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2)
《劝学》原文及注音
《劝学》原文及注音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劝学》原文及注音的相关内容,文章仅供大家参考!quàn xué劝学jūn zǐ yuē :xué bù kě yǐ yǐ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qīng ,qǔ zhī yú lán ,ér qīng yú lán ; bīng ,shuǐ wéi zhī ,ér hán yú shuǐ 。
mù zhí zhōng shéng ,róu yǐ wéi lún ,qí qū zhōng guī 。
suī yǒu gǎo bào p ù ,bù fù tǐng zhě ,róu shǐ zhī rán yě 。
gù mù shòu shéng zé zhí ,jīn jiù lì zé lì ,jūn zǐ bó xué ér rì cān xǐng hū jǐ ,zé zhī míngér xíng wú guò y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ù bù dēng gāo shān ,bù zhī tiān zhī gāo yě ; bù lín shēn xī ,bù zhī dì zhī hòu yě ; bù wén xiān wáng zhī yí yán ,bù zhī xué wèn zhī dà yě 。
高中语文必修4劝学(2)
劝学(2)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劝学2
译文: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水,却
能够横渡江河。
劝 学
第二段
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 的本体是哪一句?这四个比喻句说明了 什么道理?
本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小结: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劝 学
做 人 的 第 二 个 基 本 点
自读第二部分,有意识背诵
借 借助
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 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
与“真”相 对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 借助
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 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
与“真”相 对
解释下列各句中带横线词的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 比 不译 到 被
冰,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假字,通“性”
做 人 的 第 二 个 基 本 点
劝 学
第一段
动词,靠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
制成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劝 学
名做状,每日
做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 的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 通“智”,智慧 连词,表示递进 一 个 基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 本 检查对自己反省,就智慧明达, 点 而且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孙权劝学(篇二)
孙权劝学教学建议一、谋篇立意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劝学》第二课时编写:李歆刘珍荣〔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青、冰提高修养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博学、参省修身养性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积”与“不积”对比积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一”与“躁”对比专〔课文研读〕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江苏省2021届高考语文专项温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练习(2)
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课后练习(2)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2.下列句子有何句式特点?请加以分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⑶吾孰与徐公美?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故门生没必要不如师,师没必要贤于门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拘于时,学于余。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成天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重点实虚词,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检查背诵情况,引出新课。
二.进入新课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再全班齐读一遍。
2.学生逐句翻译,并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3.老师点评,补充字词。
兴:兴起焉:于此,从那里得:获得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上、下:向上、向下躁:浮躁4.老师提出问题: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对比论证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老师补充。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
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
这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三.古文知识小结1.老师示范小结虚词“而”的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
3.老师补充。
四.课文总结(略)五.扩展练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教案-2
劝学教案精选劝学教案三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翻译、背诵课文。
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
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2)小组竞赛。
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
(文言字词句解释)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
(课件显示)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高中古文《劝学》详细解析翻译
劝学(荀子)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
这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下面为大家带来劝学高中课文原文,快来看看吧。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翻译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劝学》_2
论点 ——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论
据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喻 证 法
金就砺则利
学习的重要意义
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 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 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结论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 利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 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
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 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劝学
《Hale Waihona Puke 子》前言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 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个个公 式,就是汇成学海的涓涓细流;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就是堆集书山的粒粒沙石。 今天让我们走近《劝学》,感受荀子带给我们的神秘的学习境界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劝学》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一.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
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劝学第2段翻译
荀子《劝学》第2段原文及翻译
一、荀子劝学第二段原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荀子劝学第二段翻译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2
5、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劝学》中,作者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1、《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2篇 《劝学》(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2篇《劝学》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跃,不能十步;()马十驾,功在不舍。
()而舍之,朽木不折;()而不舍,金石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而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四川绵阳·三模】《荀子·劝学》中“(),()”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意思相近。
2.【2024·宁夏石嘴山·三模】阅读高中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儒生周瑜形象;也可以在《劝学》中感受到“(),()”君子善于借力的聪明才智;走进《蜀道难》我们看到了“(),()”的九曲回还的蜀道。
回味初中教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花源,让我们流连忘返;《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知道了如何有礼貌地告诫别人;诸葛亮在《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中,再次表达了他对先主和刘禅的忠心。
3.【2024·陕西咸阳·三模】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即使是大鹏也依然有所恃,荀子《劝学》中直接表明类似观点的两句是“(),()”。
语文:6.23《劝学》教案(2)(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劝学》2
学习的方法 积 坚 专
第四段作用 明确了什么? 学习的态度 累 持 心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论 证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必要性 改变自己 (为什么要学习)
结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重要性
构
方法
(学习的实质)
第四段 学习的
专心坚持积累 操作性
荀子简介 原文演示 课文朗读
目 录 文字疏通
课文分析
课后练习 课外拓展
奉 化 中 学
林 建 格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 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 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 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态度
(应如何学习)
写作特色
逻辑性强 深入浅出 (善于使用比喻) 对比鲜明 入题快捷
舍弃,停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 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 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学》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劝学》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停止提取从比凝结成比合乎使…弯曲弯曲度即使又枯晒再这样挺直磨刀石锋利并且每天检查对智慧明达过错地片刻的踮起脚跟站着见得广招手表修饰强,声音宏大明显借助车脚步快达到游水渡过本性,禀赋无意义外物在那里深水善行获得具备半步没有用来…的骏马劣马停雕刻锋利强健向上地下的水专一的地方浮躁【知识点】(一)通假字1、輮:通“煣”,使弯曲。
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
4、知:通“智”,智慧。
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三)词类活用①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 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⑦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⑧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疏通第二、三段文意
【前课回顾】
1、荀子,名,字,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时人尊之,称他,著有《》二十卷,共32篇。
2、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日参省乎已()功在不舍()故不积跬步()金石可镂()锲 ( ) 而不舍虽有槁暴()()君子生非异也()
假舆马者()()知明而行无过()
3、实词积累
劝学()学不可以已()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金就砺则利()
4、虚词积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堂学习】
目标三:翻译课文第二段
指导三: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
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三:请用4分钟,对照注释将第二段译给同桌听,勾画译时的疑难问题。
疏通文意(解释标号词语,翻译句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②跂:
③见者远:④疾:⑤彰:
翻译: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
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②舆:
③利足:④致:
⑤能水:⑥绝:
⑦生:⑧物:
翻译:
【合作探究】
1、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五个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
目标四:翻译课文第三段
指导四: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
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四:请用3分钟,对照注释在笔记本上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②,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而神明④自得⑤,圣心备焉。
①焉:②渊:
③德:④神明⑤得:
翻译: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功⑤在不舍。
①跬:②无以:
③骐骥:④十驾:⑤功:
翻译: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③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④也。
蟹六跪⑤而二螯⑥,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⑦者,用心躁⑧也。
①锲:②镂:③上:
④一:⑤跪:⑥螯:
⑦寄托:⑧躁:
翻译: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些比喻来论证观点?
2、他认为学习应该有怎样的方法和态度?
【自我测试】
1、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①金就砺则利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④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跟站着)
B、而绝江河(横渡)
C、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
D、金石可镂(雕刻)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合乎)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阻断)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B、由第二段可知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C、第三段作者用比喻从正面论证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D、文中用“蚓”和“蟹”设喻,意在说明客观条件虽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