的监管,打击违规行为,保护农民利益。
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减少农民对人情消费的过度依赖。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通过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督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抵制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合力。
5.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宣传和引导。
推广正能量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农民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不被异化的人情消费所左右。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地区的人情消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出现了一种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
人情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人情交往,带有功利性或商业化的特点,逐渐偏离了本真的人情,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治理建议。
造成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际关系的浅薄化、文化传承的缺失等方面。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面子或保持交际关系,人们不得不进行高消费的人情交往,比如办酒席、送礼物等,以达到满足他人需求或争取他人好感的目的。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人情消费逐渐变得功利性、商业化,丧失了本真的意义。
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还与人际关系的浅薄化有关。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交际圈越来越广,社交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这种社交关系的变化使得人们的人情消费逐渐脱离了真实的感情需求,而变成了一种过场。
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浅层,缺乏真挚的情感基础,相互之间往往只是出于职务需要或礼数上的应酬而进行人情消费,造成了人情消费的虚假化和异化。
农村地区文化传承的缺失也是导致人情消费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逐渐淡化,而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更多地追求时尚、潮流和面子。
这导致人们在人情消费中越来越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情感和真挚的交往,导致人情消费的异化。
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治理措施: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只有让人们的经济生活达到一定的保障水平,才能减少人们为了面子或保持交际关系而进行高消费的人情交往。
要重视培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农村人情消费调研报告(2)
农村人情消费调研报告(2)农村人情消费调研报告2、杨家(小姨家):典型农村生活家庭,靠务农过活,家中一子一女,分别11岁、4岁,上、幼儿园。
虽然现在政府一直辅助提高农民收入,但靠种地辛苦挣来的钱供一家人生活还是不宽裕的,生活比较拮据,除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正常交往,其他不怎么消费,但农村的人情彩礼比较多,虽说钱不怎么多,不过还是很令他们为难的。
3、乔家(大姨家):家里有一个小型作坊式工厂,收入可观。
一子今年(12年)结婚,一女上大学。
除去女儿上学的消费不说,光娶儿媳妇就让他们元气大伤,再加上其它的人情消费,真的是苦不堪言啊!一年辛辛苦苦忙下来,基本上都消费的差不多了。
4、聂家(表叔家):今年刚结婚,夫妻都是中学老师,收入不高,但对刚结婚的小夫妻来说还是可以的。
他们的主要花销是还房贷。
年轻人朋友很多,朋友结婚的也多,所以人情消费对他们也不算一个小数目。
5、安家:家里有一个小型养殖场,父母很辛苦,供我和弟弟上学,虽然家中并无婚嫁,但彩礼一直不断,由于我和弟弟渐渐长大,朋友也陆续结婚生子,彩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年请客吃饭也是不间断的,人情消费占据了收入的不少比例。
一、人情消费方面的突出问题人情消费缘何不断攀升?自然,这与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关。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贫富是有差距的,正如许多人在药品虚高的背景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一样,许多收入一般甚至更低的`人群在“虚高”的人情消费面前已不堪重负。
但是,社会上很坏的攀比风,又让他们相互比吃喝、讲排场,比谁随了多少礼,比谁办的酒菜好,比谁请的桌数多。
于是,礼金越随越多,排场越办越大。
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人情消费的外延也变得越来越宽,从传统的婚丧嫁娶之类发展到过生日、订婚、孩子升学、职务升迁、乔迁新居等诸多方面。
居民间正常的礼尚往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互助意义,本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现在的“随份子”已成了一大社会现实问题。
有的人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是打肿脸充胖子,盲目跟风,结果,不仅助长了社会上的坏风气,也害了自己。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1.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成为主要价值取向,而农村社会关系更加依赖亲情和人情,导致人情消费趋于异化。
2.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是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存在着物质贫乏的心态,为了面子和尊严,不得不通过人情消费来维持关系;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或者发达乡镇经济,一些人追求奢侈消费和攀比,导致人情消费异化。
3.传统习俗的腐败:一些传统习俗和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
农村婚丧嫁娶等场合要举办大规模的宴席,且必须准备大量的礼品,否则容易被视为对主办方的冷漠和不尊重。
这种观念导致农村人们在人情消费上不断攀比和铺张浪费。
4.制度鼓励和监管不力: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与一些制度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人们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和压力,为了维系社交关系,不得不通过人情消费来维持自己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使得部分人滥用人情消费权利,导致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日益严重。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正确消费观念: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农村基层组织,宣传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弘扬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提倡理性、合理的人情消费理念。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减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从根本上改变因物质贫乏导致的攀比消费心态。
3.加强监管和惩罚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人情消费监管和惩罚机制,严厉打击各类人情消费违法行为,对滥用人情消费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形成威慑效应。
4.培养农村人才和创业精神: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文化传统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农村人之间的人情消费产生了异化,越来越多的纯粹人情消费逐渐演变成了物质化的交换。
这种现象在当代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和治理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1.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开始借人情交往寻求物质回报,导致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2. 社会文化传统的淡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和娱乐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
这种城市文化的传播对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直接影响了农村人之间的人情消费行为,使得人情消费逐渐走向商业化和物质化。
3. 社会风气不正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当地政府治理不力,社会风气不正,一些人利用人情消费进行利益交换和博弈。
在这种背景下,人情消费往往被当成一种交易工具,从而造成人情消费异化。
4. 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农村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忽视了人情消费的本质意义,导致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二、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治理建议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遏制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农村地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农村人在人情交往过程中注重互助和情感交流,而非物质回报。
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也要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规范和引导。
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打击人情消费异化现象,保护农村人情交往的本质。
3.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提高农村人们的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引导农村人认识到人情消费异化的危害性,提倡真诚和友善的人情交往方式。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加大,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许多消费异化现象。
人情消费异化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人们为了面子、交际、彰显身份地位等目的而进行的浪费性消费行为,导致消费与实际经济收入不匹配,也加剧了贫富差距。
本文将探讨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以及其治理建议。
1、社会文化因素乡村社会文化传统中较为突出的观念是重视面子、求助他人、追求荣誉、尊重年长等观念,这些观念促进了人情消费的产生。
一些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给农村地区的人情消费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2、经济落后因素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供给和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不如城市地区,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或个人需求时,需要彼此拥有更多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这种相互帮助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人情消费。
3、社交圈子因素在农村地区,一些人会因为人情消费得到升迁、提升人脉等好处,于是就建立了一个积极的商业圈子,人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力网络,互相利益交换。
这导致人们将其财富投入到人情消费中,希望增强自己在社交圈子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注重红白事宜一度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问题,推行“一度一乡村秀”等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公益性消费,促进社会文化的有益发展。
2、加强教育通过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金钱管理意识和理性消费观念,推动农村消费水平提高。
3、推进法制化治理加大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人情消费的大小力度,及动机等方面进行规定,引导大众规范消费行为。
4、鼓励正向消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富差距拉大,经济落后和文化观念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推动农村正向消费方面加强扶贫,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打破贫富差距,让所有居民平等享受生活优势。
总之,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治理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宣传、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措施,让消费从“面子”转到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上,在平等、健康的环境下健康消费。
关于农村“红白事”消费的调查
河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农村“红白事”消费调查姓名:王冰学号:2009441042年级专业:09级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海2011年 8 月 2 日农村“红白事”消费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8月2日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柏鹤乡有阁刘村调查对象: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柏鹤乡有阁刘村村民调查目的:“红白事”对于农村人民来说是家庭里很重要的事情。
可是,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部分农民在办“红白事”的时候出现盲了目攀比、铺张浪费等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本调查通过深入走访有阁刘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详细了解现在农村“红白事”的消费情况,并旨在通过调查引导农民养成文明的消费观,风俗观。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红白事”消费现状和村民的看法,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在临漳县有阁刘村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走访,掌握了村民的真实想法。
一、农村“红白事”消费基本情况通过村支书的引导,我调查走访了有阁刘村80%村民的家庭,记录了每家办“红白事”的消费和对于此事的看法。
其中抽取部分家庭红事消费情况做成报告表1和部分家庭白事消费情况做成报告表2。
表1 有阁刘村部分家庭红事消费情况报告表单位/元表2 有阁刘村部分家庭白事消费情况报告表单位/元二、农村“红白事”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阁刘村村民每户用于红事和白事的消费大概是年平均收入的三四倍,有的家庭更是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钱财用于孩子的婚礼,或者是老人的丧葬,虽然有理性的思考自己的承受能力,但是迫于陈旧的习俗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谁都不想因为这个而得罪村里的人,而且婚丧对于平常人来说是很少遇到的,所以就造成了农村“红白事”消费的不理性。
其中主要及深层次的原因据我分析有以下几点:(一)家乡的习俗在很多村民的头脑里,红白事都是有钱的办的大,没钱的办小点,但是都超过了自己的日常收入承受能力。
红白事的大操大办在农村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公理一样,支配着大家打肿脸充胖子。
“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
案分析
目录
01 一、问题的提出
03 三、结论与讨论
02
二、苏北一农户人情 消费的个案分析
04 参考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实力的提高,农村的人情消费 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很多农村地区,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支出的 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情债务”过重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影 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 此,本次演示以苏北一农户为例,探讨“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农村社会的 影响。
内容摘要
然而,人情消费的过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过度的人情消费 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在很多农村地区,人情消费往往演变成了一种面子上的竞争, 为了不输给别人,人们往往在人情消费中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这无疑是对资 源的巨大浪费。其次,过度的人情消费还会破坏财务。在一些贫困地区,人情消 费甚至会成为家庭财务状况的重要负担,有些家庭因此而陷入债务困境,严重影 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建议
四、建议
为了遏制农村人情消费过度的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 认识,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交往,而非单纯的物质交换。
四、建议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而降 低人情消费的经济压力。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村人情消费的功能主要包括:强化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凝 聚力等。同时,农村人情消费也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区,人情消费的方式和程度也存在差异。例如,相较于城市,农村的 人情消费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在某些贫困地区,人情消费可能比较简单和经济, 而在一些富裕地区,人情消费则可能更加注重形式和排场。
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分析——以吉林省九台市S村为例
关键词 : 人情消费; 农村礼俗 ; 社会 交换理论
中 图分 类 号 :3 8 1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 diO 9 /s. 7—39 )00 00 文 章 编 号 :6 2 3 0 (00 1- 7 0 A ol.6j s1 230( . 1., : 3 9. n6 i x2 11 17 - 39 2 1 )0 2 - 2
关 系而非 自身 的直接 消费 支付 给他 人 的支 出 。 是一 种 礼 的名 目. 成 了人情 礼俗消 费支 出增 多。 造 社会 交往 行 为 . 目的是 表达 祝福 心情 和获 得人 际交 往 2 、人 情礼 俗消 费支 出 由物质 形式 演 变为 货 币形
中 的声 望和 社会 支持 【 ” 。人 情礼 俗消 费支 出 即是指 在 式 。 礼金 数额 逐渐 攀升 。 以前 农 村遇 到 哪家 结婚 生 且 风俗 习惯典 礼 仪 式上 的人 情 消费 支 出 ,也称 为 “ 随 子、 老人生 日. 一般会 赠送 一些 鸡 蛋 、 点 或土 特产 品 面 礼 ” 。 等. 也有在 婚礼 时送 些 日常用 品 的。礼 金 大约 都在 二 S村 人情 礼 俗消 费发展 现状 描述 三十 元 . 十元 并 不 常见 。 今 只有 关 系 最 疏离 的邻 五 如 21 0 0年 春节 期 间 。 者 在 S村 进行 了实地 调 查 。 作 居 才会 送 出五 十元礼 金 调查 中发 现 , 在 农 村人 情 现 S村 地 处长 春市 郊 . 民的主 要经 济来 源 是种 植业 和 村 礼 俗交 往 中互赠 礼物 的现象 已经逐 渐减 少 , 多是 礼 金 家 庭 养殖 业 , 于距 市 区较 近 , 闲 时外 出务工 也 是 由 农 与 礼物 相 结合 , 而且 礼 金 的数 额 逐 渐 增 加 , 由原 来 的 项 收入 来源 。常住 人 口 1 5户 . 均 每户 37 9 平 . 8人 。 二 三 十元 . 涨 至 一 二百 元 , 系紧 密 的 亲友 甚 至 会 上 关 20 0 9年人 均年 收入 5 3 17元 。 0 9年以每 户村 民家庭 20 达 到 5 0 10 0 — 0 0元 人 际关 系 的亲疏 等 同于 礼金 的 多 为 单 位 . 情 礼 俗 消 费支 出少则 五 六 笔 。 则 十三 四 人 多 少 .而且 本 着 回礼 要 比收礼 时 稍 多 以表 达 感 诩 的 原 | 笔 . 年 中平 均每 户家 庭 支 出 79 一 . 6笔 . 平均 每笔 人 情 则 . 金数 额也在 逐渐 攀升 。 礼 礼 俗 消 费 支 出 18元 。平 均 每 户 家 庭 支 出 1 1 .8 7 4 68 3 人情 礼俗 消费支 出 的范 围不 断扩 大 。由于 S村 、 元 .随礼 ” “ 已成 为农 民生 活 中的一种 普遍现 象 。 经 济的发 展 .使得 村 民们 自主选 择 的发 展方 向增 多 . 调查 显示 . S村 的人 情礼 俗消 费呈现 出 3个 特点 : 近几 年来 . S村 由一 个传 统 的粮食 种 植 村发 展 成 为一 1 人 情 礼俗 消 费 的种类 逐 渐增 多 。2 、 0世纪 - LA 个集 蔬菜 种植 、 家庭 养殖 业 和外 出务 工等 多元 经 济 收 十年代 . 中的人情 礼 俗消 费支 出主要 是 围绕 岁时 周 村 入相 结合 的村 庄 . 民收入 稳 步 提 高 。 活 条件 明显 村 生 期 和人 生周 期两 大节 律展 开 岁 时周期 中春节 是一个 改善 . 这些 促进 了人 际交 往 圈的不 断扩 大 。村 民们 过 重要 的节俗 , 民们 走 亲会 客 , 送礼 物 表达祝 福 。 村 互 长 去 的人 际交 往 范 围有 亲缘 关 系较 近的 亲属 、 友 与邻 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分析
摘要: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
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人情消费;农村礼俗;社会交换理论
礼俗消费是指人们在风俗习惯的典礼仪式活动中的消费行为,包括物质形式与货币形式。
例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亲友之间互赠礼物表示祝福,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等。
所谓人情消费,是指由于人际关系而非自身的直接消费支付给他人的支出,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目的是表达祝福心情和获得人际交往中的声望和社会支持。
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即是指在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上的人情消费支出,也称为“随礼”。
一、S村人情礼俗消费发展现状描述
2010年春节期间,作者在S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S村地处长春市郊,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由于距市区较近,农闲时外出务工也是一项收入来源。
常住人口195户,平均每户3.78人,2009年人均年收入5137元。
2009年以每户村民家庭为单位,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少则五六笔,多则十三四笔,一年中平均每户家庭支出7.96笔,平均每笔人情礼俗消费支出178元,平均每户家庭支出1416.88元,“随礼”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调查显示,S村的人情礼俗消费呈现出3个特点:
1、人情礼俗消费的种类逐渐增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中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主要是围绕岁时周期和人生周期两大节律展开。
岁时周期中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俗,村民们走亲会客,互送礼物表达祝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祝愿健康成长。
出生礼、婚礼、葬礼构成了人生周期的三大庆典,村民们会准备酒宴,广发请帖,宴请亲朋。
由于农村的生产方式多以家庭为单位,家庭之间相对独立,庆祝人生周期的三大庆典便成了家族聚会、亲友互相交流的机会。
而近几年,乔迁新居、考上大学、参军获奖、生意开张等也成为请客收礼的名目,造成了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增多。
2、人情礼俗消费支出由物质形式演变为货币形式。
且礼金数额逐渐攀升。
以前农村遇到哪家结婚生子、老人生日,一般会赠送一些鸡蛋、面点或土特产品等,也有在婚礼时送些日常用品的。
礼金大约都在二三十元,五十元并不常见,如今只有关系最疏离的邻居才会送出五十元礼金。
调查中发现。
现在农村人情礼俗交往中互赠礼物的现象已经逐渐减少,多是礼金与礼物相结合,而且礼金的数额逐渐增加,由原米的二三十元,上涨至一二百元,关系紧密的亲友甚至会达到500-1000元。
人际关系的亲疏等同于礼金的多少,而且本着回礼要比收礼时稍多以表达感谢的原则。
礼金数额也在逐渐攀升。
3、人情礼俗消费支出的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S村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们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增多,近几年来,S村由一个传统的粮食种植村发展成为一个集蔬菜种植、家庭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等多元经济收入相结合的村庄,村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些促进了人际交往圈的不断扩大。
村民们过去的人际交往范围有亲缘关系较近的亲属、朋友与邻居,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工友、同事、一般亲属和更大范围的乡亲也纳入了人情礼俗交往范围,这样,势必会增加人情礼俗消费支出的机会。
调查中有村民反映说过去一年中能碰到几次随礼的事情,而现在几乎每月都有,虽然有些是不情愿参加的,但是想到以后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尴尬。
也只能无奈前往。
二、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将个人和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交往过程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交换过程,具体到人情礼俗消费行为中可以通过礼金礼品的往来互动,平衡交换资源的人,使交换得以顺利实施。
社会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像友谊、亲情、邻居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交往或者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交往关系谋取其他利益。
如金钱、社会声望、尊重、帮助等。
人情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外在体现,礼物的轻重与礼金的多少能够体现出人际关系的远近。
人情是建立、维系、巩固、发展农民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农村重要的情感与社会关系资源,这是处在半开放半封闭状态的中国农村独特的传统文化。
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情交际往来与市场经济相冲突必然会表现出不适应现代社会理性发展的一些特征,比如盲目的人情礼俗消费上涨导致的浪费等。
但是人情礼俗消费行为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全消失,因此农民之间的人情礼俗往来就会发生着一些变化,本来以情感为中心的人情交往被资源互换所取代,成为人情交往的首要目的,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渐渐冲淡了人情中的情感因素,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内在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人们应用于人际交往中,导致了人际交往向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将心理因素纳入到社会交换中,体现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性,人情礼俗消费过程中人们往往考虑的是今天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回报多少,表达感情与经济互助已不再是人们之间人际交往互动的唯一目的。
人际交往成为
人们获得更多其他利益的工具,这种功利性因素使得人际交往中情感因素减弱,人们突破了乡亲、亲友的界限建立起了更多、更新型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交换理论更好地揭示了当前农民人情礼俗消费中的人际心理因素。
通常人们都是以最大化自己的回报并且最小化自己的成本为目标,但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为了获得回报,不得不舍弃付出最小的原则。
布劳认为,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利益,人们需要对给予自己以利益的对方做出回报,社会交换使社会各方承担了某些未具体规定的义务,同时,人们对某些不能预先规定的、未来的报酬存在一种普遍的期待。
农村人际之间的人情交往,尤其是以礼物礼金流动的形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符号表达,是农村的一种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源,它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系型交换,既联系了感情又促成了目标的完成,达到了与行动者的主观意向相符。
农民中的人情往来,如婚丧嫁娶的随礼等,通过这种方式换得彼此间的信任与关系的加深,为人们进行社会资本的构建提供了便利。
社会交换行为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质与社会交换行为是一致的,社会交换理论能够诠释农村人情礼俗消费行为的原因与规律。
三、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人际交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互利合作,通过人情礼俗互动方式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
村民之间适度的人情礼俗互动往来,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与感情的交流融通,增进友谊,有利于人际关系团结和谐,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但是,过度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只能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
首先,从心态上重新认识人情礼俗消费行为,在心理上认同不以礼物轻重与礼金多少论感情;其次,应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
尽量不要创造出不必要的人情往来活动,避免铺张浪费:最后,社会舆论引导广大农民适度合理安排人情消费,促进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