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2)

合集下载

《劝学》原文及注音

《劝学》原文及注音

《劝学》原文及注音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劝学》原文及注音的相关内容,文章仅供大家参考!quàn xué劝学jūn zǐ yuē :xué bù kě yǐ yǐ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qīng ,qǔ zhī yú lán ,ér qīng yú lán ; bīng ,shuǐ wéi zhī ,ér hán yú shuǐ 。

mù zhí zhōng shéng ,róu yǐ wéi lún ,qí qū zhōng guī 。

suī yǒu gǎo bào p ù ,bù fù tǐng zhě ,róu shǐ zhī rán yě 。

gù mù shòu shéng zé zhí ,jīn jiù lì zé lì ,jūn zǐ bó xué ér rì cān xǐng hū jǐ ,zé zhī míngér xíng wú guò y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ù bù dēng gāo shān ,bù zhī tiān zhī gāo yě ; bù lín shēn xī ,bù zhī dì zhī hòu yě ; bù wén xiān wáng zhī yí yán ,bù zhī xué wèn zhī dà yě 。

高中语文必修4劝学(2)

高中语文必修4劝学(2)

劝学(2)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劝学2

劝学2

译文: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水,却
能够横渡江河。
劝 学
第二段
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 的本体是哪一句?这四个比喻句说明了 什么道理?
本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小结: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劝 学
做 人 的 第 二 个 基 本 点
自读第二部分,有意识背诵
借 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 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
与“真”相 对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 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 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
与“真”相 对
解释下列各句中带横线词的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 比 不译 到 被
冰,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假字,通“性”
做 人 的 第 二 个 基 本 点
劝 学
第一段
动词,靠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
制成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劝 学
名做状,每日
做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 的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 通“智”,智慧 连词,表示递进 一 个 基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 本 检查对自己反省,就智慧明达, 点 而且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孙权劝学(篇二)

孙权劝学(篇二)

孙权劝学教学建议一、谋篇立意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劝学》第二课时编写:李歆刘珍荣〔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青、冰提高修养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博学、参省修身养性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积”与“不积”对比积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一”与“躁”对比专〔课文研读〕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江苏省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温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练习(2)

江苏省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温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练习(2)

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课后练习(2)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2.下列句子有何句式特点?请加以分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⑶吾孰与徐公美?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故门生没必要不如师,师没必要贤于门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拘于时,学于余。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成天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重点实虚词,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检查背诵情况,引出新课。

二.进入新课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再全班齐读一遍。

2.学生逐句翻译,并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3.老师点评,补充字词。

兴:兴起焉:于此,从那里得:获得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上、下:向上、向下躁:浮躁4.老师提出问题: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对比论证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老师补充。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

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

这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三.古文知识小结1.老师示范小结虚词“而”的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

3.老师补充。

四.课文总结(略)五.扩展练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教案-2

劝学教案-2

劝学教案精选劝学教案三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翻译、背诵课文。

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

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2)小组竞赛。

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

(文言字词句解释)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

(课件显示)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疏通第二、三段文意
【前课回顾】
1、荀子,名,字,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时人尊之,称他,著有《》二十卷,共32篇。

2、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日参省乎已()功在不舍()故不积跬步()金石可镂()锲 ( ) 而不舍虽有槁暴()()君子生非异也()
假舆马者()()知明而行无过()
3、实词积累
劝学()学不可以已()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金就砺则利()
4、虚词积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堂学习】
目标三:翻译课文第二段
指导三: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
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三:请用4分钟,对照注释将第二段译给同桌听,勾画译时的疑难问题。

疏通文意(解释标号词语,翻译句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②跂:
③见者远:④疾:⑤彰:
翻译: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

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②舆:
③利足:④致:
⑤能水:⑥绝:
⑦生:⑧物:
翻译:
【合作探究】
1、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五个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
目标四:翻译课文第三段
指导四: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
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四:请用3分钟,对照注释在笔记本上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②,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而神明④自得⑤,圣心备焉。

①焉:②渊:
③德:④神明⑤得:
翻译: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功⑤在不舍。

①跬:②无以:
③骐骥:④十驾:⑤功:
翻译: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③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④也。

蟹六跪⑤而二螯⑥,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⑦者,用心躁⑧也。

①锲:②镂:③上:
④一:⑤跪:⑥螯:
⑦寄托:⑧躁:
翻译: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些比喻来论证观点?
2、他认为学习应该有怎样的方法和态度?
【自我测试】
1、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①金就砺则利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④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跟站着)
B、而绝江河(横渡)
C、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
D、金石可镂(雕刻)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阻断)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B、由第二段可知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C、第三段作者用比喻从正面论证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D、文中用“蚓”和“蟹”设喻,意在说明客观条件虽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