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校歌及注释

西南联大校歌及注释
西南联大校歌及注释

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简注:

1、五朝宫阙……指北京。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都以北京为都城,辽代称上京,金代称中都,明、清两代都称北京,宫阙,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见宫阙甚壮,怒。”阙,宫门两边的望楼。

2、衡山湘水……衡山即南岳(今衡阳),湘水指长沙,都是长沙的临时大学所在之地。

3、绝徼……绝,远;徼(音叫),边界,边陲。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

4、桢干(或干桢)……桢(音真),坚硬的木头;干(音赣),树干。桢干,古时筑墙所用的木板和立柱,喻具有真才实学,能胜重任的人才,比栋梁更优。

5、九州……《尚书、禹贡》称冀、兖、青、徐、扬、荆、豫、粱、

雍为九州。这里的九州泛指中国。

6、黎元……黎,众多的;元,人类;黎元即黎民百姓。

7、尽笳吹,弦诵……尽(音紧),纵然,尽管;笳,即胡笳,古代塞北和西域流行的管乐器,笳吹,泛指音乐活动或文化生活;弦诵,古代学校里用弦乐器和歌唱配合学生朗诵诗词,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

8、山城……当时系指昆明。解放后才称昆明为“春城”,称重庆为“山城”。

9、情弥切……弥,更加;指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环境安定的昆明,但报国之情更加迫切。

10、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便,即使。成,古时称方十里之地为一成。三户,犹言只有几户人家。此句的意思是:即使战斗到只剩几里土地,几户人家,我们打败日寇的雄心壮志仍不折服动摇。 11、多难殷忧新国运……殷,深切的、深情的;殷忧,即深忧。新,更新(动词)。此句含义是:祖国灾难无穷,忧患深重,我们一定要更新祖国的命运。

12、动心忍性希前哲……动,打动,激励,振奋;动心,激发理想,振奋精神。忍,克制;忍性,行事时能控制情绪,不任性,喻目标坚定。动心忍性,精神振奋而行事坚定。希,通睎,仰慕,崇敬;哲,志士仁人,才能识见超常之人。此句含义是:值此国家危亡,人民多难之秋,必须振奋精神,坚定方向;学习前辈志士仁人,踏着他们的足迹,跟敌人斗争到底。

13、复神京……复,收复,光复;神,神圣的;神京,指北京。

14、燕碣……燕(音烟),北京附近的燕山;碣,天津附近的碣石山。燕碣,代表京津地区。

在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的同时,刘文典对搞新文学创作的学者又分外轻视,并放言“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有一次警报响起,他挟着一个破布包,从屋里蹿出来就往郊外的山野方向逃窜,路上正遇联大文学院的副教授、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夺路而奔。刘文典顿时火起,停住脚步侧过身对沈从文大声骂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为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

沈从文出身穷乡僻壤的湘西,仅念过小学,及长后又以当兵谋生,属于自学成才的“土包子”学者和作家,没有西洋与东洋“海龟”的神气,在校中颇为东西洋大小“海龟”轻视,沈氏在文章中也不断地称自己为“乡下人”。在昆明时的沈从文由于辈分较低,加之生性腼腆,不轻易与人叫劲儿。此时见瘟神一样的东洋“海龟”兼“国宝”刘文典气势汹汹地向自己逼来,未敢计较,索性来了个逃之夭夭。刘氏仍不知趣,望着沈从文的背影继续嘟囔叫骂不止。由于刘文典对新文学与现代作家的蔑视,当他得知学校当局要提拔沈从文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时,勃然大怒,对众人大叫道:“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沈从文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他4毛钱!如果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

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扛。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32.遗男——遗孤,孤儿。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7.叟(sǒu)——老头。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0.其——在“如……何”前面加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西南联大校歌及注释

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简注: 1、五朝宫阙……指北京。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都以北京为都城,辽代称上京,金代称中都,明、清两代都称北京,宫阙,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见宫阙甚壮,怒。”阙,宫门两边的望楼。 2、衡山湘水……衡山即南岳(今衡阳),湘水指长沙,都是长沙的临时大学所在之地。 3、绝徼……绝,远;徼(音叫),边界,边陲。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 4、桢干(或干桢)……桢(音真),坚硬的木头;干(音赣),树干。桢干,古时筑墙所用的木板和立柱,喻具有真才实学,能胜重任的人才,比栋梁更优。 5、九州……《尚书、禹贡》称冀、兖、青、徐、扬、荆、豫、粱、

雍为九州。这里的九州泛指中国。 6、黎元……黎,众多的;元,人类;黎元即黎民百姓。 7、尽笳吹,弦诵……尽(音紧),纵然,尽管;笳,即胡笳,古代塞北和西域流行的管乐器,笳吹,泛指音乐活动或文化生活;弦诵,古代学校里用弦乐器和歌唱配合学生朗诵诗词,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 8、山城……当时系指昆明。解放后才称昆明为“春城”,称重庆为“山城”。 9、情弥切……弥,更加;指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环境安定的昆明,但报国之情更加迫切。 10、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便,即使。成,古时称方十里之地为一成。三户,犹言只有几户人家。此句的意思是:即使战斗到只剩几里土地,几户人家,我们打败日寇的雄心壮志仍不折服动摇。 11、多难殷忧新国运……殷,深切的、深情的;殷忧,即深忧。新,更新(动词)。此句含义是:祖国灾难无穷,忧患深重,我们一定要更新祖国的命运。 12、动心忍性希前哲……动,打动,激励,振奋;动心,激发理想,振奋精神。忍,克制;忍性,行事时能控制情绪,不任性,喻目标坚定。动心忍性,精神振奋而行事坚定。希,通睎,仰慕,崇敬;哲,志士仁人,才能识见超常之人。此句含义是:值此国家危亡,人民多难之秋,必须振奋精神,坚定方向;学习前辈志士仁人,踏着他们的足迹,跟敌人斗争到底。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重庆的南开

重庆的“南开” 作者: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茅海建 2016-08-29 09:11:57来源:往事 ?标签 ?重庆 ?南开中学 图左为张伯苓(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去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重庆。由于重庆到澳门的航班是隔日飞的,我也有了一点走一走的时间。朋友带我去看看重庆的“南开中学”。 算是我孤陋寡闻,以前还真不知道重庆也有一个“南开”。著名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都在天津,难道在重庆还有一个比山寨更大一点的“山城版”? 重庆的南开中学位于沙坪坝,1936年由天津南开掌门人张伯苓设立,并自兼校长。最初的名称是“南渝中学”,即南开与重庆的合名。张伯苓之所以要跑到重庆设校,是因为当时的华北局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没有停止其侵华的脚步。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继攻长城各口,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后不

支,被迫与日军签订了《塘沽协定》。华北由此已处于险境,天津由此已成为前线,日本在天津也有驻军,一旦形势有变,天津南开各校将有可能不保。 这一步先着,张伯苓还真下对了。 重庆的南渝中学开学还不到一年,“七七事变”爆发了。七月二十八至三十日,天津南开各校遭到了日军的野蛮轰炸,建筑几乎全部被毁,校园成了一片焦土。天津南开各校开始其流亡生活。张伯苓逃了出来,住到重庆的南渝。南京的报纸上也刊出广告,宣布有条件离开天津的南开男、女中学生,可以到重庆去继续学业。“南渝中学”随后亦改名“南开中学”,以示其生命之延续。 今天的重庆,修了许多沿江、跨山的高架路,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便从曾家岩到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大门,应当是新修的,与重庆一中相对面,入门即见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南开各校共同的校训。重庆南开的校歌,也沿用了天津南开的校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嘉陵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只是在后面一段咏唱时,宣示其新生命的地点,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边上。今天的沙坪坝,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与市中心无异;而在当年,却属于重庆的远郊区,进城的交通很不方便。南开中学的老师与学生只能都住校,吃饭也都在食堂,成了全宿制的学校。师生之间,交流很多。 1937年底,重庆被定为战时陪都,一下子发展起来。教育的需求量很大,重庆南开中学在校学生1938年秋达到1472人(至1945年秋达1900人)。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规模。战前天津的南开各校(大学、中学、女中、小学)学生加起来约三千人。学校的各种建筑不断修建起来,我们在校区内漫步,可以感到当年规划者的心思,房屋建在靠山一边,中间的洼地是规模极大的操场。学校后来遭到日军飞机的多次轰炸,因地形与设计的安排,损失较小。学校也在山上建了据说能藏两千人的防空洞。现在的校园里,老的建筑不多,但留存下来的,我觉得都有保护的意义。 张伯苓真是个大教育家,出手果然不凡,一下子就办出个名校。重庆南开中学很早就建有科学馆,旧楼似已不存。我在现在的科学馆中,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幅照片,都是院士,约有三十多位。我看着各位的介绍,大多是陪都时期的学生:马杏垣、钱宁、朱光亚、郭可信、楼南泉、邹承鲁、何曼德、周光召、杨士莪……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重庆南开中学的学生是了不起的,除了理工科外,文科的学子有吴敬琏、茅于轼、汤一介、张岂之、郑必坚等等,在政界有邹家华、阎明复等等,在企业界还有一个张忠谋。一所新学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培养出了这么多的人才。我离开科学馆时,想到的是“允公允能”的校训,却迎面看到橱窗中的展示,标明最近几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生的高考分数…… 陪都时期,国难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然文明不可绝,教育尤不可偏废。最有远见的教育家、政治家为这个国家保存读书的种子,留待日后的复兴。南开大学在流亡过程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这么差的条件下,从1938-1946年,九届才毕业了3343名学生(最少的两届只有二百余人),数量不多,差不多快到了“楚虽三户”境

(完整word版)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大(1) 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如本篇《愚公移山》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如《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等。 (2)方:指面积。高万仞:形容山极高。(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4)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5)塞sè:阻塞。 (6)迂yū:曲折,绕远。 (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汝:你们。 (8)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9) (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14)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 (16)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荷,扛,挑。簸箕:jīběn:竹子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17)扣:敲、凿。 (18)京城:姓氏。霜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 (1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 (21)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22)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23)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2018.7.7 今天在来南就的高铁上,读了几十页《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虽早已入手,但因期末考试,一直没看。今天终于可以看了。虽仅读了20多页,但已经数次看得热泪盈眶,那一代人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他们,中华民族方显伟大与厚重。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兼任北大哲学系主任。 季羡林是清华学子,是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弟子。陈寅恪的父亲是陈三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陈三立拒绝吃饭,拒绝吃药,谁劝也不行,后来就是这样饿死的。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是湖南巡抚(相当于省长。不过,比现在的省长官职大一点,除了要抓经济和人们生活,还能掌握一些部队)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陈宝箴在北京城里。在酒楼上,别人请客。他看到西边,圆明园一带大火弥天,当即痛哭流涕。 季羡林谈了当年帮陈寅恪卖书的事。因为一家人无钱取暖越冬,陈寅恪打算将书卖给学校;一是自己可以继续用,一是将来可望赎回,无论怎样,书不致流失。季羡林受老师托付去找胡适校长,胡适立即派车,让季羡林送去大洋,并把那些书拉到了图书馆。他留下了话,陈先生随时可以赎书。当年的大学,是学者的一个后盾,一个可以求助解困、可以从长记议、缓和窘境的信赖。 南开大学,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创办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伯苓和严修为创办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数学家陈省身都出身

南开,曾为张伯苓的学生。张伯苓的儿子叫张锡祜,张锡祜参加空军,与日军作战,血染长空殉国。 西南联大校歌有一句难懂的歌词“绝檄移载桢干质”,这就是“南迁”的本质:把这些对国家有大用的良材世木移载到偏僻的地方去,免受战争摧残。 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 在文学中,就像在所有东西中一样,才干与责任同在。 回来后,终于看完了整本书,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该看看这本书。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是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

往古者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变革无以图自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清华校长梅贻琦曾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 词:罗庸曲:张清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的词作者罗庸,字膺中,1900年生于江苏江都,1917年入北大文科国学门,毕业后入研究院。1926年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大讲师。1927年初赴日本,在东京大学讲学。当年秋,应鲁迅之邀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回北大任教,在国文系讲授《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课程。来联大后,讲授《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等课程,后曾代理中文系主任。曲作者张清常是贵州安顺人,1915年生,1934年毕业于北师大国文系,1937年毕业于清华研究院。他本是搞语言学的,但又酷爱音乐,曾参加指导过许多音乐活动。1938年任浙江大学讲师时,曾为马一浮作词的浙江大学校歌谱曲。1940年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讲师,1942年任副教授。到联大后,他组织和指挥了多次大型歌咏会和演奏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开学。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呈报校歌校训的训令称:“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为六艺之一。现在各级学校教授音乐,取材虽未尽趋一致,但多自编校歌,以代表各该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兹为考察起见,各级学校应将所编校歌,呈送本部,以备查核。”10月6日,西南联大第89次常委会决定成立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为主席,并立即进行征集工作。11月

《屈原列传》原文和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和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

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

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简释 常竑恩译作 编者按:今年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建院60周年。12月1日,是联大师院即今云南师大校庆日,届时,附中校友合唱团将与师大“师之声”合唱团同台演唱《西南联大校歌》。为此,我们特向广大校友介绍何予先生新编的联大坟歌合唱曲谱(见第二版),并发表刘琨校友根据常竑恩老师1992年6月28日在附中校友合唱团的演讲整理的《〈西南联大坟歌〉歌词简释》及陈天权校友编写的《关于〈西南联大校歌〉的史料》。 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在昆明正式上课,8月6日便成立了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诸名师为委员进行创作。最后由罗庸教授完成校歌歌词,由联大中文系张清常教授谱曲(张先生亦是联大附中校歌的曲作者和联大附小校歌的词曲作者)。1939年7月11日,《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正式公布,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记录了西南联大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奋斗历程,歌词悲壮激昂,曲谱悠扬曲折,师生传唱,催人奋进。 一、校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衅燃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火。当时,我是北大二年级学生;正与几位同学在京郊活动,就听到这罪恶的枪声,有位同学的腿上还中了日本强盗的子弹。至此,华北沦亡已为期不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奉命南迁长沙,合组新校,取名“长沙临时大学”,分理、工、文、法商4个学院,于11月1日分别在长沙和南岳(今衡阳)上课。年底,南京、上海相继失陷,武汉岌岌可危,长沙动荡。1938

年2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三校师生千余人又告别长沙,奔赴云南继续办学,这便是歌词所云:“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于质”:…”其中,有几百名体魄较好,思想坚定的师生是徒步长征的(其间也搭乘过便车),他们终于在4月20日胜利进入昆明,学校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祖国的这批栋梁之材(桢干)于5月4日在遥远的边疆(绝徽)昆明(理工学院)和蒙自(文法学院)开始上课了。(一个学期后,蒙自文法学院也迁昆明)。三个月后,8月4日,联大决定增设师范学院,其1938年度第一学期于12月1日开始上课,这便是今天云南师大的前身。 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宜告结束,北大、南开、清华三校复员北返。西南联大在昆8年半,岁月虽短,却为祖国育出成千上万的优秀革命干部和专家学者。在8年抗战中,西南联大一直是祖国大后方的学术重心和民主堡垒,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现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探讨形成这段历史的原因。我认为,其原因有三条:第一,中共地下组织的正确领导;第二,师生艰苦奋斗矢志救国的精神;第三,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的开明与支持。 联大3000多师生坚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发愤工作与学习,矢志报国,人贫志坚,战胜困难险阻,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龙云先生是当时省级官员中较开明和有见识的一位,联大在8年中创造的奇迹,应有他的一分功劳。我清楚地记得,联大每次集会游行,他从未阻止过,有时还设法加以保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孔祥熙垄断香港民航飞机,抢运其家眷甚至洋狗,而丢下许多政府要员和知名人士不顾,联大学生于1942年1月6日发动了“讨孔示威大游行”,由联大出发,经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愚公移山 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