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唐朝和朝鲜的关系 新罗国因唐朝帮忙而统一朝鲜

历史趣谈唐朝和朝鲜的关系 新罗国因唐朝帮忙而统一朝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和朝鲜的关系新罗国因唐朝帮忙而统一朝鲜导语: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三征高丽无功而返。

唐太宗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

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三征高丽无功而返。

唐太宗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

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交通不便。

唐高宗时,一开始打高丽也多次失败,曾派唐朝的名将苏定方带领猛将契苾何力多次征讨,以苏定方之能耐,虽然把高丽军打败了无数次,但最终都因为天寒路远,功亏一篑。

于是唐高宗改变了外交策略,远交近攻,联络新罗去攻高丽和百济。

唐高宗娘兼老婆的武则天掌权时,派薛仁贵和李勣最后一次往伐,当时李勣已经73岁了,高龄挂帅出征,终于把高丽给灭了。

灭掉高丽之后,高丽的王族勋臣这帮人就迁入中原,搁在山东,最终融入汉民族。

后来朝鲜历史上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那个高丽王朝是当地朝鲜人建立的王朝,跟这个高丽完全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打着高丽的旗号而已。

唐朝还跟新罗联手去灭百济,唐罗联军一共是19万,其中唐军15万,新罗军4万,所以主要是唐军灭的百济。

今天韩国人供奉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李舜臣,那是抗日的,确实值得供奉,还有一个叫阶伯将军,韩国有很多他的画像、铜像,相当于韩国的文天祥,他就是百济的大将。

当唐罗联军19万进攻百济的时候,百济王都投降了,就阶伯率五千勇士抵抗,最后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新罗是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完成的统一,所以新罗跟唐朝的关系就非常的友好。

新罗王朝的领土,不是今天全部的朝鲜半岛,当时唐朝和新罗的边界并不在鸭绿江,而是应该在大同江。

今天的平壤以北,在当时还是中国的土地。

中国皇上一过生日,新罗的女王都给皇上绣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小编在此整理了唐朝历史的外交,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突厥和吐谷浑唐三彩,駱駝背上的西域商人主词条: 突厥、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吐谷浑、唐与西域诸国战争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

高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

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

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

唐于640年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

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

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一大帝国大食国开始交往。

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

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

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

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

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

贞元五年(公元790年)勒令唐朝对其更名回鹘。

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大肆烧杀掳掠。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唐代武士9月11日,上海博物馆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李成市在上博观众活动中心进行了一场讲座,主题是“古代东亚中的新罗与渤海”。

自698年渤海成立后的230年间,被大同江相隔的新罗和渤海两国,并存于朝鲜半岛南北两方。

史书中有关新罗、渤海两国和唐王朝的频繁交流记载很多,但新罗与渤海之间的交流却鲜有记载,只是《三国史记》有两次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节的记录。

关于两国的交流,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国虽然相邻,但并无交流,另一种观点认为两国存在频繁的交流。

在这次讲座中,李成市教授讲述了历史上新罗与渤海两国的关系,与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八世纪上半叶的东北亚局势讨论新罗与渤海的关系,首先要探讨8世纪上半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这是李成市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

李成市教授从六个方面分析了720-750年间东北亚的形势。

第一,是新罗和渤海国的对立加剧。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对此新罗感受到了威胁。

据史料记载,在孝昭王、圣德王年间,新罗在其北境修筑长城,这是新罗对唐加封渤海一事的军事应对。

第二,渤海与其北面的黑水靺鞨也呈对立态势。

原因是唐朝与黑水靺鞨有联手的迹象,渤海因此抗议,认为二者在其背后施以压力。

第三,渤海与新罗、黑水靺鞨都呈对立态势,其背后又有唐朝的力量。

受到大陆上的几方面的压迫后,727年,渤海国首次向日本派出使节,想要建立协作关系。

渤海国的外交转向日本,还有一事件的推动。

732年,渤海攻击山东半岛登州,唐朝请求新罗派出援军,渤海国和新罗由此交战。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新罗没有得到好处,且最终撤退,但是渤海国仍然感受到了危机。

第四,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唐朝与新罗之战

唐朝与新罗之战

唐朝与新罗之战从白江之战看七世纪东北亚地区形势白江之战是七世纪中后期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次重要战役,对战的一方为大唐与新罗联军,另一方为百济与倭国联军,战役的最后胜利者是大唐与新罗联军。

此次战役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影响深远,还给当时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此次战役前,争雄于朝鲜半岛的三方:高丽、新罗、百济——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而在此次战役后,先是百济由于实力的过度削弱,以及民族斗志的低迷消沉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后高丽被大唐所征服,使得朝鲜半岛当初三国鼎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来的三国最后只剩下新罗一国,而失去了两位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新罗最终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不仅是朝鲜半岛历史的重大事件,同时也代表了整个七世纪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一个最终结果。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理清这一事件的历史脉络,还必须从七世纪初的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发展说起。

一白江之战的远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分裂动荡的局面之后,随着隋唐两个王朝的先后建立,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而在此前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期间,东北的高句丽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十六国后期,高句丽乘着中原各朝群雄逐鹿,无暇东顾的时机,迅速将势力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不但占据了辽东地区,还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而这些地区自秦汉以来就已经被中原王朝正式纳入版图,建立了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

其中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占有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正是由于高句丽对朝鲜半岛的侵入,使得它这个原本不属于朝鲜半岛历史范畴的民族首次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

而作为它进入朝鲜半岛历史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

因为这一时期正值北魏的崛起,强大的北魏遏制了高句丽继续向西扩张的步伐,使得高句丽不得不将其向外扩张的重点东移。

为了向东统一朝鲜半岛,因而才有了迁都平壤之举。

唐与新罗朝贡关系解析

唐与新罗朝贡关系解析
较研究 》,《烟 台师范学 院学报 (哲社版)》1991年第 2期 。 ② 刘 海霞主张 :善德王和真德王 时期 (632年一 654年 )确立外交模型 ,太宗王时期 (654年-661年)外交策略完全成熟 ,
文 武 王 前期 (661年一 675年 )对 业 已形 成 的外 交 策 略进 行 成 功 实 践 。 根 据新 罗 国王 执 政 时 期 划 分 新 罗对 唐 外 交 策 略情况 ,而不是根 据历史 涉及具体 事件 进行划 分 ,使得唐 与新 罗关 系 的好坏与 外交政策 不相 连贯 ,不 是很科 学 ,而 且 ,时间结点在文武王统治前期 675年 ,对于新罗与唐之间的朝贡册 封关系研究 不系统不 完整 (《七世 纪中叶新罗对 唐外交 策略之嬗 变》)。崔 明德认 为 ,契丹 与唐关 系反复无 常 ,与唐 战争期 比较 长 ;新 罗则 自始 至终依靠唐朝 ,基本上 与唐保持着友好关 系。还对契丹 、新罗与唐战争 的起 因 ,唐笼络契丹 、新罗 的手段进行 了探 讨 ,指出 了契丹 和新 罗与 唐关 系相同之处 ,即都要纳 贡、受封 、助战 、朝拜 、宿卫 ,但 是在不 同之处 中 ,没有指 出新 罗的鲜明外藩特征 (《契丹 、新 罗 与唐朝关 系之比较研 究》)。 ③ 《册府元龟 》卷 970,《外 臣部 ·朝贡 》三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年 ,第 11396页.
一 、 新 罗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朝贡 的发展阶段
新 罗 与唐 的朝贡关 系 因为 双方 利益 冲突 ,有 战争 时期 也有友 好交 往 时期 ,友 好交 往是 双方关 系 的主 流 。仔细分析新罗与唐朝贡册封关系的特点 ,②双方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诚服 、动荡 、发展和衰落 四个 阶段 。
(一)诚服:新罗初次朝唐到鸡林州都督府的设置(公元 621年一663年) 此 阶段 为唐罗 战 略结盟 期 。唐朝 初建 (公元 618年 ,唐武 德元 年 ),621年“新 罗 国 、句丽 及 西域 二 十 二 国并遣 使朝 贡)Y o③此 时 ,朝鲜 半 岛上 高句 丽 、百济 、新 罗三 国争雄 ,高句 丽 领 土最 广 ,占有 朝鲜 半 岛北 部 的大 同江 中心流 域 。同时 ,在 鸭绿 江 、图们江 北岸 也领 有辽 东 、玄菟诸 郡 之地 ,域 内分布着 秽 、貊 、棘褐 等部族 ;新 罗 与百 济和 高句 丽都有 一定 的怨 隙 。据 载 :“先是 百 济往 伐高 丽 ,诣 新 罗请 救 ,新 罗发 兵 大破

黄河故人:唐初的辽东

黄河故人:唐初的辽东
新罗很不厚道的让百济王当佣人倒酒大唐很不地道的把百济的倒数第二代国王拉回来巡回展览也很不地道的在百济建了个地方政府因为本来按照事先的约定百济是给新罗的
黄河故人:唐初的辽东
唐朝初期的朝鲜半岛,和今天边境有些地方挺像的。今天的藏南有点像当时的辽东,收复辽东的问题关键不在辽东,藏南问题的关键也不在藏南。
不管是隋唐,拿下辽东来,很难。不是高句丽多强大,而是辽东那块地方太贫瘠,军队的后勤根本应付不过来。今天看阿三,不也一样欺负青藏高原给共军后勤压力太大么?
这一次,李治(也可能是他老婆),在新罗的接应下派苏定方渡海进攻百济。这次没啥悬念,百济很听话的就亡国了。苏定方押着国王等回国,留刘仁愿坐镇百济(没多少,就几千人)。新罗很不厚道的让百济王当佣人倒酒,大唐很不地道的把百济的倒数第二代国王拉回来巡回展览,也很不地道的在百济建了个地方政府,因为本来按照事先的约定百济是给新罗的。不过难道新罗国王真的认为大唐会费劲巴拉占块地皮就为了送给他?
和越南还不一样。越南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北方强大国家入侵的历史,而且北方强大国家的入侵每次都有带路党引路。北方大国打赢了之后,这些带路党们摇身一变,再继续反抗北方大国入侵。终于有一天,明朝烦透了,这癞蛤蟆不要了还不行。
然后……第二天……没啥然后了,那就是白江口一战。此战后日本为了防备大唐登陆修了四道防线,恰好唐朝的使节朝散大夫郭务悰也去了日本四次。
四年后高句丽王亡国,辽东回归故土。不知道武则天会不会有一句“老娘忍你很久了”。
附:看看韩国和朝鲜的地图,发现这半岛真是小姐身子小姐命,两个“小姐”的意思么,今天天气不错啊……
李二的时代,比今天的土鳖可好多了。645年冬天撤回来,第二年休养一下,647和648年李二就折腾高句丽了。进攻,也不大打,就是消耗高句丽的国力。反正李二摆个POSE,高句丽那边就要举国总动员。把高句丽折腾的差不多了,李二就计划30万大军造船渡海进攻平壤,可惜649年他就挂掉了。

唐朝的辽东征战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

唐朝的辽东征战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

唐朝的辽东征战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展开了一系列对辽东地区的征战。

辽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一直是各个朝代争夺的目标之一。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辽东地区的侵略成为威胁,为了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唐太宗亲自领导军队,在辽东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一、辽东地区的重要性辽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理位置重要,不仅为中国东北的门户,也是通往东北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辽东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掌握了辽东地区就相当于掌握了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的掌控权。

由于辽东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一直以来都是各个朝代争夺的焦点。

唐太宗明白辽东地区的重要性,因此他决定亲自带领军队征战北方游牧民族,以确保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

二、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1. 对契丹的征战唐太宗时期,契丹是辽东地区的主要游牧民族之一。

为了遏制契丹的侵略,唐太宗多次率领军队对契丹展开征战。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战术,包括先发制人、节约兵力、运用骑兵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由于唐太宗的强力领导和军事策略的成功应用,契丹的威胁被有效地遏制住。

2. 对其他游牧民族的征战除了契丹,唐太宗还对其他游牧民族展开了征战,如奚、渤海、室韦等。

他采取了类似的战略和战术,成功地打击了这些游牧民族的侵略行为,稳定了边疆局势,确保了唐朝的统一。

三、征战的影响与意义唐太宗对辽东地区的征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边疆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将辽东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并巩固了唐朝的统一。

这一系列征战的胜利不仅拉近了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也使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同时,唐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防御措施,修筑了长城,建设了寨堡,使边疆地区更加安全稳定。

此外,唐太宗的征战还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了对邻近地区的统治和管辖。

征战的胜利为辽东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和平与稳定,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提供了基础。

总结起来,唐太宗领导的辽东征战对确保边疆安全、维护唐朝统一和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5)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5)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5)那么为什么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百济,却不讨灭新罗,至少也应废除金法敏!对此,笔者不能苟同某些韩国学者的说法,他们认为新罗高句丽人民上下一心,顽强战斗,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大败唐军,完成了半岛三韩的统一。

通过前面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新罗军队在唐罗战争中除在攻击较弱的熊津都督府得手外,在其它战役中败多胜少,有时甚至是惨败,最后还是利用了唐朝不想两面作战的心理求得了唐朝的原谅。

除以上所述,我认为还有以下原因导致唐朝接受新罗谢罪。

第一,新罗外交手段高明,虽然对唐开战,但他始终承认唐朝是宗主国,新罗是藩属国,并数次请罪,而不是像高句丽那样桀骜不驯或是像百济那样不识时务,外交处置乖张。

第二,唐朝失去的熊津都督府辖地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得来更好,失去也损失不大。

更何况是落到了藩属国新罗手中,对唐朝危害也不大。

第三,唐朝此时最希望的是集中全力打倒吐蕃,仪凤三年(678)的青海之战就是明证。

只要打倒了吐蕃,朝鲜半岛事务以后怎样处置自然就由唐廷作主,到时再降罪新罗不迟。

当然新罗军队的坚决抵抗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我认为,正是以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唐廷诏准金法敏的请和。

唐廷诏准金法敏的请和及李谨行撤兵意味着唐罗战争的结束。

安东都护府于仪凤元年(676)二月从平壤迁往辽东故城,同时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

这里有一个疑问,前面所述高侃在镇压高句丽叛乱期间已将都护府迁往辽东州,而在高句丽叛乱结束后,平壤已破败不堪。

那么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安东都护府在迁往辽东故城后就没有再迁回平壤,而仪凤元年(676)迁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只是在书面上追认了一下。

就像熊津都督府早在咸亨三年(672)失守,直到仪凤元年(676)才迁往建安城一样,实际上安东都护府早已不在平壤了。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要说明一下,第一,史学界有人认为,在678年,唐高宗试图出兵新罗,宰相侍中张文瓘带病劝高宗不要出兵。

《旧唐书》记载:“比为吐蕃犯边,兵屯寇境,新罗虽未即顺,师不内侵。

唐朝与辽东北方边疆的防御与开发

唐朝与辽东北方边疆的防御与开发

唐朝与辽东北方边疆的防御与开发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其疆域东至东海、辽东,与辽东北方的边疆形成了重要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辽东北方边疆的防御与开发成为了重要的国策。

本文将从防御与开发的角度分析唐朝与辽东北方边疆的关系。

1. 边防防御唐朝对辽东北方边疆的防御主要体现在边境驻军、城防建设以及与辽东各部族的关系处理等方面。

首先,唐朝设置了边防军队,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唐朝在辽东北方边疆建立了多个军区,驻有大量士兵。

这些军队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辽东各部族的侵袭,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其次,唐朝在边境地区修建了一系列城防设施。

这些城池分布在边境要地,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的进攻。

著名的辽阳、开原等城市成为唐朝东北疆域的屏障,对于稳定边境、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唐朝还与辽东各部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协议或联合抵御外族的侵略。

唐朝与契丹、渤海等各部族保持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边境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边防防御的加强对于辽东北方边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保障了边境的安全,也为后续的开发与开放奠定了基础。

2. 边境开发唐朝对辽东北方边疆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耕、商贸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首先,唐朝通过扩大农耕区域,提高边疆地区的生产力。

唐朝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交流,引进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和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辽东北方边疆的农民逐渐掌握了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使得边疆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其次,唐朝促进了边境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

通过修筑军事、商业要道,唐朝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交通通道。

辽东北方边疆成为了东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重要贸易中转站,不仅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最后,唐朝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学府、寺庙等文化机构,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辽东地区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有大量的文人墨客涌现,还吸引了中原地区的士人前往边疆地区探险和寻觅机遇。

唐高宗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以唐与新罗关系为中心

唐高宗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以唐与新罗关系为中心

唐高宗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以唐与新罗关系为中心王金秋【摘要】唐朝建立之初就着手于对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构建,试图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四郡体制.唐朝帮助新罗灭高句丽、百济正是这一计划的体现,但是高句丽、百济的灭亡使得新罗一家独大,新罗因此与唐朝相抗衡,双方在领土、亡人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于674年爆发了七重城之战.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实力削弱,使新罗更加变本加厉,随着西部吐蕃入侵,唐朝无暇东顾,安东都护府内迁,唐朝势力收缩,最终玄宗以官方承认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合.唐高宗对东北亚秩序的构建在整个东亚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1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唐高宗;唐朝;新罗;东北亚;百济;高句丽【作者】王金秋【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在位)在位期间,东亚世界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

如660年百济灭亡、668年高句丽灭亡、674年唐朝与新罗爆发七重城之战、676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这些事件对东北亚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学界对东北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事件与国与国关系的研究,缺乏宏观把握[1]。

相关事件的发生与唐高宗的东北亚秩序构建思路密不可分,因此本文试图从唐朝与新罗关系入手,透视唐高宗对东亚政治格局的构建。

一、百济、高句丽灭亡与新罗一家独大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朝将领苏定方等率13万大军进攻百济。

唐军沿白村江(今锦江)溯流而上,同年七月,攻陷百济王都泗沘城,百济灭亡。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

境内尽降”[2]。

百济与高句丽灭亡后,唐王朝分别在百济、高句丽故地设置熊津洲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

百济与高句丽的灭亡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从唐王朝方面来看,唐王朝试图恢复汉武帝时期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力度,“汉武帝所设的四郡,是以古朝鲜本土设乐浪郡,将卫氏朝鲜后征服的真番设为一郡,将先后臣属于箕氏朝鲜与卫氏朝鲜的属地分为玄菟与乐浪二郡”[3]。

新罗与隋唐

新罗与隋唐

新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王金林(2011110179)一.新罗时期与中国历史朝代对照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676年)1.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

2.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称为统一新罗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二.新罗时期地图三.新罗与中国政府间的交流起步较晚1.起步较晚的原因:①地理位置。

新罗处于朝鲜半岛的东南。

②当时受到倭军的困扰无暇顾及外交。

2. 新罗与隋朝政府的交流不密切。

①新罗与隋的联系开始于开皇十四帝(594)“新罗王金真平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②596,602,603年新罗均遣使与隋通贡。

《朝鲜通史》3. 新罗与唐朝之间的政府交流频繁。

在唐初的621~668年的48年中,新罗向唐朝派遣使团32此,唐朝向新罗派遣使团10次。

4.新罗与唐朝之间的政府交流频繁的原因。

①当时朝鲜处于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的时期,新罗面临被高句丽和百济兼并的危险。

所以积极与唐朝来往,借以获得唐朝对自己的保护和支持。

②吸收先进文明成果,促进自身发展。

(在国内提出“花郎道”精神,培育青少年,提高国民素质)5.唐朝与新罗军事方面的合作①660年,唐朝和新罗联合将百济灭亡。

②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合将高句丽灭亡。

四.隋唐与新罗的经济交流1.交流的主要形式①官方贸易:朝贡—奢侈品交换新罗→唐朝:人参,牛黄,果下马,各种鱼类……唐朝→新罗:金银器,丝绸,《道德经》,《佛经》等书籍。

②民间商人贸易交流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贸易,以海路为主。

代表人物张保皋,他不仅官居要职,而且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

从事新罗,唐朝,日本三国间的贸易。

2. 新罗坊及来唐从事其他职业的新罗侨民8~9世纪,在唐的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以新罗商人为主的新罗侨民的聚居区—新罗坊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中保留了大量关于新罗坊的资料。

扮猪吃老虎——探析新罗在唐朝灭百济、高丽战争前后的外交战

扮猪吃老虎——探析新罗在唐朝灭百济、高丽战争前后的外交战

扮猪吃老虎——探析新罗在唐朝灭百济、高丽战争前后的外交战职贡图在“海东三国”中,新罗虽然第一个立国(公元前57年,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百济于公元前18年),但一般认为新罗是实力相对弱小的一个,新罗能够借助唐朝的力量灭掉其他二个国家,其外交手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较于高句丽、百济两国被动、僵化的外交术,新罗在对唐的外交方面可说是取得了完胜。

唐朝军事介入前,新罗面临窘迫局面新罗曾多次遭受北面高句丽、南面倭国、西面百济的进攻。

而且,在新罗跟大唐密切交往之前,其军事、政治、文化方面均落后于周边国家,这也导致了新罗在战场上不断吃败仗,近邻百济对新罗一度保持了强大的攻势,不断夺取新罗的城池。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642年)秋七月,百济王义慈大举兵,攻取国西四十余城...八月,百济将军允忠,领兵攻拔大耶城,都督伊餐品释、舍知竹竹、龙石等战死。

百济不断侵凌,尤其是大耶城主伊餐品释系新罗权臣金春秋(后继位国王)的女婿,其爱女也同时被害。

金春秋十分悲痛,发誓要不惜一切手段,吞并百济,以雪国仇家恨。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初,大耶之败也,都督品释之妻死焉,是春秋之女也。

春秋闻之,倚柱而立,终日不瞬,既而言曰:“嗟乎!大丈夫岂不能吞百济乎!”金春秋首先谋求联合高句丽灭百济,在提请新罗善德女王同意后,亲自出使高句丽,希望摒弃前嫌,联合出兵百济。

高句丽王高臧要求百济先割让竹岭西北之地。

金春秋失望地说:我本来请求贵国出兵,你却来要求我国的土地,我这里只有一条命!高句丽王大怒,将其软禁。

后来金春秋设计从高句丽逃回,从此新罗不再对高句丽存有幻想,旧仇增添了新恨,转而向大唐寻求帮助,请求对高句丽、百济两国发兵。

新罗怎么通过外交鼓动大唐对高句丽、百济开战新罗王金春秋和金法敏1、王储亲自出使大唐。

跟高句丽、百济只派普通使者出使大唐相比,新罗要重视得多,出使的规格也要高得多,其两代雄主金春秋、金法敏作为储君时都曾亲自出使大唐,唐朝对于他们也礼遇隆重,建立了亲密关系,维护新罗在半岛的利益。

天门岭之战,唐朝失去辽东的转折点,七百年后汉人才得重返此地

天门岭之战,唐朝失去辽东的转折点,七百年后汉人才得重返此地

天门岭之战,唐朝失去辽东的转折点,七百年后汉⼈才得重返此地公元696年,武则天治下"营州之乱"的爆发,对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产⽣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影响,便是间接导致唐朝逐步丧失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权。

辽东本为汉晋故地,从战国燕昭王时直到西晋末年皆为中原郡县。

五胡乱华时,辽东为鲜卑慕容⽒所据,后燕末年,⼜被⾼句丽所窃取。

隋朝统⼀中国后,四次出兵辽东讨伐⾼句丽,不能取胜。

唐朝从唐太宗到唐⾼宗时期,唐军⽤了20多年的时候连年征伐⾼句丽,终于夺回了这⽚华夏故⼟。

唐灭⾼句丽后,于⾼句丽故地设⽴安东都护府,治所在平壤,控制着朝鲜半岛⼤半领⼟。

但随着西线唐军对吐蕃作战失利,半岛南部的新罗趁机攻唐,唐朝不得不将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

此后,唐朝对于辽东地区建⽴了较为稳固的统治。

"营州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局⾯。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 五⽉,辽西营州发⽣饥馑,契丹⾸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共同起兵反唐,杀营州都督赵⽂翙,攻陷营州,李尽忠⾃号⽆上可汗。

在灭⾼句丽时,为了削弱⾼句丽故地不断发⽣的叛乱,唐朝曾经将依附于⾼句丽的靺鞨⼈⼤量迁往营州。

营州变乱发⽣后,原本被唐朝强制迁徙到营州的靺鞨⼈,也趁机作乱,分为两股东窜,企图逃回辽东⾼句丽旧地。

这两股靺鞨叛军的⾸领分别为乞乞仲象(其⼦就是著名的⼤祚荣)和乞四⽐⽻。

靺鞨叛军东窜后,⾸先向唐朝安东都护府所在地的新城发动进攻。

此时唐朝在辽东兵⼒很少,但是安东都督裴⽞珪率军固守,叛军久攻不下,只得转攻辽东城。

辽东都督⾼仇须率数百⼈与之交战,竟以少胜多,⼤破叛军,俘虏⼀千多⼈。

唐朝廷得知辽东被袭,军情紧急,派名将薛仁贵之⼦薛讷率兵五万前往⽀援,由于辽西⾛廊已经被契丹叛军占领,唐朝援军只得从⼭东登州海路出发。

唐援军抵达之后,连败叛军,叛军损失惨重,向辽东东部地区逃窜。

辽东地势东⾼西低,西部的辽河平原为汉晋以来传统的汉⼈定居和农耕区,汉晋辽东郡,唐朝安东都护府的统治中⼼都在这⾥。

唐朝的疆域最北到达了外兴安岭?千万被别谭其骧的地图给骗了

唐朝的疆域最北到达了外兴安岭?千万被别谭其骧的地图给骗了

唐朝的疆域最北到达了外兴安岭?千万被别谭其骧的地图给骗了一,唐朝灭高句丽后在东北的局势从汉朝到隋唐,东北出现了一个较为强大的民族政权——高句丽。

这个政权是由扶余族建立,最初只是局限于辽东一角,后来其疆域已经扩展到了整个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名义上臣服于唐朝,唐朝册封其王为“高辽东郡王”。

但是册封只是名义上的,高句丽的存在反而成为唐朝势力进入东北的一个障碍。

于是,唐朝在不仅就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

644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夺去了辽东之地。

668年,高句丽最终灭亡。

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在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其下又设置了9个都督府,42个州,100多个县。

从此,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纳入到了唐朝的版图。

从战国以来,辽东地区就是中原王朝经营东北的一个据点。

燕国最早在此设立郡县,秦朝继之,汉朝设置“汉四郡”。

此后,高句丽的强大逐渐吞并了这些郡县。

而唐朝灭高句丽,重新恢复了汉朝的局面。

唐朝初期的东北局势不过,唐朝的辽东之地却并不稳固。

和汉朝相比,唐朝周边民族的社会更加进步,国家组织更加成熟,因此,唐朝面临的对手也就更难对付。

在辽东周边,分布着突厥、靺鞨、契丹、辰韩等民族,他们给辽东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首先对唐朝辽东局势造成挑战的是辰韩建立的新罗。

新罗本来是唐朝的盟国,名义上的藩属国。

但是高句丽和百济灭亡后,新罗就开始了快速的扩张之路。

670年,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引起了新罗的不满,新罗开始和唐朝为敌。

新罗一方面扶持高句丽遗民建立“报德国”来牵制唐朝军队,一方面则兼并了百济故地,唐朝的熊津都督府被迫撤销。

唐朝此时忙于和吐蕃征战,无力派遣大军东征,只得在676年将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辽东,第二年又迁徙到新城(抚顺)。

此后,唐朝和新罗就以大同江为界。

新罗的扩张和安东都护府内迁唐朝刚灭高句丽之时,是唐朝在东北势力最强的时候。

之后,唐朝在东北的势力是不断收缩的,再也没有扩张。

二,唐朝中期辽东的放弃第二个对唐朝的辽东造成巨大危机的是契丹族。

朝鲜半岛历史:新罗灭百济、高句丽,驱逐了唐朝的侵略者

朝鲜半岛历史:新罗灭百济、高句丽,驱逐了唐朝的侵略者

朝鲜半岛历史:新罗灭百济、高句丽,驱逐了唐朝的侵略者朝鲜半岛历史:新罗灭百济、高句丽,驱逐了唐朝的侵略者关键词:改革、统一、郡县前因智证王继位:公元500年,智证王继位,去除“麻立干”的君主称呼,正式改国号为“新罗”。

▲智证王(436年-514年)姓金名智大路或智度路、智哲老,是新罗第22代君主后果新罗灭百济、高句丽:公元七世纪中后期,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朝鲜半岛的另外两个国家,百济和高句丽之后,又驱逐了唐朝的侵略者,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新罗统一朝鲜过程始末一、内忧外患,想要整顿公元505年,新罗内忧外患,政局不稳,智证王听取大臣意见,实行州、郡、县制度,集中以王权为中心的统治权力。

作为朝鲜三国时代的一大巨头,新罗地处半岛的东南部。

新罗在地理上与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但由于被百济和高句丽围绕着,整体还是有些闭塞,于是新罗国内保存了大量陈旧部落以及制度。

新罗原本就是由六部落门阀掌权的,当智证王即位后,六部落门阀权力逐渐增加,甚至有凌驾于皇室之上的趋势。

除此之外,当时的外部环境对于智证王来说也十分不友好,新罗夹杂在百济与高句丽之间,随时遭受着威胁。

此时摆在智证王面前的将是十分重要的抉择,他必须走对这一步棋,这关乎着国家在他手中的未来。

▲朝鲜的三国鼎立二、借鉴唐朝,该定国号旁边隔海相望的中国正处于国家的不断革新中,这给了智证王灵感。

他听取了大臣的意见,将中国的郡县制度和国号学习过来,正式定国号为“新罗”,紧接着,就模仿中国,在新罗国内开始推行州、郡、县制度。

智证王希望能通过此种办法,集中王权对于新罗的统治。

经过一年多的考量与准备,第二年的春天,智证王亲自定下了国内的各州县。

他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下属郡和县百余个,各州郡县都有自己的长官统治,由国王指派长官人选。

既然州郡县的设立是为了让整个国家听命于自己,智证王就挑选了一个信任的自己人,为自己管理。

为此,智证王特地设立了一个官职,名为“军主”,异斯夫成为了新罗历史上第一任“军主”,这位军主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征战,替新罗收服了不少的土地。

新罗古国的历史沿革

新罗古国的历史沿革

新罗古国的历史沿革朝鲜三国时期国家。

初名徐罗伐,又名斯罗期卢。

公元4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

都城为金城(今庆州)。

935年被高丽所灭。

公元前后,斯卢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部落联盟,酋长由朴、昔、金三氏担任。

4世纪中叶起,朴、昔二姓不再担任首领,王位由金姓世袭,王权逐渐得到加强。

4世纪末新罗经常受倭军侵扰。

402年,高句丽驱逐倭军,将新罗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

505年,新罗实行州、郡、县制。

520年,颁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别的百官服色,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体制。

528年,朝廷许可佛教传播,借佛法说教加强王朝的思想统治。

532~562年,新罗先后统一本加耶(又称金官加耶,今金海地区)和大加耶(今高灵地区)弁韩人加耶部落,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

为与高句丽争雄,新罗与百济结盟。

于551年占领汉江上游地区。

并于553年又攻占百济的汉江下游地区。

遂乘势沿东海岸北上,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镜南道的利原地方。

新罗的扩张招致高句丽和百济的不断进攻。

新罗处境危急,吁请唐朝出兵干预。

唐朝在新罗的配合下,于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

百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

至此,原三韩部落地域完全统一于新罗,并在北界略有扩展。

新罗据有西海岸的仁川湾,便于直航中国。

从4世纪末起,先后与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

使用汉字并创造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

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

《礼记》等书。

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

慧超的《往五天竺传》、崔志远的《桂苑笔耕》,都是在中国流传久远的著作。

新罗早期有债奴,息谷米于人,偿不满,庸为奴婢。

新罗的部曲县,是强制战俘等集中居住和从事特种劳役之处。

部曲民实际上是一种被征服的部落奴隶。

新罗的其他奴隶史载不详。

5世纪后,铁器广泛使用,牛耕普及,禁止人殉。

新罗王国力挫大唐帝国的扩张:三国争霸的最后胜者,新罗吞并高句丽和百济,隋唐五十年灭高句丽等于白打了

新罗王国力挫大唐帝国的扩张:三国争霸的最后胜者,新罗吞并高句丽和百济,隋唐五十年灭高句丽等于白打了

新罗王国力挫大唐帝国的扩张:三国争霸的最后胜者,新罗吞并高句丽和百济,隋唐五十年灭高句丽等于白打了新罗一面扶植和利用高句丽残余势力与唐朝对抗,一面大肆夺取百济故地。

670年,新罗接纳高句丽遗臣安胜,将其安置于金马渚,封高句丽王,以此来招纳高句丽遗民与唐安东都护府抗衡。

与此同时,新罗还攻取了百济故地众多城池。

670年7月,新罗出动大军,一举攻陷熊津都督府八十二城。

新罗将军“品日、文忠、众臣、义官、天官等取城六十三,徙其人于内陆;天存、竹旨等取城七,斩首二千;军官、文颖取城十二,击狄兵,斩首七千级,获战马兵械甚多”,共取城82座,几乎占了百济原有城的一半。

671年1月,新罗发兵攻打百济,战于熊津南,6月兵临百济加林城,与唐兵战于石门,取得了“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的战绩。

不过被新罗所俘虏的六名唐果毅其实都是百济人,唐军灭亡百济后,一方面,在百济设置都督府,任命当地的百济人担任各种官职,据《旧唐书》东夷传记载,“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都督府,各统州县,立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及县令”;另一方面,又从百济迁走了一部分人口,安置到唐朝,例如,据《三国史记》记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9月唐军灭亡百济后,“(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 百姓一万二千人, 自<泗沘>乘船回<唐>”,《资治通鉴》仪凤元年也提到,唐朝曾把部分百济人迁到徐州和兖州等地。

迁入唐朝的部分百济人即被授予一些折冲府的官职。

例如,据百济人黑齿常之的墓志铭记载,黑齿常之“与其主扶余隆俱入朝,隶为万年县人也。

麟德初,以人望授折冲都尉,镇熊津城”。

又如,据百济人祢军的墓志铭记载,祢军入唐后,“圣上嘉叹,擢以荣班,授右武卫浐川府折冲都尉”。

据此推测,很可能有一些百济人被编为唐人,并被授予果毅都尉的官职,后又返回百济。

这些人,与留在百济故地的百济人是有区别的,可以被认为是唐人。

当这些人,身着唐军制服被俘的时候,新罗人完全可以认为他们是唐人。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2)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2)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2)据史料分析,薛仁贵此来百济所带兵力并不雄厚。

理由有二:一是薛仁贵在咸亨二年(671)七月二十六日《与新罗王金法敏书》,在信中薛仁贵软硬兼施,但基本基调却是寻求和解。

薛仁贵一代名将,英勇善战,去年大非川之败后更是急需雪耻,如果他带来了大批军队,他怎么可能以和解姿态对新罗,必然是大兵压境。

二是唐朝有使用少量汉兵统带蕃兵作战成例。

例如当年高侃征突厥车鼻可汗,就是以少量汉军统带回纥、仆固大军消灭了车鼻可汗。

三是当时唐朝两线作战,对吐蕃高丽余众同时用兵,兵力不敷使用,况且大非川战役唐军一败涂地,精锐部队损失不少。

因此薛仁贵所带援熊津都督府兵力人数虽然史书所记不详,但人数不多是肯定的。

《三国史记》卷7《文武王纪》记载咸亨二年(671)十月,新罗袭唐漕船,郎将钳耳大侯及百名士卒被俘。

上元二年九日(675),薛仁贵引兵攻新罗泉城。

上元三年(676)十一月,薛仁贵所部在伎伐浦战斗中大败。

拜根兴认为《三国史记》以上相关记载不一定完全可靠。

笔者认为以上事情极有可能全部发生,只是时间有问题,因为上元年间薛仁贵“坐事徙象州”,不太可能在熊津地区作战。

以上交战事件极有可能都发生在咸亨二年(671)九月到十一月间。

理由有二:一是只有将上述战事放在咸亨二年,才会出现薛仁贵在熊津地区作战的可能。

因此,钳耳大侯极有可能是在咸亨二年(671)被俘的。

二是日本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咸亨二年(671)十一月,唐使郭务悰自百济率二千人前来,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当时正是两军交战之时,熊津都督府兵少不过数万,怎么会派二千人来日本,那么有一种解释十分符合逻辑,他们是在对新罗军队作战失败后逃出来的。

而只有把上述战事放在咸亨二年才能与这种推论相符。

(我的以上见解恐有误,以唐军水军实力,白江口水战轻易大胜,观三国史记,新罗水军实力并不强,其依仗陆军优势击败唐军有可能,水军恐无此实力,但三国史记多次出现对唐水军作战?)咸亨二年(671)后,熊津都督府地域作战情况不详,史籍记载含糊其辞。

唐灭百济之战的发生经过

唐灭百济之战的发生经过

唐灭百济之战的发生经过唐灭百济之战是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渡海攻灭百济的作战,那么你了解唐灭百济之战的发生经过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唐灭百济之战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唐灭百济之战的发生经过公元660年,也即是显庆五年,发生在唐朝和高句丽、百济之间的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唐灭百济之战。

关于唐灭百济之战过程的史料记载,详细地再现了当时两兵交融,金戈铁马的沙场战记场景。

苏定方率领军队的一系列行动,将唐灭百济之战过程串连成线。

作为唐灭西突厥之战的指挥官,苏定方在唐灭百济之战中依然功不可没。

唐朝对一再阻碍新罗和唐朝交流沟通的百济和高句丽发动了讨伐之征。

苏定方率领军队从成山渡海,在熊津江口击败百济的军队,然后水陆并进,直逼百济的都城泗沘。

当苏定方率领众士兵来到距离泗沘城二十余里的地方时,与百济的大军相遇。

纵然百济大军为抵抗唐朝的入侵倾城而出,使出了本国全部的军事资源和力量,无奈对手唐军声势巨大,很快城池就被唐军所占领。

虽然在占领泗沘城的进程中,有一些曲折的小插曲。

但是,唐灭百济之战过程几乎完全按照唐朝所预想的那样,顺利而有序地往前推进。

在百济义慈王携太子扶余隆出逃北方后,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并且率重兵驻扎城郭,固守城池。

不料,扶余泰的儿子却率领众将领开门投降于唐朝,城中的百姓也都跟着臣服于唐朝。

扶余泰孤掌难鸣,只好献出城池,归顺于唐朝。

泗沘城就这样不攻自破,紧接着,百济国也就此宣告灭亡。

唐灭百济之战的背景唐灭百济之战背景十分地复杂,百济属于朝鲜半岛的一个小国。

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三个部分,就是新罗、高句丽和百济。

这三个小国之中高句丽的经济实力最为强大,也最不安分。

百济在高句丽的怂恿下也总是有很多的小动作。

唐灭百济之战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在隋朝时期高句丽就不服从隋朝的统治,利用自身强大的优势,不断地骚扰中原边境。

隋炀帝当时就是为了征伐高句丽而使得隋朝灭亡。

唐朝时期,百济归附高句丽,这两个国家不服从唐朝的管制,还总是挑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王小甫【提要】本文研究认为,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

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只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

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关键词】新罗唐朝辽东高句丽大同江英文提要:Incorporated the regions as three Han nations of old time, the Unified Silla had not ambition to occupy the old territory belonged to Koguryo in the Korea Peninsula. The old territory of Gaogyoli located on both banks of the Yalu River was the Liaodong region of China in all th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It is a misreading of the history that the Unified Silla and the kingdom Bohai were just like two part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one country.统一新罗(668-935)时期,其北部边界长期保持在从大同江界线到江原道德源附近1。

直到王氏高丽(918-1392)初期,这一状况仍然变化不大2。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三国后,当时由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动”3。

也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了原百济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战争初期所期望的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的目的。

这是它一开始就引进企图侵略朝鲜的强大敌人唐朝侵略者作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4我们知道的实际情况是,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就是在唐、罗刚刚联手消灭高句丽,新罗就发起历经八年(669-676)的驱逐唐军战争而最终获取的5。

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挡新罗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其发动进攻。

显然,新罗北界止于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于新罗自身,在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

也就是说,新罗原本就不期望“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它要统一的只是半岛旧有的三韩(辰韩=新罗、弁韩=伽耶、马韩=百济)故地6,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1参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贺剑城译《朝鲜通史》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52页;(韩)梁泰镇《韩国的国境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三国时代的国界》,汉城:同和出版公社,1987年,68-71页;(韩)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73页。

2参(韩)崔万基等编《(高等学校)历史附图》,汉城:教化社,1997年,19-20页;(韩)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第四章第二节《经略高丽》,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年,75-8页。

3见上引《朝鲜通史》上卷,54页。

4见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延边州翻译组译《朝鲜通史》上卷(第一分册)第六章第一节《新罗统一百济的全部疆土和高句丽的南部地区》,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210页。

5参黄约瑟《武则天与朝鲜半岛政局》第一节《唐高宗朝末年外务》,收入刘健明编《黄约瑟隋唐史论集》,中华书局,1997年,61-4页;上引《朝鲜通史》上卷,47-50页;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页;上引《韩国史新论》,72-4页。

6韩国学者金渭显在论述王氏高丽的北进政策时说:“太祖(王建)在统一三韩后,正想挥师北进,不意得病崩殂”,其根据是《高丽史》记《太祖遗训》云:“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西京水德顺为我国地脉之根本大业,万代之地,宜当四仲巡驻,留过百日,以致安宁。

”(转引自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77页)可见迄王氏高丽统一时,其区”不过是历史上高句丽在向南扩张中夺取的百济故土。

本文以下即拟就此加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高句丽南部地区的历史归属高句丽(亦作高句骊、高丽)族本居中国东北,为汉朝臣民1。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次年设玄菟郡,下属三县,高句丽是其一2。

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出逃高句丽之地(纥升骨城/卒本,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3建立政权。

不久,高句丽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由汉中央政府颁发印绶4。

自立国以后,历代高句丽王均奉行对外积极进取的政策5。

东汉末公孙度领有辽东,高句丽与之通好。

238年曹魏灭公孙氏后,高句丽东川王欲代之称雄,于曹魏正始(240~249)中遭到幽州刺史毌丘俭的毁灭性打击。

于是,高句丽转而开始渡过鸭绿江向南进击。

此时夹在高句丽和百济之间的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建立并留存下来的乐浪郡和带方(真番)郡6,他们“无力阻挡高句丽的南进,终于四世纪初被高句丽并合”7。

乐浪郡的首府平壤就此转到了高句丽的治下。

然而,高句丽在随后与前燕争夺辽东中遭到重挫,于是倾力南向,“四世纪后半期,高句丽在南进中最先相遇的对手就是百济”8。

369年,高句丽发兵二万南攻百济,反为百济军所败。

371年百济反攻,倾全国兵力北上围攻平壤城,高句丽王钊(故国原王)战死。

此后双方处于拉锯战中9,分界就在平壤大同江一线10。

可是,后来的高句丽王安(392~413)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他即位领土仍然只是三韩旧地,经略所谓西京(平壤)是王氏高丽朝才开始的事。

1(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十七《地理志》四:“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

”(汉城:景仁文化社影印本,1994年,378页)我怀疑很可能正是由于王氏建国以高丽为名,才出现了张冠李戴将三韩引申为三国的做法,把一直被统一新罗所排斥的高句丽与三韩裔脉并列编成史书,以后便愈演愈烈。

总之,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值得深究。

2《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八下:“玄菟郡(原注:武帝元封四年开。

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

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

”(中华书局标点本1626页)并请参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第三编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66页。

3《三国史记》卷三十七《地理志》四:“则所谓朱蒙所都纥升骨城、卒本者,盖汉玄菟郡之界,大辽国东、京之西,《汉(书·地理)志》所谓玄菟属县高句丽是与。

”(377页)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已于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参上引《中国民族史》,166页。

5参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37页以下。

6真番郡有在南与在北二说,两说“相较,显以在南说较长”,见张锡彤等著《〈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50-51页。

本人又认为,真番、带方二名,实乃一音之转,拟另文专申此说。

7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著,王建等译《朝鲜全史》第三卷《中世篇·高句丽史》第四章《恢复辽东与扩张领土》第四节《南进》,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134页。

据《三国史记》卷十七《高句丽本纪》第五,美川王“十四年(313)冬十月,侵乐浪郡”,“十五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180页)。

8见上引《朝鲜全史》第三卷,134页。

9参上引《朝鲜全史》第三卷,134-5页;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37-8页。

10据《三国史记》卷十八《高句丽本纪》第六记载,342年前燕慕容皝破高句丽毁丸都(今吉林集安西通沟)后,故国原王于次年“秋七月,移居平壤东黄城,城在今西京(平壤)东木觅山中。

”(184页)然而,如《朝鲜全史》第三卷作者所考证:“据《大东舆地图》,木觅山在大同江南岸,那里有黄城址。

迄今那里未曾发现高句丽城址,而且当时在百济势力全力对抗高句丽南进政策,并扩大到黄海道的情况下,也不可把黄城设在大同江南面。

”(150页注1)这也说明,当时大同江以南是百济的势力范围。

后,凭借“国富民殷,五谷丰熟”1,接连向邻近地区和部族进行大规模的拓展兼并。

据现在尚立于吉林省集安市郊的《广开土王碑》记载,他在位期间高句丽大军两次南征百济,“结果使当时百济的北部地方——今天的黄海(南)道南部地方和京畿道北部及西部沿海地方,变成高句丽的领土。

”2在这种形势下,427年,广开土王的儿子长寿王(413~491)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了平壤。

“475年,高句丽以三万兵力打退了百济与新罗的联合部队,占领了百济首都汉城。

”3百济被迫南迁都城于锦江中游之熊津(今公州)。

到五世纪末,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牙山至东海岸的盈德一线成为高句丽的南部界线,“构成高句丽存在时期版图最大的强盛时期”4。

应当指出,平壤大同江以南直到东海岸的这些被高句丽占领的土地并不全是百济领土,半岛东部太白山南段地区原来是属于新罗的领域。

只不过后来新罗真兴王(540-576)强大,又重新改写了半岛中部直到汉江下游的版图5。

这就是所谓“高句丽南部地区”的由来。

显然,其中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基本都是百济故土,谁在统一过程中继承了百济的遗产,谁就应该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

二、新罗的统一目标《三国史记》卷七《新罗本纪》第七记载,671年,文武王金法敏曾报书前来讨伐的唐军总管6:“先王贞观二十二年入朝,面奉太宗文皇帝恩敕:‘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国,每被侵陵,靡有宁岁。

山川土地,我非所贪,玉帛子女,是我所求。

我平定两国,平壤以南,百济土地,并乞(与)你新罗,永为安逸。

’”文武王提到的这份敕文并不见于中国史料,而且“玉帛子女,是我所求”这样露骨的言辞也不像唐太宗的话。

但是,文武王引这样一段话为自己辩护,其内容却暴露了新罗统一的空间追求,即要并合平壤以南所有百济曾经领有的土地。

《新唐书·新罗传》为这一解释提供了证据,其中记载,高宗上元二年(675)的唐、罗争战虽以新罗谢罪结束,“然多取百济地,遂抵高丽南境矣。

置尚、良、康、熊、全、武、汉、朔、溟九州”。

《三国史记·地理志》二明确记载新罗的汉、朔、溟三州本高句丽地(《地理志》四则直接称为“高句丽南境”),我曾经将其州县地名逐一比勘《大东舆地全图》,发现其地域直抵平壤附近的大同江南岸。

譬如《地理志》二记载:汉州“取城郡,本高句丽冬忽,(新罗)宪德王改名,今黄州。

领县三。

(中略)唐岳县本高句丽加火押,宪德王置县改名,今中和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