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能 为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项__伯__就__在__夜__里__骑__马__到__刘__邦__军__中__,__私__下__会__见__了__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 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为(之)一击缶.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 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4、省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
“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 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 可译为: “难道……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 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传》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见句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词性比较固定,不像现代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分。

名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

名词的数量没有现代汉语中的复数变化,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或其他语法结构来表示复数的含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具有时态、语气和语态等变化。

其中,常见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语气主要包括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假设语气。

语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

3.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等,用法较为复杂。

代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其他语法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常用的介词有"於"、"於是"等。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

5.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且"、"若"等。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指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句子并列在一起。

并列句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或选择关系。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修饰手段,用来对名词进行修饰和说明。

定语从句通常紧跟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使用"之"字引导。

3. 补语从句补语从句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意义,通常位于主语或宾语之后,使用"得"、"之"等字引导。

补语从句可以表示结果、目的、原因等。

4.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包括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

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解析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句式与语法结构深受推崇。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典雅的文体。

一、古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1. 并列句句中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平行排列,句与句之间用顿号分隔。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举例、并列对比等。

举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 倒装句句子的主谓语序颠倒,常用于修辞手法,增强语气或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

举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平行句将两个或多个同类的句子并列,句与句之间用顿号隔开。

这种句式常用于叙事、议论等。

举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 主谓宾句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后。

举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虚词丰富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十分丰富,如“之、乎、于、其、者”等。

虚词的运用能使句子更加凝练、优美。

例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2. 重叠句法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重叠句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或词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句:明知故问,非道也;先解之而后问之,问得有益也。

3. 偏正结构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偏正结构,即用形容词、动词短语或名词作补充说明。

例句:心灵纯净,志向高远。

4. 比兴手法比兴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和比拟,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以上只是古代文言文句式与语法特点的一部分,古代文言文更为广泛而复杂。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总结: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有着独特的特点,如并列句、倒装句、平行句、主谓宾句等。

句子结构严谨,运用虚词丰富,重叠句法、偏正结构和比兴手法常常出现。

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句式结构1. 并列句结构:文言文常使用并列句来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这种句式结构通过并列关系来突出主句的内容。

2. 定状结构:定状结构是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在句中加入定语或状语,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春风如刀,夜月如雪。

" 这样的句子通过形象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3. 递进结构:递进结构是文言文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

通过使用“既...又...”、“虽...但...”等词语来表达递进关系,增强句子的语义力量。

比如:"既往不咎,亦勿遗诛。

" 这个句子通过使用“既...又...”的结构来表达递进关系。

二、语法规则1. 典型的文言文语法规则包括句末助词、句中助词、虚词等的使用。

句末助词的使用可以表达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例如:“先生言之凿凿。

” 句中助词的使用可以衔接各个短语或句子,增加句子的流畅性,例如:“既而盛气凌人,好大喜功。

”2. 文言文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变化形式较多,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规则。

例如,动词的变形包括不定式、使役形、完成形、被动形等。

形容词的变形包括基本形、夺宝形、赘形等。

副词的变形包括否定副词、疑问副词、程度副词等。

3. 文言文的病句修养是关键。

病句修养是修炼文言文水平的一项基本功。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俗气的词语、正确的用字等。

同时,句子的平衡和平仄的处理也需要注意。

总结起来,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是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并更准确地传达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包括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并列结构等。

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语通常出现在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尔”、“夫子有言”。

2. 倒装结构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也有广泛应用。

主要有主谓倒装和宾语谓语倒装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是将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常用于疑问句、条件句和感叹句等。

例如:“何思之不勃焉?”、“昔者庖人氏,师事以长”。

3.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列举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仁、义、礼、智、信”,“孔子读书,不倦恒乐”。

二、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使用、动词变化、虚词运用等。

1. 词汇使用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较为丰富,常使用多音词、双音词等。

遣词用字还要考虑平仄要求,并注重字音的和谐美感。

2. 动词变化文言文的动词变化比较复杂。

动词有词性变化和时态变化两方面。

动词的词性变化主要通过前缀和后缀的增减变化,时态变化则通过变化动词的后缀来表示。

3. 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

例如,文言文中的助词、介词和连词等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标注等作用。

三、其他特点除了上述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外,文言文还有一些其他特点。

1.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标点符号主要用于分句、标明停顿和语气等。

2.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固定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的使用使文言文更富有文化内涵。

3.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和借代现象。

长篇文言文多采用省略手法,以减少冗余重复的表达,增加意蕴。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包括句式结构的主谓宾、倒装和并列等形式,以及词汇使用、动词变化和虚词运用等语法规则。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与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与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与语法特点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语法特点和基本句式。

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特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一独特形式的文字。

一、基本句式1. 主谓结构文言文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结构,主语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末。

这种句式简洁明了,突出了主语的重要性。

例如:鞠为茂草,莅以庶政。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天下者,治乱之主也,不可不察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2. 状语前置文言文中,状语通常位于谓语之前,用来修饰主谓成分。

这种句式能够增强修饰成分的语气,并且使句子更加凝练。

例如:庸善始终难回复也。

(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武王既没,周公襄政。

(司马光《资治通鉴》)3. 并列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并列句,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排在一起,突出事物的对比或者并列关系。

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谨有三,无成为大;不忠有三,无官为大。

(《礼记·檀弓上》)一失足成千古恨,长着耳朵长着眼。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二、语法特点1. 句末助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句末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态度或者修辞手法。

这些助词的使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增加语句的变化和变现力。

例如:与人为善者,人亦之为善;与人不善者,人亦之为不善。

(《论语·颜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秋浦歌》)步月嗟怀古,人事有代谢。

(杜甫《月夜忆舍弟》)3. 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繁,如“之”、“乎”、“其”等,这些虚词起到连接作用,加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王子乎,难道寒门者有深思熟虑之分乎?(《老子》)静则思之,动则行之。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用法。

本文将从词序、短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一、词序的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

1. 主谓宾的固定顺序文言文中,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紧接其后,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2. 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之后文言文中,直接宾语常常放在间接宾语的后面,这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木兰诗》)二、短语的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短语结构,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1. 比拟短语比拟短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进行比喻和象征。

比拟短语常以“如”、“若”、“似”等词开头,表示一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

例如:“如水之清,如山之巍。

”(《论语》)2. 接续短语接续短语是文言文中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的常用短语。

“以”、“故”、“若”等词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而“若”、“如”、“倘若”等词则用来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以心做人,则为心之德。

”(《论语》)三、句式的特点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常常运用于修辞或表达特定含义。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用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且”、“而”、“乃”等。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2.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达到鲜明的修辞效果。

常见的倒装方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倒装等。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千家诗》)四、修辞手法的特点文言文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或表达情感。

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或类似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明确或引发联想的效果。

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目的。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课文例句比较多)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1)表示疑问: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XXX:“你凭什么知道?”B、XXX……?(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子在想什么,问女子在想什么?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那你怎么办?D、如…XXX?XXX?(拿…怎么样呢?)例如:虞兮虞兮,你该怎么办?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我和城市相比,哪个更美?公之视廉将军,和XXX相比,哪个更好?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而XXX刚刚败了,你怎么能抵抗这个难题呢?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然轻胜,被抛弃降顺秦国,你不同情公子姊姊吗?H、何为……?(为什么……?)例如:你为什么要生我家呢?2)表示反问:A、XXX……哉(也)?(怎么能……呢?)例如:如果只是做佣人,你怎么可能富有呢?何能胜过这条路呢?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如:你干什么呢?C、其……乎?(难道能……呢?)例如:尽你的努力,却无法到达目标,这样你就不会后悔了,难道还有人能够批评你吗?D、顾……哉?(难道……吗?)例如: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吗?E、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然有弩箭,却害怕XXX将军吗?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小鸟怎么会知道天鹅的志向呢?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道也不发怒,这不是君子吗?H、……非……欤?(……不是……吗?)例如:这不是三闾大夫吗?I、宁……耶?(哪里……呢?)例如:难道不知道这是回家的最后一程吗?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然有君命,速度怎么这么快啊!B、直…耳!(只不过……罢了!)例如:XXX:“不可,只不过不到一百步!”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我已经没有事情可做了,只能等待死亡了。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之出现在倒装句 倒装标志,不译
• 如 都督阎公之雅望 技经肯綮之未尝
6 之作代词
译作它,他,这
7 时间词后,不译 顷之 久之
“其”字的用法
代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后用兵
其中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其…其..=是…还是…其信然邪?其梦耶? 表假设:如果,假如 表商量:还是 吾其还也
•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 蠢笨的企鹅,胆怯的把肥胖的身体躲
藏在悬崖底下。
• 而 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 则 者之
规律:判断而,看前后,以字有时译作“而”
1而 前后两个动作先后发生=>顺承
如骊山北构而西折 先向北建然后向西建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 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1) “……者,……也”式。
例: 1、子瑜者,亮兄谨也。(«赤壁之 战》)(2) “……者,……”式。
•3.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种类 中心词是定语 修饰的那个词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的种类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1、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2、马之千里者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的种类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文言文虚词、句式及相关语法
考考你,以下是什么句式
1.苟以天下之大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刘备,天下枭雄 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汝殁以六月二日 6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7而来执法严, 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8(某人)复以清节(节操)见知(知道),
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中文语法口诀
•。
• 口诀: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 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 施者。
被动句归纳
1. 动词+于+主动者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 见+动词或见+动词+于 • 信而见疑//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归纳 3、为或为…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属,吾属皆且为所虏 4. 被 (受)….于…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受制于人。 5、从语意判断表被动。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之”或“是”标志宾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⑵夫晋,何厌之有? ·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
考考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4、状语后置)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意什么? 如:“躬耕于南阳”。 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即
“于南阳躬耕”。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⑵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定语后置的种类
(4)“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能不屈从与权阉势力,保持自 பைடு நூலகம்志向的,四海之内,能有几人?
定语后置的种类
(5)“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其无知,悲不几时
表反问:难道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揣测:大概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 ·
3、用副词“乃”“则”“即”“皆” 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
4.用“非”“未”“弗”“无”“莫” “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
·
5、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1、粟者,民之所种。
(3) “……,……也”式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蔺列传》 夫战,勇气也。
(4) “……者也”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
2.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文刀言俎文,判断我句为·最鱼显肉著。的特点就是基本 ⑵⑶上成此问这不后今用是典判何籍断皆世词“为。·是版”本来。表示,是一般翻译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同时发生=>表修饰 不译 子路率尔对曰
• 提刀而立
提着刀站着
3前后相反=> 却
•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年纪还不是很大呢,却视力模糊 了
4前后词性一一对应并可颠倒=>表并列
• 二败而三胜
词性完全对称,前后颠倒没差
•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两个而全是表并列
5表假设,如果
死而有知
6通“尔”,你
•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三、倒装句式
• 文言文倒装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 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 3.定语后置 • 4 状语后置
1.(主谓倒装)。
⑴甚矣,汝之不惠! 如鸣佩环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而母立于兹
• 判断 之 看前后
1 之后跟地点 => 到
• 如:杳不知其所之(宫车到的地方)也 辍耕之垄上
2 之后跟名词 => 的(只有后面跟名词才能译为“的”)
• 如悦亲戚之情话 吾闻庖丁之言
3 之前名词,后动词/形容词=>主谓插之 不译
• 如 鲲之大 知来者之可追
4 之后所字结构 =>
主谓插之 不译 手之所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