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课程思想引领核心素养学科呈现

合集下载

《创造宣言-陶行知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

《创造宣言-陶行知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

《创造宣言-陶行知》导学案一、导言《创造宣言/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创造、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看法。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二、课前预习1. 请同砚们阅读《创造宣言/陶行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思考以下问题:作者认为什么是创造?创造的重要性在哪里?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三、教室进修1. 导入:简要介绍陶行知先生和他的代表作品《创造宣言/陶行知》,引发学生对创造力的思考。

2. 分段阅读《创造宣言/陶行知》,指挥学生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什么是创造?创造与发明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提到的“创造是人类最高尚的活动”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作者提到的“一个民族的兴衰,不在别处,只在于此”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论和思考,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5. 总结: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本课进修的重点和收获,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

四、课后作业1. 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创造?创造力对于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2. 撰写读后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对《创造宣言/陶行知》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3. 提出问题:思考一个与创造力相关的问题,准备下节课分享和讨论。

五、延伸阅读1. 阅读《陶行知论教育》,了解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见解。

2. 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或文章,探讨创造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造宣言/陶行知》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创造的热情和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认识。

学真知践真行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校教与学中的几点思考

学真知践真行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校教与学中的几点思考

学真知践真行做真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校教与学中的几点思考近年来,高校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培养具有扎实学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而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与借鉴。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真知、真行、真人三个方面,这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校教与学中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1. 学真知——培养学生扎实的学识和综合能力陶行知主张学真知,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要以真实、扎实为基础。

在高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但不仅仅是背诵和应试。

学生应具备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并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性项目,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真正掌握和应用。

此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真知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提出的学科交叉教学理念对高校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践真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陶行知强调践真行,主张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进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此外,高校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认为学生应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创造,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和固定模式。

因此,高校教育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做真人——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文素养陶行知强调做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并深入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在中国教育背景下,这一理念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陶行知,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三力论”和“常能论”为我们理解和践行核心素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力论”强调了学生应具备的三种力量:一是“自力”,即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力”,即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事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三种力量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而“常能论”则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常态化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算数、自然观察等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陶行知认为,这些常态化能力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从“三力论”和“常能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核心素养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路径。

通过深入挖掘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期望能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核心素养,作为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人。

在中国,核心素养的表述与陶行知先生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有着深刻的联系。

“三力论”即“生力、学力、教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力,即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和生命的能力。

这与核心素养中强调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同时,学力则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能力,这与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关键能力相契合。

教力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它关乎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陶行知思想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渗透

陶行知思想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渗透

陶行知思想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渗透一、以生活为载体,激发幼儿探索兴趣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要以生活为载体,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元素,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利用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资源。

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去户外观察植物、动物,感受季节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结合生活实际。

将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水的三态时,可以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水沸腾等过程,引导他们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二、以游戏为手段,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游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1.创设游戏情境。

通过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接触到科学知识。

例如,开展“小小科学家”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科学家,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等。

2.设计游戏活动。

结合科学主题,设计富有创意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如“猜猜我是谁”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猜出隐藏在盒子里的物品。

三、以实践为核心,提高幼儿动手能力陶行知强调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实践,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1.创设实践环境。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如提供各种实验器材、工具,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科学知识。

2.引导幼儿动手实践。

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制作等。

如制作小船、搭建桥梁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以情感为纽带,培养幼儿团队精神陶行知认为,情感是教育的重要纽带。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2.开展团队协作。

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如开展科学实验、制作作品等,让幼儿在合作中成长。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关注幼儿的生活体验、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三力”思想指引下推进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陶行知“三力”思想指引下推进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092-2023年第30期(总第370期)课堂陶行知“三力”思想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三种能力: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英语课程应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等。

因此,教师应基于陶行知“三力”思想,推进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教育。

若教师对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度不高,在教学中较少渗透核心素养或教学存在局限,则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英语核心素养教育,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陶行知“三力”思想的内涵(一)生活力生活力的获得是生活教育的归宿。

生活力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陶行知提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

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的力量。

一是助力,二是阻力。

”为此,在培育少年儿童的生活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自然和社会的助力作用,引领他们更好地适应自然和社会[1]。

基于陶行知的观念,结合《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我们可以明确:生活力是指适应、改造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自动力陶行知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最好是在学习与生活的各类细节中渗透。

“自主做事”就是自动力的核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要引领其积极参与实践。

我们可以将自动力总结为:个人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基于已有经验,结合兴趣,借助所掌握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这与自主学习能力是相适应的。

(三)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人类创造包含物质创造、精神创造两个方面。

陶行知使用《鲁滨逊漂流记》中制作陶罐的例子,说明物质的创造;使用《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园开始时讨厌残破的荷叶,到林黛玉吟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后转变了观念,说明精神的创造。

以人为本以核心素养为根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魂

以人为本以核心素养为根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魂

习中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成长。

2.“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情景的建构。

第一步自主学习阶段,就要求采用多种导课形式营造教学情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景下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效度评价,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评价的气氛,为小组内人人参与交流、展示、评价做铺垫。

第三步巩固强化,同样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学生积极练习的氛围,不管是书面作业的练习,还是实践活动的练习,让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3.“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学习共同体”的打造。

学习共同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把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不同层次的6个学生编为一个小组,而且每个小组里有两名“小老师”,一个“小老师”带两名“徒弟”,组员有“问”有人解,有“难”有人帮,你教我学,互教互学。

同时“徒弟”与“徒弟”比,“小老师”与“小老师”比,小组与小组比,运用组分和个人积分把“比”的结果量化出来。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在“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共同体”发挥积极的效应作用。

“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的组织指导等一切教学活动归根于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展示、评价等学生活动是课堂的“主旋律”。

因此,“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实效显著,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为学生将来终身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目前,“三步六环节”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涪陵新星小学等兄弟学校推广。

摘要: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我们提倡广大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结合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自身特长,以小型课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式进行课题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学要贴近生活实践,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来学习,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要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必须融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1.2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恐语症”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影响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呈现方式雷同等问题,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亟待改善和提升,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洋务运动》为例

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地——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洋务运动》为例

学No.20 202067摘要: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这个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真”一脉相承。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是一致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是吻合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这个联系,就可以很好地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 陶行知思想 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师既要研究传统,又要研究现代,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梳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理念,笔者发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依然可以发挥引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教人求真”“教人创造”思想,是中学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话题进行了研究,现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洋务运动》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陶行知思想觅影毫无疑问,陶行知教育思想属于教育传统,而核心素养属于现代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将两者联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笔者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思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进行了研究,再将其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相联系,结果发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陶行知思想的踪迹是存在的,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可行的。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就是“生活即教育”。

长期以来,这一思想对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而历史知识的体系构建原本也是需要将历史教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历史学科的知识有时候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需要教学和生活的紧密结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拉近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才可以增强课堂的生活气息,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12-17T01:47:01.67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7期作者:陈彩萍[导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陶行知思想被反复提起并且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其中教学作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教育改革有非常关键的启示作用。

陈彩萍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 212200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陶行知思想被反复提起并且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其中教学作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教育改革有非常关键的启示作用。

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全面践行教学做合一思想,积极摆脱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整合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元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启示引言中职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明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容忽略。

教师需要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及提升,结合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过程中实现多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利用,保障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自觉和自信。

其中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明显的作用,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作用以及指导价值。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是指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的有效结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着眼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通过对整个教学流程的逐步优化升级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向上的指导以及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发自心底的学习意愿。

其中学生知行合一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意识树立最为关键,教师需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地位,与学生做朋友,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规范和自主反思。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现实应用。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陶行知主张“因材施教”、“德育为先”,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他主张从培养儿童的品德和素养入手,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主性发展。

陶行知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尊重,教师需要成为儿童的引路人和朋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陶行知主张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动手实践,并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他鼓励学校建设实践基地,让儿童亲自参与农田、工厂、商铺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学习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陶行知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每个儿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观念、乐于助人的社会成员。

他主张让儿童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和参与能力。

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反对机械笔记和填鸭式的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实施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应用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

如今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

一方面,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得到了体现。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陶行知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关于教育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期对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挑战。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他看来,核心素养包括品德修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以德育为先。

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品德修养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是重视个性发展。

在陶行知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陶行知强调实践与合作。

他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

陶行知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教育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的落实和完善。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实际教学,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事业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落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组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引言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认知差,对于抽象、空间之类的数学问题,不能灵活的思考和运用,如果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问题相结合,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的影响。

一、通过生活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运算推理能力有一句话叫“生活处处皆学问”,其实生活也处处皆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日常所见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课堂,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除法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推理能力,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情境。

即:周末小明跟妈妈要去买一些水果,已知苹果3.5元/斤,香蕉2.5元/斤,橙子4.8元/斤,猕猴桃4.2元/斤......妈妈买了4斤苹果,3斤橙子以及3斤香蕉,2斤猕猴桃,请你帮小明和妈妈算算带50元够吗?这解决这道问题时,学生必须要计算3.5×4+4.8×3+2.5×3+4.2×2=?的结果才能知道50元够不够买。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推理能力,对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有关键的意义。

二、组织生活化实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归纳学科。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研究。

在课程设置方面,陶行知主张设置实践性、生活性和体验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他提出了“书本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他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如农业教育、手工劳动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方面,陶行知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注重启发式教学。

陶行知主张教师不能只是灌输知识,而应通过问题提出、讨论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陶行知还强调要注重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评价体系方面,陶行知主张注重综合评价,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他认为应该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品德等方面,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进行评价。

陶行知主张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主张评价应该是连续、个别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仅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注重实践性、生活性和体验性课程的设置,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重视综合评价和个性化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发展他们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素养。

这一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创造力培养。

本文将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在他的教育思想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可以理解为“全人教育”的核心内容。

陶行知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养、文学艺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和运动健康素养等四个方面。

思想品德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学和艺术鉴赏能力;科学技术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运动健康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保健意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以“以学生为本”、“以身作则”、“文以载道”为核心理念的,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并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陶行知主张“以身作则”,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做学生的榜样,塑造出符合道德伦理要求的良好形象,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向往和行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品德品质。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思想品德素养。

陶行知主张“文以载道”,注重通过文学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养。

他认为文学和艺术是教育学生情感世界、实现人格完善的最佳途径。

通过文学艺术教育,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一、引言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身体和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素养观点1. 提倡全面发展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全面的培养学生,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他的智力的成长,还有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培养。

陶行知认为全面发展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他反对只重视一个方面的发展。

2. 重视道德教育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他强调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爱心和担当,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陶行知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推崇学生的实践能力陶行知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他强调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道德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重要性。

陶行知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首先介绍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解释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了跨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素养培养的方法,包括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操作等。

进一步分析了素养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探讨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本文指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于教育改革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核心素养, 素养培养方法, 教育实践, 启示, 重要性, 未来研究, 总结.1. 引言1.1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备受推崇。

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如何培养核心素养,以及这种素养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概念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2. 正文2.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哲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独立。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他强调教育应当围绕学生展开,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立足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立足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投稿邮箱:sxjxtxx@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8月(上旬)借鉴陶行知“生活倾向”思想,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借鉴陶行知“生活倾向”思想,这一思想将生活与教育紧紧地联系起来,启发人们不要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

于教育而言,课堂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于学生而言,学习是永无止境、没有限制的;所以,生活于教育、于学生而言,皆可被视为课堂。

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正是代表着这样一种观点,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明确以下三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中,第一点要求人们明确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不可脱离后者而独立存在的;第二点,强调了社会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外还引出了终身学习的观点;第三点,认为教育不仅只局限于理论知识,还须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陶行知“生活倾向”思想认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生活”这一大型课堂的效用。

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负担的减轻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新知时,若能灵活地将学生日常生活所熟知的情境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认识多位数”时,让学生先接触容易理解的万级整数,之后再介绍万级非整数,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数的组成、发音等。

引入课题时教师都运用了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如学校藏书的总量、学校占地的面积等,使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印刷体,而是鲜活的生活中可见的事物,能够有效帮助他们理解并记忆这些数值,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认识1000000这个数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沓白纸,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这叠纸有多厚呀?再让学生观察这里有100张白纸,这100张白纸叠加在一起也不过0.1分米左右的高度。

接着继续问:如果将10000张同样的纸叠加在一起,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呢?这时候学生会陆续得到答案,即一米。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和思想家。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格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具体来讲,全面发展的人格包括良好的品德、自身个性特点的塑造、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主动学习的能力则是指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调控、长期学习和多元思维等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需要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知识水平,最终达到自我成长和社会贡献的目的。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陶行知认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健康的人格,这是学生未来成才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教育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其具备对自我、家庭和社会负责的品德和富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个性特点。

另外,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引导学生走向自然、参加体育运动和健康饮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下,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陶行知认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在未来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获得有用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发问和思考,减少对学生的过多指导和限制,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奥秘。

最后,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育者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和培训。

具体而言,教育者应该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向学生展示、开发和运用相关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技巧。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并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陶行知课程思想引领核心素养学科呈现
发表时间:2018-03-14T15:55:25.59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1期作者:余玉敏[导读] 每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承担着独特的贡献,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呈现离不开极富现代价值的陶行知课程论。

余玉敏(无锡市塔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 214011)内容提要:每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承担着独特的贡献,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呈现离不开极富现代价值的陶行知课程论,其实现路径为拓展教学内容,从单科教学走向课程整合的教学;改进学习现状,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优化教学方法,从单一书本知识教学走向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核心素养;学科呈现;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1-0154-01 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正加快“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的转化研究”,课程设置和教材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探索和实践核心素养学科呈现的有效路径,无疑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笔者认为,挖掘陶行知课程思想富矿,可找到核心素养学科呈现的实现路径,其中包括拓展教学内容,从单科教学走向课程整合;改进学习方法,从个体学习走向整合学习;优化教学方法,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走向教学做合一。

一、从单科教学走向课程整合的教学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媒介和蓝图。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界定课程:“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

”然而,当我们从“教学计划设置的一门学科”这个狭义的视角定义课程概念时,不难发现,学科边界过于清晰、课程目标单一、课程内容狭窄、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影响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整体建构早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指出,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设置统整课程,要使课程能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因此只有把切碎的、分割的、孤立的知识技能学习改为结构性的整体学习,才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情感的体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课程专家所说,课程整合教学才是真正抓住了学科的本质,因为整合的课程抵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层面,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的要把教科书从死的、假的、静的,变为活的、真的、动的、用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核心素养优化目标设计并拓展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

为此,学科内统整,学科间统整,以及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统整是核心素养学科呈现的必然选择。

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等论述是课程整合的策略和导向。

如江苏通师二附小二年级的“萝卜娃娃一家亲”语文主题大单元教育活动,以德育为先导,语文学科为龙头,活动为途径,围绕同一主题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相似块”的科学凝合,促进了多学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融通和综合,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了表演美的能力,培养了体育技巧训练的兴趣,增强了健康生活意识。

显然这是一个以学科活动为载体,基于项目教学实现跨学科整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
传递式的认知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个人学习为主要形式,缺少与教师同伴的相遇与对话,学生往往无法获得不同于自己的思考或见解,即使个体反复咀嚼与琢磨,也很难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互动和对新知识的深层理解。

当下倡导的协同式学习,是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参与,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为最大化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成果,采用互助协作、多元交响、相互应答的学习方式。

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是深化理解的集体主义学习过程,协同式学习有利于在多维多重的课堂场域中培育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勇于探索等核心素养,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集体讨论的目的,在以集体之努力,追求真理”,他曾提出“行动、观察、看书、讨论、思考”的五部探讨法,这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金钥匙。

然而我们在以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走过了不少弯路,诸如组织形式呆板,角色分配过细,对“弱势”学生的忽视导致他们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的缺失导致他的思维难以外显。

而真正的协同学习是保护差异和源于差异的合作探究,应强化不同角色的个人责任,培育他们的合作和交往技能,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引导他们善于倾听,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接纳、相互信赖的伙伴关系,在一知半解、节外生枝、针锋相对、补充完善的不同声音中,通过倾听、交集和反思,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社交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研讨协同学习的组织形式,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协作关系,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使课堂转型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空间。

三、从单一知识性教学走向教学做合一
核心素养是学生高层次能力、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融合。

学科教学必须打破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知识技能的狭隘思路,彻底改变“原理+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科教学能超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范畴,而直指人生。

课堂教师中,教师应以跨界的眼光,引导学生发现学科教学与生活、社会和自然中原本似乎缺失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所谓学科是将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板块,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的局限,往往不易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书本中的知识或公式联系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常会把生活化的问题搬进课堂,结合生活实际研讨现实问题,但缺少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和体验,更忽视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的中心,亦即教育的中心。

学科教学应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无论是“做中学”“研中学”,还是“生活中学”,都应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或面对道德冲突,或直面任务情境,进行深度的体验性学习。

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靠一种学习活动和形式,当下提倡多维学习活动就是为了使学科教学设计跳出“应试”死角,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出发,让学生能学会应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为此,除了组织听讲式、阅读式、观察式、交往式等学习活动外,更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或学习的组织和指导,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让学生通过“看、想、玩、谈、干”这种“全面的自我教育”,实现与自然、他人、社会、文化的联系和互动,并在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联系和互动中,培育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发增强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层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