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 英语造诣颇高

合集下载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学大师杨绛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其文学成就已被世人公认。

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一生的爱情。

今天,天道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她和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多年前,钱锺书给了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句评价很贴切,在他们留学英国时杨绛便担任着“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默默地支持着钱锺书的学习和生活,自己也在不断学习。

我们就来看下杨绛的英国留学时光,缅怀这位百岁老人吧。

1935年春,钱锺书获得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杨绛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她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同去英国。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留学。

钱锺书到牛津大学,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杨绛本打算进不住宿的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接洽入学时攻读文学的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

她不愿意,于是决定不入学院,而在牛津大学旁听几门文学课程,自修西方文学。

杨绛和钱锺书在校外租得一间较大的房间,做卧室兼起居室,窗临花园倒也幽静。

房主姓金Mr.King,提供三餐和下午茶,房间卫生由老金的妻女负责打扫。

钱锺书是我国庚款留学的公费生,在牛津却是自费生(commoner),自费的男女学生都穿一件黑布背心,背上有两条黑布飘带。

男生还有一只硬的方顶帽,但谁都不戴。

领奖学金的学生穿长袍。

牛津女生都戴软的方顶帽子。

在牛津小城街上到处可见穿黑布背心的学生,这道街景曾使杨绛当时心里难受,有失学儿童之感。

她因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宁愿做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钟书简介最开始听说钱钟书这个名字是上学时学的那篇叫《围城》的文章,接下来就说说钱钟书简介,钱钟书简介说的是钱钟书一生的简要介绍,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创作了四篇散文,一篇小说和十五篇学术著作。

钱钟书,1910年的时候江苏无锡出生,他家是一个教育世家,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在钱钟书十五岁那年,他开始系统的阅读,这么过了四年,好习惯也带来了好的结果,钱钟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就读清华大学的外国语文系。

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又过了三年,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钱钟书遇到了未来的另一半,杨绛,恋爱一年,两人就订婚了,订婚后的钱钟书依旧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就在1935年,钱钟书第一名成绩成了英国的留学生,他的另一半也跟着去了。

去了英国,钱钟书更发奋了,仅过了两年,钱钟书就获得了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而就在这一年女儿钱媛出生。

这样的一个人才,在1938年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国了,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次年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写出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文章对后人的影响那是非常大的。

1998年的时候,残忍的疾病没有放过这位伟大的人物,钱钟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他的这一生真可谓,重于泰山。

钱钟书和杨绛钱钟书和杨绛都是中国的栋梁,他们有着相同的志趣,但是他们有一点不同的是杨绛还是一个戏剧家,他们生活在一个朝代,命运让两个人成为校友,最后又成为相濡以沫。

钱钟书是1910年出生在江苏,而杨绛则是1911年出生在北京。

钱钟书和杨绛在1932年之前那就是两个个体,钱钟书少时是跟着大伯的,在他十一岁那年,大伯就去世了,虽然他还有父亲,但是父亲只能支付得起一部分钱,钱钟书就靠着自己的懂事度过了那段日子。

名人留学英国

名人留学英国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

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钱钟书-牛津大学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学成归国后著就《围城》经典一书,被书评家夏志清先生称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这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坛泰斗钱钟书,也是“牛津出品”。

徐志摩-剑桥大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正是徐志摩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让许多中国人对剑桥大学生出向往情结,也让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始终闪耀着唯美的光芒。

徐志摩于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在那里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日后成为“新月派”掌门人,谱写了出中国诗歌华丽的篇章。

龙永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龙永图于1973至1974年就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主修国际经济学。

他是中国入世的功臣,他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致力于让博鳌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

董建华-利物浦大学董建华是最受国人欢迎和喜爱的香港特首,196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香港顺利的回归和过渡,与这位和蔼可亲但颇有作为的香港特首有很大关系。

八年的执政之路,从面对金融风暴、到SARS严峻考验,从民主发展争论,到坚定执行香港基本法八年,董建华无疑是香港稳定过渡首屈一指的功臣。

张国荣-利兹大学他是一位成功的歌手,演员,音乐人;他是一位达到演艺界巅峰地位,而且屹立二十年不见褪色的亚洲顶级巨星;他迷人的忧郁气质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张国荣,离开我们八年之久,仍能让人久久怀念。

其实,张国荣只在利兹大学上过一年学,但是,这里仍是“张国荣曾经上学的地方”,张国荣仍是利兹大学引以为傲的校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博学鸿儒钱锺书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博学鸿儒钱锺书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钱锺书是江苏无锡人,1910年生。

钱锺书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19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钱锺书学习能力极强,就是在藏龙卧虎的清华,也表现得极富传奇色彩。

他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把130万册藏书从甲字第一号(中文)和A字第一号(外文)通览一过,还要批注。

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有时还浏览其他书籍,一到考试时稍加复习便能考出优异成绩。

据查他清华毕业成绩单,令人瞠目。

钱锺书读书4年,修了33门课。

29门必修,4门选修。

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

除第一年体育和军训课吃了“当头棒”,其余绝大部分是“金齿耙”和“银麻花”。

当时记分法分五类:超,上,中,下,劣。

分以E(金齿耙),S(银麻花),N(三节鞭),I (当头棒),F(手枪)标志。

分值分别为 1.2,1.1,1.0,0.9,0。

看钱锺书第二学年成绩单:英语,超;法语,超;西洋文学概要,超;西洋小说,超;英国浪漫诗人,超;西洋哲学史,超。

钱锺书这样的成绩,在文学院乃至全校是罕有其匹的。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钱锺书,可谓艺高人胆大,学富志不群。

钱锺书自小就喜欢臧否人物,现在到了清华园,看清了许多所谓学术名流的真面目,就更狂了。

他敢于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也敢于质疑博学的父亲,断言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

毕业时,清华大学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证如此!但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

当然,这种“狂”是由渊博的学识作基础的,据说,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凡是画线的都是钱锺书所为。

清华大学留不住钱锺书,伦敦大学请他去英国,他也没有应允。

钱锺书的父亲当时在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就这样,钱锺书暂别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研究院读书的未婚妻杨绛,来到了光华大学。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钱钟书与博尔赫斯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上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
0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意义
创新与独树一帜
钱钟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如《围城》等,通过幽默、机智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荒诞和社会的种种弊病,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毕业后,钱钟书考取了英国 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牛津大学埃
克塞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在清华大学期间,钱钟书广泛涉猎文 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打下了坚实 的学术基础。
1937年,钱钟书回国后先后在暨南 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任 教,并出版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 著作。来自02文学创作与成就
跨学科融合
钱钟书的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钱钟书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关注。
对人格培养与文化价值观的启示
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钱钟书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 求,不随波逐流,为后人树立了 人格独立的典范。他的文学作品 也传递出对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 的崇尚。
文化自信与传承
钱钟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 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通过自 己的创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魅力,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作 出了贡献。
外界干扰。
勤奋好学
他具有极高的学习热 情和毅力,不断深入 研究各种领域的知识

谈中国诗——优秀实用

谈中国诗——优秀实用

3、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 文学的观点),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 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 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 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研究外国 的诗会使自己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解决字词
笼统lónɡ 梵文fàn 颦pín蹙cù 饶恕shù 数shuò见不鲜xiān 精髓suǐ 轻鸢yuān剪掠 撩人liáo 叫嚣xiāo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 握其本质。 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再见
本文是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 的美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 中国诗的?为什么他要用这个方法?
比较文学
阅读课文2-8段,抓住关键句,筛选出和 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所具有的特点。
1、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 的需要。
“诗心”“诗体” 指什么? 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 (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 形成了诗的特点。诗歌形式和内容是恰当的配合。
第三层:
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 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 文意作简要回答。
①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 ②诗意不了了之; 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语言艺术
大量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 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 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课外阅读】钱钟书当年是怎样读书的

【课外阅读】钱钟书当年是怎样读书的

【课外阅读】钱钟书当年是怎样读书的20世纪中国有几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钱钟书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是一位中外公认的才子,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精通英、法、意、拉丁、西班牙等多国语言,其著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学问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

钱钟书这样的一代才子是如何成就的?一方面,因为钱钟书有着惊人的天赋;另一方面,这与他极其用功勤奋分不开。

本书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态度作了介绍。

现摘录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打出来的“八行书”郑朝宗先生在《但开风气不为师》一文中说:“钱(钟书)先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除本身条件之外,家庭和学校教学对他无疑也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尊人子泉(基博)老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豪。

钱钟书幼承家学,在钱老直接指导下,博读群书,精于写作,古文根底非常雄厚。

进入学校后,他念的中学、大学及国外的高等学府全是第一流的。

”钱基博对钱钟书影响之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钱基博是一位极其保守的儒家学者,不顾时代潮流,对于20世纪排山倒海的西学东渐新思潮视若无睹。

可是时代变了,在钱钟书出生前五年,清廷已停考乡试、会试。

科举废除,一切士子都要从新式学堂出身。

钱基博仍希望他的子弟也像他一样能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这该怎么办呢?钱基博要钱钟书在学堂放学后跟他念古文。

所以钱钟书从识字开始未脱离过正统的儒家教育。

他开蒙亦早,幼时读过《毛诗》。

据钱钟书在《槐聚诗存》序文里回忆说:“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

”钱钟书伯父去世后,由父亲钱基博直接管教,而他父亲,正如钱穆所说:“子泉提倡古文辞”,是“负盛名”的大师。

据钱钟韩(钱钟书弟弟)回忆说,当他们两人在东林小学读书时,每天下午放学后,钱基博(时在无锡第三师范任教)就要他们去他办公室自修或教读古文,等到在校学生晚餐后,才带钟书和钟韩两兄弟回家。

钱钟书除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得读古文名著。

钱锺书杨绛(4):牛津大学的留学生就是牛!

钱锺书杨绛(4):牛津大学的留学生就是牛!

钱锺书杨绛(4):牛津大学的留学生就是牛!相爱:诗书酬和两依依这部分,我用了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我想了很久,也一直犹豫着。

爱情影视剧,大家都喜欢吧?所谓相爱似乎就是结婚前的恋爱,结婚了还恋爱吗?爱情喜剧,演到相爱的双方结婚了,戛然而止。

如果相爱双方不能在一起,那就是爱情悲剧了,该收场的时候也要收场。

喜剧,皆大欢喜,悲剧,让人涕泗滂沱。

至于结婚以后的生活,实在与相爱挂不上边,俗话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

电视连续剧《金婚》,许多人喜欢看,因为太贴近生活了。

结婚以后,磕磕碰碰,小吵+大吵,无休无止,稍一平淡,就来了轰轰烈烈的婚外恋,闹闹腾腾,不打不相识,然后,改邪归正,相容相谅,携手漫步,头发就白了。

爱情都去哪儿了?我看,都去吵吵闹闹了!钱锺书夫妇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婚后生活,很温馨,很平淡,很书斋,以诗书为伴,不求闻达,不管社会风雨,只求安静,读书,教书,写书。

他们的生活,让我想起赵明诚和李清照式的诗意,诗书相和,把玩金石,收藏古董,多么惬意啊!所以我觉得他们一辈子都在恋爱,就用了“相爱”一词,我羡慕他们的这种生活,又找不出一句有来历的话,就信口胡诌一句:诗书酬和两依依。

1935年,两年实践期满,钱锺书的出国梦要腾飞了。

他瞄准的是英国文学专业,这专业只录取一人。

吴宓有个研究生,叫吴仲贤,成绩很好,中英文俱佳,也向往英国文学,吴宓得知钱锺书已报名,忙劝他报考别的专业。

吴仲贤后来改学畜牧,获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学哲学博士,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以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拼不过钱锺书,照样可以成大器!不是吗?你如果读不了北大清华,照样可以是民族精英的,你要相信自己。

果然不出所料,钱锺书第一名。

借此机会,我还是想晒一下这次考试的结果:本届考上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的,有24人,钱锺书平均成绩87.95分,遥遥领先,平均分80以上者,仅此1人,接着平均70-80的3人,60-70的14人,50-60的6人,分数摆在这里,比较看看,钱锺书算不算学霸中的学霸?试卷是外国教授批阅的,钱锺书的高分,震撼了这些外国教授!理所当然,钱锺书被录取到英国文学专业,远赴牛津大学,偕同自费留学的妻子杨绛。

大师钱钟书学英语有独特的方法,学到他的两点,成为英语高手不难

大师钱钟书学英语有独特的方法,学到他的两点,成为英语高手不难

大师钱钟书学英语有独特的方法,学到他的两点,成为英语高手不难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他早年留学英语,所以掌握了地道的英式英语,中年创作了家喻户晓的小说《围城》,晚年写出了震惊学术界的学术巨著《管锥篇》。

这样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师,竟然掌握七八门外语!英语自然是他最拿手的语言。

他究竟怎么学习英语呢?钱钟书从小就对英语感兴趣,学习的动机很强烈。

根据钱钟书自己说,小时候读别人翻译成中文的英语小说,感觉不过瘾!很想知道作者原文是这么写的。

发现原来英语小说那么有趣味,不如自己去读原版书籍,他为了能读懂原版英语小说,发奋学习英文,自然就进步很快。

钱钟书喜欢大量阅读英文书籍。

钱钟书不喜欢阅读中国英语课本,因为都是中国老师编辑的,怎么样都带有浓郁的中国味道,非常不地道。

他喜欢阅读大部头的英语原著,通过大量的阅读,他掌握了非常多的单词,习惯表达,固定搭配,还有句型,也十分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英国相关作家的作品,为他日后做翻译,还有研究学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钱钟书喜欢做笔记,也勤于做笔记。

一般人读书当做看小说,读过了就算了。

钱钟书不一样,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他觉得有价值的都要做笔记。

他读一本书,觉得好的句子,表达,或者自己有什么心得,都会记下来,过后会复习所学的东西,此外,他还会把书本读两遍,三四遍,阅读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也会及时在原来的笔记本补写上去。

有人发现,钱钟书的笔记本有好多个袋子,有的甚至字迹模糊,页面破碎,但是他从来不舍得扔掉。

善于做笔记,是他学好英语的第二个秘诀。

钱钟书喜欢阅读英语词典。

说到词典,99%的人,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只有在遇到生词的时候才会去查阅,而钱钟书刚好相反,他竟然把词典当读得像是剧情紧凑的小说那样痴迷。

有人和他同行去外地教书,在路上发现他拿着一本书,爱不释手,以为是什么精彩的小说,谁知道竟然是英语词典!钱钟书曾经对友人说:“字典是旅途中的良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惟以约翰生博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

钱钟书留学趣闻

钱钟书留学趣闻

钱钟书留学趣闻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第11期1935年,钱钟书考取庚款公费留学生,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学士。

与他刚结婚的杨绛作为陪读,也一同去了。

刚到牛津不久,钱钟书下公共汽车未站稳车就启动了,一跤下去,磕掉大半颗门牙。

杨绛开门,见他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掉下半颗门牙,吓了一大跳。

立即去看牙医,镶上假牙,花了不小一笔钱,两人的生活费一下就捉襟见肘了。

牛津有位富翁叫史博定,准备为牛津大学设立一个汉学教授的职位。

他弟弟是汉学家,专门研究中国老庄哲学。

富翁就请钱钟书夫妇到他家吃茶,劝钱钟书放弃中国的奖学金,改行读哲学,做他弟弟的助手。

听富翁的口气,中国的奖学金区区不足道。

钱钟书当即拒绝了富翁的建议。

以后,他们仍有来往,富翁的弟弟更是经常请他们去吃茶,借此请教许多问题。

钱钟书后来对杨绛说,他对攻读文学学士虽然不甚乐意,但放弃自己国家的奖学金而投靠外国富翁是决计不干的。

一天,钱钟书接到政府当局的电报,派他做1936年“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

一位住在巴黎的中国共产党人王海经,则请杨绛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

不掏费用,还可以夫妇同行,真是天降美差。

开会期间,对不重要的会,他们一律逃会,跑到莱蒙湖边游玩。

遇有重要的会,如中国青年向世界青年致辞的会,就不会溜号。

上台发言的是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英文讲稿则是钱钟书写的。

在牛津学习,论文预试得考“版本和校勘”一課,要求能辨认15世纪以来的手稿。

钱钟书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来“休养脑筋”,“休养”得睡梦中手舞足蹈,不知是捉拿凶手,还是自己做了凶手与缉拿的警察打架。

结果考试不及格,只好暑假后补考。

(据《人民政协报》)。

风华绝代钱钟书

风华绝代钱钟书

风华绝代的钱钟书在这之前对钱钟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或许也正因为此,在近来上网查询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翻阅了一些他的著作节选以及看了一些钱钟书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后,心中顿有一种对钱钟书先生的无比崇敬肃穆之情。

然而,对于如此伟大的文学巨子,这短短时间的了解是肯定不够的,下面也就只能从其一隅来浅谈一下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子。

有位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不得不说,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他的神秘一如他的风采。

首先说说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传奇。

钱钟书先生当年考清华的时候,年仅19岁,其考试成绩中,英、文俱佳,然而数学却才只得了15分,当时清华校长罗家轮因为爱才,才破格录取了他,当然,钱钟书也果然不负罗校长的器重,他在清华园学习期间,积极践行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概括来说,钱钟书的文学才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得力于自己的先天素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可谓过目不忘,而他泡图书馆之勤之久也是罕有人至,并且他看书时有个怪癖,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并在书旁写下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出自钱先生的手笔。

很多人惊呼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天才,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

我想,了解他的人都会如是说。

钱钟书的天才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

国外的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亿力,一点也不夸张。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

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

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

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骨子里的狂狷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

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

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

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

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

”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

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1.心境淡泊。

钱钟书说过,“即使司马迁、韩愈住我隔壁,也恕不奉访。

”他深居简出,不愿拜访别人,甚至拒赴国宴,目的只有一个,愿意用更多时间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

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评之钱钟书

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评之钱钟书

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评之钱钟书金圣叹曾有感言: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言及读书人,古今从未少,然真读书人,罕有。

但这一颗永不熄灭的明星却一直照耀着后世,以其文学造诣激励后人启迪大众,也许“民国第一才子”并不能展现他的一生,但却让我们对他多了一份崇高的敬意——古往今来,学者是最值得被尊重的人。

他是我最崇拜的人,日月星辰都不及光芒的万分之一,他是钟情于书的大学者——钱钟书。

怀着一颗尊重且小心翼翼的心浅谈一二,言之有误实属学识浅薄。

一.钱钟书生平简要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与夫人杨绛一见钟情,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育有一女钱瑗,为北师大教授。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

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精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文,意大利语六国语言。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

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

介绍钱钟书求学经历的英语作文

介绍钱钟书求学经历的英语作文

介绍钱钟书求学经历的英语作文In 1901, Qian Zhongshu was born into a scholarly family in Wuxi, Jiangsu Province, China. His early education took place in his hometown, where he demonstrated exceptional intellect and a passion for learning. At the age of 15, Qian faced a turning point in his academic journey, as he was admitted to Suzhou High School, one of the top institutions at the time.During his time at Suzhou High School, Qian delved into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displaying a voracious appetite for knowledge. He excelled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literature, languag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Qian's intellectual curiosity led him to explore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Western literature, and modern philosoph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is future studies.In 1920, Qian eagerly enrolled at Peking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This marked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his pursuit of knowledge. At Peking University, Qian's academic prowess shone through as he actively engaged in various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such as participating in literary clubs and discussing profound ideas with fellow students.Qian's intellectual pursuits extended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his major, Chinese literature. He immersed himself in diverse subjects, including Western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nguistics.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broadened his perspectives and enrich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Qian's passion for learning was evident in his deep appreciation for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as well as his ability to critically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ir profound meanings.In 1925, Qian Zhongshu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uilding upon his solid foundation, he made the decision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in Europe, an endeavor that would greatly impact hi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Qian's dream was to explor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firsthand, deepening hi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Qian embarked on a journey to Paris, France in 1930, where he enrolled at Sorbonne University, renowned for i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grams. Immersed in the vibrant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of Paris, Qian engaged with prominent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engaging in lively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that further honed his analytical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During his time at Sorbonne University, Qian delved deeply into Western philosophy, focusing on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such as Descartes, Kant, and Hegel. He alsoimmersed himself in European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the works of Balzac, Proust, and Joyce. These profound influences greatly enriched Qian's own literary style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After years of diligent study and exploration, Qian Zhongshu was awarded his doctorate in literature from Sorbonne University in 1937. Armed with a profound knowledge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Qian returned to China, where he would go on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steemed scholars and writers of his time.In conclusion, Qian Zhongshu's academic journe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knowledge, a deep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a commitment to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From his early education in Wuxi to hisextensive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Sorbonne University, Qian exemplified the spirit of a lifelong learner,constantly seeking to expand his intellectual horizons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英语八级很牛?用钱钟书的方法学英文,你也可以!

英语八级很牛?用钱钟书的方法学英文,你也可以!

英语八级很牛?用钱钟书的方法学英文,你也可以!清华怪才钱钟书1929 年,钱钟书投考清华大学时,国文和英文两门得了满分。

唯独数学一门,实惨了些,只得了 15 分。

(有传闻说是零分,后钱钟书夫人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回忆是比零分高一些的 15 分)蒙时任清华校长罗家伦特准,以国文特优,英文满分获清华外文系录取,成为一段慧眼识珠的佳话。

钱先生在国文、英文两门学科上功底之深厚,过人之造诣,可见一斑。

钱钟书的读书方法钱先生读书,用的是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的方法。

常风在《和钱钟书同学的日子》中提到,钱先生看书是一定要做笔记的。

钱先生每周去图书馆一次,借来这一周要读的书。

然后准备两个笔记本,国文、中文各一本。

国文就用学校里印的 16 开直行簿,英文用一般的练习本。

然后一一记录下书中精彩的句子,哪怕做笔记要花比读书一倍的时间还多,也不怕费事费时。

每周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着一大摞书归还图书馆,再把下一周要看的书抱回来。

周周往复,彷佛要把图书馆里所有的知识都饱览到肚中。

后来钱钟书在联大时的学生、曾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的许渊冲先生也盛赞钱先生之饱学:'钱锺书先生读中文书、外文书数量之多,冠绝一时。

'钱钟书与英语字典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陆谷孙先生的《英汉大词典》就是由钱先生亲自题词的。

下图是学姐手里这本《英汉大词典》的题词页,留有钱钟书先生印鉴:钱先生癖好读字典。

比砖头还重的英文词典,就算去英国的轮船上也要带在身边,一页一页逐个词条细读。

夫人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书中曾有这样的描绘:'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 杨绛先生在受访时又提及道:'无书可读时,字典也啃,我家一部硕大的韦伯斯特氏(Webster's)大辞典,被他逐字精读细啃不止一遍,空白处都填满他密密麻麻写下的字:版本对照考证、批评比较等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0钱钟书生平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3.10钱钟书生平简介

钱钟书生平简介1910年10月20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教育世家,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1925年,钱钟书十五岁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3年,与杨绛订婚。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之后随妻子杨绛[9] 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女儿钱瑗出生。

1938年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回国。

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在湘西两年。

完成《谈艺录》最初部分,约相当于《谈艺录》初稿的一半。

完成《围城》的布局、构思,有《中书君近诗》一册。

有论文《中国诗和中国画》。

此文后来收入了《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旧文四篇》和《七缀集》。

1941年,由广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由开明书店出版,是“开明文学新刊”之一。

写作《围城》。

其时困顿于上海沦陷区时期的经历和情绪,对《围城》题旨和书名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 英语造诣颇高

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 英语造诣颇高

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英语造诣颇高钱钟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大家,很多人常常将其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相提并论。

都是集大成者,在学术方面的造就万人仰止。

同时皆有出洋的经历,作为早期的海龟,两位都在欧洲度过了一段求学经历。

钱钟书在西南联大时是破格提升的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开了三门课:“欧洲文艺复兴”、“当代文学”和“大一英文”,他当年的学生许国璋先生,曾回忆钱钟书当时上课情形说:“钱师讲课从不满足讲史实、析名作。

凡具体之事,慨括带过。

而致力於理出思想脉络,所讲文学史,实是思想史。

师讲课,必写出讲稿,但堂上绝不翻阅。

既语句洒脱,敷陈自如,又禁邪制放、无取沉长。

学生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盖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先生曾感慨说:“钱钟书在《管锥编》内的西文雅言翻译,可以作为哪位翻译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尚绰绰乎有余,恕我不赘。

我只好向同好推荐一个词的翻译:oxymoron被钱钟书译作‘冤亲词’,何其精辟又何其妙远!”(46)现从钱著中拈出几则译例,以佐证其译文之雅:This is an art/Which does mend nature,change it rather,but/That art it selfis Nature(语出莎士比亚《冬天的童话》,《谈艺录补订本》,页61页)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

Agenius differs from a good understanding,as a magician from anarchitect;that raises his structure by means in visible,this by the skilfuluseof common tools.(爱德华?杨论诗语,《谈艺录补订本》,页411)天才与聪慧之别,犹神通之幻师迥异乎构建之巧匠;一则不见其施为,而楼台忽现,一则善用板筑常器,经之营之。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创作上匠心独运,自成一家。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

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表现了这群由那个腐败的社会造就的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虚伪的灵魂,描写了他们因为缺乏进步的社会理想而导致的精神上的彷徨、苦闷和困窘。

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这类人物悲惨命运的污秽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

此部小说一问世,钱种书便以光芒四射、才情横溢的笔墨震惊了读者,震惊了像他一样正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行。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时态,调侃“芸芸众生”。

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

下面就《围城》的讽刺幽默艺术试作分析。

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

比如契诃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

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

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处没什么用,但是像针灸似的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得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

钱钟书的“愤事嫉俗”不是把不合适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并以机智的幽默、渊博的学识、辛辣的嘲讽,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的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钱钟书融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具有机智的风格,妙语连珠,新意迭出,善用比喻和典故。

使一种睿智的幽默得以成立,成为独具一格的讽刺作家。

让钱钟书学外文的人

让钱钟书学外文的人

让钱钟书学外文的人钱钟书先生是我国现代学术大家,不仅中文功底深厚,西文学养也极深,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据说钱先生在美国讲学,仅凭其英语的口才,即令四座震惊,一位在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可同钱相媲美。

钱先生外文为啥学得如此好?当年促使他下工夫学外文的人是谁?这个人就是林纾,钱钟书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林纾的翻译》。

在书中他说,“假如我当时学习英文有什么自己意识到的动机,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够痛痛快快地读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探险小说。

”可后来钱钟书留学英伦,读到原著时,发现“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

理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林译小说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林纾(1852—1924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

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林译小说始于1897年,即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

据统计,林纾一生,自46岁初涉翻译,到70岁辍笔,共翻译出版英、美、法、俄、德、日本、瑞士、希腊、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84种作品,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第二人。

跟林合译者有王寿昌、魏易、严培南、严璩、曾宗巩、李世中、陈家麟、力树萱、王庆骥、廖琨、王庆通等。

林译小说主要有: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唐吉诃德》),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笛符的《鲁滨逊漂流记》,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以及《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海外轩渠录》(《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钱钟书欧洲留学经历英语造诣颇高
钱钟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大家,很多人常常将其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相提并论。

都是集大成者,在学术方面的造就万人仰止。

同时皆有出洋的经历,作为早期的海龟,两位都在欧洲度过了一段求学经历。

钱钟书在西南联大时是破格提升的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开了三门课:“欧洲文艺复兴”、“当代文学”和“大一英文”,他当年的学生许国璋先生,曾回忆钱钟书当时上课情形说:“钱师讲课从不满足讲史实、析名作。

凡具体之事,慨括带过。

而致力於理出思想脉络,所讲文学史,实是思想史。

师讲课,必写出讲稿,但堂上绝不翻阅。

既语句洒脱,敷陈自如,又禁邪制放、无取沉长。

学生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盖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先生曾感慨说:“钱钟书在《管锥编》内的西文雅言翻译,可以作为哪位翻译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题目,尚绰绰乎有余,恕我不赘。

我只好向同好推荐一个词的翻译:oxymoron被钱钟书译作‘冤亲词’,何其精辟又何其妙远!”(46)现从钱著中拈出几则译例,以佐证其译文之雅:
This is an art/Which does mend nature,change it rather,but/That art it self
is Nature(语出莎士比亚《冬天的童话》,《谈艺录补订本》,页61页)
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

Agenius differs from a good understanding,as a magician from an
architect;that raises his structure by means in visible,this by the skilfuluse
of common tools.(爱德华?杨论诗语,《谈艺录补订本》,页411)
天才与聪慧之别,犹神通之幻师迥异乎构建之巧匠;一则不见其施为,而楼台忽现,一则善用板筑常器,经之营之。

Form
enwhoarefortunatealllifeisshort,butforthosewhofallintomisfortuneonenightisin finitetime(古希腊诗人语,《管锥编(全五册)》,页671-672)
幸运者一生忽忽,厄运者一夜漫漫
Withoutcontrariesisnoprogression.AttractionandRepulsion,ReasonandEnergy,Love andhate,arenecessarytoHumanexistence.
(布莱克语,《管锥编(全五册)》,页446-447)
无反则无动:引与拒、智与力、爱与憎,无之人不能生存.
在钱钟书的英文论文中,时时可见其对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及佛经如《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的片段译文,下面录一首他所翻译的古诗:
All day long I looked vainly for a sign of Spring
My grass shoes raising clouds from the dust of all fields
Returning home, I Smilingly pick a plum-blossom and sniffit
Andlo! here on the spring is Spring in its fullness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鹤林玉露》卷六梅花尼子悟道诗,译文出自钱钟书
《还乡隐喻与哲性乡愁》,见附录二)
除了译艺颇受推崇外,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也深受重视。

其“化境”论(“文艺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见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更被视为对翻译实践具有“深远意义“的译学思想。

倘若以上举译文与“化境”论相对观,不难看到,钱钟书在避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的方面,几近完美,在精确传达原意方面,也无可挑剔。

但钱钟书的译文是否达到了“完全保存原作风味”的目标,则见仁见智,颇难定论。

平心而论,翻译的“化境”作为“文艺翻译的最高理想”,几乎是高不可攀的审美境界,让人向往,却不易企及。

以英国文学汉译而论,朱生豪先生倾尽毕生心血所译之莎士比亚戏剧,庶几近之。

前文曾提到明徐光启的如下观点:“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这无疑提示着“翻译”(以及与之相应的对原著的注解和阐发)作为引进外来文明的手段,在发挥沟
通中外文化的功能之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即,通过引进外来文明以改造本土文化,从而达到超越自身传统(“旧学新变”)乃至超越外来文明的目的。

对于这一点,“缘起”部分已有论述,兹不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钱钟书作为一名在会通中西的实践中隐含着改造旧学的深层意图的人文学者,并非乌托邦式的“世界公民”,而是有着深切民族关怀的文化赫尔墨斯。

沉冰:难道钱先生就没有讲错的时候吗?
大师也犯错?
许渊冲:偶尔也有。

比如有一次,他给我们讲爱伦·坡的作品《一个凶手的自白》,其中有这么一句:”Mymindtodosth”。

某位同学问:这个句子怎么没有动词?钱先生答:名词后面省略了动词(be),原句本应作:”Mymindwastodosth”。

后来我们一查原书,原来是名词前面漏了一个动词,原句是”Imademymindtodosth”。

当然,钱先生的解释也通,但毕竟不及原作来得圆融。

钱先生肯定读过爱伦·坡的作品,但也做不到句句都过目不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