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电子工程学院-微波工程系导师信息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团
队
成
员
正高
魏 平、李立萍
副高
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
中级及以下
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
团队名称
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
研究领域/方向
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
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
唐 斌
团
队
成
员
正高
唐 斌
副高
王 军、熊 英
中级及以下
皇晓辉
团队名称
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
研究领域/方向
副高
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
中级及以下
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
团队名称
雷达与定位
研究领域/方向
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
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
负责人
沈晓峰
团
队
成
员
正高
杨万麟、万 群
副高
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
中级及以下
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
团队名称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
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
鲍景富、唐宗熙
团
队
成
员
正高
鲍景富、唐宗熙
副高
宋亚梅
中级及以下
尹世荣、张彪、吴韵秋
团队名称
集成前端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负责人
杨 涛
团
崔红玲
电子科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导师(全)

导师代码:10383导师姓名:金建勋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08月特称: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jxjin@学术经历:198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金属物理专业。
1992-97年,在澳大利亚政府工业及大学奖学金的支持下,分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卧龙岗大学,完成了与高温超导材料应用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后成为研究员和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政府研究理事会大型研究项目负责人。
IEEE应用超导和电磁装置国际会议主席,应用超导与电磁学学报主编,及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委等。
个人简介:1997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项目的研究员,从事高温超导及其强电应用研究。
2000年,成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超导应用大型项目主要调研人,并在澳大利亚超导公司负责高温超导工业化及其电力应用技术的研究。
自1991年起,开始从事高温超导应用研究,是在澳大利亚最早从事高温超导强电应用及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人员,并在该领域做出了国际公让的贡献。
是高温超导领域“Wollongong”式高温超导限流器的发明和原创研制人;也是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的发明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工业制备,高温超导强电导线及磁体技术,高温超导测试技术及其物性分析,高温超导电力系统限流器、储能、直流输电、变压器等电力装置,高温超导直线电机和电机控制,及高温超导电子谐振器和高梯度磁分离等特种强电装量,曾获得多项澳大利亚政府及工业研究项目,世界超导大会奖等;并在超导及电力专业会议及学术刊物,如PhilosophicalMagazine B,Physica C,IEEE Transactions,Superconductivity Scienceand Technology,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Physics B, JEEE,Europhysics News,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s等上发表了数百篇专业论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导师信息

熊显名 个人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1)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熊显名、张文涛、秦祖军、陈明、韩家广、汪杰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陈元枝、胡放荣、高兴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3)光学图像处理科学与技术吴军、李俊、刘振丙、叶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4)光通信及网络技术姜兴、袁纵横、何宁、马春波姓 名 熊显名性 别 男 职 称 研究员 所在单位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邮件 ****************.cn研究方向 光电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光学遥感测试个人简介熊显名,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激光专业,获工学学士,毕业后从事无损探伤工作,曾参加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并获国家发明奖一次,97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职务。
2000年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01年任电子工程学院(系)光信息教研室主任,04年任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主持参加各种纵向、国防及企业项目二十余项。
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EI 检索20余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及光学遥感测试。
张文涛个人简介姓名张文涛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邮件****************研究方向光电检测、纳米计量、激光技术个人简介2005年师从全国著名光学计量专家李同保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3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赴意大利比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赴爱尔兰卡罗理工大学进行访问。
曾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近五年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Physics Letters》、《NIMB》等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6篇。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导师分组情况(绝密)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2012-4-24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相控阵雷达——毫米波TR组件研究

工作在毫米波频段低端的毫米波雷达的许多工作特性与微波雷达(例如X 频段或Ku频段雷达)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其波长更短,所以工作特性更极端 一些。例如,对于给定的天线孔径,毫米波雷达天线波束比较窄,仅仅是X频 段或Ku频段雷达的1/2—1/20。毫米波雷达的窄波束特性具有某些重大的工作 优点:(1)小天线孔径可有较高天线增益;(2)高的跟踪精度和(或)制导精
毫米波的发展由其本身的固有特点所确定。短波长,宽频带以及与大气的 相应作用,是促进毫米波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
在毫米波频段,电磁能量在大气中传播时与大气中气体、悬浮微粒以及含 水物质的相互作用要比微波能量与它们的相互作用强的多,这些相互作用通过 三种机理,即吸收、散射和折射产生。
毫米波的大气传输特性,决定了各频率的用途。毫米波频段有四个低损耗 大气“窗口”,它们的中心频率在35,94,140和220GHz附近,其对应波长分 别为8.6,3.2,2.1和l_4ram,一般地面与卫星通信系统大都工作于这些“窗口” 频率,其可用带宽分别为16,23,26和70GHz,任何一个毫米波“窗口”的可 用带宽几乎都可以把包括微波频段在内的所有低频频段容纳在内。这些带宽特 性,在雷达中可用窄脉冲和宽带调频技术获得目标的细部特征。在通信系统中 能传送更多的信息,大大拓宽已十分拥挤的通信频谱,为更多用户提供互不干 扰的通道。宽带特性也能为各种系统提供高质量的电磁兼容特性。同样,对应 的中心频率为22,60,120和183GHz这些大气高衰减区频段成为保密通信的 首选工作频率。
第二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微带传输线的特性;随后介绍了微带一波导过渡和 低通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并实际设计了微带一脊波导一标准波导的过渡和低通滤 波器。
第三章讨论了毫米波控制电路。本章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PIN 二极管的特性;接下来的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毫米波开关和毫米波衰减器的基本 理论;每四部分较详细的介绍了毫米波移相器的分类,并具体分析了各种类型 移相器的优缺点,同时还设计了一个五位移相器,给出了测试结果并对结果进 行了分析。
电子科大光电学院导师

导师姓名:吴志明出生年月:1964年01月特称: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学术经历: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
1988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9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2008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以来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与传感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电子薄膜与集成技术等,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已通过部、省级鉴定(或验收)10项。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家“863计划”网评专家。
近年来在其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2项。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次。
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080300光学工程080300光学工程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5方向:SOC/SIP系统芯片技术07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1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6方向:纳米电子材料07方向:敏感与智能材料导师代码:11269 导师姓名:李世彬出生年月:1977年03月职称:副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shibinli@学术经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光电薄膜特性及光电子器件,从事博士后研究器件的研究内容为高介电常数材料与电子元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及光电器件的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负责人徐锐敏团队成员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樊勇团队成员正高樊勇、张永鸿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研究领域/方向微波设备、天线系统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负责人韩周安团队成员正高唐璞、王建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团队成员正高唐小宏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团队成员正高胡皓全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团队名称微波测试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团队成员正高李恩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研究领域/方向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负责人魏平、李立萍团队成员正高魏平、李立萍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研究领域/方向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负责人唐斌团队成员正高唐斌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负责人解梅团队成员正高解梅副高漆进、罗俊海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负责人程建团队成员副高程建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团队成员正高李宏亮副高刘光辉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团队成员副高樊丰、伍瑞卿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团队成员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负责人张扬团队成员正高张扬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其他研究生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薛红喜教授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集成技术朱策教授图像、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与传输、三维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多媒体信号处理及流媒体习友宝教授集成系统芯片李荣宽副教授神经网络、集成电路系统王锡良副教授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崔荣副高无线电技术刘欣刚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段惠萍副教授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朱红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李雷副教授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康祝圣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PF-MEMS 及系统集成、高线性高效率射频微波发射机技术崔红玲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李颖副高集成系统芯片熊万安副高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陈学英副高集成系统芯片付炜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集成系统芯片注: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整理)电子科技大学微波通信实验一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亚洲学号:201322040409指导教师:杨宏春课程名称:微波通信专业学位综合实验1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亚洲学号:201322040409指导教师:杨宏春实验地点:科研楼707实验时间:第一周一、实验室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人工电磁材料在微波无源器件中的应用(频域)三、实验原理:1、人工电磁材料概述人工电磁材料通常是指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通过人工制造且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电磁性质的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
广义地,如果描述材料的一组主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自然材料所不能达到的取值,且这些参数及其变化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特殊电磁功能需求,那么,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人工电磁材料。
例如,高介电常数(εr~102量级),适当电导率(σ~104-1010),电磁带隙结构(Electromagnetic Band Gap,EBG),光子晶体(Photonic Band Gap,PBG),负介电常数、正磁导率材料(Epsilon Negative Material,ENG),正介电常数、负磁导率(Magnetic Negative Media,MNG),左手材料(Double Negative Material,DNG)等等人工合成材料,都可以称为人工电磁材料。
人工电磁材料既可以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确定材料(如高介电常数、适当电导率材料等类型),这些材料往往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为正值,也称DPS(Double Positive Material)材料;也可以是在自然材料基础上,通过加工某种功能结构,使其电磁带隙、介电常数、磁导率等参数达到人们的某个预期取值,进而实现一些自然材料不能实现的功能。
尽管人工电磁材料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特征,但从物理实质上看,总是因为材料中微观载流子运动环境(如势场、能带结构、散射与复合机制等)发生了变化,或使得电磁波传输函数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可以宏观地归结为材料的一个或多个统计参数发生了改变。
微波技术基础电子科大第12次课

低频的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关心每 一个元器件的值,与传输线无关。
分布参数电路与集总参数电路的区别
分布参数电路:当元器件的尺寸与波长可比拟时, 电磁场(幅度相位)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同时随 空间位置变化,电磁波在电路中传输的滞后效应显 著。传输线就不能再简单的认为只是电路上两点之 间的连接方式,而应该等效为具有分布参数的电路 网络,线上各点的电位不同,处处有储能和损耗, 导体上存在有损耗电阻、电感,导体间存在分布电 容和漏电导。在设计时必须把传输线作为电路的一 部分来考虑。
TEM模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电磁场垂直于传播方向,场 分布与静场相同,电压、电流和特性阻抗可以由电磁场 唯一确定。另外,传输线参数,如,单位长度的电感和 电容等也可以由电磁场唯一定义,这样,传输线理论就 把集总参数电路理论用来解决一般的电磁场问题(化场 为路)。 最后,矩形波导,圆波导和槽线支持的是非TEM模,单 导体系统也无法确定对应电压波和电流波。在这次课, 我们只研究TEM模传输线的分布参数电路理论,对于波 导系统的分布参数理论在以后的课程中介绍。
专业资料发电厂发电厂用户家中用户家中交流电频率fis50hz波长llis5??106m传输线的形式1专业资料集成电路微带线带状线通孔从此处截面pcb基板tw上图的横截面t信号微带地地电源信号带状线信号带状线地地电源信号微带铜导线copperplanefr4基板w信号频率f5ghz波长ll6cm微带线带状线传输线的形式2专业资料?选择何种形式的传输线必须根据其应用场合和目的例如用于传输兆瓦级电磁能量的高功率传输线必须具有高功率容量和低损耗特性一般都非常笨重
传输线的参量
每个单元均可由L1,C1,G1,R1四个参数来决定。 L1表示导体的自感,与单位长度传输线内存储的磁 能时均值相关。 C1表示导体之间的电容耦合,决定于导体的接近程 度,与单位长度传输线内存储的电能时均值相关。 G1表示由介质引起的单位长度的传输线上的功率耗 散的时均值。 R1表示由金属的有限导电率引起的传输线上的功率 损耗的时均值。 G1,R1表示的是传输线的衰减(损耗)参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电子工程学院

西安电⼦科技⼤学2009年硕⼠研究⽣招⽣⽬录--电⼦⼯程学院002电⼦⼯程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向指导教师拟招⼈数考试科⽬备注080902 电路与系统 19003 智能图像处理、核⼼算法硬件设计与实现焦李成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04 信号处理与仿真赵国庆教授05 电⼦系统设计与仿真、DSP技术及应⽤冯⼩平教授08 嵌⼊式系统、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技术⽯光明教授09 仿真与信息处理史林教授10 数模混合电路与功率系统集成、设计⾃动化来新泉教授11 智能信号处理、信息融合、图像处理刘贵喜教授12 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物特征识别梁继民教授13 信息融合、图像分析与理解、智能信息处理吴艳教授14 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陈建安副教授15 络信息处理、Web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李隐峰副教授16 电⼦设计⾃动化、嵌⼊式技术郭万有教授17 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动化王松林教授18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钟桦副教授19 智能测试与控制、微弱信号检测、系统集成与信息处理胡⽅明教授20 智能信息处理李⼩平教授21 图像融合与图像处理、基于DSP的信号处理系统设计那彦副教授22 图像多尺度⼏何分析侯彪副教授23 雷达信号处理、电⼦对抗技术、系统仿真和模拟魏青副教授25 智能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郑春红副教授26 智能信号处理杜海峰副教授27 新⼀代通信及嵌⼊式系统设计杨刚副教授29 信息安全与信息对抗胡建伟副教授30 图像处理、电⼦系统设计及嵌⼊式系统设计初秀琴副教授31 ⾃然计算、聚类分析、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李洁副教授32 电⼦对抗技术、电⼦对抗系统仿真董春曦副教授33 数据挖掘和进化算法刘静副教授34 数据挖掘与智能信息处理刘若⾠副教授35 电⼦对抗技术、信号处理与仿真汤建龙副教授36 智能信息处理杨淑媛副教授37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周伟达副教授38 数模混合信号处理与集成电⼦学代国定副教授40 电⼦对抗技术、络对抗技术饶鲜副教授41 电⼦设计⾃动化、智能测试与控制任爱峰副教授42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分析王爽副教授43 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图像处理赵恒副教授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0001 电磁兼容、电磁逆问题、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梁昌洪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4 计算电磁学、智能天线、射频识别史⼩卫教授07 宽带天线、电磁散射与隐⾝技术龚书喜教授08 卫星通信、⽆线通信、智能天线、信号处理赵益民副教授09 天线理论与⼯程及测量、新型天线张福顺教授10 电磁散射与微波成像马⾦平教授11 天线CAD、⼯程与测量焦永昌教授13 移动卫星通信天线郑会利教授14 天线理论与⼯程傅光教授16 电磁散射与隐⾝技术赵维江副教授17 电磁兼容、微波测量、信号完整性分析路宏敏教授20 移动通信中的相控阵、共形相控阵天线技术张⼩苗教授21 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微波通信、天线⼯程、电磁兼容谢拥军教授22 电阻抗成像、电磁兼容、⾮线性电磁学朱满座教授23 天线⼯程与CAD、微波射频识别技术、微波电路与器件尹应增教授24 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电磁兼容王新稳副教授25 天线测量技术与伺服控制李勇⾼⼯26 天线理论与⼯程技术杨林教授27 天线近远场测试技术及应⽤、⽆线络通讯技术尚军平⾼⼯28 天线⼯程及数值计算孙保华副教授29 微波电路与微波⼯程雷振亚教授30 近场辐射及散射测量理论与技术于丁副教授31 微波系统和器件设计、电磁场数值计算苏涛副教授32 电磁新材料、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李龙副教授33 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合成新材料史琰副教授34 计算电磁学安翔副教授35电磁隐⾝技术、天线理论与⼯程刘英副教授36 宽带⼩型化天线及电磁场数值计算郭景丽副教授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20005 信号处理与检测廖桂⽣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 09 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星载计算机及应⽤、数据融合许录平教授10 信号处理与检测冯⼤政教授11 信号获取与处理、⾼速信息处理系统设计陈伯孝教授12 ⾃适应信号处理、智能检测、电⼦系统设计与仿真陈建春教授13 现代信号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与特性分析姬红兵教授14 智能信息处理、影像处理与分析⾼新波教授15 信号处理与检测、电⼦系统仿真与设计、智能天线张林让教授18 信号处理与检测、⾼速信息处理系统王俊教授19 ⾼速实时信号处理苏涛教授20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速DSP系统设计与应⽤刘峥教授21 电⼦系统设计与仿真、弱信号检测与处理李鹏教授26 ⼦波理论及应⽤、图像处理⽔鹏朗教授28 信号检测与处理、雷达⾃动⽬标识别刘宏伟教授29 雷达成像、⽬标识别邢孟道教授30 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速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赵永波副教授31 信号处理与检测、多速率信号处理张⼦敬教授32 实时信号处理与检测、视频信号处理罗丰副教授33 ⾼速实时信号处理与检测、DSP应⽤系统设计李明教授34 信号变换、多速率信号处理谢雪梅教授35 雷达成像、机载雷达信号处理、实时信号处理王彤副教授36 信号处理与检测、⾼速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苏洪涛副教授37 信号处理与检测、⾼速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陶海红副教授38 通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李勇朝副教授39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时信号处理李真芳副教授40 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信息隐藏、图像处理同鸣副教授41 阵列信号处理及其在雷达、通信系统中的应⽤李军副教授42 雷达信号处理、⽬标识别、机器学习杜兰副教授43 图像和视频编码、图像处理吴家骥副教授★ 081022 信息对抗 1001 信息对抗系统和技术仿真、电⼦系统侦察与⼲扰赵国庆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 02 雷达、通信对抗系统仿真与信息处理冯⼩平教授03 电⼦侦察与⼲扰、测向和⽆源定位技术李鹏教授★081023 智能信息处理 1001 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焦李成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 02 智能信息/图像、⽬标检测、跟踪与编码⽯光明教授03 进化计算焦永昌教授04 机器学习与计算智能、医学影像可视化技术⾼新波教授05 智能信息处理、多源信息融合姬红兵教授081103 系统⼯程 1501系统建模仿真与设计、系统集成技术与应⽤许录平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3⾃动控制理论基础⑤821信号、电路与系统④⑤选⼀02 化算法、智能算法及在⽆线系统设计中的应⽤焦永昌教授03 系统⼯程、检测与故障诊断、⽆线传感器络王昌明教授04 进化计算及应⽤、⼈⼯智能王宇平教授05 络化控制系统李俊民教授06 嵌⼊式控制系统、信号检测及信息处理殷廷瑞副教授07 系统集成技术张都应副教授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5001 图像处理、图像压缩、芯⽚设计、实时操作系统、光机电控制系统赵亦⼯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02 络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焦李成教授05 智能信号处理、智能控制、光源控制系统设计、电机控制应⽤楼顺天教授06 模式识别、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新波教授07 模式识别、信号分类与识别姬红兵教授08 ⽬标检测与识别、信息融合、智能图像处理吴艳教授09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张莉副教授10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王桂婷副教授11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分析张⼩华副教授12 多源信息融合韩红副教授13 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物特征识别⽥捷教授14 络多媒体技术研究、图像通信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郭宝龙教授15 复杂智能络李智教授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1501 先进导航技术及应⽤、⽬标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许录平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3⾃动控制理论基础⑤821信号、电路与系统④⑤选⼀02 智能GPS技术、复合导航技术赵亦⼯教授03 智能控制及应⽤、制导与控制中的信息处理技术楼顺天教授04 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图像匹配制导⽯光明教授05 电⼦系统建模与仿真、⽆线电测向技术史林教授06 制导信息处理技术、制导抗⼲扰技术、络安全技术陈伯孝教授07 卫星导航定位与时间同步卢晓春副教授08 导航与制导实时信号处理、数据融合、先进DSP系统设计李明教授09 雷达精确制导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刘峥教授10 空间数据系统宋黎定研究员11 电机控制应⽤许晓华⾼⼯083001 环境科学 502 天线布局设计及优化、电磁环境测量张福顺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08 电⼦系统电磁环境分析、电磁兼容路宏敏教授083002 环境⼯程 801 ⼯程环境电磁学梁昌洪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02 ⼯程环境电磁学史⼩卫教授05 ⼯程环境电磁学朱满座教授06 电磁环境检测与分析、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路宏敏教授08 环境监控与检测卢智远教授09 环境监控与检测孙万蓉教授10 微波暗室设计、电磁环境检测与评估张福顺教授083100 ⽣物医学⼯程 2501 分⼦影像与医学图像处理、⽣物信息处理⽥捷教授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301数学(⼀)④821信号、电路与系统02 ⽣物电磁学及信号处理卢智远教授05 医学影像信息处理杨兵副教授06 ⽣物信号及图像处理孙万蓉教授07 ⽣物传感器及弱信号检测胡⽅明教授09 信号的获取与处理及智能仪器黄⼒宇副教授10 电磁成像与脑监护、⽣物医学信号处理与检测秦明新教授11 磁场的⽣物效应罗⼆平教授12 计算电磁学和射频通信系统赵建勋副教授13 ⽣物医学信息处理阔永红教授。
电子科大知名校友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以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科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迈上了新的台阶,相继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近年来更是被誉为“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摇篮”,并且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电子科大是电子类学校唯一的34所985工程学校,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并称弱电三强;作为“中国民族信息产业的摇篮”,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实力强劲,中国微波之父,第三代移动通信之父均出之于此。
电子科技大学著名校友:康佳集团总裁:梁荣托普集团董事局主席:宋如华(二000年度中国十大IT人物)华晶集团总经理:王国平网易创始人:丁磊(二000、一年度中国十大IT人物)鼎天集团CEO:陈亚平希望董事局主席:刘永言(中国首富)迈普集团总裁:花欣中国联通执行总裁:李正茂国腾集团总裁:何然长虹集团执行总裁:王凤朝长虹集团副总裁:邬江华为科技董事长兼副总裁:孙亚芳浪潮软件CEO:王柏华(二00一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之一)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齐春(二00一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之一)启明软件CEO:王德铭(二00一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候选人)大唐电信研究院院长:李世鹤(中国3G之父)原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明坚厦新电子总裁:陆焕文飞通集团总裁:黄章勇康佳集团副总裁、兼康佳通信科技公司CEO:黄卫钢世纪永联CEO:赵晓侠深科技CEO:王志荣深科技副总裁:伍荣生卫士通公司董事长:罗天文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证券业软件的老大)总裁:赵剑威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科学家:邱才明深圳京华电子股份公司总经理:田进深圳中电投资股份公司总经理:李敬和彩虹集团总工程师:武英忠安博公司总裁兼CEO:黄劲信息产业部58所所长:胡先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GIS领域科学家,电子科大68界毕业生:李小文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微波电子学家、共和国五十位著名科学家之一:刘盛纲中科院院士、中国激光第一人:周炳琨信息产业部电子29所所长:陈润生信息产业部电子30所所长:罗天文信息产业部电子24所所长:王俊波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国际联络工委主任:徐志伟密码学权威、网络信息安全专家:杨义先美国开路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彭泽忠博士协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国伟四川大学校长:卢铁城成都市副市长:郝康理国家863计划803主题专家组成员:刘濮鲲总参某部高级参谋:修小林电子科技大学著名校友:==========================丁磊: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微波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
杜晓松、王涛、顾德恩-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

专家:许向东(组长)、黎威志、杨亚杰时间:5月3日(周四)上午9:00地点:二教215人员:如下:专家:谢光忠(组长)、王军、太惠玲时间:5月7日(周一)上午8:30地点:光电楼409学术厅人员:如下:专家:钟建(组长)、曹贵川、林慧时间:5月8日(周二)上午8:30 地点:二教205人员:专家:陈文彬(组长)、李军建、张磊时间:5月2日(周三)上午8:30地点:二教110人员:如下:专家:祁康成(组长)、蒋向东、蒋泉时间:5月4日(周五)上午8:30地点:二教303人员:如下:专家:张晓霞、岳慧敏、张行至时间:5月3日(周四)下午3:00 地点:二教203人员:如下:专家:李和平(组长)、兰岚、陈德军时间:5月7日(周一)下午2:30 地点:光电楼409人员:如下:专家:刘爽(组长)、欧中华、王卓然时间:5月4日(周五)下午2:30地点:二教201人员:专家:廖进昆(组长)、唐雄贵、王云祥时间:5月7日(周一)下午2:30地点:二教215人员:专家:周晓军(组长)、董洪舟、张尚剑时间:5月2日(周三)下午2:30地点:光电楼409人员:专家:补世荣(组长)、漆强、杨昕梅时间:5月3日(周四)下午2:30地点:二教206人员:专家:王占平(组长)、杨洪平、曾成时间:5月3日(周四)下午2:30地点:光电楼409人员:专家:唐普英(组长)、何其锐、宁俊松时间:5月3日(周四)下午2:30地点:二教408人员:专家:周鹰(组长)、刘娟秀、杨立峰时间:5月3日(周四)下午2:30地点:二教207人员:专家:杨春平(组长)、汪平河、杨先明时间:5月2日(周三)下午2:30地点:二教110人员:专家:高原(组长)、周建华、张靖时间:5月4日(周五)上午8:30 地点:二教210人员:。
电子科大通信导师团队介绍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饶云江教授(yjrao@),冉曾令副教授(ranzl@)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邱昆教授(kqiu@)、陈福深教授(fschen@)、许渤副教授(xubo@)、武保剑副教授(bjwu@)、周东副教授(zhoudong@),易兴文副教授(xwyi@)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李乐民院士(lml@)、王晟教授(wsh_keylab@)、许都副教授(xudu@)、虞红芳副教授(yuhf2004@)、徐世中副教授(xsz.uestc@),廖丹副教授(liaodan@),章小宁副教授(xnzhang@)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胡光岷教授(hgm@)、姚兴苗副教授(yxm@)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李兴明教授(xingminl@)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隆克平教授(lkp@)、阳小龙教授(yxl@)、邝育军教授(kyj@)、彭云峰副教授(yfpeng@)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团队5:网络技术研究团队雷维礼教授(wllei@)、毛玉明教授(ymmao@)、冷甦鹏副教授(spleng@)、马立香副教授(lixiangma@),蒋体纲副研究员(jiangtigang@)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李晓峰教授(xfli@)、傅志中副教授(fuzz@)、周宁副教授(zhouning@)、张敏副教授(zhangminyang@)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文光俊教授(wgj@)、蔡竟业教授(jycai@)、朱学勇副教授(xyzhu@)、刘镰斧副教授(lfliu@)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团队3:DSP研究团队彭启琮教授(qpeng@)、李玉柏教授(ybli@)、邵怀宗副教授(hzshao@)、管庆副教授(qguan@),林静然副教授(jingranlin@)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李广军教授(gjli@)、李强教授(qli@)、林水生教授(sslin@)、阎波副教授(yanboyu@)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通信抗干扰实验室团队划分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李少谦教授(lsp@)、唐友喜教授(tangyx@)、刘皓副教授(liuhao@)、唐万斌副教授(wbtang@)、武刚副教授(wugang99@)、何旭副教授(hexu@)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胡剑浩教授(jhhu@)、凌翔副教授(xiangling@)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郭伟教授(guowei@)、冯刚教授(fenggang@)、余敬东副教授(yujd@)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4、编码技术研究团队周亮教授(lzhou@)、张忠培教授(zhangzp@)、文红副教授(sunlike@)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电子科大计算机导师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及其科研能力介绍为方便大家报考我们学校,了解各位导师的学术和科研能力,科大考研网www.**将提供给大家详细的信息。
陈雷霆,1966年7月出生,男,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科研、产业和外事工作,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四川省计算机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1)信息安全;(2)网络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主要科研项目:国家“863-317-403”项目—综合业务多媒体通讯终端与系统;“八五”军事预研项目激光成像雷达系统;多媒体安全监控系统;“九五”军事预研项目激光防撞雷达系统;总装备部项目军用移动图象采集压缩传输系统;航空科技信息集成处理系统;模拟实战射击训练系统;国家“十五”863信息安全项目等。
开设研究生课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软件认证;本科生课程:多媒体技术、数字逻辑。
--------------------------------------------------------------------------------李毅超,男,1969年6月,硕士,副教授。
1997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
现任网络安全基础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研究室主任,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成都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应用。
参加或主持"恩威网络MIS系统“、“420驻厂军代室光纤网络MIS系统”、“路由器开发”、信产部基金项目“IP电话网关”,成都华易“美视数字录像监控系统”、西部网信“软交换关守和IP电话多功能终端研发”等近10个科研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2项。
出版《计算机网络》教材1本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为本科和硕士生开设了若干课程。
获得Microsoft、Novell、SCO、Cisco、Compaq等各大公司认证证书和授权讲师资格。
成都信息化专家

专家名录主任委员邹寿彬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博导副主任委员罗天文信息产业部30所所长、研究员周明天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杨家沅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秘书长杨仕清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博导委员曾利信息产业部10所所长、研究员陈润生信息产业部29所所长、研究员张海盛中科院成都计算所所长、研究员崔吉吉中科院成都计算所副研究员王晓京中科院成都分院研究员吴正德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导吴跃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导秦志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刘心松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卢显良电子科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彭启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导李少谦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导毛玉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导、教授范明钰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言荣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博导张波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博导李平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副院长、博导汪文勇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教授雷维礼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教授曾勇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杨亚培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李志蜀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唐常杰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游志胜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周激流四川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博士杨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董毅四川大学网管中心副教授、副主任戴宗坤四川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教授、所长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导诸昌钤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曾华鑫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苏斌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蒋孟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后周刊文西南财经大学网管中心副教授许德昌西南财经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宁俊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副组长)张执谦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尔珉成都创新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工赵强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总经理李华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总经理童晓渝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总经理邓树军中国网通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邓进中国铁通成都分公司总经理洛宾.马丁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嘉林IBM成都分公司总经理许弋亚微软成都分公司总经理石世寒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总经理郭念东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苗放成都理工大学博导邱会中银海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关义章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张建军成都三0盛安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步伟南山之桥微电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威成都华微电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平清成都市银行卡同业协会理事长刘国祥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梁玉梅中行成都分行科技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刘国峰四川移动公司企业发展部副主任、博士罗来源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高工、博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崇厚四川川新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苗伟四川公用信息公司高级工程师熊壮成都信息安全基地公司高级工程师特邀顾问刘盛纲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中科院成都计算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中梁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尚福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信息产业部29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电子科大导师资料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7 电路与系统 CAD 及设计自动化 导师姓名: 导师类型: 出生年份: 职 称: 最高学历: 导师类别: 硕士学科: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电子邮箱: 1962 王松林
电路与 系统
钟桦
应 届
本 科 毕 业
西邮
郭 万 有
电 路 与 系 统
70
62
123
115
370
90
电路与 系统
郭万 有
应 届
本 科 毕 业
1983.7 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6.1 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路、信号与系统学科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 年 1 月留校任教工作至今,现任 个人简历 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副主任 机电学院测控系副主任 电路、信号与系统教研中心主任 课程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 向及感兴趣 的领域 研究成果与 著作个人代 表作获奖情 况 目前承担的 科研项目及 教学情况 欢迎校内、外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本人研究生。发 E-mail 时将#换为@。 报考本人研究生的电子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请选择 CAD 所来新泉教授课题组的毕 设题目; 有关招生的 附加说明 报考本人研究生的机电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请选择我的毕设题目。 资料来源 机电学院 /teacher/teacher.asp?name=王松林 电路与系统 CAD 及设计自动化 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电源管理类 ASIC 关键技术研究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山东师范大 学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天津师范大 学 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 西安邮电学 院
1201596363804微电子学院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名单d

xydai@
14
赵天绪
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IC可制造性设计及方法学
88204889
txzhao@
15
马佩军
副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VLSI设计方法学
88204889
pjma@
微电子学院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名单
hllv@
6
贾护军
副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
88201604
hjjia@
序号
姓名
职称
所在单位
工程领域
研究方向
联系电话
1
桂智彬
高级工程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模块电路设计、模拟、调试技术
88202576
zhbgui@
2
刘毅
副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88201604
liuyi418@
3
庄奕琪
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功率集成技术研究
88204656
yqzhuang@
4
张玉明
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模拟与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88201930
zhangym@
5
张鹤鸣
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射频和高速集成电路设计
88201500
3
张进成
副教授
微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
射频及微波功率电路设计
88204889
电子科大通信学院导师介绍

通信学院硕士导师简介博导(14)姓名:李乐民性别:男职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简介:信技术的科研与教学50余年。
1980.8-1982.8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者 ,研究数字通信与扩频通信。
在通信系统中抗窄带干扰研究方面有创造性贡献,在IEEE通信学报上发表的有关论文获国际学者多次引用。
为多项工程研制了关键通信设备。
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书4本,获国家、省部科技奖20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52名)近年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络,包括光纤通信网技术、无线移动通信网技术、IP网络技术等。
姓名:饶云江性别: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在光纤技术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系统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和重大贡献。
解决了一系列学术和技术难题;在国际上创造了多次“首次”;撰写英文专著三章;应科学出版社之约今年将出版国内第一本《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发表SCI论文51篇,SCI他引320余次,引用人次超过1100,二十余次在国际光纤传感器年会及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作为会议主席筹备及主持国际会议3次,宣读特邀论文6篇;培养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候选人1名;申请发明专利6项(2项已授权);多项成果获得实际应用,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省部级奖3项。
由于在光学技术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聘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度荣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03年又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4年入选首批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其中,“王大珩光学奖”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性科技奖,是中国光学界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最高学术奖励。
学术水平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部分为国际领先;已成为国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在光纤光栅传感研究方面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级的专家,对推动国际上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及数亿美元产业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微波输能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

图 1 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示意 [1]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pace Solar Power System [1]
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 1 国外的研究
1888 年,基于麦克斯韦理论, Heinrich Hertz 利
究现状,并对微波输能技术的系统组成
与关键技术做了分析,其中主要针对微
波发射子系统与微波接收子系统两大模
块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最后,对微波输能
系统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
趋势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
微波输能技术;空间太阳能电站系
统;微波发射子系统;微波接收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 TN011
文献标志码 A
0 引言
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等新能
源正在逐步被人类研究和利用,其中太阳能更是一种巨大、久远、无
尽的能源.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 约
为 3 75 × 10 26 W ) 的 22 亿分之一,但是已高达 1 73 × 10 5 TW,也就是
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 500 万吨煤.从某种程度
与技术、无线输能、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xqlin@ uestc.edu.cn
1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都,
611731
量通过无线能量传输的方式将能量输送到地球表面的接收系统.其中
微波输能技术(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MPT) 占到了主导性作
用,它可以将能量以无线的形式进行大功率、远距离的传输,这为空
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9(1) :34⁃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
研究领域/方向
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
负责人聂在平
团队成员
正高
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
赵志钦、胡俊、赵延文、夏明耀副高阙肖峰,屈世伟
中级及以下
杨德强、雷霖、刘贤峰、孟敏、宗显政
管国云、孙向阳、欧阳骏、杨鹏
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
研究领域/方向
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
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
负责人李乐伟
团队成员
正高李乐伟、康凯
副高唐红艳、班永灵
中级及以下李金艳
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
负责人徐锐敏
团队成员
正高徐锐敏、延波
副高张勇、谢小强、国云川
中级及以下
孔斌、胡江、王志刚、詹铭周
夏雷、王磊、徐跃杭、冉速中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
负责人樊勇
团队成员
正高樊勇、张永鸿
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程钰间
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设备、天线系统
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
负责人韩周安、唐璞
团队成员
正高唐璞,王建
副高唐璞,杨红,冯梅
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陈波,何子远,骆无穷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张其劭、李恩
团队成员
正高张其劭、李恩
副高崔红玲、郭高凤
中级及以下王玉兰、高源慈、陶冰洁、陈骏莲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
团队成员
正高唐小宏
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
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
团队成员
正高胡皓全
副高杨显清、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王志敏
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
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