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作者:江梦晔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的国学大师,文化昆仑。

从翻译方面来看,钱钟书先生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观点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他的翻译理论观点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有关资料,对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做出总结、论证以及不同层面的梳理,对其译例进行赏析,希望有利于人们对“钱氏”翻译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并且为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钱钟书;翻译思想;译例一、引言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

他精通数国外语,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极高建树。

他是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之一,更是见解独到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钟书翻译的专著不多,而且他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但十分独到、全面。

《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文诗及有关二三书》等专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翻译思想,此外,大多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作中。

二、翻译思想(一)“诱”、“媒”、“讹”在《林纾的翻译》一文的开始,钱钟书就首先分析了“译”字中相互关联的意义。

在后面的文章中,他对“诱”“讹”“化”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把翻译的性质、作用、易犯的错误和翻译的理想做出了独特的概括。

这一段话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所谓“诱”就是我们常说的“媒”,钱钟书用二字形象地说明了翻译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即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人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缔结“文学姻缘”。

从狭义来说,一方面,读者可能会因为阅读了翻译作品而对原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随着读者阅读量的增加,可能渐渐对翻译作品产生质疑,故想阅读原作。

这就是钱钟书所说的“讹”。

所谓“讹”,就是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与原文的风格不同。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摘要:钱钟书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切磋琢磨,仔细推敲,发前人之未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翻译思想,把“诱(或媒)”、“讹”、“化”三者建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揭示了翻译的基本过程,使我们能从本土翻译理论中更直接、更形象和更亲切地认识到翻译所起的作用、翻译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及其翻译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作为其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的“化境说”作为其翻译思想的集大成,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没有给后学留下太多的有关翻译理论的著作,其翻译美学的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

然而这些宝贵的理论财富却是我国翻译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如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文拟从钱钟书的“诱(或媒)、讹、化”入手,通过阐释其内涵,探讨从中得到的对翻译问题的启发和思考,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一、钱钟书“诱、媒、讹”翻译思想的内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就翻译的过程、标准及其本质特征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理论,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的翻译美学思想。

在文章一开始,钱钟书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借古人之语,由此延伸出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钱钟书翻译理论

钱钟书翻译理论
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 识外国文学。 • 林纾的翻译起的是“媒”的作用
• 二、“讹”: • 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 三、“化”:
•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 于“化境”。
• 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 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 点,翻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 思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 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 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准确 传神: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 脚踏两只船。 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 苦尽甘来。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 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 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 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 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

钱钟书先生之“化境”翻译理论之我见

钱钟书先生之“化境”翻译理论之我见

Sce c a d T c n lg n o a in H r l in e n e h oo y In v t e ad o
学 术 论 坛
钱钟书先生之 “ 化境 ’ ’翻译理论之我见
刘 静 ( 山东信息职 业技 术学院 山东潍坊 2 1 6 ) 6 1 O 摘 要 :苯文介 格 了当今 I 译 界关 注的一 个理论—— 饯钟 书先生 之 “ 境 ”理论 .井从 “ I 化 化” 与 “ ”二字之 纛 头探 讨 了 “ 境 化境 ” 说 的 内涵 。 对于 “ 化境”说 中归化 与异亿进行 了捧 诗 。 毛者还抗 “ 化境 ”说 中 “ 化” 与 “ ”的关系进行 了深入研完 。 讹 关键词 : 化境 归化 异化 化与讹 中图分类号 :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4 0 8 ( 0 9O () 0 2 — 1 1 7 — 9 X 2 0 )8 a一 2 5 0

另外 一 种 “ ” 钱钟 书 先 生 从 林纾 翻 译 的 讹 作 品 中 发现 : 他 在 翻 译时 认 为 是原 作 的 弱 。 笔或 败 笔 , 免手 痒 难 熬 , 过 作者 的 笔 带 不 抢 他 去 写。 这就 造成 “ 译误 译触 处 皆是的 漏 现 象 ” 也就 是 对 原文 的 。 讹 了。 由此 我 们可见 “ ”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和准则 , 化 “ ”是 在 迈 向 “ 讹 化 的过 程 中必定 会 出现 的 失误 ,讹 与 “ ”是 相辅 相成 的 , “ 化 相互 存在 的 ,化 是 “ ”的终极 目的 ,讹 ”是 “ 讹 “ “ ” 的 必 经途 径 , 们是 矛 盾 的 统 一 体 。 化 它
观 点。
1“ 化境 ” 中归化和异 化的探讨 说
钱 钟 书 先 生化 境 说 是 他 在 《 纾 的 翻 林 译 》一 文 中 提 出的 。 他 说 “ 学 翻译 的 最 文 高理 想 可以说 是 ‘ ’ 化 。把 作 品从一 国文 字 转 变 成 另一 国文 字 , 能 不 因 语 文 习 惯 的 既 差 异而 露 出生 硬 牵 强 的 痕 迹 , 能 完 全 保 又 存 原作 的风 味 , 就算 得 入 于 ‘ 境 ’ ”陈 那 化 。( 福康 ,0 0 4 “ 2 0 : l ) 化” 的端 倪可 见于 道家 学 8 说 , 庄 哲学 在 解释 其 核 心概 念 “ ”时 , 老 道

浅析钱钟书的“化境说”

浅析钱钟书的“化境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简介摘要:钱钟书不仅是国学大师,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理论——“化境”说,从它的起源,背景以及内涵等方面进行简单的阐释,旨在让广大读者对钱先生以及他的“化境”说有更深的了解。

关健词:化境;翻译理论;起源;背景;内涵Abstract: Qian Zhongshu, a learned and versatile scholar, is well versed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He is not only a master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an original theorist in translation・ His most famous translation theory is sublima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origincs, backgrounds and connotations of sublimaion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Mr Qiaii and his theory of sublimaion・Key words: sublimaion; translation theory; origincs; backgrounds; connotations一. 引言翻译的标准是什么?关于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

即忠实于原文,笔译流畅,文宇雅典。

自严复“信、达、雅”三字说问世以来,我国译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几乎从未间断过。

综观起来大体上分三类:一是主张继承沿用“信、达、雅”标准,同时赋予它各种新的含义,如劳陇先生的《“雅”义新释》;二是主张扬弃译界争议最大的“雅”字,在“信”、“达”的基础上对严复的标准加以发展,给前人的理论注入新的内容,如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第三种主张是在对严复的“信、达、雅”全面剖析之后,用新的标准取而代乙如傅雷先生的“神似”说,钱钟书先生的“化境” 说等。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先生的翻译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 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 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 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
主要著作
1941 《写在人生边上》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2005 《宋诗纪事补订》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thank you!
翻译思想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和成就
人物简介
01
翻译思想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 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 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 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 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 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 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 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 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 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 结合起来。
?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 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 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 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 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 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 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 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 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 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 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详解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详解

翻译作品
• • •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 吉可德>引言》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 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 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 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 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 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 发甚少。
• 1966年,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 •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9年 六十九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 局相继出版 1991年 八十一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 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 他谢绝拍摄。 1998年 八十八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 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 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 青 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衣
主要文学作品
• • • • • • • •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猫》(讽刺小说) 《人· 兽· 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青 《七缀集》

钱钟书翻译理论

钱钟书翻译理论
(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道,他的父亲教诲他)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钱译: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 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痛 (荷马史诗---奥德修斯 )
我是昔人而非昔人水是此河而非此河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
翻译特色
情貌兼似,意切形存: Making small thing appear great and great thing small. 钱译:“小物说似大,大物说似小”;
贯通融会,意达形新 Not too slender nor too stout,but the mean between the two. 钱译:“不太纤,不太浓,得其中”。
钱钟书译文: 嗔骂、嬉笑、啼泣,各态咸宜,七 情能生百媚。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管锥编》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
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和成 就
*人物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成就
人物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出生 于江苏无锡县,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 槐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 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 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 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 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 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 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 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 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 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 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 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 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 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老青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 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 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 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 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 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 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 “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 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青 衣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 “神话说”
青 衣
参考文献
• 1.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3
• 2.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4.豆丁文档 /p-99757279.html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与翻译思想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与翻译思想


翻 明 清佛译末朝经史清末翻上初年译曾的的有西西三学学个翻翻重译译要阶段,促毕文其达使生里是、从申在翻雅事述《译,西了天理这方他演论标社在论与志会翻》着实科译序信践学中中达得翻遵提雅到译循出翻的的很了译严原大译理复则事发论在,三展在几尤难:历篇:经信序、

千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之上,汲取与创

新后形成雏形。
• 支谦《法句经序》: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 `佛 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令易晓勿失 厥义 ,… …。’(“雅”源此。)座中咸曰: 老氏称: ‘美言不 信 ,信言不美’ ; …… 今传梵义 ,实宜径达。 (“信”和“达 ”均源于此。)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因顺本旨 ,不加文饰。”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 严复译《天演论》: “译事三难: 信、达、雅”。
• 严复先生曾指出:按照原文的义旨和风格进行翻译,这就 是“达”和“雅”,同时也是“信”。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
现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但钱钟书先生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 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 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三者的辨证关系。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信达雅” 理论之渊源
• 中国翻译史,有文字记载, 始于周, 据《礼记·王 制》 记载: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周管翻译叫舌人。此后, 直至佛教传入前, 翻译并不 是广泛存在。佛经传入后,译者在“译” 字前加“翻” ,成为“翻译” 一词 , 一直流传至今。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作者:董梓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摘要: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国学大师对东西方古典文化和主流学术思想都有这深刻的见解。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诱讹化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囮,译也。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摘要: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其次将着重介绍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并对钱钟书的“化境”说做重点描述。

钱钟书的“化境”说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

而这些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翻译思想化境钱钟书先生一、简介钱钟书是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

但是,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的赏识。

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每个译家在提出一个翻译思想或理论时,首先关心的是这个思想或理论能否用来指导翻译的实践性操作,基于这样,翻译理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做出了独特的概括。

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

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结下“文学姻缘”,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

所谓“讹”,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同。

”所以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

也就是说,翻译中,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就不能吸引读者去读原著,同时也破坏了原著的名誉。

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他提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

钱钟书“化境”说之理论基础研究

钱钟书“化境”说之理论基础研究

钱钟书“化境”说之理论基础研究摘要: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化境”说作为钱钟书翻译思想的代表理论寄寓着厚重的内涵,它既吸收了中西方哲学的合理元素,又有着深厚的佛道渊源和辩证内涵。

本文尝试从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哲学、美学和比较诗学入手,探索钱钟书“化境”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化境翻译理论哲学美学比较诗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钱钟书先生学贯东西、博古通今,其翻译思想的代表理论——“化境”说,自然也是集多门学科之大成,诸如哲学、美学、比较文学、心理学、文体学、人类文化学等等,都可能影响其翻译理论的形成。

正如奈达所说:“关于翻译的不同规则和标准……也可以在不同学科中进行讨论,这些学科对翻译的很多方面都提供了基本的解释。

”笔者将从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哲学、美学和比较诗学入手,找出钱钟书“化境”说的理论基础。

一翻译理论1 中国的翻译理论自从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之后,在中国就出现了一大批翻译活动,产生了翻译理论,这些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关于翻译研究的问题,要比我们现在面临的还要多。

钱钟书对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进行了评价,并考证了翻译的历史材料,其翻译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早在1934年,钱钟书就发表了一篇名为“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的英语文章,这篇文章是研究严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

他还在《管锥编》中指出,道安所翻译的《摩诃波若波罗蜜经抄》的序言是中国翻译的开篇之作。

在对所有的文字材料研究之后,钱钟书得出一个结论:严复所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早在支谦所翻译的《法句经》的序言中就已出现了。

同时,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还提出了自己对于“信达雅”三者辩证关系的看法,“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他还在此文中引用了中国其他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观点来为他的理论作铺垫。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中文摘要:钱钟书先生对议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简介钱氏翻译理论与翻译成就,并援引其部分译文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字:钱钟书翻译理论翻译成就翻译简析正文:在翻译界,各位大家均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严复求“信、达、雅”,林语堂要“忠、顺、美”,傅雷重“传神”……而钱钟书先生则博采众长,提出“化境”之说。

“化境”即为钱钟书翻译理论的精髓所在。

那“化境”作何理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译论的代表作之一,此文“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博瞻综赅.融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成钱氏一家之言。

”(罗新璋语.1990/8))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钟书先生将自己翻译主张归结为一个“化”字,何谓“化”?“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

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谓之“状变”,保存原作风味,谓之“实无别”。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

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化境说,作为钱氏翻译的灵魂,贯穿钱氏整个翻译工作的始终,这也使得钱氏翻译的成就到达了极大的高度。

谈及钱氏的翻译成就,罗新璋先生曾经这么总结:“考诸钱氏译著,整篇的的确似乎不多,似只有《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及德·桑科梯斯的“三论”,和《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里的两段译文;其余就是《谈艺录》《管锥编》等书,为借邻壁之明,取他山之石,大量引语的译文。

”虽然“钱氏的译著,整篇的不多”但是其翻译作品每句话都经得起推敲,琢磨与品位,限援引几句,做简要赏析。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极目送之, 注视不忍释, 虽眼中筋络进裂无 所惜! 行人渐远浸小, 纤若针矣, 微若口口矣, 消失于空口矣, 已矣! 回眸而吸其泣矣!
二.主要翻译思想
朱生豪
为了望他,我甘心望 穿我的眼睛, 直到辽邀的空间把 他缩小得像一枚针 尖一样; 我要继续用我的眼 睛追随他, 让他从蚊那般的细 微直至于完全消失 在空气中为止, 那时候我就要转过 我的眼睛来流泪。
二.主要翻译思想
林 译 之 讹
一是可以谅解的“讹”,也许可 以称之为良性之“讹”。
其表现手段有二: 一为添改
“捐助自己的‘谐 ’为迭更司的幽默加油加酱” “认为原文美中不足,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 “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
二为增补
另一类“讹”是恶性的“讹” 将“文学因缘”蜕变为“冰雪因缘”
二.主要翻译思想
刘 曲 芳 邱 欢 欢 宋 嘉 颖
李 会 翠 刘 婷
钱 锺 书 翻 译 思 想 研 究
主要内容
一、走近钱锺书
二.主要翻译思想 三.其它翻译理论
四. 钱锺书翻译评论
五.小结
一、走近钱锺书
生平简介 钱锺书翻译实践
一、走近钱锺书
之生平简介
“ 中 今国 世之 之大 通儒 人, ”
钱锺书(1910-1998),江苏无 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 君。 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教 授,也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中国 学者之一。
重神轻形
二.主要翻译思想
②.“化境”论与文学翻译“神韵”、“气韵”、“神
似”论
重神 轻形
灵魂 转世
二.主要翻译思想
②.“化境”论与文学翻译“神韵”、“气韵”、“神
“译即通” “失本成译”
二.主要翻译思想

钱钟书和傅雷的翻译理论比较

钱钟书和傅雷的翻译理论比较

我们的观点
我们赞成化境论和神似论。翻译时不能过 于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 ,而要精读熟 读原文,把握好原文的意义、风格。翻译 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中西文化的 差异导致中西思维方式的很大不同,翻译 最好保留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努力做 到“ 神形兼备” 、 传神达意 。
From: GROUP 2 11—20号
神似论和化境论的比较
“神似”主要是指以傅雷为代表的“神似说”。 学人在承认“神似”与“化境”大同的同时,也 谈到了其间的承继和发展。 比如,钱先生“化境”论虽与傅雷“神似”说一 脉相承,却把后者推上了更高的高度。 “化境”论比“神似”论在要求和难度上更深一 层。以“化境”解释文学翻译活动的心理本质, 较“ 神似” 更加具体贴切, 涵盖也更加广大。
更深深地为钱钟书译笔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译文读来十分丌忍感伤的氛围顽时笼罩住读者心头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其英汉翻译的丰富实践基础乊上他本人在翻译实践上的巨大成就丌仅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化境说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同时也为其实践性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结论虽然说化是翻译所向彽的最高境界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彻底呾全部的化是实现的理想
实例2
“LE PERE GORIOT”译成“高老头”,译得多好,这是 意译。至今未曾听说过有人对此有非议,主张一定要直译 成“高里奥爸爸”才心满意足的。何况,高老头的形象决 不是一个什么姓高的中国老汉,他在读者眼里始终是一个 法国19世纪落魄的面粉商。
实例3
“以意为主”,用字遣词一定要顺理成章,照顾左邻右舍。请看傅 译两例:A cette nouvelle,il (Zadig)tomba sans conscience;sa douleur le mit au bord du tombeau.一听这消息,查弟格当场 昏倒,痛苦得死去活来。 —Etes-vous sujet a cette cruelle maladie?—Elle me met quelquefois au bord du tombeau,...“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 发的?”“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伏尔泰:《查弟格》)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直译为“将某人置于坟墓的边 缘”。上面两句直译便是:“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它有时候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 读起来不通顺,会使译文欧化;原文流畅、自然的风格会荡然无存。 傅雷并不拘泥于个别字眼,这里将同一词组还作了不同的译法,所 以他的译笔文从字顺,前后衔接得天衣无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 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 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 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 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 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 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 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 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 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 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 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 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 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 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 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 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 结合起来。
翻译成就钱钟书是中国当代最令人 Nhomakorabea傲的社会科学家 之一,也对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 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 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作 了科学论述。同时,他对翻译的准则:“信、 达、雅”三字,也作了精湛的评论 。虽然他 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 “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 • •
• •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 的当。 —— 钱钟书,《围城》 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 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 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钱钟书《围城》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 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 一篇写完交卷。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序》 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 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论教训》
翻译思想
•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 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 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 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 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 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 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 远影响。
2)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 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 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 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钱钟书继承并发展 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 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钱钟书凭借 惊人的语言才华,将看似不可能直译的地方创造出汉语中相等 的表现来:诸如 “唯唯诺诺汉”(yes-man)、“颔颐点头人” (nod-guy)、“无知即是福”(ignorance is bliss.)等,准确 贴切、生动传神。
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 迻译,令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
•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 皇子问克敌之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 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 • 第二句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 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示出言者的洒 脱; • 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
钱先生的翻译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 1、是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 界。 • 2、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 国学研究。 • 3、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 • 4、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 树立人格上的榜样。
主要著作
• • • • • • • • • • • • 1941 《写在人生边上》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2005 《宋诗纪事补订》
钱钟书的翻译思 想和成就
• *人物简介 • *翻译思想 • *翻译成就
人物简介
•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原名仰先,字哲良,字 默存,号槐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 大学就读,曾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 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 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 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 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 甚至冠以“钱学”。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