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天的怀念》教案 (新版)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天的怀念》教案 (新版)新人教

秋天的怀念教案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

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7*秋天的怀念。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我母亲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具体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一)、出示细读提示细读提示1、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几件小事?找出相应的段落。

2、细读每件小事,画出课文中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理由。

(二)、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自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汇报第一个问题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能找到二件、三件、四件小事,这时教师引导:(1)、读读这一段内容,想想是不是母亲生前的一件小事。

(2)、同学们在仔细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小结: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作者选取了母亲生前的四件小事来写的。

在叙述每件小事中,哪些句子让你最受感动。

第二个问题1、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由谈,教师点拨:当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绝望(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师:联系第二自然段,大家知道:母亲现在什么情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肝癌这个非常可怕。

她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会越来越轻,肚子鼓的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

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3)、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疼痛难忍,面对我的暴怒和绝望,她忍住了哭声,更忍住了——(自己身体的病痛),还鼓励我,从这个“忍”字看出母亲怎样?(板书——坚强)(4)、“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语言,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她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小结:母亲深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用两个“好好儿活”,面上鼓励儿子——母亲在世的时候,要勇敢地克服困难,坚强地活下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天的怀念》教研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天的怀念》教研课件

人教版七级上册部编版《秋天的怀念 》课件
2.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 文章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不理解母亲,与母亲的
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体现了母爱的伟 大。再如同样是写秋,结尾处同前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 的对比:文章第3段中通过对秋天落叶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 清、萧条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我”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 消极态度;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 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 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
合作探究
1、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活?通过看菊花,母 亲想告诉儿子什么?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 陷但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盛开的菊花淡雅、 高洁、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烂漫,鲜花是生命的象征,母 亲希望盛开的鲜花能激起儿子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希望,希望 儿子能好好儿活下去。

4.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 织,大 体相当 于考古 学的旧 石器时 代晚期 至新石 器时代 。在中 国一般 以山顶 洞人作 为母系 氏族的 早期代 表,河 姆渡和 半坡氏 族是母 系氏族 公社的 繁荣时 期的两 个典型 代表。

5.父系氏族,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 新,生 产力的 发展和 社会分 工的扩 大,适 合男子 的犁耕 农业和 畜牧业 不断发 展,男 子在生 产生活 中逐渐 取代了 妇女, 占据了 支配地 位。

9.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生产力 的提高 ,生产 剩余的 增多, 使氏族 内部出 现了贫 富的差 距,出 现了奴 隶于奴 隶主两 个对立 的阶级 。没有 剥削、 压迫的 原始社 会走向 了解体 ,人类 历史进 入了一 个新的 阶段。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任务一:自学感知,初步把握
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本的第一段,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而史铁生的母亲又做了什么?
(屏显)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母亲为了关心作者做了哪些事情?
2、每件事情中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在原文中画出来,并分析,这里为什么感动你?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自学状态,帮助出现学习障碍的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推敲关键词句,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好好儿活”的启示。
课前准备
1.通过课外书籍或网络初步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
2.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由史铁生所著的经典文章。
第二段中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第三段中母亲“挡在窗前”并“央求”我去看“北海的菊花”时,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
第五段母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惦念着儿子和女儿,热情讴歌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语:
根据屏幕展示的作者介绍,结对互查文学常识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作者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是什么促使他的人生观发生变化的?对了,是他的母亲,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倾尽心血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命运的深渊的?
任务四: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母亲的“好好活”了吗?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的怀念》精美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的怀念》精美课件
—— 悄悄地躲出去 —— 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 扑过来、抓住手 —— 忍住哭 —— 好好儿活
再读感悟
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再读感悟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同意看花 作者的母亲是秋天去世的;
喜出望外
白色活的,花活高出洁 精彩,做黄生色活的的花淡强雅者 一、身患重病的母亲强忍着一颗破碎的心,宽慰因双腿瘫痪而暴躁绝望的儿子。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语言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自己已经遭受病痛折磨,但还是要坚强地宽慰儿子。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学习小结
“我”的暴怒 对比 母亲的体贴 “我”对生活的绝望 对比 母亲的坚定
母亲:坚强、无私、伟大 作者:愧疚、怀念、热爱
细读品爱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史铁生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
同意看花 在生命的第21个秋天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怀念 无私 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

部编教材《天的怀念》ppt课文分析1

部编教材《天的怀念》ppt课文分析1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 般的神色。
• 神情描写
• “憔悴”表现母亲积劳成疾,暗示 出疾病和儿子的悲观绝望对她身体 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母亲身体已经 十分不好;“央求”表现出母亲的 耐心与慈祥,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儿 子,希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
•,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 苦痛, “悄悄地躲出去”,表现出极大的 理解、忍耐与宽容。另一方面,又不放心 “我”,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暗中 关注着“我”。
•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宽容、忍耐、 牵挂、关切,写出了母亲的慈爱、细心。
• 大家想一想:母亲到底想说什么?你能把母 亲的话补充完整吗?
•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你们俩在一块儿,一定要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啊。”
母亲要儿子“好好儿活”,那么,你认为这 个“好好儿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内 容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 一定要振作,不要被困难与挫折击倒…… • 一定要乐观,不要悲观消沉…… • 一定要珍爱生命,不要自暴自弃…… • 一定要活出自己的风采,过有意义的人生,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动…作…、” 语言描写
• 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 安慰“我”。
• “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之强烈, 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 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住哭声” 叮嘱儿子“好好儿活”,写出了母亲尽力抑制 住内心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表现 了母亲的坚强与爱。
• 第一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 第二段,语气陡然低沉;第三段,略有一点轻 松愉快的语气;第四段又陡然低沉,因是独句 段,宜读得特别舒缓沉重;第五六段,也要读 得沉重痛心;读第七段之前,要停顿较长的时 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七段要读得沉着淡定, 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天的怀念》精品课件27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天的怀念》精品课件27张


3.接受者作为 主 体 , 他 对文 本 的 接 受 不是 被 动 的 。 海德 格 尔 提 出“ 前 理 解 ”, 即 理 解 前 的心 理 文 化 结 构, 这 种 结 构 影响 着 理 解 。 理解 不 可 能 是 文本 意 义 的 重 现, 而 只 能 是 文本
与“前理解”的 统 一 。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 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 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 生道理,她也来不及想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 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她是在恳求着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 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 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 前,还没有看到儿子蹚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 到女儿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 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 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 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 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 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 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 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 对母亲的怀念。
【思考题】
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 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天 的怀念 》精品 课件27 张
【思考题】
同学们,学 了这篇课文,你 读懂了什么?你 想对自己,或是 对母亲,或是对 史铁生,说些什 么呢?
当苦难、厄运、逆境、挫折来临时,我 们首先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 活活得热烈而精彩。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 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 对生命的思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的怀念》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的怀念》课件(共27张PPT)

5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围绕哪件事来写秋天的怀念的?
看花
谁让我去看花?为什么看花?找 出原文一句话。
好好儿活
6 合作与探究
1.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
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母爱执着
喜悦
—— 比我还敏感
细心、体贴
6 合作与探究
试着赏析字里行间下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 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 红红的,看着我。
6 合作与探究
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 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 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红红 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 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尊。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 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儿子心里的 苦闷,知道要给他一个静静地平息暴怒的空间。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8 品味语言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 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 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 儿,要好好儿活……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 “好好儿活”,有什么深意?
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 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6 合作与探究
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景物描写文字为“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 落”,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天的思念》教案 (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天的思念》教案 (新

第2课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

你们需要音乐吗?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

——《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

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

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学生课下搜集)附: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2.听录音,思考问题:(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怀念?(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4)、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3.学生自由朗读4.词语小盘点(见课件)四、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五、重点语段品析1.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挡在窗前理解、体贴——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身患绝症儿子瘫痪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3.我为什么去看菊花?(学生自由讨论,共同明确)六、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主旨明确:课文讲述是身患绝症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天的怀念》课件 (新版)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天的怀念》课件 (新版)新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 的怀念》《病隙碎笔》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tān huàn shì
瘫痪 侍弄
xiǔ
整宿
qiáo cuì
憔悴
shàn wān
仿膳 豌豆
jué
诀别
màn
烂漫

伟大的母爱
四、自学指导:阅读课文,文章从哪些件事可以看 出母亲对儿子的爱?
“我”发脾气,母亲悄悄躲出去,当恢复沉
寂,她又悄悄进来
伟 (身患重病,却默默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大 母亲爱花,自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母亲虽爱花,为了“我”却没有精力、时 间、心思养花)
母 听说“我”愿去北海,母亲高兴,絮絮叨叨
(1)“悄悄地躲出去”:母亲心疼我,爱我
悄 ,理解儿子烦躁需要发泄 ;对儿子的体谅。 悄 (2) “悄悄的进来”:母亲放心不下儿子; 地 (3)“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担心自己
的情绪和措施刺激到“我”。
偷偷的听:担心儿子做“傻事”,表现了对儿 子的细心关爱。
七、自学指导:阅读课文,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史铁生
学习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 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 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 的思
考。
作家作品: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 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 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其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 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

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

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入:教师出示PPT并朗读: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

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七年级语文上册 2《天的怀念》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天的怀念》教案 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生字词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散文,语句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验伟大的母爱,学会感恩教学重难点:朗读体验母爱学会感恩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一作家生平,创作背景(导入课文)12 创作背景: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秋天的怀念》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

文中我的暴怒、对生活的无望和母亲的宽容、坚强形成强烈对比,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二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指出朗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感情色彩)三梳理全文全文共七段,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

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春天。

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

我不但没有响应,还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第二次是秋天。

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完成,母亲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

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的活下去。

注:文章写我的灰心丧气,任性无理,母亲的委曲求全,溘然长逝,两相对比。

衬托了母亲的伟大,也流露出了忏悔的意味。

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我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的主体。

作者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母亲的情感。

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叙述,是文章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本文在结构上,用记叙与抒情交融的写法。

在几次有关看花的记叙中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从而生化了主题。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二问题探究1 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么样理解?高兴不起来心情不能平静。

不管是什么都换不起我对生活的热情。

关键在于: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的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天的怀念》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天的怀念》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品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感受伟大宽厚的母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同学们,母爱是博大的,母爱是宽厚的。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思念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吧!二、作者简介史铁生,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因病停薪留职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等;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

怀念母亲的文章,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和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散文。

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

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而共鸣的呢?一、对比的巧妙运用文章开头就用概述性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形象: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仰望着“北归的雁阵”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暴怒无常的情绪。

在最青春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作者的暴怒无常可以理解,本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作者却把痛苦的情绪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一对比就俞加反衬出他那种痛不欲生的处境。

而且这一句的语言很特别,“望着望着”“听着听着”与“望着”“听着”相比,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营造出一种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作者就站在窗前望着晚霞里北归的雁阵,躺在沙发上听着甜美的歌声闭目养神。

后者则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而且“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句式,还给人以整齐、流动之美。

用美好的意境来凸显暴怒无常,更能增强表达效果。

与我的暴怒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母亲的行为。

我发脾气时,母亲会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把一位不声不响、理解儿子而毫不张扬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形。

我的暴怒也更衬托出母亲的包容与隐忍。

此外,这一句还隐藏着不易发现的语言密码。

“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这些词本身都是普普通通的字眼,但以叠词的方式连续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稍作思考就会明白,是母亲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我身上。

母亲既要照顾我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我的情绪,每当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都会这样做,亲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我身上,哪还有时间侍弄花草?这一句看似在写花草,实则在写母亲的劳累与无怨。

一直以来母亲全身心地照顾我,无微不至、没有怨言。

“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者想不到母亲有病,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

那是怎样的痛苦啊!可面对病痛折磨,母亲丝毫没有表现出痛苦,,本该享受儿女关心照顾的母亲,却默默地独自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还强颜欢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理解我、包容我……读到此处,让人深感意外的同时,不由对母亲肃然起敬,忍不住眼眶湿润。

作者的悔恨也隐含在这一句中,“可我却”三个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深的悔恨——母亲生病我本该尽我所能孝敬母亲,即使没有能力照顾母亲,至少该让她开心一些,心里不要那么苦。

可我不仅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还暴怒无常,让母亲担忧、心疼,承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我与地坛》中就有这种深深的悔: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者的这种悔还表现在第五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那作者想到的可能是什么?如果当时想得到呢?我想他肯定不会再对母亲发脾气,肯定会竭尽全力孝敬母亲,可是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抱终天之恨,只能在一篇篇的文章里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内心的自责。

他在《合欢树》里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文字背后是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落寞的心绪!二、对话的独巨匠心对话能有效缩短叙述距离,使人物活起来,让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作者深谙此道,文章不长,却运用了不少对话,如:第一段中的对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第二段中的对话: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短短一文竟写了这么多对话,而且每次对话,作者都不惜笔墨在提示语中着力描述母亲说话的语气、神态,有何深意?第一个句子的提示语中,一个“总是”不禁让人望文生义,联想起母亲常常这样说的情境,一个慈祥的母亲即使每次都碰壁也不放弃同样的请求。

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读来让人心头一震,心生不忍,一个被病痛苦苦折磨的母亲,丝毫顾不上自己,全身心地想着儿子,甚至卑微地央求儿子,只为了让儿子去看看菊花。

“什么时候?”之后没有提示语,看不出作者说话的任何语气和表情的,但如果联系上下文,不难猜出作者当时很可能是不耐烦的,甚至是烦躁的。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一句没有过多的提示语,但作者却用标点写出母亲的语气与神情。

一个问号,把母亲那种小心翼翼、试探的态度显露无遗。

当作者答应母亲后,母亲竟“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

”母亲那种激动与兴奋通过提示语这样一描述,显出很强的画面感,此情此景如在眼前。

也许正是因为一时兴奋,一向敏感的母亲才会絮絮叨叨地说出自己一向忌讳的字眼,并为此黯然神伤和自责,再一次“悄悄地”出去了。

这是第三次使用“悄悄地”。

作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个词,不避语言的单一、重复,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悄悄地”或许正是母亲的写照,母亲一直都是这样默默付出、毫不张扬、不求回报。

这一段的对话简洁、鲜明,母亲对儿子的爱虽不着一字却显露无遗,一个慈爱坚强的母亲形象活脱脱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也隐隐刺痛了我们的心,耳畔响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回音……那么,这一段对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呢?除了怀念,还有对这种行为的悔恨,正像《我与地坛》中写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了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有及了。

三、细节刻画再现形象通过细节刻画能让人物鲜活有力,叙事散文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人物的情感往往藏在一些细细碎碎的细节里,大多数时候母爱就是一堆细节。

作者就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隐忍、坚强、无私的母亲。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平白如话,却隐藏着母亲深沉的爱,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

“悄悄地躲出去”,是不忍心目睹我的痛苦,是心疼和无奈,她能理解儿子的痛不欲生。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却又在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给我自我疗伤的空间和时间。

母亲用实际行动将母爱的理解与包容演绎到了极至。

“偷偷地”一词,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对我的担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母亲又不想让我知道,只是默默地关注,尽自己所能爱着我。

从“眼边红红的”,我们能想象得到,在我恢复平静的过程中,母亲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折磨,我的痛楚母亲看在眼里,更痛在心里。

这一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与深沉。

这一句话连用两个“悄悄地”,不仅没有给人重复罗嗦之感,相反,却突显出母亲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纯朴形象。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我说出“活着有什么劲”时,母亲一改往日的默默与平静,而是异常激动,“扑”过来,“抓”我的手。

动作的背后是情感,这两个动作背后饱含着浓烈的爱子之心,活着、好好活着,是母亲对我最大的希望,也是全部的希望。

她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儿子有这样的想法,听闻此言自然异常激动。

这一句后面是省略号,母亲一定有千言万语,但都凝聚在“好好活儿”上。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我双腿瘫痪,从此不能再跑和踩。

按说我应该最敏感,可母亲比我还敏感,生怕这些词会勾起我对健康身体的回忆,引起伤感的情绪。

这与上文母亲挡在树叶飘落的窗前一样,传递出一个慈母的良苦用心。

因为落叶往往与“悲秋”相连,那“唰唰啦啦”凋零枯败的落叶,很容易让人产生难以释怀的感伤和哀怨,母亲怕那萧瑟的秋景勾起“我”内心的波澜,所以挡在窗前。

她的细心、敏感,都源于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联系上文,我们可以想见,母亲一定像之前的无数次那样,又“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在我生病期间,母亲有多少次这样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啊!母爱就在细节中“悄悄地”流淌,滋养着生病的我。

依我们的思路事情应该这样发展下去。

可是,“她出去来,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又引出母亲猝然离世的情形。

与上句末尾——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在写法上呈现顶针的修辞形式,且分属两个段落,语气一平一叹,使行文呈现出一种流动之美,富有韵味和节奏。

这一句单独成段,情节却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让人措手不及。

这段之前,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这一段之后,母亲突然离世,完全出乎读者的意料,这种“突转”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波澜,让读者的心也跟着隐隐作痛,不禁潸潸落泪。

四、含蓄的语言凝重的情作者的母亲走了,从此他再也得不到母亲的爱了。

从此,当他暴怒无常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当他喊着“活着有什么劲”时,再也没有人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告诉他“好好活儿,好好活儿……”;当他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飘落时,再也没有人挡在窗前;当北海的菊花开的时候,再也没人央求着推他去看菊花……母亲走了,我想此时此刻作者心中一定痛到了极点。

季羡林《怀念母亲》里就有那种刻骨的痛: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