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与布局优化

合集下载

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与分析

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与分析

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与分析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江苏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江苏在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1 乡村旅游的兴起自2015年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江苏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江苏省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多达87,611.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更是持续增长,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模式江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早,已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包括“公司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公司+农户”以及“产业园区”等。

这些模式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此外,特色民宿、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地、乡村精品酒店等新兴业态也纷纷落户江苏乡村,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1.3 政策与规划的推动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文件,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此外,《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工作方案》也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将重点培育15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推动乡村旅游的集聚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挑战2.1 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尽管江苏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南北发展差异较大,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

一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而另一些地区则因资源匮乏或开发过度而面临困境。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13]669号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13]669号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13〕669号)各省辖市规划局,昆山市、泰兴市规划局,沭阳县建设局:为更好地指导和推进各地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落实《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苏政发〔2013〕1号)和《省政府2013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百项考核指标》(苏政发〔2013〕25号)要求,我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工作原则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导向,贯彻落实全省“优先推进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别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镇化方针。

二是统筹协调、同步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应优先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或城乡统筹规划同步编制;已完成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或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可单独编制镇村布局规划。

三是因地制宜、按需编制,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以设区市市区、县(市)域为范围全面组织,或针对需要优化村庄布点的乡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政府组织、村民参与,强化政府政策指导与技术服务,高度重视“村两委”意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过程,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和利益。

二、总体目标通过本轮规划优化工作,总体上要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形成基本稳定的城乡空间体系,其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序推进村庄的合理集聚。

二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传统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重视保护和培育具有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特色的村庄。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7.12•【字号】苏发〔2017〕13号•【施行日期】2017.07.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城乡建设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夯实“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现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乡村建设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方位拓宽,农村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乡村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乡村面临着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遵循发展规律,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努力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加快实现乡村的发展与复兴,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互促共进。

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充分认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在“三农”工作上的有效抓手,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作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扎实推进。

二、总体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江苏乡村实际,对现有农村建设发展相关项目进行整合升级,并与国家实施的有关重点工作相衔接,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和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

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重点村往往集中在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如山水田园风光区、古村落和民族风情区等。

从空间形态上,这些重点村呈现出点状分布、线状串联和面状辐射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和线路。

这些重点村在空间发展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从初级的农家乐、乡村观光,到深度的农事体验、文化研学等。

影响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特征的因素众多。

自然地理条件是基础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它们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政策支持等,它们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选址、建设和运营。

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包括地方文化特色、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它们为乡村旅游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因素,对于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它不仅能够使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还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滞后,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结论
四、结论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和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与科技等 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竞争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 的动力。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 游地集聚程度高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游地集聚程度高
在各种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的休闲旅游地集聚程度较高。这是 因为这些旅游地通常能更好地融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 味的乡村生活。而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的旅游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 这可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关。
3、建设成本与收益: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 建设成本是影响其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不同类型乡村的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规律也存在差 异。例如,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型美丽休闲乡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等 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而自然风光型美丽休闲乡村则多分布在西南、西 北等地的山区和河谷地带。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 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 假的重要选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指那些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 蕴和良好的休闲设施的乡村地区。这些乡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 律,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2、市场需求与偏好: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不断增加。同时,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也会影响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

智能规划NO.11 202352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历程回顾与思考李蔚然(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通过梳理江苏省多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政策环境背景、规划主要内容,分析了历版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变化,从分类体系、技术方法、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了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特点,对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在多轮规划编制工作中逐步提升规划编制水平,有效引导村庄建设集聚发展,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凸显乡村特色。

关键词:镇村布局;体系演变;规划历程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11-0052-03DOI :10.19301/ki.zncs.2023.11.0161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历程回顾1.1 基础阶段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农村建房需求大量释放,为指导农村建设,1982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农业委员会联合印发《村镇规划原则》,江苏省积极响应,组织编制了全省范围内的“村镇规划”[1],规划在指导农房建设、规范农房建设行为过程中的工作积累,为此后全省镇村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1.2 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计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村镇建设的重点。

为了平衡建设空间的快速拓展和农业生产空间的保护,江苏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两区”划定工作,为保证“两区”划定工作顺利完成,江苏省组织各县市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并以此指导编制“乡镇域规划”[2]。

1.3 探索阶段为统筹城乡建设、引导城乡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基本公平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江苏省率先推行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全面调控、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2004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5年发布《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同年在省内开展首轮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3],进行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的工作探索。

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

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

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乡村旅游在近年来逐渐兴起,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热门选择。

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游客的体验感受,还涉及到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形象的塑造。

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施建设、交通配套等方面探讨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

一、景观规划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人文风情。

在规划乡村旅游设施时,首先要考虑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将设施融入自然环境中,不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景观元素,吸引游客,提升乡村的知名度。

二、设施建设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等。

住宿设施可以考虑建设民宿、农家乐等,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餐饮设施要提供当地特色美食,让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乡村味道;娱乐设施可以设置农耕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乡村生活。

三、交通配套交通配套是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

保障游客的交通便利性,可以考虑在周边设置公交站点、停车场等设施,方便游客前往;同时,可以引导游客选择环保出行方式,鼓励步行、骑行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文化传承乡村旅游设施建设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设置文化展示馆、民俗表演等项目,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受,同时也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宣传推广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后,宣传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的魅力;同时可以举办各类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六、生态环保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注重生态环保,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以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乡村的美丽环境。

七、配套设施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还需要配套设施的支持,如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在规划布局时,要考虑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游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江湾景区古村布局规划方案

江湾景区古村布局规划方案

江湾景区古村布局规划方案# 江湾景区古村布局规划方案## 1. 引言江湾景区位于中国的江苏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作为一处古村,它具有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社会发展历程。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提出江湾景区古村布局规划方案,以完善景区的整体氛围,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 2. 布局规划基本原则### 2.1. 保护和恢复历史建筑江湾景区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有明清古建筑、南方园林等。

在布局规划中,应重点保护和恢复这些历史建筑,确保其原有的风貌不被破坏。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以延长其寿命。

### 2.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江湾景区周围环绕着清澈的江水和茂密的森林。

布局规划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使游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宁静和舒适。

同时,合理安排各个景点和建筑,使其融入自然环境,增加游客的参观欲望和美感。

### 2.3. 保持古村传统生活方式古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布局规划应尊重并保持古村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设计建筑和设置设施时,应以当地传统为基础,注重与周边社区的融合,创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浓厚文化氛围的景区。

## 3. 古村布局设计### 3.1. 入口设置为了突出古村的历史特色,入口处应设置雄伟的牌坊,并在两旁种植绿树和花卉,营造出浓厚的乡村氛围。

入口处配备专门的接待中心和导游服务点,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和导览服务。

### 3.2. 主要景点布局根据江湾景区的历史和地理特点,主要景点应分布在两侧,形成一个完美的环形游览路线。

在环形路线上,设计并建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如历史博物馆、古文化广场、民俗展览馆等,展示江湾古村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同时,结合江水和湖泊,打造一个水上乐园,提供船游和水上运动等娱乐项目。

### 3.3. 街巷布局江湾古村以其狭窄而蜿蜒的街巷而闻名,因此,在布局规划中,应保持原有的街巷形态。

在宽度符合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保留古村原有的小巷和弯道,增加游客的探索和互动体验。

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以睢宁县鲤鱼山村为例

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以睢宁县鲤鱼山村为例

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以睢宁县鲤鱼山村为例地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元素,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的幸福感。

下面以中国江苏省睢宁县鲤鱼山村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

鲤鱼山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睢宁县境内,是一个典型的江苏乡村。

村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独特的民俗民风等。

基于这些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与营建。

首先,需要保护和修复古老的建筑。

鲤鱼山村有着许多传统的农家院落、古老的祠堂和庙宇等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有着历史的痕迹,还是当地文化的象征。

在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可以通过修复老旧的墙壁、修补瓦片等方式,使这些古老的建筑变得更加美观和耐久。

在修复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原始风貌,不破坏历史的痕迹。

其次,需要挖掘和传承传统手工艺。

鲤鱼山村以其传统的手工艺而闻名,如竹编、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也是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在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挖掘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通过培训和传授技术,使更多的村民能够参与到手工艺的生产中来。

同时,可以建立展示和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的场所,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提升当地的经济收入。

再次,需要弘扬和保护民俗民风。

鲤鱼山村有着独特的民俗民风,如婚庆习俗、村庄节日等。

在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弘扬这些民俗民风,通过组织庙会、节日庆典等活动,激发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增加社区凝聚力,推动乡村的发展。

最后,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田园乡村的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鲤鱼山村地势较高,山水资源丰富,应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

在田园乡村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山水资源,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空间布局丰富多彩、精致绝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苏州拙政园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探究其美学意义及设计特点。

首先,苏州拙政园的整体布局是典型的“四周围中间”式院落结构,即围合墙把中间的自然景观和园林景观分隔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冲突,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布局的重要特点之一。

拙政园内部的空间布局又可分为三个区域:前园、中园和后园。

前园面积为1.1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入口处和主要活动区域,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茶室和广场等。

广场的设计非常独特,以水为中心,环绕着一个四合院,四合院中心则种植着一棵古树,极富景观价值。

茶室与游客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广场的东西两侧,整个广场布局简洁、美观,与周围的园林景色遥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幽雅、灵动的美感。

中园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主园区,中间是天心亭和回廊,天心亭由苏州石头建成,是整座园林的精华之一,回廊贯穿南北,如同画卷般展开,巧妙利用墙角、转角和曲折的廊道,将四个花园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搭配各式各样的花木和假山,让人倍感生机勃勃,环绕其中的喜马拉雅雪松和紫薇长廊等,以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增强了空间的美感和感染力。

后园面积为1.8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高潮部分,作为一个法式花园,后园的风格与前中两园迥然不同,空间更显得宽敞,建筑也更加华丽。

后园主要包括漫游区、独秀亭、远芳园和曲溪馆等景区。

其中漫游区由完全不同类型的景观相连,各花园自成一体又保持着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独秀亭是后园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后园南端,山水相依,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

远芳园则是后园最美丽、最壮观的景区之一,这里以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朵为主题,让人感受到都市繁华中的田园生活。

总体来说,苏州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巧、合理,将亲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打造出富有美学意义的休闲空间,成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2019年4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2)1.1规划定位 (2)1.2规划目标 (2)1.3主要任务 (2)1.4规划依据 (2)1.5规划原则 (3)1.6编制组织 (4)1.7工作流程 (4)第二章技术要求 (6)2.1城乡人口结构 (6)2.2县域分区引导 (6)2.3明确村庄分类 (6)2.4村庄规划引导 (8)2.5公共设施配套 (9)2.6特色空间塑造 (12)2.7近期行动计划 (13)第三章成果要求 (15)3.1基本要求 (15)3.2规划成果 (15)3.3规划文本 (15)3.4规划图纸 (15)3.5数据库要求 (16)第四章备案要求 (19)4.1备案材料 (19)4.2备案程序 (19)第一章总则1.1规划定位镇村布局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镇村布局规划应依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包括现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同),在现有规划工作基础上组织编制。

镇村布局规划成果要通过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逐步组织实施。

1.2规划目标进一步优化城镇村空间布局,明确村庄(指自然村,下同)分类和布局,支持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引导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整治,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3主要任务在综合分析村庄发展条件和潜力基础上,结合现行镇村布局规划实施评估,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现状村庄①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它一般村庄”,明确各类村庄布局,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4规划依据(1)政策文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发〔2018〕19号)①指城镇现状建成区以外的所有自然村。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江苏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无数美丽的乡村。

近年来,江苏省更是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整合农村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农村环境等手段,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些乡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宜居宜游的旅游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在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例如,有的乡村以传统文化为特色,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有的乡村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绿树成荫、山水相依;有的乡村则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展示着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这些“特色田园乡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当然,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投资开发,社会各方面也需要给予和支持。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合力,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田园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的环境和生活水平,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江苏美丽乡村的场所。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特色田园乡村”将会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苏州地区的乡村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苏州地区的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流失、环境污染等。

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标准

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标准

江苏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估前言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乡村旅游建设, 规范乡村旅游点的服务管理, 提高乡村旅游点的服务质量, 为游客提供特色多样、方便舒适和快捷高效的旅游享受和旅游服务,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 依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的有关精神, 结合我省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实际, 借鉴了省内外有关资料和操作规程, 并直接引用了部分国家标准或标准条文。

本标准由江苏省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重要起草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江苏省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规定和管理原则。

本标准合用于江苏省内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献,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涉及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献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 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 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 通用符号GB/T 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二部分: 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GB 14934 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615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 18973-202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估GB 9663旅店业卫生标准GB 9664文化娱乐场合卫生标准GB 19085商业、服务业经营场合传染性疾病防止措施GB/T 14308《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估》GB/T 16766《旅游服务基础术语》的规定GB/T19004.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 第二部分:服务指南3.定义和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3.1乡村旅游以农村自然观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吸引物, 以城市居民为目的市场, 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精心整理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拙政园的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和谐的空间布局,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布局如、留园、沧浪亭、东园为主。

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

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

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

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亭台楼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

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

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佗罗花馆”和景观并非工整对称,而是通过景区的划分建立空间系统的层级关系,而无处不在的对称和拟对称构图,同步加强着整体和局部的“身份”属性,以达到整个园区的平衡。

(1)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构成拙政园中部园区的南北轴线。

雪香云蔚亭对远香堂,几乎对称、分别为北南两侧的中心建筑,前者占据竖向的制高点,后者占据体量之最。

从南北轴线上分析拙政园的建筑分布如下:两侧绿漪亭与海棠春坞相对,同位于水边退后于视线界面;待霜亭与绣绮亭相对,同位于山上,前者有植被映衬,后者体量较大;荷风四面亭与倚玉轩相对,同为两侧中心建筑的陪衬,皆可四面观景;见山楼与香洲相对,均为二层临水建筑。

在南北轴线上,南半确的节奏感。

(2)在立面上,(3一、拙政园中园空间布局分割方法从整体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其造园的空间布置上,一个大空间由若干个小空间组合而成,个个空间即独立又相联系。

苏北地区农村空置化村落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苏北地区农村空置化村落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苏北地区农村空置化村落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苏北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区,也是世界著名的稻作区和水稻主产区。

苏北地区的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农村空置化村落环境景观设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现状苏北地区的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民进城务工的增多,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空置化村落。

这些村落的空置化不仅使得农民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也使得村落环境景观的设计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1. 村落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农村空置化的村落因为长时间没有人居住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废弃的农舍和村庄变得破旧不堪,大量的荒地和废弃的农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荒芜。

2. 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苏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许多农村空置化的村落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流失。

3. 村落空心化严重许多农村空置化的村落由于居民迁出而导致了村落的空心化,原本热闹繁华的村庄变得冷清落寞。

空心化的村落不仅使得农村社会资本流失,也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变得贫乏和单一。

二、面临的问题农村空置化村落环境景观设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在农村空置化的村落中,加强对荒地和废弃的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植树造林、修复农田等措施,改善村落的生态环境。

推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吸引游客,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在农村空置化的村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和保护,举办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村落环境景观设计的丰富多彩。

3. 打破村落空心化,恢复村庄活力在农村空置化的村落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恢复村庄的活力。

加强农村社会资本的建设,激发乡村居民的参与和创造力,打破村落的空心化,形成共建共享的农村社区。

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及优化研究

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及优化研究

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及优化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休闲和旅游问题。

景点旅游业是国内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同时,景区的空间分布模式对于景区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景区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分析景区空间分布模式是指景区分布在空间中的规律性和特征性。

景区空间分布模式的类型可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

集中型是指景区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分散型是指景区分散在不同区域;混合型是指景区呈集中分散型混合局面。

1. 集中型景区集中型景区有着明显的聚集效应和经济效益,容易形成景区集群,并形成旅游区旅游圈和景区品牌效应。

但是,集中型景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人流过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2. 分散型景区分散型景区分布在不同地区,其游客来源较广泛,能够有效削减旅游资源的开发压力,避免了环境破坏。

同时,它也存在着旅游效价低、难以形成景区品牌效应和经济效应弱的问题。

3. 混合型景区混合型景区的分布方式介于集中型景区和分散型景区之间。

在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内,有多个旅游景区分散分布,但其中有一个或几个景区规模较大,可形成集群,引导游客集中游览。

混合型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要优于集中型景区。

二、景区空间分布模式优化建议1. 建设集中型景区,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但要注意避免产生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2. 发展混合型景区,大力推进旅游品牌的建设,增强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3. 优化分散型景区的布局结构,集中规划场所,提升游客体验。

4. 着力打造旅游区旅游圈,建立旅游资源联动机制和协同效应机制,提高景区集群的凝聚力。

5. 加强景区管理,协同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双重效益。

三、结论景区空间分布模式对于景区经济发展效益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建议各地景区能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景区空间分布模式,以最优的配置方案增强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摘要:乡村旅游地作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游客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了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这些特征的因素。

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经济区域。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交通设施、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为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一、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展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活动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国家,各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因此,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经济区域。

具体而言,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是乡村旅游地最为集中的地区。

其中,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山东省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江苏省的苏州、扬州、南通等乡村旅游地以其园林、古镇等独特景观享有盛誉;浙江省的西湖、乌镇等乡村旅游地是中国乡村旅游的瑰宝。

三、影响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基础。

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洁的空气、丰富的水资源等对于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于乡村旅游地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乡村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需要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二、空间布局的优化1. 合理规划乡村空间格局: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乡边界和功能分区,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打造协调发展的乡村空间格局。

2.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互补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1.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有效保护农田质量和农产品质量。

2. 多元化发展乡村经济: 加大优质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力度,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养老产业等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 发展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 强化农产品加工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

五、发展乡村旅游产业1.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弘扬乡村文化,保护乡村传统建筑和风俗习惯,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游客。

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 培育文化创意企业: 鼓励乡村青年创业,培育文化创意企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2. 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加强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推广,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

七、养老产业的发展1. 建设养老设施: 加强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吸引老年人返乡养老,促进乡村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的提升。

2. 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建立健康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与布局优化一、引言1、问题的提出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较为成熟,截止2011 年,江苏省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景观名镇村数量均列全国第一(表1);全省共评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6 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0 家;还有特色各异、业态丰富的农庄、农户型休闲点近4000 家,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点突破2000 家。

江苏省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超过7000 万,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4.1 亿)的17%。

乡村旅游年收入超过150 亿,占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的15%左右,在全国名列第一。

江苏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较多,但各地市分布不均。

本文力图为进一步充实、丰富江苏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为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空间发展定位、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及营销规划等提供依据。

2、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在国外,不同的学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同,许多学者逐渐从乡村旅游的供需关系上,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1-13]文所提到的乡村旅游均指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及其与之相关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乡村性使其本质特性,其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

通过对江苏省13 个地市旅游局的问卷调查和2012 年 3 月份对的江苏省乡村游点的实地考察,江苏省三星级以上(含江苏省三星级)的乡村旅游景区总计256 个,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共155 个。

为研究方便,本文选取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样本,江苏省各地市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数量(见图1)。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全省分布的均衡度进行测度。

二、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1、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离散的分布在江苏省内,最邻近指数测定点状要素之间的离散程度,因此可用最邻近点指数R 判别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

[14]其中R 为:其中rE为理论的随机型(Poisson 分布型)最邻近距离,A 为区域面积,n 为点数, D 为点密度。

江苏省的面积为10.26 万平方公里,其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55 个,其中既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又是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或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算作一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得出样本共计141 个。

根据公式,计算出江苏省141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为:26.98 公里。

计算公式为:本文不考虑交通可达性及其他因素影响而直接采用比例尺为1∶500000 的江苏省地图作为底图,测量江苏省141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最近邻直线距离。

根据公式,计算出江苏省141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实际分布的最邻近平均距离为:14.66 公里。

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最邻近点指数R=0.54<1,其空间分布类型可判定趋于凝聚分布。

2、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均衡度江苏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始于苏南现代化的村庄村落及古村古镇,逐渐过渡到苏中和苏北地区,各地市的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不相同。

(1)示范点的集中度。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考量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集中程度,其公式为:[14-16]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总数T=155,市区总数n=13,各地市示范点的数量如图 1 所示,通过计算, 得到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理集中指数G=36.11。

如果示范点均匀分布在个地理集中指数G=27.74。

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实际地理集中指数G 大于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表明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较为集中。

(2)示范点的均衡度。

由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地理集中指数表明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较为集中, 但无法对其不均匀程度进行定量描述,还需要引入基尼系数进一步考量。

理论上,基尼系数介于0 和1 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7-18]式中,pi为第i 个地市内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数,占全省总数的比重,N 为地市数量,Gini为基尼系数,C 为分布均衡度。

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江苏省13 个地市的个数及占全省总数的比重(表2),经过基尼系数计算,得到H=2.30,Hm=2.56,Gini=H Hm=0.90,C=0.10。

Gini=0.90>0.6,C=0.10,从而判断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江苏省13 个地市的分布极不均匀,差距悬殊。

3、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密度分析依据江苏省13 个地市的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计算出13 个地市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密度,如图 2 所示,找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相对集中的地区。

由图2 可知,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的高密度区为苏州、常州、无锡三个地市,次之的地市为南京、镇江、连云港、泰州、扬州。

从各地市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密度来看,苏南地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最集中,特别是苏州、常州出现了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的密集带;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只有连云港较为集中。

三、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优化格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南地区占全省总数的65.19%,这种分布格局不利于江苏省整体乡村旅游的发展。

结合交通、区位和经济优势,整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两大乡村旅游片区、三条乡村旅游带” 覆盖全省域的新江苏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以期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与协调发展。

1、苏南乡村旅游片区该片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以全国农业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名村镇和江苏星级乡村旅游区为依托,以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圈为目标,以开发乡村酒店、养生基地、乡村俱乐部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为动力,重点开发高档化和精致化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加快苏南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功能,并将该片区打造成江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先导区。

区内重点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圈:(1)一大外圈。

指环沪乡村旅游圈。

充分发挥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区域经济优势、稳定客源优势以及城市圈层的扩散效应,巩固苏锡常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挖掘南通作为新的乡村旅游增长极。

以中高端旅游市场为细分市场目标,以精致化和高档化为产品目标,重点开发乡村高尔夫、乡村自驾游、乡村休闲度假等产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乡村旅游相配套的旅游设施和综合服务水平,将其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龙头示范区。

(2)四大内圈。

指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四个环绕大中城市的城郊边缘型乡村旅游圈,以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依托,立足全国农业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村和江苏星级乡村旅游区。

以打造环城乡村休闲游憩带为目标,将四大内圈打造成江苏乡村旅游的四大增长极。

2、苏中苏北乡村旅游片区依托扬州、泰州、南通、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和盐城等中心城镇,以丰富的乡村资源为载体,重点发展以中心城镇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逐步推进县级城市和中心镇的周边乡村旅游,将苏北打造成依托中心城镇等级扩散的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区。

通过等级扩散的途径,推进该片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苏中充分发挥快捷的交通优势、优越的农业优势和滨海滨江区位优势,以江海渔情文化、养生文化和农俗文化为主题,以文化深度挖掘和品质提升为重要抓手,重点开发渔家乐、渔情文化体验、江鲜海鲜特色餐饮、温泉健康疗养、农俗博物馆等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苏北以苏北原生态的村落景观、景观农田、大型采摘园、酒庄、花卉基地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资源为载体,形成以乡村观光类旅游产品为主,以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文化体验为辅的产品体系,同时精心选择发展潜力大的乡村旅游点进行重点培育。

3、沿海渔民风情乡村旅游带响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国家战略,依托沿海大通道的交通优势,串联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的乡村旅游点,以海洋文化、渔民生活风情为主题,重点开发滨海渔村休闲、渔情文化体验、特色海鲜餐饮等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中国沿海特色渔民风情乡村旅游带。

4、古运河风情文化乡村旅游带充分发挥中国古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串联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乡村旅游资源点,以运河风情文化为主题,重点开发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和运河沿岸古村落文化体验旅游,打造集乡村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古运河风情文化乡村旅游带。

5、滨江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带充分发挥滨江高速的交通优势,串联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的沿江乡村旅游点,重点开发滨江乡村休闲、乡村时尚运动、江鲜美食体验等旅游产品,积极融入中国长江中下游国家旅游线路的建设,将其打造成集休闲、运动和美食于一体综合乡村旅游带。

四、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最邻近点指数R=0.54<1,趋于凝聚分布。

二是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理集中指数=36.11,表明分布较为集中;经过基尼系数分析,=0.90>0.6,=0.10,得出江苏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在13 个地市的分布极不均匀,差距悬殊。

三是从江苏省各地市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密度来看,苏南地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最集中,特别是苏州、常州出现了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的密集带;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只有连云港较为集中。

四是鉴于此,以期打造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两大乡村旅游片区、三条乡村旅游带”覆盖全省域的新江苏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0-94.[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4]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1.[5]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0-62.[6]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7]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25-28.[8]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5):20-23[9]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6):7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