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合集下载

看《鲁迅全集》----《艺术论》(蒲力汗诺夫)

看《鲁迅全集》----《艺术论》(蒲力汗诺夫)

看《鲁迅全集》----《艺术论》(蒲力汗诺夫)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52--《艺术论》之《序言》这个《序言》是鲁迅先生写的,在所见的序言里,这应该是较长的一篇了。

看篇幅应该有6500字左右罢。

本篇虽然也是名为《艺术论》,却是与先前看的《艺术论》不同,那是苏联卢那卡尔斯基的作品,这却是苏联蒲力汗诺夫的作品。

大家都论艺术,只是取的名字相同罢了。

这篇《艺术论》是包括着蒲力汗诺夫的三篇论文的。

且一一看下去。

2018.09.19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53--《艺术论》之《论艺术》这就是第一篇论文了,且文章题目是总题目的颠倒,《艺术论》成了《论艺术》。

《论艺术》首先提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补正了托尔斯泰的定义,将艺术的特质,断定为感情和思想的具体底形象底表现。

于是进而申明艺术也是社会现象,所以观察之际,也必用唯物史观的立场。

【原文片段】当此之际,我不用含胡的言语,我要说,对于艺术,也如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在观察的。

野蛮人譬如用了虎的毛皮、爪和牙齿,或是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而一面也在暗示着自己的敏捷或力量的事上,就是,打倒敏捷的东西者,是敏捷的,打倒强的东西者,是强的。

马各罗罗族的女人在自己的上唇上穿孔,而向那孔里,嵌以称为呸来来的金属材或竹材的大的圈。

向这种族的一个引路人,问为什么女人们带着这样的圈的时候,他“恰如给过于无聊的质问,吃了一惊的人那样”,答道,“为美呀!这——是女人们的唯一的装饰。

男人有须,在女人没有这。

没有呸来来的女人什么,是怎样的东西呢?”【我说】我们无论怎么着“论”艺术,那艺术都应该是美的,是现实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着的,一首美的旋律,一幅美的图画,一尊美的雕塑,无不给我们美感,那是艺术给我们带来的。

但是,艺术的美,也是需要人们特别是大众们承认并适应得了的,如果只有作者自己认为的艺术的美,而不能得到大众认可的美,那这美就不能持续下去。

这也是很多电影电视剧在专家眼里很叫好,但是,在大众跟前就是不叫座,这能说这电影不美吗不艺术吗,不能,因为专家都叫好了,但是,为什么不叫座呢,那是因为没有引起大众的共鸣,你这个作品的艺术的美,还没有被广大民众所认可所接受。

鲁迅小说艺术技法探析

鲁迅小说艺术技法探析
鲁 迅 小 说 艺 术 技 法 探 析






小 说的艺 术构思
,
五四

以来
,
,
在 我 国现 代 文 学 宝 库 中
短 篇小 说 是 一 宗 光 彩 夺 目的 奇 珍


开 国后

,

别是 今天 新时 期 其 品 赏之 余 者提 出 了

,
短 篇 创 作 更 是 文 艺 百 花 园 中催 动 春 光
,
经 过情 形 和 艺
术 经验
揣摩



画眼睛

就 是 鲁 迅 在这 篇著 名文 章 中悉 心 传 授 的 无 比 宝 贵 和 十 分 丰 富 的 创 作 经 最 好是 画 他 的 眼 睛
,

验 之 一法

要 极 省俭 的 画 出一 个 人 的 特点
,

这是 文 学 巨 匠 鲁 迅 长 期

总 结 了 我 国悠 久 的 艺 术传 统手 法

对采
择 文 章体 制 和 为求 小 说 形 式 多样 化 年 时就指 出过
小说
,
,
是 作 过 一 番 极其 周 密 的 巧 思 安 排 的 鲁 迅君 常 常 是 创 造 新 形 式 的 先 锋
, ,
茅 盾还 在 一 九二 三


在 中国 新 文 坛 上
,
,
呐 喊 》 里 的 十 多篇

几 乎 一篇 有 一 篇 的 形 式
,
这 些 新 形 式 又 莫 不 给 青 年作 者 以 极大 的 影 响 ” ②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许祖华【摘要】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3)003【总页数】8页(P31-38)【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音乐性【作者】许祖华【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鲁迅小说的人物真切、生动,内涵丰富,无论是现实形象还是历史人物,其艺术个性鲜活显豁呼之欲出;其个体生命迹象与生命诉求以及各种人生感受中常常包含了普遍而深邃的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生意味。

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进行阐述,我们都可以在一个宽广的平面得到可以言说的话题,其中,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角度展开言说,学界同仁已奉献了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音乐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展开跨艺术的研究,以期开拓鲁迅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由于人物外在的生命迹象及其生存状况是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最直接、最感性的内容,因此,从音乐的角度透视鲁迅小说的人物,首先阐述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鲁迅小说对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描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状况的描写,一种是静态状况的描写。

动态状况描写的音乐性多具悲剧意味,静态状况描写的音乐性则常显喜剧意味。

这两种状况的音乐性描写,在鲁迅小说的众多人物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应该分析的是在现代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与历史小说《出关》中对老子的描写。

小说对这两个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描写,虽然形式不同、意味迥异,但魅力却同样深邃,其阐释的空间也都十分广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对人物外在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音乐性描写的艺术匠心,也显示了鲁迅小说多样性的艺术手笔与繁复、隽永的艺术神采。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

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转贴)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述评徐冬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

但实际上正如黄子平先生在《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却是忘却语言的‘艺术’。

常见的格式是:‘最后,谈谈作品的语言……’……更多的连这‘最后’也没有。

”鲁迅小说研究是鲁迅研究中发轫最早、历史最长、成就最大的一项,但鲁迅小说语言研究却不够发达。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几十年来,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鲁迅的小说语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体来说,成就不大。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综合的鲁迅小说语言研究论著问世。

这与鲁迅小说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称的,更与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符合。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做一个粗略的回顾,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风格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语言气氛和格调。

(2)语言艺术的研究。

即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手段的高超及语言对于实现它的总体命意所起的作用。

(3)语言独创性及对文学语言发展的贡献的研究。

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回顾一下八十多年来鲁迅小说语言研究的进程,并不揣鄙陋略作评价。

一语言风格的研究语言风格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个人风格等等。

这里我们着重指对鲁迅语言个人风格的研究,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二:(1)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其语言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的具体体现,研究它必然会折射出其他种种。

(2)第三部分语言独创性的研究较多涉及到其他方面,这里不必重复。

作家的语言风格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艰苦劳动、呕心沥血的过程。

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了的标志。

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就必然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doc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doc

试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存在。

一、鲁迅叙事艺术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他试行新的叙述视角或新的叙述方法时的独创才能,本文试就此谈些浅显的看法。

视角,是现代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所谓视角,其实就是叙事作品中故事的叙述者所处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人称问题,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分。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突破了旧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和全知全能视角,叙事方式和叙述角度呈现多样化,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括地看,《呐喊》、《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作品:包含双重或内外两层第一人称叙述者,小说的语调包含了两种不同声音,两种声音的独白性自述构成相互的对话、论争关系;由于这类小说的双重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上体现着主体心理现实的不同侧面,从而主观精神史是通过客观呈现的论争关系来体现的。

《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外部第一人称叙述者不仅有独立的叙述语调,而且直接参与情节和对话,整个故事似乎是包裹在他的旁知眼光,并沉浸于他那沉思而抒情的语调里。

从表面看,这两篇作品就是由这个叙述者叙述的两个失败的知识者的寂寞、颓丧、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小说并非单调独白式的,而是对白式的,主人公的故事大量应用自知视角,有着独立的叙述语调,整个小说由两种各自独立、相互渗透、交织缠绕的曲调配合着小说对偶式主人公的存在,超越了单纯的沉思抒情的外部叙述者的单一语调。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鲁迅小说的叙述空间与绘画


鲁迅小 说叙 述 空间 的类型
小 说 与绘 画能进行 跨 艺术研 究 的一个 重要 桥 梁 就是 “ 间 ” 素 , 以 , 空 因 所 在对 鲁 迅 小 说 与 绘 画 进行 跨 艺术研 究 之 前 , 先 梳 理 鲁迅 小 说 的 叙 述 首 空 问类 型 , 既是为 后 面的具 体研究 构 筑基础 , 是 也
的知识体系中, 是具有客观性的存在物, 小说作为 与 生活 密切相 关 的 艺 术 , 其叙 述 空 问也 同样 具 有 客观性 , 由于小说不仅 可以直接描写 可见 、 但 可感
的具 有 客观性 及物 理维度 的空 间 , 而且 , 可 以描 还
绘没有物理维度却又切实存在 的社会 环境 、 文化
在展 示 鲁迅小 说叙 述 空间设 置 的基本 面貌 及艺 术 魅力 的另一个 方 面 。
艺术 属性来 看 , 说 中的 空 问虽 然 是 现 实 空 间 的 小
反映 , 但从其艺术功能的角度讲 , 则无一例外地都 是叙述空间, 都是为叙事能顺利展开设置的, 尤其 对 优 秀小说 来 说更是 如 此 。鲁 迅 小说 的个性 特 征
21 0 1年第 5 6卷 第 4期 ( 总第 2 7期 ) 3
2 1 Vo. 6 No 4( n rl N 2 7) 01 15 . Ge ea o. 3
鲁 迅 小说 的叙 述 空 间与绘 画
许 祖 华
(华 中师范 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30 9) 4 07
摘 要 : 鲁迅 小说叙述 空间有多种类型 , 既有固定 叙述 空间, 也有移动叙述 空间 ; 既有相对 固定 叙述 空间, 也有 绝对 固定叙述 空 间; 既有二元对 立的移动叙述 空间 , 也有 二元互 动型移 动叙 述 空间与 圆形 移动叙述 空 间。鲁 迅小 说叙述 空间的形态虽然丰 富多彩 , 从艺术作 用和功能来看 , 是为 了将 叙事限定在 一定 的范 围之 内, 一点与绘 但 都 这 画的艺术空 间设置 , 特别是 画框 的作 用与功能颇为相似 。鲁迅小 说叙述 空 间设置 的方 式主要 有两种 : 一种是 焦点 式, 一种是散 点式。这 两种叙述 空间设置的方式 , 别对 应着绘 画常用 的焦点透视 法 与散点透视 法。鲁迅 小说这 分 两种叙述 空 间设置方式的运用 , 鲁迅小说具有 了绘 画般 的艺术魅力。 使 关键词 : 鲁迅小说 ; 叙述 空间; 画框 ; 点式; 焦 散点式 中图分 类号 : I1 . 2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 3 2 1 )4— 0 6—1 10 —57 ( 0 1 0 0 2 1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引言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

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

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

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谈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中到社会最底层 ,描写这些底层 人 民的日常生活状 况和精神状况。把鲁迅小说按时代划分 , 具体可 以分
四、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 呐喊》 《 彷徨》小说集里大都运用 了第一人称 的 叙事视 角 , 这些小说将作者 的生活经历 、 生活感受 、 思 想感情部分地 复制在一个首 先觉醒的知识分 子形象 中。 例如 , 《 狂人 日记》 《 阿 Q正传》 《 孔乙己》 《 头发的故 事》 《 祝福》 等都有知识分子“ 我” 的影子。 小说《 故 乡》 没有 大手笔 地描 写 目前 的贫 困 , 小
浅 谈 鲁迅 小 说 的叙 事 艺术
◎杨 华
( 武i Z. z - 程 大学外语 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引 言
体” 的新形式。《 狂人 日记》 无论是从题 目上还是从整 体形式 上都借鉴 了俄 国作家果戈里 的同名小说。在 这部 小说 中,鲁迅不是 完全照抄果 戈里 的小说形式 与内容。鲁迅 的《 狂 人 日记》 与果戈里 的《 狂人 日记 》 相 比较而言 ,作 品在思 想 内容方面体现 得更具有深 远意 义 ,把小说 中众人 与狂人 的矛头直 接地指 向中 国传统封建礼教 ,更能体 现 中国旧社会 中人 民的生 活与意识 。此外 , 《 狂 人 日记 》 的现实 主义更 能在重 视 细 节 的真 实性 、 重视 典型 环境 的 描写 、 重视人 物 性格 的统 一 性等 方面 得到 体现 。读 者 在 阅读 小说 时, 假 如 读者 把狂 人 的 “ 错觉” 慢 慢地 矫正 , 我们 就 能发现无论 是路 人对他 的态 度 , 还是 家人对他 的态 度, 都是 当时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的旧 中国普遍存 在 的
正如在那个时代 的鲁迅 自己看来 , 旧社会 的黑暗 中国下人民的痛苦、 寂寞、 空虚的生活 , 在“ 五四” 新文 化运 动下的知识分子的觉醒 意识也慢慢地 觉察到如 《 呐喊・ 自序》 说到的“ 假如一问铁屋 子 , 是绝无窗户而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

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合理的安排,展现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矛盾、焦虑、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形象独特的描写语言鲁迅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语言上。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词汇和比喻,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用“尖锐的铁丝都插在痛处上”来描写主人公心中的痛苦,用“一个个火炉心壁上的疮,都在渗着脓,我不得不来撬雷管”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压抑。

这种独特的描写语言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批判现实的思想意味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强烈思想意味。

他通过叙事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呼吁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通过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阿Q对待现实和自我感觉的矛盾,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种通过叙事来呈现思想的方式,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表达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小说艺术还体现了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现实。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渴望。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小说的魅力。

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呐喊》《彷徨》等多部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鲁迅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上,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

他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现实,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鲁迅还善于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独特的叙事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叙事,通过内外视角的灵活转换,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又能从外部视角看到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悲剧性。

鲁迅的叙事节奏富有张力,他善于通过情节的紧张和松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他的小说往往以平淡开头,然后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再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

这种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

再次,鲁迅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和事件来暗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读·闻·观95一、话语结构在《故事新编》中有两个话语系统,一是包含作者自己主体意识的主体话语;二是被描述了的客体话语,也就是“他者言语”。

第一类话语不言自明,它表达了作者对于周围世界的主体性体验以及评介,它只属于作者自己。

作者对世界的观点都包含在了这一话语之中。

主体话语反映的其实是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它表达了在作者眼中,世界的图景到底为何。

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将自己特殊的情感体现在语言和语句中,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感受和方式也表达出来,所以语言一定会带有他自身的独创性和自由性。

写作的意义也在于此,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如《奔月》《理水》《铸剑》中的话语。

《故事新编》的第二类话语是“他者话语”。

既然是“故事”的新编,必然是对那些已经存在的神话、传说以及史实中存在的旧事进行重新描述。

而描述的范围不仅包括故事本身,同时也包括对故事人物的言语与行为更加细致的虚构。

我们关注的“他者话语”,其实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言语。

通观《故事新编》,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对其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描摹兴趣,甚至可以这样说,《故事新编》中对话语的关注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

这些众多不同的“他者话语”成了《故事新编》中真正的主角。

文本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在文本中发言,话语成了鲁迅关注的重心。

每一个仔细阅读《故事新编》的读者,都能感到这些“他者话语”被作者推到了前台,如《补天》《采薇》《起死》《出关》等。

二、叙事特点世俗化叙事是鲁迅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方法的创新,已有研究多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古与今的对照互动”,即通过现代反观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的真相;第二个常见的研究维度是“虚与实的糅合”,即将现实性细节有意识地融入历史小说之中,直接影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现象。

对《故事新编》来说,世俗化叙事具有形式和思想上的双重意义。

在“古今杂陈”和“虚实结合”之外的第三个维度是“神圣与世俗”的关系角度——既表现在原始文本与新编文本之间,又体现在新编文本内部。

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752021一、文学之魅:经典文本的改编之困(一)“鲁迅式”的婉而多讽和简笔传神短篇小说以结构严谨、叙事洗练为主要特征,通过截取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横断面,洞悉时代弊病和群体的精神困境,达到“一斑知全豹、一目传精神”的目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人物,他的短篇小说饱含着深广的忧愤和苦涩,通过纯熟的语言艺术进行民族性、整体性的剖析和体认。

鲁迅的作品深掘于字句的锤炼精简,以寥寥数笔的“有限”展现思想容量的“无限”,并通过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暗示引导读者进行生活的还原和想象。

比如在作品《药》中对于看客的精准描摹:“几个人在他面前过去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1]还有以华老栓的视角叠加展现“看客的看客”形象,“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2]精简的文字形神兼备地具化了国民踮足伸颈、鉴赏革命者被宰割的“盛举”,看似漫不经意的勾勒,却达到了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

以“看”为人生乐事和人生幸事的众生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

《药》写出了革命先驱者慷慨就义,却被病态的国民从精神到肉体双重虐杀的悲哀,而《阿Q正传》中对于看客“饿狼形象”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愚民庸众的野兽本性——“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他的皮肉……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之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3]鲁迅擅长以冷峻的笔触和阴森恐惧的氛围营造,对冷漠的国民进行道德审判,并画龙点睛式地勾勒出国民精神的痼疾和灵魂的病态。

悲戚中藏诙谐、婉约中含讥讽的语言风格,也对鲁迅作品的意蕴呈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文简意深的艺术表达,寄托了作者的爱憎、忧愤和同情,使他的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而这些具有深层思想意蕴的片段却很难在影视图像中得以体现,这成为鲁迅经典文本影视改编的第一重困境。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

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小说作品大多以揭示社会阴暗面和尖锐批判为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独特叙事风格,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现实主义描写与夸张手法相结合的叙事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他以写实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他也运用夸张手法,将社会现象放大,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残酷,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为一个疯子的独白,通过疯癫的叙述方式,揭示社会中腐败无能的现象。

这种以夸张手法来突出问题的写作方式,使得鲁迅的小说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刻画了善良和正直的人物形象,更通过对各类社会人物的描绘,刻画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懦弱而卑微、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物形象。

阿Q的消极人生态度和偷懒的作风,使得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细微变化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三、隐喻和象征的艺术运用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寓意深远的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细节和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触发。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酒鬼的形象,寓意中国民众对于权贵阶层的无力和卑微。

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思中国社会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境况和命运。

总结:鲁迅的小说艺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之综论

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呐喊彷徨》研究之综论

其次,从艺术批判的角度来看,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如讽刺、夸张、象征、对比等,将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以及人性的弱点揭示得淋 漓尽致。这些批判不仅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陋 习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最后,从呐喊彷徨的角度来看,鲁迅运用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字和情节,将 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呐喊彷徨式的文字和情节不仅展示了 鲁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此外,鲁迅还通过重复和 强调的手法,将呐喊彷徨的情感和思想传递得更加深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 会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其次,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运用了许多重复和强调的手法,将呐喊彷徨的情 感和思想传递得更加深刻。例如,在《彷徨》中,鲁迅多次重复着“我是谁? 我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强调了人物内心的迷茫和孤独。这些重复和强调的 手法,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鲁迅所要表达 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
文学启蒙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启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呐喊彷徨》 中,鲁迅用他独特的文字和故事情节,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激发着他们 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 的种种弊端,引导读者认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社会、国家 和个人的深思。
呐喊彷徨
在《呐喊彷徨》中,鲁迅运用了一系列呐喊彷徨式的文字和情节,将自己的情 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呐喊彷徨式的文字和情节,不仅深刻地展示了 鲁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首先,鲁迅通过这些呐喊彷徨式的文字和情节,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了深 刻的表达。例如,在《呐喊》中,鲁迅用“四周黑漆漆的,远方的尽头也没有 尽头”这样悲伤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黑暗的无奈和痛苦。此外,鲁迅 还通过许多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 描绘。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

鲁迅小说研究大纲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0812)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 、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 、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 、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1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 的觉醒。

简析鲁迅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

简析鲁迅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

简析鲁迅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简析鲁迅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简析鲁迅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内容摘要:鲁迅的短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创作的一个高峰。

其思想意义的深刻和艺术上的纯熟,完全可以与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相媲美。

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

本文只就鲁迅小说的结构艺术,谈一点自己读后的感想。

关键词:鲁迅、结构艺术、矛盾情节、典型场境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批评家、思想家兼启蒙者,他面向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以毕生的精力,探求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生存方式极其精神基础——个体人格和民族精神的建立及其可能性。

用自己的血肉,燃起文学的灯火,把中华民族自我认识的日程大大推前并开掘了一个至今仍为我们所难以窥测的深度。

鲁迅的短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创作的一个高峰。

其思想意义的深刻和艺术上的纯熟,完全可以与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相媲美。

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主题思想和结构当作家从生活中选去了题材、确立了主题思想以后,为了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充分、更完善、更突出地表达出来,就需要考虑怎样把那些任务、事件、场景等创作材料有条不紊地安排、组织起来,这就是所谓结构艺术。

表面看来,这好象仅仅是形式问题。

而实际上,作这样的安排而不作那样的布置,自始至终都是在作家的创作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因此,作品的结构总是首先取决于作品内容的需要,作品结构本身就是作品思想的一种表现。

一个再高明的建筑师,也不可能把一大堆材料任意地堆积在一起,就会建筑成美观使用的房子。

他仍然需要依照着房子的用途和一定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设计施工的。

文艺作品既是表现生活的矛盾和斗争的,那么,作者就要考虑按照什么程序和方式,才能把那些矛盾和斗争最好地表现出来。

鲁迅小说的结构方法,很具体地说明的这一点。

《祝福》重要是写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一生,控诉封建礼教对一个无辜妇女的重重压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
2011 年 5 月
在他的专著《历 史 向 自 由 的 诗 意 敞 开———〈故 事 新 编〉诗学研究》中提到了《故事新编》采用了电影的 蒙太奇艺术。
这些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 明显缺憾与不足: 一是有大量空白尚未涉及,如诗 歌、散文( 我们把它们也视为不同于小说的艺术样 式) 对鲁迅小说的渗透,以及诗歌、散文的艺术因素 渗透进鲁迅小说中后对鲁迅小说艺术所形成的魅力 具体表现在哪里,而鲁迅小说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因 素形成自己的诗性品格和聚神凝气之意境的,等等。 目前学界基本没有涉及。还有,即使已有所研究的 艺术种类,也有众多的问题,如传统中国画的空白理 论、戏剧的分场结构、动作性规律、电影的画外音技 巧等等是否影响到了鲁迅小说等等,也都尚无人涉 及。这也就为我们对鲁迅小说进行跨艺术的研究显 示了努力的一个方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向。二 是研究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简单的比附现象。其比附 性主要表现在: 或拿鲁迅小说的一些特点去套用其 他艺术种类 的 技 巧,或 拿 其 他 艺 术 种 类 的 规 范、形 式、技巧去框 套 鲁 迅 小 说。 如,用 音 乐 的“赋 格 ”模 式来框套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 用鲁迅小说的场景 描写、景物描写甚至人物描写去框套绘画的色彩、色 调模式,等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 义,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用新的视野对鲁迅的小说 进行新的研究,对其艺术的魅力进行相应的、具有新 意的阐述,从而收获新的研究成果,但,所付出的代 价却是十分沉重的。由于小说,包括鲁迅的小说与 绘画、音乐等艺术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它们毕竟分属 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各自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 艺术优势与规则,如果硬性地进行“比附性”的 研 究,则只能采用两种蹩脚的方法: 或生搬硬套,或削 足适履,完全的吻合是不存在的,这正如一棵树上不 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即使两类艺术使用 了同一种感性材料,它们也是有区别的,正如黑格尔 曾经指出过的一样,文学与音乐虽然都用同一种感 性材料,即声音,“不过这两种艺术的声音的处理方 式以及在表现方式上却仍有极大的差别”[1]340 。所 以,比附性的研究虽然能有所收获,也十分便捷,但 却不仅无法深入地研究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深层契 合的机制、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生动魅力,而且,即 使是一般艺术形式上的研究也难免捉襟见肘。这也 就启示我们,在具体的跨艺术研究中应该尽量避免 此种方法的弊端,而从更为有利、有理的角度展开研 究,从更为深层的契合中探讨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 的 关 系。 三 是 研 究 散 乱,不 够 系 统,往 往 是 一 鳞 半 ·106·
就诗歌( 包括中国诗和外国诗、古典诗和现代 诗) 和散文( 主要是中国古典散文) 来说,鲁迅自小 即学习,长 大 后 又 长 期 浸 淫 其 中,且 至 死 未 见 其 间 断,更何况,由于自身的人格气质和对中外诗歌的长 期濡染,鲁迅在文艺创作的本质上是位诗人,但他写 新诗不能,写旧诗又不愿,他的诗人才情只好用之于 其他文体的文学创作。这影响于他的小说,就形成 了他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小说的诗性叙述特 色,这一特色鲜明地体现在小说中“诗性人物”的精 心设置和“诗性情感”的巧妙利用上。鲁迅这种“以 诗为文”的写法,形成了小说浓郁的诗意,开创了影 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散 文创作方面,鲁迅也是最杰出的作家,他的散文诗、 回忆性散文都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精 品。至于他的杂文更是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提到 了人学和史诗的高度。而这方面的素养也当然内化 为了他小说的艺术内容,所以,我们在阅读鲁迅小说 时,总感觉鲁迅小说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小说有些不 同,甚至感觉到有些不像小说。它们有的结构松散, 有的没有完整的故事而只有一个个的场面,有的笼 罩于浓浓的情绪之中,相较于小说,它们似乎更接近 于散文。美国学者李欧梵在研究鲁迅的小说创作时 就认为: “1922 年所写的五篇: 《端午节》、《白光》、 《兔和猫》、《鸭 的 喜 剧》、《社 戏 》,读 来 像 散 文 而 不 像小说,当然最后一篇《社戏》作为抒情散文是绝妙 的。”[4]52 不仅这几篇,大多数鲁迅小说都有这种“散 文化”倾向。鲁迅似乎也注意到了他的小说与一般 所谓小说的不同,在《呐喊·自序》中他称自己的小 说为“小说模样的文章”,到 30 年代的《南腔北调
二、鲁迅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及对其小说创作的 影响
孙郁先生在《鲁迅藏画录》中曾经写道: “看鲁 迅,文字上给我们以不小的愉悦。我猜想其中也融 下了绘画者的灵魂。似诗、似画、似曲,这就是他的 艺术。用一种单体的艺术形态解剖先生,终究是少
许祖华,等: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了点什么。”[3]3 的确,研究鲁迅这个人,不能只从一 个方面展开,应当将鲁迅其他的艺术活动也一并纳 入我们的视 野,如 此,我 们 的 认 识 才 有 可 能 更 为 全 面,也才可能更有深度地去研究鲁迅的小说,也才能 使我们对鲁迅的小说进行跨艺术的研究有一个实实 在在的基础。这不仅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更是一 个现代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与艺术史中应当密切关 注的问题。
终其一生,鲁迅虽然主要是以一个文学家的身 份从事各种活动的,他成为文学家的基础是他的小 说,他的《呐喊》《彷徨》更是奠定了他的“中国现代 小说之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崇高地位。 但是,作为一名具有超强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艺 术大 师,鲁 迅 在 创 作 小 说 之 外,还 以 学 习、参 加、研 究、介绍、评论、编辑、出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其他多 种艺术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 “就诗的表现方 式来说,诗显得是整体艺术( 或艺术的总汇) ,所以 在诗的领 域 里,其 他 各 门 艺 术 的 表 现 方 式 也 用 得 上。”[1]20 这里的“诗”并不仅仅指文学的一种体裁, 而是指“语言的艺术”即黑格尔所谓的“一般的诗”。 黑格尔虽然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得出的关于文学的表
正是基于国内外学界在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方 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鲁迅小说重新 进行跨艺术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应该立足于填补 该领域中的大量研究空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 应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填补空白的研 究中努力提升研究的空间和层次,把研究的重点从 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表面上的关系转到鲁迅小说与 其他艺术深层的契合点上,从鲁迅小说的艺术本质 与其他艺术本质的一致性,鲁迅小说的艺术效果与 其他艺术效果的异曲同工中寻找鲁迅小说的魅力, 并坚定不移地将以前此类研究中简单的比附性研 究,提升为探讨鲁迅小说与其他艺术相似或相同的 美学追求的高度上来,在这样一个高度上,进一步研 究其他艺术渗入鲁迅小说给鲁迅小说、乃至中国小 说带来怎样的新的美学特质。同时,高度注意系统 化的研究,将每一种艺术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观 照鲁迅小说,而不是仅仅抓住一二点来比附鲁迅的 小说。
( 1.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鲁迅一生,不仅卓有成效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杂文作品,而且,还与美术、 戏剧、电影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正是这些方面的结缘及所获得的艺术营养,在丰富其精神生 活,满足其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及彰显了其广阔的艺术兴趣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了他小 说的艺术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立体的、多样的、跨艺术的非凡魅力。其中,诗性品格、散文倾 向、戏剧化、音乐性、空间感、画意等是其小说跨艺术魅力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鲁迅; 小说; 诗性; 散文性; 戏剧化; 音乐性; 画意 中图分类号:I210.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3-0105-06
作为文学经典的鲁迅小说,不仅受到古今中外 小说的影响,还 受 到 了 其 他 多 种 非 小 说 艺 术,如 诗 歌、散文、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的影响和渗透; 它 不仅具有许多小说艺术的质素,还融入了许多非小 说艺术的特质———这是它成为经典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因素,也是构成鲁迅小说艺术生命与艺术个性的 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由此,可以说,鲁迅小说是一 个多种艺术特质有机交融的复合体。所以,我们有 必要重新认识鲁迅小说及鲁迅本人的伟大之处。本 文从“跨艺 术 ”的 角 度 对 鲁 迅 小 说 进 行 鸟 瞰 似 的 扫 描,即从“非小说”艺术的角度来俯瞰鲁迅小说的艺 术魅力以及与它种艺术的关系,以期呈现鲁迅小说 跨艺术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及主要观点。
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在谈起当初写的小说时 还是以“小说模样的东西”来称指。“小说模样”就 暗含着“非小说”的因素,即鲁迅小说作品中有非常 明显的小说文体向其他文体的“越界”现象,比如小 说对散文、诗歌的某些文体特征的吸收和使用。在 谈到文学的类型时,美国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说: “优 秀的作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 程度上又扩张它。”[5]279 鲁迅是一位天才作家,他正 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文学类型的“扩张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1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文学研究·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 &Soc. Sci. Edit. ) Vol. 31 No. 3 May 2011
鲁迅小说跨艺术研究概论
许祖华1 ,王 丽2
爪,只有一二点却不见其余,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 研究。或者,只涉及鲁迅小说与某种艺术的某方面 的关系,而将其他方面搁置,如,只研究了鲁迅小说 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而对于鲁迅小说的基本 幻象与音乐的关系,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的关系, 以及鲁迅小说的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完全悬置 起来; 或者,只就最显在的艺术方式的相似方面展开 研究,而将这些艺术方式与内容的联系怠慢了。如 从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来研究鲁迅小说与音乐的 关系,这样 的 研 究 是 十 分 便 捷 的,因 为,“同 样 的 结 构范畴———和声、节奏与旋律———可以在一切艺术 中看到”[2]449 ,是一切艺术都葆有的形式与规范,也 是一切艺术都可以使用的技巧。小说与音乐也不例 外。但在这种便捷的研究中,却忽视了它们在表情 达意方面所承载的内容,或者说,没有通过艺术上的 跨越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鲁迅小说所表达的 深刻思想。这一缺憾也就提醒我们,即使是艺术形 式方面的跨越性研究,也不应该忘记借助跨越的优 势来更深入地挖掘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得到新的 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