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诊断标准
百日咳规范管理
四、处理原则
1、对病人的隔离
自发病后隔离40天 或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隔离30天 接触者观察21天
2、对病人的治疗
2.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和适当温度、湿度。半岁以
下婴儿常突发窒息,应有专人守护。婴幼儿痉咳时可采取 头低位,轻拍背。痉咳剧烈者可给镇静剂,如苯巴比妥纳、 地西泮等。 2.2 抗菌治疗:
从起病至痉咳出现,一般约1~2周。病初为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包括低热、流涕、结膜充血、流涕及轻咳等。 3—4天后上述症状减轻而咳嗽日渐加重,进入痉咳期。此 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 痉咳期
约持续2~6周或更长。突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 嗽。典型病人咳嗽成串出现,每次咳嗽连续十至数十声, 最后深长吸气,直至咳出黏稠痰或将胃内容吐出为止,紧 接着急骤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的吸气性吼声为本病的特 征。阵咳日轻夜重,由于剧咳,可致面部、眼睑浮肿,眼 结膜充血、鼻粘膜出血,舌系带溃疡。婴儿常无典型痉咳, 发作时可能只有咳嗽、呼吸暂停、发绀,以致窒息、惊厥, 或间歇的阵发性咳嗽。
其他:结膜下出血、脐疝、腹股沟疝和脱肛等。
三、诊断标准(WS274-2007)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
行,无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 2.1 典型病例: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咳嗽超过2周者。 2.2 不典型病例: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青紫和
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青少年和成人有不 典型较轻症状,三期症状都缩短或无明显阶段性,而只表现 持续2周以上的长期咳嗽。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以持续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痉咳终末出现的鸡鸣 样吸气性吼声为临床特征,并常伴有呕吐,易合并肺炎及 脑病。好发于婴幼儿。本病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 3个月,故名“百日咳”。
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及治疗建议
01 流 行 病 学 02 病 原 学 03 临 床 表 现 04 诊 断 标 准 05 治 疗
目 录
01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家庭内成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是儿童百日咳的 主要传染源。
.易感人群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感染宿主,任何年龄 都可以罹患百日咳,人群普遍易感。
06 治疗
治疗
抗菌治疗: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 等,疗效与用药早晚有关,卡他期应用抗生素可以减轻甚至不发生痉咳,进入痉咳期后应用,则不 能缩短百日咳的临床过程,但可以缩短排菌期及预防继发感染。 红霉素30~50 mg/(kg·d),每天3次,静脉滴注或口服,7—14 d为1个疗程;阿奇霉素5~10 mg/ (kg·d),1次顿服,总量30 m∥kg,3—5 d为1个疗程;罗红霉素5~10 mg/(kg·d),分两次口服,7~ 10 d为1个疗程;克拉霉素15 mg/(kg·d),分两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绝大多数患儿治疗1个疗程 即可。 除新生儿外均推荐红霉素,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根据依从性和耐受性酌情选用;新生儿由于使 用红霉素有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故不推荐使用,可使用阿奇霉素,需注意阿奇霉素可能导致致 命心律不齐的风险。 近年国内有报道百日咳鲍特菌耐红霉素比例较高,临床使用红霉素静脉滴注近1个疗程症状仍无改 善时,可考虑复方新诺明(SMz—TMP)50 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5 d。因SMz—TMP可与胆 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该类药物在2个月 以下婴儿的应用属禁忌,此外使用前还需除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击一PD)缺乏症。
百日咳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的咳嗽症状通常 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 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 、胸痛等。
哮喘
哮喘的咳嗽通常在夜间或 清晨发作,与百咳的咳 嗽特点不同。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咳嗽特点和其他症状 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血 清学检测,以确定诊断。
确诊
如果细菌培养阳性或血清学检测显 示近期感染过百日咳细菌,则可确 诊为百日咳。
在痉咳期,使用镇咳药、祛痰药等缓解咳嗽症状 ,保持呼吸道通畅。
恢复期治疗
在恢复期,以支持治疗为主,加强营养支持,促 进康复。
治疗流程
急性期治疗
在患者发病初期,使用抗生素 等药物抑制病原繁殖,减轻咳 嗽等症状。
恢复期治疗
在恢复期,以支持治疗为主, 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入院评估
对疑似百日咳患者进行入院评 估,确诊后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词
成人百日咳症状与儿童相似,但相对较轻,病程也较短。
详细描述
成人百日咳症状与儿童相似,但相对较轻,病程也较短,一 般1-2个月左右。成人患者常有吸烟史或者免疫力低下,需要 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同时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病例三:重症百日咳的诊治
总结词
重症百日咳病情严重,需要及时抢救和治疗。
。
THANKS.
百日咳的诊断
02
诊断方法
01
02
03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的咳嗽特点、程 度和持续时间,结合其他 症状如发热、乏力、胸闷 等。
细菌培养
采集患者的痰液或鼻咽拭 子进行细菌培养,以检测 百日咳细菌的存在。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百日咳 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过 百日咳细菌。
百日咳诊疗指南
百日咳诊疗指南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自潜伏期末至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以发病第一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发病率最高。
母体无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罕见。
本病发生于各世界各地,多见于温带及寒带。
一般散在发病。
本菌自呼吸道侵入,依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堆积潴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
长期咳嗽,在咳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和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病理变化可见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支气管甚至肺泡周围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
分泌物阻塞气管可出现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
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出血及神经细胞变性。
潜伏期2~20天,一般为7~10天。
典型经过分为三期:(一)卡他期(前驱期)自起病至痉咳出现,约7~10天。
初起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
3~4日后其他症状好转而咳嗽加重。
此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二)痉咳期咳嗽由单声咳变为阵咳,连续十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继而一次深长的吸气,因声门仍处收缩状态,故发出鸡鸣样吼声,以后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直至咳出粘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
每次阵咳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达十数次至数十次,日轻夜重。
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大小便失禁。
少数病人痉咳频繁可出现眼睑浮肿、眼结膜及鼻粘膜出血,舌外伸被下门齿损伤舌系带而形成溃疡。
百日咳检查方法
百日咳检查方法
1.临床意义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从广泛实施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后,本病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百日咳的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2.检查方法:
2.1.白细胞计数
卡他期及痉咳期末可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0~50)×109/L,分类中淋巴细胞占0.60~0.80,无幼稚细胞。
如有继发感染时,淋巴细胞即相对减少。
2.2.细菌培养
卡他期及痉咳早期使用鼻咽拭子,或用咳碟法收集标本,用薄-姜氏(B-G)培养基做细菌培养,可获得阳性结果。
2.3.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
用鼻咽拭子涂片,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病原体有快速诊断的优点,但本法特异性稍差,仅作辅助诊断之用。
2.4.血清学检查
做双份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如抗体效价递升可予确诊。
近年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对早期诊断有所帮助。
也有用单份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1:320效价作为阳性诊断值者。
2.5.细菌特异性核酸检测
可使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法扩增细菌特异性核酸,据报道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好。
百日咳检验标准
百日咳检验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剧烈的咳嗽发作。
为了确诊和治疗该疾病,需要进行百日咳检验。
百日咳检验是通过检测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是否含有百日咳杆菌来进行的,有效的百日咳检验标准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百日咳检验的标准主要包括症状、检测方法和结果解读。
首先是症状,百日咳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咳嗽发作、呼吸困难、发热和喉咙疼痛等。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百日咳检验以确认诊断。
其次是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百日咳检验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痰样本检测和鼻咽拭子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是否含有百日咳抗体来诊断该疾病,痰样本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的呼吸道痰液中是否含有百日咳杆菌来诊断,鼻咽拭子检测是通过对患者的鼻咽拭子进行PCR检测来诊断。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
最后是结果解读,百日咳检验的结果通常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
阳性结果表示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含有百日咳杆菌,确诊为百日咳;阴性结果表示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不含有百日咳杆菌,暂时排除百日咳。
需要注意的是,百日咳检验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样本采集的时间、样本处理的方法以及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等,因此在解读结果时应谨慎对待。
百日咳检验标准对于确诊和治疗百日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和患者都应遵循相关标准和建议,及时进行检验和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研和实践,能够提高百日咳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预防和控制这一传染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剧烈的阵发性咳嗽,咳嗽时常伴随呼吸困难、喘息、呕吐和面部充血等症状。
患者经常在夜间发作并呈现发作性,继续数周至数月,所以称之为“百日咳”。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在咳嗽处传播给他人,尤其对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百日咳规范管理
2、传播途径 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咳嗽、说话、打喷嚏时病原菌随 飞沫传播,易感者吸人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多数病例在 指示病例出现症状后2周内出现。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 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 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病。我国的百日咳病 例目前仍以儿童为主。近年来百日咳发病年龄有上升趋势。
3、实验室检查 3.1 外周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明显升高。 3.2 从病人的痰或鼻咽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 3.3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比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符合2.1、2.2任何一项的规定,或伴有流行 病学史者。 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的规定。 4.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2、3.3项中的任何 一项的规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7-10天。百日咳的病程较
长,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三期: • 卡他期 从起病至痉咳出现,一般约1~2周。病初为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包括低热、流涕、结膜充血、流涕及轻咳等。 3—4天后上述症状减轻而咳嗽日渐加重,进入痉咳期。此 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 痉咳期 约持续2~6周或更长。突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 嗽。典型病人咳嗽成串出现,每次咳嗽连续十至数十声, 最后深长吸气,直至咳出黏稠痰或将胃内容吐出为止,紧 接着急骤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的吸气性吼声为本病的特 征。阵咳日轻夜重,由于剧咳,可致面部、眼睑浮肿,眼 结膜充血、鼻粘膜出血,舌系带溃疡。婴儿常无典型痉咳, 发作时可能只有咳嗽、呼吸暂停、发绀,以致窒息、惊厥, 或间歇的阵发性咳嗽。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患者居室定时开窗通风、湿式扫除,勤晒衣被,无 需终末消毒,但对患者的痰液、呕吐物可用漂白粉等氯制 剂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按照 “国家疫苗使用和管理规范”提供的免疫程序 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基础免疫3、4、5月龄,加强 免疫1岁半。 对7岁以下未完成4次基础免疫程序的密切接触者,应 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免疫程序;对已完成百白破疫苗基础和 加强免疫的儿童可不予接种。
百日咳诊断标准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GB 15998—1995】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诊断原则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史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临床表现3.2.1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实验室诊断3.3.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病例分类3.4.1疑似病例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1。
3.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和治疗建议
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 血、呼吸急促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痰液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诊百日咳。
百日咳的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 ,避免交叉感染。
对症治疗
针对咳嗽症状,可选用止咳药和 雾化吸入治疗;针对痰液粘稠, 可选用祛痰药;针对发热等症状 ,可选用解热镇痛药。
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 以春季较多见。
病原体主要侵犯儿 童呼吸道,成人较 少发病。
5岁以下儿童易感性 最高,病情较重。
百日咳的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
早期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带鸡鸣样吸气 性回声、呕吐。
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
中期
后期
阵发性咳嗽逐渐加重,出现痉挛性咳嗽,咳 嗽终末带鸡鸣样吸气性回声,严重时可伴有 呼吸暂停和紫绀。
《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和治疗建议 》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百日咳概述 • 百日咳的预防和控制 • 百日咳的诊断和治疗 • 结论和建议
01
百日咳概述
百日咳的起源和传播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较 长的潜伏期和传染期。
百日咳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 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咳嗽逐渐减轻,精神、食欲逐渐恢复。
百日咳的诊断标准
1 2
临床表现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带鸡鸣样吸气性 回声、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和痰液中抗体检 测阳性等。
3
病原学检查
采用鼻咽部分泌物或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或核酸 检测阳性等。
百日咳诊断标准(WS274-2007)
百日咳诊断标准(WS274-2007)百日咳诊断标准(WS 274-200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百日咳的诊断和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双份血清paired sera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
2.2痉咳spasmodic cough连续不断地痉挛性咳嗽。
2.3 百日咳I相血清Bordetella pertussis phage I serum百日咳鲍特菌光滑型(I相)菌免疫动物所获得的血清。
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lon,PCR一种用于在体外酶促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快速方法,基本步骤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三个部分。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四季均有发病,春夏季多发,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有与百日咳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无预防接种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 典型病例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咳嗽≥2周者。
3.2.2 不典型病例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青紫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青少年和成人具有不典型较轻症状,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期症状都缩短或无明显的阶段性,而只表现持续两周以上的长期咳嗽。
3.3 实验室检查3.3.1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明显增高。
3.3.2 从痰、鼻咽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鲍特菌,检验方法见附录B。
3.3.3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比急性期呈≥4倍增长,检验方法见附录B。
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百日咳病例诊断。
5诊断标准5.1 疑似病例符合3.2.1、3.2.2任何一项的规定,或伴有3.1项的规定。
5.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3.1的规定。
5.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3.3.2、3.3.3项中的任何一项的规定。
百日咳诊断治疗指南
百日咳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资料,全年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
要注意该处有无百日咳流行,是否有百日咳接触史,是否接种过百日咳菌苗。
2. 临床表现:潜伏期:7~14日。
起病初有发热、咳嗽、流涕,2~3日后,低热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但出现咳嗽加重,很快进入痉咳期。
典型的症状是连续、短促的咳嗽十几声至数十声,常咳至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静脉怒张,身体倦缩。
由于连续的咳嗽、肺回气迫切,不得不长吸一口气,空气通过痉挛的声门而发出高音调的鸡鸣声。
由于痉咳,可影响呕吐中枢而产生呕吐。
由于痉咳,可引起上腔静脉压力增加而产生眼脸浮肿,结膜出血和鼻粘膜出血,痉咳期在发病第六周为高峰期,轻者每昼夜发作5~6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甚至引起阵发性窒息或抽搐。
无并发症者,经过2~3周,症状逐渐减退,痊愈后一年内,由于大脑的回忆反应,患感冒也可以出现痉咳。
并发症:(1)支气管炎及肺炎;(2)百日咳性脑病,由于细菌毒素以及痉咳所致脑缺氧,水肿和出血,病者可表现为昏迷、惊厥,甚者可危及生命,脑病的后遗症有癫痫、智力减退。
3.实验室诊断采用咳喋法或咽拭子培养,早期90%患者可培养到百日咳杆菌。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鉴别诊断】早期应与感冒相鉴别,某些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可表现为痉咳,临床上称之为“百日咳综合征”应加以鉴别。
白血病的细胞浸润引起的痉咳、也应注意排除。
【治疗原则】1.保持安静及足够睡眠,痉咳者可用镇静剂如安定等。
2.应用支气管解痉剂,氨茶碱或非那根等。
3.抗生素的选择,红霉素或氯霉素有效,在早期(卡他期),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在痉咳期治疗,对病程无影响。
合并症发生时,要注意更换有效的抗生素。
【预防】1.免疫接种百-白-破疫苗。
2.对易感者,接触患者后可口服红霉素或肌注百日咳高价免疫球蛋白1.25~2.5ml,连续三日。
百日咳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
百日咳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百日咳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哈。
你说这百日咳啊,就像个调皮的小捣蛋鬼,可得把它给认清咯!咱先说说那咳嗽,可不是一般的咳嗽呀!那是一阵一阵的,就好像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你的喉咙,咳咳咳个不停。
而且啊,那咳嗽起来的劲儿可大了,小脸憋得通红通红的,像个红苹果似的。
你想想,要是有人老是这么咳咳咳的,那是不是得引起咱的注意呀?还有呢,那咳嗽的声音也很特别哦,就像只小公鸡在叫,“喔喔喔”的。
要是听到这样的咳嗽声,咱就得多个心眼儿啦!再说说这病程,它可真够顽固的呀!时间拖得老长了,就像那难缠的小尾巴,甩都甩不掉。
这要是一般的咳嗽,过几天也就好了,可百日咳呀,那可得折腾好一阵子呢!然后呢,有些孩子可能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哎呀呀,就好像被人捂住了嘴巴和鼻子似的,喘不上气来。
这多吓人呀!那怎么才能确定是不是百日咳呢?医生们可有他们的办法嘞!他们会仔细地询问病情,听听那咳嗽的声音,看看症状是不是符合。
这就好比是警察抓小偷,得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定罪呀,对吧?要是怀疑是百日咳,还得做一些检查呢!比如说细菌培养,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要把那捣乱的百日咳病菌给找出来。
还有血清学检查呀,这也是很重要的手段呢。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百日咳,它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能把孩子折腾得够呛。
所以呀,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咱就得赶紧找医生,可别自己瞎琢磨。
你说这百日咳是不是就像个隐藏在孩子身边的小怪兽呀?咱得时刻保持警惕,把它给揪出来!别等到它闹得厉害了才重视。
咱得像保护宝贝一样保护孩子们的健康,让他们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长大。
反正我觉得吧,对于百日咳,咱就得多长个心眼儿,多留意观察,一旦发现有啥异常,赶紧行动起来。
可不能让这小捣蛋鬼在咱眼皮子底下捣乱呀!这就是我对百日咳确诊病例诊断标准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百日咳临床诊断标准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传播。
【消毒】
对干燥、紫外线、常用消毒剂均敏感。56℃30分钟即可死亡。
疑似病例加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时喷出的飞沫传播
百日咳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流行季节有持续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二、确诊病例:
1.有与百日咳Βιβλιοθήκη 者密切接触史;2.末梢血白血球显著增高、淋巴细胞常占50%以上;
3.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离到百日咳嗜血杆菌;
4.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GB 15998—1995】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诊断原则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史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临床表现3.2.1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实验室诊断3.3.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病例分类3.4.1疑似病例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1。
3.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4处理原则4.1对病人的隔离自发病后隔离40d,或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隔离30d。
接触者观察21d。
4.2对病人的治疗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4.3发生暴发流行的应急措施4.3.1对未接种百日咳菌苗的易感儿童应急接种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
4.3.2与百日咳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可用药物预防。
4.4百日咳的免疫预防百日咳是一种可以用菌苗预防的传染病,对易感儿童实行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百日咳菌苗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
按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儿童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初免,全程免疫3针,保护率可达90%以上,第二年再加强一针。
附录A(标准的附录)百日咳病原学诊断方法A1病原体分离从病人鼻咽部采集标本或咳碟法分离病原体。
A1.1标本的采集A1.1.1咳碟法用咳碟法采集样品时,应在病人咳嗽时,将包-姜(Bordet-Gengou)二氏培养平板打开放在病人口前10cm处,使病人对准平板表面咳嗽数次,直接收集病人咳出的飞沫。
然后盖好平皿盖送检。
平皿暴露时间以15s为宜。
A1.1.2鼻咽试子由于百日咳多发于儿童,所以采样时,病儿的头部斜依于母亲的胸怀,母亲以双手固定病儿的头部,医师以右手执棉拭子,左手按病人的头顶部,使顶端稍向下弯的棉拭子自前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由于鼻道呈弧形,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外伤出血。
待棉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将棉拭子稍留片刻,以待反射性咳嗽,然后轻轻旋转一周,缓缓取出棉拭子。
A1.2接种和菌种检定A1.2.1菌型百日咳杆菌应为革兰氏阴性呈卵圆形短小杆菌,菌体长0.5~1.0μm。
A1.2.2菌落百日咳杆菌接种于包-姜二氏培养基37℃培养3~4d后其菌落呈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中央突起,边缘整齐,具有珍珠般的光泽,菌落周围有弥散性溶血环。
A1.2.3生化及抗原特性百日咳杆菌生化反应极不活跃,不发酵任何碳水化合物,不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不形成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枸橼酸盐,氧化酶阴性,70%以上菌株触酶阳性。
不产生尿素酶和苯丙氨酸脱氨酶。
百日咳杆菌新分离菌株有荚膜,毒力强,菌落光滑,称为I相菌。
百日咳杆菌有6种凝集因子,1、2、3因子是主要的,籍此又可将I相菌分为三种血清型:1.2,1.3,1.2.3。
血清型具相对稳定性,但可发生变异。
血清型不仅在自然感染,在人工传代培养过程中也可发生变异。
A2皮肤坏死试验A2.1每次试验最少用健康家兔或豚鼠2只,每只家兔或豚鼠可同时试验数个菌株。
A2.2将培养40~48h第三代或第四代20%羊血包-姜二氏培养基上的菌苔,混悬于缓冲盐水或生理盐水中。
A2.3将菌液用灭菌脱脂棉过滤,测定浓度。
A2.4用生理盐水将菌液稀释成4×108/mL及2×108/mL二个浓度。
A2.5试验前一天将健康家兔或豚鼠先行脱毛。
A2.6注射前用75%酒精消毒,再用小试管蘸色素印在脊柱两侧、每只家兔可试验4个菌株。
A2.7每个圈内皮内注射0.1mL,拔针时要在皮内稍稍扭转以免菌液流出。
A2.8注射完毕要做好记录。
A2.9注射后48~72h观察坏死情况,并量坏死的大小。
如两只家兔有一只注射4×108个菌,注射部位出现坏死即为阳性。
A3免疫荧光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直接法)A3.1原理将已知百日咳抗血清用化学方法结合荧光色素制成荧光抗体,以此来浸染固定在玻片上的未知细菌,若为相应细菌,则两者结合面留在玻片上,不被缓冲液所冲掉。
在荧光显微镜下有荧光出现。
A3.2材料A3.2.1荧光抗体用前按说明书要求以pH7.3磷酸盐缓冲盐水进行稀释,4℃冰箱保存备用。
A3.2.2pH7.3磷酸盐缓冲盐水氯化钠8.5g磷酸氢二钠 1.07g磷酸二氢钠0.39g蒸馏水1000mLA3.2.3荧光显微镜A3.2.4其他材料0.8~1.2mm厚载玻片。
0.17mm厚的盖玻片。
甘油缓冲液(90mL分析纯甘油加10mL pH8.2磷酸盐缓冲液),镜油可用液体石蜡代替。
A3.3方法A3.3.1用接种环将待检标本涂布于玻片上,大小约1cm2,火焰固定,用蜡笔将标本圈起。
A3.3.2将稀释的荧光抗体加在标本上,置湿盒,放37℃温箱30min。
A3.3.3取出玻片,用滴管吸取3~5mL磷酸盐缓冲盐水将标本上荧光抗体冲洗,再依次浸入盛有磷酸盐缓冲液三个缸中浸泡,每缸3~5min,并不时振荡。
A3.3.4干燥、封载、镜检。
A3.3.5为使结果正确,还需作以下对照:a)标本阴性对照:标本不加荧光抗体只加磷酸盐缓冲盐水。
b)阳性对照:荧光抗体加在已知阳性菌株标本上。
c)封闭试验:将标本先加未标记的同样抗血清作用30min,充分洗涤后再加标记抗体染色,若是阳性标本,应无特异荧光。
d)标本加正常未免疫的标记抗体,结果应无特异荧光。
A3.4结果判定A3.4.1荧光的强度和形态学的特征++++:菌体显著膨大,黑心清楚,荧光明亮。
+++:菌体膨大,黑心清楚,荧光明亮。
++:菌体稍膨大,形态清晰,有黑心,荧光较弱。
+:菌体不膨大,形态不清楚,荧光微弱。
-:细菌无荧光。
A3.4.2判定标准阳性:细菌荧光在“++”以上,在片上可看到分散或成堆出现形态典型的细菌。
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为阴性。
附录B(提示的附录)百日咳血清学诊断方法B1百日咳试管凝集试验(半量法)B1.1原理细菌、红血球及其他颗粒性抗原,加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在有适当的电解质存在时,经一定时间作用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已知抗原定量测定相应抗体或已知抗体测定抗原等方法就是定量凝集试验。
B1.2材料B1.2.1百日咳I相标准血清∶。
效价为112800B1.2.2百日咳菌液菌液的凝集效价应达到I相标准血清的效价的一半以上。
菌液浓度定为2×109/mL。
B1.2.30.85%生理盐水B1.2.4待检血清患者耳血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后进行测定。
B1.2.5凝集管及试管架B1.2.6刻度吸管(1mL、5mL、10mL)B1.3试验方法∶,∶,120取待检血清0.1mL+0.4mL生理盐水,稀释成5倍,然后依次倍比稀释即为110∶等,每管0.25mL。
并加入2×109/mL浓度的百日咳菌液,每管0.25mL。
∶,1160140∶,180充分摇匀置35℃过夜,次日取出后,室温放置1h观察结果。
每次试验时要设阴性对照管,即百日咳菌液加生理盐水,设阳性对照管,用一排试管,采用百日咳I相标准血清,按已知效价进行稀释,然后每管加入百日咳菌液和试验组相同条件观察结果。
B1.4结果判定+:管内液体混浊,少量凝集块沉于管底。
++:管内液体半澄清,部分凝块沉于管底。
+++:管内液体不完全澄清,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
++++:管内液体完全澄清,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
若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对确诊病例很有意义。
B2微量凝集试验(血凝板法)B2.1材料B2.1.1百日咳I相标准血清∶。
效价112800B2.1.2待检菌液菌液效价应达到I相标准血清效价之半,菌液浓度为3×108~4×108/mL。
B2.1.3稀释液0.85%生理盐水。
B2.1.4U型孔血凝板8排×12孔。
B2.1.5可调微量移液器B2.1.6多孔道加样器B2.1.735℃~37℃恒温箱B2.1.8冰箱B2.1.9微型振荡器B2.1.10带盖搪瓷盘B2.2试验方法B2.2.1取标准血清0.1mL加入9.9mL生理盐水,稀释成100倍。
B2.2.2在U型孔血凝板上,第1孔不加盐水,第2孔至第10孔分别加入0.025mL盐水,第12孔也加入0.025mL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孔。
B2.2.3用微量加样器向第1孔及第2孔各加0.025mL 100倍稀释的标准血清。
B2.2.4用多孔道加样器从第2孔开始倍比稀释至第10孔。
B2.2.5将稀释好的血清每孔加入每毫升含3×108~4×108菌体的菌液0.025mL。
B2.2.6用微量振荡器振荡3~5min。
B2.2.7将血凝板放入下面垫有纱布的带盖搪瓷盘内,再放置于35℃培养箱内过夜。
B2.2.8次日取出血凝板室温放置片刻后,将血凝板放在日光灯上面观察结果。
B2.3结果判断B2.3.1孔底呈圆点状,菌体沉淀物同对照孔(一)。
B2.3.2孔底无圆点状,菌体沉淀物呈微细凝集散在状(+)。
B2.3.3凝集明显,上清液微浑浊(++)。
B2.3.4凝集明显,上清液清晰(+++)。
B2.3.5凝集呈块状,上清液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