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合集下载

九种修辞手法举例

九种修辞手法举例

以下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举例: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

例如: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例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来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感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举例,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所有修辞手法

所有修辞手法

所有修辞手法1. 比喻: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来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对比,以达到更深刻的表达。

2.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等赋予人类的特征,让其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3. 夸张:为了表现出某种意思或感情,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程度。

4.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相似和差异来加强描述的效果。

5. 排比:把一组与主题相关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列举出来,以形成一种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6. 由近及远:先叙述某一事物的具体细节,再将它转化成更加一般的概念,从而达到叙述的目的。

7. 转喻:即异类相比,用一种事物的特性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寓意深刻感性。

8. 讽刺:用一种嘲讽或嘲笑的口吻来揭示或指责某个事物或某个人的不足,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9. 反问:在句子中问出一个问题,但并不需要对问题进行直接的回答,以引起读者思考。

10. 措辞巧妙:作家运用同音、谐音、语音、形声、字形、通假等因素创造极具艺术性的修辞效果。

11. 音律:作家通过运用音韵、韵律、节奏等音乐原理,达到美感上的提升,使作品富有动感和律动感。

12. 借代:用代替物来表示原来的名称,使作品更具美感和启示性。

13. 真实描摹:作家对于人物、景象、细节等进行精准描绘,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的现实感和真实性。

14. 太虚:通过语言的玄妙表达,把读者的意识提升到超现实的境界,令读者领略到文学的神秘之处。

15. 宿命感:运用象征手法,使读者带着宿命感来理解作品,拉近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

16. 指挥关系:运用一些隐喻的手法,使得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呈现出相互协调的关系,可以让作品具有更加自然流畅的视觉体验。

17. 心理暗示:通过言辞、气氛等手段暗示读者某种情感,提高读者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度。

18. 联想跳跃:运用联想进行叙述,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图。

19. 双关语:运用类似同音、多义或者变形等方式在一个词或一句话中,引起读者的反应或者想象,并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常用的十种修辞手法

常用的十种修辞手法

常用的十种修辞手法
常用十种修饰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
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例句: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2.拟人
把事物赋予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例句:风儿轻轻拂过树梢,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

例句:他的食量惊人,一顿能吃下五个大汉堡!
4.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例句: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了人民的安宁而默默奉献。

5.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

例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6.设问
自问自答,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强调自己的看法。

例句:你知道吗?为什么大海如此深邃?那是因为它容纳了无数的秘密和故事。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例句:难道你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吗?
8.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例句:他的文笔犀利,被誉为当代的鲁迅。

9.反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段落。

例句: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细节。

10.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句:他的外表看似粗犷,但内心却细腻如丝,这种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暗示和借代。

比喻: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比较,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教师的爱心像春日暖阳,温暖着学生们的心田。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属性,使表达更为亲切。

例如:“柳枝轻摆,像是在向人们招手。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句式来强化语势,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友谊像春天的新芽,像夏日的清风,像秋日的果实,像冬日的暖阳。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性来强调表达的情感。

例如:“他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天籁之音。


设问:通过提问引起人们的注意,强调接下来的答案。

例如:“这道题答案是什么?当然是3了。


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

例如:“难道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对偶:使用结构对称的句子,以达到平衡和美感的效果。

例如:“山高水长,天南地北。


暗示: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暗示意思,引发人们的联想。

例如:“秋叶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简化表达或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的星空。


这九种修辞手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时,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和使用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修辞方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一种技巧,主要通过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段来丰富表达的效果和意义。

修辞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主要修辞方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达到强调和形象化的效果。

比如,“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就是用蜜蜂来比喻一个勤劳的人。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意志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拂过湖面”中的“风儿拂过湖面”,赋予了风儿拂过湖面的动作,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进行夸大或放大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瘦得跟竹竿一样”就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的瘦弱。

4. 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和有趣。

比如,“你难道不知道吗?”就是一个反问的表达方式。

5. 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事物进行对照,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又高大又瘦弱”中的“高大”和“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鲜明。

6.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从而增强表达的感受和力度的修辞手法。

比如,“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兄友弟恭”中的“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和“兄友弟恭”通过排比的方式,加强了对这些美德的赞美。

7. 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与要表达的事物相关联的词语来代替原词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比如,“一腔热血”中的“一腔”就是用来代替“热血”的。

8. 叠词:叠词是一种通过将相同的词语进行重复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奔腾的马蹄声”中的“奔腾”就是通过对“腾”这个词语的叠加和重复,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9. 借喻:借喻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描述或描绘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形象感。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常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01
例: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02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有的人
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例: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02
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01
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象纸一样单薄。 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01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不行么?
添加标题
02
01
种类 1、特征代本体。包括用事物的特征、标志牌号、商标,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一般要求选取最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来作借体。 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2、专名带泛称 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3、处所代本体。包括以人事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如:来“两杯龙井”。 4、部分代替整体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5、具体代替抽象 如:枪杆子里出政权。
比喻的运用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 。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7、比喻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8、拟人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9、夸张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10、衬托衬托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1、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 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5))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拈连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窃读记》(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6、移就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

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

《听听,秋的声音》(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7、转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

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荔枝》(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 ”《荔枝》(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州》8、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9、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我的“长生果”》(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10、回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桂林山水》(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青山不老》(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1、层递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走遍天下书为旅》(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落花生》(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可爱的草塘》12 、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

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13、婉曲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

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秋天的怀念》(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14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

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

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5、对照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和时间赛跑》(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使楚》(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服务》※16、迭现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少年闰土》(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

《鸟的天堂》(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黄河魂》※17、摹绘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

《笋芽》(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

《山雨》18 、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

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19 、设问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