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感言.doc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原文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⒃,岂唯二三臣⒄?”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作品注释⑴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毁:废除。
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游:闲逛。
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
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
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马上。
⑾防:堵塞。
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
克:能,能够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 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
申徒嘉说:“自己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 当形残体缺的人很多;不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 不应当形整体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 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 点。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象来到善射的后羿张弓搭箭的射程之 内,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却没有射中, 这就是命。用完整的双脚笑话我残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 脸色陡变怒气填胸;可是只要来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寓所,我 便怒气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态。真不知道先生用什么善道来洗 刷我的呢?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从不曾感到我是 个断了脚的人。如今你跟我心灵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却用 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这不又完全错了吗?”
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 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 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⒁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后:从今 以后。信:确实,实在。可 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⒃其:语气词。 ⒄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 其郑国实赖之,岂为二三臣?”
•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 吾不信也。”
⑴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 方。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 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 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 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抑或是不留下呢? 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 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34.1子产不毁乡校:堵住嘴不如迈开腿
34.1子产不毁乡校:堵住嘴不如迈开腿第34.1集】堵住嘴不如迈开腿子产不毁乡校宝贝儿,欢迎收听《凯叔讲历史》。
上一集,凯叔给你讲了一个最潇洒的人——庄子的故事,今天呢,我们要来讲一位虚心听取批评的大官儿——郑子产。
这郑子产是谁呀?他姓姬,名侨,字子产,姬侨,姬子产,因为他是郑国最有本事的贤臣,所以后世就称他为“郑子产”。
你发现没有,这个“子产”姓“姬”,还有谁姓“姬”啊?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姓“姬”,所以你可以推论出来郑子产有周朝王室的血脉。
今天的故事就从他当上郑国国卿开始讲。
你可能会问,这国卿是个什么官儿啊?如果把郑国看作一个班级的话,一国之君是班主任,那么国卿就好比班里的班长,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他帮助班主任来管理。
那时候,郑国还是一个国力薄(bó)弱的小国,夹在强大的楚国和晋国中间两头受气。
一大堆头疼的问题,摆在郑子产的面前。
这不是,又到了郑国该向晋国进贡的时候了。
每逢此时,宫中的大臣们无不愁容满面。
书房之内,只听得“啪”的一声重响,竹简被摔得四分五裂,郑王大怒。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去年要三十万金,今年整整翻了一倍呀!”子产上前一步:“君上,晋国会欺负咱们,那是因为我郑国弱小。
若不想被他国欺凌,就必须让我们自己强大起来。
”“哎呀!这个道理我明白,那国卿有什么好办法?”只见子产从袖袋当中掏出了一封竹简,呈给郑王。
“君上,这是我之前与您提过的,设立乡校(xiào)一策,还请君上过目。
以往,我们任用人才,大多是从贵族和官员的后代中选拔,可普通人中也会有很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如果能任用他们,人尽其才,郑国一定能强大起来!”乡校,乡校是什么地方呢?它是子产打造的一个让所有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地方。
“国卿,办乡校,寡人也考虑过,可是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寡人怕最后选出来的,依然是泛泛之辈啊!”这时,然明从大臣们中间走出,附和(hè)郑王。
“君上,我和您的想法一致啊,再说了,如果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可以对国事指指点点,那我们这些做臣的,还有您做君上的,威严何在呀?”在对待晋国的态度上,这然明,自来和子产不同:子产主张富民强国,抗衡晋国;而然明则主张恭敬忍让,以和为贵。
《子产不毁乡校颂》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
《子产不毁乡校颂》译文赏析及鉴赏答案《子产不毁乡校颂》是由韩愈所创作的,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对郑国折冲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却仍保持中等强国的地位,具有莫大的功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子产不毁乡校颂》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子产不毁乡校颂》唐朝:韩愈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子产不毁乡校颂》翻译/译文《子产不毁乡校颂》译文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
(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
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
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
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
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
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
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
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
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
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
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子产不毁乡校颂》注释1、伊,句首语气词。
侨,子产的名。
2、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
读子产不毁乡校有感
读《子产不毁乡校》有感子产不毁乡校原文:郑人游一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吾之何毁之?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局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而药之也。
上文大意是:郑国的百姓在乡校里游玩,而且议论当权的人。
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百姓早晚工作完毕的休息时间在那里游玩,而且议论当权者的好坏。
那些百姓认为好的我就继续实行它;那些百姓厌恶的,我就彻底改正它:这是我的老师啊!我怎么能毁掉乡校呢?我听说过择善而从可以减少百姓的怨恨。
如果用强硬的手段未尝不能立刻制止大家的说话,但是那种做法就像防洪水决口一样:大规模决口所造成的灾害,被伤害的人必定很多,我不能够挽救了,不如让它有个小决口并使它疏通——不如我听到乡校里百姓的议论并把它看作一种治病的良药啊。
”读罢《子产不毁乡校》,我们能得出一个非常明晰的结论,那就是子产治国有方。
子产不毁乡校是借鉴了古人鲧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大禹用“疏”的办法成功治水的经验。
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简单。
之所以说做起来却不简单,是因为人们听好听的话、赞扬的话是人之天性,不是有忠言逆耳之说吗?能做到闻过则喜,那大概就是了圣人!子产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治国理政的不是吗?我看难说。
但是,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大规模决口所造成的灾害,被伤害的人必定很多,我不能够挽救了,不如让它有个小决口并使它疏通”。
子产理政深知什么是小节,什么是大理。
子产通过“不毁乡校”等开明的政策,稳定了国内局势,缓解了政治危机,国家得到了很好地治理。
说完子产,再说然明。
然明是谁?然明是郑国的大夫。
而大夫也是不小的官员了。
难道然明就不懂“大禹治水”的道理吗?我看未必!然明既然知道“大禹治水”的道理,那他又为什么提出“毁掉乡校”的建议呢?猜想一,然明自身存在问题,害怕百姓在乡校将其揭露,不能继续做官,甚至有牢狱之灾。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作品体裁】历史散文【创作年代】春秋郑人游于(到)乡校,以(从而)议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谓……曰:对……说):“毁(废除)乡校,何如(怎么样)?”子产曰;“何为(为什么)?夫(fú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人朝夕退(劳作回家)而(表承接,不译)游(闲游)焉(即“于之”:到这里),以(因而)议执政之(的)善(好)否(pǐ恶,坏)。
其(他们)所善(好)者(……的地方),吾则(就)行(实行)之(它);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这)吾师也,若之何(奈何)/毁之?我/闻忠善(动词,为忠为善)以(来)损(减少)怨,不闻作威(摆出威风)以防怨(压制怨恨)。
岂(难道)不遽(jù立即)止(制止)?然(但是)犹(如同)防(堵塞)川(河流)也:大决(溃决)所犯(造成的危害),伤人必多,吾不克(能够)救也;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同“导”,引导),不如吾闻而(并)药(以……为药,把……当作药)之(它,指郑人的议论)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⒃?”仲尼闻是语也,曰⒄:“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干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春秋时代的“人道新政”
子产不毁乡校:春秋时代的“人道新政”在子产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顺因当时趋势,如齐之田氏,鲁之三桓,晋之三家,利用执政的权力,兼并其他各家。
另一条路是继续维持公室,“安大”“安众”,以形成贵族民主制,以此为前提,引导国人参政、议政,使新政具有全民性和合法性。
春秋时期,郑国位居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常有立国之忧。
郑国文化也受了晋、楚影响,晋之简约厚重,楚之轻灵飞扬,在郑风里面都有反映。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发现郑国国君大墓,墓中出土一壶,壶体源于北地,鸟形来自南方。
放在《诗经》时代,此鸟为雎,乃王之战士,礼之君子,为王雎,其姿矫健,做起飞状,其神忧郁,如盼淑女!故此壶名,当称“雎壶”。
东郑所居,本为王畿,乃周南之地,以雎起兴,此乃诗意。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讲一士的故事,他的妻——鸠劝他早起,说鸡鸣了,他说,天还没亮呢;妻子说,启明星都起来了,他说,那我们就一起飞吧!那只壶体,便是他们的家,雎从家里出发,带着妻子飞。
执子之手,比翼齐飞,与子偕老,乃夫妇之道——礼教。
此壶本为一对,同居一室,现已流离,分居两地,一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只尚在河南博物院。
为泛滥之情,礼难禁。
然而,晋人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多情通往审美,郑风向美开放人生,夫妇之道,正是向着人道之美开放的。
“王雎”:子产新政倘佯在开放的郑风里,子产尝试新政治,而为“王雎”。
在中国思想史上,子产是孔子的先驱,张荫麟《中国史纲》说,郑之于鲁,子产之于孔子,皆可谓之样板,因为鲁国的地位与郑国相似,而孔子的地位也与子产相近。
那时郑国,是新政发动机,孔子谈仁政,就以子产新政为样板,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四项,前两项是立于礼,后两项是行仁义,这只是孔子的看法。
还有一项,孔子没有提到,那就是“铸刑书”——法治。
对于法治,当时已有争议,子产“铸刑书”,招来晋国叔向的批评,说:为了防民相争,先王想方设法,尚且防不胜防,而你却要立刑书,有了刑书作依据,礼就没有用了,郑国就要乱了。
唐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子产不毁乡校颂唐代-韩愈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翻译: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
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
或谓子产:“有人对子产说:“毁乡校则止。
”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曰:“子产说:“何患焉?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成美。
可以把它变成好事。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
诚率此道,相天下君;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
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16),岂唯二三臣(17)?”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焉②损③作2、翻译:①以议执政之善否②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③若之何毁之?④吾闻而药之也答案:1.①于之,在那里②减少③发2.①来议论朝廷要员的好坏②他们所认为厌恶的,我就改掉它③怎么能废掉它呢?④我听到这些言论就把它当作良药。
二:一、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
导/毁二、解释加点的词。
1.郑人游于乡校(休闲聚会)2.以议执政之善否(来)3.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减少)4.譬之若防川也(堵塞)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毁乡校?为什么不把乡校毁了。
2.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3.吾闻而药之也。
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四、子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因而显得形象贴切,浅显易懂。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赏析合集一篇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赏析合集一篇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赏析 1原文:子产不毁乡校颂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译文: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
(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
来到辩论的场所__乡校,众人议论纷纷。
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
”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
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
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
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
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
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
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
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
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释:1、伊,句首语气词。
侨,子产的名。
2、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
3、嚣嚣(xiāo xiāo),喧哗的声音。
侨,教,嚣,押韵。
4、这是“亦各言其志”的意思。
《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5、维,语气词。
否(pǐ),恶。
6、弭(mǐ),止。
7、理,治,指平治。
止,美,志,避,视,弭,矣,理,押韵。
《子产不毁乡校》六年级读后感
《子产不毁乡校》六年级读后感《子产不毁乡校》六年级读后感子产,作为处于春秋晚期社会转型阶段下蕞尔小郑卓异的执政者,时代的过渡性与国情的特殊性给予了他独特的历史活动舞台,而其治郑过程中诸多政治实践的成功及进步的思想亦使得其成为考察春秋晚期社会变迁表征的典型个案。
其时,面对列强环偪,晋楚相争的外患,子产结合中原列国形势及国情,睿智地作出“从晋和楚”邦交路线的转换,在保障国家利益与尊严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郑国在列侯间的.地位,获得相对和平的外部发展空间。
然在此屠戮并吞的强权政治时代,郑国国势且呈日趋下降之时,观子产的系列邦交活动亦难以摆脱春秋时期小国、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境遇。
外患未平,内乱又频仍,其国内族大宠多,彼此间争夺不已。
为稳固国本、安内攘外,子产以“安定国家,必大焉先”为准则,对大族采取“宽猛相济”等针对性策略以于公族势力间寻求平衡之点。
子产从政自有其步骤,在风雨飘摇之势稍待稳定后,接而便为富国强兵,顺应时势地施行诸如作封洫、作丘赋、不毁乡校及铸刑书等强国固本的改革举措。
终使得郑国安定修养六十余年,甚有言现“郑国小兴”之势。
观子产一生施政理念即为“宽猛相济”,对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既维护大多数强宗贵族的利益,以稳定政局;又强行改革,限制贵族特权,对个别贪暴过度者断然惩处。
既主张乱世施猛政,坚持“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又存仁爱宽容之心,允许国人议政听取不同意见。
这些实际上是子产一生为政经验的总结、治国精华所在。
因子产深切感触到时代已经不同,自上而下的乱礼和自下而上的对周礼的僭越,已经把礼本源的社会等级制度破坏,故此在春秋晚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绝不能墨守陈规,要在传承与变革中谋求发展。
综上而论,在春秋晚期社会变迁下,子产治国大端外则斡旋大国,内则强制大宗,并于顺应时势中安民立政,诚可谓春秋卿大夫,未有望其项背者矣。
透视其政论与建树,无不体现出春秋晚期时代的转型特征在其身上的缩影。
心得体会: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
子产不毁乡校的启示子产是春秋时代执掌郑国国务大权的大夫,他以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将国事调理得井然有序,从而享誉一时,这从“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可窥见一斑。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人常聚集在乡间的学校里,议论国政。
因此就有人向子产建议,是否毁了这些学校,以免生事。
子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这些议论不必多虑,议论所赞赏的,就去办,议论所憎恶的,就改正,这恰似我的老师一样。
为什么要毁掉呢?这则故事,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那就是“道路以目”。
这个成语讲的是西周周厉王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周厉王就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
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国事了,就是在路上碰到熟人,人们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而这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错误作法,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体现的是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公共关系管理艺术,对于我们新时代治国理政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保障人民对国家治理重大事务的参与权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听取群众意见,党的领袖更是率先垂范。
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各县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突发雷阵雨,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触雷电身亡,有位农民就议论:“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后将其抓获准备公开处理,以一儆百。
毛泽东同志从警卫员口中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
毛泽东同志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
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析论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七期2007年11月 頁63~82臺灣大學文學院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析論方 介∗摘要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一文,究竟作於何時?有何寓意?前人評注甚簡,說法不一,未能闡其微旨。
筆者細讀韓集,參看史籍,發現此文不只是為太學事件、欲開言路而作,更是針對德宗朝「有君無臣」之病象而言,寓有規諷君、相,與懷念陸贄、陽城之深意,卻每為人所忽。
故特撰此文,先就古籍相關記載與韓愈所用典故加以考察,了解子產其人,做為討論基礎;而後詳論德宗朝「有君無臣」之病象,並就陸贄之堪擬子產與韓愈之感念陸贄舉證析述;最後再針對太學生乞留陽城事件加以考察,釐清繫年疑點,並據相關詩文、韓愈行蹤,及其與陽城之關係,推論為此撰文之可能性。
透過此一探究,當可補充前人之說,以供參考。
關鍵詞:子產陸贄陽城輿論太學96.08.15收稿,96.12.11通過刊登。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64臺大文史哲學報一、前言子產為春秋時代著名賢相,《左傳》多載其事,而尤以不毀鄉校一事,最為人所稱道。
孔子曰:「由是而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1又嘗稱其有君子之道、2為惠人、3為古之遺愛,4可謂推崇備至。
後人復頌子產,何能過孔子?然唐韓愈特作〈子產不毀鄉校頌〉曰:我思古人,伊鄭之僑,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遊於鄉之校,眾口囂囂。
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豈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維善與否,我於此視。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
及其已衰,謗者使監。
成敗之迹,昭哉可觀。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
維其不遇,化止一國。
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
於虖四海,所以不理。
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5韓愈處中唐之世,為何思念、歌頌一千三百多年前身處春秋衰世之子產?當自有其用心。
故前人論及此文,有謂「此欲國家大開言路而作」者,6亦有謂因太學諸生乞留陽城而作,7且繫於貞元十四或十五年者。
《子产不毁乡校》教学对学生的启示
《子产不毁乡校》教学对学生的启示发布时间:2023-06-07T09:05:09.216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6月作者:孟一琳[导读] 《子产不毁乡校》反映了子产对公众自由言论的赞许和公众思想的重视,而在教学中渗透进子产的治国理念和做法,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 271100)【摘要】古往今来,实现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就非常有民主意识,在他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法治进程,也保护了私有者的利益。
古人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子产不毁乡校》反映了子产对公众自由言论的赞许和公众思想的重视,而在教学中渗透进子产的治国理念和做法,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主思维培养;子产;“乡校”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6-149-01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
他思想中的民主观念有一定的儒家思想的元素。
把古人智慧和国家民主法治相结合,从文学中探寻古人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借鉴,从而正视当今学生面临的问题并不断进步。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子产不毁乡校》讲的是子产反对取消乡校而且认为应该进一步采纳听取乡校中的优秀思想。
这个故事体现了统治者要听取百姓意见,然后选取好的部分采纳。
子产主张听取百姓的想法。
他执政后,重视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度日益发展,古代的民主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在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的今天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研究子产的故事和子产的思想,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的执政者,“乡校”是郑国乡间的大众活动场所,既是当时的学校,也是乡人汇集谈论政事和供乡人们娱乐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产“不毁乡校”感言-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最有名的政治家。
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为卿,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执政,相郑简公、郑定公20余年。
其时,晋楚争霸,郑国处于两强之间。
子产外御强邻,内修法度,励精图治,宽严得宜,使城乡有章则,田亩有封洫,创立丘赋制度,促进农耕,不毁乡校,不禁国人议政,铸《刑书》于鼎,明断刑罚。
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很快变得富强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不毁乡校”,开放民众可以议论执政者的先河,对后人颇有启示借鉴深意,也颇值得人们言说和传播。
乡校,即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游玩聚会议事的地方。
据《左传・襄公》记载:郑国人到乡校除休闲聚会外,还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
对此,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来到这里聚一下,除了游玩,并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这有什么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就改正。
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为善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压迫能防止怨恨。
难道靠威势不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溃决了大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把河开个小口,疏导河水漫漫地流。
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施政方针的得失,社会风气的好坏,从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等,都可以畅所欲言,评议一番。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子产就提倡让老百姓这样做,并把来自平民百姓的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议论,当作治国的良药,这是何等博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啊!正是子产率先垂范打破民不议政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使万机决于公议,而非单纯决于庙堂,才使得郑国很快强大起来。
而讲民主讲得如此深刻,在中国封建时代,除了子产,别无他人。
子产不仅提出了民议朝政的政治主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这一主张。
这在春秋诸国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绝后的。
在乡校里,人们可以尽情评议执政者而不必担心政治后果,这是当时郑国民众享受到的最大民主自由,也是最大幸福。
因为对执政者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顺畅地表达,这是社会政治生活品位提升的重要表现。
而子产作为高层执政者,自觉呵护平民百姓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亦是其执政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
这样执政的结果,必然政绩斐然,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对此,司马迁以崇敬的浓重笔触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为政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童子不犁畔。
二年,市不预贾。
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四年,田器不归。
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史记・循吏列传》)。
孔子也盛赞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是“惠人也”(《论语・宪问》),“古之遗爱也!”(《史记・郑世家)。
一千二百年后,韩愈在《子产不毁乡校颂》中,更以简洁、隽永的笔法阐述了子产“不毁乡校”的重要意义:“众口嚣嚣”而“亦言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而“维是子产,执政之式。
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其实,“看不见自己脖子后的灰”是人性的共同弱点,执政者唯有让“众口嚣嚣”而“亦言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才能取得非凡政绩。
唐太宗李世民正因为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犹如子产“不毁乡校”,将来自身外的“其善者存,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视为“吾师”,方有“贞观之治”。
其间,不论是疆域拓展、政治制度、科举教育、文化艺术、宗教等各方面,都将中国带入空前的璀璨鼎盛。
子产在郑国执政26年,据《四库全书・贾氏说林》云:子产死,家无余财,国人哀之,赙以金银珍宝不可胜计。
其子不受,自负土将子产葬于陉山,国人因悉辇之沉于河,此河因名金水。
令人遗憾的是,自子产“不毁乡校”时代进入秦朝的专制社会,开始“焚书坑儒”,“文字狱”,“毁乡校”,消灭异己。
秦朝的兴起缘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而秦朝的覆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毁乡校”,即“焚书坑儒”。
汉朝初期,吸取了秦朝的教训,言论形态有一定的放松,经济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到了汉武帝时,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汉由鼎盛走向没落。
事实上,中国封建时期的历朝各代,基本都是从“不毁乡校”的民议朝政的相对自由与开放开始,最终到“毁乡校”压制民议朝政自由而结束的。
历史为镜,后人当鉴之矣!★子产不毁乡校翻译_共10篇范文一:子产不毁乡校_译文子产不毁乡校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干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之)!”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译文: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感:言简意赅,读之让人精神爽快.但庄子以其大才,却不愿劳心造福于一方,是否有点自私.虽说官场肮脏、龌龊甚多,但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其后世不是有包公吗.范文二:子产不毁乡校译文子产不毁乡校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干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之)”!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范文三:子产不毁乡校_译文子产不毁乡校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干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之)!”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孔范文四: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一、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注音1、以议执政之善否(2、岂不遽止())二、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字词1、夫人朝夕退而游焉(2、以议执政之善否3、我闻忠善以损怨4、不闻作威以防怨5、岂不遽止(6、大决所犯(((())))))()())))()7、郑人游于乡校(8、不如小决使道9、岂唯二三臣((三、指出下面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1、我闻忠善以损怨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四、翻译下面的句子1、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2、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06中本2班王佩蓓罗冬丽范文五: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作品体裁】历史散文【创作年代】春秋郑人游于(到)乡校,以(从而)议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谓??曰:对??说):“毁(废除)乡校,何如(怎么样)?”子产曰;“何为(为什么)?夫(fú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人朝夕退(劳作回家)而(表承接,不译)游(闲游)焉(即“于之”:到这里),以(因而)议执政之(的)善(好)否(pǐ恶,坏)。
其(他们)所善(好)者(??的地方),吾则(就)行(实行)之(它);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这)吾师也,若之何(奈何)毁之?我闻忠善(动词,为忠为善)以(来)损(减少)怨,不闻作威(摆出威风)以防怨(压制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