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政治之间_论武则天与中宗_睿宗时期的宗教政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中国的宗教信仰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政治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以及与政治权力的互动经历了多种形式与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就与政治权力相互渗透。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神灵与上帝的信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逐渐体系化,形成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多个教派。

在封建帝国时期,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帝王们通过掌握宗教机构,将宗教信仰与国家统治紧密结合,以此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例如,汉朝时期的七十二教坛制度就是一种明显的表现,各个地方会建造教坛来奉祀各种神灵,并由政府任命的官员来管理,以期达到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是与政治最为紧密联系的宗教之一。

在古代,它曾被作为国家宗教而得到大力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天命与道德,讲究顺应天道,在政治上也鼓励君主具备仁德,以此得到天人合一的天命。

在道家的影响下,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提倡修道养性,以此来巩固统治,例如唐代的李世民和宋代的宋理宗。

但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中国逐渐兴起,并逐渐对政治产生影响。

佛教强调人间苦难及解脱,宣扬菩提、涅槃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众。

佛教的进入对中国宗教格局产生了冲击,而政府为了监管佛教,也开始与佛教僧人建立联系。

一些皇权强势时期,例如隋唐时期,国家将佛教纳入官方教派,将其教义与成立大量佛教寺院,并通过控制与佛教相结合,扩大其统治的合法性。

然而,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有时候,宗教信仰的力量可以影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历史上,一些反叛与起义活动往往伴随着宗教信仰的反抗。

例如黄巢起义就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众多信奉佛教与道教的农民对于政府高压政策的不满所引发的。

此外,在某些历史时期,宗教领袖也曾试图通过宗教力量来抵制政府的统治。

例如元代末年的白莲教就是一个以民众对佛教的滥觞大量产生,反对朝廷统治,并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

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探究

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探究

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探究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丰富多样宗教信仰的国家,各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影响与作用。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与政治发展紧密相连。

首先,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通过与政治权力的互动,不仅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也为政治统治提供了合法性。

例如,中国古代的道教在汉代时期享有了较高的地位,并与统治者存在紧密的联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将道教神仙祭祀纳入到国家的祭祀制度中,使得道教在道家经典、仙人神话等方面享有国家支持和认可。

这种政府对于道教的关注与扶持不仅加强了政府对祭祀仪式的掌控,也为政府的统治提供了一种合法性,从而巩固了政治权力。

其次,宗教信仰也对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的儒家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仁义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在其中发挥了塑造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儒家思想通过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将政治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相结合。

这种融通关系使得政治得到了道德认可,从而使得政治力量更加稳定和持久。

另外,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还体现在宗教机构对于政治的参与与影响上。

中国古代的佛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寺院不再只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成为社会中的学问中心、地方政治的重要组织。

寺庙除了提供宗教仪式外,还设立学堂,传授佛教经典和哲学,培养各种人才。

佛教寺庙逐渐成为了社会中心,寺庙的主持成为地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对于政治决策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宗教信仰还为政治统治提供了一种社会管控的手段。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约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中的上帝、佛祖等神明被视为无所不知的存在,他们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对善恶有着判决权的特性使得信众不敢违背其教义。

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

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

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690年至705年在唐朝半统治。

她执掌朝政期间,社会发展繁荣,宗教与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佛教的兴盛佛教在武则天时代达到了巅峰。

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而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武则天本人信奉佛教,她积极地支持佛教的兴盛,并亲自下令修建许多佛教寺庙。

同时,国家亦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赞助修建寺庙、印制佛经以及支持佛教组织的运行。

这些举措使得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吸引了大批信徒加入佛教。

二、道教的发展在武则天时期,道教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虽然道教在唐朝早期曾遭受到排斥和压制,但在武则天上位后,她对道教持较为宽容的态度。

据记载,武则天本身具有信奉道教的习惯,她对道教的兴盛持着支持的态度。

她下令修建了许多道观和道场,并且鼓励人们信奉道教。

武则天时期的道教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传统。

三、其他宗教与信仰除了佛教和道教,武则天时期还存在其他宗教和信仰,其多元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在当时,众多民间信仰和土地信仰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在农村和山区地区,人们普遍信奉土地神、山神等信仰,他们相信这些神明可以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幸福。

此外,在西域和边疆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信奉独特的宗教或神灵信仰。

四、多元化原因武则天时期宗教与信仰的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政府支持:武则天壮大了皇权,并主动支持和发展各种宗教和信仰。

政府提供的资源和资金大大促进了各宗教的兴盛。

2. 文化交流:随着唐朝的繁荣,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频繁开展。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宗教思想和信仰不断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多元化的宗教面貌。

3. 民众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于宗教和信仰的需求各不相同,但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促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宗教信仰的时代,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自然也会与政治权力产生交织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道教、儒教还是佛教,它们都不可避免地与政治权力发生交集,这些交集既是政治权力对宗教的控制,也是宗教对政治权力的干预。

首先,宗教在中国古代起到了一种维稳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政权往往通过支持宗教来巩固统治,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可以让人们找到心灵的寄托,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政权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支持,使人们能够安定下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的发生。

此外,宗教活动还可以带动节庆活动,增加人们的文化娱乐,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政治权力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扶持宗教的发展。

其次,宗教又成为政治权力施行统治的工具。

政府通常会利用宗教机构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例如,儒教在中国古代一直被政权所倚重,政府会利用儒教思想来灌输民众对政权的忠诚感和服从感。

儒教的理念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政权可以利用这些价值观来管控社会,维护统治秩序。

同样地,佛教和道教也被当作政府工具,政权会通过对宗教进行监管和控制,以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然而,宗教并不一定完全顺从于政治权力。

在中国古代,宗教也会对政权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和批判。

佛教在中国大繁荣的时期,一些佛教寺庙甚至拥有自己的农田和财产,它们可以独立于政权之外运作,甚至组织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佛教的无我思想和慈悲观念往往与政治权力的权谋和欲望相对立,佛教徒们可能会对政权的不公和贪污进行批评。

类似地,道教也有一些宗教学者通过修炼实践来追求个人的超越,不愿被政治权力统制。

因此,宗教并非一味顺从,而是有时候以自己的方式来挑战政治权力。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复杂多样。

宗教既是政府进行统治的手段,也是宗教自身进行维护的手段。

政权通过对宗教的控制来维护自身的稳定和统一,而宗教也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发展空间。

试论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试论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试论武则天的宗教信仰李俊丽(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武则天的一生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她对佛教和道教的热心推崇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武则天有浓厚的宗教情结,甚至说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笔者认为这个结论过于简单,失之偏颇。

作为一个政治家,武则天不能不对宗教加以利用;作为传统社会的普通一员,她也摆脱不了宗教文化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武则天是一个有神论者,她对宗教的推崇既有利用的一面,也有信仰的成分;但她算不上是纯粹的佛教徒,更算不上是虔诚的道教徒。

关键词:武则天宗教认同宗教信仰[abstract]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Wu Zetian's rule is frequent religious activity,s'he praised Buddhism and Taoism enthusiastically, which deeply impressed the descendants ,The later critic even takes this as a weapon to attack Wu Zetian ;Some scholar thinks in view of the above too that Wu Zetian had a strong religious plot and she was a pious religion in vain. I think this conclusion is not only somewhat biasedly but also too come to the surface overly. Wu Zetian had flexible political wrist as a politician, but as an ordinary member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she can not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culture. So Wu Zetians religious activity can't prove that she was totally a religion in vain , the strict one says , Wu Zetian's so-called religious belief can't be polarized .[keyword] Wu Zetian the religion approving religious belief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中国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妇女要想登上最高统治地位,所要冲破的阻力是相当大的,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在作祟。

武则天及其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武则天及其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武则天及其对唐朝政治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一如其前身的盛唐,而在唐朝历史中,一个人物的名字时常被提及,她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唐朝唯一的女皇,她的政治影响力不容忽视。

本文将聚焦于武则天及其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武则天作为唐朝的女皇,她的才智与决策能力塑造了她卓越的政治生涯,同时也对唐朝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她在位的时间长达15年,在这段时间里,她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成功地掌握了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女性统治者。

她的统治期间,不仅仅是在法律政策上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利,同时她还重视选拔人才,不分男女。

这使得唐朝政府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武则天对唐朝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她的军事政策上。

在她的统治期间,她扩大了军队的规模,并组织军事力量阻止了吐蕃对边境的侵扰。

她还注重军事上的创新和技术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

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边疆的安全,还加强了唐朝对其他国家的谈判地位。

另一方面,武则天在内政和经济方面的政策也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对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以及加强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支持。

这些政策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此外,武则天还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推行府学教育制度,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繁荣。

在她的倡导下,唐朝的文学、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形成了唐代文化的辉煌时期。

然而,尽管武则天取得了许多政治成就,她的统治也伴随着争议。

她通过一系列手段推翻了唐中宗的统治,篡夺了皇位。

虽然她在位期间实现了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但这一政权更迭的过程仍然是有争议的。

总的来说,武则天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

她以女性身份统治唐朝,通过实施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对唐朝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才智和决策能力被广泛认可,尽管她的统治方式受到争议,但她对唐朝的贡献不容忽视。

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家武则天的统治

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家武则天的统治

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家武则天的统治中国历史上,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参与一直受到限制,然而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彰显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潜力。

本文将从武则天的执政背景、治理政策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这位杰出女性政治家的统治。

一、执政背景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媳,她嫁给了太宗的儿子李治,后来成为太宗的女儿婿。

李治即位后,武则天成为皇后,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君主辅佐的才能。

太宗去世后,因为太子李治身体不好,武则天成为摄政王,实际掌握了朝政大权。

二、治理政策1. 推行开明政策武则天上台后,她推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以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民生。

她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她提倡人才选拔,倡导教育普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

2. 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她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推行权贵分封制度,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她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3. 始终保持睿智决策在执政期间,武则天以其睿智的决策能力和卓越的才干处理国家大事。

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削减冗员,整顿官僚机构,并实行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使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1. 打破性别壁垒武则天的统治打破了中国古代女性在政治领域的禁锢,给予了广大女性追求政治权力的机会和勇气。

她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女性政治家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为后来时代的女性政治参与树立了典范。

2. 推动政治制度改革武则天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她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政治模式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由于武则天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武则天的政治与文化时代

武则天的政治与文化时代

武则天的政治与文化时代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她作为唐朝第一位女皇帝,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时代之一。

一、政治时代武则天在政治上执掌朝纲,开创了唐朝一段辉煌的政治时代。

她利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技巧,实现了对唐皇室的掌控,并于690年登基成为皇帝,成为一位具有卓越统治才能的女性。

武则天利用征战的胜利,对西域等地区进行管理,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她通过施行改革,大力支持农业与商业发展,实施减轻税赋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同时,武则天还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制度、以及平定叛乱等行动,推进唐朝政治的稳定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唐朝的繁荣,也对后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时代武则天不仅是政治家,同时还是文化家。

她推进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保护了文化遗产,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形象,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在书法艺术方面,武则天的作品不仅是艺术佳品,同时也传递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信息。

她的书法以秀丽大方、气势磅礴、刚柔并济的特点为主,成为了唐朝书法艺术的代表。

在文学方面,武则天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

她的诗歌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意境优美,被誉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武则天的诗文大都流露出深沉的感情,其文学风格优美、豪迈,充满女性特有的细腻之美。

在宗教方面,武则天尤其重视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她亲自主持了建设许多寺庙,并且活跃于佛教的事务中。

她在佛教事业上的投入,不仅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传承作用。

综上所述,武则天作为唐朝第一位女皇帝,通过自己的杰出才能,带领唐朝获得了辉煌的政治与文化成就。

她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并且,武则天的经验也为女性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儒家的崇尚礼仪、佛教的修道追求,还是道教的追求长生不死,这些宗教信仰都对中国的政治权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古代中国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有时会试图利用宗教信仰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些统治者利用宗教信仰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例如,秦始皇将自己视为天子,宣扬黄帝教作为国家的宗教信仰,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

这种政治利用宗教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将信仰与统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宗教信仰也能对政治权力产生一定的制约。

在中国古代,佛教就曾经对政治权力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鼓励人们追求灵性上的解脱。

佛教的出现将中国古代人们对权力追求的热情渐渐转向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佛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不受政治权力的干扰。

这种追求内心真理的宗教信仰,使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产生了制约。

另外,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还存在相互融合的情况。

道教就是宗教与政治相融合的典型例子之一。

道教的教义追求长生不死,领悟玄妙之道。

然而,在古代中国,许多权臣都将道教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

他们通过称帝来造就玄门道教的神秘性,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威。

道教给予政治权力一种神圣性,成为权力的象征和支持。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

宗教信仰能够被政治权力利用来加强统治,同时也能对政治权力产生一定的制约。

而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相互融合的情况也存在。

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受到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最后,我们不能简单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现代政治权力联系起来。

古代中国对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看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起到了一种制约作用。

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权力之路唐朝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女皇。

她的权力之路充满了传奇和争议,她以其智慧和政治手腕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探讨武则天如何通过其才智和政治手腕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对唐朝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智慧与教育武则天作为唐代仅有的女性官员之一,在她登上皇位之前,她积极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华。

她勤奋学习,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和政治知识,以便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她获得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这为她未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婚姻战略武则天善于利用婚姻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她远离政务的时期,她与唐太宗李世民成婚,成为其嫡福晋。

武则天通过与李世民的婚姻,得到了更多政治上的影响力。

在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巧妙地嫁给其儿子唐高宗,成功地成为了皇太后。

这些婚姻策略使得武则天得以掌握更多的权力和政治资源。

三、权谋斗争武则天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她深谙权谋,懂得如何利用政治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她聪明地利用了心腹宦官张易之的势力,掌握了政府的实权。

同时,她还与得力助手骆李等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巩固自己在内政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权威。

武则天的权谋斗争不仅帮助她在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也为她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政策武则天作为唐朝的统治者,她不仅注重巩固自己的权力,也致力于改革政治体制和推动社会进步。

在她执政期间,她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政府的效能,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她积极推动科举制度改革,以人才选拔的方式来强化政府的能力和执行力。

此外,她还重视社会福利,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改革政策帮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地位,并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

总结唐朝女皇武则天通过其智慧和政治手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权力之路。

她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巧妙利用婚姻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在权谋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她也推动了改革政策,使得国家得以稳定繁荣。

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

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

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被视为唯一的女皇帝,她执政的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武则天时期”。

在这一时期,宗教与信仰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尤其是佛教、道教以及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则天时期的宗教与信仰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佛教的兴起与融入政治佛教在武则天时期迎来了兴盛的发展。

武则天本人对佛教信仰极为热衷,她不仅自己皈依佛教,还修建了大量的佛寺,推动佛教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武则天下令在国家各地兴建寺庙,并且以国家的财力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佛教在武则天时期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

佛教的兴起与融入政治还表现在佛教与朝廷的紧密联系。

武则天时期,佛教律宗与政府关系密切,佛教僧侣享有法律上的特权。

武则天还任命了许多高僧担任国家重要职务,他们在政治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佛教的这种政治渗透使得佛教在社会中扩大了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

二、道教的崛起与在宫廷中的地位与佛教一样,道教在武则天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武则天将道教视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国家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培养。

她亲自修建了太清宫,还下诏将道教列为国教。

道教在宫廷中的地位得以提高,武则天信奉道教的同时,也特别赐予道士以封号和金帛之赏。

同时,她还充分利用道教的神权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自己塑造为神灵的化身。

这种将政治权力与宗教崇拜相结合的做法,使得道教在宫廷中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三、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与影响武则天时期,宫廷宗教活动异常兴盛。

宫廷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帝后亲临寺庙,亲自参拜神佛。

这些宗教活动在宫廷中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宫廷中的各种宗教活动,不仅彰显了皇室对宗教信仰的支持,也进一步加强了佛教、道教在社会中的威望。

宫廷宗教活动的兴盛与影响还可以从宗教文化的繁荣中窥见一二。

历史中的宗教与政 治权力关系

历史中的宗教与政 治权力关系

历史中的宗教与政治权力关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议题。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呈现出多样的形态。

宗教在很多时候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

在古代社会,许多统治者宣称自己拥有神授的权力,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他们的权力被认为是神赋予的,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性。

这种将政治权力与宗教神性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民众对统治者的服从具有了宗教信仰般的虔诚。

政治权力也常常利用宗教来实现社会的整合与控制。

通过支持和推广特定的宗教信仰,政治权力可以在思想上统一民众,减少社会的分歧和冲突。

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与各国的君主相互合作,通过宗教教义和教会组织来规范民众的行为和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教并不总是政治权力的附庸。

在某些情况下,宗教力量甚至会与政治权力产生冲突和对抗。

宗教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特权提出了挑战,这不仅是一场宗教内部的改革,更是对当时政治权力结构的冲击。

新教的兴起打破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一统天下,也使得一些国家的政治权力重新洗牌。

宗教还会对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产生影响。

一些宗教教义强调慈悲、公正和平等,这些理念可能会促使政治权力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

比如,佛教中的慈悲观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实践中,推动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但宗教与政治权力的紧密结合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当宗教被政治权力过度利用,可能会导致宗教的异化和民众信仰的扭曲。

例如,某些极端宗教组织被政治势力操控,成为制造暴力和冲突的工具,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民主观念的普及,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大多数国家,实现了政教分离,政治权力不再直接干预宗教事务,宗教也不能干预政治决策。

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

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

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频繁,但每个王朝都试图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控制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控制并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一种妥协和调节,尝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宗教信仰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本文将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与妥协。

一、南北朝时期的控制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但不同的王朝对佛教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南朝梁武帝宣扬佛教,将佛教寺庙视为保佑皇帝和国家的象征,在佛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这种态度并不得到所有王朝的认同。

北魏时期,佛教在王朝内部经历了与道教的压制和禁止。

王充的《论衡》将佛教视为邪教,北魏政府也将佛教与外族的入侵联系起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信仰。

二、唐朝时期的包容唐朝时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传入,随着这些教派的传播,宗教文化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唐朝政府支持了佛教的传播,加强对佛教寺庙的管理和维护,甚至建造了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洛阳的白马寺和大明寺。

此外,唐朝政府还允许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中国传教,这种包容性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唐朝政府对宗教自由的尊重,也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三、元朝时期的控制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入侵和统治,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元朝政府对道教、儒教、佛教等传统宗教信仰的态度并不友好,经常采取压制和打压的手段。

元朝政府通过发动一系列“攻鬼行动”和打击宗教敌对势力的措施,试图削弱传统宗教的影响力。

但是,元朝政府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和谐、和稀泥的手段。

例如,元代政府尊重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的特殊宗教信仰,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一做法能够带来跨民族信仰的一致性和社会稳定。

四、清朝时期的妥协清朝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清朝政府实行了宗教政策的宽松措施,尊重并保护传统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同时,也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其次,清朝政府对于宗教殿堂与宣传活动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弱,这为宗教信仰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空间。

武则天在唐朝政治中的作用

武则天在唐朝政治中的作用

武则天在唐朝政治中的作用唐朝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皇帝和政治家,如李世民、唐太宗、玄宗等。

但在唐朝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女性人物——武则天。

虽然有争议,但武则天在唐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年的武则天曾经是一名宫女,但她十分聪明、机智,深得太宗的信任。

在太宗去世后,她成为唐高宗的妃子,并在唐高宗去世后继续为唐玄宗和唐睿宗服务。

她刻苦学习,渴望在政治上得到认可,《新唐书》有“史无前例”的评价,可见其对历史和政治的热诚。

武则天在唐朝政治中第一次被广泛关注,是在安史之乱期间。

安史之乱是指唐朝中后期,安禄山率领叛军起义,导致唐朝中央政府崩溃的事件。

武则天在此时比较聪明地利用了权谋,帮助唐朝化解危机,从而得到了更高的地位。

在她的帮助下,唐朝政权得以稳定,而她也得到了更多的权力。

武则天在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和唐睿宗的时代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曾经被任命为太监、门下省宰相、皇后、皇太妃、秘书监等多个职位。

在这些职位中,她多次用她的智慧和能力解决了各种各样的政治问题,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当她成为唐玄宗的皇后时,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她以她的智慧、机智和权谋影响到了唐玄宗,使得她在唐玄宗的时代得以继续发挥作用。

例如,唐代有一次大雪封山,相传武则天以善后之策,便瞬间升官晋爵。

据《资治通鉴》记载,她曾多次给唐玄宗提出重要建议,比如取消官吏巨浪们的权利、颁布和谐的法律、启动对吐蕃的战争等。

然而,武则天也有着她的争议之处。

一方面,她信奉道教,积极推广符咒等迷信文化,甚至把自己识字不多的舅舅拜为太上皇。

另一方面,她的权力日益强大,经常干涉皇帝的权力,甚至掌握唐朝政治的中心,让很多人感到十分不安。

总的来说,武则天在唐朝政治中的作用是属于正负兼备的。

在安史之乱期间,她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唐朝化解了危机。

在她的帮助下,唐朝政权得以稳定。

在唐玄宗的时代,她的提案和建议也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朝的宗教信仰如何传承

唐朝的宗教信仰如何传承

唐朝的宗教信仰如何传承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面貌,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唐朝的宗教信仰是如何传承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唐朝时期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促进了佛教教义的深入研究和传播。

佛教的禅宗在唐朝也逐渐兴起,其强调个人的内心觉悟和修行,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道教在唐朝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由于李唐皇室追认老子李耳为始祖,道教因此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和推崇。

唐朝的许多皇帝都热衷于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修建了大量的道观。

此外,还有伊斯兰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在唐朝也有一定的传播和发展。

唐朝宗教信仰的传承,离不开官方的支持。

政府对宗教的管理相对宽松,允许各种宗教自由发展。

同时,官方还会出资修建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为宗教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例如,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既是政治活动的场所,也具有宗教祭祀的功能。

教育也是宗教信仰传承的重要途径。

寺庙和道观往往成为教育的场所,僧侣和道士们不仅传授宗教教义,还会讲授文化知识。

一些著名的高僧和道士还会开坛讲学,吸引众多信徒和学子前来聆听。

文学艺术作品对宗教信仰的传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唐诗中就有许多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内容。

诗人王维的诗作常常蕴含着禅意,李白的诗歌也不乏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和描绘。

佛教的壁画和雕塑艺术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故事和教义,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参观和信仰。

宗教节日和仪式也是传承的重要方式。

佛教的浴佛节、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等节日,在唐朝都非常盛行。

这些节日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成为了民众社交和娱乐的重要时刻。

在民间,家族传承也是宗教信仰延续的重要方式。

许多家族世代信仰某种宗教,通过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使宗教信仰得以传承。

唐朝的宗教信仰传承还与对外交流密切相关。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频繁,宗教也随之传播交流。

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其中君主制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在君主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至上而下地统治着整个社会。

因此,君主制度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信仰往往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三种教派都对君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贵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以便能够正确地领导社会。

道教则主张君主应该追求自身的修炼和完善,以便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智慧的领袖。

佛教则强调慈悲和信仰,认为君主应该具有智慧和善良,以便能够保持平和、忠诚和正义。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也往往会选择某种宗教信仰作为国家的主导信仰。

例如,唐朝时期,佛教成为国家宗教,许多皇帝都十分信仰佛教,并在国家建筑、文化和宗教方面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

相反,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国,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国家的主导信仰也转向了伊斯兰教,并开始推广阿拉伯文化、建筑和艺术。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宗教信仰往往不同于人民的信仰。

例如,明朝皇帝虽然信奉儒教,但是民间仍然流行着道教和佛教等宗教。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差异。

官方信仰通常与统治者的利益和权力有关,而民间信仰则更加地与生活、情感和信仰有关。

因此,尽管君主制度一度统治中国社会,但是宗教信仰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依然存在许多不同的信仰文化。

最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君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君主制度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集中管理和环视,但也同时体现了对后来者的激励和对民众的启示。

君主制度被许多中国人视为高尚的政治制度,它所代表的权力、威重和精神旗帜永远地密切关系着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

综上所述,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宗教信仰之间密不可分。

武则天的铁腕政治

武则天的铁腕政治

武则天的铁腕政治说起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总是脱不了集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于一身的形象,她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同时又心狠手辣,非但任用酷吏以强硬手段经营着她的武周王朝,甚至就连尚在襁褓中的亲生女儿也可以残忍地扼死……说起武则天,她漂亮,有野心,工于心计,醉心权势,胸怀机谋,信奉佛教,荒淫奢靡……然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她的残忍无情。

为了争权夺利,为了巩固她的统治,她可以将爱情、亲情等全都抛诸脑后。

武则天属于那种早熟的女孩,年方14岁便已开启“花解语、玉生香”之女性情怀。

就在这一年(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选美,结果武则天被选入后宫。

临行时,母亲杨氏痛哭不已,她却显得非常平静,对母亲说:“见天子焉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果然,唐太宗见到武则天立即就被她迷住了,一连临幸三夜,被封为“才人”。

按照唐初的后宫制度,在皇帝的121位妻妾中位列第30,虽不算高,也不算太低了,况且是“打破常规”越级升补的。

武则天的铁腕政治:为当皇帝亲手杀死十位至亲武则天(资料图)太宗比武则天年龄大两圈还不止,武则天自然知道自己不可能跟唐太宗过一辈子,她和那些有机谋的妃嫔一样,开始为太宗死后预做准备,在皇子中寻找靠山。

据明人詹詹外史所评辑的《情史·情秽类》记载:“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疾,见武氏,悦之,遂即东厢烝焉。

”也就是武则天跟还是太子的唐高宗勾搭上了。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相当精彩的故事。

当时皇子中最得太宗宠爱的是魏王李泰,宫中有不少妃嫔都巴结他,和他暗结私情,但武则天可谓别具慧眼,她选中的目标是性格懦弱、忠厚老实的晋王李治,为的就是将来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和摆布李治。

一天,李治入厕,武则天跟进去,用金盆盛水捧给李治洗手,颔首半跪,做出一副娇滴滴风情万种的样子,进行挑逗。

李治终于按捺不住那一团热烘烘的欲火,情不自禁以手蘸水向武则天脸上弹去,并戏吟道:“乍忆巫山梦里魂,阳台路隔恨无门。

”武则天马上回应道:“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

武则天晚年至唐玄宗初期政治动荡解读

武则天晚年至唐玄宗初期政治动荡解读

武则天晚年至唐玄宗初期政治动荡解读武则天晚年至唐玄宗初期政治动荡解读-事件及人物2021-07-15 14:51·小翼司会武则天晚年病危,经中宗、睿宗朝,至唐玄宗初期诛杀太平公主势力,唐朝中央政治动荡(约705-713年)。

一、政治动荡解读动荡原因:1.中宗朝韦后、安乐公主母女,睿宗朝至玄宗初期太平公主,受武则天“女权政治”影响,放纵贪欲之心; 加上中宗懦弱、对妻女纵容,导致皇亲干政、破坏正常政治秩序。

2.皇帝病危及去世后权力过渡时期,身边近侍、皇后外戚参与政治。

武则天病危时身边男宠“二张”、中宗去世后韦后立少帝临朝。

动荡结果:武则天近侍男宠,韦后母女、太平公主“女权政治”势力,受到宰相朝臣、太子宗室,联合禁军将领反对,最终被诛除。

“有斗争就会有牺牲”,武则天病危时政变朝臣、中宗太子李重俊,及相关禁军将领,被皇帝中宗打压而身死政治斗争。

“女权政治”评析:(一)社会角度1.武则天由高宗立后至高宗死后废子、称帝建周,有客观、主观因素。

客观上,高宗朝时间长,使武则天能长期当政; 主观上,武则天凭强权手段、政治头脑,一方面靠强权残酷诛杀反对势力,一方面提拔人才治国、同时培植自身政治势力,建立政治权威。

2.但韦后母女、太平公主,以皇亲身份想在短时间内掌权,属于“急功近利”; 自身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管理智慧,必然在破坏政治秩序时,难以获得众人支持。

(二)个人角度1.权利的代价是家庭与个人情感的缺失,而自身孤独。

武则天晚年身边最信任者只有两个近侍“男宠”。

2.外戚想保持富贵不一定要走直接夺权的极端道路。

不顾客观实际、家国社会分工、负面影响秩序破坏,一味放纵私欲、贪欲无度、肆无忌惮,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害己”。

二、政治动荡表现-政治事件1.武则天病危-过渡时期:武则天晚年病危时,重用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传话宰相朝臣。

705年(武周神龙年间),宰相朝臣张柬之等五人率羽林军五百人入宫,杀武则天近侍男宠“二张”,之后拥立太子李显继位。

唐代道教与政权的关系

唐代道教与政权的关系

唐代道教与政权的关系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凝聚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思想。

其中,唐代道教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体系,与政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唐代道教与政权的互动,并分析其对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影响。

首先,唐代道教与政权的关系可追溯至唐太宗时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熙宁初年,对道教十分宽容,甚至尊道为国教。

这一政策显然有助于加强政权的合法性和统治的稳定性。

道教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体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对统治层面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指导。

政府官员对道教的修炼和信仰也不再是被视为不正当行为。

因此,唐代政权与道教的关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然而,随着唐太宗去世后的政权更迭,道教与政权的关系开始呈现出一些微妙的变化。

唐高宗时期,道教的地位并未受到太大的贬低,但官方政策逐渐偏向于佛教。

随着女皇武则天的登基,道教再度得以重振。

武则天深信道教的神力,通过对道教寺庙的扶持和资助,进一步加强了政权与道教之间的联系。

然而,由于女性独裁者的短暂统治以及其他政治原因,武则天的道教政策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唐中期的到来,政权与道教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唐玄宗时期,佛教兴盛,与道教相对而言,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尽管道教在这一时期丧失了在政治权力上的优势,但其仍然在民间得到广泛推崇。

宫廷中,道士逐渐受到士人和文化人的尊重和追捧,与政权的联系再次得到巩固。

唐代晚期,随着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演变,道教再度成为政权争夺的焦点。

当时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状态,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在这一背景下,道教成为许多人寻求安抚和希望的对象。

官方也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通过对道教的支持来稳定民众的情绪。

不仅如此,许多政治家和文人通过修炼道教,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追求真理的智慧。

总的来说,唐代道教与政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些政权的统治时期,道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官方政策的一部分。

大唐帝国的政治宗教制度

大唐帝国的政治宗教制度

大唐帝国的政治宗教制度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宗教制度更是创新、完善,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一、统一的政治制度大唐帝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行使着制定法律、军事、财政等方面的职责。

地方行政机构由朝廷派遣的官员任职,统一管理着各地方行政、司法、税务、民政等事务,严格执行朝廷的政策和法令。

大唐帝国的统一政治制度,使得政权的稳定得到了保障,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得到了统一的保证。

二、宗教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大唐时期,道家、儒家、佛教三教相互竞争,而佛教却成为了对国家的最大影响力之一。

唐太宗时期,曾多次提倡佛教,比如制定了《敕建立长安大报恩寺碑》、《金刚经》等。

唐高宗时期则在政治领域执行了《华严宗五时教法》。

唐玄宗时代,陈抟被招为适令,推荐了玄奘,因此有后来的唐风流派,也就是以玄奘为代表的学术派别。

此外,唐代的佛教也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举办了很多集会、讲座、论坛,作为民权运动的发起地。

可以说,佛教对于东亚的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尊崇儒家思想唐代时期,唐太宗为普及儒家思想,在全国各地建设文馆,主持纂修注释《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儒家学派有“新学派”、“正统学派”、“玄学派”等,对于该学派的建立,唐代儒家师生的教育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唐室时期,传统的儒家道德可以说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其中著名的孔子的思想也深深熏陶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四、创新的考试制度大唐帝国提出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独立完善,并且对全世界的考试制度产生了影响。

科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从最初的乌丝科、鹄望科,到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更加严格、更加公正。

此外,在唐代时期,官员选拔的重点因素不再是出身和人脉关系,而是考试成绩。

这种考试制度新颖、公正、高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中的重要之一,从而促进了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3年第5期信仰与政治之间———论武则天与中宗、睿宗时期的宗教政策王 洪 军内容提要:唐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至武则天时期为之一变,由唐初的“道先佛后”而变为“佛先道后”。

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与武则天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难题有关。

此外也与武则天的个人经历、思想情感紧密相连。

至其晚年她又试图从根底上将佛、道二教进行融通,进而从理论上说明自己建立的大周王朝与李唐王朝的内在联系,且将其宗教政策改为“僧道并重”。

中宗复位之初,“五王”执政,以推行和恢复李唐政治统治的一系列政策为务,一时将其宗教政策又改为“道先佛后”,不久又发生转向而成为“佛先道后”,其原因是与武三思等人再次掌权和中宗个人的经历有关。

睿宗统治时间虽短,却着手提高道教的地位,且于景云二年(711)四月,癸未,颁布了《僧道齐行并进诏》,似乎是在佛、道两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际上这一政策的制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朝中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斗密切相关。

关键词:武则天;中宗;睿宗;宗教政策;佛先道后;僧道并行中图分类号:K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5-0071-07 唐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至武则天时期为之一变,即由唐初三帝的“道先佛后”而一度变为“佛先道后”。

这一政策的变化前后有一个过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与武则天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难题紧密相连。

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

诏书宣读后的当天晚上,高宗李治便死于东都的贞观殿。

这也足以说明当时高宗为何将宣诏地点由“则天门”改在“贞观殿”前的原因所在。

高宗去世之后,唐王朝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撇开朝廷外面的军事与经济困难不谈,仅就当时政局能否稳定、能否平稳地完成新旧过渡,已是摆在朝廷面前的一大危机。

太子李显在京师留守时(永淳元年四月至二年八月),其表现就令掌权者大失所望。

史书记载:“太子留守京师,颇事游畋,薛元超上疏规谏”。

太子不仅不听,反而甚为不悦。

为此高宗与武皇后召太子赴东都,以便对其进行教育。

但太子却迟迟不愿上路,在此情况下,高宗又于永淳二年(683)七月四日,“以将封嵩山,召太子赴东都;留唐昌王重福守京师,以刘仁轨为之副。

”[1]卷203,高宗皇帝永淳二年八月条直到同年的十月,太子才到达东都。

在此有两点颇引人注意:一是太子为何迟迟不愿前往东都面见父皇与母后?令人怀疑太子李显是否曾抗命不愿赴东都;二是太子赴东都,又安排唐昌王李重福为留守,并以老臣刘仁轨为副,太子是否出了什么问题?而此时又恰是高宗病情严重时期,当他们发现太子在京师留守期间行为不端,更感到事态的严重,因今后唐王朝的命脉就掌握在此人之手。

把太子召到东都,大有以观究竟的意味。

但此时高宗已病入膏肓,再做重新安排已为时晚矣。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年十一月,高宗再次下诏,令太子监国,同时任命裴炎、刘景先、郭正一为东宫平章事,以加强对太子的辅佐,算是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即位后的中宗李显,一上台便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任用其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为此与朝中大臣裴炎发生争执,裴炎固争不可,中宗怒曰:“我以天下17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

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礻韦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冒力,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

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乃幽于别所。

”[1]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正月条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改元文明。

而睿宗李旦在这种情况下登基,并没有事先的准备与训练,所以政事取决于皇太后,使睿宗居于别殿。

当时朝中的政治形势把皇太后推到了政治前台,已没有什么退路,由此武太后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的武太后,很快调整充实朝中宰相班子,又分别对李上金、李素节等诸王进行徙封,以稳定宗室诸王人心,她以一位女政治家特有的政治嗅觉,果断地处理了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不安定因素,稳定了因高宗去世而带来的政治波动。

文明元年(684)九月六日,武太后改元光宅,改旗帜颜色、官署名称与官员服色,以向人们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即“圣衷独断”的武则天时代,史称“则天朝”。

为这个新时代,武太后写下了《唐享昊天乐》组诗十二首。

第九首唱道:“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2]卷5《享昊天乐章》此时的武太后还是以“无为遵旧规”为旗号,这在她的《改元光宅赦文》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对于高祖、太宗、高宗的功绩大加赞扬;且说:“玄元者,皇室之源,韫道德而无为,冠灵仙而不测。

业光众妙,仁覃庶品,岂使宝允见御宸居,先母竟无尊位。

可上尊号曰先天太后,宜于老君庙所,敬立尊像,以申诚荐。

”[3](P995)可见此时武太后的“尊道”虽带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对于高祖以来的“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并没有改变。

即便如此,在以男子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武太后以一个女子临朝称制,这不能不引起朝野上下的纷纷议论和一些大臣的反对。

正在武太后为这个新时代大唱赞歌的时候,却发生了“扬州叛乱”。

由此以来也就把武太后推到政治的前台而毫无退路。

扬州叛乱平息以后,武太后改元垂拱,意取《尚书・武成》篇中的“垂拱而天下治”。

但事情并不像武太后所想象的那样,她可以垂衣拱手而天下治。

垂拱二年(686)正月,太后下诏退位,“复政于皇帝”。

睿宗深知母后之意,奉表固辞。

武太后之所以此时提出“退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当初她临朝称制是受高宗皇帝的顾托。

当初她给刘仁轨曾经有个解释:“皇帝谅 ,眇身且代亲政”,至此高宗已故去三年,睿宗就是服丧也已期满,所以,她要实现自己当初所说的“且代”的诺言。

二是她要以此来堵塞议论者之口,不给他们以口实。

三是她要以此来试探诸位大臣的态度。

真可谓是一石三鸟,手段高明。

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堵住众人之口,流言蜚语仍然不少。

为此,武太后在朝堂外设铜匦,任酷吏,诛杀异己,威慑群臣,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而且收到一定的成效。

但身处权力顶峰的武太后却始终是“名实”不符,且成为臣僚议论的口实。

就连太后亲自提拔的宰臣刘礻韦之也曾提出:太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正,以安天下之心”的想法。

而解决名实不符的唯一办法,只有改变目前武太后所处的“名位”问题,即由“临朝称制”改为“女皇登基”。

这又谈何容易!对此武太后的侄子武承嗣心领神会,指使手下在一块白色石头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然后埋入地下等待人们去发现它。

垂拱四年(688)四月,武承嗣派雍州人康同泰奉表上之,太后得到“瑞石”心中大喜,并借此大做文章。

命其石为“宝图”,并在南郊举行盛大的告天仪式,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自称陛下。

[1],则天后垂拱四年表明它既是“圣母”,又是“神皇”,在临朝称制的太后与皇帝之间架设起一座神奇的桥梁。

武太后的这些作为不能不引起李唐宗室的密切关注。

正当武太后“圣母神皇”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宗室诸王已看透了这位武太后“潜谋革命”、改朝换代的政治目的。

于是,垂拱四年27(688),诸王相互串通,于八月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叛乱。

参加此次叛乱的有韩王李元嘉、琅邪王李冲、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江都王李绪、东莞郡公李融、范阳王李蔼等人。

虽然诸王叛乱前后仅仅持续了十七天就被镇压下去,但对武太后则是一个极大震惊。

事后穷治越王党羽,“缘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

”[4](P2887)刚上任的豫州刺史狄仁杰为之谏止,“特敕原之,配流丰州。

”[4](P2887)相继两场叛乱的平息,武太后再一次向世人显示了她的政治力量。

永昌元年(689)正月一日,太后在万象神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典,庆贺明堂的建成和自己的胜利。

大赦天下,改元永昌。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旗帜是鲜明的。

它向世人昭示“女皇”已临万民;“永昌帝业”,是一个政治纲领,也是一个政治策略。

即便如此,仍引出人们的纷纷议论与李唐诸王的武装反抗。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哪有女人做过皇帝,就是汉朝吕后临朝听政,就已经被后人骂了几个世纪,更何况女人做皇帝!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人们的信条是“牝鸡司晨,唯家之索”,一贯视女人为祸水。

面对宗室诸王的武装反抗和大臣的不满,是可以举起手中的利剑来解决,而面对人们心灵深处的这种信念,却无处下手。

武太后虽然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机会为自己做皇帝大造舆论,但仅仅依靠这些小动作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寻找更有力的合法依据。

这个合法的依据到哪儿去寻找呢?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三大思想体系,即儒、释、道。

就儒而言,从其祖师那儿就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道”而言,它又是李唐王室的“祖先”,也不行;只有向释家去讨教了。

更何况武太后自少年时代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此外,自垂拱年间就有一个神秘人物经常出入宫中,他就是那位披着袈裟外衣的假和尚白马寺主持薛怀义。

对于武太后的苦衷他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便联络了东魏国寺僧法明等人,依据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方等大云经》(又名《大方等无想经》),撰写了所谓的《大云经》四卷。

经中“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释氏以人世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

”[4](P4742)意思是说:武太后当取代李唐而做女皇帝。

此经撰写出来之后,于天授元年(690)七月,由僧法明“上表之”。

对此武太后如获至宝,立即“制颁于天下”。

[1]卷204,则天后天授元年并组织一班人马对《大云经》进行注疏。

注疏者采取先节录几句佛经原文,然后广征博引一些谶言和铭语,为武太后登基大造舆论。

如《大云经疏》残卷所载:“陇头一丛李,枝叶欲凋疏,风吹几欲到,赖逢鹦鹉扶。

”“陇头一丛李”,指的是李唐王朝;“枝叶欲凋疏”,的确到此时李唐宗室的“枝叶”已被吹落的所剩无几,这颗大树几欲倾倒,多亏遇到了“鹉”太后给予扶持。

又引《广武铭》云:“三六年少唱唐唐。

”注曰:“三六者十八也,十八子者李也,此显皇家姓氏也。

唐者圣朝国号也。

‘次第还歌武媚娘’者:此明三圣之后,即神皇临驭天下也。

”诸如此类,皆是为武太后登基大造舆论。

因而不再一一列举。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太后在众臣的拥戴下,登上则天门楼,下制:“以唐为周”,改元天授,大赦天下。

九月十二日,上尊号“圣神皇帝”,以睿宗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武太后登基之后,连下两道圣旨,以对在“武周革命”与“惟新”中起了重大作用的佛教大加褒赏。

一是在天授元年(690)十月二十九日,制曰:“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

”[5]卷48《议释教下》总度僧千人。

二是于天授二年(691)四月,所下的《释教在道法上制》。

在此诏令中,武则天明确说明:“朕先蒙金口之记,又承宝偈之文,历教表于当今,本愿标于曩劫。

大云阐奥,明王国之祯符;方等发扬,显自在之丕业,驭一境而敦化,宏五戒以训人; 开革命之阶,方启惟新之运;宜叶随时之义,以申自我之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