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规范化诊断与专家共识
胸部ct扫描规范化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EXPERT CONSENSUS引言胸部CT扫描是临床上检查胸部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据统计,国内医疗机构的CT设备供应商有很多,不同厂家所生产的CT设备在成像技术、成像参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方面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存在临床技能、诊断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
对于胸部CT 扫描而言,虽然设备厂家均提供了参考性的操作指南,但是实际检查中由于各种具体问题,会出现很多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即便是同一型号的CT设备,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也存在扫描差异。
在胸部CT扫描方面,尚缺乏标准化的CT扫描、图像后处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案[1],尤其体现在社会各界更为关注CT检查的辐射剂量和辐射安全问题。
因此,在如何规范操作完成胸部CT扫描、降低辐射剂量方面,亟需达成专家共识[2-4]。
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在多年来迅速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后,有必要推出胸部CT扫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方案与临床-放射学检查适应症胸部CT的指征可以是临床病症,也可以是基于先前的影像学检查的异常,如胸部X线摄影(CXR)、透视、MRI或腹部CT。
临床实际中,患者往往通过普通X线摄影检查来完成初筛,从而有助于更合理的CT检查。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即使胸部X线检查正常,也会进行CT检查,例如不明原因发热(Puo)等[5]。
常规而言,胸部CT协议可以分为平扫CT(NCCT)和增强CT(CECT)两种,基于此可进一步细分。
根据临床-放射学适应症选择CT方案详情,见表1。
目前,推荐病人在吸气末的情况下以容积方式进行胸部CT扫描。
在进行COPD病人肺功能CT定量评估扫描时,可以使用吸气和呼气的组合[6]。
在临床需求情况下,可使用静脉注射(IV)对比,例如评估不明原因发热(Puo)或急性感染,以避免对纵隔淋巴结或并发症等关键发现评估不足。
2 胸部CT技术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及扫描技术操作规范2.1 放射医务人员要求放射技师需要具备CT上岗证,诊断医师需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护士需要具备护士执业证和上岗证。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目前临床急性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
“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或诊断不及时,导致致命性后果。
临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
(2)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ACS症状具有多样性,很多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选择将胸痛患者收入院观察。
临床实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5%的ACS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
(3)各种原因导致ACS 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而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到6%[7]。
很多患者对STEMI症状认识不足,或因症状不典型,延误了就诊时间;已经就诊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致再灌注时间延误。
(4)心脏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极大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最终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五版)61608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五版)61608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2015年11月修订)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通过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
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
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
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2分,资料)(1.10)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分,资料)(1.11)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1分,资料)(1.12)4)胸痛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
(1分,资料)(1.13)说明:1.10-1.13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要求: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紧急救治能力;(1分,资料)(1.14)2)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分,资料)(1.15)说明:1.14-1.15需上传以下材料:1医疗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2明确医疗总监职责的正式文件3 医疗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3. 任命胸痛中心协调员,要求:1)指定一名具有急诊或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具备正确处理ACS及其它急性胸痛的能力;(1分,资料)(1.16)2)书面文件明确协调员的具体工作职责;(1分,资料)(1.17)3)协调员每年至少参加ACS和胸痛中心相关的培训不少于10学时。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作者:丁荣晶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成为急性胸痛患者需要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目前临床急性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
“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疾病,除ACS外,临床相对少见的疾病如肺栓塞等易被漏诊,或诊断不及时,导致致命性后果。
临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
(2)ACS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ACS症状具有多样性,很多医生为了减少误诊和漏诊,选择将胸痛患者收入院观察。
临床实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1,2],约70%的患者最终除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5%的ACS 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从急诊出院,其中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
(3)各种原因导致ACS治疗延误,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远未达到ACC/AHA指南推荐的标准。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1小时内成功再灌注患者,死亡率只有1.6%,甚至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而6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到6%[7]。
很多患者对STEMI症状认识不足,或因症状不典型,延误了就诊时间;已经就诊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致再灌注时间延误。
(4)心脏监护病房的建立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极大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已处于心肌缺血的终末环节,很多心肌梗死患者最终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
胸痛三联CTA精简版
造影剂注射方案: 此方案为高压注射器不能打双流(一)
造影剂
G1造影剂: 4.5-5.0m1/S, 8-10秒药量 G2造影剂: 3.0ml/S, 20-30ml G3生理盐水: 3.0ml/s, 造影剂总量的 1/2-1/3
64排CT胸痛三联扫描方案
造影剂注射方案 此方案为高压注射器不能打双流(二)
如何进行胸痛三联征CT扫描?
64排CT胸痛三联扫描的理论分析
造 影 剂
冠状动脉CTA扫描时间 冠状动脉CTA扫描时间延迟时间 延迟时间+扫描时间 造影剂+生理盐水注射时间
约5s 约25s 约30s 约20~28s(造影剂长度)
64排CT胸痛三联扫描的理论分析
造影剂+生理盐水注射时间(20~28s) 肘静脉 肺动脉(5s) 冠状动脉(10s) 达峰时间(22s) 扫描结束(30s)
开始注药
扫描触发(25s)
扫描结束(30s)
64排CT胸痛三联扫描方案
扫描方案一: 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1cm至肋膈角水平 成像顺序:肺动脉、冠脉、主动脉一次成像 延退时间: Smartprep或 Timebolus测试 测试层面:主动脉根部(冠状动脉窦) 是否憋气:是
64排CT胸痛三联扫描方案
背景
胸痛鉴别的重要性 不同疾病治疗方案不同 急性冠脉综合症与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鉴别更困难 肺血栓栓塞常与冠状动脉病变并存
背景
在急诊诊疗过程中,一般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或选择性 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査及血清心肌酶学标记物的检测 仅靠病史、生化检査和心电图无法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2%~5% 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首诊会漏诊 可能漏诊更重要的疾病,如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非心电门控CT扫描可诊断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但无法评估占急 性胸痛15-流
胸痛救治单元管理制度
胸痛救治单元管理制度目录一、总则 (2)二、组织架构与职责 (2)2.1 胸痛救治单元组成 (3)2.1.1 医疗机构设置 (4)2.1.2 人员配置标准 (5)2.2 各部门职责 (5)2.2.1 医疗救治组职责 (7)2.2.2 医技保障组职责 (7)2.2.3 行政后勤组职责 (8)2.3 岗位职责 (9)2.3.1 急诊科医生岗位职责 (11)2.3.2 心内科医生岗位职责 (11)2.3.3 肺科医生岗位职责 (13)2.3.4 放射科医生岗位职责 (14)2.3.5 检验科医生岗位职责 (15)2.3.6 药剂科医生岗位职责 (16)三、胸痛救治流程 (17)3.1 病人接诊 (18)3.2 初步诊断与评估 (19)3.3 胸痛救治措施 (20)3.4 联系专家会诊 (21)3.5 救治效果评估 (22)四、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 (23)4.1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24)4.2 医疗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 (26)4.3 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 (27)五、培训与教育 (28)5.1 培训计划与实施 (29)5.2 业务学习与技能提升 (29)5.3 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培养 (30)六、附则 (31)6.1 解释权归属 (32)6.2 施行日期 (32)一、总则胸痛救治单元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地对胸痛患者进行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本制度的制定旨在规范胸痛救治单元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参与胸痛救治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本制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接诊、诊断、治疗、康复等全过程。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为确保胸痛救治单元的高效运作,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本制度明确了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胸痛救治单元领导小组:由医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负责全面领导和监督胸痛救治单元的工作。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要点1前言1.1 急性胸痛诊断面临挑战急性胸痛是成人急诊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据统计,美国2010年有超过7百万胸痛患者至急诊科就诊,占急诊就诊总量的5.4%。
我国北京地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7%。
急性胸痛病因构成复杂,病情千变万化,疾病谱危险程度跨度巨大,不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夹层(ADD)、急性肺栓塞(PE)及张力性气胸等致命性高危疾病,也包括胃食管反流、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相对良性的低危疾病。
临床实践中,应强调“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
对于急性胸痛,医生往往首先想到ACS,然而事实上仅仅不足5%的胸痛患者被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近25%的患者为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
所以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即使在欧美国家,在急性胸痛的评估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高危患者救治不利、低危患者过度诊治的问题。
急性胸痛患者优化处理、危险分层是临床诊治的关键。
早期、快速诊断治疗ACS、ADD、PE等致命性疾病,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尽快合理分流ACS低危人群及其他非致命性胸痛,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是目前急诊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1.2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胸痛患者评估和管理中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医师可获得的实验室知识急剧增多,能够应用的医学检验项目大量出现,生物标志物研究及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临床上评估急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指标。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诊评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等,虽然均可通过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但由于耗时较长且检测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急诊患者多、病情重且流动性大,中心检测并不能完全满足急诊诊疗对胸痛患者快速实时诊断的强烈需求,因此,床旁检测技术(POCT)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巨大价值。
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2022)
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2022)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急性心血管治疗协会(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Association,ACCA)发布的最新管理共识中明确指出:急性胸痛是发病24h内的非创伤性疼痛或其他胸部不适的感觉;按照胸痛部位定义,前部位于鼻基底和脐之间,后部位于枕骨和第12胸椎椎体之间;疼痛性质包括刺痛、灼痛、压迫感、紧绷感、烧心及类似的不适感。
急性胸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占三级医院急诊室就诊疾病的20%~30%。
背景急性胸痛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因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样,致命性胸痛危险性高,所以在急诊建立快速、合理、易行的诊疗程序及路径,优化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正确分流并尽早制定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专家组在最新国内外指南/共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临床实践,经多学科专家讨论与协商,共同制定了《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
本共识的制定步骤及方法:(1) 成立共识筹备组;(2) 通过检索Pubmed、CNKI、万方、CBM等数据库进行文献筛选;(3) 应用分级系统确定推荐级别,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级别、获益、风险、保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分为强推荐与弱推荐(表 1);(4) 专家讨论并使用德尔菲法形成明确的推荐级别,最终确定推荐意见。
主要推荐意见1、急性胸痛的流行病学、常见病因及诊断方法推荐意见1:针对表现为急性胸痛或伴呼吸困难的急诊首诊患者,除常规ECG外,推荐hs-cTn、D-二聚体、BNP/NT-proBNP心血管三项标志物的检测,以便对患者进行鉴别与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
【推荐级别:强推荐】2、心血管标志物2.1、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心肌损伤标志推荐意见2:患者就诊后如条件允许应立即检测hscTn(0 h),结合医院的诊疗流程及验证后推荐使用0/1 h快速算法;也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0/2 h或0/3 h算法作为替代;同时需参照方法学特定的界值进行判定。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2020-12-09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22
变异型心绞痛可表现一过性的ST段抬高。aVR导联ST段抬高超过 0.1mV,提示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初始心电图正常,不能除外 NSTE-ACS,如胸痛持续不缓解时,需每间隔5-10min复查1次心电 图。
2020-12-09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Dr.Feng
2020-12-09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1
一、概述
急性胸痛临床表现不一,病情变化 迅速、危险性差异悬殊、预后与疼痛程 度不完全相关、救治时间依赖性强。按 照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早期诊断,危险分 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指导方针,制 定专家共识。
2020-12-09
23
STEMI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为除V2、V3导联外,2 个或以上连续导联J点后的ST段弓背向上抬高 >0.1mV;V2、V3导联ST段,女性抬高≥0.15mV, ≥40岁男性抬高≥0.2mV,<40岁男性抬高 ≥0.25mV考虑诊断STEMI。
2020-12-09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24
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也提示STEMI;心电图表 现为缺血相关导联的T波高耸提示为STEMI超极性期。
2020-12-09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20
心电图是早期快速识别ACS的重要工具 标准18导联心电图有助于识别心肌缺血诊诊疗专家共识
21
典型NSTE-ACS的心电图特点为:同基线心电图比较,至少2个 相邻导联ST段压低≥0.1mV或者T波改变,并呈动态变化。原心电 图T波倒置在症状发作时“伪正常化”也具有诊断意义。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胸痛主要是指胸前区的疼痛和不适感,患者常主诉闷痛、紧缩感、烧灼感、针刺样痛、压榨感、撕裂样痛、刀割样痛等,以及一些难以描述的症状。
胸痛的部位一般指从颈部到胸廓下端的范围内,有时可放射至颌面部、牙齿和咽喉部、肩背部、双上肢或上腹部。
(二)流行病学源于英国全科研究数据库的研究显示,胸痛多见于男性,发生率随年龄增加,约为15.5/1 000人年,其中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胸痛风险最高。
2009年北京地区的急诊胸痛注册研究连续入选北京市17所二、三级医院急诊患者5 666例,结果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总量的4.7%,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占27.4%,主动脉夹层占0.1%,肺栓塞占0.2%,非心源性胸痛占63.5%。
虽然急性胸痛常见原因为非心源性胸痛,但ACS高居致命性胸痛病因首位。
急性肺栓塞与主动脉夹层虽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易漏诊及误诊。
二、分类和常见病因根据胸痛的风险程度可将胸痛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胸痛,也可分为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
胸痛的分类与常见病因见表1。
不同病因的胸痛表现多样复杂,风险各不相同,处理也因病而异,若处理不当会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基层医生需迅速辨别胸痛性质、准确评估风险,以确保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步骤遇到胸痛患者最重要的是快速查看生命体征,患者如出现以下征象提示为高危胸痛,需马上紧急处理:1.神志模糊或意识丧失。
2.面色苍白。
3.大汗及四肢厥冷。
4.低血压(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
5.呼吸急促或困难。
6.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90%)。
在抢救的同时,积极明确病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迅速转诊。
对于无上述高危临床特征的胸痛患者,需警惕可能潜在的危险性。
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胸痛患者,详细询问病史是病因诊断的关键。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 STEMI 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为除 V2、V3 导联外,2 个或以上连续导联 J 点后 的 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0.1 mV;V2、V3 导联 ST 段,女性抬高≥0.15 mV, ≥40 岁男性抬高≥0.2 mV,<40 岁男性抬高≥0. 25 mV 考虑诊断 STEMI。
第13页/共30页
致命性胸痛: 2、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 CT 血管成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经胸壁和(或)食道超声心动图 可辅助诊断部分累及主动脉根部的患者。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胸片可见纵 隔增宽。由于无创诊断技术良好的敏感性,临床已经较少行主动脉造影术。 临床中主动脉夹层的分型方法较多,常用的为 DeBakey 分型与 Standford 分型。其中,DeBakey 分型将同时累及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者归为Ⅰ型, 仅累及升主动脉者为Ⅱ型,仅累及降主动脉者为Ⅲ型,前二者同归属为 Standford A 型,是主动脉夹层中较常见也是最为高危的类型,需要外科迅 速干预。
• 所有 ACS 的患者,均可采用 GRACE 积分系统,对其在院内及院外的死亡风险 进行评价(表 4)。
第10页/共30页
NSTE-ACS 的危险分层与GRACE 积分系统
第11页/共30页
致命性胸痛: 2、主动脉夹层
• 主动脉夹层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血管壁内,造成主动脉剥离
或破裂。约有半数的主动脉夹层由高血压引起,尤其是急进型及恶性高血压,或 者长期未予控制及难以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 • 遗传性血管病变如马方综合征、主动脉瓣二瓣畸形、Ehlers- Danlos 综合征、 家族性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层以及血管炎症性疾病包括 Takayasu 动脉 炎、白塞病、梅毒等均是引起主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 • 其他如医源性因素包括导管介入诊疗术、心脏瓣膜及大血管手术损伤,或是主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的破溃,健康女性妊娠晚期也是导致本病的原因。 • 患者常以骤然发生的剧烈胸痛为主诉,其性质多为刀割样、撕裂样或针刺样的持 续性疼痛,程度难以忍受,可伴有烦躁、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 胸痛的部位与夹层的起源部位密切相关,随着夹层血肿的扩展,疼痛可随之向近 心端或远心端蔓延。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五版72914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第五版)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认证的组织机构第三章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第四章认证标准第一章前言胸痛中心就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与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与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与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
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就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
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与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与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
总体来瞧,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与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就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
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初稿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初稿)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级医疗机构因胸痛而急诊就诊患者人数逐年递增。
急性胸痛临床表现各异、病情变化快、时间依赖性强、危险性差别大,预后与疼痛的程度不总成平行关系。
误诊、漏诊或延误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负担。
及时评估,准确鉴别与处理急性胸痛患者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急性胸痛急诊诊疗流程需要持续优化,通过技术培训、知识普及与能力提高,最终达到中国急诊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目标。
为此,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院前急救、急诊、心血管及胸痛学组的专家共同撰写本共识。
专家组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博采众长,以包容和开放心态反复讨论,征求各级专家意见和建议,编辑成文。
本共识强调战线前移,着眼整合区域救治网络,突出社区、院前到二级预防的全程管理,以院内流程优化和快速准确鉴别为重点,体现急诊特色的动态评估观念,加强多学科协作共赢,凸显依托胸痛急诊急救大平台进行全程管理、多环节和多学科协调的重要性。
一、急性胸痛的现状急性胸痛是常见的急症,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群。
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痛既可相似,又有不同特征,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疼痛,其伴随症状亦各不相同。
急性胸痛病因繁多、病情严重性悬殊极大,不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高危胸痛,也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低危胸痛[1,2]。
高危胸痛致死致残率高,我国心衰患者近千万,其中约50%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心衰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和医疗负担增加[2,3]。
因此,急性胸痛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公共问题。
中国急诊胸痛救治现况充满挑战。
临床上,急性胸痛患者病情复杂,诊疗不足和过度的现象时有发生[4]。
研究数据显示高度疑似ACS收住院患者,最终确诊不足一半[5]。
而部分心源性胸痛可能性很小的患者也可发生恶性心血管事件。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精要
• 因此,需对这三种致命性胸痛疾病作重点叙述。
三、胸痛的临床表现与危险性评估
• 面对主诉胸痛就诊的患者,
• 首要任务是快速地查看患者生命体征,
• 简要收集临床病史,
• 判别是否存在危险性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 以决策是否需要立即对患者实施抢救。
• 变异型心绞痛可表现一过性的 ST 段抬高。
• aVR 导联 ST 段抬高超过 0.1 mV,提示左主干或三支 血管病变。
• 初始心电图正常,不能除外 NSTE-ACS,如胸痛持续不 缓解时,需每间隔 5 - 10 min 复查 1 次心电图。
• 新发的左束支传 导阻滞也提示 STEMI;
• 心电图表现为缺 血相关导联的 T 波高耸提示为 STEMI 超极性期。
文章摘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8 月第 42 卷第 8 期 P627 - 632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 中国专家共识2014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 李锦
•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繁杂,涉及 多个器官和系统,病情程度轻重不一,规范化 的胸痛评估与诊断对早期识别胸痛病因、挽救 生命、改善预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有重要意 义。
高危患者识别
• 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胸痛患者,包括:
• 神志模糊和(或)意识丧失、 • 面色苍白、大汗及四肢厥冷、低血压 [血压 <
90/60 mmHg]、 • 呼吸急促或困难、低氧血症 (SpO2<90%),提
示为高危患者,需马上紧急处理。在抢救同时,积极 明确病因。
• 对于无上述高危临床特征的胸痛患者,需警惕可能潜 在的危险性。
• 有时可放射至面颊及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综合征(埃莱尔-当洛综合征) 、家族性主动脉瘤和(或)主动脉夹
层以及血管炎症性疾病包括 Takayasu 动脉炎(特发性主动脉炎) 、 白塞病、梅毒等均是引起主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 其他如医源性因素包括导管介入诊疗术、心脏瓣膜及大血管手术损伤, 或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的破溃,健康女性妊娠晚期也是导致本 病的原因。 患者常以骤然发生的剧烈胸痛为主诉,其性质多为刀割样、撕裂样或 针刺样的持续性疼痛,程度难以忍受,可伴有烦躁、面色苍白、大汗、 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胸痛的部位与夹层的起源部位密切相关,随着 夹层血肿的扩展,疼痛可随之向近心端或远心端蔓延。
1、ACS
ACS 包括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l)、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后两种类型统称为非 ST 段抬高型 ACS(NSTE-ACS)。 典型的心绞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等,可 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肩部或左前臂,一般持续 2 - 10 min,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 3-5 min 内可缓解。诱发因素包括劳累、运动、 饱餐、寒冷、情绪激动等。 UA 胸痛诱因与性质同前述,但是患者活动耐量下降,或在静息下发 作,胸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发作频率增加。心肌梗死的胸痛 持续时间常 > 30 min,硝酸甘油无法有效缓解,可伴有恶心、呕吐、 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但是,老年、糖尿病等患者症状可不典型, 临床中需仔细鉴别。 UA 患者一般没有异常的临床体征,少数可出现心率变化,或由于乳 头肌缺血出现心脏杂音。心肌梗死的患者也可无临床体征,部分患者 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发绀、颈静脉充盈怒张、低血压、奔马 律、肺部啰音等。 新出现的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要高度警惕室间隔穿孔;部分患者可合 并心律不齐,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特别要警惕 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缺血样心电图改变
非缺血样心电图改变或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ST段抬高和(或) 是 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
否
拟诊
是
NSTE-ACS
拟诊 STEMI
专科处理
否
胸痛不缓解每5-10min复查心电图; 每4-6h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异 专科处理
正常
急诊留观或
筛查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 低度可疑 门诊随诊
不稳定性心绞痛(UA)
非ST段抬高型ACS (NSTE-ACS)
ACS
典型心绞痛
部位:胸骨后 性质:呈压榨性、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等 放射痛:颈部、下颌、上腹部、肩部或左前臂,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2-10min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min内可缓解。 诱发因素:劳累、运动、饱餐、寒冷、情绪激动等。
变异型心绞痛
可表现一过性的ST段抬高。 aVR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提示左主干或三支血
管病变。
初始心电图正常,不能除外NSTE-ACS, 如胸痛持续不缓解时,需每间隔5-10min复查1次心电图。
ACS
STEMI心电图
STEMI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
除V2、V3导联外,2个或以上连续导联J点后的ST段弓 背向上抬高>0.1mV;
心电图是早期快速识别ACS的重要工具, 标准18导联心电图有助于识别心肌缺血部位。
ACS
NSTE-ACS的心电图
典型NSTE-ACS的心电图特点为:
同基线心电图比较,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压低 ≥0.1mV或者T波改变,并呈动态变化。
原心电图T波倒置在症状发作时“伪正常化”也具有诊 断意义。
流行病学
英国全科医生研究数据库纳入13 740例胸痛患者 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是胸 痛患者的最主要致死原因,占随访期间死亡人数 的36%。
北京地区在未收住院的胸痛患者中30d随访发现, 高达25%的患者出现院外死亡、再次入院和失访 等情况。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报道,高 达20%的患者出院诊断与客观检查结果不符,提 示可能存在漏诊和误诊。
胸痛的临床表现与危险性评估
生命体征异常:
神志模糊和(或)意识丧失
面色苍白
大汗及四肢厥冷、
低血压(血压<90/60mmHg) 高
呼吸急促或困难
危
紧急处理 明确病因
低氧血症(SpO2<90
对生命体征稳定的胸痛患者,详细的病史询问是
病因诊断的基石。
对于无上述高危临床特征的胸痛 患者,需警惕可能潜在的危险性
筛查非致命
中、高度可疑
性胸痛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 图、CT血管显像等)
确诊主动脉夹层
否
或肺栓塞
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ACS: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是 专科处理
ACS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l)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等
过度通气综合征,痛风,颈椎病等
我国研究资料显示,急诊就诊 的胸痛患者中,ACS高居致命性 胸痛病因的首位。急性肺栓塞与 主动脉夹层虽然发生率较低,但 临床中容易漏诊及误诊。
胸痛的临床表现与危险性评估
首要任务是快速地查看患者生命体征, 简要收集临床病史,判别是否存在危 险性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以决策 是否需要立即对患者实施抢救。
V2、V3导联ST段,女性抬高≥0.15mV,≥40岁男性抬高 ≥0.2mV,<40岁男性抬高≥0.25mV考虑诊断STEMI。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组织炎,肌炎,肋骨骨折,血 液系统疾病所致骨痛(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肺动脉高压,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胸膜肿瘤,肺癌等
纵膈脓肿,纵膈肿瘤,纵膈气肿等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痉挛,食管裂孔疝,食管癌,急性胰腺炎, 胆囊炎,消化性溃疡和穿孔等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的定义
胸痛是指位于胸前区的不适感
包括闷痛、针刺痛、烧灼、紧缩、压榨感等, 有时可放射至面颊及下颌部、咽颈部、肩部、
后背部、上肢或上腹部,表现为酸胀、麻木或 沉重感等。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规范化的胸痛评估与诊断
病因繁杂,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病情程度轻重不一 规范化的胸痛评估与诊断有重要意义
ACS
UA胸痛
UA胸痛诱因与性质同典型心绞痛 患者活动耐量下降,或在静息下发作 胸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发作频率
增加。 体征
一般没有异常的临床体征 少数可出现心率变化 或由于乳头肌缺血出现心脏杂音。
ACS
心肌梗死胸痛
持续时间常>30min 硝酸甘油无法有效缓解 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 体征
早期识别胸痛病因 挽救生命 改善预后 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多学科协作
院前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 消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学科
流行病学
人群中约20%~40%的个体一生中有过胸痛主诉, 年发生率约为15.5%。
胸痛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老年人群中高发, 以男性为著。
北京地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 诊患者的4.7%。
可无临床体征 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发绀、颈静脉
充盈怒张、低血压、奔马律、肺部啰音等。
老年、糖尿病等患者症状可不典型,临床中需仔细鉴别。
ACS
体征
新出现的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
高度警惕 室间隔穿孔
部分患者可合并心律不齐
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特别要警惕
ACS
表1 胸痛的分类与常见病因
分类
致命性胸痛 心原性 非心原性
非致命性胸痛 心原性 非心原性 胸壁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纵膈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心理精神原性 其他
病
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心脏压塞,心脏挤压伤(冲击伤) 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
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心肌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主动脉瓣 疾病,二尖瓣脱垂等
胸痛的临床表现与危险性评估
大多数情况下,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以及 特定的辅助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胸痛原因
临床医师面对每一例胸痛患者,均需优先排查 致命性胸痛
胸痛
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
生命体征
异常
紧急处理
正常
10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 血常规、生化、电解质、D-二聚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