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绪在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曾有这样的论述 在20世纪上半叶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中国历史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 影响,自1950~1957年逐渐形成了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主要 起积极作用,但后来其弊端日益显露。 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等,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都是 由于计划经济的结果。
5.关于1917至193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填空题) (1)苏联成立(1922年底)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 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此后, 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③1936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④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 位。 (4)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 联的基本确立。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课本P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略)(2)内容(略) (3)评价: 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 保障了军事胜利。 消极作用:它是迫于当时恶劣环境而实行的临时性措施, 而并非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在实践中弊端很大,严重损 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 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线。
(与中国历史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实行的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同样,对中国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时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相适应的。
4.关于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问题(课本P14) (1)形成: 在1936年召开的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 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 联的确立,也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称斯大林模式 (2)特点: ①经济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 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特点: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 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 高度集权。
② 在二月革命后上台的资产阶级,面对战争造 成的执政难度无能为力,人们希望得到和平和面 包,他们却一时无法满足,失去了民心。而布尔 什维克党不仅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争取工人和士 兵,除了列宁的《十月提纲》为党及时明确了斗 争方向外,还抓住和平、面包土地问题,争取了 群众,取得了民心。人民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 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为社 会主义革命性质。
第一单元: 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36年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世界革 命运动高涨,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 家进行生产关系调整时期。
本章重点问题分析 1.十月革命的特点(课本P2) (1)从理论的角度看: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 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 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 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2)从革命的道路看: 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 到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 紧密相连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 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 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课本P3) ①1917年3月和11月,俄国相继发生了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 皇统治,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 夫王朝,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 辟了道路,故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世界 各国力量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的苏联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对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需要。
不论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还是资本 主义的改革,只要是与实际相适应, 就能成功,就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反之就会出现社会危机,导致法西斯 上台,战争策源地形成。
世界现代史(下)
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刘宗绪在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曾有这样的 论述: 在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关系经历了一 次大规模的动荡整合。这次整合孕育于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所导致 的欧美强国力量对比所发生的变化、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爆发,直至1945年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尘埃落定。
(与中国历史联系) 俄国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反映 了俄国国情(二月革命后,大城市的反动 势力受到削弱)的特殊性。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国情(大城市的反动势力强大) 同样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即由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由 于各国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各国进行 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 并不一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依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就是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调整。
新经济政策: 背景(略) 内容(略) 评价: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3)影响: ①该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巨大作用, 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 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卫国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二战后不 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说明这一体制在当时是适应 经济发展的。 ②该体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