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意象,淡淡的哀愁《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课堂实录
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时间:2011年7月30日上午地点:铜陵一中班级:铜陵十二中初二4班执教:夏昆过程: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
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
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
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
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摩呢?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
按照曹刿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
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生:我对徐志摩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
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
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
学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
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
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两个女生举手)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师:谢谢两位同学。
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
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farew 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执教者:宝山区行知实验中学徐萍执教班级:行知实验中学高一(2)班一、导入主问题师:上世纪二十年代,诗人徐志摩曾留学于英国康桥。
他在抒情长诗《康桥,再会罢》中写到:你是我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
(PPT出示)1928年8月,徐志摩重返康桥,在优美恬静的康河畔流连忘返。
回国途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感受其独特魅力。
1、师: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具有音乐美的诗歌。
《再别康桥》预备起(教师领读)2、师问①:诗题是“再别康桥”,首尾两节处,诗人告别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师:哪些句子表明了这点?(教师提醒)生:首段里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教师再提醒,板书)生:尾段里的“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这里的云彩具体指什么?生:浪漫美好的回忆……3、师问②:诗人告别的是母校康桥,为什么变成了告别“云彩”,云彩和康桥有什么关系?生:云彩是康桥的美景之一。
生:云彩是美丽、美好的,这也是康桥的意象。
师:(补充)更恰当地说,是作者对康桥的何种意象呢?生:是美好的回忆,是作者在康桥求学期间美好往事的回忆。
生:我觉得云彩代表了作者想要留在康桥的一种情感。
师:我们说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景象。
云彩寄托了诗人对母校的什么情感?生:对美好往事的留恋。
师: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收尾两端,看“我”是如何告别云彩的。
(教师领读)师:那么诗人在首尾两节是怎样告别云彩的呢?生:首段是轻轻的,尾段是悄悄的告别云彩。
师:板书(轻轻的、悄悄的)师:请同学简要的赏析一下这两个词语。
有什么表达效果?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不忍心打破这样一种宁静的氛围。
师:请问还有补充吗?这两个是什么词语?(教师提醒)生:叠词师:那叠词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生:轻盈的。
生:柔和的。
师:那诗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特性?生:缥缈、飘逸。
师:(总结)所以我们说诗人告别母校时是这样的轻盈柔美,是这样的飘逸洒脱。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3、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一、新课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终免不了使人伤感沉郁,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别离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别离诗却有一种别样的情调,这就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
中国古代的别离诗送别的对象大多是人;《再别康桥》送别的是康桥,是物。
别离对象的差别本身凸现了《再别康桥》的感情将不同于以往的诗歌。
那么此诗感情有何突破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二、文本解读:(一)解题:根据题目中“别”字来判断,这首诗当属别离诗的范畴。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罗湖外语学校胡莹师:上课。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投影上面的这些大家有熟悉的吗?生:有。
(和老师一起诵读投影上的诗句)师: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大气;有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还有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谁不为离别而伤痛呢?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作者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生答),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却由自然景物入手,与物作别。
显出了飘逸之美,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离别呀?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重温他的康桥之梦,体验他对心中康桥的眷念与不舍。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本诗,一起来诵读这首《再别康桥》。
(师生齐诵全诗)师:从刚刚的诵读中我发现大家的感情还有一点点的平淡,可能大家暂时还没有走近徐志摩,接下来我们慢慢去走进他。
这首诗本身是一件非常完美的艺术品,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它的每一小节,也都是一首首小诗,既有联系,又有可独立品评的情感,大家的性情也不尽相同,下面请你们带着你自己的个性读读这首诗,迅速挑出你所喜爱的一节,并重点赏析。
可以从词语、意象、情感各方面进行品评。
现在大家自由诵读。
(投影字音字形,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字词的好习惯,请学生批注。
)师:先在我们来看看你们喜欢的是这首诗的哪一节。
谁先来?生(女1):我先来。
师:你先来鉴赏哪一节?生:我鉴赏第五节。
师:先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一节。
找一找关键词。
(生诵读第五节)生:我觉得诗人很多情。
我找的关键词是放歌、寻梦、漫溯。
诗人在寻找一种梦想的意境。
师:有没有同学补充鉴赏这一节呢?生(男1):我喜欢的也是第五节,找的关键词是寻梦和沉默。
我是五六节一起鉴赏的。
第五节作者说的是一个梦的追寻,也师康桥的美景激发了作者放歌的强烈的渴望。
师:哦,强烈的渴望,而且这种渴望是无法阻挡无法抑制的。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体悟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感悟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诵读法(配乐)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 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二.通过解题来介绍创作背景,然后听录音,整体把握情感1.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学生: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别了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老师: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2.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3. 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的读一遍老师总结:读的差强人意,基本上也能感受到大家在进入离别的境界,节奏应该再慢一点。
三.品味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感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之情的意象,然后试作品味。
意象研读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写出了金柳的漂亮,我不愿离开。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上课铃打响,学生全体起立)(大屏幕显示)再别康桥生齐说: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要一起重温徐志摩的一篇名作,它的题目叫——师生齐:《再别康桥》!师:我知道大家不久前刚刚学过这首诗歌,但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经典就像一坛好酒,越放它的味道越醇香,徐志摩的这一首《再别康桥》就像这样一坛美酒一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它,再次品尝这历久弥新的一种醇香。
师:那么,我先给大家把这首诗再来朗读一遍。
让我们再来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
(大屏幕缓慢随朗读显示《再别康桥》全文)师(激情范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掌声)师:我想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的,更多的是被《再别康桥》的美所深深地感染和陶醉了,然我们暂时先从这首诗歌里走出来,我们今天先让大家看这样一首诗歌,也是同样来写和康桥告别的一首诗:《康桥,再会吧!》。
有没有同学在这节课之前读过这首诗?(无人回答)师:有没有?都没有。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好吧,我们集体来读这首诗。
我来起个头:(大屏幕显示)师(深情):康桥,再会吧!1——2——生齐诵:65康桥,再会吧; 65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65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65难忘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65淹没了寺塔钟楼,长垣短堞, 65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 65难忘茂林中老树纵横;巨干上 65黛薄茶青,却教斜刺的朝霞, 65抹上些微胭脂春意,忸怩神色; 65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 65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65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65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65难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 65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 65满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 65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 65难忘村里姑娘的腮红颈白; 65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师:好了,大家读得非常的精彩。
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实录:上课问好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
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生:英国师:英国的什么地方?生:剑桥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
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交流)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
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
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河畔(pàn ) 荡漾(yàng) 青荇( xìng) 榆阴( yú) 揉碎( róu)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 shēng xiāo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生:(举手)读课文(掌声)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师:非常好,请坐!(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欣赏《》
师:(伴乐)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师: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师:康桥在哪?
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份眷恋之情的?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出示幻灯:配乐朗读)。
美丽的意象_淡淡的哀愁_再别康桥_课堂实录_郝群
2013-10教改聚焦一、提纲挈领,导入美的探索(课件展示康桥的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师:若是与这样美的校园分别,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齐答:不舍。
师:诗人徐志摩曾经在康桥留学一段时间,康桥让他深深依恋,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他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板书文题)。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生1:他是浙江人,曾经到美国和英国留学。
他是新月派诗人,是新诗的代表诗人。
师:看来你看了同步练习,作了预习。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渡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生2:他和林徽因还有陆小曼都有感情纠葛(还没有说完旁边就有同学小声讨论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生活格外有兴趣啊!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
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
康河的柔波里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他生命中的美丽女性都是他诗歌创作的美的源泉。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作品看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歌。
(课件展示徐志摩生平)二、初步感知,欣赏美的内涵师:你们在早自习的时候已经阅读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名家的朗诵示范,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标一下该重读的地方和应该放慢读的地方。
(播放范读视频)师: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能不能谈谈让你们最有感觉的段落。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三个“轻轻的”和两个“悄悄的”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伤。
师:和“云彩”作别用了借代的手法,和康桥作别,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之感,强化了诗人对母校的恋恋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2)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
能说出理由吗?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
)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
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
(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
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还有哪些可能看到?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
哪为什么不选这些?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
这就是意象。
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
包括长沙里的鹰等。
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
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
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
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
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
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上课铃响,师生问好)一、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投影作者简介)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今天就来赏析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师:这首诗美吗?生:很美。
师:那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师: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停顿)请同学们谈一谈。
生1:我读了这首诗,仿佛来到夕阳下的康桥,感觉很美。
生2:我感觉到诗人飘逸的脚步,好象怕惊扰什么。
生3:我觉得诗歌的语言很流畅、很整齐。
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
二、介绍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师: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下面是我为大伙儿分享的《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是之前我教的这篇文章的课堂上反应,一起来观赏下。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爱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爱。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要紧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爱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爱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往常明白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明白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明白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往常。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奇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往常明白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明白什么缘故要写一遍吗?那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举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举荐谁?生4:我举荐***师:你什么缘故举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能够?师:你自己读得如何样?生4:嗯……师:那你举荐谁?生4:举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感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 ì)的”,依旧“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2)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2)师:哦,刘锡的《竹枝词》,谢谢!师:在中国古中柳树的意象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有同学知道吗?生: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师:因为柳树的柳字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将之代指离别,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在很多诗歌中柳树也就成了留下、离别的代名词很有趣的是徐志在这艘新诗里面也用了柳树的意象而且里面说的是金柳,为什么呢?生:因为有夕阳师:是的,而且作者把她比作一个美丽羞涩的新娘如此温婉美丽的意象,用这首曲子似乎的确不大适合我们已经否决了两首曲子了,再来一首(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师:听着耳熟吗?听过没有?生:听过师:在哪里听过?生:春晚师:对,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每年春晚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是一首欢快喜悦的曲子那么用这首曲子来配这首诗可以吗?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无人举手)师:认为不可以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师:为什么不可以呢?生:因为这首曲子感觉是非常欢快明朗的,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悲伤的师:你哪里看到有悲伤呢?生:但我不能放歌师:为什么不能放歌?生:因为后面说夏虫也为我沉默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人在什么时候才放歌呢?这个词见过吗?被称为生平第一大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就有放歌这个词,大家能背吗?跟着我一起来背一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阳向洛阳那么这里杜甫为什么要放歌?因为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于是战事有可能平息,他一家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老杜先生十分高兴,拿酒来!白日放歌须纵酒!徐志再次离别康桥的时候显然不是这样高兴的,因此他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还有其他同学找到这首诗表现出忧伤的吗?生:从意境上说,这首诗是徐志离开剑桥时候写的,表现出的是他对这里的留恋,所以从感情上说,这时候徐志是不可能那样高兴的师:这首诗整个的基调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安静之外,其实还有这种依依不舍的忧伤所以我们刚才选的三首曲子,第一首太激烈,第二首太严峻,第三首又太欢快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来请我们班上的两位音乐家出一下主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配什么音乐?生:应该配很抒情的音乐师:比如?生:还没想好师:没关系,我们问问其他同学生:我觉得可以配《绿岛小夜曲》师:哦,不错,不过我电脑里面没有,这是台湾的一首曲子生:《二泉映月》(听众有骚动)师:有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生:《二泉映月》太悲伤了师:哦,太悲伤了这首曲子是老艺人阿炳回顾自己坎坷凄凉的一生写的曲子,阿炳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首曲子是当时一个音乐家赶在他去世之前录制的,如果不是这位音乐家,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阿炳也就无法为我们所知所以这首曲子的确悲凉了一些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的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生:忧伤师:对,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这就是这首诗的基调刚才几位同学给我推荐了几首曲子,可惜我电脑里面没有,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首曲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给妈妈的信》,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大家齐读,2、4段由男生读,35段由女生读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喜欢这首诗的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会背这首诗的男生要多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男生会背了之后好去骗女孩子,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学生配乐朗读)师:我建议我们给自己来一点掌声,非常好,谢谢大家!事实上这不是一首太适合这么多人一起朗读的诗这其实是一首很个人的诗,他讲出的是一个人心底最深层的那些情感、留恋与回溯这种感觉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是我们也许会奇怪,什么地方会让徐志这么魂牵梦绕?如此深入内心、骨髓?徐志在20年左右在剑桥求学,之后在22年回国,而这首诗是他在28年母校,故地重游之后写的所以称之为《再别康桥》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再别康桥,那么有没有初别康桥呢?事实上,徐志在第一次离别康桥的时候,的确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康桥再会吧!》原诗很长,我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大占全诗五分之一左右(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这个部分一起读一下(学生朗读)师:现在我们来把这段诗和《再别康桥》做一个对比,大家觉得在形式上两首诗有不同之处吗?生:首先是形式上的,《再别康桥》分成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是四行,而《康桥再会吧》显得是挤在一起的其次读起来《再别康桥》读起来非常押韵,而《康桥再会吧》不是很押韵;《再别康桥》字数上差不多,很整齐,而《康桥再会吧》字数上不一样师:你说的很好谢谢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说《再别康桥》是押韵的,而《康桥再会吧》不押韵,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真的是不押韵吗?找找它有没有押韵的词呢?生:有,去,绪,秋,洲,意,里师: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也是换韵,隔句押韵谢谢,你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诗的异同体现的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一个诗歌主张,也就是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说诗歌应该押韵,朗朗上口;绘画美则是指诗歌选用的意象已经富有色彩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再别康桥》那些是有色彩的呢?有什么色彩?生:青,金柳,星辉,斑,彩虹,师: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开康桥的,那么大家喜欢哪一首?(绝大多数喜欢《再别康桥》,一个同学喜欢《康桥再会吧》)。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师: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荡漾”什么意思?怎么去理解它?
师:可以用泛起涟漪理解吧?
生齐:恩。
师:艳影在心头泛起一层层涟漪,这说明什么?
生4:诗人非常喜欢!
师:对了,非常好,这里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了。
师:接着我们来看看下一节。“招摇”什么招摇?
生齐:青荇,用拟人的手法写的。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水非常漂亮,五颜六色,就像彩虹似的,如此美丽之景,让人很难告别。
篇二: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零八级中师二班徐联盟学号:20084021088
师:今天我们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师:也就是说我们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他的什么情感呀?
生齐: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带着这样一份情感去朗读一下这首诗,想想在读的过程中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有感触的?
生1:首尾两节。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这两节用的是回环往复的形式,写得很美。
师:恩,写得很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先品读一下第一节,你认为这一节我们要抓住哪些词语来品?
师:讲到这里,我们就讲解得差不多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作者的感情变化图画下来?
师:我们说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主张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首诗有没有体现呢?同学们来找找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意象,淡淡的哀愁《再别康桥》课堂实录郭文磊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亮点。
首先,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郭老师能从课标出发,分析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又具有针对性。
其次,从师生对话内容、教师引导点拨可以看出,郭老师语言亲切,精神饱满,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次,老师的点拨、引导适时、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云见日的效果,尤其是引导学生自主性地创造情境,使得学生思维不停跳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另外,从学科特点来看,郭老师特别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师的范读更是锦上添花。
记得张敬军老师曾经说过:评课有三问。
第一问,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吗?第二问,教师的主导作用提现了吗?第三问,文章的主要价值实现了没有?很显然,这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涨,体现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提供的帮助合理且适时,依据文体特征,让学生不仅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也得到学习方法,知识的积累。
由此,表明这节课的确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但任何一节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本节课或许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分析、引导得可以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一体会离别,走近康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在正式讲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样几幅图片。
(展示课件:三张课件,都是学生在初中的母校照片。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师:从同学们刚才激动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大家一定非常爱自己母校。
那你还记得初中毕业时的情形吗?生:记得,我都哭了。
/我拍了很多照片/老师把我们送到了学校门口/好多同学都哭了……师:是不是很舍不得啊?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也许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才会变得更加多情和可爱。
今天,我们也跟着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再别他的母校——康桥。
二分析意象,品味诵读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目标课件,生齐读)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诵读诗歌,并注意大屏幕上的重要字音。
(展示字音课件,生自由诵读后齐读字音)师:同学们,之前我们预习过这篇课文,有没有同学主动站起来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歌的?李准读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说明你在课下进行了练习,但你的语速还可以再慢一些,更富有感情一些。
请你说一说,你读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了徐志摩的什么情?李准:不舍。
师:你从哪个地方体会到了徐志摩的不舍?李准:从第二小节中对康桥的柳树的描写中看出来的。
师:回答得很好,请坐。
还有哪个同学要为大家诵读一下?张欣宇:读师:你读的语速控制得很好,但是还可以更富深情。
你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体会到了徐志摩的什么情?张欣宇:惆怅师:你从哪里体会出了这样的情?生: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感觉到了这种离别的时候的这种不舍和惆怅。
师:好,请坐。
还有没有同学自请诵读的?张梦雨读师:你的感情够充沛,而且语速控制得很好,但是重音和停顿可以再明显一些。
现在,请你说一说你体会到了徐志摩的什么情?张梦雨:悲伤。
师:你怎么体会到悲伤的呢?张梦雨:从最后一节中,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刚才同学们从这一首诗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情感,是因为同学们关注到了诗歌中的不同的物象。
这就涉及到本节课中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
(意象课件)所谓意,是指人的内在的主观的心意;象,是指人的外在的客观的物象。
二者合起来,就是意象,即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藤”“树”“鸦”等物象本来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倾注于这些客观的物象,便将其写成“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表达出一个漂泊者的愁苦之情。
所以说,这种倾注于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被称为意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歌中也出现了很多意象,那徐志摩描绘了什么样意象,传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思呢?下面,请同学们就你在学案上完成的意象赏析和你的组员进行讨论,稍后,请小组至少展示一个赏析成果。
现在开始。
(生讨论5分钟)师:好,很多小组都讨论得差不多了。
有没有小组主动为大家展示赏析成果的?刘亚楠:我们小组赏析的是“金柳”。
金柳,把金柳想象成新娘,写出了金柳在波光下绚烂的色彩,也写出了金柳摇曳生姿的形态。
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河的爱,以及离别康桥时的留恋和不舍。
师:这位同学明确了金柳这一意象,把握住了金柳的形态,即和新娘一样的摇曳生姿、在夕阳下金黄灿烂的颜色,体会到了徐志摩对康桥浓浓的爱。
(板书:金柳爱)师:还有没有其他小组也分析了金柳这一意象?岳崇民:我觉得徐志摩就是把这个柳树看成了林徽因,既是表达了对康桥的爱,表达了他对林徽因的爱。
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康桥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相识、相恋的地方,这一年林徽因与梁思成成婚,而徐志摩却再次独走欧洲列国,回到和林徽因有着共同记忆的地方,怎么能不感触伤怀呢?还有没有分析其他意象的同学?于照辉:我们小组分析的是夏虫。
夏虫也为我沉默,用夏虫的沉默烘托出了作者的沉默,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悲伤。
师:这位同学明确了夏虫这一意象,用夏虫反衬环境的宁静、沉寂,用这样的环境表现出了作者的……悲伤这个词是不是太重了?(板书:夏虫)于照辉:哀伤。
师:是哀伤,而且是淡淡的哀伤。
好,下面你也带着淡淡的哀伤,读一下这一小节。
(板书:哀伤)于照辉读师:你的节奏掌握的很好,但这种哀伤的情绪流露的不够。
你想象一下,当你离开母校的时候,世间万物因你的离去而感到伤心。
所以,语调应该再低沉一些。
你再读一读。
于照辉再读。
师:非常好,已经读得很有味道了。
还有哪位同学分析了其他意象?王郅淳:我们小组分析的青荇。
青荇在水中向徐志摩招手,说明康桥也舍不得徐志摩,表现出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以及留恋和不舍。
师:王佳璇为我们明确了青荇这一意象。
刚才你说青荇在水中向徐志摩招手,能不能再发挥想象,把这种招手的形态再跟大家描述一下?王郅淳:青荇在水中,随着水波任意飘动,非常的自由。
师:对,作者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作者也想做这样的水草,说明作者此时……王郅淳:非常向往这种自由的生活。
(板书:青荇向往自由)师:对。
王郅淳,你也带着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读一下这一小节。
王郅淳读师:你读得非常有感情,语速和语调都控制得很好,而且重读了“甘心”这一词,为什么?王郅淳:因为我觉得这一个词是最能表现作者愿意留在康桥,眷恋康桥的情感。
师:对,同学们也自己大声地读一下这一小节,体会一下徐志摩的这种对自由生活的怀念和渴望。
(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师:还有没有分析其他意象的?王佳璇:老师,我们分析的是清潭。
将清潭比喻成天上虹,说明作者在康桥的生活是多彩的,而且徐志摩提到了“彩虹似的梦”,也说明他在康桥的梦想是绚烂多彩的,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热爱。
师:王佳璇明确了清潭这一意象,指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点出了天上虹的含义,非常好。
她还提到了徐志摩在康桥的梦想,同学们阅读了学案上的关于作者的简介,你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的康桥梦究竟是什么梦?(板书:清潭)张晨旭:追求林徽因的梦想和他追求文学的梦想。
师:对,他的爱情梦和文学梦。
还有吗?岳崇民:追求民主政治的梦想。
师:对,他的政治梦。
这些梦想都实现了吗?齐答:没有。
师:所以作者才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作者此时的心情因该是……齐答:失落,落寞师:对。
王佳璇,你也带着这种失落、落寞读这一小节。
(板书:失落落寞)王佳璇读。
师:这一节中最后一句的落寞表现出来了。
但是前面“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作者此时此刻正在回忆在自己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呢,是不是应该用稍微昂扬一点的语气读?所以,语速可以稍快一些,语调可以抬高。
这样,就可以把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王佳璇,你再来读一下。
王佳璇再读。
师:还有没有分析其他意象的?张晨旭:我们小组分析的是云彩。
云彩是洁白的,轻盈的,飘忽不定的,象征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表现了作者离别的眷恋和难过。
师:张晨旭明确了云彩这一意象,通过分析云彩这种轻盈的,飘忽不定的形象,体会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那你有没有注意,开头一段和结尾都出现了云彩?这两处的云彩有什么不同吗?(板书:云彩)张晨旭:开头的云彩是轻盈的,比较轻快;结尾的云彩则带着一丝沉重。
师:对,你的体会非常到位。
那你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下这两个小节?张晨旭读师:你第一小节读得不错,重音、节奏和语速都把握得很好,但是最后一小节中的这种眷恋中带着一丝沉重,体现得不够。
既然体会沉重,语速可以再慢一些,语调可以再低一些。
你再读读试试。
张晨旭再读。
三体味情感美读展示师:好,同学们,看黑板。
刚才我们分析了诗歌中的金柳、青荇、清潭、夏虫和云彩等意象,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康桥浓浓的爱,还有与康桥离别的留恋和不舍,甚至哀伤,更还对康桥的自由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还有美丽的康桥梦未实现的淡淡的惆怅。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课文,小组内可以男生女生读,可以分小节接龙读,用你喜欢的任何一种方式读。
我会为同学们放着音乐。
请同学们也当一回诗人,面对着康桥的山水,把这些离别的情思展现出来。
(小组内诵读5分钟)师:请小组展示。
小组1读师:这一小组读得非常有创意,语速语调控制得很好,而且还采用的二声部的方法,具有回环往复之美。
谭宇宇和张雪瑶,你们两个的语速,可以再慢一些,更富深情一些。
小组2读师:这一小组读得老师都自叹不如了。
你们就是康河上的徐志摩!王子熠,你的语速过快了,而且在“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里,中间可以稍微停顿,“天上虹”这里语调可以再高一些。
读的形式很新颖,而且把徐志摩的复杂的情思表达得非常淋漓尽致。
小组3读师:这一小组中男生女生读的方式很好,而且他们注意了让男生读“放歌”这一小节,女生读“但我不能放歌”这一节,利用男生女生的天然的嗓音优势把作者的情感起伏表现出来了。
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棒,老师也想当一回诗人,和同学们比一比,好不好?下面我为大家范读一遍。
(范读)师:同学们,最后请你再大声地、自由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诵读2分钟)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感受了那唯美的、触动着我们记忆的情思,希望这首诗歌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这节课到此结束。
下课!【教学反思】2019年9月15日,我定下了《再别康桥》这一汇报课的题目,到9月26日正式讲,这十余天的时间里,我的课前前后后修改了很多次。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真正地学会了一些东西。
最开始的课堂,由我主导,我在讲台上哗啦哗啦讲,学生认真听,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