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的语言交际艺术(发)
浅析《红楼梦》“文笔园林”——大观园
浅析《红楼梦》“文笔园林”——大观园浅析《红楼梦》“文笔园林”——大观园内容摘要:极具古典园林特色的大观园,兼具园林艺术之美与园林建筑的极佳意境,是一座具有现实意义的美轮美奂的“文笔园林”。
关键词:大观园文笔园林园林艺术《红楼梦》以瑰丽的文学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座如梦似幻的“文笔园林”——大观园,它是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的特色而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
大观园中的建筑,或雄伟、或秀雅、或安谧、或流动,处处体现着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
一、赏大观园园林艺术之美1.富丽堂皇,桂殿巍峨大观园与一般的私家园林有所不同,它是专为贵妃贾元春省亲而建造的。
通过原著可知,大观园的主体——省亲别墅,就由正殿(带月台)、侧殿、大观楼、东飞楼(缀锦楼)、西斜楼(含芳楼)组成。
《红楼梦》中第十八回贵妃省亲中这样描述“……贾妃乃下舆。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幔,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
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如此富丽堂皇,正应了贾元春所题一绝“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2.移步换景,撮奇揽胜大观园中不仅有着帝王苑囿的气势,更具有江南园林的典雅之美。
如书中第十七回中写到:“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宝钗的说话艺术口才
宝钗的说话艺术口才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很有争议的人物,对于她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对她圆滑、世故的处世风格进行批判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佩服她的说话艺术。
她的话语,让处在尴尬中的人快乐,让遭受困难的人轻松,让接受恩惠的人心安理得,让怀有敌意的人回心转意。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密切,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恰当得体的口才艺术对于建立良好的人缘十分重要,我们一同来学学宝钗的说话艺术。
1、施人恩惠说委婉的话人都难免有危难时候, 你若能适时地对其施以援助, 对方自然感激不尽。
然而,如果你说话居高临下, 颐指气使,就很容易让人难堪,甚至得罪人,所以在帮助他人时应尽量用商量或关心的口吻。
宝钗了解到因月钱不够, 邢岫烟只好当了自己的棉衣服时, 便对她说:“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环送来, 我那里悄悄地取出来, 晚上再悄悄地送给你去, 早晚好穿, 不然风扇了事大。
”宝钗体贴地顾及到了岫烟的自尊, 尤其是“悄悄”二字,拉近了说话者与受惠者之间的距离 ,犹如闺房私语令岫烟暖到心里。
给人恩惠,但不要夺人尊严。
学习宝钗站在他人立场,照顾他人的自尊,把话说得“悄悄”的,定会让人对你大有好感。
2、与敌对者说友善的话生活当中不可能到处是鲜花,有时也会有荆棘。
人与人相处有时会因为一些误会导致矛盾甚至产生“敌意”。
如果在说话的时候,还针锋相对,势必使人际关系恶化,刻意去奉承讨好也难化解敌意,看一看宝钗是怎么说的:在大观园中 ,林黛玉对宝钗一直抱有“敌意”:一是因为“金玉之说”, 让黛玉觉得宝钗是她感情上的“敌人”;二是宝钗的好人缘赢得了贾府所有人的喜爱 ,使黛玉有一些嫉妒。
因此, 在各种场合, 黛玉都会公开地表现出对宝钗的不满。
面对黛玉的反感和排斥, 宝钗想方设法化解自己和黛玉之间的矛盾, 以善意和友好的话来打动黛玉。
黛玉因体弱多病, 常犯咳疾, 宝钗建议她每天吃一两燕窝, 当黛玉对其诉说自己寄人篱下的难处时,宝钗便对她说:“你说的也是,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2024年学习《语言交际艺术》的体会模板(2篇)
2024年学习《语言交际艺术》的体会模板一、学习目标在2024年,我将学习《语言交际艺术》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希望能够: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有效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2. 增加人际交往技巧:学习如何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 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过程在学习《语言交际艺术》的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 课堂学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2.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通过阅读,了解不同的交际技巧和交际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
3.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参加模拟演讲、辩论、群体讨论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4. 与外国友人交流:通过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交际方式,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5.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语言交际艺术》,我相信我将会有以下收获: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有效的语言表达技巧,我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 增强人际交往技巧:通过学习,我将学会如何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我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4.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我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5. 增加自信心: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将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在公众场合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课程反思在学习《语言交际艺术》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红楼梦》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Hong Lou Meng" is one fuses elegant vulgar cultural the artistic high-quality goods. "Hong Lou Meng" described the multitudinous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 with the succinct accura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by the mortal worldling, the daily life,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 human sentiment hundred condition, has won surely reader's affection. The author when describes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this poetry book ritual, hundred year prominent family's daily life pictures, achieves the novel by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Wen Beizhong the body”, and enable these verses from to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and the plot description need, becomes constituent which the novel cannot lack. In this novel, may appreciate the feudal aristocracy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he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loose life, the Prospect Garden daughter who the look sincere feeling truehearted nature does not lose the slight defect, understands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 "Hong Lou Meng" in poem lofty and novel “vulgar” in the fusion and the sublimation, forever is glowing the dazzling ray.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走进语的大观园跟刘姥姥学“交谈”
走进语言的大观园——跟刘姥姥学“交谈”交谈,是生活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有来有往,相互交流感情的双边或多边活动。
要使交谈顺利进行,不仅要态度诚恳、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而且要注意采取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下面让我们走进《红楼梦》这座语言的大观园,跟刘姥姥学“交谈”。
[作品选读]: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彼时大观园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
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
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
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
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
”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
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
外头买的,不象你们田地里的好吃。
”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
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
”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
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刘姥姥进大观园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分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分析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场景,而刘姥姥是一个重要的配角。
她的进驻无疑给大观园带来了新鲜与活力。
本文将从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两个方面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写进行分析。
一、语言风格在这个小小场景描写中,作者并未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了中规中矩的自然语言风格。
这种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并且与刘姥姥这个乡村老妪的身份相契合。
1. 朴实自然的描写“刘姥姥乍一进去,果然是个好大的院子。
”这里的描写直接用乡村老妪的口吻来表达,朴实自然。
没有过多修饰的形容词,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心情与感受。
2. 描写真实细节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情景。
“一群小丫鬟们当先领出来迎接。
”这段描写以小丫鬟们为代表,通过描写她们的态度和举止,展示了大观园的规模和繁忙。
二、修辞手法1. 比喻在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作者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增强了描写的艺术性。
“刘姥姥害怕斗斗窝里。
”这里将大观园比喻为斗斗窝,既描绘了大观园的繁华壮丽,又暗示了刘姥姥的胆怯与不适应。
2. 拟人化拟人化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非人物以人的思维和行为来加强描写的效果。
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使得场景更加生动。
“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彩池里的金鱼只好在水底下悻悻地游来游去,花圃里的蝴蝶也只好在花丛中偷闲舞动。
”这里的金鱼和蝴蝶都被赋予了“只好”“偷闲舞动”的动作,突出了刘姥姥的到来给大观园带来的震动。
总结:通过以上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写采用了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刘姥姥融入大观园的过程,使整个场景更加丰满立体。
这种风格与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小人物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遭遇,体味到红楼梦这个大作中的细微之处。
《红楼梦》语言的体式与风格
《红楼梦》语⾔的体式与风格《红楼梦》语⾔体式主要有四种:第⼀:⼝语式“⼝语式”的语⾔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
这种语⾔体式从名称上便知道它在《红楼梦》中主要⽤于⼈物对话。
所以我们读《红楼梦》常有⼀种“如闻其声”的感觉。
“⼝语式”语⾔其实是“写实性”创作⽅法的基本表现。
除了⼈物对话,叙述语⾔中也有“⼝语式”语⾔出现,但相对来说数量就要少得多了。
例如第⼆回描写“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
王熙凤⼤闹宁国府时“把个尤⽒揉搓成了⼀个⾯团⼉,⾐服上全是眼泪⿐涕”。
第⼆:“⽂体⽩话”式所谓“⽂体⽩话”就是略带⽂⾔的语⾔。
这样的语体在⼈物对话和叙述语⾔中都常出现,⼏乎是《红楼梦》叙述语⾔的基本体式。
例如第⼆⼗六回,林黛⽟到怡红院去,叫门不开,林黛⽟误认为是贾宝⽟恼她的缘故。
便引出了⼀段“⽂体⽩话”式的叙述⽂字。
(林黛⽟)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墙⾓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第六⼗⼋回王熙凤劝尤⼆姐⼊住⼤观园,在两⼈的对话中,王熙凤使⽤了⼀⼤段“⽂体⽩话”式的语⾔:(王熙凤)道:皆因奴家妇⼈之见,⼀味劝夫慎重,不可在外眠花卧柳,恐惹⽗母担忧.此皆是你我之痴⼼, 怎奈⼆爷错会奴意。
眠花宿柳之事瞒奴或可,今娶姐姐⼆房之⼤事亦⼈家⼤礼,亦不曾对奴说。
奴亦曾劝⼆爷早⾏此礼,以备⽣育。
不想⼆爷反以奴为那等嫉妒之妇,私⾃⾏此⼤事,并不说知。
使奴有冤难诉,惟天地可表。
前于⼗⽇之先奴已风闻,恐⼆爷不乐, 遂不敢先说。
今可巧远⾏在外,故奴家亲⾃拜见过,还求姐姐下体奴⼼,起动⼤驾,挪⾄家中。
你我姊妹同居同处,彼此合⼼谏劝⼆爷,慎重世务,保养⾝体,⽅是⼤礼。
若姐姐在外,奴在内,虽愚贱不堪相伴,奴⼼⼜何安。
再者,使外⼈闻知,亦甚不雅观。
⼆爷之名也要紧,倒是谈论奴家,奴亦不怨。
所以今⽣今世奴之名节全在姐姐⾝上。
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5篇)
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调查报告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艺术的调查报告一.摘要:本次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艺术二.研究背景:目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过关于交际礼仪的教育,本研究以广大人民为研究对象,对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
三.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往。
四.研究结果与人交际说话的一些注意点1、说话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父母,我们是子女,对兄长我们是兄弟,如果对弟弟、妹妹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者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
2、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怎么样就怎们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坏。
3、说话要有善意。
尽量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善意,尽快消除彼此的隔阂。
通过这次讨论学习,我们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地实现与他人的沟通。
同时也能积极地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
★恭维小技巧(COMPLIMENTS)我们都喜欢别人的恭维,并因此而感激。
所以我经常想为什么很少有人这么做。
我认为有时是因为多数人天生就比较倾向于私人化,而且有的人比较腼腆或有窘迫感。
同时其他的人只是由于不留心此事或从不没想过几句恭维的话会让别人一天中有多么的高兴。
但如果您是一个很难说出最高级恭维话的人,您不必犹豫那些“ 已经过了时的恭维话”。
“我昨天见到了Ann Tannen,她对我说您运做着一个了不起的资金筹措部门 PTA。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做的是什么?为了开始引出话题,请找出使话题开始的方式而不是令对方只能回答”谢谢“、”是“或”不是“。
请一定保证您的恭维是诚恳的。
Archbishop Fulton Sheen 曾经指出”恭维是切得很薄的香肠,味儿很美;而吹捧是切得很厚的香肠,没法消化。
第一讲 语言交际艺术概说
第一讲语言交际艺术概说第一节语言交际艺术定义一、语言交际艺术是什么在讲什么是语言交际艺术之前,我向给在座的诸位讲一个小故事。
我现在除了教书同时也在学院办公室做管理工作,有时候有一些接待任务。
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待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来考察交流的领导。
晚上请对方领导吃饭,在酒席上,我们办公室的秘书,要给对方领导盛饭,张口就来了一句“你要饭吗?”,结果本来对方这个领导是想要吃饭的,却被这位秘书吓得够呛,赶紧说不要不要。
还有个领导吃饭当天身体不舒服,不能喝酒,我们这位秘书去敬酒,他倒是很体谅这位领导的,说“您有病就少喝点儿”。
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这个“有病”听起来怎么都不舒服。
同学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就在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往中,有时候要凭借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凭借语言去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意思,这就是语言交际。
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蠢才。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说话写文章或者说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不仅要表达正确,同时还要语言新颖,要出人意外,正所谓“语不惊人誓不休”。
那怎样才能“语不惊人誓不休”呢?这就需要讲究语言交际艺术。
语言交际艺术,实际上是指在语言交际实践中,依据一定的情景语境,提高语言交际效果的各种表现手法。
从上面我们所举的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语言交际艺术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是正确表达,不要说错,说一些人家忌讳的话,比如要饭、有病之类的。
其次是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语言要新颖,或者说讲究陌生化,要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要取得显著的交际效果。
比如,开学了,某男生好久没见某女生了,想恭维一下,“呀,好久不见,变漂亮了哈”,这样说话肯定要遭决。
怎么说呢?“呀,好久不见,越来越漂亮啦”。
这样说,对方才可能心花怒放。
俗话说,一样话百样说。
在语言交际中,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否讲求艺术,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研究性学习-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二、交际环境及其功能
语境本是语言的一种客观 属性,这是由语言作为人 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本 质属性所决定的。语境有 广、狭之分,狭义语境是 指一定言语活动中,或口 语中的前言后语,或书面 语中的上下文的环境;广 义语境是指言语交际的场 景和背景。
(一)语境的制约功能
语境的制约功能主要表现在上下文或前言后 语对话语结构线索限定的作用上,这是话语组合 的线性特点决定的
三、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
交际中的角色,则是指交际主体,即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在现实生活具体 交际过程中所充当的具有某种身份的那个形象。交际者在具体交际中总是以 双重身份参与交际,一个是他的社会角色,即交际者在社会地位、职业、性 别、年龄、经历等方面的相对固定的身份特征;一个是他的交际角色,即交 际者在具体交际情景中显示出来的临时的身份特征。当这两种角色重合时, 主要体现出其社会角色特征;当这两种角色错位时,应服从交际角色的要求, 淡化社会角色特征。
语言的概述 ‚按照常人的理解,语言就是说话。‛然而这是一个比较狭隘的定义。 语言不是说话,也不是所说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 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身不等于语言。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 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 品’‛。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二)语言的组成: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三)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四)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 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五)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 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 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学者曹志希、何玲梅认为‚语言具有无限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主要原因 之一是 ,与其它文际形式相比 ,它最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语言学家认为 ,语 言之最惊人的特点是它能够帮助编造或理解以前从未有过的句子。‛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练准确的白话文描述了众多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博得了万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述贾府那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情形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份。
在这部小说中,能够欣赏封建贵族士医生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久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高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徒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成心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熟练的白话,简练、准确、高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颔首会意处”提及《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够大体上读明白故事,弄清要紧人物关系,也就能够够读读红学高作了。
一、人物形象描述,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述,从无讳饰,因此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专门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血,男子是泥做的骨血”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切。
鼓舞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示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乃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学习《语言交际艺术》的体会范本(二篇)
学习《语言交际艺术》的体会范本《语言交际艺术》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籍,对于提升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首先,《语言交际艺术》让我明白了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人类是社交性动物,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
而语言是我们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传递信息,建立关系。
因此,掌握好语言交际艺术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其次,《语言交际艺术》强调了语言交际的双向性。
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传递信息,更是双方的互动和理解。
在交流中,我们需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商。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表达方式,不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争执和冲突。
通过双向的交流,我们可以促进关系的建立和深化,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达成合作。
此外,《语言交际艺术》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交际技巧。
比如,在交流中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掌握,尽量避免口误和模糊不清的发音。
同时,还要注意使用适当的非语言表达,比如姿势、面部表情和眼神等,以增强交流的效果和表达的准确度。
此外,也要学会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以免让对方产生困惑和误解。
另外,《语言交际艺术》还强调了语言交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社交群体中,我们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交际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对方的需求。
有时候需要更正式和严肃,有时候需要更轻松和幽默,有时候需要更直接和坦诚。
通过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增进互信和友好。
最后,《语言交际艺术》让我明白了语言交际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和传递信息,更是一种艺术。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观点都不同,理解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并不容易。
通过学习《语言交际艺术》,我了解到了一些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红楼语言艺术之宝玉拉人15
红楼语言艺术之宝玉拉人15<<红楼梦>>小说中创造出有名有姓的人物达到几百个,他们的性别、年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等千差万别。
另人惊异的是曹雪芹在这些人物的身上都进行了身体语言(体态语)方面的描写,发挥了他语言艺术的魅力。
使得其中的人物各个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脂砚斋的评语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
”体态语是一个人性格的外化。
曹雪芹在小说中,通过他的语言艺术体现在人物的身体语言上,揭示出了人物的性格,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贾宝玉应该是红楼小说中的第一主要人物,他的身上比较多的是发呆、发傻、发痴等的体态语。
当然,宝玉的触摸动作,如携、推、拉、摸、扶、搀等等也大量存在,这个方面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对宝玉进行描写,反映出宝玉的真诚和友善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在大观园姊妹们的嬉戏中逐渐成长成熟,但从小到大,始终频繁的触摸上到家族长辈、同辈的姊妹、同辈下人等,有女性,也有男性。
读者阅读起来感到很自然,很亲切。
无不是宝玉真实的自然流露。
同时也会体会出曹雪芹语言艺术的高超魅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在精彩的故事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如为袭人喂药、给晴雯暖手、为麝月篦头、为香菱换裙子、替平儿理头等等。
对宝玉来说,做这些事情是他的享受,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四十四回)。
这里仅选择几个具体的动作,共同欣赏。
三十回。
黛玉提醒。
“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
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
”此时,从小与宝玉一起长大,比他还小一岁的黛玉已经知道回避拉手等,而宝玉却是"一忘情"就"不觉的动了手",自然的"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三十一回.晴雯嗔怪."宝玉一看,原来不是袭人,却是晴雯。
宝玉将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晴雯道:“怪热的,拉拉扯扯作什么!叫人来看见象什么!... "五十七回.紫鹃警告."一面说,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摸了一摸...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观园中的社交生活描写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观园中的社交生活描写刘姥姥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大观园,进入这座盛大的园林之中,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惊艳到。
大观园的千姿百态的建筑和精美绝伦的园林景观,令她感叹这是一个真正的人间仙境。
她循着园中错落有致的小道,来到了一个精美的花厅前。
花厅虽小,却别有洞天。
刘姥姥看见几位素衣青年男女围坐在厅中,他们正以热情和友善的表情互相交谈着。
刘姥姥探头细细观察,发现他们在谈论着各自最新的收获和体验。
其中一位年轻姑娘手里拿着一本书,兴致勃勃地向大家推荐,引来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刘姥姥由衷地感叹大观园中的社交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多样。
她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宴会厅。
这是一个宏伟而华丽的场所,装饰着金碧辉煌的器皿和精致的红木家具。
厅中铺设着华贵的地毯,洋溢着浓浓的欢声笑语。
刘姥姥看到一群华服青年男女正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
他们谈笑自若,举止优雅,似乎在享受着人生的无限欢愉。
刘姥姥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参加的婚礼宴会,不禁流露出一丝感伤。
她继续在大观园中徜徉,来到了一个雅静的庭院。
庭院中有一处山水画,绘制着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刘姥姥静静地观赏着,感叹着大观园中的艺术氛围和人文情怀。
她看见一位年轻书生站在画前,他手持画扇,仔细端详着画中的细节。
刘姥姥走上前去,与书生交谈起来。
他们谈论着绘画艺术和文人雅士的境界,刘姥姥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接下来,刘姥姥进入了一个精致的亭台楼阁。
这里是大观园中的儿童游乐区,她看到孩子们在亭台上奔跑玩耍,舞动着纸鸢,追逐着蝴蝶。
他们无忧无虑,生机勃发,给大观园增添了一抹活力的色彩。
刘姥姥走近其中一群孩子,与他们一起放飞了一个纸鸢,欢笑声传遍了整个园林。
最后,刘姥姥来到了大观园的花园,这里花草茂盛,春意盎然。
园中开满了各种美丽的花朵,散发出芬芳的香气。
刘姥姥看到一群身着绚丽服装的舞者在花园中表演,他们翩翩起舞,配合着悦耳的音乐,仿佛融入了花园的美景之中。
刘姥姥沉浸在舞蹈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与花朵们一起舞动的自由和快乐。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观园中的文化对话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观园中的文化对话刘姥姥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她是贾母的姑母,虽然不是大观园的主人,但是她作为一个外来客人,进入大观园后,却与园中的人物展开了一番有趣的文化对话。
这个对话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展示了大观园中的复杂社交关系和角色互动。
让我们一起进入大观园,来感受一下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文化对话。
刘姥姥一进入大观园,便被园中奢华的景象所吸引。
大观园的建筑、园景以及人物形象都透露着富贵和文化品味。
刘姥姥见到大观园中的人们沉浸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中,不禁感慨万分。
她惊叹于大观园中文化的繁荣与精深。
在大观园中,刘姥姥与贾母、王夫人等主要人物进行了多次对话。
刘姥姥是一个平和善良的农村老人,她心直口快,言辞直白。
与之相对的是大观园中的上层人物,他们精通文化,擅长诗词歌赋,言谈之间总透露着细腻和优雅。
他们口才极佳,能够以诗词来回应刘姥姥的问话,面对刘姥姥的话语,他们往往采用婉转的语言来回答,给人以典雅高贵的感觉。
在一次对话中,刘姥姥对大观园中的人物提起当地的一句俗语:“不打自招”。
这句简单的俗语,对于乡村老人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
然而,对于大观园中的人物来说,这句俗语又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因此他们纷纷进行了回应。
贾母以诗词的形式回应:“莺篱锁翠蛾,嫩絮烂桃花。
花丛蝶午睡,蛛网月鸟斜。
”这样的回答既展示了他们修养高深的文化素养,又揭示了大观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当刘姥姥在大观园中遇到一些不解之谜时,她向大观园中的人物请教。
虽然她的问题很简单,但却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回应。
大观园中的人物或以诗词来解答,或通过寓言故事来给予解释。
他们的回答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探讨了人性、社会风俗、道德价值等课题,集文化、哲理于一身。
大观园中的文化对话不仅仅是文字间的碰撞,更是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交流。
通过刘姥姥与大观园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逐渐融合。
这种文化对话不仅展示了大观园的文化底蕴和社交关系,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多样性。
高一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作文
高一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作文在高一的时候,我一头扎进了的世界,那可真是一场奇妙无比的文学之旅。
里的人物一开口,那语言就像是有魔力一样,把人紧紧地吸引住。
就说王熙凤吧,她一出场,那泼辣厉害的劲儿,全凭她那一张巧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一句就把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性格给展现了出来。
她说话语速快,言辞犀利,句句都带着锋芒,却又让人挑不出错处。
还有林黛玉,她的语言总是透着一股细腻和敏感。
记得有一回,她和宝玉闹了别扭,心里有气,嘴上也不饶人:“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这一番话,把她对宝玉的深情,还有她内心的纠结和不安,全都展现了出来。
她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那么一点酸酸的味道,让人又爱又怜。
书中的那些个小人物,语言也特别有意思。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那一番“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她的话虽然粗俗,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她的憨厚和朴实。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场关于的读书分享会。
大家都争着说自己对书中语言艺术的理解。
有个同学说,他最喜欢宝玉和姐妹们吟诗作对时的那些句子,觉得特别有韵味。
另一个同学则说,她觉得贾母说话总是透着一股威严和慈爱,让人不敢违抗又心生亲近。
我也忍不住站起来分享了我对书中语言的感受。
我说,里的语言就像是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每一笔都勾勒得恰到好处,把人物的性格、心情、处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分享会结束后,我回到家,又翻开了那本已经被我翻了好多遍的。
这一次,我更加仔细地去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
我发现,书中人物的对话不仅仅是在交流,更是在互相试探、互相揣摩。
就像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那些微妙的对话,表面上客客气气,其实暗地里都在较着劲。
比如说,有一回薛宝钗看到林黛玉在看之类的“杂书”,就半是提醒半是告诫地说:“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就该拣那正经的看,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众人在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为我们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供诸多借鉴之处,试简要概
众人在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为我们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提
供诸多借鉴之处,试简要概
括如下:
1. 创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为文学社团提供了一个浓厚的文学氛围。
在活动中,众人可以畅所欲言地创作、朗诵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激情。
2. 鼓励团队合作和交流:在大观园中结社吟诗,众人围坐一起共同创作和分享,这种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方式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和提高。
3. 提供思想碰撞和启发: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让众人集思广益、思想碰撞,从而带来新颖独特的作品和观点。
这种思想启发和碰撞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力,推动文学社团的发展。
4. 丰富多样的创作主题: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主题,从而满足不同成员的兴趣和需求。
无论是抒情诗、绘画诗还是社会热点诗,都能够在结社吟诗的活动中得到展示和交流。
5. 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能够帮助成员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通过参与和欣赏他人的作品,成员可以借鉴他人的创作技巧和风格,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大观园中结社吟诗的做法为文学社团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之处,可以帮助文学社团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鼓励团队合作和交流,提供思想碰撞和启发,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主题,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土默热:大观园中人际关系探隐
土默热:大观园中人际关系探隐大观园中人际关系探隐土默热(2004年8月长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象一只穿花的蝴蝶,整天在大观园中,与一大群聪明美丽的姐妹们厮混,优哉游哉,十分逍遥快活。
很有意思的是他与姐妹们之间的称呼,表面上看似乎随意性很大,兴之所来,随口乱叫;但细品之下,其中大有奥妙。
一、本名称呼宝玉:为了好养活,大观园中主子奴才,都可以直呼宝玉的名字。
姐妹们背后一般也都这么称呼,但当面还是以哥哥弟弟相称,宝钗称他为“宝兄弟”,湘云、探春称他为“二哥哥”,湘云咬舌子,二哥哥叫成了“爱哥哥”。
只有黛玉特殊,人前人后都直呼其名。
黛玉:宝玉称之为“林妹妹”,湘云、宝琴称之为“林姐姐”,其他人一般都呼之为“林姑娘”。
其称呼规律是用姓氏加姐妹关系。
宝钗:宝玉同姐妹们都称之为“宝姐姐”,长辈们呼之为“宝丫头”,其他人一般称之为“宝姑娘”。
其称呼规律是用名字的第一个字加姐妹关系。
湘云:宝玉称之为“云妹妹”或“湘云妹妹”,长辈或平辈年长者呼之为“云丫头”,其他人呼之为“史姑娘”或“史大姑娘”。
其称呼规律是用名字的后一个字加姐妹关系。
迎春、探春:宝玉称之为“二姐姐”、“三妹妹”,其他人一般都称之为“二姑娘”、“三姑娘”,长辈呼之为“二丫头”、“三丫头”,有时也称为“迎丫头”、“探丫头”。
其称呼规律是用姐妹顺序数字加姐妹关系。
不这样称呼行不行呢?似乎不行。
称呼黛玉没有人用“黛姑娘”、“玉妹妹”;称呼宝钗没人用“薛姐姐”、“钗丫头”;称呼湘云也没人用“史妹妹”、“湘姑娘”。
从道理上说,这么称呼也没人说不行,但大观园中的确没人这么叫。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表面上看,称呼姓一般表示对对方敬重,较严肃,决无亵渎之意;称呼名的前一个字一般表示对对方较亲密、尊敬,但不是十分严肃;称呼名的后一个字一般表示与对方较亲密,更随便一些,较少拘束;称呼姐妹顺序数字是家庭中亲姐妹的惯常方式。
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含呢?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初作者是洪升,书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作者自己,姐妹们的原型就是“蕉园诗社”的所谓“五子”、“七子”,她们都是洪升的亲姐妹和表姐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园里的语言交际艺术张莹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交流信息越来越重要。
而在各种信息交流形式中,语言交流是最生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言语得体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人们相互交流的基础,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修辞学是概括和总结言语得体的原则和规律的科学,是言语得体学。
学好语法学为了把话说准:学好修辞学为了把话说好。
西方当代修辞学已把修辞扩展为人们运用话语促使他人形成一定的态度或引发一定的行为的交际行为。
一种语境行为、符合行为、互动行为、社会行为、策略行为和一个由说写者和听读者参与的交际过程。
有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修辞学,它纯系舶来品”。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缺乏根据的。
殊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言语交际艺术。
当我们再次翻开千古名著《红楼梦》时,依稀可见,栩栩如生的众多言语交际艺术家向我们走来。
大观园中的每个角落无不蕴藏着关于语言交际的智慧和思想。
利用修辞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大观园中的智慧和思想就会为已所用。
研究得体性原则的内涵是建立言语得体学的关键和基础。
合礼、合位、合俗、合境是得体性原则其中的四大要素,让我们走进大观园,围绕这四点展开探索,问题便能迎仞而解。
克已复礼,巧夺人心——合礼“与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其它制度对语言有一定的制约性。
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制度,言语表达者也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表达。
”社会政治制度及其它相关的制度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礼法。
整句话的主旨便是言语表达必须合礼,“合礼”是言语得体性原则的重要内容。
儒家大师荀子更明确的指出“不能智而无法”。
聪明才智必须遵循一定的礼法。
中国长久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素来重礼、统治者也视礼法为立国之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尊称语、谦语。
他们也被人们认为是体现礼貌的原则重要标准之一。
伊朗的修辞学家昂苏尔乌斯说道:“人讲话要注意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每当讲一件事,要尽量讲动听、得体,以便讲清楚又不失礼貌。
在我国,传统的辈份观念长期存在。
如果目无尊长,说出来的话没有长幼之分,不讲礼貌,这样的话语不仅不能促使他人形成一定的态度或引发一定的行为,反而会起反作用。
贾琏明仗着贾母素昔疼他们,故逞强与凤姐闹了起来。
乜斜着眼说:“都是老太太惯的他,他才敢这么着,连我也骂起来了!”这句话带有指斥的口气。
在长幼有别的社会里,只能长辈指责晚辈,而不能晚辈训斥长辈,这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贾琏本想求贾母惩罚王熙凤,谁知言语不合礼,没有达到双方互动的交际效果,反而惹人讨厌。
礼法是一个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社会不同,礼法也就不同。
几千年的宗法等级制度,使我国的礼法也发生了改变。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至高无上,天下就是国家。
在“三纲五常”中,君臣之别为重要的礼法。
篇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亲父母天伦之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被选为贵妃后。
贾政私底下拜见元春时,本来贾政是元春的父亲,理应遵循长幼之别,但在重重的封建道德礼法规矩的压制下不得不抛弃长幼之别,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
岂意得征凤鸾之端。
今贵人上赐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待上,庶不负上头眷顾隆恩也。
这段话语表面看并不得体。
但如果把它放在封建社会礼法教条中,又是十分得体的。
反映了交际双方的上下级关系,体现了不同的层次。
放眼纵观,无论是大观园,还是在现代社会,无数事例都证明“无礼”寸步难行。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合礼是畅行千里的通行证,遵礼是化天蛰为平原的有力途径。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合位“在双向交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认清并摆正自己的位置,了解对方的谈话目的,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这是做到口语表达得体,交谈成功的关键”。
由此而知,角色语言是角色行为中最活跃,最突出的部分。
一个人说话首先必须符合他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
即言语得体性的原则之二——合位。
小孩一口成人腔,会令人感到可笑或引起交谈者的反感;而大人说小孩腔,也会令人讨厌。
向一个农村妇女要二氧化碳,肯定碰钉子。
在大观园中奴婢与主子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不仅在经济、地位,而且在说话时也必须紧遵自己的身份,不能滥说。
“一个是心比天高的晴雯”,“一个是温和圆滑的袭人”两个人都是宝玉的大丫头都受雇于贾母。
为什么这两个丫头的结局会大相径庭呢!“人际交往实质上也就是角色行为的互动,这种角色行为的互动,往往表现为角色言语的流动和推动。
”所以,让我们来试着比较睛雯和王夫人的对话与袭人和王夫人的对话,就可以得出答案。
袭人温和圆滑,在与王夫人的对话中,时刻紧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说道:“今日大胆在太太跟道说句冒撞话,论理……”,“太太别生气,我才敢说”,“二爷是太太养的,太太岂不心疼,就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
要这样起来,连平安也都不了,哪一日哪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
偏偏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
如今我们劝的倒不好了。
今日,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惦记着一件事,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
只是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生之地都没有了。
”虽然袭人一直被王夫人庞爱,但她却能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
她知道什么样的身份,说什么样的话。
她首先展示了“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和“连葬身之地也都没有了”的两难境地,并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前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主人的忠心。
其后,便充当间碟,向王夫人汇报对宝玉不利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的过错推向了“那些人”,这些话表达袭人认同主人所犯的错都是因为奴婢没有尽职尽责,应该替宝玉承担过失的想法,从而体现出袭人细心,忠心的品质。
符合奴婢的身份,非常得体,摄取了王夫人的欢心。
与此相反,晴雯心比天高,目下无尘。
对封建奴隶制度深恶痛疾,即使对宝玉也从未表现出低人一等的思想,所以,当王夫人质问晴雯时,晴雯回道“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起,好歹我不知,那就是袭人和麝月两个人的事,太太问他们。
”又道:我原是老太太的人……我原回过我笨,不能伏待,老太太骂我‘又不叫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
“这些话本不错,但是由于一切谈话只有在双方心理相容,互相合作的气氛中,讯息才能有效传递。
当你直接接触话题,对方往往不会接受你的讯息,严重者公开拒绝交谈甚至羞辱你。
”而晴雯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当王夫人向晴雯提问题时,晴雯首先把责任推向别人,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于不顾。
这些话开始引起王夫人的反感,接着,晴雯又没有按照角色语言的社会规范性而建筑语言,再一次直接接触令对方反感的话,并把责任推向贾母用贾母来压制王夫人,引起对方的愤怒。
以致于被人赶出贾府悲惨死去。
走出大观园,我们便会发现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身份,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
人只有充分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做谈吐得体。
看人说话随机应变——合境合境的境使是语境。
“所谓语境,指的是符合人物在特定处境,特定心情的语言环境。
“这句话告诉交际者,“交际语言由说话者借助特定的与题旨情境相适应的修辞手段以及特定的语词,传达交际的心声。
”只有当言语表达者所讲的话适应语境时,才能发话,不注意这一点,理不清思路,看不清对象,定不了话语基调,采用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都会影响交际效果。
这便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道理。
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象不同,往往人物语言的具体内容与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大观园中的凤姐口齿伶俐,见风使舵。
当贾母拿出二十两银子来做东,给宝钗做生日时,凤姐却不使惯伎乖巧地去说些吹捧老祖宗,如何疼惜子孙之类的甜言蜜语,反而责怪贾母“主个够酒的够戏的呢!”“找出这霉烂时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赔上,偏偏装出一幅小气而犟嘴的样子”。
这体现了凤姐的话合乎语境而有高人一筹的本领:她讲的话表面上是指责贾母小气,实则为了逗贾母欢喜、辣味的指责中藏着甜味的奉承。
这是在特定环境(她可以弃权讨宠的大观园中)、特定时机(贾母与姐妹们开心凑趣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对象(或无所事事喜欢有人逗趣调剂一下精神的贾母)所说的特殊语言,这番话是十分合乎此时此地的“语境”时。
除了要做到“话随境发”外,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根据语境的变换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之。
语境的迁移,是随时发生的,要对付这种情形必须有敏锐的语境适应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表达能力。
这要求言语交际者要做到话随境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弃”语言交际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监测环境、分析语境和判断语境的变化的方向、程度、速度、使自己的言语与语境的变化保持同步,构筑和谐,“和谐天下”是言语交际的终级目的。
书中第三回,凤姐初见林黛玉,深知贾母对这个外孙女十分疼爱。
于是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今日才算看见了。
况且这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可怜我这妹妹的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话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表扬林妹妹“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既获得了林妹妹的好感又奉承了贾母,一箭双雕。
接着,又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了呢!”这句话深抚林黛玉失母的心灵。
同时,利用这句话,凤姐佯装表现出“对于林姑妈之死的悲痛。
谁知,贾母笑道:”我好了,又来招我快别再提了。
”熙凤听了立即知道贾母的用心。
于是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
这段话在贾母的面前道出,表现出他对林妹妹的疼爱,对贾母的尊重,对林姑妈的怀念,迎得众人心。
在这一场景中,凤姐的语言随着贾母的情绪而改变,细心的凤姐查觉林姑妈去世,林妹妹刚到贾府,老祖宗与林妹妹见面一定会触人伤情,大家都会沉浸于悲伤之中。
所以,她的言语必须合乎语境。
表达忧伤的情感,后又经贾母提醒,把重心转移于特定的对象林黛玉身上,对其问寒问暖,充分表现出随机应变的本领。
试想,如果凤姐的言语先喜后悲,交际效果一定会相反。
对环境所提供的时机,我们时刻不忘给予充分把握和巧妙利用。
同时与自己的个人状况巧妙结合,精心构思,达到言语得体。
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一合俗合俗,就是适合风俗。
“言语交际是文化心理上的呼应与沟通。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实际是历史传统,文化意识的长期积淀。
”“合俗才有文化心理上的响应与沟通,交流思想,互通信息。
”“入乡随俗”中的“随俗”就是合群,这们才能进行言语交际,言语的合群就是言语得体。
佛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都处于主教地位,佛教思想已深入人心。
在贾府中“阿弥陀佛”是老祖宗的口头禅。
在这些太太们的意识里,佛可以普度众生,信佛则可以带来福寿延绵。