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秋天的怀念》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2《秋天的怀念》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内容侧重于对亲情的赞颂,既有母子间的挚爱又有父子间的深情。
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读了,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有爱的生活真的非常美好。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
所以本版块的重点应该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的朗读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里面对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提点强调的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情感目标的设计为: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领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课后反思: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为情感主旨,通过心理学上的清理心灵垃圾的术语“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这个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反复的说,以达到对母亲的理解的感恩的效果。
效果分析:本课《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母亲深深地愧疚与热爱之心。
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既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的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教育价值所在。
学情分析:我所带的年级是七年级,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课,作为刚入初中的学生,孩子们有对母爱的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但是对于得了瘫痪这样的疾病下的对母亲的情感,他们是非常遥远和陌生的,也不太能够理解那份失去母亲后的后悔和内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在文章结构上,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述,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运用记叙抒情交融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
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同时也是文质兼美的叙述性散文,在教学中应当符合《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与实施建议,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学情分析在完成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接触到了构思精巧、语言精致的写景抒情散文,增加了语言积累,充分感受景物描写,初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朗读的要领,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为第二单元叙事散文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逐渐适应初中语文学习,富有热情与活力,处于语文学习习惯于文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朗读方法等阅读习惯的巩固;在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唤醒并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
三、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2. 通过圈点批注重要词句,掌握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有课文,掌握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五、教学难点圈点批注重要词句,掌握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六、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激发兴趣PPT展示史铁生怀念母亲的语句: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我与地坛》母爱,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故事,是永远也吟咏不尽的歌谣。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三篇】《秋天的思念》教案1一、教学目标主要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比照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力量。
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会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会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依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二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构造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
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比方:a、可是我却始终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知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痛苦味道的,请补充说明?8、这些苦痛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苦痛,还有一点,就是病人糊涂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苦痛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答复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二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1)比方一一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拦住的毕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拦住的不是窗外“涮涮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小结:母亲的爱好英勇!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者用克制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重点追忆,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倾诉他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想念。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
怀念母亲的文章,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和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散文。
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
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而共鸣的呢?一、对比的巧妙运用文章开头就用概述性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形象: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仰望着“北归的雁阵”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暴怒无常的情绪。
在最青春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作者的暴怒无常可以理解,本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作者却把痛苦的情绪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一对比就俞加反衬出他那种痛不欲生的处境。
而且这一句的语言很特别,“望着望着”“听着听着”与“望着”“听着”相比,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营造出一种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作者就站在窗前望着晚霞里北归的雁阵,躺在沙发上听着甜美的歌声闭目养神。
后者则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而且“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句式,还给人以整齐、流动之美。
用美好的意境来凸显暴怒无常,更能增强表达效果。
与我的暴怒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母亲的行为。
我发脾气时,母亲会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把一位不声不响、理解儿子而毫不张扬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形。
我的暴怒也更衬托出母亲的包容与隐忍。
此外,这一句还隐藏着不易发现的语言密码。
“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这些词本身都是普普通通的字眼,但以叠词的方式连续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课时)-李阳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题:《秋天的怀念》(主备:济南市历城第三中学中学李阳老师复备:李阳老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2.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感悟生命之坚韧。
3.教学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掌握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手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
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如何学会细节描写中表情达意的写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思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念》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秋天的思念》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
文中我的暴怒、对生活的无望和母亲的宽容、坚强形成强烈比照,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为下面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创伤( ) 整宿( ) 憎恨( ) jué( )别...仿膳( ) 侍弄( ) 絮叨( ) tān( )痪...【据义填词】(1)____________:形容人脸色不好。
(2)____________:①来回翻身。
②一次又一次;屡次重复。
(3)____________: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4)____________: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快乐。
一、梳理全文全文共七段,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
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各不一样。
第一次是春天。
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
我不但没有响应,还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第二次是秋天。
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完成,母亲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
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的活下去。
文章写我的灰心丧气,任性无理,母亲的委曲求全,溘然长逝,两相比照。
衬托了母亲的伟大,第一也流露出了忏悔的意味。
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我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的主体。
作者擅长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母亲的情感。
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是文章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本文在构造上,用记叙与抒情交融的写法。
在几次有关看花的`记叙中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从而生化了主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件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 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史铁生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 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 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 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 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 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 感受人物 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 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文章写的是秋天的故事,表达了怀念 之情。“秋天”点明了时间;“怀念”点 明了感情,也说明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雁阵、树叶、菊花。
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课文写了四件事:
我发脾气时,母亲耐心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 母亲央求 “我” 去看花。
表现了母亲的细心体贴。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母亲情感变化 的词语。
“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
了” 写出了母亲高兴得不知所措 (坐立不安)、兴奋喜悦。
点拨:
一试身手: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 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此句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语言和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摆 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可活什么劲!’”此句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生活极度痛 苦、绝望的心情。
啊,这个人就是妈 无论你官多大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备课:张容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层次】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走出怀念——读出思考第一课时走进秋天——读出味道一、导入:史铁生名言:“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二、投影作者简介: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揭示课题1、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
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默读)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课件)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小结:〔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
(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3、看,“怀念的秋天”。
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
(在“秋天”下面做标记)四、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
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2.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
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
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
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五、探讨母爱的内涵(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
(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2.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比如:(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3.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扩充句子训练)4.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5.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比如: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6.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
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课件)a 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在一块儿”)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好好儿”)c 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
(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
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
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
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
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
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
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第二课时六、探讨爱母的怀念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懂得的是什么?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
”(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2.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3.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
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
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