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第九章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广岛之恋》分析
• (二)玛格丽特· 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年4月4日-1996年3 月3日) • 小说: •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 •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 • 《慢板如歌》 1958年 • 《情人》 1984年 • 电影: • 《广岛之恋》 1960年(编剧) • 《长别离》1961(编剧) • 《音乐》 1966年 • 《毁灭,她说》 1969年 • 《黄色太阳》 1971年 • 《印度之歌》1975年 •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 • 《卡车》 1977年
第一节:“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1958—1968)
• 一、法国电影“新浪潮” • 1958年—1962年5年间,法国有200多位新导演拍 摄了他们的处女作。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 的专栏女记者弗朗索瓦兹· 古鲁第一次使用了“新 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1962年 法国刊物《电影手册》开辟了“新浪潮”特刊, 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 新浪潮代表人物:让-吕克· 戈达尔、弗朗索瓦· 特 吕弗、克洛德· 夏布罗尔、埃里克· 侯麦、雅克· 里 韦特等
• • • •
(三)巴赞的理论 1、总的现实主义 2、摄影影像本体论 3、景深镜头-长镜头
• 四、新浪潮产生的原因 • (一)法国政府扶持本土文化 • 预支票税制度(1959)、品质优良辅助金制度(1953)、 配额制度 • (二)新的器材发展、轻便的摄影机和收音设备、感光更 快的底片,提供新导演实现他们外景即兴实验的风格,摒 弃大制片厂风格。 • (三)《上帝创造女人》(1956)在世界各地卖座鼎盛, 制片们对新导演的票房能力产生信心。 • (四)新制片的崛起,比较年轻,接近观众,认同新导演 的观念。 • (五)长期的电影教学和电影图书馆的放映,滋养了一群 优秀的新技术人才。 • (六)新形态的演员取代老牌的明星 • (七)20世纪50年代活跃的导演有些去世或退休,影坛开 始换代。
2023年成人高等考试《艺术概论》(专升本)真题及答案
2023年成人高等考试《艺术概论》(专升本)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壁画《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其创作者是()。
A.米开朗琪罗B.乔托C.达·芬奇D.拉斐尔正确答案:C参考(江南博哥)解析:壁画《最后的晚餐》由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
[单选题]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采用的书体是()A.楷书B.隶书C.草书D.行书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单选题]3.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主张的艺术起源说是()A.劳动说B.巫术说C.表现说D.游戏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劳动说是对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最具影响的理论阐释之一,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艺术起源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
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
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第九章 法国电影(1)
14
第三节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关于《广岛之恋》
1959年,阿伦·雷乃携带新片《广岛之恋》参加嘎纳第十 二届电影节,立即轰动世界影坛,被人认为是一部空前 伟大的作品。影片改编自法国著名新派小说家女作家玛 格丽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说。
杜拉斯一生专注小说创作,尤其擅长写自传体,代表作 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广岛之恋》。 作品中更多地透露出通过欲望的宣泄拨开灵魂深处的世 界。其作品表现了失败、绝境、犹疑、焦虑、期望、谎 言和各种毁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来塑造记忆和现实。
“左岸派”的代表作品有: 阿仑·雷乃:
《广岛之恋》(1959)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 亨利·高尔比 《长别离》(1961年) 阿兰·罗伯—格里叶 《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年)
13
第三节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左岸派”导演们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 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他们 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
2
第九章 法国 “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新浪潮”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3
第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很多年轻人普遍失去了 对政治的兴趣,心理上悲观厌世,缺乏理想。 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他们 被称作“愤怒的一代”,在法国被称为“痛苦 的一代”。
左岸派名词解释
左岸派名词解释左岸派,又称左海派,是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标志性文学刊物为《左岸》。
左岸派文学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左岸派是对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反叛和创新,因此被称为“反讽文学”。
与当时形式主义和过去主义的文学观相对立,左岸派文学主张关注现实生活,强调真实性和革命性。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革命,通过揭示社会现实,激起人民的反抗精神,以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左岸派的文学风格较为独特,主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冷嘲热讽。
他们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公,并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同时,他们也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和幽默,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左岸派的代表作家有郑振铎、冯雪峰、曹禺、周而复等。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反讽和讥讽的意味,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剖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其中,曹禺的话剧《雷雨》被认为是左岸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庭、婚姻和道德观念的揭示,描绘了一个骄傲、自私、虚伪、腐朽的资产阶级家庭,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左岸派的影响力超出了文学领域,在当时的争论和辩论中,左岸派的声音较为响亮,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手法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总而言之,左岸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反叛传统文学观念,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不公,强调真实性和革命性。
他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
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新浪潮和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电影史上的“新浪潮”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出现的新型电影的风潮,在法国影坛上涌现出来的由一批青年人第一次执导电影的现象。
这些电影主要以都市题材很青年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一反过去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理想,在叙事方式、表现方式和制作方式等方面都对以后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浪潮”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二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
是的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
“新浪潮”一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即反对那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
对传统电影某些理论的反对与大胆改革是“新浪潮”电影最显着的特点。
能够做到面貌一新,必然需要有别于传统电影理论的理论基础。
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是“新浪潮”电影理论的重要来源。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巴赞的理论一是“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
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
巴赞在反对戏剧化、故事化的同时,还强调了写实主义的含义,他指出:“电影最终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像一首诗。
”因此他批评与排斥传统的蒙太奇理论,他的真实论思想真正地把电影同其他艺术划清了界线,为电影赢得了独立自由的空间。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新浪潮电影追求造型的真实。
大量使用长镜头的移动拍摄、实景拍摄、使用非职业演员等,成为了影片中最基本的形态,这与在摄影棚中拍摄的传统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分,反对场面调度过分雕琢,追求自然即兴。
在选择电影内容方面,新浪潮电影体现出“作者化”的特点。
中外电影史试卷(B)-参考答案(新)
中外电影史试卷(B)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1、“敖德萨阶梯”是爱森斯坦导演的默片中的经典段落。
2、1908年,雷玛斯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座专业影院:。
3、罗西里尼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由他导演的影片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4、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1934年蔡楚生导演的。
5、黑泽明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麦克白》的影片是。
6、洪深创作了中国的第一个正式的电影拍摄剧本。
7、日本著名导演沟口健二被称为“大师”。
8、格里菲斯的贡献主要在于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
在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影片里,影片构成单位从场景变为。
9、被法国新浪潮电影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的是。
10、从1917一1928年贯穿于整个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的“第一个先锋派”是。
11、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12、“17年”时期,拍摄了优秀的儿童题材影片《小兵张嘎》的导演是。
13、类型电影是从商业和票房价值出发,把电影艺术化的一种独特现象。
14、“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15、1928年,布努艾尔和萨尔瓦多·达利合作的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
16、中国最初在电影中运用声音的尝试,是从1930年孙瑜导演的影片《野草闲花》开始的,这部影片中首先用蜡盘发音配了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
17、1962年,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18、1988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因为当时作家王朔有四部小说被搬上银幕,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19、在好莱坞经典电影时期各种类型影片中最能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的影片类型是片。
20、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企业共有5个大公司,分别为:派拉蒙公司、、华纳兄弟公司、20世纪福斯公司、雷电华公司。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九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1958年,当克罗德·夏布洛尔的影片《漂亮的塞尔其》和让·鲁什的影片《我这个黑人》等,一批较新颖的影片纷纷出现在法国银幕上的时候,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支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这些由不知名的年轻人制作的影片,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方法,带给法国电影一种清新的气息。
这时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片的人都被戴上了“新浪潮”的帽子。
就连阿仑·雷及拍摄的《广岛之恋》也被算作了“新浪潮”的影片。
1959年,r特吕弗拍摄的《胡作非为》获得了虽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从此确立了新人的地位。
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
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
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O.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o“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被载人史册。
然而,由这么多积极热心的人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肯定会形成一种混杂的创新,即相异的追求,不同风格的创新。
既然汇合成一股“浪潮”,就必须有其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就是,他们一致地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
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
面这一时期的电影新人们则是要以一种艺术趣味来替代商业趣味。
他们声势浩大的奋起推翻和打碎旧存的制片秩序。
这一次运动对商业电影的确形成了极强烈的冲击。
所谓“新浪潮”,可贵之处关键在于“浪潮”二个宇。
综观世界电影史,从未见过有像这样一次,有这么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一场电影革新运动中来。
然而,有着共同的敌人并不能说明有着共同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追求。
因此,这里大致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
左岸派
谢 谢 !
2010.04.27
阿兰·雷乃(1922~ 阿兰 雷乃(1922~ ) 雷乃
1922年 1922年6月3日生于瓦讷。1943年毕业于 日生于瓦讷。1943年毕业于 法国高等电影学院。1948年拍摄了短片 法国高等电影学院。1948年拍摄了短片 梵高》 此后接连拍摄了几部纪录片, 《梵高》,此后接连拍摄了几部纪录片, 显示出他的才能。新浪潮电影崛起后, 显示出他的才能。新浪潮电影崛起后, 他是左岸派的领袖之一。他的《 他是左岸派的领袖之一。他的《广岛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新浪潮 的代表作,也是现代电影经典之作。 的代表作,也是现代电影经典之作。50 年代,他的重要影片有《高更》 年代,他的重要影片有《高更》、《戈 尔尼卡》 雕像也在死亡》 尔尼卡》、《雕像也在死亡》、《夜与 世界的全部回忆》 雾》、《世界的全部回忆》等;新浪潮 电影退潮之后,重要作品有《 电影退潮之后,重要作品有《穆里埃 战争结束》 远离越南》 尔》、《战争结束》、《远离越南》、 我爱你,我爱你》 上天意志》 《我爱你,我爱你》、《上天意志》、 我的美国叔叔》 生活是部小说》 《我的美国叔叔》、《生活是部小说》、 死之恋》 情节剧香消琴韵中》 《死之恋》、《情节剧香消琴韵中》、 野草》 《野草》。
电影:法国掀起“新浪潮” 电影:法国掀起“新浪潮”
—— “左岸派”电 左岸派” 影
关于“左岸派”的一些: 关于“左岸派”的一些: Gauche) 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 1)左岸派 (le Rive Gauche)是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 电影流派,因主要导演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即南岸) 电影流派,因主要导演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即南岸)拉丁区 的文艺社团活动而得名。 左岸派”的概念最早由《正片》 的文艺社团活动而得名。“左岸派”的概念最早由《正片》杂志 的罗热·泰耶尔提出 泰耶尔提出。 的罗热 泰耶尔提出。 2)“左岸派”电影在精神上和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倾向,就是对 左岸派”电影在精神上和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倾向, 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 “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领域的最根 本因素是加强文学的表达方式, 本因素是加强文学的表达方式,用电影化的手法去创作他们的文 他们的电影剧本都来自于原创, 学,他们的电影剧本都来自于原创,而不会去改编已有的文学作 所以他们的影片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品,所以他们的影片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3)由于他们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加之 由于他们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 50年代末 年代初问世的 他们的作品都非常讲究个人风格,不据守传统的电影语法, 他们的作品都非常讲究个人风格,不据守传统的电影语法,因此 他们的作品也常常被归入“新浪潮”电影。 他们的作品也常常被归入“新浪潮”电影。
2021年美术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8)
2021年美术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8一、单选题(共30题)1.在肖像画中创造了朦胧、含蓄、微妙的动人境界的画家是()。
A:达·芬奇B:乔托C:拉斐尔D:米开朗基罗【答案】:A【解析】:达芬奇在肖像画中创造了朦胧、含蓄、微妙的动人境界,代表作品是《蒙娜丽莎》。
2.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属于()A:对比联想B:接近联想C:关系联想D:类似联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审美联想的甄别。
对比联想指由于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就联想到乙。
对比联想能使相反的事物性质在对比中得到突出,从而帮助审美者对善恶、美丑及其他事物性质的认识。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了对比联想的艺术手法。
4.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这决定了艺术鉴赏的()。
A:多样性B:一致性C:复杂性D:保守性【答案】:A【解析】: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包括艺术门类的选择(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绘画),艺术体裁的选择(有的选择诗歌,有的选择小说),艺术题材的选择(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军人喜欢军事题材),以及艺术层次和风格的选择(文化层次高的需要“阳春白雪”,文化层次低的需要通俗文艺),等等。
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鉴赏要求也会是多样的、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生活阅历的变化,也会逐渐改变他自己艺术鉴赏的趣味和要求。
郁达夫把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性,看作是文艺鉴赏中实际存在的偏爱价值。
郁达夫说:“文艺鉴赏上的偏爱价值,完全是一种文艺鉴赏者的主观的价值……但在爱好文艺的鉴赏者中,却是很普通的一种心理。
”5.在苏州大型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是()A:拙政园B:网师园C:怡园D:留园【答案】:A【解析】:6.《脸谱艺术》一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A:了解地方戏曲,学习运用美术的表意手法塑造人物个性的脸谱形象的知识和方法B:突击学习花鼓戏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C:比较并研究地方戏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与其他戏剧艺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D:精通各种脸谱的描绘和制作方法【答案】:A【解析】:7.大众传播学者所说的“靶子”是指()A:传播主体B:传播媒介C:艺术信息D:受传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艺术传播。
由《广岛之恋》浅谈“左岸派”风格
的现 实不断 交叉 ,在 这种 交错 中人
人。由于他 们趣味相投 ,交往甚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中 被 打 死 的她 的 初 物在痛苦挣扎。 正如评 论家所言:“ 欧 又都 住 在 巴黎 赛 纳河左 岸 ,这 ~社 恋情人 ,于 是 两人便 在 战争 的回忆 洲 电 影 则 是 以确 认 你 在 生 活 中 面 临 交集 团又被称 为 “ 左岸派 ”。 由于 与和平 的现 实 中寻 找 与挣 扎。影 片 着 某 种 困 境 为 基 础 的— — 困难 是 你
而 已。 ”
新 的 创 作 理 论 的 影 响 , 因而 在 美 学 特征和 风格 上表 现 出与传统 相异 的
恋 》为具 体 实 例 ,从 主题 的矛 盾 性 、
理 性、法律 、道德和 习俗 的约 束 的
人 的真 实,追 求人性 的本 能欲 望 , 特点。通过对阿仑 ・ 雷乃的 广 岛之 两 人 虽 然 相 爱 ,但 最 后 法 国 女 人 还
题 材 的 复 杂 性 、 人 物 的 模 糊 性 、 风 痛 苦暴露无遗, 从而体现 出 “ 左岸派”
格 的意 识性 等角 度 ,分析 这一 流 派 的美 学特 征 与美 学 风格 ,不 无 意 义 。
一
电影 中现 代 主义 的矛 盾 的 美学 特 征 。
二 、题 材 的 复 杂性 主题的矛盾性 “ 岸 派 ” 的 题 材 主 要 是 体 现 左 “ 家 电 影 ”所 选 题 材 别 具 风 在 时 空 的 错 综 复 杂 交 替 和 对 人 内 心 作 格 ,往 往 从 战 争 的 浩 劫 所 带 来 的 后 世 界 的 不 断 探 索 ,这 两 大 题 材 相 互 果 、 原 子 弹 的威 胁 和 世 上 荒 谬 绝 伦 交 错 ,成 为 其 影 片 的 脉 络 。 作 家 电
9.1外国电影史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 胡 作 非 为 》 剧 照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四、“新浪潮”精神之父----巴赞(理论贡献)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 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 是“写实主义”的口号。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则为他的理论提供 了实证。
第九章 பைடு நூலகம்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一节 “新浪潮”---划时代的作者电影
二、新浪潮的发展(1958--1962) “新浪潮” 发展中的5年: 1、1958年是诞生年,特吕弗拍摄了《淘气鬼》,夏布洛尔拍摄了《漂亮的塞 尔其》,两部处女作问世; 2、1959年是幸福年,特吕弗的《胡作非为》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 着“新浪潮”的作品被评论家承认 3、1960年是高峰年,43个新人跨入影坛,新片产量高达124部 4、1961年是没落年,“新浪潮”开始走下坡路,“真理电影出现” 5、1962年是危机年,只有戈达尔的《如此生活》
第 九 章 法 国 新 浪 潮 与 左 岸 派
外 国 电 影 史
课件制作: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研究生 杨渊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一、法国新浪潮电影及运动(1958--1962)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 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 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 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 动,以艺术趣味替代商业趣味,反对当时的“优质电影”, 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 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 家电影,即“左岸派”。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
首先,他们都对法国的所谓“优质电影”和商业电影中的平庸、虚假和陈旧的表现手法作过猛烈的抨击。落实到创作中,他们的影片都显现出丢弃传统、打破陈规、求新尚异、大胆探索的特征。例如:在影片的拍摄上,他们注重电影的照相性,强调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学究式的规范与原则,大量使用跟拍、抢拍、长镜头、景深镜头等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在音响的处理上,他们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在镜头的剪辑中,置传统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于不顾,随心所欲,不无禁忌。
其次,他们都认为导演是影片的惟一“作者”(或“作家”),都提倡在电影的创作中应充分展露导演个人的人生感受和独特追求。因此,在他们的影片中,都表现出刻意追求个人风格、过于注重自我表现的特色。为此,他们作为导演,大多参与或干预了电影剧本的创作,有的甚至干脆编导合一,以保证自身的艺术追求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影片的内容上,反对讲述那种过于戏剧化的故事。在题旨的设置和表现上,反对浅显、老套、直白和单一;在影片的结构上,大多采用与生活的本来形态相近的散文化的、生活流或意识流式的结构样式。
其四,观众的认同程度不同。“新浪潮”电影人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几乎没什么票房收入;而“左岸派”电影人在追求个性与创新的同时还能兼顾观众的观看习惯,因而还是能够赢得一批观众的认同。
总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新浪潮”“左岸派”电影运动,是法国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成果也最为丰硕的电影革新运动。“新浪潮”及“左岸派”的电影观念,对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新浪潮”“左岸派”电影运动的出现,对于世界电影整体品质的提升和总体走向的调整,都产生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戏剧与影视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9)
2021年戏剧与影视专业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9一、单选题(共30题)1.以下属于“左岸派”的导演是()。
A:奥逊·威尔斯B:保罗·威格纳C:阿仑·雷乃D:罗伯特·维内【答案】:C【解析】:“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
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
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
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
2.长镜头理论是由()提出的。
A:夏布罗尔B:戈达尔C:特吕弗D:巴赞【答案】:D【解析】:安德烈·巴赞,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
四十年代中期,他对前半个世纪的电影进行总体评判之后,提出了电影“照相本体论”,即长镜头理论。
左岸派和手册派的导演之间有什么区别
9922影城 lcplee 左岸派和手册派的导演之间有什么区别1958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看不见的铁幕把世界骤然间划分成了两大部分,战后的欧洲一片萧条,资本主义的神话似乎正在逐渐的破灭,无产阶级左派思潮悄然的在整个大陆上蔓延开来,法国亦不例外,法共的宣传如火如荼,以《法国文学》为主导的无产阶级刊物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
一切都在还混沌之中此时的法国电影界经历了战前自然主义情结的高涨到维希政权的粉饰电影的泛滥再到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改变似乎已经在所难免。
就在这一年,一个叫克洛德.夏布洛尔的年轻人拍了一部叫做《漂亮的塞尔其》的片子,让.鲁什拍了《我这个黑人》,在《快报》供职的女记者索瓦慈.吉鲁敏锐的嗅到了一丝变革的味道,她于是写了一个专题声称到“新浪潮(NouvelleVague)来了!”于是新浪潮就来了从1958年~1962年的五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排出了他们的处女作,这是几乎所有第一次参加拍摄的人都被冠之以“新浪潮”的名义。
一场给世界电影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新浪潮们的共同目标是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的“优质电影”,而就其本身而言无论从开始还是结束,从来都没有统一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追求。
人们聚集在一起,声势浩大,大家一起努力奋力推翻合力打碎旧的秩序,我想这种反抗的精神才是新浪潮最根本的内在。
(当然结果也是显然的,极左浪潮之下毛主义肆虐再加上马尔库塞那种人的思想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68年的“五月风暴”。
)然而有着共同的敌人并不能说明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后世的研究中,人们逐渐在这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导演作者们分为了两派。
一派是,作者电影的导演们,那就是所谓的“作者派”,“手册派”或曰“右岸派(国内这个说法不常见)”。
一派则是“左岸派”,或曰“作家派”。
“手册派”:就想上面提到过的那样,同个派别若干个不同的称谓就恰好就是他们不用侧面的反映,“手册派”们以《电影手册》为根据地,掷地有声的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电影评论,与同时期的《精神》杂志交相呼应,将哲学中的“人格主义”情怀用电影评论这一方式发挥的淋漓尽致。
电影流派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 f1963),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电影手册》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影手册》派 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c内主将。
《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 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在[96t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化,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们的影片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戈达尔的道路则更为复杂多变,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来愈浓重的现代派色彩i宣扬存在主义的反道德观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则肆意破坏传统的电影语法。从1968年开始,他突然转向极左,拍摄了一系列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车祸受伤,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开始拍摄故事片,宣称"不再过问政治"。
“左岸派”电影
“左岸派”电影“左岸派”“左岸派”(又称:作家电影)的导演算不上电影的新人,他们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要早于“新浪潮”。
同时,“左岸派”的导演们认为,他们与“新浪潮”有着共同的爱憎,但无法代替他们不同的美学思想和人生观。
他们公开拒绝“新浪潮”。
⏹“左岸派”的导演们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
因此,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
⏹“左岸派”导演们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
他们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
“左岸派” 的影响来源1、“左岸派”电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力图表现摆脱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习俗的约束的人的真实。
2、“左岸派”电影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传统作品中的“良好的感情”在这里一扫而光,代之以人生恐惧、社会秩序之荒谬、人之渺小孤独、人性之虚伪和残暴等。
突出了人的精神痛苦与丑陋。
在表现荒诞的世界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精神扭曲、变态、异化上,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够超过“左岸派”。
3、“左岸派”电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强调在文艺作品中通过非理性感受而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直觉”在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位置,清除我们与“实在”之间的障碍,克服我们同“实在的距离”,使我们直接面对“实在”本身。
4、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作品中力图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勾通内心的幻象。
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再造自然。
布来希特在戏剧作品中运用的间离技巧,被“左岸派”发挥到银幕上,他们主张艺术作品应当让观众时时处于静观的状态之中,让观众在这种“静”中认识世界。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1、主题:⏹ A.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 B.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2、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别和加工。
9.4第九章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一、“左岸派” 创作特征
四、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有人以“沉思的视听艺术” 来概括“左岸派”的作家电影。 五、表演:“作家电影”出于他们的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 员充当他们的演员。与“新浪潮”自然主义手法相反,他们有意识地 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采用的是“间离效果”。演员与剧中人物之 间,突出了演员的身份和“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把银幕和观众 的距离拉开。 六、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 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但他们从来不像“新浪潮”摄影师那 样 趋于“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一、“左岸派” 创作特征
一、主题: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 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 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 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二、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 别和加工。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 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三、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格里叶称 自己是“电影剪辑派”。 剪辑处理尝试: A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 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人为的压缩。 B序倒置的安排。 C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 性和复杂性。 D循环剪辑,以音乐上的十二音符式的剪辑,也就是指剪辑 上有意识重复或重现。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 册》 二、“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 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 戈 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2 .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 期。 3 .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 子:特吕弗和路易· 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 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 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斯是44岁。 4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 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 质 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 多 采用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 影有 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
左岸派名词解释
左岸派名词解释“左岸派”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法国、英国出现的一种与“解构主义”相对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词汇首先由理查德.鲍德里亚(richardbaudryau)创造,意指20世纪60年代法国知识界为了反对传统资产阶级文化而出现的一股逆流。
其次,该词还被当作用来描述欧洲一些批评家所从事的理论活动或者批评实践的一种术语,它代表着一种反形而上学的态度,以及与社会科学研究和大众传媒保持距离的姿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词汇被用来指代巴黎一位学者波德里亚(pierrepoddime)和他的著作,以及他所属的哲学思潮。
这位著名学者的著作多以幽默的口吻描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借此来讽刺资本主义文明的黑暗。
所以有人将他称之为“法国的博尔赫斯”,同时也有人称之为“另类福克纳”。
虽然他并没有像福克纳那样对法国社会做深刻地批判,但是在作品中所展现的诸如对金钱崇拜的过分推崇,虚伪的道德标准等现象,却更让读者对这种思想产生深刻的共鸣。
波德里亚也是左岸派理论的提倡者之一。
从1990年到1994年,他编辑了《可见的签名》一书,就该理论写下了超过50篇文章。
总体而言,左岸派的主张就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所谓的非理性主义,即排除一切来自理性世界的影响,特别是不考虑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从文学作品中找寻其发展变化的真正根源。
另外,左岸派认为艺术家应该放弃以往的思维方式,努力摒弃人类的自负、偏见以及偏执。
要以清醒的头脑去观察世界,感受和发掘世界的本来面貌。
当代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反理性主义的表现。
其关注点已不再是客观、公正,更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其作品常常充满了奇异、荒诞的元素。
而这种元素很容易让读者陷入迷惘、困惑的境地,因为作品描述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理智所能接受的范围。
例如“达利”(Salvador Dali)就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怪才”。
在他的许多画作中,充斥着扭曲、夸张的人物造型,各种细小的物件儿被置于平面中,构成了一幅幅让人不忍直视的图景。
左岸派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一、“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左岸派” 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二、“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左岸派” 三、“左岸派”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特 左岸派” 征
一、“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 左岸派” 现实主义的革新 派 “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去重建故事,而是和 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去重建故事, 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去重建故事 角色从内心去经历它...... ......现实永不全是外部 角色从内心去经历它......现实永不全是外部 也永不全是内心的, 的,也永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与感知两种 类型的混合。 类型的混合。”
阿兰·雷乃(1922~ 阿兰 雷乃(1922~ ) 雷乃
1922年 1922年6月3日生于瓦讷。1943年毕业于 日生于瓦讷。1943年毕业于 法国高等电影学院。1948年拍摄了短片 法国高等电影学院。1948年拍摄了短片 梵高》 此后接连拍摄了几部纪录片, 《梵高》,此后接连拍摄了几部纪录片, 显示出他的才能。新浪潮电影崛起后, 显示出他的才能。新浪潮电影崛起后, 他是左岸派的领袖之一。他的《 他是左岸派的领袖之一。他的《广岛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新浪潮 的代表作,也是现代电影经典之作。 的代表作,也是现代电影经典之作。50 年代,他的重要影片有《高更》 年代,他的重要影片有《高更》、《戈 尔尼卡》 雕像也在死亡》 尔尼卡》、《雕像也在死亡》、《夜与 世界的全部回忆》 雾》、《世界的全部回忆》等;新浪潮 电影退潮之后,重要作品有《 电影退潮之后,重要作品有《穆里埃 战争结束》 远离越南》 尔》、《战争结束》、《远离越南》、 我爱你,我爱你》 上天意志》 《我爱你,我爱你》、《上天意志》、 我的美国叔叔》 生活是部小说》 《我的美国叔叔》、《生活是部小说》、 死之恋》 情节剧香消琴韵中》 《死之恋》、《情节剧香消琴韵中》、 野草》 《野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法国“主要特征
一、“左岸派” 创作特征
一、主题: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 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 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 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二、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 别和加工。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 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三、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格里叶称 自己是“电影剪辑派”。 剪辑处理尝试: A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 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人为的压缩。 B镜头位置的颠倒。比如《广岛之恋》中闪回的先后顺序倒置的安排。 C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 性和复杂性。 D循环剪辑,以音乐上的十二音符式的剪辑,也就是指剪辑 上有意识重复或重现。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 册》 二、“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 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 戈 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2 .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 期。 3 .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 子:特吕弗和路易· 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 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 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斯是44岁。 4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 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 质 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 多 采用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 影有 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二、“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 事 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6.从美学追求上看: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 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 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 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 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 “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 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 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 烦。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一、“左岸派” 创作特征
四、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有人以“沉思的视听艺术” 来概括“左岸派”的作家电影。 五、表演:“作家电影”出于他们的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 员充当他们的演员。与“新浪潮”自然主义手法相反,他们有意识地 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采用的是“间离效果”。演员与剧中人物之 间,突出了演员的身份和“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把银幕和观众 的距离拉开。 六、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 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但他们从来不像“新浪潮”摄影师那 样 趋于“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