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

班级:09级历史(一)班姓名:王永芳

学号:0906********

一、生平介绍。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广东,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1.教育世家

康有为从六岁开始便跟着启蒙老师攻读《大学》、《中庸》、《论语》,灌输的全是儒家经典。此后,康家连续请当地一批著名学者严格指导康有为尊孔读经。少年康有为最快乐的时候,是跟着祖父康赞修在连州官舍里读书,他在连州官舍观《大清会典》、《东华录》,读《明史》、《三国志》。尤其使康有为大开眼界的是,在连州官舍里看到了清政府频频发到官舍的《邸报》(亦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的专载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的出版物),从上面他渐渐知道了朝廷里的政事,初识了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同时,康赞修性喜游览,每逢春秋佳日,风和日丽之时,他总是带领孙子外出游览祖国河山和古老的文化遗存,这在无形中便培养了康有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进入青年时代后,康有为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国学导师朱次琦,一位是政治启蒙导师张鼎华。朱次琦是他祖父康赞修的好朋友,他父亲康达初的老师,岭南著名的硕学通儒。在1876到1878的三年里康有为跟随朱次琦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基础。离开朱次琦后,康有为师从张鼎华,张鼎华向他生动介绍了京朝风气,当时名流和各种新书,以及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掌故,使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维新政治思潮。接着康有为又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介绍西学的书和游记。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治习惯,开始吸引他的视线。

1879年底,康有为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香港,当时香港已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据点,深受国土沦丧的刺激。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新鲜事物,他脑子里封建士大夫对资本主义的传统偏见开始动摇了。香港之行,使他开始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接触,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为讲求西学打开了通道。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2.南洲讲学

1888年康有为赴京师应顺天乡试,那时正值中法战争之后,康有为目睹帝国主义的强横和清政府的腐败,深感若不改革弊政,中国将国无亡日了,在此情况下康有为便第一次上书,请求改革。但他的上书却遭到封建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并没有送到光绪的手中。此外康有为在考试中也名落孙山,两方面的打击使康有为陷入苦闷之中。1889年,康有为便踏上了南归的旅途。

康有为回家后经过苦思冥想认为他救亡图存的思想之所以遭到社会的冷嘲热讽是因为国民

仍然十分愚昧,因此康有为决心自己办学,以培养维新人才。1891年春,康有为在陈千秋(陈千秋(1869-1895)字通甫,号随生。南海人。年少时勤学聪慧,曾入学海堂,熟悉历朝掌故,精通考据典章之学。1886年著《广经传释词》。1891年入万木草堂,从师于康有为,曾任万木草堂学长,并协助康编撰《新学伪经考》等书,讨论《大同书》有关问题。1895年因协助康办理西樵乡同人团练局操劳过度而病故。)、梁启超的协助下,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正式开设学堂,称长兴学社。由于前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多,长兴学社不断更换地址,1893年迁至广州府学宫仰高祠,正式挂上“万木草堂”的匾额。

康有为在他开办的学堂里,既是总监督又是总教授,他讲课喜欢征引欧美的事物并与中国的历史现状相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理想从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能力。在康有为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万木草堂逐渐形成了关心时事、独立

思考和相互启发的良好学风。万木草堂不仅是一个新型的教学群体,而且也是一个维新政治团体。康有为也就是在这里辛勤耕耘,创造出他的维新变法理论,培养出一批维新变法的骨干力量

3.维新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但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4.晚年倒退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香港,之后就又到东京与梁启超会和。到达日本后,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在此期间,康有为也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

一、政治思想

1.“议郎”制,议院的雏形

在康有为活动时代,世界上流行三种政体形式,即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欣赏的就是君主立宪制,并为此著书立说,上书言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式的议院方案,其中以康有为的议院方案最为系统和具有实践意义。

在从1888到1898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希望从中国式的议郎制发展到三权分立的西方式的国会制。议郎是郎官的一种。秦最先设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高于侍郎、郎中。议郎职为顾问应对,不用轮流当值,充当守卫门户等工作。东汉时一般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议郎亦属例外,并得参预朝政。康有为主张在十万户居民中公举一位精通古今中外,品行端正敢于直言的人充当议郎。康有为设计的议郎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在武英殿可以随时和皇帝对话,甚至“上驳诏书,下达民词”;二是在太和门,开会讨论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

2.制度局:内阁的影子

制度局是康有为根据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原则,仿照日本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其主要职能是议决政事,制定宪法,相当于三权分立的立法官。同时他还主张在制度局下设置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