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浩浩汤汤(tāng)B、衔远山(xián)C、互相轩邈(miǎo)D、泠泠作响(líng)7、、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横无际涯(2)先天下之忧而忧(3)猿则百叫无绝(4)窥谷忘反8、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9、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乙段则从视觉和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九、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日光下澈.( )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期中21课《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寒所勒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1. 急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须喷以烟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揣摩: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我的概括: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我的看法: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参考答案: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4.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②游山林丘壑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癞虾蟆捕虫。
5. 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 下学期 文言文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甲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1.东晋欧阳修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B4.不一样。
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
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阡陌交通.._________ 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二)【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座号姓名一、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晏子谏杀烛邹》【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1.查《古汉语词典》,“数”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
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
②作动词,列举。
二读“shù”,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规律,气数。
三读“shuò”,义项有: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词义: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下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附后)
八下期末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北冥有鱼》)【乙】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注】①雕陵:栗园名。
②樊:此处指园圃。
③感周之颡(sǎng):触到了庄周的额头。
④殷:大,广。
⑤蹇:此处指提起衣服。
⑥躩(jué)步:快步行走。
⑦累:牵连。
⑧虞人:看管栗园的人。
⑨谇(suì):责骂。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志怪者也(志:记载)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用)C.捐弹而反走(走:跑)D.而集于栗林(于:在)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B.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C.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D.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4.《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甲】【乙】两文各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列5-8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下册(下)(原卷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下)(《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佳肴》《大道之行》《马说》共20组)一、北冥有鱼(一)(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湖之鱼清·林纾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①,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⑤,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⑥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选自《畏庐文集》)【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肆:店铺。
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③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
⑤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⑥盛:多,频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争喋他物如故.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B.其能脱钩而.逝者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C.必先投食.以引之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练习题
《大道之行也》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___________(3)故外户.而不闭户:_____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2、《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__________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_________,后文则是__________。
(3分)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句与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3分)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5分)1、(4分)(1)好像(2)憎恶(3)门(4)类2、(3分)理想社会具体的想象理论纲领3、(3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4、(5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像白蛇一样,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欲穷.其林:③遂缘.小溪:④或.不应所问: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文言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
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
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加点字词。
①造.饮辄尽造:到、往②环堵.萧然堵:墙壁
③翼然
..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
2、翻译句子。
①因以为号焉因而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3、用文中句子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①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忘怀得失)
②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表达与民同乐情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
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加点字词。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
①每有会意
..
领会②期.在必醉期:希望
③援疑质.理质:询问④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⑤走.送了走:跑⑥俟.其欣悦俟:等到
2、翻译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利禄。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遍各种书。
3、乙段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衬托对老师的恭敬,突出自己求学的勤恳和艰辛。
4、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方面的相同点是:都喜欢读书。
5、比较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的异同。
同:都有对知识的渴求。
异:五柳先生读书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宋濂读书除了对知识的追求以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读书获取功名。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加点字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②树林阴翳.翳:遮盖
③太守谓.谁谓:是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⑤是进.亦忧进:在朝廷做官⑥微.斯人微:没有
2、翻译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3、两个文段创作的时代相同,作者的遭遇相同(同为被贬官),请说说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与政治抱负。
欧阳修:把被贬官的失意寄寓在游山玩水之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范仲淹:直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饱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