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详解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忠实原意: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表达和情感。
通顺易懂:翻译应该通顺易懂,避免生硬、繁琐、拗口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文字精炼:翻译应该精简语言,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冗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美感再现:翻译应该追求美感再现,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摘要:钱钟书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切磋琢磨,仔细推敲,发前人之未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翻译思想,把“诱(或媒)”、“讹”、“化”三者建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揭示了翻译的基本过程,使我们能从本土翻译理论中更直接、更形象和更亲切地认识到翻译所起的作用、翻译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及其翻译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作为其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的“化境说”作为其翻译思想的集大成,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没有给后学留下太多的有关翻译理论的著作,其翻译美学的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
然而这些宝贵的理论财富却是我国翻译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如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文拟从钱钟书的“诱(或媒)、讹、化”入手,通过阐释其内涵,探讨从中得到的对翻译问题的启发和思考,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一、钱钟书“诱、媒、讹”翻译思想的内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就翻译的过程、标准及其本质特征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理论,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的翻译美学思想。
在文章一开始,钱钟书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借古人之语,由此延伸出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 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 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 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 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 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 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 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 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 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
翻译思想
•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 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 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 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 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 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 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 远影响。
2)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 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 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 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钱钟书继承并发展 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 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钱钟书凭借 惊人的语言才华,将看似不可能直译的地方创造出汉语中相等 的表现来:诸如 “唯唯诺诺汉”(yes-man)、“颔颐点头人” (nod-guy)、“无知即是福”(ignorance is bliss.)等,准确 贴切、生动传神。
钱先生的翻译给予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钱钟书的翻译主张
钱钟书的翻译主张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和文学家,他的翻译主张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主张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力求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为了符合读者的口味或文化背景而刻意添加或删除内容。
他认为翻译不应该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传递”。
因此,翻译者应该注重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尽量不添加自己的意见和评价,让读者可以体验到原著的风格和气质。
此外,钱钟书还主张翻译应该注重语言的美感和韵律感。
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力求让译文与原文一样具有优美的语言韵律和节奏感。
钱钟书还注重翻译的文化价值,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把文字翻译过来,还要传递
原著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精神内涵,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著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强调了翻译的忠实和准确性,注重语言美感和韵律感,以及传递文化价值。
他的翻译理念在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许
多翻译家学习的典范。
钱钟书 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
---英语1093 华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 “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 不可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 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 尽管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 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 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 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 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 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 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 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 译 , 未 意 有 忘 不 言 达 , 而 能 信 者 也 。 索 难 人 解 则 得
惯用法障碍
• 惯用法障碍突出体现在格言、谚语与成语等惯用语的 翻译方面。格言、谚语和成语都是语言历时形成的产 物,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才流传、确定 下来。它们以简洁易记的形式揭示了人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反映出的不仅有独特的品质,而且具有跨越 时空的普适性;同时它们又言简意丰,是语言惯例规 范体现得最充分的例证,背后往往有一个故事表明其 来龙去脉,并与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联,最能代表 一种语言的风格和意蕴。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 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 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 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点,翻译起来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的 “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 微妙,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 妙;有时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 手拈来,却准确传神。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意义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对于现代翻译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翻 译的本质和目的,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应用
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原文的理解 和把握,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 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通过深入研 究和应用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可以推动现代
重视语境
钱钟书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文应符合原 文的语境,避免歧义和误解。
修辞考究
钱钟书注重译文的修辞,力求使译文语言优 美、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03
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国翻译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后来 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VS
文化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中的 文化因素和语境,认为翻译应当考虑到文 化差异和语境意义。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 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结构,认为这些是传达 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基础。
与其他著名翻译家的比较
傅雷
傅雷强调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认为译文应当像行云流水一般。而钱钟书则更注 重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认为这些是传达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前提。
文艺学派
传统文艺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认为译文应当尽量贴近原 文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翻译理论的比较
功能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学派强调译文的 功能和目的,认为翻译应当根据译文的 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钱钟书则认为翻 译应当尽量忠实于原文,反映原文的思 想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西翻译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全球翻译理论的共同 发展。
钱钟书翻译理论
• 二、“讹”: • 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 三、“化”:
•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 于“化境”。
• 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 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 点,翻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 思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 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 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准确 传神: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 脚踏两只船。 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 苦尽甘来。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 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 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 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 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
钱钟书翻译讲义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
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化境”作何理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
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以极简省的语言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8:549〕。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变化
确性和语法的通顺性
3 考虑文化背景
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 的考虑,保持原著的 文化色彩和风格
翻译实践
1
代表作品
钱钟书的翻译代表作:《红楼梦》、《时间的朋友》等
2
艺术价值和美感
钱钟书的翻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语言美感
3
影响他人
钱钟书的翻译深受读者喜爱,广泛传播并影响了后人的翻译实践
总结
重要指导意义
《钱钟书翻译思想》PPT课件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翻译界的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简介
钱钟书的身份
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翻译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 Nhomakorabea思想1 根据原文风格调整 2 注重准确性和通
顺性
翻译要根据原文的风
格和特点进行调整和
翻译要注重词汇的准
钱钟书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 想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学习借鉴
钱钟书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影响,是 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共57页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7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 翻译思想ppt课件
惯用法障碍
• 惯用法障碍突出体现在格言、谚语与成语等惯用语的 翻译方面。格言、谚语和成语都是语言历时形成的产 物,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才流传、确定 下来。它们以简洁易记的形式揭示了人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反映出的不仅有独特的品质,而且具有跨越 时空的普适性;同时它们又言简意丰,是语言惯例规 范体现得最充分的例证,背后往往有一个故事表明其 来龙去脉,并与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联,最能代表 一种语言的风格和意蕴。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 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 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 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点,翻译起来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的 “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 微妙,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 妙;有时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 手拈来,却准确传神。
文 识风 以 达 者格 尽 而 犹以 信 不 多出 ,
信 ;, 而
பைடு நூலகம்
者 信斯 雅
有之之非 2
钱钟书坚持席勒提倡的“内容尽化为形式”。 既注重诗的语言形式的具体性,认为语言皆 有声有义,同时也承认诗的思想感情方面存 在言外之意,并将二者纳入一个对立统一体。 如他将“One white-empurpled shower of mingled blossoms”译作“紫雨缤纷落白 花”,格律谐协,意境优美,处理精当。他 还将17世纪诗人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 的一句诗“Then peep for babies, a new Puppet play,/ And riddle what their prattling Eyes would say.”译作:“诸女郎 美目呢喃,作谜语待人猜度”,并称许这两 句诗堪与洪亮吉“与我周旋,莫斗眉梢眼角 禅”相媲美。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与翻译思想
•
翻 明 清佛译末朝经史清末翻上初年译曾的的有西西三学学个翻翻重译译要阶段,促毕文其达使生里是、从申在翻雅事述《译,西了天理这方他演论标社在论与志会翻》着实科译序信践学中中达得翻遵提雅到译循出翻的的很了译严原大译理复则事发论在,三展在几尤难:历篇:经信序、
青
千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之上,汲取与创
衣
新后形成雏形。
• 支谦《法句经序》: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 `佛 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令易晓勿失 厥义 ,… …。’(“雅”源此。)座中咸曰: 老氏称: ‘美言不 信 ,信言不美’ ; …… 今传梵义 ,实宜径达。 (“信”和“达 ”均源于此。)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因顺本旨 ,不加文饰。”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 严复译《天演论》: “译事三难: 信、达、雅”。
• 严复先生曾指出:按照原文的义旨和风格进行翻译,这就 是“达”和“雅”,同时也是“信”。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
现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产生了深远
青
的影响。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但钱钟书先生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 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 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三者的辨证关系。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信达雅” 理论之渊源
• 中国翻译史,有文字记载, 始于周, 据《礼记·王 制》 记载: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周管翻译叫舌人。此后, 直至佛教传入前, 翻译并不 是广泛存在。佛经传入后,译者在“译” 字前加“翻” ,成为“翻译” 一词 , 一直流传至今。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台词版)PPT课件
• 钱钟书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 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 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 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 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 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 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青
千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之上,汲取与创
衣
新后形成雏形。
12
• “信达雅” 翻译理论, 源于古代, 成于近代, 在翻译史上 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不断的继承与出新中逐步走向成 熟,这个进程始终没有停顿过。
• 探讨“信达雅” 翻译理论的渊源, 演进与发展,目的就是 为了解历史,把握精髓,促进翻译理论实践工作的发展。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 腊文、西班牙文等。
3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 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 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 以“钱学”;他被称为民国第一才 子;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 有一女钱瑗。
(1910.11.21-1998.12.19)
翻译思
1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文学作品与翻译作品 三、翻译思想 四、总结
2
一、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 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 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钱钟书的主要翻译思想
The end……
——
钱钟书的主要翻译 思想
钱钟书先生简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 钱钟书 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 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 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 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 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 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 华大学时,数学仅得 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 英文更是获得满分, 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 年大学毕业。 年和作家、 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年大学毕业 年和作家 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 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 年回国。 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 年回国 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所谓“ 钱钟书说: 所谓“讹” , 钱钟书说 “ 一国文字和另一 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 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 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 而且译者 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 同。” 所 以, 译 文 和原 作 之间 总 有 “失 走样”的地方, 真”和 “ 走样”的地方 在意义理解或语气 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也就是说, 翻译中, 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也就是说 翻译中 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 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 , 如果所 阅读的译文质量不高, 阅读的译文质量不高 就不能吸引读者去阅读 原作, 同时, 也破坏了原作的名誉。 原作 同时 也破坏了原作的名誉。 “讹”也 表明: 翻译既是“发现之杖”又是“ 表明 翻译既是“发现之杖”又是“发现之 障” 。
钱钟书翻译思想
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于语言文字定下不同的条件, 作不同的要求。〞 从目的看,学术著述既不同于 普及读物,与小说等文学创作也大相径庭;从对 象看,“作者选择了什么读者,什么层次的读者, 他的语言便随之而变化。〞从内容看,钱钟书在? 管锥编?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用文言行文, 直接深入到古人的语言天地里去,省却古汉语今 译的麻烦,况且许多篇章谈论字的构造本身,繁 体字写作简体、文言转换为白话后这种讨论将无 法进展。因此以诗话方式衡文谈艺,探讨古代文 化典籍,以典雅文言行文不仅是可以承受的,而 且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另一方面,穿插其间 的外语引文以古典作品或理论为主,用文言翻译, 既符合原作原貌,又与上下文的汉语行文一致, 更是无可厚非。如: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顿! 五 六七八,政府倒塌!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 解难分。
?管锥编?产生年代的严酷政治风气及作者 的高龄都不允许像一般论文写作那样铺展详 论。钱钟书自己也成认:“?管锥编?……采 用了典雅的文言,也正是迂回隐晦的‘伊索 式语言’〔Aesopian language〕。〞钱钟书在艰 辛的物质条件和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坚持在 思想层面关心学术与科研,表达了一种恢宏 的悲悯情怀。其开创性奉献之一表达在?管锥 编?,它激起学界的浓厚兴趣,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制和开展进程。
一些照字面生硬翻译会引起歧义的句子,钱 钟书也一样处理得游刃有余:
•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先王千古,新王万寿。
钱钟书翻译思想
”“讹”“化 “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诱”
翻译在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 翻译在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识外 国文学。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国文学。所谓“ 钱钟书认为, “媒”。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 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翻译是 居间者” 联络人” 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 外国作品, 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
我们的看法
我们赞成化境论和神似论。 我们赞成化境论和神似论。翻译时不能过于 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而要精读熟读原文, 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而要精读熟读原文, 把握好原文的意义风格。 把握好原文的意义风格。翻译不仅在于形似更 在于神似。 在于神似。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思维方式 的很大不同, 的很大不同,翻译最好保留原作的精神和美感 特征。努力做到形神兼备传神达意。 特征。努力做到形神兼备传神达意。
小结
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却又给认识世界的制造了最大的 障碍; 障碍;我们常常把语言上的障碍转化为观念上与行为上的 障碍。因此, 翻译”是对文化的“沟通” 文化的“ 障碍。因此,“翻译”是对文化的“沟通”、文化的“对 便有了特殊的意义。钱钟书用“ 话”便有了特殊的意义。钱钟书用“诱”、“讹”、“化” 三字高度概括了翻译的性质,功用, 三字高度概括了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 最高境界,并以次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 最高境界,并以次指导翻译工作者“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 严格执行翻译的任务( 林纾的翻译〉)。其评论在当代 严格执行翻译的任务(〈林纾的翻译〉)。其评论在当代 中国译学界独树一帜。 中国译学界独树一帜。 同时, 同时,从钱钟书对翻译思想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深 知他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 知他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这种思想为当今全球 化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 的思路。译文是语言文化灵魂的传递,好的译文是“ 的思路。译文是语言文化灵魂的传递,好的译文是“发现 之杖” 而差的译文却是“发现之障” 之杖”,而差的译文却是“发现之障”。
钱钟书
简述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一、“诱”:翻译在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识外国文学。
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在此,语言的作用就是工具,然而,同时语言也是一种障碍。
当人们没有掌握该种语言体系时,这种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对于我们就是“隔壁之烛”,朦朦胧胧,无法理解。
二、“讹”: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讹”也表明:翻译既是“发现之杖”又是“发现之障”。
译文是引领读者进入另一语言文化的助手,然而,也可成为认识另一种语言文化的障碍。
在翻译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作品时,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还在于有些译者在翻译时把对另一语言中的一、两个“词语”的把握当着是对该语言文化的整体把握。
三、“化”: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于“化境”。
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译文应该忠于原文,保存原作的风格。
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上文所述的“将一国文字转化成另一国文字”;化即是归化(adaptation)将外文用自然而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化即是“化境”,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这与付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以译莎士比亚闻名遐迩、成绩卓越的朱生豪的“保持原作之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钱钟书对“信、达、雅”三字作了精湛的评论。
他深入探讨了“信、达、雅”三者的辨证关系。
“信”是最重要的,其中也包含“达”与“雅”。
达是“信”的必要条件,译文没达到“达”就不可能忠于原作;而“雅”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化”的意思。
钱钟书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三者的辨证关系。
五、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作品
• • •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 吉可德>引言》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 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 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 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 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 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 发甚少。
• 1966年,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
• •
•
•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9年 六十九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 局相继出版 1991年 八十一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 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 他谢绝拍摄。 1998年 八十八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 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 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 青 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衣
主要文学作品
• • • • • • • •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猫》(讽刺小说) 《人· 兽· 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青 《七缀集》
钱钟书
“化境论”的翻译思想
一、生平简介 二、翻译作品及理论 三、译作欣赏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 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 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 腊文、西班牙文等。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一、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 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 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 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 风景。 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 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 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 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 的高雅风格。
生平简介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 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 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 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 女钱瑗。
• 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祖籍是江苏无 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 叔父钱基厚(钱孙卿)。 • 1929年 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1932年,22岁在清华大学结识杨绛。1933 年毕业,与杨绛订婚。(龙虎狗“三杰” 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 禺,龙则是钱锺书) •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 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 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 • 1947 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 青 版公司出版。 衣 • 1949—1953年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衣
《管锥编》
• 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传世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三联书店版近130万 字,是钱老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 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 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 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 • 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 其间多有新说创见,皆发前人之覆者,颇能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 时之豪杰。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 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 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青
衣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 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 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 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 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钱 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的正面就是 ‘达’。”“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 ‘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雅”并不是润 饰美化。 青
青 衣
译文赏析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 稍忘苦痛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青 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