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的几个修辞手法
相声中的几个修辞手法
![相声中的几个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e0f58884254b35effd3442.png)
一相声里地三种“列锦”因为相声演员很能“说”,我地意思是讲他们经过训练以后在发音清楚、肺活量大小等方面是超出寻常人地,因而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说出大量地内容.在相声里有一种叫“贯口”地手法就是利用或者说展示演员所具有地这种能力.这是手法最简单地一种“列锦”.在传统相声《报菜名》里,演员要在不到两分钟地时间内报出约两百道菜地名字.同样,在李伯祥和杜国芝地相声《走向世界》里,同样是很短地一段时间,演员要报出大约数百个国家和地区地名字.这样地手法确实很像修辞里所谓地“列锦”,但在这里所堆砌地语言材料比一般列锦手法所用地要多地多,有时候已经和汉赋近似了,所以用“列”这个字眼似乎很不合适,用“堆”或许更加符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然而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内容传达给听众,接受效果肯定会受到不利方面地影响,更谈不上使人发笑.于是在这种最简单地字、词堆积地基础上,又有了第二种兼及读者接受能力与语言本身逗乐功能地第二种相声“列锦”手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马季和唐杰忠以讽刺官僚主义作风为主题地相声《多层饭店》里,为了夸张地说明住一家旅店地入住手续地复杂,所填写表格地内容之多,有一段这样地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让我填写《旅客健康调查表》.”乙:“什么内容?”甲:“姓名、别名、曾用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出生年月日、本人出身、家庭成分.”乙:“还是这一套.”甲:“后面又增加了许多内容.”乙:“什么啊?”甲:“本人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疾病,如何治疗地,本人病史、家庭病史、三代病史本人是否得过肺病、肝病、胆病、肠病、皮肤病、传染病、牛皮癣羊角风、猩红热、大脑炎、高血压、低血糖、重伤寒、血吸虫、气管炎、白癜风、肾结石、脑膜炎、半身不遂、产后失调、心肌梗塞、骨质增生?抗是否正常?转安酶是否下降?胆固醇是否偏高?血色素有否增加?照过光照射没有?做过心电图没有?打过预防针没有?种过牛痘没有?住过几回医院?去过几次火葬场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表演中,可以听到现场有很大地笑声.但这样地内容还是以堆砌为主.其实汉语——尤其是俗语里——有很多本身就很可笑地内容,如果把这些词列在一起,还是可以起到逗乐地效果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比如《虎口遐想》地开头部分:甲:“同志,您摔过跟斗没有?”乙:“你是说在工作上还是指生活上?”甲:“干吗还工作上生活上?就是平时走路没留神,叭——狗吃屎、嘴啃泥、大马趴、倒栽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然,以上这类地修辞着重在于“列”,或者说这种手法在运用中是关键是将语言材料堆砌起来,但至于是否找到地都是“锦”一般高雅地言辞,那就未必了.上述例子中地几个跌交地说法并不十分“雅”,而马三立在《白事会》里是这样说一个“死”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儿了,嗝儿屁了,嗝儿屁着凉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儿了,皮儿两张了,土了,土典了,无常到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比喻地还原比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地修辞手法之一,但相声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出新”,往往反用比喻.也就是说,把在日常语言里已经司空见惯地比喻还原到该词语地字面意义上.使这个字眼再一次获得表达上地新意(其实是原义),从而使听众感受到不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前文中引用地《虎口遐想》里关于“摔跟斗”地不同解释其实已经是比喻地还原了.再看在侯宝林《婚姻与迷信》中地这个例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旧社会)不尊重妇女,文言就更不象话了……管妻子叫什么,糟糠.”乙:“糟糠啊.”甲:“好糠才二分钱一斤,别说糟糠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般我们看到、听到糟糠这个词,我想大多数人还都是往妻子地谦称上联系地,但在这里,演员把这个词地意思给还原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样,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电梯奇遇》中,姜昆说自己被困电梯里,电梯卡在三、四楼之间,某领导在四楼低着头看着他,评论到:“都说相声演员深入生活,你看多深入——就露半拉脑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所谓演员“深入生活”地说法其实早就被大家接受了,但在这里“深入”偏偏被还原成原来地意思.三语言前提地变化这个是相声在逻辑上故意违背常规——或者说基本前提而造成歧义地一种逗乐手法.通常是在表演双方地一方在语言表达中故意对对方地表述地基本前提表示怀疑、否定,并且故意由这个否定地前提得出与听众料想相反地结论,从而达到逗乐地目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姜昆和唐杰忠地表演地节目《辞职以后》里,甲怀疑乙不再当领导地原因,引出这样一段对话:(甲先怀疑乙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迫辞职地,乙向甲开始解释)乙:“我不是经济问题.”甲(笑):“哦哦,是作风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乙地原义是说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当然可以推导出自己没有经济问题了.但甲故意不这样理解,首先肯定了乙是因为犯错误而辞职着个前提,而乙又说自己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事发,那甲只有推断出乙有“作风问题”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马三立和王凤山地《情绪与健康》里也有这样一段:乙:“(反问)我就像坏人啊?”甲:“你也不像坏人.”乙:“对吗,我也不像坏人.”甲:“对,从表面看你不像坏人.”乙:“啊.”甲:“从表面看也看不出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这里,“不像坏人”被突出以制造歧义.甲也是先肯定了乙是坏人这个前提.四绵里藏针地逗乐在对口相声(即两个人表演地相声)里,演员为了取悦观众常常把自己地搭档作为取笑地对象,而“绵里藏针”地这种手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以此为目地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所谓绵里藏针,其实是说,一名演员先用一大堆无关紧要地内容(即“绵里藏针”地“棉”)来蒙蔽对方,而在最后利用一个与前面这些被堆砌地内容在语言形式上相同,但含义却完全是针对对方地一句话(所谓地“针”)来达到攻击对方地目地.这种手法被使用地很多,比方说马季地《四字歌》里有这样一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一年分四季.”乙:“春夏秋冬.”甲:“生活有四大要素.”乙:“衣食住行.”甲:“人有四种表情.”乙:“喜怒哀乐.”甲:“说话有四个音.”乙:“阴阳上去.”甲:“相声有四门功课.”乙:“说学逗唱.”甲:“你有四个毛病.”乙:“坑蒙拐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前面地许多内容都是所谓“棉”,真正地关键在于最后一句地攻击.马季还有一段叫《特种病》地相声也使用类似地手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我听说你最近工作干得挺好.”乙:“我再好也没你好!”甲:“听说你地工作干得挺多啊.”乙:“不,再多也没你多.”甲:“听说你地贡献很大.”乙:“再大也没你大.”甲:“大家都说你干地不坏.”乙:“再坏也没你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五拆“第四堵墙”相声是一种与观众交流很强地表演艺术,或者说,听众地知识范围、兴趣爱好等等对相声地成功与否有相当大地关系.因此相声中有一个术语叫“现抓”,意思是根据表演当时地情况来随观众而改变表演方式,这与斯坦尼斯拉夫所谓地“第四堵墙“地内容是正好相反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表演中——即使是在“回忆”已经发生地事情,表演者也能将表演时将演出地场合加入到台词当中,把台下地观众也当作一个角色.相声《电梯奇遇》在春节晚会上表演地时候,里面有这样一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当时我也急了,我说:‘你们都说什么呢?你们还解决不解决问题?有本事你们老关着我!你们别放我出去!出去我就给你们编相声!我挨个儿学你们!我给你们上春节晚会说去!’”乙:“王主任怎么说呀?”甲:“王主任也着急啦:‘别,别,姜昆同志你别这样,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嘛,你一到春节晚会去说,弄得全国都知道了影响有多不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这个相声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表演地,具体内容只不过是把春节晚会替换成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还有一种“现抓”与以上地稍微有些差别,它是根据表演所在地地观众地知识结构,生活常识来说地.比如常宝华和常贵田《算命》是在上海表演地,里面就有这样地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甲:“你让我看看面相啊.”乙:“好地.”甲:“你看啊,”乙:“哦.”(用手不断地指乙脸上地各部位)甲:“这里是保寿官,这里是采听官,这里是东关,这里是西关,这里是南京路、大世界、静安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听到这里,上海地观众很自然地就笑了.六语体地对比同一个人说话、写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地风格,至少,在使用语言地内容上总是前后一致地.我这里所谓地“一致”,指地是前后文都用文言或者都用白话来表达,或者前后文都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表达.很少看到哪位作家在同一篇文章用前面用文言、后面用白话地.但相声为了逗乐,有时候就突然地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地两种语体放在一起作为对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马三立地作品《开粥厂》中有以下一段:(甲先吹嘘自己如何有钱,乙打量他,发现他穿地衣服都破旧了)甲为自己地辩护是“衣贵洁不贵华.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也还是这段相声,后面甲说自己要开粥厂接济穷人,有以下一段论述:“……富家有臭败之肉,疲家无隔宿之粮,陶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死,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曾子曰:‘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其中地“曾子曰”实际是为了从文言迅速地过渡到后面大白话,兼及逗乐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说明需要说明地是,由于相声以声音地形式传播,而相声演员在表演地时候会根据现场情况来临时改变台词,所以,在相声中,基本没有什么“定本”可言.故而我在本文地引用过程中,一般不注明出处,只写出相声地篇名.如果想收听地话,可以直接到网络上搜索,有很多地方可以下载或收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外,因为相声是听地不是用来阅读地,除了台词以外,演员地语调、语速、动作等对听众是否能够笑出来都有很大地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也不可能将所用相声地全文都写出来,这样又造成了“上下文”地缺失.综合上述两个原因,本文所引部分可能在读地时候并不可笑希望读者能谅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的相声艺术
![中国的相声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2be37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2.png)
中国的相声艺术一、相声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相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民间讲史、说笑话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通过艺术家们的创新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表演形式。
最初,相声通常由一个人演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两个甚至多个人对话、交流、辩论和互动。
现在,中国相声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传统文化瑰宝。
二、相声表演技巧(一)语言技巧:相声中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被广泛运用。
比如夸张、夹及等手法,能够增加喜剧效果,使观众更容易接受笑点。
(二)肢体表演:除了语言上运用技巧外,肢体表演也是相声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幽默可以帮助传达更多信息,并给予观众不同层次上的欣赏体验。
三、相声剧目选材(一)历史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为相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剧目选材,如《明朝那些事儿》等。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幽默演绎,相声艺术家能够让观众在欢笑中学习和思考。
(二)社会热点:相声作为一种现代表演形式,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巧妙地利用创造性的方式,相声可以引起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相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相声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北京话”成为标志之一。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相声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相声界的支持与扶持,并推出相关政策以促进这项传统文化形式径直健康发展。
五、相声在海外的影响中国优秀文化正积极走向国际舞台,而相声也是其中之一。
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有较好发展,并吸引了大量观众投入这个领域。
西方国家的观众对于中国相声颇感兴趣,相关演出也逐渐增多。
此外,相声也正在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进行海外推广。
六、相声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中国相声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欢乐与快乐,更有助于减轻生活压力和消除疲劳。
许多相声作品还包含了深刻的思考和社会关注,并可以启发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
因此,中国相声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声基本功之说
![相声基本功之说](https://img.taocdn.com/s3/m/7d73c814866fb84ae45c8d0c.png)
相声基本功之“说”
念,指“贯口”, 贯口是评书、相声的说 功。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 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 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 口,以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 生笑料的作用。对此,相声界有着“口 快如刀”的要求。好的演员能做到嗓音 亮,吐字清,字正腔圆,气口精当,一 展“嘴皮子利索”之功力。贯口分大贯 口、小贯口两种。小贯口一般十几句, 大贯口可长达一百多句。
相 声 基 本 功 之﹃ 说﹄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 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 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 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 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 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相声基本功之“说”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 《洋药方》等。
相声基本功之“说”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 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 扦儿》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 《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相声基本功之“说”
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 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 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 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 《五星楼》、《天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知识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62a9b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f.png)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夸张滑稽的动作表演,向观众传达笑声和智慧。
相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以来都备受欢迎。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声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一、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在明代。
起初,相声是一种街头艺术,由一些专门表演相声的艺人在市井间演出。
后来,相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娱乐活动,也逐渐进入了戏剧舞台。
二、相声的表演特点 1. 对白幽默:相声的核心是对白的幽默,演员通过夸张、夸大和变换语调来制造笑点。
2. 夸张动作:相声表演通常会配以夸张滑稽的动作,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笑点。
3. 手法多样:相声的表演手法多种多样,如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三、相声的演员和角色相声演员通常会分为主角和配角两种角色,主角负责主要的对白和表演,而配角则在一旁配合主角的表演。
相声演员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动作来与观众进行互动。
四、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猜拳》、《卖炭翁》、《打牌》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彩的对白和搞笑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五、相声的地位和影响相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宣传思想、传递社会信息的手段。
相声中经常融入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六、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目前,许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渠道将相声带给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新正在相声领域中出现,使相声得以与时俱进。
相声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饱含着智慧和幽默,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声的知识点,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7a796d0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5.png)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摘要: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表演要求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含蓄幽默,这其中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加工运用,即对语言的修辞。
而想要达到表演者追求的艺术效果的修辞,一定是语言学家研究中的正偏离修辞。
本文以几部经典的对口相声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正偏离修辞。
关键词:相声;修辞;正偏离;修辞手法相声产生于北京一带,是一门集“说、学、逗、唱”几种艺术元素于一身的平民艺术,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相声以“说”为主要表现功能,以“抖包袱”为主要艺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实际上,相声的表演确实有一条要求就是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含蓄幽默,要达到这条要求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加工运用,即语言的修辞。
“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
但是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修辞”从字面上可理解为“修饰、调整言辞”,这又包括两方面,狭义上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的观点,修辞还分为正偏离修辞、负偏离修辞和零度修辞。
经典的相声段落之所以被广大观众喜爱,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成功地对语言进行了加工锤炼,使言语修辞向正面值进行了偏离。
一、夸张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策略。
在相声《多层饭店》中,马季先生扮演的角色甲描述自己因为要入住饭店,被要求填表申请格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甲:我接过申请书一看,两大张密密麻麻得填四十多项。
乙:都填什么?……甲:手提包中是否装有现金支票,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自行车……乙:这自行车能装手提包里吗?甲:还有是否携带易燃、易爆、易腐蚀危险品,如汽油、火油、硫酸、盐酸、香蕉水、桔子汁……乙:苹果酱许带不许?甲:苹果酱干么?乙:桔子汁能算危险品吗?甲:还有,旅客进店带有几盒火柴、几只打火机、有爆竹没有?几个炮打灯、几把二踢脚、几串麻雷子、几盆滴滴金儿、几包耗子屎?乙:嗐,这什么都填哪!这一段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具体的说是夸大的手法,它的妙处在于描述不真实却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相声词汇解释大全
![相声词汇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9b0bfc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3.png)
相声词汇解释大全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有音乐伴奏的对口艺术形式,以滑稽诙谐的对白、夸张幽默的表演手法为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相声词汇的解释:
1. 相声:中国传统的一种有音乐伴奏的对口艺术形式,由“相”(对联)和“声”(音乐)组成。
2. 二人转:相声的一种演绎形式,由两个人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
3. 笑点:相声中引人发笑的关键点,通常是通过诙谐的对白或夸张幽默的表演来营造。
4. 单口相声:由一个人独自表演的相声形式,通过模仿不同的角色和语调来讲述故事或开展对话。
5. 四根烟:相声表演时用来划分段落的一种标志物,表演者在讲到某个幽默的部分时会抽一根烟,代表一个段落的结束。
6. 反串:相声表演中模仿异性的形象,通常是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或女演员扮演男性角色。
7. 制台:相声表演中用来批评或嘲笑社会现象、人物或事件的台词,一般体现出演员的才华和创造力。
8.。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27d2eb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2.png)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幽默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言语幽默是相声的核心特点之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读相声中的幽默语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相声中的“话外有话”。
相声表演中,演员们经常使用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含糊的语言,让观众在其中发现更多的意思和乐趣。
这种语言叫做“话外有话”。
它的特点是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修辞手法,例如反说、隐喻、夸张等,将幽默的意思暗示给听众。
这就要求观众能够理解演员的意图,从而产生共鸣和笑声。
第二,相声中的双关语。
双关语是指一句话含有两种或多种意思,使听者在不同层面上产生歧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相声演员经常运用双关语来制造笑点。
这种幽默方式不仅需要姜太公钓鱼、愚公移山等故事中的双关含义,还需要说笑话、挖空心思等技巧。
相声演员通过巧妙地改变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语言元素,达到引起观众注意并产生笑声的目的。
相声中的常识和社会讽刺。
相声言语幽默中,经常利用社会常识、习惯、习俗等元素,通过夸张或调侃的方式来调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种幽默方式不仅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和笑声,还能够起到批评和激励的作用。
相声演员的幽默通过诙谐、机智和直接的方式,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共鸣点,使观众笑中带着思考。
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可以从“话外有话”的修辞手法、双关语的歧义效果和对社会常识和习惯的讽刺等方面进行解读。
相声演员通过运用这些技巧,使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达到娱乐和思想启发的目的。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52a6e2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1.png)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的言辞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声言语的幽默之处常常体现在其独特的语用学特点上。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我国相声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中,必须重视谐音的运用。
谐音是相声言语幽默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声演员常常通过运用谐音,创造出诸如“抓风捉影”、“笑里藏刀”等富有幽默效果的表达。
在相声《脱裤子》中,演员利用“脱裤子”与“挂科目”的谐音,将自己脱裤子的尴尬情节妙趣横生地表达出来。
谐音的运用能给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幽默的目的。
相声言语幽默还需要注意夸张和夸大的表达方式。
夸张和夸大常常是相声演员创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过夸大语气和动作的表演,将一些本来平常的事情变得十分滑稽可笑。
在相声《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演员通过夸大小姑娘的鞋子越卖越大的情节,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夸张和夸大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剧目的喜剧性,从而引起笑声。
相声言语幽默需要注意运用反话和夸张的形容词。
相声中常常使用反话和夸张的形容词来制造幽默效果。
在相声《太平时代》中,演员口中“万事大吉、一帆风顺”这样的形容词,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现实中的尴尬和困境。
通过运用反话和夸张的形容词,演员巧妙地调动了听众的情绪,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相声言语幽默还需要善于运用双关语。
双关语是相声演员常用的一个幽默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双关语,演员能够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相声《看电影》中,演员利用“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双关语,妙趣横生地表达了电影院座位紧凑的情节。
双关语的运用能够为相声言语增添一种特殊的幽默效果,引起听众的笑声。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中,谐音、夸张、反话、夸张的形容词以及双关语等都是常用的幽默手法。
相声演员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引起听众的笑声。
通过对我国相声幽默言语的语用学解读,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相声的幽默性质,还能够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2e7af3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e.png)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相声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言语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人物和情节。
它既是一种娱乐
方式,也是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手段。
相声言语的幽默与普通的笑话不同,它有其独特的语
用学解读。
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可以从其表达方式来分析。
相声通常采用对话的形式,角
色有明确的区分,有时一个人扮演多个人物。
通过演员的语音、语调和动作,观众可以轻
松地辨别不同的人物。
这种表达方式增加了观众的笑点,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相声的幽默表达还包括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相声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演
员通过夸大或缩小人物形象和情节,使其更具喜剧效果。
对比也是相声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物和情节,演员能够有效地创造出幽默的效果。
相声中的幽默还与社会和文化有关。
相声通常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讽刺和批评,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演员巧妙地利用了一些普遍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使观众
感到亲切和好笑。
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思
想。
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还需要考虑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相声的幽默表达是基于观
众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因此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于相声的效果至关重要。
演员需要
根据观众的反馈和反应,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获得最大的幽默效果。
天津相声语言
![天津相声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cdabd9b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4.png)
天津相声语言
天津相声语言以独特的语调、发音和表达方式而闻名,具有幽默、风趣、机智和讽刺的特点。
以下是天津相声语言的一些特点:
1.语调独特:天津相声语言的语调起伏较大,常常使用高亢或低沉的语调来
强调幽默效果。
2.发音特殊:天津地区的方言发音独特,有些字的发音与标准普通话不同,
这也成为了天津相声的特色之一。
3.幽默风趣:天津相声语言幽默风趣,常常运用双关、夸张、比喻等修辞手
法来制造笑点。
4.机智敏锐:天津相声语言机智敏锐,相声演员常常能够迅速捕捉到观众的
反应,并做出相应的应对,展现出其机智和敏锐的反应能力。
相声的四门基本技法
![相声的四门基本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d2ecb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4.png)
相声的四门基本技法一、引子技法引子技法是相声开场白的一种表现形式,引子技法主要表现相声的开头,用于引发观众的兴趣和笑点。
以下是引子技法的几种常见形式:1.搞笑引子搞笑引子是相声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引发观众的笑声。
搞笑引子通常包括对社会、生活、人物等方面的幽默描绘。
2.夸夸其谈引子夸夸其谈引子是相声中的一种经典形式,通过夸大、夸口、吹牛等方式,引发观众的兴趣和笑点。
夸夸其谈引子通常包括对自己、他人、事物等方面的夸张描述和评价。
3.反转引子反转引子是相声中的一种技法,通过颠覆传统观念,改变观众的思维方式,引发观众的笑点。
反转引子通常包括对常规行为、常识等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二、对口技法对口技法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声音、节奏、动作等的精确配合,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对口技法的几种常见形式:1.对字对字是对语言、措辞的精确运用,通过对字的音节和音调的变化,达到表情生动、机智幽默的效果。
2.对句对句是对语句的精确对应和配合,通过声音、节奏、动作等形式的统一,使得表演更加协调、流畅。
3.对调对调是两个演员之间的对话形式,通过配合对白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使得表演更加有趣、富有情趣。
4.对咬对咬是通过演员之间的快速对话,以及语言的错位、断句等形式,达到幽默、机智的效果。
三、点题技法点题技法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对话的引出和发展,突出相声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以下是点题技法的几种常见形式:1.题目明确题目明确是通过言辞和表演的方式,直接点明相声的主题和内容。
这种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和夸张效果。
2.题目包含题目包含是通过对话的表现形式,将相声的主题和内容融入其中。
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并理解主题的含义。
3.题目反讽题目反讽是通过对相声题目的反讽和夸张,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这种方式常常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四、快板技法快板技法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特色形式,通过快速而准确的节奏,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相声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
![相声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e4d200aa00b52acfc7caf6.png)
相声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摘要:相声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对于相声的发展是有其实际意义,文章主要探讨相声语音巧妙运用的策略,从描绘类修辞、比较类修辞、幽默类修辞以及强化类修辞层面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声幽默言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化的预设与幽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相声;幽默语言;修辞艺术;文化预设相声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同叫又是极具魅力的文学语言样式,通过对语言巧妙的构思与表达,使听众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在相声中能够产生幽默风趣效果的语言或者通过滑稽、荒诞而使人发笑的语言,我们称之为相声幽默语言。
相声幽默言语的表达往往不是采用平铺直叙而是采取迂回曲折以及高度艺术化的方式,以对口相声为多见,常借助演员的体态表情和语言艺术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修辞艺术是组织幽默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修辞手法的构成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是相声语言“致笑”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观众产生愉悦感受的重要载体,文章将从语音的巧妙运用的角度切入,探讨相声中幽默语言的修辞艺术。
1、语音的巧妙运用1.1 合辙押韵曲艺的一大特征便是用合辙押韵的手法讲述故事,制造幽默,在大鼓、快板中的体现自不必说,在相声中也有诸多体现,利用我国语言中阴阳上去的音调特征,给观众以音韵上的美感同时制造包袱。
一系列“摇条辙”的运用使一个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的小人形象更加鲜活。
相声当中,甚至有些作品便是以“合辙押韵”为矛盾主题进行推衍的,例如侯耀文与石富宽的《数来宝》通篇都是围绕“唱姑苏”这一话题展开。
1.2 巧用谐音第二种对于字音的巧妙运用体现在相声对于谐音的使用上,这样的“包袱儿”更是不胜枚举,以侯宝林的《批三国》为例:甲:没名儿行吗?那怎么唱啊?“老夫,乔……”乙:乔?!甲:瞧什么呀?乙:我知道瞧什么呀?!这便是同音双关的典型,既指姓乔的乔,也指瞧见的瞧,构成了笑料。
2、修辞手法的运用除去基于字音而产生的包袱,从相声幽默语言的构成手法上来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体现自身的幽默特质。
相声语言的修辞艺术研究
![相声语言的修辞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0f9095aeaad1f347933f5d.png)
相声语言的修辞艺术研究
相声是中国传统语言幽默的集中体现,相声把“致笑”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相声那样把语言当作生命,它调动一切手段组织包袱,引人发笑。
修辞艺术是组织包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引导观众产生愉悦感受的重要载体。
笔者通过对相声语言中存在的修辞艺术的研究,分析了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解构方法和陌生化方法在相声语言中的构成方法,这些修辞手法的构成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是相声语言“致笑”的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分析了常见描绘类修辞格、比较类修辞格、幽默类修辞格、句式类修辞格四大类辞格在相声语言中的运用,展现出修辞艺术在相声语言中运用的精妙。
通过分析研究相声语言中修辞手法的构成与运用,总结分析出修辞艺术在相声语言中起到的四大功能:沁微功能、强化功能、补充功能、集锦功能,这四种功能各具特色,在相声语言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是相声继续迈向复兴发展的主动力,是语言艺术魅力的综合体现。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141fce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6.png)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在娱乐、文化、社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言语幽默。
相声中的幽默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包括词语的多义性、逆转、夸张、比喻等手法。
这些技巧熟练地运用在相声表演中,可以引起听众的笑声和赞叹。
相声言语幽默的成功在于其运用了语用学的原理,下面我们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相声言语幽默进行解读。
一、语用学理解“鸡毛蒜皮”相声中的语言幽默通常运用的是俗语、谚语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多义性被用来刻画人物特点或者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比如,“鸡毛蒜皮”就是一种常用的成语幽默,可以用来描述小事,但是相声演员却用它来强调故事的紧迫性。
例如《活宝葛宝》中说:“只一点要紧事,别的都是鸡毛蒜皮。
”这里的“鸡毛”、“蒜皮”原本是表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在相声中则被当作一种修辞手法,用来突出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在听众中营造紧张气氛。
二、语用学解读“拐弯抹角”相声中还有一种比喻手法,就是“拐弯抹角”。
这种幽默技巧多用于描绘某个情节或人物的特点,将原本很普通的内容进行了修饰,使其更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例如《新郎慵懒》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拐西拐,弄了一张画像,挺像习主席。
”这里的“东拐”、“西拐”是表示绕路之意,但是它们的出现在这个句子中,则是为了强调画像的名气和光鲜,从而起到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相声中的夸张手法也是幽默的重要源泉之一。
常常出现在相声中的夸张手法包括讽刺、夸大等,这些手法都可以将故事或人物进行夸张,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买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开到底了,路也有了。
”这句话将开车的速度夸大了,使听众不能不发出轻笑。
相声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夸张用语——“抓虾”,其实就是一种用逆转和夸张手法构造出的幽默。
例如《当家做主》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指挥抓虾,把上面的带动起来。
”这里的“抓虾”原本是表示无事可做,但是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脑筋灵活和敏锐,从而引发笑声。
相声捧哏常用语
![相声捧哏常用语](https://img.taocdn.com/s3/m/ff7005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1.png)
相声捧哏常用语相声捧哏常用语是一种用于相声表演中的特殊语言形式,通过幽默、夸张、夹心思和巧妙的对白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以下是一些相声捧哏常用语的例子:1. 开篇白:相声表演的开头常以一段幽默的对白开始,比如:“喂,你是谁啊?”“我是你马上要下岗的前辈!”这种开篇白常用于引起观众的注意和笑声。
2. 问答式:相声表演中常用一些问答的形式进行对话,例如:“你心情怎么样?”“我呢?想扔石头。
”“为什么?”“因为我心情石破天惊。
”这种问答式能够制造出有趣的对比和夸张的效果。
3. 反复问:为了引起观众的兴趣和笑声,相声演员常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比如:“你知道最近咋样?”“我不知道。
”“你真不知道?”“真不知道。
”“你真的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这种反复问的方式展现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搞笑的效果。
4. 夸张比喻:相声捧哏中常使用夸张的比喻来制造笑点,例如:“他的头发分得很匀称,一左一右,就像被梳子两头戳过的。
”这种夸张的比喻可以突破常规,令观众感到惊喜和好笑。
5. 打趣自己:相声演员通过自嘲和自黑来引起观众的笑声,比如:“我不是哑巴,我是翻译员,只是现在正好给自己翻译中文。
”这种打趣自己的方式能够展现演员的幽默感和自信心。
6. 扭曲语言:相声演员会对一些常用词语进行扭曲和变形,创造出新的词语和组合,比如:“他们俩的关系真是‘爱你不是一时爽,让你火葬场火葬场’!”这种扭曲语言的运用能够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笑点。
7. 语言游戏:相声演员常常运用一些语言上的游戏和脑筋急转弯来制造笑点,比如:“为什么小明会乘坐直升机?因为他在直降。
郭德纲相声中运用的口语修辞手法
![郭德纲相声中运用的口语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454a7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2.png)
郭德纲相声中运用的口语修辞手法摘要:相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最近几年,以郭德纲的相声为代表的一批新相声作品火爆起来,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追捧。
相声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曲艺形式,大量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段。
本文就以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为素材,对其中出现的口语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相声中口语修辞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下载论文网/3/关键词:相声口语幽默修辞手法一、词汇修辞:1. 比喻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饭菜如长江流水,似风卷残云,就跟倒土箱子里似的……”――《大保镖》在这第一个句子里,郭德纲把进餐的形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突出了人物在吃饭时候的急态,尤其是前半句还运用了对偶,使句子带上了书面语的典雅庄重色彩,后半句却急转直下用了一个口语化色彩极强的比喻,来突出吃饭的迅速。
两个不同色彩的比喻在这里的碰撞,激发出来了不可言喻的幽默色彩。
2.夸张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想,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一万多外宾都跟胡同口儿等着呢……”在这个句子里,郭德纲首先将等待入场的人都夸张称为外宾,表现了他的相声的受欢迎的程度达到连外国人都来听的程度;另一个是将等待的人数夸张到一万多人,故意将人数往多处说,极言相声的火爆。
此外,“外宾”作为一个通常在新闻等正式文体中出现的词汇,通常指身份尊贵,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外国人,在这里竟然和民俗色彩极浓的“胡同”联系在了一起,一雅一俗的对比不禁让人捧腹。
3.谐音所谓“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不是金发碧眼吗?”“废话,这不金发,闭着眼呢吗。
”――《西征梦》在这个句子里, “闭眼”和“碧眼”同音,捧哏的演员不明就里,以为郭德纲在描写的是一位金黄色头发、蓝眼珠的外国美女,谁知道郭利用同音的“闭眼”替换了本已约定俗成的“碧眼”:金发蓝眼的美女变成了金发闭着眼睛的残疾人,语意急转直下,达到了出其不意的幽默效果。
如何写相声教程作文
![如何写相声教程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e9628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d.png)
如何写相声教程作文
《相声教程》
相声,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引人入胜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如果你也对相声感兴趣,想要学习创作和表演相声,那么就跟着我一起来探索吧。
了解相声的基本知识是很重要的。
相声一般由逗哏和捧哏两人组成,通过对话、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它通常有“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这几个部分。
在创作相声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多留意生活中的趣事、笑话,将其转化为相声的素材。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锤炼,用词要简洁、生动、幽默,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笑点。
可以运用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来增强幽默效果。
结构方面,要设计合理的情节和包袱。
包袱就是相声中的笑料,要让包袱有铺垫、有爆发,让观众在不经意间被逗笑。
还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让整个相声有张有弛。
表演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
逗哏要表现得活泼、机灵,捧哏则要起到烘托、辅助的作用。
通过生动的表演,将相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观众。
多听优秀的相声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前辈们的表演技巧和创作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同时,要勇于实践,多在小范围内进行表演,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和表演。
学习相声需要耐心和努力,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只要你有对相声的热爱和执着,相信你一定能够在相声的道路上取得进步和成功。
让我们一起用幽默和欢笑,为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吧!
希望这篇相声教程作文能对你有所帮助,让你对相声的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方向。
奇志大兵相声仿拟辞格例析
![奇志大兵相声仿拟辞格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6557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9.png)
奇志大兵相声仿拟辞格例析相声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其中“仿拟辞格”是相声表演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技巧,用来模仿各类语言和方言,增强演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许多相声作品中,奇志大兵的相声被广泛认可和喜爱,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仿拟辞格,在相声表演中大放异彩。
下面笔者将以奇志大兵的相声为例,来分析一下他们使用的几种常见的仿拟辞格。
1. 英语话语的仿拟辞格在奇志大兵的相声中,他们经常使用英语话语来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比如在《英语口语》这个节目中,他们模仿了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说英语的情景,运用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笑声。
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奇:(用中文说)你...你...you说什么,you是单数复数通用的,you们才是复数。
志:(用中文说)sorry,sorry,sorry(用英语说).奇:You are sorry?奇:No,no,no,no,不是这样的,这里不是用sorry的地方,不要用错字。
这段对话中,奇志大兵用非常简单的几句英语,成功地表达了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语言困难和错误,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笑,也传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教育意义。
除了英语,奇志大兵在相声中还经常使用各种方言,像上海话、广东话、东北话等,来表达不同的情境和角色。
比如在《海边玩耍》这个节目中,他们模仿了一对上海夫妇和一对东北夫妇互相交流的情景,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和语音特点,使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奇:(模仿上海话)老头儿,你走慢点,姐姐偶滴伐礼短腿,跑不动呀。
志:(模仿东北话)老婆呀,咱赶紧去玩沙子,晒晒太阳,也咱大城市没得玩,机会难得呐!奇:(模仿上海话)哎呀,你们东北人是不是太活泼了一点啊?我都看不过来了。
在这段对话中,奇志大兵用流利的方言表达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展示了他们出色的语音模仿技巧,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
奇:(模仿女生口音)山哥,你好厉害呀。
奇:(模仿女生口音)你想不想学呀?那先把话筒拿过来。
相声写作技巧2
![相声写作技巧2](https://img.taocdn.com/s3/m/a64f510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c.png)
相声写作技巧2(6)拟人包袱拟人出包袱、就是通过以物拟人的方法制造包袱。
如《打蚊子》:甲你刚睡着,那蚊子来啦,嗡……乙好嘛,这蚊子可够个儿。
甲这不是学蚊子么。
蚊子一瞧是您乐啦,“来呀,这有个肥的。
”乙这是蚊子说的?甲这是我说的。
(7)夸张包袱夸张,就是夸大的意思,过份强调人物的行为或一些生活现象都属于夸张的手法。
如《打电话》罗嗦在电话里噜嗦了半天,最后告诉他的未婚妻:甲下车之后,你往对面瞅,从西边数第三根电线杆子,我在那儿等你,好不好?七点一刻开演,我七点等你。
七点钟啊,哎,小王啊,那什么你别来啦。
乙怎么别来啦?甲现在都八点半啦。
这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夸大强调了打起电话没完没了这一生活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一对情人约会,本来能用一、二分钟说完的话,而一说说了两个钟头,这种现象在相声的表演当中是存在的。
它通过夸张的手法,有力地讽刺了罗嗦,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再如《假大空》:甲老万一听?别价,别树我,我树不起来,人家社员背后都骂我,他们都拿我吓唬小孩儿,有个妇女悠孩子让我听见了:“噢,宝贝,别哭了马猴子来了。
”那小孩还哭,“噢,别哭喽,别闹了,老万来啦。
”那小孩当时就不哭了。
乙这老万比那马猴子还厉害哪!在“四人帮”时期,象万人恨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生活当中是确有其人的,我们把万人恨这样的人物和他的作为呈现在观众面前,使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一番,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夸张有动作夸张、语言夸张,在相声的表演当中,都离不开这几种夸张的手法。
如《假太空》里的走路,属于动作夸张。
《油水大》里油水大主持婚礼时用的罗马教皇味儿,都是夸张的手法。
(8)俏皮话、反正话包袱俏皮话也就是歇后语,就是由前后两个部份组成的一个句子,前部份似谜面,后部份似谜底,而基本意却在后半部份,听起来很幽默。
如《买伞》:甲您别找我们换。
我们是来什么卖什么,质量问题我倒是想管,可被窝里伸脚丫——乙怎么讲?甲我们算第几把手?铁路警察我们也管不着那段儿。
海青 相声术语
![海青 相声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c165e55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2.png)
海青相声术语1. 引言海青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幽默、风趣、夸张和讽刺等手法,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相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而海青相声则是相声中的一支佼佼者。
本文将介绍海青相声中常用的一些术语和表演技巧。
2. 常见术语2.1 笑果笑果是相声中取得观众笑声的效果,是相声演员追求的目标。
笑果可以通过言辞、动作、节奏等手法来达到。
在海青相声中,他善于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来制造笑果。
2.2 客串客串是指相声演员在其他相声演员的节目中临时加入,进行表演。
在海青相声中,他经常与其他相声演员互相客串,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新鲜感。
2.3 啼笑皆非啼笑皆非是指相声演员通过言辞和表演,使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深思和感慨。
在海青相声中,他常常通过讽刺和反讽的方式,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2.4 串口串口是指相声演员在相声表演中通过对话回合来展开对抗和互动。
在海青相声中,他擅长通过精彩的对话串口来提升笑点和笑果。
2.5 对口对口是指相声演员在相声表演中通过对话把握节奏,展示默契和配合。
在海青相声中,他与其他相声演员常常通过对口节目来展示默契和默契,给观众带去欢笑。
2.6 笑点笑点是相声中引起观众发笑的关键部分,是相声演员通过言辞、表演等手法设置的。
在海青相声中,他善于通过故事情节中的转折和反差,设置笑点,使观众捧腹大笑。
3. 表演技巧3.1 夸张手法海青相声中常常运用夸张手法来制造笑果。
他通过夸大动作、夸张语气和夸张表情等方式,使观众感到滑稽和可笑。
3.2 口技相声中的口技是相声演员展示技巧和功底的重要手段。
在海青相声中,他擅长运用口技,通过变换语速、音量和音调等,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效果。
3.3 身段身段是指相声演员在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
在海青相声中,他灵活运用身段,通过动作、姿态和动作的设计,增加了整个表演的趣味和笑点。
3.4 谐音谐音是相声中常用的一个手法,指发音相似或相同的文字进行调侃和笑料的制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声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目的是使人发笑。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使相声所使用的语言及其表达的事件与作者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经历到的语言、事件有所不同。
这样,听众才可能“笑”,而这个可笑之处就是相声里所谓的“包袱”。
否则,要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想必不可能引起多大的笑声。
本文就将通过分析几段具体的相声内容来介绍这几种在相声里使用的较多而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上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相声里的三种“列锦”因为相声演员很能“说”,我的意思是讲他们经过训练以后在发音清楚、肺活量大小等方面是超出寻常人的,因而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说出大量的内容。
在相声里有一种叫“贯口”的手法就是利用或者说展示演员所具有的这种能力。
这是手法最简单的一种“列锦”。
在传统相声《报菜名》里,演员要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报出约两百道菜的名字。
同样,在李伯祥和杜国芝的相声《走向世界》里,同样是很短的一段时间,演员要报出大约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
这样的手法确实很像修辞里所谓的“列锦”,但在这里所堆砌的语言材料比一般列锦手法所用的要多的多,有时候已经和汉赋近似了,所以用“列”这个字眼似乎很不合适,用“堆”或许更加符合。
然而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内容传达给听众,接受效果肯定会受到不利方面的影响,更谈不上使人发笑。
于是在这种最简单的字、词堆积的基础上,又有了第二种兼及读者接受能力与语言本身逗乐功能的第二种相声“列锦”手法。
在马季和唐杰忠以讽刺官僚主义作风为主题的相声《多层饭店》里,为了夸张地说明住一家旅店的入住手续的复杂,所填写表格的内容之多,有一段这样的内容:甲:“让我填写《旅客健康调查表》。
”乙:“什么内容?”甲:“姓名、别名、曾用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出生年月日、本人出身、家庭成分。
”乙:“还是这一套。
”甲:“后面又增加了许多内容。
”乙:“什么啊?”甲:“本人身体健康状况,有无疾病,如何治疗的,本人病史、家庭病史、三代病史本人是否得过肺病、肝病、胆病、肠病、皮肤病、传染病、牛皮癣羊角风、猩红热、大脑炎、高血压、低血糖、重伤寒、血吸虫、气管炎、白癜风、肾结石、脑膜炎、半身不遂、产后失调、心肌梗塞、骨质增生?抗O是否正常?转安酶是否下降?胆固醇是否偏高?血色素有否增加?照过X光照射没有?做过心电图没有?打过预防针没有?种过牛痘没有?住过几回医院?去过几次火葬场了?”在表演中,可以听到现场有很大的笑声。
但这样的内容还是以堆砌为主。
其实汉语——尤其是俗语里——有很多本身就很可笑的内容,如果把这些词列在一起,还是可以起到逗乐的效果的。
比如《虎口遐想》的开头部分:甲:“xxx同志,您摔过跟斗没有?”乙:“你是说在工作上还是指生活上?”甲:“干吗还工作上生活上?就是平时走路没留神,叭——狗吃屎、嘴啃泥、大马趴、倒栽葱——”当然,以上这类的修辞着重在于“列”,或者说这种手法在运用中是关键是将语言材料堆砌起来,但至于是否找到的都是“锦”一般高雅的言辞,那就未必了。
上述例子中的几个跌交的说法并不十分“雅”,而马三立在《白事会》里是这样说一个“死”的:“无常了,亡故了,不在了,没了,没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灯了,吹灯拔蜡了,嗝儿了,嗝儿屁了,嗝儿屁着凉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儿了,皮儿两张了,土了,土典了,无常到了,万事休了,俩六一个幺——眼儿猴了——!”二比喻的还原比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但相声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出新”,往往反用比喻。
也就是说,把在日常语言里已经司空见惯的比喻还原到该词语的字面意义上。
使这个字眼再一次获得表达上的新意(其实是原义),从而使听众感受到不同。
前文中引用的《虎口遐想》里关于“摔跟斗”的不同解释其实已经是比喻的还原了。
再看在侯宝林《婚姻与迷信》中的这个例子:甲:“……(旧社会)不尊重妇女,文言就更不象话了……管妻子叫什么,糟糠。
”乙:“糟糠啊。
”甲:“好糠才二分钱一斤,别说糟糠啦——”一般我们看到、听到糟糠这个词,我想大多数人还都是往妻子的谦称上联系的,但在这里,演员把这个词的意思给还原了。
同样,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电梯奇遇》中,姜昆说自己被困电梯里,电梯卡在三、四楼之间,某领导在四楼低着头看着他,评论到:“都说相声演员深入生活,你看多深入——就露半拉脑袋。
”所谓演员“深入生活”的说法其实早就被大家接受了,但在这里“深入”偏偏被还原成原来的意思。
三语言前提的变化这个是相声在逻辑上故意违背常规——或者说基本前提而造成歧义的一种逗乐手法。
通常是在表演双方的一方在语言表达中故意对对方的表述的基本前提表示怀疑、否定,并且故意由这个否定的前提得出与听众料想相反的结论,从而达到逗乐的目的。
在姜昆和唐杰忠的表演的节目《辞职以后》里,甲怀疑乙不再当领导的原因,引出这样一段对话:(甲先怀疑乙是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迫辞职的,乙向甲开始解释)乙:“我不是经济问题。
”甲(笑):“哦哦,是作风问题。
”其实乙的原义是说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当然可以推导出自己没有经济问题了。
但甲故意不这样理解,首先肯定了乙是因为犯错误而辞职着个前提,而乙又说自己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事发,那甲只有推断出乙有“作风问题”了。
在马三立和王凤山的《情绪与健康》里也有这样一段:乙:“(反问)我就像坏人啊?”甲:“你也不像坏人。
”乙:“对吗,我也不像坏人。
”甲:“对,从表面看你不像坏人。
”乙:“啊。
”甲:“从表面看也看不出来。
”在这里,“不像坏人”被突出以制造歧义。
甲也是先肯定了乙是坏人这个前提。
四绵里藏针的逗乐在对口相声(即两个人表演的相声)里,演员为了取悦观众常常把自己的搭档作为取笑的对象,而“绵里藏针”的这种手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以此为目的的。
所谓绵里藏针,其实是说,一名演员先用一大堆无关紧要的内容(即“绵里藏针”的“棉”)来蒙蔽对方,而在最后利用一个与前面这些被堆砌的内容在语言形式上相同,但含义却完全是针对对方的一句话(所谓的“针”)来达到攻击对方的目的。
这种手法被使用的很多,比方说马季的《四字歌》里有这样一段:甲:“一年分四季。
”乙:“春夏秋冬。
”甲:“生活有四大要素。
”乙:“衣食住行。
”甲:“人有四种表情。
”乙:“喜怒哀乐。
”甲:“说话有四个音。
”乙:“阴阳上去。
”甲:“相声有四门功课。
”乙:“说学逗唱。
”甲:“你有四个毛病。
”乙:“坑蒙拐骗。
”其实前面的许多内容都是所谓“棉”,真正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的攻击。
马季还有一段叫《特种病》的相声也使用类似的手法。
甲:“我听说你最近工作干得挺好。
”乙:“我再好也没你好!”甲:“听说你的工作干得挺多啊。
”乙:“不,再多也没你多。
”甲:“听说你的贡献很大。
”乙:“再大也没你大。
”甲:“大家都说你干的不坏。
”乙:“再坏也没你坏!”五拆“第四堵墙”相声是一种与观众交流很强的表演艺术,或者说,听众的知识范围、兴趣爱好等等对相声的成功与否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此相声中有一个术语叫“现抓”,意思是根据表演当时的情况来随观众而改变表演方式,这与斯坦尼斯拉夫所谓的“第四堵墙“的内容是正好相反的。
在表演中——即使是在“回忆”已经发生的事情,表演者也能将表演时将演出的场合加入到台词当中,把台下的观众也当作一个角色。
相声《电梯奇遇》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时候,里面有这样一段:甲:“当时我也急了,我说:‘你们都说什么呢?你们还解决不解决问题?有本事你们老关着我!你们别放我出去!出去我就给你们编相声!我挨个儿学你们!我给你们上春节晚会说去!’”乙:“王主任怎么说呀?”甲:“王主任也着急啦:‘别,别,姜昆同志你别这样,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嘛,你一到春节晚会去说,弄得全国都知道了影响有多不好!……’”其实这个相声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表演的,具体内容只不过是把春节晚会替换成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了。
还有一种“现抓”与以上的稍微有些差别,它是根据表演所在地的观众的知识结构,生活常识来说的。
比如常宝华和常贵田《算命》是在上海表演的,里面就有这样的内容:甲:“你让我看看面相啊。
”乙:“好的。
”甲:“你看啊,”乙:“哦。
”(用手不断的指乙脸上的各部位)甲:“这里是保寿官,这里是采听官,这里是东关,这里是西关,这里是南京路、大世界、静安寺……”听到这里,上海的观众很自然地就笑了。
六语体的对比同一个人说话、写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的风格,至少,在使用语言的内容上总是前后一致的。
我这里所谓的“一致”,指的是前后文都用文言或者都用白话来表达,或者前后文都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表达。
很少看到哪位作家在同一篇文章用前面用文言、后面用白话的。
但相声为了逗乐,有时候就突然地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两种语体放在一起作为对比。
在马三立的作品《开粥厂》中有以下一段:(甲先吹嘘自己如何有钱,乙打量他,发现他穿的衣服都破旧了)甲为自己的辩护是“衣贵洁不贵华。
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也还是这段相声,后面甲说自己要开粥厂接济穷人,有以下一段论述:“……富家有臭败之肉,疲家无隔宿之粮,陶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死,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曾子曰:‘不能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其中的“曾子曰”实际是为了从文言迅速地过渡到后面大白话,兼及逗乐功能。
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声以声音的形式传播,而相声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会根据现场情况来临时改变台词,所以,在相声中,基本没有什么“定本”可言。
故而我在本文的引用过程中,一般不注明出处,只写出相声的篇名。
如果想收听的话,可以直接到网络上搜索,有很多地方可以下载或收听。
另外,因为相声是听的不是用来阅读的,除了台词以外,演员的语调、语速、动作等对听众是否能够笑出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限于篇幅,本文也不可能将所用相声的全文都写出来,这样又造成了“上下文”的缺失。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本文所引部分可能在读的时候并不可笑希望读者能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