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研究进展

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研究进展
1 9 ( 1 ) : 4 7 49 - .
[2] 宋 渊 , 李盛华 , 何志军. 骨 碎 补 含 药 血 清对 成 骨 细胞 增 殖 、 成 骨 的
影响 [ J ] . 中 国 骨 质疏 松 杂 志 , 2 0 1 4, 2 0 ( 2 ) : 1 2 5 - 1 2 9 . [3] 张镝 , 贾志杰 , 田永 利 , 等. 骨 碎 补 总 黄 酮 与柚 皮 苷干 预 股 骨 干 骨
( 3 7 ) : 6 9 4 7 69 - 5 0 .
[ 1 6 ] 黄 云英 , 张德 芹 , 沈 丽, 等. 骨碎 补 外 用 对 环 磷 酰 胺 致 小 鼠 斑 秃 模
型的影响[ J ] . 天 津 中 医药 , 2 0 1 2, 8 ( 4 ) : 3 7 5 - 3 7 7 .
中炎 性 因子 表 达 的 影 响 [ J ] . 中 医正 骨 , 2 0 0 7, 1 9 ( 2 ) : 1 — 3 . [7] 陈元 良, 张寿 , 钟海波. 骨碎补总黄酮对骨性关节炎血清 I L - 1 、 I L -
[ 1 9 ] L o n g M, S mo u h a E E, Q i u D, e t a 1 . F l a v a n o i d o f D r y n a r i a f o r t u n e i
活性 的 抑 制 作 用 [ J ]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 2 0 0 8 , 2 6(1 0) :
21 9 5 .2l 9 6 .
T GF - B l表达 的影 响 [ J ] . 中医正骨 , 2 0 0 1 , 1 3 ( 5 ): 6 - 8 .
[5] 尹文哲 , 徐展望 , 王利 , 等. 骨 碎 补 总 黄 酮 对模 拟 失重 下 共 育 骨 细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科园 月刊
I 1
i 毫 业 研究 黾 哪艽
针刺镇痛晌坝代酮究进展
王允娜 邱连利 / 肃省 中医学校 甘
[ 摘 要 ]针刺镇痛 是指运用针刺 的方法 防治和治疗疼痛 的一种方法。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 的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觉和痛反 应两个成分。 目前有不少 学者致力于研 究针刺镇痛 的机理,笔者对近十年 的相关文献进行 了 整理。
[关键 词 ]针刺镇痛 研究 中医理论 医学 神经
中医理论 针刺治 疗疼痛 可 以追溯到 秦汉 时期 , 《灵枢 ・ 刺节真 邪 》 日 : 用针之类 , “ 在于调气。” 《素问 ・ 宝全形论》日:“ 凡刺 之真 , 必本 于神 。” 《 枢 ・ 灵 九针 十二 原 》日 :“ 以微针 , 欲 通 其经 脉 , 调其血 气 。” 由此 可知 , 刺具 有调气 和治 神的功 能 , 针 因而 具有 较好 的镇 痛 作用 。针 刺之 调气 , 即调 和气 血 。一 方 面在 于调 节气 血 的运 行 :气 为血 之帅 , 血为气 之 母 , 行则 血 气 行, 气滞则 血瘀 , 刺可 以使 气 血运行 正常 , 针 则血 瘀除 , 经脉 通 故日 “ 通则 不痛 ”; 一方 面针 刺可 以调节 脏腑 经络气 血 的盛 另 衰,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使阴阳平衡 、气血旺盛 , 脏腑经络得到温 煦濡养 , “ 则 荣则 不痛 ”。明代 ・ 武在 《 灸聚英 》中曾日 : 高 针 “ 龙摆 尾气 交 流 , 苍 血气 奋 飞遍 体周 。任 君疼 痛诸 般 疾 , 一插 须臾 万病休 ”。 这是 对针刺 镇痛 的效应作 了极 为形象 的描述 。 二 、现 代医学对 针 刺镇 痛 的认识 ( ) 代 生理 学对 针 灸镇 痛 机理 的研 究 例 有 以下 几个 一 现 , 观点 : 1 、针 灸 能激 活脊 髓 后 角胶 样 物质 内神经 元 , 抑制 疼 痛 的 传导 , 提高 了痛阈 ; 2 、针灸 启动 了 中枢 下行抑 制 , 内啡肽增加 ; 3 、针灸 产生损 伤性 电流 , 断痛感 传导 。 阻 同时改变 植物 神 经兴奋性 , 疼痛局 限 ; 使 4 、针灸使痛 阈上升 , 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 还 递质 X2 氨基丁酸 (A A 增高 , G B) 抑制缰核活动水平 , 提高痛阈 起到镇 痛作用 ; 5 、针 灸 能改 善局 部 组 织 的血 液微 循 环及 淋 巴代 谢 , 除 排 致痛物质 , 到镇痛 的作用 ; 达 ( ) 刺镇痛 的神经 化学 机制 : 二 针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 ( C 一 )是 目前 发现 最 强的 内源性 抗 阿 CK8 片物 质。许 多资料 指 出 ,在 整体动 物行 为或 中枢痛 反应神 经元 电活 动 的水 平上 ,腹 腔 、脑 室或 蛛 网膜 下腔 注 射 C K 8本身 C一 对 大 鼠的痛 阈没有 明显 影响 ,但能 选择 性对抗 电针 或吗 啡的镇 痛 作用 。徐满 英 等通 过实验 ,进 一步 证实 , C K 8的抗 电 C一 针 镇痛作 用 在 中枢 痛反 应神 经元 电活动 和整体 行为 反射水 平上 是 协 同一 致 的 ,而且 尾核 中 P N 和 PN 的电 活动作 为 观 察疼 E I 痛 和镇痛 指标 是确 实可行 的 。杨 东 晓 等通 过实验 证 明脑室 注 射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能 同时对抗 电针 对痛 奋神经 元或 痛抑 制神经 元 和甩尾 潜伏 期 的镇 痛 作用 ,且八 肽胆囊 收缩 素 的抗 电针 镇痛 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 同一 致 的;近年 来 , 多资料 表明 电针可促 进 内源性 阿片肽 的释放 , 许 所以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针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抗内源性 阿片肽镇痛作而实现的。提示 ,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 量或阻断束旁核中胆囊收缩素受体可以提高临床针刺的痛疗效 以及 束旁 核 中痛兴奋 神 经元 和痛抑 制神 经元 电活动作 为 观察疼 痛 和镇痛指 的影 响 三

中医针灸疗法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中医针灸疗法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中医针灸疗法的效果与机制研究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且应用广泛。

针灸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一、针灸疗法的效果针灸疗法在治疗各类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首先,针灸疗法在疼痛管理方面表现出色。

针灸通过刺激身体内的特定穴位,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脑啡肽等,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此外,针灸还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过敏性疾病等免疫相关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针灸对于改善精神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针灸疗法的机制研究针灸疗法的疗效离不开其独特的机制。

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揭示针灸的治疗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研究发现,针刺穴位能够激活脑干和脊髓内的神经调节中枢,释放多种神经递质,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疼痛感受。

此外,针灸还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于调整内分泌失衡引起的激素紊乱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针灸的治疗效果与针刺穴位选择密切相关。

中医经典中提到了大量的经络穴位,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器官和病症相关。

针刺特定穴位能够调节相关脏器的功能,通过神经网络和体液传导途径来传导治疗信号,改善疾病症状。

因此,准确选择穴位对于针灸疗法的疗效至关重要。

此外,针灸还与体液动力学的调节有关。

研究发现,针刺穴位能够改变周围血流量、微循环和血液成分的组成,从而促进病灶周边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

这种改变体液动力学的作用对于炎症、创伤等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疗法的机制研究还涉及到基因的调控。

一些研究指出,针灸刺激能够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

这一发现为针灸治疗特定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然而,基因调控的机制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深入探讨。

三、总结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治疗机制。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 神经 一血管功能 障碍所致 的头 痛, 具有 周 期性 、 反复发作 的特 点 , 历来被 医家视为 疑难病 症。近年来 , 针刺治疗偏头痛在 临床广泛应 用 , 取得较 好的效果 。现将 其
针 刺 治 疗 偏 头 痛 的作 用 机 理 及 临 床 研 究 进 展综 述 如 下 。
阔前景 , 并提 出存在的 问题、 争议及改进意见。
关 键 词 : 头痛 ; 灸 ; 用机 理 ; 偏 针 作 临床 研 究 ; 进展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 R 4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24 (0 10 —0 7 — 0 1 0 — 3 9 2 1 )3 0 6 3
针 刺 可调 节 脑 血 管 的 收 缩 与 舒 张 , 而 呈 现 出 一 种 双 向 良性 从 调 整作 用 _ 。 7 ]
综 述 了近 年 来 针 灸 治 疗 偏 头 痛 的 临 床 机 理 和 研 究 进 展 , 阐述 了针 灸治 疗 本 病 的 方 法及 疗 效 , 确 了针 灸 治 疗 的 优 势 及 广 明
志 ,0 6 2 ( ) 1 6 2 0 ,8 6 :7 .
[ 5杨华元 .艾 灸疗法 的 生物 物理 机制 初探 [ ] 中 国针灸 , 90 1] J. 19,
l 1 : 7 O( 0) 1 .
[ 6 吕荣 .艾熏治疗指 ( D头炎 30例临床观察 和实验研究 厂 ] 中 1] h 0 J.
1 针刺治疗偏头痛 的作用机理 1 1 针刺 的镇痛作用 . 内源性 阿片肽是存在于人体脑 、 神经 末梢 的吗啡样作用 物质 , 是机 体 内产 生镇痛效 应的主要 物质 之一 。实验证 明针刺 能加 速大 鼠体 内 内啡肽 和脑 啡肽 的合 成 , 强内源性 阿片肽 的活性 或激 活内源性 阿片肽能神 经元 增 释放阿片肽 , 使脑 内阿片肽的含量增高 。另外 , 痛神经网 ] 疼 络学说的 f I P T 研 究表 明 , 内存 在调控 疼痛 的相 MR 和 E [ 脑 应脑 区, 尤其是前额 叶皮质和 扣带 回皮 质在疼 痛信号 的传导

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针灸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中,针刺疗法作为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适应症广泛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其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针刺疗法,是一种典型的中医治疗手段,除了作为中医针灸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外,它还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针刺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经络,刺激穴位,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例如:1. 针刺疗法可以用于各种疼痛疾病的治疗,例如头痛、腰痛、关节炎等。

2. 针刺疗法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例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

3. 针刺疗法可以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总体来看,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所具有的优点是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安全性方面都经受了时间、实践的检验。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三、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针刺疗法的研究在中国更是历史悠久,以前的研究都是基于经典著作。

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针刺疗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1. 针灸治疗疼痛的分子机制研究过去研究认为,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例如内啡肽、脑啡肽等),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然而,原始的机理解释没有办法解释这些化学物质如何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最近的研究表明,针刺不仅会诱导神经递质、神经激素和生长因子表达,而且会调节一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对疼痛的抗性。

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在新疆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通过针刺可以调整免疫细胞的分泌和功能,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

此外,在长期自然灾害和慢性疾病治疗中,针灸疗法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降低患者的贫血风险。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宁教授、医学博士针灸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体系,是中医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

其特点是:针灸对多个功能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调控效应,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

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其机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从而关闭了伤害性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闸门。

也就是说,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镇痛效应。

针刺引起全身各部位的镇痛效应,是因为针刺激活了机体的抗痛系统。

只有较强的针刺激,在Aδ类或/ 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时,才能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并在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已观察到了明显的广泛性镇痛作用,从而揭示了局部与全身性镇痛作用的机理。

2、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人类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针灸对这些疾病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

由于这些疾病的表现大多以数个脏器或多个功能系统受损,针灸经络的特异性联系不很明确。

因此,针灸经络的作用还涉及到整体非特异调节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海洛因依赖者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

在女性患者,99.8%月经异常,尤以闭经或周期延长为多见。

海洛因依赖者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特异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整其免疫功能,对海洛因依赖女性患者药物戒断和月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经、穴—脏腑相关机制的研究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常可在穴区皮下触到结节状或条索状物,这些现象常与内脏的某些病理变化有关。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而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其中,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疗法具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使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针刺对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一、理论分析针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周围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血液循环中风病人因患中风而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而出现痉挛性偏瘫,这种情况下,针刺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从而促进功能的恢复,减少痉挛性偏瘫的发生。

2. 祛风活络中风是以血液循环障碍为表现,常常会导致体内湿气、瘀血、风邪等因素的侵袭,从而使病情加重。

针刺可以祛风活络,消除体内的湿气、瘀血等因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目的。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等方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针刺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增加神经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二、实践应用1. 主要穴位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要选取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如 "四神聪、天柱、大杼、肩井" 等穴位。

其中, "四神聪" 穴位是活动头面部肌肉的重要穴位,能够改善面部偏瘫;"天柱" 穴位主要起到舒筋活络、通窍开窍的作用;"大杼" 穴位主要用于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营养经络,调整肌肉张力的作用;"肩井" 穴位主要用于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

2.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一般采用加减法,根据症状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比如,对于面部痉挛性偏瘫,可以采用扎针、电针、灸针等方法;对于上肢痉挛性偏瘫,可以采用刺络、刺穴、刺跳、贴敷等方法。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疾患。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机理和研究进展,阐述了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及疗效,明确了针灸治疗的优势及广阔前景,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争议及改进意见。

标签:偏头痛;针灸;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进展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头痛,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症。

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1.1针刺的镇痛作用内源性阿片肽是存在于人体脑、神经末梢的吗啡样作用物质,是机体内产生镇痛效应的主要物质之一。

实验证明针刺能加速大鼠体内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合成,增强内源性阿片肽的活性或激活内源性阿片肽能神经元释放阿片肽,使脑内阿片肽的含量增高[1]。

另外,疼痛神经网络学说的fMRI和PET[2]研究表明,脑内存在调控疼痛的相应脑区,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皮质在疼痛信号的传导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针刺对脑部的血液循环的双向调节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能扩张椎-基底动脉,使血管弹性增加,血流阻力减少[3]。

刺激人迎等穴后血流异常情况均比针刺前有改善[4];局部取太阳、头维、率谷,使针感直达病所,可起到调节神经紧张状态、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5]。

针刺能有效影响头痛发作期和间歇期的脑血流异常状况[6],这可能是针刺缓解偏头痛发作的作用环节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可调节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从而呈现出一种双向良性调整作用[7]。

1.3针刺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调整脑能量代谢人体内分泌系统对偏头痛的发作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时人体内5-HT含量下降,血浆中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比例失调。

实验证明,针刺太阳、阳陵泉等穴能减少5-HT的含量,迅速改善脑血管平滑肌舒张与收缩功能。

另外,针刺能调节偏头痛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代谢,纠正平衡失调[8]。

针刺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

针刺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

针刺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针刺治疗是中医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疗法。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这种治疗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但实际上,针刺治疗已经有着近3000年的历史,从未被中断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不仅在心理上有正面影响,而且在生理上也有独特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针刺治疗进行深入探讨。

针刺治疗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产生疗效的原理并不是神秘和玄妙的。

相反,尽管仍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大部分研究都同意针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

第一,针刺可以改变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活动。

这是很多现代针刺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医师基于的科学原理。

当我们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时,疼痛和痉挛经常会引起神经和血液系统的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针刺可以通过定向刺激机体的神经和微循环,以重新调整神经和血液的正常循环。

改变血液循环的一个例子是,对肌肉进行针刺时,针刺会引起肌肉发生短暂的收缩和舒张作用,这可以促进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流动,去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第二,针刺可以影响身体激素水平。

在针刺部位的皮肤和肌肉中,存在一些神经末梢,它们可以和身体的反应系统进行交流。

当这些神经受到刺激时,它们会释放一系列的激素和神经传递物质,这些激素和传递物质可以调节身体的自我平衡机制,当出现疾病时,它可以调和身体的内分泌,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第三,针刺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身体的生物电,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人体有许多重要的器官都有产生生物电的能力,比如心脏和大脑。

这些生物电流可以用作一种生物电信号,可以摆脱身体的疲劳状态和治疗慢性疾病。

近年来,一些西方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可以直接作用于身体的生物电中,从而产生某种生物信息,这是它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一种机制。

针刺治疗所涉及到的病症类型针刺治疗在中医的应用历史中具有很多病症类型,特别是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针刺治疗所涉及到的病症类型第一,针刺治疗可以促进肌肉松弛。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部分肢体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

针刺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本文将从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机制、临床疗效以及新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刺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治疗机制1. 促进神经再生中风后引起的偏瘫主要是由于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导致,而针刺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提高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2. 调节神经免疫系统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加,而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的过度,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炎症症状,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3.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能够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受损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加速瘫痪肢体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

二、临床疗效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显著加强康复训练的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一些研究还发现,针刺治疗还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进展针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与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机制。

随着针刺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一、针刺的作用机制
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刺能够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力。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针刺时,刺激穴位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紧张感。

3.缓解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炎症指标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4.改善神经机能: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因痉挛引起的肌肉僵硬和疼痛感。

二、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相关的研究。

1.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一项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的针刺与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肌肉力量和生活质量。

三、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
除此之外,针刺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针刺联合药物治疗、针刺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等。

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的研究进展

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的研究进展

医疗装备2〇19 年6 月第31 卷第 11期!V l e d i r a l Equipment. June. 2019,V〇1.31, No. 11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应漪云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 )〔摘要〕针刺麻醉在当前临床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当前随着中医医院麻醉措施的不断落实和有效应用,需要合理应用辅助手段,满足临床麻醉医学的要求。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存在很多不足,单纯麻醉原理存在很多问题,要合理应用麻醉指导方式以符合要求。

现对针刺麻醉手术临床应用及原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针刺麻醉;手术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丨5〔文章编号〕1002-2376 (2019 )丨丨-0201-02针刺麻醉是当前中医工作人员广泛应用的一种麻醉方 式,作为一种术前的麻醉手段和辅助手段,直接应用在外 科领域中,在当前中国医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针对 临床麻醉医学的实际应用要求,提前进行安全性分析,不 断推广。

现总结了对应的手术原理和概况。

1针刺麻醉的历史针刺麻醉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学者将针刺麻醉这一传统和现代化的医学模式结合,直接应用在肺切除手术 中,取得突出的进步,其进一步应用符合基本要求。

在 2 0世纪70年代和8 0年代期间,针刺麻醉在外科领域的应 用比较普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该技 术的关注逐渐提升。

在当前针刺麻醉医学的合理化应用阶 段,需要确定实验结果和其他方面内容,将针刺复合麻醉 方式合理应用在心脏和颅脑手术中,引起广泛关注,取得 进步。

收稿日期:2019-01-03较大,经N B丨检查将存在一定不足,且图片较暗,且放大 内镜与N B I结合不及B L I与放大镜结合的观察效果,B L I 可在黏膜欠规整的条件下,清晰观察患者体内微血管形态,且与周围黏膜有明确边界线|91。

此外,L C I不仅可促使画 面更加明亮,还可在此基础上,对图像色彩给予特殊处理,便于临床对病灶的筛查与识別:2.3早期结直肠B U对人体血管与其表面结构的对比显示最强,属于放 大观察模式;L C1明度最高,强调图像白色与红色的对比,对黏膜病变的筛查更为精细;B L I_hrig h t不仅可强调人体血 管表面结构对比,还可将图像明亮度提高,利于医师发现 病变|U)|。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中医针灸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并介绍其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中医针灸疗法及其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全身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二、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独特的治疗机制:中医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对某些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2. 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无副作用: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天然疗法,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涉及到多个疾病领域。

例如,在神经内科领域中,针灸疗法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在心血管科中,针灸可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在妇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领域中,针灸疗法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四、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医针灸疗法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脑功能影像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等的应用,为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为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代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不断发展,“理论-实践-理论”的科学形式,近年来针刺镇痛的研究有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针刺镇痛综述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根据对数百项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成果的回顾,提出了针刺镇痛的如下机制:①张吉等认为[1],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的中继站;丘脑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也对针刺镇痛起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有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

②张香桐提出[2],针刺镇痛是来自针刺穴位和痛源部位的传人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相互整合的结果。

③唐敬生等认为[3],丘脑中央下核接受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脊髓背角边缘层神经元的直接投射,丘脑中央下核神经元主要上行投射到同侧前额叶的腹外侧眶皮质,腹外侧眶皮质又发出纤维投射到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部,该处是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关键部位,因此推测丘脑中央下核一腹外侧眶皮质一中脑导水管周围,可能构成一个痛觉调制的通路。

④Biella等运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4],观察针刺足三里和奇泽穴对局部血流的影响。

证实针刺可以增加扣带回的左前方、两侧脑岛、两侧小脑、左侧额上回和额回的血流。

针刺激活的大脑区域与伤害性刺激的大脑区域关系密切。

推论针刺作用使疼痛神经床上的各种神经信息失衡,以修正疼痛的感觉,提高疼痛阈值。

⑤苍白球在电针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吴氏等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的方法[5],探讨苍白球在电针镇痛及兴奋尾壳核镇痛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电针可以延长辐射热引起的缩腿潜伏期,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可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苍白球微量注射红藻氨酸7 d后,电针对辐射热引起的大鼠缩腿潜伏期无明显影响,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对丘脑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亦无明显影响,与毁损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苍白球微量注射生理盐水7天后,电针可延长大鼠缩腿潜伏期,及电针或兴奋尾壳核对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摘要] 针刺镇痛[1]是指运用针刺的方法防治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目前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针刺镇痛的机理,笔者对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 针刺镇痛研究中医理论医学神经一、中医理论针刺治疗疼痛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素问·宝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本于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由此可知,针刺具有调气和治神的功能,因而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针刺之调气,即调和气血[2]。

一方面在于调节气血的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针刺可以使气血运行正常,则血瘀除,经脉通,故曰“通则不痛”;另一方面针刺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 损有余而补不足,使阴阳平衡、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得到温煦濡养,则“荣则不痛”。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曾曰:“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奋飞遍体周。

任君疼痛诸般疾,一插须臾万病休”。

这是对针刺镇痛的效应作了极为形象的描述。

二、现代医学对针刺镇痛的认识(一)现代生理学对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3], 有以下几个观点:1、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 抑制疼痛的传导, 提高了痛阈;2、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 内啡肽增加;3、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 阻断痛感传导, 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 使疼痛局限;4、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递质Χ2氨基丁酸(GABA)增高, 抑制缰核活动水平, 提高痛阈起到镇痛作用;5、针灸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代谢, 排除致痛物质, 达到镇痛的作用;(二)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内源性抗阿片物质。

许多资料指出,在整体动物行为或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水平上,腹腔、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注射CCK-8 本身对大鼠的痛阈没有明显影响,但能选择性对抗电针或吗啡的镇痛作用。

中医针刺作用机理

中医针刺作用机理

中医针刺作用机理中医针刺是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体表特定的穴位刺入细针,借助针刺的机械刺激、化学刺激及生物电刺激,发挥治疗作用。

针刺的作用机理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多重调节,下面将详细探讨其主要机制。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其作用的核心。

针刺刺激可激活体表的感受器,尤其是皮肤和深层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脊髓传递至大脑。

针刺过程中,体内会释放一系列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如内啡肽、脑啡肽等,这些物质能调节痛觉,缓解疼痛,并引起镇痛效应。

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疼痛感知,从而对各种疼痛性疾病产生良好疗效。

针刺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也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针刺能够调节体内激素水平,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

例如,针刺可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体内的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

针刺对其他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胰腺的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体内的内分泌平衡。

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样重要。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研究发现,针刺能够调节体内的细胞因子水平,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

具体而言,针刺能够提高机体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促进白细胞的和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针刺还涉及到局部和全身性的血液循环改善。

针刺刺激穴位后,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量,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给,促进代谢废物的排除。

这种血液循环的改善不仅有助于缓解局部的疼痛和不适,还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全身性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促进体内的自我调节。

在组织修复方面,针刺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针刺能够刺激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

这种作用主要通过针刺对局部血流的调节,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和组织功能的恢复。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作用机制,旨在更好地理解其治疗效果和疗效机制。

1. 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刺激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从而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够增加脑卒中患者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突触形成,提高神经元的再生能力,从而改善足下垂症状。

2. 改善神经功能和代谢:针刺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脑脊液循环和脑组织氧供,从而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症状。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够增加脑卒中患者受损区域的血流量,增加脑氧合和代谢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3. 调节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平衡: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内分泌的平衡,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够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和谷氨酸等,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传导和神经内分泌功能。

4. 抑制炎性和氧化应激反应:针刺能够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卒中后的炎症和损伤,从而改善足下垂症状。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够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氧化应激酶的激活,减少脑卒中患者神经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5. 调节神经网络活动: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控制。

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能够改变脑卒中患者运动网络的连接模式和网络活动强度,提高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神经再生、神经功能和代谢、神经递质和内分泌平衡、炎性和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神经网络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着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

针灸技术现代研究

针灸技术现代研究
实验表明,当白细胞吞噬机能处于低下 状态时,针刺可以使其吞噬作用增强; 当白细胞吞噬机能处于活跃状态时,针 刺可以促使其吞噬作用指数下降。
41
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有人比较多种热补手法(提插补法、捻转补法、 烧山火、努运手法)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 响,结果发现:四种手法均能刺激红细胞免疫 系统的功能增强,而提插补法及捻转补法效果 接近,烧山火手法较好,努运手法最佳;四种 手法均能使巨噬细胞C3b受体活性、脾细胞增 殖反应增强,在增强程度上努运>烧山火>提插 和捻转,故认为努运手法在提高小鼠免疫功能 方面作用最佳。
即针刺刺激量=针刺强度×刺激时间。
3
刺激量研究
实验表明:刺激量大,可起镇静、解痉 止痛、抑制功能亢进作用;刺激量小, 可促进机体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 奋。
4.刺激量的大小还可使人体产生多种反 应,一般有正向反应、负向反应、正弦 曲线反应和不定型反应。
4
刺激量研究
正向反应:是指刺激量及机体兴奋成正比的 关系,如治疗休克须用强刺激才起到升压效 应;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针刺有调整和增强机体免 疫功能的作用。
经实验表明,采用手法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 合谷等穴,可使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 噬指数明显增高,有的可增高1~2倍。一般针 后30分钟开始上升,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 已回降,72小时恢复。
40
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同时针刺 对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也表现出一种 调整作用。
对健康人→冷或热刺激皮肤→末梢血管 收缩反应;
而热补→舒张反应;凉泻→收缩反应。
13
对血管舒缩功能影响
3.补泻不同,大动脉紧张度的变化亦 异。
健康人施补法→血管紧张度下降→将 手法转为泻法→血管紧张度增高;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脑卒中足下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来治疗脑卒中足下垂。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氧供,促进新的血管生成,从而改善脑卒中的血供状况。

针刺还可以通过调节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受体系统和一氧化氮合酶系统来改善脑血液循环。

这些机制的改善可以减轻足下垂的症状,恢复患者的步态功能。

针刺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来治疗脑卒中足下垂。

研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

针刺还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针刺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减少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针刺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治疗脑卒中足下垂。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增加体内多种免疫调节细胞的数量和活性,调节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针刺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加抗炎因子的分泌,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

这些作用可以减轻脑卒中后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恢复。

中医中的针刺技术与疗效

中医中的针刺技术与疗效

中医中的针刺技术与疗效古老而神奇的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针刺技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和演进。

针刺技术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卓越的疗效成为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中的针刺技术与其疗效。

一、针刺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中的针刺技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针刺治疗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人们使用石针进行治疗,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恢复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刺技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系统和理论。

二、针刺技术的理论基础中医中的针刺技术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生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针刺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并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针刺技术的疗效针刺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首先,针刺技术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和组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其次,针刺技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和代谢,提高组织的营养状况,加速组织修复和再生。

此外,针刺技术还具有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

四、针刺技术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针刺技术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针刺技术可以调节胃肠的蠕动,提高消化功能,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针刺技术可以舒张支气管,增加肺活量,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此外,针刺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五、针刺技术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针刺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一般情况下,针刺技术是安全的,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针刺过程中应遵循无菌原则,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其次,应选择合适的针具,并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防止刺伤重要组织或器官。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病情和人群,如儿童、孕妇等,需特别注意针刺的适用与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3陈 雷,郭 义,席 强,李桂兰,郭永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摘 要:总结了近10年国内外有关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做简要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关于针刺手法的作用及其机理应加强规律性、系统性研究,既要宏观把握,又要重视微观研究。

关键词:针刺;手法;机理研究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09)07-0055-03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537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772838;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30672716;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5C B523308。

作者简介:陈 雷(1981-),男,2007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标准化。

针刺手法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是促进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施治原则而确立的相对应的针刺手法。

将有助于振奋人体正气,使减弱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手法,称为补法;将能够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转向平和的手法,称为泻法。

现将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手法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1 针刺手法影响机体各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111 对血液循环系统影响的机理研究杨华元等[1]用不同刺激量参数的捻转手法刺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心肌血管紧张素(Ang )Ⅱ含量的影响。

提示不同刺激量参数的捻转手法可能不是通过心肌Ang Ⅱ的途径发生作用,针刺治疗疾病可影响疾病多靶点和过程的多个环节。

而Ang Ⅱ只是治疗高血压复杂机制的一个指标或环节,针刺对SHR 降压作用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高昕妍等[2]用手针刺激(约2次/s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耳甲区耳穴,认为耳穴的降压作用与迷走神经的激活密切相关,针刺耳甲区通过改变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即激活交感神经电活动而抑制副交感神经的电活动,以降低大鼠血压,此降压效应与迷走神经功能与结构的完整密切相关。

112 对免疫调节影响的机理研究刘智斌等[3]以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的足三里穴,发现补法针刺足三里穴可显著提高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 BMC )的ST AT 5mRNA 基础转录水平和ST AT 5与特定DNA 的结合能力。

提示补法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有细胞因子及JAK /ST AT 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但影响ST AT 5mRNA 转录水平及DNA 结合的原因并不明了。

董善京等[4]对内毒素致热模型大鼠施以提插、捻转、透天凉、提运手法。

提示四种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造模大鼠血清溶菌环直径。

溶菌酶(LSZ )是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重要体液因素,是广泛存在于正常体液和各种分泌液及嗜中性粒细胞内的一种小分子碱性蛋白质,血清中的LSZ 来源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所致,LSZ 能水解细胞壁中的粘肽分子,使细菌溶解,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的向愈,从而起到良性调整作用。

113 对泌尿系统影响的机理研究傅云其[5]用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

分析了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的机理:支配膀胱的神经有盆神经、阴部神经、腹下神经3种,腹下神经对排尿无明显作用,而膀胱为肌性中空性器官,所以膀胱的平滑肌(即逼尿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缓慢性,节律性的活动,紧张性的收缩等特点。

因此,给予膀胱壁较强、较短的针刺刺激后,使逼尿肌的肌细胞发生了即时性的膜电位变化,促使平滑肌收缩及内膜黏膜皱襞的形成,从而促使了排尿。

若在上述基础上再给以较持久的刺激(或电针刺激),则会使平滑肌产生较大的短缩性,并使平滑肌产生频率较大的慢波节律,这样就不利于膀胱平滑肌紧张性的收缩和内膜黏膜皱襞的形成,从而不利于膀胱排尿。

陈跃来[6]对膀胱经俞穴、募穴与合穴施以不同针刺手法(电针、捻转手法),对尿道综合征患者的膀胱容量影响进行评价。

认为其机理除・55・针灸临床杂志2009年第25卷第07期了基于经穴与脏腑相关性途径外,穴位的神经生理结构是这种特异性的现代医学基础,肾俞等穴位下神经的传入支配与膀胱、尿道的神经支配有一定程度的重叠,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调节膀胱、尿道功能。

114 对消化系统影响的机理研究郭永明等[7]用不同针刺手法观察对醋酸型胃溃疡大鼠溃疡指数及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发现热补针法(郑魁山教授创立的一种针刺手法)降低溃疡指数及升高血清胃泌素的作用优于捻转补法,认为不同手法具有不同的作用,针刺足三里、中脘穴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G细胞、脑、垂体合成释放胃泌素,因而血清中胃泌素含量升高。

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溃疡区刺激胃肠蛋白质、RNA、DNA合成,同时针刺还可以刺激胃窦运动、加速胃排空,从而促进溃疡修复。

郭永明等[8]用热补针法观察对胃溃疡大鼠胃窦粘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有效地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的侵害,促进溃疡尽快愈合,且热补针法的作用优于捻转补法。

认为可能是不同的针刺手法引起穴下感受器产生兴奋的性质、强度不同,兴奋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整合后使机体在多系统、多器官,通过多种途径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由于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反应及其机理研究211 不同针刺手法的运动力学及其对皮肤阻抗影响的研究丁光宏等[9]用力矩微型传感器系统对均匀捻转、均匀提插、捻转补法、捻转泻法、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等6种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实验发现:同一施针者采用不同手法或同一手法在新鲜猪肉和人活体运针时,针体上的力无论是波形还是数值都有较大差异。

认为在人活体上的施针过程与生命的主动活动(如肌肉收缩等)密切相关,同一手法的针体受力过程是具有相同规律的。

高明等[10]研究手针(捻转手法频率约为120~140次/分)和电针对急性游泳运动大鼠骨骼肌肌浆网Ca2+含量、Ca2+-ATP酶活性的影响,认为捻转手法可以提高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在急性运动中,肌肉收缩时,肌浆网释放Ca2+,胞质内Ca2+急剧升高,运动后肌肉舒张时,肌浆网的Ca2+-ATP酶分解消耗ATP,主动摄取胞质内Ca2+,胞质内Ca2+又恢复到原水平,维持细胞内Ca2+动态平衡,从而发挥针灸增强运动能力、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王凌等[11]观察频率的变化对提插、捻转手法应力分布及能量在软组织中的耗散,发现捻转能量耗散在低频区变化敏感,高频区趋于定值,提插能量耗散在某些频率点上出现周期性无穷大。

认为针刺手法的作用首先是一个力学过程,进而引起人体软组织的应力、应变,因没有考虑到活体肌肉收缩等主动变化,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

张 等[12]观察提插与捻转手法刺激内关穴对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的影响,发现针刺后各手法组皮肤阻抗基本变化趋势均为降低。

认为组成人体的细胞之间都有间隙,这个间隙中充盈着组织液,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就有“通”的问题,通的反面就是阻力。

阻力就成了描述通道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

在这个低阻通道中,针刺可对循经低流阻通道进行调整,使其流动阻力减小,具有“疏通经络”的含义。

212 不同针刺手法对局部皮肤温度影响的研究王彩虹等[13]观察不同刺激参数(大、中、小刺激量)的捻转手法对机体皮肤温度的实时影响,认为实验所采用的中、小刺激可能是属于低频率刺激范畴,在留针期间及起针后引起反射活动反复进行的放电数逐步减少,从而使副交感神经兴奋,乙酰胆碱含量增高,则外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能量代谢加快,皮温升高;而大刺激量捻转手法则可能是介于高、低频率之间的一种刺激,故未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皮温升降效应。

孟智宏等[14]以脑梗死鼠为实验模型,捻转提插、雀啄手法刺激后检测出血液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能荷水平明显升高,ATP酶是影响基础代谢下产生热能的主要酶,酶促释放的能量除用于机体生理过程外,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

因此,针刺可通过调节血液中ATP的含量来改变生物体表温度。

213 不同针刺手法对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影响的研究Langevin H M[15]对18只鼠被随机的施予不同的捻转圈数(8~64)和捻转幅度(180°~720°),通过对成纤维细胞体的横断面进行测定发现:双向捻转时成纤维细胞有大范围的细胞扩散和板状伪足的生成,双向捻转对成纤维细胞体横断面区域有显著的总体效应。

认为细胞对双向捻转的反应并不是单一的,当在与捻转幅度和圈数相关的某一特定的刺激窗内可达到最大的反应值,说明针的双向捻转的剂量依赖性作用,针刺操作中的细微差别可影响到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的反应。

214 不同针刺手法对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针刺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结合,可用于研究不同针法的特异效应,观察不同针法之间在脑功能成像方面的差异。

不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手法对fMRI脑功能成像的影响也有观察[16]。

侯金文等[17]对健康人右手合谷穴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顺-逆时针方向旋转行针后,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左侧豆状核区的信号升高,双侧前扣带回区和双侧枕叶的信号降低。

张・65・JC AM.Jul,2009,V ol.25,NO.7蔚婷等[18]发现高频和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健康人fMRI 变化结果类似,但运动区域的激活相对减少。

李定忠等[19]发现足三里、伏兔穴局部挑刺与经穴深刺后,兴奋点均集中在颞叶海马旁回。

215 不同针刺手法对氧分压(PO 2)影响的机理研究补法使同经穴位局部组织PO 2升高,表明该处组织间液溶解的O 2增多,提示其内环境的改变有利于该组织获取更多的O 2以保证其代谢活动需要。

针刺引起穴位深层组织PO 2升高,主要与改变了该组织微循环状况和内环境有关。

补法使同经穴位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增大,供氧量相应增加,从而使经穴组织代谢产物增多,以致局部出现偏酸环境,有利于O 2从氧合血红蛋白中离解以供组织需要。

泻法则相反[20]。

3 小结针灸是科学,针灸也是技术。

科学求真,技术求精。

针刺手法作为针灸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蕴含有许多精华性的东西。

近些年对针刺手法的研究较多,从针刺手法对循环、消化、免疫等系统影响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发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零星的报道,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许多研究尚停留在观察现象阶段,而且许多现象也待进一步观察验证。

不同针刺手法、腧穴特异性、机体功能状态、针刺效应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另外,针刺手法引起的反应涉及很多方面,其机制与神经、体液、免疫等调节密切相关,而且每一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仅从一个方面研究是不全面的。

对不同针刺手法作用机理的系统性规律性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对针刺手法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