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规划学_绪_论.ppt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PPT课件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区域性 4.动态性 5.信息密集 6.政策性强 7.可操作性 8.广泛性和群众性
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反映在
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在众复体其多杂志环理显性涉、,。境的环环这,,及对是主规信综境境构是环这的策自要划息合管问成环境是领措然体与的一“理题一境规环域施、现管 密体因与的个规划境广综工以理集化地经地有划与管泛合程下的、,制济区机生管理、、、方综不决宜管性整命理的影部技面合完定”理特体力必主响门术:性备了、征;的须要因协、1反、它社十.主注特素调经目应不的会分要重征标准整管明标。可确 济、行社和,会难即相以符结获合合得经的是济综环和合境技体规术,划支也与撑是管能理力所,
重要参考书目
• 丁忠浩. 环境规划与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 海热提 · 涂尔逊.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马晓明. 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 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 现……….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 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相协调。
– ② 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没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可能编制出环境规划。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一、环境规划的涵义(一)环境规划的概念1、定义: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定义规定了环境规划的目的、内容和科学性的要求。
2、基本任务:(1)依据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以便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活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部署。
(二)环境规划的内涵1、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国家、城市、省区或流域等)。
2、研究任务:维护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谋求其最佳发展。
3、理论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4、研究内容: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对环境保护和建设活动作出安排与部署。
5、约束条件: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
二、环境规划的作用(一)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为了便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都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规划。
(三)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承担”的原则,公平地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及削减量。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如何用最小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保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
环境规划学基本理论(ppt41张)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 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在该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积极的因子。
四、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环境规划必须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 应,进行环境规划前必须掌握复合生态系统相 关知识的知识。从三个方面理解它们之间关系: 自然子系统是环境规划的本底和基础 调控社会、经济子系统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和内 容
生态技术是人们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形式。 其包括环境保护技术或环境工程技术、绿色技术、清 洁技术,以及模拟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技术。 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通过资源多层 次利用,使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工 业系统中不断利用、以废物最少化的方式完成产品生 产 特点:高效率、高产出和低污染
2.1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 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 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 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 态的开放系统。
环境规划学将从环境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 角度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环境规划的研究重点就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 的相互作用。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 规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对环境系统的影响。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1.概念与定义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 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能表征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 运动性质。
《环境规划学》第一章 绪论(1)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5、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 6、结合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 前景?
(四)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P10
国家环境规划
部门行业环境规划
省、市、自治区环境规划
地、市环境规划
区域环境规划
省、区、市 部门环境规划
计划单列市环境规划
上一层次的环境 规划是下一层次 的依据和综合, 下一层次规划是 上一层次规划的 条件和分解,因 而下一层次的规 划的实现是上一 层次规划完成的 基础。
基本任务:依据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调控人类自 身的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 动作出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部署。
目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人们的环境 权
环境权——公民、法人、国家享有良好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 天赋人权---环境享用权
• 人赋人权---环境经济权
一、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①环境总体规划与要素规划 ②国家环境规划与区域、地方环境规划 ③环境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 ④时间尺度衔接过渡问题
二、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
①目标约束性转变 ②经济导向性转变 ③空间调控性转变
三、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 综合决策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分析法 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可以吸收不确定性优化与风险决策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学时) •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内容(2学时) •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5学时) •第五章 水环境规划(4学时)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4学时) •第七章 土地利用规划(2学时) •第八章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2学时) •第九章 城镇环境规划(4学时) •第十章 流域环境规划(2学时) •第十一章 生态城市规划(2学时) •第十二章 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1学时)
环境规划学 PPT课件(596页)[1]
![环境规划学 PPT课件(596页)[1]](https://img.taocdn.com/s3/m/50cee6df6f1aff00bed51ee5.png)
3.2.3 按环境要素划分 P17大气、水、固废、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3.2.4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省、市、县、乡等。 P18上一层次的环境规划是下一层次的依据和综 合,下一层次规划是上一层次规划的条件和分解, 因而下一层次的规划的实现是上一层次规划完成 的基础。
3.2 环境规划的类型 3.2.5按性质划分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1)概念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 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B(本 底浓度) 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 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 率(重量)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2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2.1 环境承载力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持续发展理论 2.4 空间结构理论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1)环境系统是自组织系统 环境系统是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保证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条件 下,系统自发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也就是说环境系统具有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 能力。
(1)概念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 (对他)的作用量。 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 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阈值)。 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 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
2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2.1 基本特征
2.1.1整体性 2.1.2综合性 2.1.3区域性 2.1.4动态性 2.1.5信息密集 2.1.6政策性强
2.2 环境规划的原则
环境科学概论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的概念是相对的。 环境总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 主体而言的客体。中心事物周围的(非中心)事 物就是环境。 环境科学中的中心事物是人(人类社会)。人类的 外部世界,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一般考虑与人 类的生存关系最密切的事物)。中心事物与非中 心事物、或者主体与客体构成一个系统。以人类 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就是环境。
二、环境的划分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一般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要素):围绕人类的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 体。例如:太阳辐射、空气、水分、土壤、矿产、动植物、 微生物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要素的总和。这些都是人类 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 改造形成的,它凝聚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标志,又随着人类文明 的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社会环境也称为文化 —社 会环境。 ——人工构筑物、交通运输、通信、经济、文化、道德、 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 • 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利用 •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 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 开发利用问题。 ——生存-发展-和谐
跨界环境问题磨擦上升
酸雨、沙尘暴—日本、韩国 黄海污染—韩国 跨界河流污染和水资源开发—俄罗斯、朝 鲜、东南亚
环境声学 环境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 环境生物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物理学 的交叉学科。 环境电磁学
环境基础科 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环境化学 环境Leabharlann 态学 环境医学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污染化学 污染控制化学 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医学监测
环境化学-绪论 PPT课件

环境问题
•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环境条件,甚至引起环 境污染。
• 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的环境退化现象 臭氧层破坏 气候变化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有毒化学品和团体废弃物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 造成环境污染的三因素 物理的
噪声、震动等 化学的
九大类 生物的
大米草、水葫芦、赤藻等
温室效应
酸雨
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臭氧空洞
海洋污染
赤潮
农药污染
3. 认识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环境问题并非只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 问题的认识有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 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 的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坏和野生动物某些 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予以重视。我国当时 以污染控制为中心进行环境管理,曾对改善城市和人 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没有把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 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没有把环境污染与 社会因素相联系,未能追根寻源。
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
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难之中
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造成两千人死亡
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使千人遇难
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
在瑞士,农用化学品、溶剂和录污染了莱茵河,使数百万 尾鱼被毒死
样是热门课题。
(2)各圈层环境化学
环境规划学(540页)PPT课件

景名胜而进行规划 4)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环保技术研究规划等
23
4 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
4.1 国外发展
1)美国 以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
2)英国 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3)日本 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4)俄罗斯 协调型。以资源利用为前提,根据资源-环境-经济统
一的原则制定规划
24
4.2 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探索阶段(1973-1983)
1)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 2)初步形成了环境管理思路 3)建立了两级管理和“老三项”管理制度(排污收费、环
评、建设项目“三同时”) 4)开展了以水污染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污染源调查25Βιβλιοθήκη 发展阶段(1984-1995)
1)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地位(基本国策) 2)明确地方政府、企业、环保部门间的责任 3)四级环保机构建立 4)环境法制加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5)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6
深化阶段(1996--)
3
环境权---公民、法人、国家享有良好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天赋人权 --环境享用权 人赋人权--环境经济权
采光权和通风权:《民法通则》 清洁空气权:《大气污染防治法》 清洁水权:《水污染防治法》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污染来源、环境破坏的根源→ 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安宁权:噪声控制 观赏权―公园、风景的欣赏达到生
15
3.1.3 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协调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利益和全局利益; ---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ppt54张)

环境规划关注的是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功能之一)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1)概念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 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 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 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 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 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 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 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 B---本底浓度 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2)环境系统的功能 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3)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目的是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2.2.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 (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 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 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 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 力); 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2) 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学第一章绪论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 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第一章绪论
(四)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 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 立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互 为参照和基础。城市环境规划目标是城市 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并参与城市总体规 划目标的综合平衡。由于城市是人与环境 的矛盾最为突出和尖锐的地方,因而城市 总体规划中必须包括城市环境保护这一重 要篇章。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 方面的专项规划 f的总称。因此 ,环境规划应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并纳人其中。环 境规划目标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相 互协调,并且是其中的重要 目标之一。环境规划所 确定的主要任务,如重大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 建设工程等,都应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参与资金综合平衡,保证 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
②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
③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 为
④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⑤ 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2020/11/23
环境规划学第一章绪论
w 三 、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 系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 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 关。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 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w 4.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 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2
7
三、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 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 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要素自身的环境问题特 征和规律则十分突出,有其相对确定的分布结构 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各自形成独立的、整体性 强和关联度高的体系。
(二)综合性
环境规划的综合性反映在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影 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和部门协调复杂。
2020/12/22
8
(三)区域性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环境规划 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所谓地方特色主要体现 在环境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结构不同,主要污染 物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不 同,控制方案评论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指标权重不 同,各地的技术条件和基础数据条件不同,环境 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律、程序和方法必须融人地 方特征才是有效的。
2020/12/22
4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
一、环境规划的涵义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 “ 野蛮征服 ” 自然的时代已经结
束,现在已开始进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时期。 人类 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必须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 态规律,否则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规划就是人类 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而采取的主 要行动。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 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 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 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六)政策性强
政策性强也是环境规划的一个特征,从环境规划
的最初立题、课题总体设计至最后的决策分析,
制定实施计划的每一技术环节中,经常会面临从
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完成选择的重要
依据和准绳,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
制度、条例和标准。
2020/12/22
10
四、环境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
2020/12/22
3
第一 章 绪 论
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有目的地预先调控人 类自身的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预防与 减缓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发生,从而更好的保护 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 基础 — 环境。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目标管理 的基本依据和准绳,是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 具体体现,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和实施环境规划对于协 调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保证国家 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2020/12/22
5
(二)环境规划的定位
1. 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 “ 社会一经济一环境 ” 这一大 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 (城市、省区、流域)。
2. 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 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 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 、 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 边缘性。
例,其对汀江流域的污染实际上已有数年的时间,此次污 染更是在其承认的9天前就已经发生。但其第一时间的反 应却不是报告环保部门或采取措施堵漏,而是对新闻媒体 封锁消息,瞒报事故,直至酿成难以收拾之局面。
2020/12/22
2
2010年的环境灾害多发于国有企业及与能 源、矿产相关的产业,凸显了这些企业管 理模式的陈旧,缺乏预警及罔顾公益等问 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环境污染就不 单纯是经济扩张的自然后果,而更像是一 系列人为错误的结果。除了企业管理上的 漏洞,政府监管也存在着漏洞。
4.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 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5.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 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6.全国性环境规划要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明确全国各区
的原则 (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原则 (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2020/12/22
11
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内容 p7
2020/12/22
12
二、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 系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 关。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 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域的动能定位和环境保护目标;而国家性环境规划则应具
有国家级的法律效力,能够协调各行政区域、各部门在环
境保护中存在的冲突问题,且实现资金管理的统筹规划。
2020/12/22
6
二、环境规划的功能 ①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②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
③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 为
第一章 环境规划学_绪_论.ppt
而这些污染物之所以频频泄漏,最终都可归结为是管理和 监督层面巨大的体制“漏洞”所导致。企业当然是造成环 境污染的第一责任人。但问题是,大多数污染都不是一个
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原因很简单:只有污染积累到一定 程度,其影响才会表现出来。环境污染后果的滞后性意味 着,虽然上述环境灾害被称为“突发事件”,但实际上都 和日积月累的企业长期管理失范有关。以紫金矿业污染为
(四)动态性
环境规划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在不 断变化 ,无论是环境问题(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
还是社会经济条件等都在随时间发生着难以预料
的变动。 2020/12/22
9
(五)信息密集
信息的密集、不完备、不准确和难以获得是环境 规划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环境规划的全过程中, 自始至终需要收集、消化、吸收、参考和处理各 类相关的综合信息。规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搜集的信息是否较为完全,能否识别和提取 准确可靠;取决于是否能有效地组织这些信息, 并很好地利用 (参考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