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练习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01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含解析)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试题分析】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所谓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而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求概述画面,题目比较简单。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需要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内容,概括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特征,点明情感。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景物形象分析(典例、练习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典例解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香子赵鼎①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①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答案解析】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例2】(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附答案详解)一、(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筛选概括能力。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二、(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小练习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小练习1.结合常见意境,运用一定的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写写这些诗(词)句表现出来的意境。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答:(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答:(3)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答:(4)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送人东归》)答:(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答:(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答:(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答:(8)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答:(9)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戴复古《月夜舟中》)答:(10)西风驿马。
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张可久《普天乐·秋怀》)答:答案:(1)清新(2)明净绚丽(3)清冷孤寂(4)辽阔深远(5)缥缈哀婉(6)孤寂闲适(7)雄阔悲壮(8)幽深美好(9)寥落悲凉(10)萧索苍凉2.(2018·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练习参考答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练习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参考答案】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赏析】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广阔的原野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边无涯。
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来来往往,踏着地上的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二、请赏析下列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及诗人的感情。
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贬谪而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步骤一)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绚烂风光(步骤二):鹅黄嫩绿、嫣红洁白,春色如此绚烂;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春景如此明媚,春光如此冶艳,春意如此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答案: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及训练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及训练答案[即时小练] (1)清新美好(2)清冷孤寂(3)辽阔深远(4)萧索苍凉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解析:首先找出第二联中描写的意象:日、桥、人、水、树、鸟,再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根据描写意象的特点及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①隐居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②卧,松高白鹤③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解析:选BC。
B项,颔联除了写寻找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寻找过程中的乐趣。
C项,错在“以动衬静”。
(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刻画形象:①“逍遥不记年”直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②“古道”“流泉”“花暖”“松高”描绘居处环境的清幽、静谧,侧面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③运用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洒脱自由的道家情怀。
思想感情:①对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的仰慕;②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③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4.(2018·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失意,归隐。
②通:得意,出仕。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
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参考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参考答案一、(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
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
说明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
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三、(1)解析: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形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表现嫩竹新出之态;颔联写嫩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套上,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颈联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竹子的色与味。
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色”即竹之色,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解析: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人,“不被摧残”就是要关心爱护人,尊重理解人。
答案: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专题23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析版)
专题23 规范作答——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一、真题速递1.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答案】(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壮美的画面。
【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2.【2014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
赏析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辨析其表达效果。
3.【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 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 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 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例4、阅读晏殊《蝶恋花》这首词,体会“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参考答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写出景既萧索,人又孤独, “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三句 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这 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诗歌景物形象练习
“形象意境类”题目
答题步骤和答案构成
“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 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 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一、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例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本文是一篇关于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高考对于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方式和技巧点拨。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和环境特点,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XXX水墨梅五绝【1】XXX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释: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XXX。
从教:任凭。
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XXX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XXX: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XXX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XXX对XXX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XXX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
(9分)XXX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XXX。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XXX。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答案】1.词中的竹林景象如何表现出来?(4分)答:词中通过描写“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等细节,展现出竹林的清幽和生机,而“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等描写则表现出竹林中的仙境气息和清新雅致。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
诗歌鉴赏——形象练习题答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练习题答案1、(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
(2)①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②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
③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
3.(1)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围成了篱笆。
这三句话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困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①设问。
“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托物言志。
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与追求。
③比喻。
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
形象生动地解释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④对偶。
“庙不灵”对“官无事”、“狐狸”对“乌鼠”、“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4.(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鉴赏诗歌的形象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景物形象答案回顾课本,例题引路《山居秋暝(王维)》【问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到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答案】:通过明月、松树、山石、流水山等景物,营造了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空山秋天的一种恬静幽美的景境。
《旅夜书怀》【问题】: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描写了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等景物;首联景物的特点是渺小、孤寂,颔联景物特点是雄浑开阔。
首联营造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的寂静凄冷画面,抒发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颔联营造了星空低垂更能衬托着原野的辽阔无边,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的一种雄浑阔大的画面,反衬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感情。
链接高考,真题实练(宁夏卷、山东卷)《鹧鸪天代人赋①》【问题】: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4分)【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跟踪练习,巩固答题技巧《余干旅舍刘长卿》【问题】: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
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均有蕴意。
结尾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鉴赏诗歌的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鉴赏的形象一、(·双鸭山第一中学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3.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这首,完成5~6题。
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5.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炼字能力。
首联用得最好的字应该是动词,比较“动”与“窥”两个字,很显然应选“窥”。
答题时,先写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进行细致分析。
【答案】“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
诗歌之景物形象答案
2022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学习目的:1、从景与情的角度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常见设题角度2、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考点解析鉴赏写景诗应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比照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即:把握景物形象的特征和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2.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彩,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彩的,其内在形象情感那么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消沉色彩的,其内在形象情感那么是消沉伤感的。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比照〔“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擅长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方法指导一设题角度:意象意境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风光?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解析此题考察对诗歌形象、意境的理解与把握才能。
高考语文复习--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专题练习及答案(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1.“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空旷远寂,寥廓壮美的画面。
1分——寥廓壮美;1分——山水及特点。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评分细则:(4分)第一问“山泉的品格”,主要应扣住原诗中“恬淡”和“长自清”,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如将“长自清”的意思说成“清高”、“自甘寂寞”也算对,但意思不是原意(如说成“我行我素”)就不能算对。
第二问“诗人的情怀”:两个方面,一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如“淡泊清高”答成“淡泊名利”、“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等都算对。
“任性自然”说成“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等也算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练习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赏析】
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广阔的原野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边无涯。
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来来往往,踏着地上的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二、请赏析下列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及诗人的感情。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贬谪而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步骤一)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绚烂风光(步骤二):鹅黄嫩绿、嫣红洁白,春色如此绚烂;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
氤氲,春景如此明媚,春光如此冶艳,春意如此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所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反衬,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步骤三)
【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
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
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象,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
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
“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
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
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
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
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
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
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
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
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
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
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
这首春思诗,正是如
此。
三、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
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