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述评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二、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五、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六、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理论思考的角度,探讨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影响及意义。
社会史研究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它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史研究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的全貌。
历史学的社会学化是指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从而实现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对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变机制。
社会学化的历史学研究更注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考察,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社会史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采用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例如,通过对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者能够了解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变迁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者能够深入探讨社会制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充分,某些研究方法的使用还不够成熟等。
近十年来国内公共考古学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公共考古学研究述评作者:刘文科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4期[摘要]公共考古学是近十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本文对这十余年的公共考古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认为现阶段公共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大体集中在概念定义讨论、理论构建与引进、大众与公共考古学以及公共考古学与传媒的关系上,尽管取得一定发展成果,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考古学;考古学大众化;考古与传媒[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4-0030-04公共考古学,又称为公众考古学,美国考古学家、遗址保护专家查尔斯·麦克基姆先生在《Public Archaeology》一书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2002年,杭州召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颁证与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考古学与公众——考古知识的普及问题”。
明确提出建立公众考古学的问题。
近几年来,“考古学要走向大众”的呼声越来越高,遗址公园的建设、考古工地的开放、博物馆展示方法的改变、考古科普书籍的出现、媒体上各类考古类节目的出现,公众考古学在国内可谓盛行一时。
本文拟对我国近10年来公共考古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个粗略的梳理。
一、公共考古学概念的讨论公共考古学,源于查尔斯·麦克基姆的《Public Archaeology》,国内对于这一概念的没有统一的称谓,或称之为公众考古学,或称之为大众考古学。
范佳翎通过对比英美国家考古学家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释,认为理解的偏重点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Public Archaeology》出现背景和所面对具体问题方面的差异。
①大多数学者根据《Public Archaeology》认为,公共考古学是一个西方的名词和理念,但是高蒙河则认为考古学大众化的理念中国从来就有,并通过分析苏秉琦先生不同时期的公众考古思想的演进而认为苏先生是中国公共考古学的领军人。
②公众考古学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概念。
近代以来我国古陶瓷研究历程述略

截 至 目前 , 汉 代 以前 的文献 中 , 尚未发现 有关 陶瓷 内容 的记 载 , 直到汉代 , 出 现 一 些 零 星 的 记 载 。据 统 计, 汉代 到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涉及 陶 瓷 内容 的文 献 共 4 2条 。这 些文 献 中 , 大 多数 涉及 陶 瓷 的 内容 仅 是一 个 名词 、 一两 句话 , 反 映 出来 的信 息较 少 。到 了唐 宋 时 期, 文献 中关 于 陶瓷 的记载 明显 丰富起 来 , 各类 官私修 史志、 私 修文 集和 笔记 以及 文 人诗 词等 文 字 资 料 的 大
量 涌现也 为 陶瓷 文献 的 发展 提 供 重 要 条件 , 不 仅 在 文
1 以 陶瓷 把 玩 和 交 易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中 国 古 陶瓷研 究 的探 索 阶段
从 清 朝晚 期到 民 国初 期 ( I 9世 纪 4 O年代 年 到 2 0 世纪 2 O年 代 中期 ) , 这一 阶段历 时 8 0余年 。鸦 片 战争 以后 , 西 方资本 主义 思潮影 响 国 内, 加上 中国社 会长 期 的动 荡 , 在这种 背 景 下古 玩 业 日渐 兴 旺。 古 陶瓷 鉴 赏 和交 易也 随之悄 然 发展 起 来 , 与之 对 应 的 古 陶瓷 认 知
的所 谓 “ 口眼之 学 ” 大 行 其道 。 “ 这 类 方 法 没 有 个 准
献 种类 、 数量 上有 了大 幅度增 加 , 而且 内容也 更加 丰 富
多样 。据统 计 , 唐 宋 时 期 涉及 陶 瓷 内容 的 文献 有 5 0 6
种 …。元 明清 时 期是 古 陶 瓷 文献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 其 显
重要 意义 。
意义 , 可追溯 到新 石 器 时 代 早 期阶 段 。一 部 陶 瓷 发展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问题及其论争的学理辨识

而辨不 出“ 西化” 与“ 近代化” 的关系及其与“ 中西之争” 、 “ 古今之争” 的区别, 进而也辨不清“ 西
化” 与“ 近代 化 ” 的这 一 关 系作 为 问题 的存在 , 并在 实际 的论 述 上 往往 把 “ 近 代化 ” 归结 于 “ 西化 ” 去理 解 , 出现理 论 盲点 。诚 然 , 近代 文 化发展 存 在 着 “中西之 争 ” 、 “ 古今 之 争 ” 的不 同层 面 , 但 二
争” 的诸 种 纠结 。“ 中西 之 争 ” 是指“ 西化” 和“ 反西化” 近 年关 于 近 代 中 国 文 化 发 展 问题 的 两 个 不 同
一
、
视 点
如何对待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这是学界长期以 来 一直在试图回答的问题。就 国内对近代史和近代文
化研 究 看 , 形 成 了两种 分 析 的理 论 视 点 , 一 是 文 化 视域 论, 二是 文 明 视 域 论 。文 化 与文 明 是 人 类 实 践 生 活 的 两个 不 同而 又 关 联 的 范 畴 。一 般 地 , 文 化 是 指 文 明 的 外部形式 , 是 文 明 的表 现 、 显现 ; 而文 明 是 指 文 化 的本
的程 度和 进 步状 态 。
中国近代史的文物

中国近代史的文物
中国近代史的文物涵盖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历程。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的部分代表性文物类型和具体例子:
1.历史文档与手稿:
各种条约文本,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都是外国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件或复制件。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档案资料,包括革命党人的手稿、信函、日记等。
2.艺术品与工艺品:
晚清宫廷御用品,如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或溥仪等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等。
近代名家书画作品,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墨宝。
3.历史照片与影像资料:
记录晚清至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
早期电影胶片和纪录片,如记录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资料。
4.革命文物:
辛亥革命时期的武器、旗帜、宣传品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使用的物品,如红星帽
徽、长征路线地图、红军标语等。
5.海外流失文物: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掠夺的文物,如十二生肖铜兽首等。
通过各种非法途径流出海外的其它珍贵文物,它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受侵略的历史痕迹。
6.民间生活器具与民俗文物:
反映近代中国城乡生活的各种器物,如家具、农具、纺织工具、货币等。
与近代社会变革相关的报纸、杂志、海报、商标等印刷品。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英勇奋斗,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三十年来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述评——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摘要]“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关键词]“全盘西化”论;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全盘西化”论,又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序经,二人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闭关自守”和封建文化复古倾向,并为抵制封建文化复古倒退思潮提供理论依据,这对加深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全盘西化”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传承性,并且“全盘西化”论在社会实践中无任何可操作性,这样“全盘西化”论就演变成为了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一、“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全盘西化”论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密不可分。
1858年6月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是“中国官方对西洋人态度开始前倨后恭的转折点”。
(1)此时的中国人仍然坚信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落后是导致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
随后,甲午之战的惨败以及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才真正刺痛了所有的中国人,当东洋人真正崛起的时候,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文章的自信、对中体西用之“体”的自信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了。
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也。
”(2)惊醒后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了西化的改革倾向,国人从原来相信中国的道统、文化不可变,仅在器物层面的求新求变转为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也必须改变,并将西学视为“国家、民族求富求强的万灵丹”。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嬗变论析

第42卷第3期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6月Vol.42 No.3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Jun.2021 文章编号:10041877(2021)03000105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嬗变论析颜景虎1 陈文殿2(1.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55;2.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从发生学视角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构成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嬗变的外部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则是传统文化嬗变的内部原因;从文化嬗变的历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嬗变大体经历了“文化启蒙”的思想准备、“中体西用”的初步萌发和“中西会通”的初步倡导这几个阶段;从文化嬗变的趋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传统文化身份危机、文化启蒙与文化救亡、文化现代化价值观生成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传统文化;嬗变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102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传统文化向度研究”(15ADJ008)作者简介:颜景虎(1962),男,山东曲阜人,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陈文殿(1964),山东微山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化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文化问题”古已有之。
中国近现代“文化问题”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化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全球范围内文化殖民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发生学视角看,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化运动具有“原发”性,中国的近现代化运动则具有“外源性”和“后发性”。
这种似乎“天然的”被动性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无法摆脱的时代境遇。
正是在近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呈现出危机,开始了自身的近现代嬗变和文化启蒙。
回顾和反省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嬗变的原因、表现和趋势,对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涵,尤其是历代皇家收藏文物所蕴涵的政治意涵 集整理难度大,导致已有研究工作多停留在以概
进行了探讨;徐婉玲的《记忆与认同:故宫博物院 念阐释概念的层面上,基本未展开相关文献史料
1925—1949》,以故宫博物院建院为中心,系统考 的搜集整理工作。进而使学界的研究视野多限定
察了由不同价值观引发的围绕清室文物属性的 于单一学科,缺乏跨学科整理近代中国文物观念
和观念落实为博物馆这一制度性机构的实施过 圣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涉及到对传统文人阶层
程是艰难的[10];徐清的《清末民国时期关于“金石 秘藏私赏文物模式的研究,同时进一步关涉到金
学”概念的三种阐释立场》,通过考察近代国人对 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探讨等。突破物质性层面的
“金石学”概念的不同阐释立场,即史学的、近代 文物,其本身储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信
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7]和美 研究在以下几点存在明显不足。
国学者珍妮特·埃利奥特(Jeannette S.Elliott)等的
第一,由于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的研究
《中国皇家收藏传奇》[8]两书,对文物作为中国传 历史时段较长,相关史料散见在考古学史、近代
统 王 朝 天 命 观 和 礼 制 秩 序 重 要 载 体 的 价 值 、内 文化史、博物馆史及艺术史等处,考证史料的搜
在不足及重新研究构想三部分对之进行系统述 文 化 的 想 像 —— 以“ 伦 敦 中 国 艺 术 国 际 展 览 会
评。
(1935—1936)”为例的观察》,以近代出国展览活
一 已有研究成果梳理
动 为 中 心 ,考 察 了 近 代 中 国 文 物 与 国 族 、文 化 想
近年与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相关 像之间的关系,认为当时博物馆展览的文物一定
系统地探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的变迁历程,同时
第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
也要关注文物观念变迁背后深层的近代政治、文 究,主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全面探讨引发中国文
化及学术等时代因素的探讨,尤其是与文物观念 物观念变革的古今、中西矛盾并存的特殊语境。
变迁关系密切的考古学、新史学、艺术史及博物 近代中国文物观念的变迁始终是在古今、中西两
物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在观念上的多重面相,以使近代中国文物变迁史的研究更加丰满。
关键词:近代中国 文物观念 变迁史 多学科 古物 近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H 1840—1949 年的近 110 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变 国人的考古学观念》[1]、查晓英的《保护“学问的原
革最为明显的一个历史时段。文物作为传统文化 料”:由 1923 年新郑铜器发现所见中国考古学之 的独特载体,具有特殊的文化、政治及学术话语, 萌芽》[2],两文分别就民国初年国人古董意识的改 因此近代中国文化的急剧变革,引起各群体对文 变和文物变为学问原料的观念的产生进行了深 物话语权的争夺,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文物观 入探讨,均认为民国初年考古学的产生对传统文
则重点从考古学史角度考察了“古代遗存”的概 层面的历史考察成果。
念,认为“文物”概念应包涵其中[17];朱嫦巧的《文
有 鉴 于 此 ,打 破 单 一 学 科 所 限 的 研 究 困 境 ,
物——一个带有时间维度的文化认同物》,系统探 采取考古学史、近代文化史、博物馆史及艺术史
讨了“文物”概念在中国生成的特殊语境,认为近 等多学科协作研究,从文物的话语层面,完整呈
《东东南南论文坛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15
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述评
徐玲
(郑州大学考古系 河南郑州 450001)
内容提要:近年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
革研究、近代文物价值认知变化研究和近代“文物”概念异同比较研究等。只是这类研究多限定于单
传 播 与 影 响 ,主 要 从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的 横 向 层 面 ,
第 四 ,近 代 中 国 典 型 文 物 观 念 的 比 较 研 究 ,
D 探讨影响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西学因素。欧 即在历史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基础上,采用观念
争端,认为国人对文物价值的重新认知受博物馆 变迁史料的研究意识。
公藏观念影响较大[9];季剑青的《“私产”抑或“国
第二,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核心
宝”:民国初年清室古物的处置与保存》,则考察 问题是各种文物观念的分析评价,而观念评价不
了清室文物“国有化”的进程,认为近代国家话语 仅涉及到对传统王朝社会文物与政治合法性、神
法理层面对“文物”概念进行界定,拟定的有关文 击。而经济层面的“古董”商品,文人精神层面的
W 物种类、范围的文件先后发行。以相关史料、文件 情感寄托载体,使文物的内涵价值更加丰富和复
和档案为基础,重新梳理中国“文物”概念发展演 杂。通过在古今中西时代大变局背景下,对各种
变的历史脉络,重点考证各个历史时期占主导性 导致文物面相变化的语境的考察,重新探讨带动
一学科,多停留在对概念本身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关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
性。因此,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重新研究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重点
关注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欧美近代古物观念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近代中国文物
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究、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重新呈现文物作为物质的文
“古器物”“ 、金石”“ 、古董”“ 、古玩”及“古物”等数十 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异同比较研究成果,同时
个之多,对这些概念术语内涵、范畴的异同比较研 缺乏中西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西方古物观念对
究是深入探讨文物观念变迁的基本工作。近年代 中国文物观念的影响也得不到应有的学术关照。
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乔梁的《相关指代“文物”概念
第 三 ,近 代 是 欧 美 古 物 观 念 东 渐 、本 土 文 物
N 词汇的出现与变化试析》[13]、李晓东的《民国时期 学术研究思维开始转变,东西古今学术冲突和融
的“古迹“ ”古物”与“文物”概念述评》[14]、霍楠的《文 合最为激烈的一个历史时段。近代中国文物观念
物、参考品和资料概念问题》[15]等,认为作为学术 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语境下,
H 涵、外延均处于模糊状态,近代可与“文物”概念 新史学纳入研究视野,学术价值一度突显。近代
相互指代的名词达数十个之多,概念的混乱成为 考古学产生后, “考古遗存”概念的提出、田野考
诸多文物观念争端的起因。民国后,伴随国民政 古方法的使用,以及博物馆场域文物公藏观念的
府《古物保存法》的出台,学界曾经尝试从学理和 传 播 等 ,使 传 统 的 文 物 观 念 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冲
D 术语“ ,文物”概念的内涵在近代变化较大;郑子良 使还原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面相的研究
的《“古物”概念之辨析》认为“文物”概念的内涵和 充满了挑战。遗憾的是,已有研究未能关注近代
外延均大于“古物”概念[16];曹兵武的《中国考古学 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
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个观念变迁的历史检讨》, 缺乏突破文物物质性,深入其作为文化载体观念
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革研究的代表性
近代中国文物观念的变迁还表现在对文物
成果及观点有:黄海烈的《古董与国粹:民国初年 价值认知上的变化,代表性成果及观点有:巫鸿
收稿日期 2015-12-03 作者简介 徐 玲(1969-),女,郑州大学考古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近代文化史。
16
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述评
考古学的与艺术的三种立场,认为近代学人对于 息,对文物诸多信息及价值的认知难度较大。如
文物价值的认知探讨方面未能达成一致观点,影 何在史实分析基础上给予不同文物观念恰当的
H 响至今[11];黄厚明的《现代艺术考古学视野中的 学术评价,不仅需要有一定抽丝剥茧的学术耐
中国传统古物学》,则考察了文物由赏玩之物到 力,同时需要具备对史料的敏锐洞察力。目前已
观念变迁史需重点考虑以下四项内容。
由早期自发性搜集的简单纪念品,到充满好奇性
第一,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即以时 的珍奇品,演进到王权国家后的富有政治含义的
间 为 序 ,从 学 术 层 面 考 证“ 文 物 ”概 念 的 历 史 变 国之重器,文物具有了特殊的政治符号意义;从
迁。概念是观念的最直接表达,概念的严格考证 学术层面看,文物经历了从宋代金石学证经补史
W 念。尤其是受考古学、新史学等影响,文物在重塑 物观念冲击颇大;王恩田的《王献唐与新型金石
中国国际形象、建构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更大 学》一文提出,近代文物从私人玩赏之物一变而 的作用。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文物观念的变迁又 为开启民智的公共资源,是文物观念在近代中国 影响了考古学、新史学及艺术史的学术路径。有 经历的一次全新变革[3];李飞的《由集新到集旧: 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的研究,不仅可以为 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个演进趋向》,以博物馆史
二 已有研究存在的明显不足
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
由以上的学术成果梳理分析可见,已有相关 进行长时段的连续学术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
《东南文化》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17
上,不仅要利用近代文物收藏、保存、管理法规等 赏研究,甚至一度遭到考古学的抨击,这种学术
档案文件及近代学人文集、回忆录等史料,深入、 倾向至今仍有存在。
代西学输入后,改变了国人看待与对待文物的思 现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复杂历史面相的研
维和行为方式,文物价值论述的重点从“文”转到 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很大的学术拓展空间。
了“物”,研究取向向西方模式转变,并成为社会发
三 重新研究的构想
展、传统与现代争论的焦点[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