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液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最新生理学习题(带答案)3

最新生理学习题(带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1.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A.40L与4LB.30L与4LC.20L与2.5LD.30L与2.5L2.血沉加大表示红细胞()A.通透性增大B.脆性增大C.悬浮稳定性差D.可塑性差3.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A.红细胞比容增大B.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加C.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D.红细胞比容减小4.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A.铁的吸收B.VitB12的吸收C.雄激素的释放D.骨髓造血和红细胞成熟5.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A.脾和肝B.肝和肾C.肺和淋巴结D.肾和骨髓6.各类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A.髓系多潜能干细胞B.原始多潜能干细胞C.淋巴系干细胞D.成纤维细胞7.关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维持血管壁完整性B.释放ADP促使其本身聚集C.血小板破裂解体后抑制凝血D.释放PF3促进止血8.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A.氯离子偏高B.钙离子偏高C.钾离子偏高D.钠离子偏高9.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C.抑制凝血酶活性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10.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尿激酶B.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组织激活物D.蛋白质C11.库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钾离子浓度升高,主要由于()A.低温下钠-钾泵活性下降B.溶血C.缺氧D.细菌污染12.外源性凝血需要而内源性凝血不需要的因子是A.因子ⅣB.因子ⅫC.因子ⅢD.因子Ⅹ13.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A.血浆激活物B.组织激活物C.纤溶酶D.抗凝血酶14.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A.某些凝血因子不足B.血小板减少C.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加D.维生素K缺乏15.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是()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C.激活因子Ⅸ的途径不同D.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16.以下那种凝血因子不属蛋白质()A.ⅠB.ⅡC.ⅣD.Ⅹ17.输血时下列哪种血型的人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血者()A.AB型,Rh阳性B.AB型,Rh阴性C.A型,Rh阳性D.B型,Rh阴性18.输血时主要应考虑供血者的()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19.O型血红细胞上含有()A.A抗原B.B抗原C.H抗原D.无抗原20.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A.A型B.B型C.O型D.AB型21.大细胞贫血是由于()A.缺少铁B.缺少铁和蛋白质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22.血凝块回缩是由于()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23.下列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中,哪一项不正确()A.男性血细胞比容为40-50%B.出血时间为1-3分钟C.白细胞数目为4.0-10.0×109/mlD.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24.内环境指的是()A.体液B.细胞外液C.细胞内液D.血液25.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A.肝脏B.肺C.肾脏D.骨髓26.不属于红细胞特性的是()A.通透性B.可塑变形性C.趋化性D.渗透脆性27.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A.组织细胞释放凝血因子ⅢB.血小板释放PF3C.表面接触激活接触因子D.血小板聚集28.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二、填空题:1. 正常人的血液PH值为,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_____________的比值,正常为。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1至四章质量检测(包含答案解析)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1至四章质量检测(包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四章质量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日本地震中,许多建筑遭受很大的破坏,某人被困在废墟中很长时间才获救,他体内消耗最明显的是( )A.蛋白质B.糖类C.皮下脂肪D.维生素2.“学生饮用奶”富含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吸收( )A.铁B.钙C.碘D.锌3.如图,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腺是( )4.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的一组消化终产物是( )A.蛋白质、淀粉、脂肪B.氨基酸、麦芽糖、甘油、脂肪酸C.二氧化碳、水、尿素D.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5.小红的妈妈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清炖牛肉、麻辣豆腐。

为使这份食谱更加符合膳食标准,还应加上下列哪种食物( )A.素炒豆角B.牛奶C.排骨汤D.小米粥6.人体呼吸系统中,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温暖、清洁、湿润作用的器官是( )A.鼻腔B.喉C.气管D.肺7.人在平静完成吸气动作时,膈肌和胸廓的变化是( )A.膈肌收缩,胸廓扩大B.膈肌收缩,胸廓缩小C.膈肌舒张,胸廓缩小D.膈肌舒张,胸廓扩大8.如图为检测膈肌运动的示意图。

则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C.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D.乙图演示呼气,膈肌收缩9.在呼吸的全过程中,使得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的环节是( )A.肺的通气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10.小明用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他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氧气B.水蒸气C.二氧化碳D.氮气11.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12.一个慢性贫血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下面哪项( )A.血浆、白细胞B.红细胞、白细胞C.红细胞、血小板D.血小板、白细胞13.在无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哪一种血型的血液可以少量输给患者 ( )A.A型B.B型C.O型D.AB型14.人体内能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 )A.主动脉B.肺静脉C.上腔静脉D.毛细血管15.甲血管与心房相连,流动脉血;乙血管与心室相连,流静脉血。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形成物质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小分子
大分子、含重金属物质
所占比重


(300mmol/L或770KPa) (1.3mmol/L或3.3KPa)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Vit. B12 叶酸
A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受到药物、射线等因 素作用,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减少

食物中吸收1mg
20-30mg/d
(5%)
铁 Hb RBC
衰老红细胞被吞噬, Hb被分解释放出Fe2+
(95%)
铁摄入不足、 铁吸收障碍 长期慢性失血
B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2)叶酸和维生素B12
红细胞叠连的概念及 影响因素:
概念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成为一 叠的现象
影响因素 血浆成分的变化
白蛋白增加 红细胞沉降减慢 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增加 红细胞沉降加速
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的变形能力 有助于血循环中的红细胞通过口径比较细
小的毛 细血管或血窦孔隙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与单位体积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溶质分子
渗透现象
半透膜
水移动的方向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指的是血浆中胶体溶质颗粒 和晶体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
正常值: 300 mmol/L(mOsm /kg H2O = 770 kPa 其中胶体渗透压3.3KPa
血浆渗透压
1.来源:
(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80%

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血浆渗透压3.血沉4.血液凝固5.血型6.交叉配血试验二、填空题1.血浆pH值的正常值范围是____,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 _。

2.血浆中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3.血浆渗透压包括__ __和_ ___两部分。

调节红细胞内外水平衡的是___ _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的是__ __渗透压。

4.红细胞主要的生理功能是__ __和_ ___,这些功能都是靠__ _实现的。

5.在临床上,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常用_ ___来表示,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__ __和__ __。

6.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为__ __和_ ___,成熟因子主要是__ __和__ __,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__ _和__ __的调节7.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铁缺乏可引发__ __贫血;叶酸和维生素缺乏,会引发___ _贫血。

B128.青春期后,男性的红细胞数比女性____,主要是由于__ __水平较高。

9.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 ___增多所致。

10.化脓性细菌急性感染的病人血中_ __细胞增多;在某些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时,血中的__ __细胞数目增多。

1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_ ___和__ __。

1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 __、__ __和__ __ 三个步骤。

___。

14.人体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 ___和__ __。

15.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__ __,即每千克体重有___ _,包括__ __血量和__ __血量两。

16. ABO血型系统凝集原有__ __和__ __两种,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凝集素有__ __和__ __两种,存在于血清当中。

1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 ___不被受血者的__ __所凝集。

18. Rh血型系统的凝集原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五种,其中以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

3.血液(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3.血液(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成人男性是40—50%,女性是37—48%
22.试述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原则。
答案: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侧; 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
输血原则是:首选同型血相输;异型血相输,只 在紧急时用,并且要求少量;缓慢
23.简述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其分类。
答案: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0—10.0×109/L,白细 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无粒 细胞)。
答案:由血浆中胶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7.血浆晶体渗透压 答案: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 透压。
8.等渗溶液 答案: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9.溶血 答案:红细胞破裂而使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
10.贫血 答案: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
答案:红细胞数量由正常变多,又由多变正常 这种变 化是红细胞的一种调节,由于在江汉平原红细胞数量 正常, 而西藏高原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 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骨髓,红细胞数量变多,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而在江汉平原红细胞数量正常。
• 26.某人患胃粘膜萎缩,胃腺分泌机能发生障碍,引起 营养不良。试述此人的红细胞与组织间隙液有何变化, 并说明机制。
答案:此人的红细胞减少,因为胃黏膜萎缩,胃腺分泌 内因子缺乏,影响红细胞的成熟,易患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 因为此人胃黏膜萎缩,营养不良,导致蛋白 质消化受影响,易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体液,形成水 肿

27.一小班学生15人,已知其中张某的血型是A型,如何 将其他14人的血型检查出来?
答案:考虑用交叉配血实验的方法,认为张某为供血者, 其他学生为受血者,进行实验,结果有四种情

生理学复习题——3血液

生理学复习题——3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单项选择题1.血液除去血细胞的部分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D.血清E.组织液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3.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葡萄糖C.球蛋白D.氯化钠E.胶体物质4.下列溶液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1%NaCl B.5%葡萄糖C.2%NaHCO3D.25%葡萄糖E.9%NaCl 5.成年女性红细胞数的正常参考值为( )A.(3.0~4.5) ×1012/L B.(3.5~5.0) ×1012/LC.(4.0~5.5) ×1012/L D.(4.5~5.8) ×1012/LE.(5.5~6.0) ×1012/L6.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的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D.血浆白蛋白浓度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7.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8.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B.组织液生成增多C.淋巴回流量减少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有效滤过压下降9.与溶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的( )A.通透性B.可塑性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E.免疫性10.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A.蛋白质和铁B.促红细胞生成素C.内因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E.雄激素11.缺乏内因子易引起贫血是由于(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B.抑制骨髓造血作用C.造血原料不足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E.红细胞脆性增大12.参予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白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13.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因子Ⅹ被激活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14.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A.血浆B.体液C.血清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1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1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D.前者由因子Ⅻ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E.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17.必须维生素K参与,才能在肝细胞生成的凝血因子是( )A.Ca2+B.Ⅷ因子C.Ⅲ因子D.Ⅻ因子E.ⅡⅦⅨⅩ因子18.血小板的平均寿命约为( )A.7~14天B.120天C.3~4天D.1年以上E.8小时19.血小板参与( )A.吞噬作用B.生理止血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运输O2、CO2 20.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C.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E.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21.作子宫、前列腺、甲状腺手术时血液不易凝固,易发生术后渗血,是由于组织含较多的( )A.肝素B.组织激活物C.抗凝血酶ⅢD.纤溶酶E.纤溶抑制物22.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E.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23.在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A.O型输给B型B.O型输给AB型C.A型输给O型B.D.B型输给AB型E.A型输给AB型24.供血者为A型,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为( )A.B型B.AB型C.O型D.A型E.A型或B型25.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B.红细胞膜含D抗原者为Rh阳性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E.汉族人Rh阴性率高达99%二、多项选择题1.红细胞生成的必要条件是( )A.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B.蛋白质、铁C.维生素B12、叶酸D.内因子E.雄激素2.血小板的功能是( )A.吞噬病原微生物B.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C.促进血液凝固D.参与生理止血E.参与体液免疫3.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是( )A.纤溶抑制物B.凝血酶ⅢC.柠檬酸钠D.肝素E.草酸胺4.红细胞膜表面含有A凝集原的血型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E.Rh阳性5.Rh血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应避免( )A.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B.Rh阳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C.Rh阴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D.Rh阳性者不能接受Rh阴性血液E.Rh阳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三、问答题1.试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三、血液(止血和纤溶)

三、血液(止血和纤溶)

抗凝意义:
1. 正常情况下,防止血管内血液凝 固,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2.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
损伤局部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止血结束 组织再生 与修复 止血栓溶解
血管再通
纤溶亢进:再出血 纤溶低下:加重血栓栓塞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fibinolysis):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组成:
② 激活ⅩⅢ转为ⅩⅢa
③ 激活Ⅴ、Ⅷ、Ⅺ
启动
(三)体内凝血机制
XII、PK、HK无出血现 象 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 血反应的启动物 “截短的”内源性途 径对凝血反应起维持 和巩固作用,Xa和Ⅱa 激活V、Ⅷ、Ⅺ
截 短 的 内 源 性 途 径
(四)抗凝系统的作用
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作用、PGI2、NO、凝血酶调节蛋 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型纤 溶酶原激活物
,如白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 ABO血型的分型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1 A2 B型: AB型:A1B A2 B O型
A+ A1 A B A+A1+B A+B 无A,无B
抗B 抗B+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抗B
. ABO血型的抗原
③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
(二)凝血过程
① X Xa PL Ca2++Va II II a
凝血酶原 酶复合物


I
Ia
II ,凝血酶原;I,纤维蛋白原;PL,磷脂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FⅩ的激活途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当心室进行收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B.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C.房室瓣与动脉瓣同时处于关闭状态D.房室瓣与动脉瓣同时处于开放状态2.房室瓣能保证心脏内的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其中血流方向正确的是()A.左心室→右心房B.左心房→左心室C.右心室→右心房D.右心室→左心房3.下列关于人体静脉中的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流向心脏B.颜色都是暗红色C.含营养物质比较少D.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4.右图是心脏解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和④分别是肺静脉和上腔静脉B.②和③分别与c和d相连C.含有动脉血的腔是b和dD.肺循环的终点是a5.下图实线表示动脉血的流动,虚线表示静脉血的流动,能正确表示体循环途径的是()血液循环示意图A.④→⑩→⑨→⑧→①B.③→⑤→⑥→⑦→②C.②→④→⑩→⑨→⑧→①→③D.①→③→⑤→⑥→⑦→②→④6.在单位时间内,心室收缩射入主动脉的血量与射入肺动脉的血量相比()A.前者明显多于后者B.大致相等C.前者明显少于后者D.无规律7.下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如果取一完整的羊心,往血管里注水,则注水和出水血管相对应的是()8.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由血清和血细胞组成B.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室壁最厚C.体循环始于右心室D.动脉血管里流的都是动脉血9.《黄帝内经》谈道:“心主身之血脉”“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这是关于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关系的早期描述。

右上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循环的路径是左心室→4→毛细血管网乙→3→右心房B.当血液流经甲时,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血管2比血管1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D.当血液流经乙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10.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沙尘暴还大。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word版含答案解析)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word版含答案解析)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1. 中医切脉一般是在“桡动脉”,与静脉相比,桡动脉的特点是A. 血管壁薄B. 弹性小C. 血流速度快D. 管腔大2. 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其主要原因是A. 冠状动脉被血凝块堵塞B. 主动脉被脂肪堵塞C. 心肌暂时缺氧D. 肺动脉发生痉挛3. 一个战士训练时手臂受外伤,伤及静脉,血流不止,此时应采取的暂时止血措施是A. 压迫伤口近心端一侧的血管B. 压迫伤口远离心脏一侧的血管C. 只用“创可贴”简单处理伤口即可D. 只用“红药水”处理伤口即可4. 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 心房心室静脉B. 心房心室动脉C. 心室心房静脉D. 心室心房动脉5. 在显微镜下观察活金鱼的尾鳍时,辨别毛细血管的方法是寻找A. 没有瓣膜的血管B. 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C. 血流向尾部的血管D. 血流向头部的血管6. 我国倡导无偿献血。

献血时一般从献血者肘窝处的静脉采血,而非动脉采血,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 静脉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B. 静脉管径较大、管壁薄C. 静脉内血流速度较快D. 静脉采血后容易止血7. 下列不属于“现代文明病”的是A. 糖尿病B. 恶性肿瘤C. 网瘾综合症D. 甲肝8. 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被利用以及二氧化碳产生的场所分别是A. 细胞、细胞B. 动脉、静脉C. 肺泡、细胞D. 细胞、心脏9. 如图中,甲为人血永久涂片,、、为血细胞:图乙为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箭头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图甲中的具有细胞核,能够吞噬病菌B. 图乙中、、三条血管分别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C. 图甲中的数最最多,具有运氧的功能D. 图乙中血管管壁最薄10.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A. 物质交换B. 物质运输C. 物质吸收D. 废物排出11. 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会有生命危险。

3血液

3血液

三、血液作用:
• 具有运输功能
• 具有缓冲功能 • 有利于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 参与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的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上层:浅黄色 血浆 中层:白色不透明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和血小板(platelets) 下层:深红色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3、ABO血型的检测
测定血型的方法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3、Rh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三、输血的原则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 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育龄 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 必须使Rh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RBC形态:
正常RBC成双凹碟形,直径约7~8m,中 间薄,周边厚。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行的能力。
与红细胞的双凹碟形有关。
RBC膜的通透性:
RBC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
O2和CO2可自由通过
来源:1)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2)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比较:血浆和组织液相比:晶体渗透压几乎 相等。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小于血浆胶体 渗透压。
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 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在许 多组织中合成,以血浆的的含量最 高。
第一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产生: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产生:肾小管、集合管内皮 细胞 第三型:激肽释放酶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体系的介入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目有限、方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进修和训练而构成的反射,数目无限,是一种初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应:由受控局部收回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末了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不异的方向改动,称为正反应。

17.负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动。

称为负反应。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举措电位。

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 2. 红细胞的破坏 • 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寿命,如牛的红细胞 寿命为135~162d,猪的为75~97d,而小 鼠的红细胞平均仅存活40d。 • 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肝和骨髓的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中,被吞噬细胞所吞噬。红细胞 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胆绿素、铁和珠 蛋白。铁和蛋白大部分可被重新代谢利用, 胆绿素作为色素代谢产物经由粪和尿排泄 出体外。
• 4.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生成后,在血液中生活2-3天,进 入疏松结缔组织进一步发育,成为巨噬细 胞。 • 单核-巨噬细胞在激活时 可释放多种细胞因 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在特异性免疫应 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 5.淋巴细胞 • 参与细胞免疫的为T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 为B淋巴细胞。 • 当T淋巴细胞被抗原物质激活后,分为两类细 胞,效应T淋巴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效应T淋 巴细胞对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灭杀,还激活巨噬 细胞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激活B淋巴细胞产 生抗体。长寿命的记忆T细胞在血液中不断循环, 遇到接触过的抗原,再次增殖产生大量效应T淋 巴细胞。
第 三 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 •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 血液属于一种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 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脂类、无机盐 等。
• 把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离心管中进行 离心(3000r/min,30min)后,可使血细 胞被压紧沉积于离心管的底部,血液被分 为明显的上下两层,上层液体部分称为血 浆,下层为红细胞,两层之间为很薄的一 层为血小板和白细胞,此时红细胞的容积 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 红细胞压积,简称为血液比容或血液压积。 大多数动物的血液比容在34% ~ 45% 之 间。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血浆(blood plasma ):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6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 ):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C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 ):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着。

依赖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等的参与。

三.血液

三.血液

一. 血细胞生理:1.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离心后,上层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层。

234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如: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不等张溶液。

要点一:红细胞:1.形态:双凹圆形; D=7~8μm;无核;胞浆内含血红蛋白。

2.红细胞数量:男(4.5~5.5)×1012/L;女(3.0~5.0)×1012 /L。

Hb浓度:男120~160g /L;女 110~150g /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

①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增加(沉降减慢)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

液的渗透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0.85%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②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③若红细胞在相对浓度较高的低渗溶液中即发生破裂,表示抵抗力低,渗透脆性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易破裂,如衰老的红细胞;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不易破裂,如初生的红细胞。

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浆酸碱度,维持正常血浆pH;3)免疫功能。

5.造血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类终细胞6.红细胞生成:1)场所:红骨髓(成人);2)合成原料:蛋白质、铁缺铁→Hb合成不足→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子(合成DNA的辅酶):维生素B12 、叶酸若缺乏→巨幼性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活动。

生理试题(血液)教材

生理试题(血液)教材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型2.红细胞脆性3.血液的粘滞性4.血沉5.血液凝固6. 凝血因子7. 等渗溶液8.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9. 血浆胶体渗透压10. 血浆晶体渗透压11 血浆和血清12 红细胞比容13 红细胞沉降率14 促红细胞生成素二、填空题1. 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2. 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有一种叫做的血浆蛋白成分。

3. 血浆中主要缓冲物质对有:,和。

4.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和。

5. 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和。

6. 血浆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是和。

7.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血液样品经抗凝剂处理后离心,离心管底部的红色部分是________,顶部的淡黄色液体是________,二者之间很薄的白色部分是____________。

9. 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蛋白成分有关,_____白蛋白_____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降低,而______纤维蛋白原____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10. 长期居住在高原者的红细胞数量______居住在平原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___分压降低,刺激肾产生____________。

11 血小板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吸附等生理特性。

12 红细胞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快慢,关键在于红细胞是否发生_____。

13 5%______溶液的渗透压数值与哺乳动物的______渗透压值相当。

14 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基本化学因素是______。

15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都需要______的参与。

16 肝素主要是由______产生,其化学本质是______。

17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______的各种______和______相对稳定。

18 组织液是细胞______液的一部分,它与血浆约占体重的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血量(F)
-12
失血 10% ( 500ml ):机体可代偿
失血 20% (1000ml ) 失血性休克须立即输血
二. 血型
(一)概述
1.定义:红细胞上特异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2.血型分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
(二)ABO血型系统
-13
血清中抗体 (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60g/L 女:110-150g/L
2.功能:运输O2和CO2 3. RBC 或 Hb贫血,红细胞大量破裂溶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4
1)定义:指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F)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 3mm 女: 10 mm 意义:临床辅助诊断风湿、结核等疾病
(一)凝血因子 (F)
-9
1.定义:血浆或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
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它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
2.特点
大多无活性
因子I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VitK参与
3.凝血时间:衡量凝血因子的种类和浓度是否正常
(二)凝血过程 (F)
1.基本步骤:
-10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 —V)
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NaCl)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形成(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二. 白细胞(WBC)
三. 血小板
一.红细胞(RBC)
-3
(F )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
RBC: 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红细胞
供血者 血清 次侧 +
红细胞
受血者 血清 主侧 + 可输血 输血禁忌
+

少量缓慢输血
(三)Rh血型系统
Rh (+):汉族占%,血清中均不存在天然凝集素
1.分类 Rh (-):若接受了Rh (+)人的血,后天产生凝集素 2.意义:主要对Rh (-)的人而言,有一定危险性 1)Rh (-) 的人输血时 2)Rh (-) 的母亲怀孕时
2.红细胞渗透脆性
-5
1)溶液分类:按渗透压的变化分(F)
等渗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eg:5%GS、0. 9% NaCl 高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萎缩 低渗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膨胀破裂红细胞溶血
2)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3)渗透脆性:低渗液中红细胞开始及完全溶血时低渗NaCl溶液浓度
P3
P4
P5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A型
B型
AB型
O型
P14
P15
第 三章
血 液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第一节 血液组成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浆渗透压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1.水:占90%以上
-1
2.无机物:电解质(Na、 K、Ca等) 3.有机物:血浆蛋白白蛋白(最多)、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3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2.分类:主要按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过程不同分 1)内源性凝血:XII启动、心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复杂启动凝血 又可分:表面激活 、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2)外源性凝血:III启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 、简单维持凝血
3.特点:VIII和V为辅助因子若缺乏血友病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1 (F)
(一)过程
抑制物(-) (+)激活物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二)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由内皮细胞合成 组织激活物: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子宫、肺、甲状腺等
血浆激活物:与XIIa相关
第四节 血型
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
一. 血量 二. 血型
2.按功能分 吞噬细胞:中性粒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免疫 免疫细胞:T(细胞免疫 )、B(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特异免疫
三. 血小板
(一)正常值
-7
10-30/mm3 ,过多(100)血栓 ,过少(5)出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F)
粘附 聚集:致聚剂 有ADP、血栓素A2 、胶原等 释放:ADP、ATP、Ca、5-HT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
Rh (-) 第一次输Rh (+)人的血 血清中产生Rh 抗体 产生输血反应
-15
第二次输Rh (+)人的血
Rh (-) 的母亲第一次怀孕生了一Rh (+)的胎儿 胎儿血进入母体 母亲血液中产生Rh抗体 若第二次怀的还是Rh (+) 胎儿(F)
胎儿溶血死亡
End
P1
P2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1.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F)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抗原 (凝集原) A B A 和B 无
2.血液的免疫反应:红细胞凝集(F)
-14
红细胞上相应凝集原+ 血清上相应凝集素
相应抗原+ 抗体
免疫反应 体内:红细胞凝集溶血输血反应
红细胞凝集
体外:血型鉴定的机制
3.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 型其它血型,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4.交叉配血实验
(三)红细胞的生成 (F)
-5*
1.原料:Fe2+ 和蛋白质缺铁性贫血 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内因子巨幼红细胞贫血 3.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二. 白细胞(WBC)
(一)按有无颗粒分(F)
1.粒细胞 中性粒
-6
嗜酸粒:限制嗜碱粒的致敏作用,参与对的蠕虫免疫
嗜碱粒:合成组胺等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三)血小板的功能
-8
粘附、聚集
1.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F)
生理止血:局部血管收缩 + 血小板血栓 + 血液凝固 释放Ca、5-HT 凝血因子—Ca—PF3
2.修复血管内皮细胞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 二. 抗凝系统 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三节 血液凝固
一. 血液凝固
(二)血细胞
1.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F)
二.血浆渗透压
(一)渗透压
-2
1.溶液通过半透膜吸引H2O分子的能力, 2.渗透压与溶质大小和分子量无关,而与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3.是H2O在各结构间转运的动力,H2O从P渗低P渗高
(二)血浆渗透压分类(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