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视“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2)认为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感情产生的前提。
(3)主张诗歌是作者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相交往的产物。
(4)重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
前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李梦阳
缶音序(节选) 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歌可 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 调,于是唐歌亦亡。黄、陈师法杜甫, 号大家,今其词艰涩,不香色流动,如 入神庙,做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 之人可乎?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 变者也。难言不测之妙,感触突发,流 动情思,故其气柔厚,其声切而不迫, 故歌之心畅,而闻之者动也。宋人主理, 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 为,又作诗化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 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则何不作文而 为诗邪?
竟陵派及他们的诗论
——钟惺、谭元春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 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矫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 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 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以告人曰:“千 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 极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 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 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 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 入室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 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熟者塞之也。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 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凡三十六卷,曰《唐诗 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 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语。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 而茫无所止者,其故何也?正吾与古人之精神远近前后于此中, 而若使人不得不有所止者也。
前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李梦阳
驳何氏论文书(节选)
故予尝曰:作文如作字,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笔,笔不同,非字 矣。不同者,何也?肥也,瘦也,长也,短也,疏也,密也。故六者,势也, 字也,体也,非笔之精也。精者,何也?应诸心而本诸法也。不窥其精,不足 以为字,而矧义之能为!文犹不能为,而矧道之能为! 仲默曰:“夫为文,有不可易之法,辞断而意属,联物而比类。”以兹为 法,宜其惑之难解,而谀之者易摇也。假令仆即今为文一通,能辞不属,意不 断,物联而类比矣,然于情思涩促,语崄而硬,音失节拗,质直而麄,浅谫露 骨,爰痴爰枯,则子取之乎?故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 者,事也;柔澹者,思也;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老,格也;宛 亮者,调也;沈着、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于辞,辞之畅者其 气也中和,中和者气之最也。 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音,是以古之义者,一挥北众善具 也。然其翕辟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 且士之文也,犹医之脉,肌之濡弱、紧数、迟缓相似,而实不同,前予以 柔澹、沉着、含蓄、典厚诸义,进规于子,而救俊亮之偏。而子则曰:“必闲 寂以为柔澹,浊切以为沉着,艰窒以为含蓄,俚辏以为典厚,岂惟谬于诸义, 并俊语亮节悉失之矣。”
• 李东阳在文学思想上 推尊严羽,崇唐抑宋, 提倡格调 • 他已有提倡复古倾向, 但不赞成机械地模仿
前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 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文学思想核心:复古
前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李梦阳
李梦阳既把情感与生活实践确定为诗歌创作的基 础,也把它确定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法则,而且由此建立 了"情会说"之创作心理论。李梦阳不仅重视诗歌主题 思想产生途径之生活实践,还重视传统的诗歌主题思想 表现之比兴手法。李梦阳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是具有 科学性和创新意义的诗歌创作论,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的。
后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王世贞
《艺苑卮言》(选录)
曹公莽莽,古直悲凉。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 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 故?材太高,辞太华。 阮公《咏怀》,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坐不着论宗 佳耳。人乃谓陈子昂胜之,何必子昂,宁无感兴乎哉! 渊明托旨冲澹,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 迹耳。後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为自然,谬以千里。
竟陵派及他们的诗论
——钟惺、谭元春
•竟陵诗歌风格论富于理论价值的是 “厚”。(厚就是朴茂、含蓄、浑厚的风格)
竟陵派及他们的诗论
《诗归序》 ——钟惺、谭元春
选项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项为 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 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上焉,如是而已矣 。昭明选古诗[1], 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 古诗曰“唐选”。呜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 矣。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 名与实俱狥之,吾岂敢易言选项哉? 尝试论之:诗文年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 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 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 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 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 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诗 歌 作 品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青枫飒飒雨凄凄, 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 白云相送大江西。 从他的诗歌创作,窥测他的诗歌理论实践。
后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王世贞
王世贞虽然在提倡复古方面与李攀龙齐名, 但不赞成像李攀龙那样拘守尺寸,模拟蹈 袭,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 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 作家的天赋才能和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 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袁宏道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 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2.“变”,强调“变”是公安派批评复古 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序小修诗(节选)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 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 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 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 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 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 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 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 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 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 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 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文学作品应从作家胸臆 中流出,要求“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 楮墨之间”,即诗歌要能自由地抒发个人 的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的生活欲望,具有 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由于他们将“独抒性灵”视为文学创作 的首要任务,所以也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 退化论,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主张 文学随时代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应力 求创新。
王 盈 盈 10243140
明
竟 陵 派 及 他 们 的 诗 论 公 安 三 袁 及 他 们 的 诗 歌 理 论 后 七 子 及 他 们 的 诗 歌 理 论
清
高 棅 李 东 阳 及 他 们 的 诗 歌 理 论 翁 方 纲 及 他 的 诗 论 袁 枚 及 他 的 诗 论 沈 德 潜 及 他 的 诗 论 王 士 禛 及 他 的 诗 论 朱 彝 尊 及 他 的 诗 论 叶 燮 及 他 的 诗 论 王 夫 之 及 他 的 诗 论
前 七 子 及 他 们 的 诗 歌 理 论
概况:明初自洪武至 宣德、正统近百年间, 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 经为主导倾向,诗歌 创作上比较推崇汉魏 盛唐,在文学理论上 没有多少新的特色。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
——高棅、李东阳及他们的诗歌理论
• 高棅的诗学受严羽的 的影响很深,对《沧 浪诗话》以盛唐为法 作了进一步发挥,提 出“四唐”的概念强 调辨体的重要性。 • 《唐诗品汇》中已初 步体现了格调说的思 想。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公安三袁: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 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 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中 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 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公安派在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 强调文学自身价值方面,与前后七 子基本上一致。所不同者,前后七 子试图用秦汉文、盛唐诗作为反理 学的武器,而公安派则始终是直接 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 理学对人性的束缚。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袁宏道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 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4.“奇”,在文艺上提倡“淡”的同时, 也将就文学创作要“奇”,指符合与人真 性情、不模仿前人而极其自然者为“奇”。
竟陵派及他们的诗论
——钟惺、谭元春
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 1624)、谭元春(1586—1637) 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 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 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 潮流的重要一派。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袁宏道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 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1.“真”,体长诗文创作必须书写作家的 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应该是自然 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 创作。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序小修诗(节选)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 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 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 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 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 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 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 文人气习故也。
后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李攀龙 他的复古主张比李梦龙更为激 烈,及时对唐诗也只肯定其近 体,而对唐代古诗颇多贬斥, 他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并无多少 建树,其影响主要在以创作实 践其复古主张,他的拟古诗是 比较能的古人神韵的。
后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李攀龙 出塞曲 白羽职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袁宏道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 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3.“趣”,由于提倡性灵,要求作家有自 己的个性,故对其作品自然也要求有特殊 的“趣”。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公安三袁及他们的的诗歌理论 序小修诗(节选)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 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 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 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 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 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 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 文人气习故也。
王世贞主张要把学古和诗心结合起来。他 肯定言为心之声,强调创作要“自心而声 之”。
后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王世贞
《艺苑卮言》(选录)
世人《选》体,往往谈西京建安,便薄陶谢,此似晓 不晓者。毋论彼时诸公,即齐梁纤调,李杜变风,亦 自可采,贞元而後,方足覆瓿。大抵诗以专诣为境, 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西京建安,似非琢磨可到,要在专习凝领之久,神与境会, 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岐级可寻,无色声可指。三谢固 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极,妙亦自然。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 即调之界。
前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何景明
何景明与李梦阳同为学古,一重 形迹,一重神情。对于“法”的 理解,李梦阳比较实,何景明比 较虚。何景明主张学古而重在领 会神情,不仿形迹,但是他并没 有从根本上摆脱学古的框框。
后七子及他们的诗歌理论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臻、宗臣 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把复古文艺思潮又推向 了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