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小学语文8种常考修辞手法(分类详解+练习)

分类详解:小学语文8种常考修辞手法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三、夸张1.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句:她的眼睛像一泓清泉,透出了智慧和温柔。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生动。
例句:花儿欢快地摇摆着身姿,迎风嬉戏。
3.夸张:为了加强描述效果,对事物进行放大描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句:她一笑,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美丽。
4.人称借代:用第三人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使表达更加客观冷静,加强说服力。
例句: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反问:用疑问句的语气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思考。
例句:你以为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6.排比:用同样的结构和句式来连续表达几个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亮点。
例句: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花开芬芳,鸟语鸣唱。
7.对仗:通过对称排列的句子或词语,使文章更加平衡,增强表达的力量和美感。
例句:日出东方,日落西山。
8.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借助相似的形象和特点,加深描述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句:她的歌声如同飞翔的鸟儿,轻盈而美好。
9.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句子或句型等,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句:他努力、他拼搏、他从不放弃。
10.头韵:在句子开头使用相同的辅音或辅音组合,使句子更加鲜明和有吸引力。
例句:腾飞的燕子,远去的背影。
11.倒装: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突出或具有强调作用。
例句:高高的大山,直插云霄。
12.排比句:将相同或类似的句式排列在一起,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表达的感染力。
例句:我千方百计努力奋斗,只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为了争取更大的进步。
13.比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描述效果。
例句:她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
1. 比喻: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将“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
例如,描述“风儿轻轻地唱着歌”。
3.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相似的结构排列在一起,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例如,“我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思考”。
4. 对比:将两个相对立或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它们的特点。
例如,“他虽然年纪小,但志向却很高”。
5. 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那么久”。
6. 疑问:用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常用于强调或引起思考。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
7. 反问:用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常常用于强调或表达一种确定的态度。
例如,“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吗?”
8. 借代:用一种事物来代指另一种事物,例如用“皇冠”代指“权力”。
9.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用“白鸽”来象征和平。
10. 省略: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
例如,“我去图书馆”(省略了主语“我”和动词“去”之间的“了”)。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使写作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15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语言表达中运用的一些技巧,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表达,增加语言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下面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15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具体生动。
比如:“他是个守望者,像一只忠诚的狗。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属性,使得表达更具有情感色彩。
比如:“春天向大地微笑。
”3.夸张:夸大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比如:“他一口气喝了一大桶水。
”4.对比: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差异,突出方面的特点,增加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比如:“黑夜中的小树,像孤独的竖琴。
”5.排比: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多个相同类别的事物,增加表达的张力和力度。
比如:“红色的花朵,红色的夕阳,红色的梦境。
”6.比拟: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种情感或特点。
比如:“她的笑容像清泉,流淌在阳光下。
”7.借代:用一个代表事物取代另一个,以便能更好地表达出意思。
比如:“春天的脚步渐近了。
”8.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记忆力。
比如:“飞舞的红旗,飞舞的花朵,飞舞的梦想。
”9.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比如:“难道我会放弃吗?”10.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11.比较: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的不同或相似之处,进一步凸显其中的特点和意义。
比如:“没有黑,白就不会那么明亮。
”12.倒装:改变语序,使得表达更具有冲击力和引人注意力。
比如:“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13.借光:通过映射或借用其他的名人、作品等的形象,来为自己的内容增色,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如:“她的笑容像蒙娜丽莎一样迷人。
”14.借古讽今:通过引用古代经典的故事或典故,来表达对现实的批评、思考、警示或启示。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的事物去描写抽象的事物。
作用: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天空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2、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例句: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蟋蟀有特别好的建筑工具吗?没有。
6、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7、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8、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印象,根据事物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蓝水晶。
朱自清《春》2、比拟:借助丰富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对事物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坚韧和刚强,他们气质是那样淳朴和谦逊,他们胸怀是那样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回转身,一面絮絮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人或事物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讽刺揭露,有表示亲密友好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一种辞格。
例如: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人》)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事物矛盾本质有深刻认识。
对比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13.联想: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意境,构成特殊艺术美。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利用词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顶真也做顶针用前文末尾作下文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有机联系。
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特性,这样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
在这凄冷荒漠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表达了诗人思乡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心。
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现象,是没有人情感,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诗句。
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光,铃子摇响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感情移到事物上。
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表达人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区别是:移情是将人主观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